①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必背內容(術語)。如藝術手法有哪些。 意象通常有哪些。 表達效果有哪些… ...
高考語文必備術語及詩歌鑒賞方法集錦、常見意象示例 一、高考試題題干是解題的「線索」,它給考生指示答題方向、范圍、要求等。讀懂題干,才能從容抓分。縱觀幾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題干中隱含著一些相似的「常用術語」。總結如下: 表達方式 :語文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 狹義的寫作手法即 「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 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議論文題目:論點型、論題型、關系型、寓意型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廖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內容的作用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同學們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的賦分點所在,將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二、古代詩歌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1、評價主旨類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2、語言特點類勾勒簡潔(介紹事物的大概)、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體物入微或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詩情畫意。 3、語言風格類行雲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簡潔或洗煉(語言簡練利落)、淺顯或明白如話(不雕飾,不加修飾)、平淡無奇、質朴清新、淡雅、詞藻華麗 、明快(明白通暢)。 4、文章結構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筆(前段為後段埋下的線索)、呼應或照應(前後的互相聯系)、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構思精巧、新穎、獨樹一幟、別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機杼(有創新,不沿用陳舊的格式、作法、頗具匠心)、感情細膩、感情真摯 、躍然紙上、曲折、層次分明。 三、詩歌賞析方法 1.應試策略: (1)掌握必要的賞析(鑒賞)知識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如烘托,襯托,虛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風格流派:由於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鬱頓挫,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等。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言特色:清新——用語新穎,平淡——質朴真切,絢麗——絢爛奇幻,明快——一語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簡潔——言簡意賅。 (2)掌握賞析方法 ①了解詩人或作品的相關背景,有利於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思想。 ②藉助聯想與想像,有利於把握詩歌的意境,因為詩歌具有張力,尺幅之中韻味無窮。 ③品味詩詞中作者的煉字,煉句和鏈意。賞析時對詩人准確傳神的用字,精巧貼切的修辭,情與景的交融,物與理的結合等藝術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於把握作品的立意與情感,走進作品的真實,感悟詩人的情懷。 文學作品鑒賞是一項綜合性很強、能力層次較高的創造性活動,目前,詩詞鑒賞教學可說是語文教學的弱項及中考復習的盲點。復習時,要從以下幾方面注意鑒賞題考點的設置:1、對詩詞內容的理解:⑴對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對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對抒情主體形象的理解;⑷對象徵意義的理解。2.對所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對詩詞語言的理解:⑴對關鍵詞語的理解;⑵對關鍵語句的理解。4.對詩詞意境的理解。 題型一般為選擇、填空、簡答三個類型,有些是鼓勵學生創新的開放性試題。 解題思路與技巧: 1.從作家、作品的相關背景資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 2.從作家風格(豪放、婉約等)和語言特徵(如簡約、含蓄等)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及表達的情感。 3.從關鍵詞語著手,如抓住詩詞中關鍵的動詞的用法、含義及作用去賞析。 4.從關鍵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著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著手,品味語言、想像意境。 6.從詩詞的具體內容的全面理解著手,把握各類(送別、詠物、愛國等)詩詞的思想內容。對於主觀性試題的解答,還應注意文字表述應簡潔、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詩詞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⑴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含蓄蘊藉等 。 ⑵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畫龍點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徵、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寄寓 、寄託、襯托、烘托、渲染、側面描寫 、對比、起興、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 (3)語言特點類 勾勒、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惟妙惟肖、體物入微、窮形盡態(相)、富有哲理、淋漓盡致、行雲流水、形神兼備、簡潔、淺顯、明快、明白、通暢、平淡、無奇、質朴清新 、淡雅、詞藻華麗等 。 (4)風格類 沉鬱頓挫、豪放、雄渾、曠達、沉鬱、蒼涼、沖淡、低沉、悲慨、蒼勁、舒緩、悲涼、俊爽、等。 (5)文章結構 做鋪墊、埋伏筆、呼應、渾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類 虛實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辭方法在詩歌中運用的特點 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擬人、對比、誇張、借代、雙關、互文、等。 其次,讀懂詩要注意運用方法 (1).藉助題目、作者、注釋。 題目是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我們可以迅速准確地理解詩歌。 作者:確定朝代、風格,為後面分析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作鋪墊。 注釋:可以了解作品創作背景。 (2)、學會從內容上分類鑒賞詩歌。 古代詩詞的分類 古代,浩如煙海,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歌,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令人贊嘆。但就其內容而言,大體可概括為:詠史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抒懷詩等。 掌握各類詩的特點極其方法。(具體鑒於篇幅,不贅述)品茗》大 3.藉助背景 詩歌鑒賞不應忽視對其背景的了解。這里所說的背景,包括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方面,對詩人的詩歌創作往往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應當藉此來理解詩歌、把握詩歌。 4.注意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 5、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 古典詩詞人們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維,並對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視了對作品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的分析理解,從而在某些時候不能全面客觀地鑒賞出作品的真正意蘊。形象思維不能排斥邏輯思維,而且必須以邏輯思維為基礎。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運用。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時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幾種情形。 點化前人語句。點化不同於直接引用,而是將前人語句消化後用自己的話寫出。 明用歷史故事。在引用歷史故事時,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這是明用 暗用歷史故事。比明用隱蔽,因為沒有明白地指出是什麼,所以難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歷史故事,便能讀懂詩詞;反之,便要大傷腦筋了。 反用歷史故事。明用和暗用歷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歷史故事,則是反用其意。 二、 鑒賞、評價 1.把握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詩歌的意象: 詩歌的意象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一)象徵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所謂「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有別於小說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 一般的短評寫作時要注意先「蓋帽」,即說出詩人的形象的總體特徵,再以此為「中心論點」,從詩歌的具體語詞方面對這個論點進行分析論證。其他三個方面的鑒賞和評價一般也使用這個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圍繞「這個」論點來寫。初學者往往失卻重點,在簡短的文字中寫到各方面的內容。 鑒賞詩人形象的思路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從其「社會地位」「思想意識」「性格特徵」等方面入手。但在具體寫作過程中不宜出現這些字眼,我們在這時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鑒賞作品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主要特徵有:凝練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躍性。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而這幾個方面往往是合為一體的。 4.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指詩人在藉助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主要考查藝術特色和表現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還有融情於景、懷古傷今和即事感懷等。 (2)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創作方法:賦、比、興;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3、構思技巧:以動寫靜,樂景寫哀、虛實結合、小中見大、點面結合、想像聯想、象徵寄託等。 在這三個方面中,第三方面為其重點。 (3)用典。 鑒賞詩歌的用典主要明確兩點: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於文采;在唐以後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4)風格 風格是由創作個性決定的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風格就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之分。從詩詞曲的總體風格來講有詩庄、詞媚、曲諧(俗)之說,詞又有豪放和婉約之別。 1、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徵: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誇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像瑰麗神奇。代表的詩人有屈原、李白、李賀、蘇軾、龔自珍等。 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了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與追求。代表的詩人有杜甫、辛棄疾、陸游等。 2、許多詩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蘇軾、辛棄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約李煜、劉禹錫:雋永 謝朓、謝靈運:自然 李白:清新飄逸 杜甫:沉鬱頓挫 屈原:雄渾悲壯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淵明:淡遠閑靜 王維:恬淡優美 王昌齡:雄壯豪邁 李賀:雄渾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風格: 宮廷詩:纏綿宛轉 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 諷喻詩:沉鬱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 (5)修辭: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種修辭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辭的藝術手法,分析修辭的藝術效果。 5. 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點: 1、情感類別:哀怨、激憤、憎惡、憂愁、欣喜、歡快、嚮往、離愁別恨、懷古傷今等。 2、情感載體:楊柳——離別 菊花——傲骨 圓月——團圓落葉——失意等。 3、抒情方法:見前「鑒賞表達技巧部分」 第二,內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 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等。 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詩歌表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大致有兩種,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詩、絕句大多是先描寫景物,後抒發情懷;詞曲往往是詠物懷古,即借事物、借人物來表明心志。思想內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詩句里得到集中的體現。 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賞,首先從詩歌的基本內容入手,其次寫出作者在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總結、表述 1.靈活運用常見的古詩鑒賞術語,准確得體地表述自己「就詩論詩」的心得 。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 詠物言志(情); 懷古詠史; 即事感懷;邊塞征戰; 山水田園;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直抒胸臆; 虛實相濟; 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誇飾;用典;含蓄;對仗;韻腳。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如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 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跡; 造就……的情致。 2.區分幾個概念,明確答題的內容角度 問「表達方式」,則答 敘述、描寫(虛實、動靜)、議論、抒情、鋪陳等; 問「修辭手法」,則答 所運用的修辭格; 問「藝術(表達)技巧」,則答 想像、聯想、襯托(正襯或反襯)、對比、象徵、用典、化用、含蓄蘊藉等。 4.、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修辭手法和說明方法在閱讀文中的作用(閱讀理解) 1、排比、反復: 強烈的抒發了————。排比往往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反復強調某個意思或突出某種情感。 2、反問:使——語氣更加強烈,比一般陳述句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比直說意思表達更鮮明。 3、比喻:用比喻來描寫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用來闡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闡述的通俗淺顯、易於理解。 4、誇張:用來強調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徵,表達某種強烈的思想感情。 5、設問:自己回答問題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還有對——起強調作用。 6、對偶:使句式更加——,語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動。語言生動。2、分類別:使對—的說明更加清楚。 3、舉例子:使讀者更加相信——4、列數字:使讀者更加相信,使語言更加准確。 5、作比較:通過比較更鮮明的揭示出——6、下定義:對——的解釋更加准確。對事物本質特點的解釋。 7、作詮釋:闡明事物的某一特點,也是對——的解釋更加准確。
② 高中語文鑒賞詩的套路
詩歌鑒賞的基本題型及解題步驟
就古詩賞析題而言,大體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
第一種模式:分析詩歌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應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詩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為什麼而「哀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飢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之時。
提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回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暫時定居草堂的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表現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或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應答分析: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說「直抒胸臆」「即事抒懷」)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
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寓情於景,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托物言志,一般是詠物詩,如《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詩,如《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描寫手法主要有:
(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
(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
(3)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比興,比喻,擬人,誇張,雙關,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第一步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種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提問: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產生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之感(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應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一般可表述為: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等。
答題步驟:第一步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第二步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第三步指出這些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提問: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回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分析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應答分析: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徵,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這種題型是要求賞析時應聯系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來理解作者煉字技巧的精妙。
答題步驟: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 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提問: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回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分析關鍵詞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應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第一步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提問:「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
古代詩歌鑒賞常見題型及答題思路
一、分析意境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應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題示例:
倦 夜杜甫
竹涼侵卧內,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此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此詩通過描寫涼氣、月光、重露、飛螢、宿鳥等意象展現出深秋月夜的景象。(步驟一)
渲染了幽清冷寂的氛圍。(步驟二)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時的感情,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感慨和憂憤。(步驟三)
江寧夾口(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
這首詩的首句用了「月黃昏」三個字,請問,詩人藉此營造的是一種什麼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
答:「月黃昏」三字為這首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客船、「無燈」小店、半死楓樹,這些形象罩在昏黃的月光中,顯得暗淡朦朧(步驟一),從而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步驟二),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步驟三)。
二、分析技巧
•提問方式: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技巧。表現技巧一般分為抒情手法、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三大類。(此外還有結構特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兩種。
表現手法主要有:
•襯托: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寫事物鮮明突出。
•聯想想像: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 或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
•用典:借用歷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詩句,使詩歌語言精練,內容豐富,增加表達
表現力和感染力。
•象徵:形象生動具體,化實為虛。
•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筆勾勒,真切深刻。
•烘 托:以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來突出人物心緒、形象
•抑揚: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虛實結合: 實寫,指對人物或事件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指採用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與描寫。虛實結合,即兩種手法在敘述、描寫中同時使用。
修辭手法主要有:
•比喻:化平淡為神奇,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象生動。
•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
•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誇張: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對偶: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疊詞:增強韻律感,起強調作用。
•雙關: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蘊藉。
•互文: 上下文中相對舉而獨立的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答題步驟:
•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或怎樣用了這種手法
•此手法有效傳達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答: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樓高聳入雲的情狀(步驟一),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步驟二),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驟三)。
蝶戀花 暮春 蘇軾
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
路盡河回千轉舵。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注】憑仗飛魂招楚些:語出《楚辭》意思是像《楚辭 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
詞的下片是怎樣表現作者對友人的思念的?
答:虛寫(或想像)朋友路途遙遠,孤獨寂寞,化用召喚屈原的典故(步驟一、二)表達與朋友早日重逢的願望(步驟三)。
三、煉字
•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久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鑒賞,應將其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解釋該字在詩句中的含義
•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華子崗 裴 迪
日落松風起, 還家草露晞。雲光侵履跡, 山翠拂人衣。
請談談「侵」「拂」兩個字的妙處。
答:「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步驟一),展現了詩人在夕陽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步驟二)。「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步驟一),也使人想見山色的青翠可愛、柔和多姿(步驟二)。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和留戀(步驟三)。
四、詞(句)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提問變體:前人認為,某詞(句)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有何看法?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句)就構成了全詩的線索。抓住這個詞(句)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檢測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該詞(句)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該詞(句)在全詩結構所起的作用
答題示例: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答: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步驟一)。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五、分析語言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所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詩的語言風格一般有:清新自然(王維)、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簡練生動等。
答題步驟:
•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用詩中的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樑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需惟葯物, 微軀此外更何求?
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突出的語言特點。
答:清新、自然、質朴(步驟一),描繪的清江、樑上燕、水中鷗構成了一派恬靜優雅的自然田園景象;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痴情憨態,望而可愛;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足可愛。不作雕琢,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驟二、三)。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許多人說」留得枯荷聽雨聲「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本詩是懷友詩。雨打枯荷的聲音,單調而凄清,更襯托出環境的寂寥,從而加深對友人的思念,所以說此句詩點睛之筆。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詩眼」是「咽」和「冷」二字。「咽」字寫出流泉經過高峻的山石發出幽咽之聲;「冷」字表現深山中樹木蔥郁,連照到松樹上的陽光彷彿也帶有寒意。(步驟一、二)這兩句詩創造出一種清幽、寂靜的意境,與詩人遠離世俗、追求清凈的思想感情相和諧。(步驟三)
③ 什麼是意境和意象
意境是由各種意象構成的一種環境,一種思想境界,可以是自然環境也可是社會環境,而這種環境往往傳達了作者的一種內心感受,意象則是具體的人或事物,一首詩中可以有幾個意象,但卻只有一個意境。(僅供參考)
④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必背內容(術語)。如藝術手法有哪些。 意象通常有哪些。 表達效果有哪些… 懇請
高考語文必備術語及詩歌鑒賞方法集錦、常見意象示例
一、高考試題題干是解題的「線索」,它給考生指示答題方向、范圍、要求等。讀懂題干,才能從容抓分。縱觀幾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題干中隱含著一些相似的「常用術語」。總結如下:
表達方式 :語文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 狹義的寫作手法即 「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 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議論文題目:論點型、論題型、關系型、寓意型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廖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內容的作用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同學們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的賦分點所在,將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二、古代詩歌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1、評價主旨類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2、語言特點類勾勒簡潔(介紹事物的大概)、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體物入微或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詩情畫意。
3、語言風格類行雲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簡潔或洗煉(語言簡練利落)、淺顯或明白如話(不雕飾,不加修飾)、平淡無奇、質朴清新、淡雅、詞藻華麗 、明快(明白通暢)。
4、文章結構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筆(前段為後段埋下的線索)、呼應或照應(前後的互相聯系)、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構思精巧、新穎、獨樹一幟、別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機杼(有創新,不沿用陳舊的格式、作法、頗具匠心)、感情細膩、感情真摯 、躍然紙上、曲折、層次分明。
三、詩歌賞析方法
1.應試策略:
(1)掌握必要的賞析(鑒賞)知識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如烘托,襯托,虛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風格流派:由於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鬱頓挫,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等。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言特色:清新——用語新穎,平淡——質朴真切,絢麗——絢爛奇幻,明快——一語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簡潔——言簡意賅。
(2)掌握賞析方法
①了解詩人或作品的相關背景,有利於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思想。
②藉助聯想與想像,有利於把握詩歌的意境,因為詩歌具有張力,尺幅之中韻味無窮。
③品味詩詞中作者的煉字,煉句和鏈意。賞析時對詩人准確傳神的用字,精巧貼切的修辭,情與景的交融,物與理的結合等藝術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於把握作品的立意與情感,走進作品的真實,感悟詩人的情懷。
文學作品鑒賞是一項綜合性很強、能力層次較高的創造性活動,目前,詩詞鑒賞教學可說是語文教學的弱項及中考復習的盲點。復習時,要從以下幾方面注意鑒賞題考點的設置:1、對詩詞內容的理解:⑴對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對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對抒情主體形象的理解;⑷對象徵意義的理解。2.對所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對詩詞語言的理解:⑴對關鍵詞語的理解;⑵對關鍵語句的理解。4.對詩詞意境的理解。
題型一般為選擇、填空、簡答三個類型,有些是鼓勵學生創新的開放性試題。
解題思路與技巧:
1.從作家、作品的相關背景資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
2.從作家風格(豪放、婉約等)和語言特徵(如簡約、含蓄等)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及表達的情感。
3.從關鍵詞語著手,如抓住詩詞中關鍵的動詞的用法、含義及作用去賞析。
4.從關鍵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著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著手,品味語言、想像意境。
6.從詩詞的具體內容的全面理解著手,把握各類(送別、詠物、愛國等)詩詞的思想內容。對於主觀性試題的解答,還應注意文字表述應簡潔、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詩詞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⑴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含蓄蘊藉等 。
⑵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畫龍點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徵、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寄寓 、寄託、襯托、烘托、渲染、側面描寫 、對比、起興、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
(3)語言特點類
勾勒、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惟妙惟肖、體物入微、窮形盡態(相)、富有哲理、淋漓盡致、行雲流水、形神兼備、簡潔、淺顯、明快、明白、通暢、平淡、無奇、質朴清新 、淡雅、詞藻華麗等 。
(4)風格類 沉鬱頓挫、豪放、雄渾、曠達、沉鬱、蒼涼、沖淡、低沉、悲慨、蒼勁、舒緩、悲涼、俊爽、等。
(5)文章結構
做鋪墊、埋伏筆、呼應、渾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類
虛實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辭方法在詩歌中運用的特點
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擬人、對比、誇張、借代、雙關、互文、等。
其次,讀懂詩要注意運用方法
(1).藉助題目、作者、注釋。
題目是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我們可以迅速准確地理解詩歌。
作者:確定朝代、風格,為後面分析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作鋪墊。
注釋:可以了解作品創作背景。
(2)、學會從內容上分類鑒賞詩歌。
古代詩詞的分類
古代,浩如煙海,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歌,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令人贊嘆。但就其內容而言,大體可概括為:詠史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抒懷詩等。
掌握各類詩的特點極其方法。(具體鑒於篇幅,不贅述)品茗》大
3.藉助背景
詩歌鑒賞不應忽視對其背景的了解。這里所說的背景,包括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方面,對詩人的詩歌創作往往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應當藉此來理解詩歌、把握詩歌。
4.注意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
5、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
古典詩詞人們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維,並對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視了對作品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的分析理解,從而在某些時候不能全面客觀地鑒賞出作品的真正意蘊。形象思維不能排斥邏輯思維,而且必須以邏輯思維為基礎。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運用。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時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幾種情形。
點化前人語句。點化不同於直接引用,而是將前人語句消化後用自己的話寫出。
明用歷史故事。在引用歷史故事時,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這是明用
暗用歷史故事。比明用隱蔽,因為沒有明白地指出是什麼,所以難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歷史故事,便能讀懂詩詞;反之,便要大傷腦筋了。
反用歷史故事。明用和暗用歷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歷史故事,則是反用其意。
二、 鑒賞、評價
1.把握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詩歌的意象:
詩歌的意象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一)象徵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所謂「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有別於小說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
一般的短評寫作時要注意先「蓋帽」,即說出詩人的形象的總體特徵,再以此為「中心論點」,從詩歌的具體語詞方面對這個論點進行分析論證。其他三個方面的鑒賞和評價一般也使用這個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圍繞「這個」論點來寫。初學者往往失卻重點,在簡短的文字中寫到各方面的內容。
鑒賞詩人形象的思路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從其「社會地位」「思想意識」「性格特徵」等方面入手。但在具體寫作過程中不宜出現這些字眼,我們在這時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鑒賞作品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主要特徵有:凝練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躍性。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而這幾個方面往往是合為一體的。
4.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指詩人在藉助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主要考查藝術特色和表現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還有融情於景、懷古傷今和即事感懷等。
(2)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創作方法:賦、比、興;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3、構思技巧:以動寫靜,樂景寫哀、虛實結合、小中見大、點面結合、想像聯想、象徵寄託等。
在這三個方面中,第三方面為其重點。
(3)用典。
鑒賞詩歌的用典主要明確兩點: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於文采;在唐以後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4)風格
風格是由創作個性決定的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風格就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之分。從詩詞曲的總體風格來講有詩庄、詞媚、曲諧(俗)之說,詞又有豪放和婉約之別。
1、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徵: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誇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像瑰麗神奇。代表的詩人有屈原、李白、李賀、蘇軾、龔自珍等。
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了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與追求。代表的詩人有杜甫、辛棄疾、陸游等。
2、許多詩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蘇軾、辛棄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約李煜、劉禹錫:雋永
謝朓、謝靈運:自然 李 白:清新飄逸 杜甫:沉鬱頓挫
屈原:雄渾悲壯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淵明:淡遠閑靜
王維:恬淡優美 王昌齡:雄壯豪邁 李賀:雄渾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風格:
宮廷詩:纏綿宛轉 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 諷喻詩:沉鬱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
(5)修辭: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種修辭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辭的藝術手法,分析修辭的藝術效果。
5. 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點:
1、情感類別:哀怨、激憤、憎惡、憂愁、欣喜、歡快、嚮往、離愁別恨、懷古傷今等。
2、情感載體:楊柳——離別 菊花——傲骨 圓月——團圓落葉——失意等。
3、抒情方法:見前「鑒賞表達技巧部分」
第二,內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
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等。
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詩歌表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大致有兩種,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詩、絕句大多是先描寫景物,後抒發情懷;詞曲往往是詠物懷古,即借事物、借人物來表明心志。思想內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詩句里得到集中的體現。
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賞,首先從詩歌的基本內容入手,其次寫出作者在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總結、表述
1.靈活運用常見的古詩鑒賞術語,准確得體地表述自己「就詩論詩」的心得 。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 詠物言志(情); 懷古詠史; 即事感懷;邊塞征戰; 山水田園;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直抒胸臆; 虛實相濟; 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誇飾;用典;含蓄;對仗;韻腳。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如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 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跡; 造就……的情致。
2.區分幾個概念,明確答題的內容角度
問「表達方式」,則答 敘述、描寫(虛實、動靜)、議論、抒情、鋪陳等;
問「修辭手法」,則答 所運用的修辭格;
問「藝術(表達)技巧」,則答 想像、聯想、襯托(正襯或反襯)、對比、象徵、用典、化用、含蓄蘊藉等。
4.、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修辭手法和說明方法在閱讀文中的作用(閱讀理解)
1、排比、反復: 強烈的抒發了————。排比往往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反復強調某個意思或突出某種情感。
2、反問:使——語氣更加強烈,比一般陳述句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比直說意思表達更鮮明。
3、比喻:用比喻來描寫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用來闡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闡述的通俗淺顯、易於理解。
4、誇張:用來強調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徵,表達某種強烈的思想感情。
5、設問:自己回答問題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還有對——起強調作用。
6、對偶:使句式更加——,語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動。語言生動。2、分類別:使對—的說明更加清楚。
3、舉例子:使讀者更加相信——4、列數字:使讀者更加相信,使語言更加准確。
5、作比較:通過比較更鮮明的揭示出——6、下定義:對——的解釋更加准確。對事物本質特點的解釋。
7、作詮釋:闡明事物的某一特點,也是對——的解釋更加准確。
三、詩歌鑒賞答題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常見意象示例
樹木類
黃葉:凋零、成熟、美人遲暮、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
竹:氣節、積極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類
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菊:隱逸、高潔、脫俗
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
蘭:高潔
牡丹:富貴、美好
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荒涼、偏僻、離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昔盛今衰)
3、動物類
子規:悲慘、凄惻
猿猴:哀傷、凄厲
鴻鴿:理想、追求
魚:自由、愜意
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
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
烏鴉:小人、俗客庸夫
沙鷗:飄零、傷感
風霜雨雪水雲類:
江水: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
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活力、潛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殘酷、熱情、政治斗爭、掃盪惡勢力的力量、盪滌污穢的力量
春風:曠達、歡愉、希望
東風:春天、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衰敗、遊子思歸
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純潔、美好、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雲:遊子、漂泊
天陰:壓抑、愁苦、寂寞
天晴:歡愉、光明
器物類
玉:高潔、脫俗
珍珠:美麗、無暇
6:其他類:
古人:明志、自省、鞭韃
古跡:懷舊、明志、昔盛今衰(國家)、衰敗、蕭條(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懷舊
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活氣息、純朴美好、安逸寧靜
仙境:飄逸、美妙潔凈、忘塵厭俗
月亮:人生的圓滿或缺憾、思鄉、思親
夕陽: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心胸的廣闊、情感的孤獨
酒:歡悅、得意、失意、愁苦
⑤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分析意境型題怎麼答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5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點擊查看:更多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上述就是《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分析意境型題怎麼答?》的具體內容,相信大家在了解了方法之後再加上練習,我們會取得更高的語文分數。
⑥ 高中語文如何講意象
具體復的定義在教參上有,我只簡單制說,意向是一個或者一類事物。意境是一個「境」,環境,可以包括很多意向。把意向和意境放到一起就好講了。舉例來說,《沁園春。長沙》的上片,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宏大開闊的意境,廣闊的天地間,萬物皆在境中。而山,林,江,舸,鷹,魚均是其中的意向。如果還是不太明白可以發信息給我,繼續幫你處理、,
⑦ 求詳盡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模板
一.詩歌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①、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也屬於寫景詩,側重於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脁、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②、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於謙的《石灰吟》等。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王維、王昌齡等。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如盛唐、中唐、晚唐的邊塞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詠懷詩: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發一些抑鬱之情。如杜甫、李商隱等。
⑤、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
二詩人風格
孟浩然詩風的語淡味重、恬靜渾健; 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
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 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
杜甫詩風的沉鬱頓挫; 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
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 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
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 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
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 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
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 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
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 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
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 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
蘇軾的曠達豪邁; 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
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
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 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
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 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
注:詩人總體創作風格之外的「變格」。
三語言特點
①清新。 ②平淡,也稱質朴。 ③絢麗。 ④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⑤含蓄。 ⑥簡潔。
四表現手法
①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五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描寫方式:(a)有動靜結合(b)虛實結合等的不同(c)點面結合(d)正面側面(e)遠近、高低各個角度的描寫(f)明暗、冷暖等色調形態(g)各種感覺:視、聽、觸、嗅(h)細節(I)場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 ②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③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等,
④其他寫作技巧包括:(a)賦比興、(b)襯托、(c)對比、(d)渲染、(e)卒章顯志、(f)欲揚先抑、(g)聯想想像、(h)語序倒置等。
五古代詩歌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1/8
a、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b、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徵: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託: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 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後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c、側面描寫
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
d、語言特點類
勾勒:簡潔的語言描寫,介紹事物的大概。
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體物入微 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
詩情畫意:
e、議論類
富有哲理 淋漓盡致
f、語言風格類
行雲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
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
簡潔 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平淡無奇 、質朴清新 、淡雅 、詞藻華麗
明快:明白通暢。
沉鬱頓挫 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⑧ 高中語文古詩歌鑒賞應該怎麼答,從那些語句中好難體會到他當時的意境到時是怎樣的,就是答不到點子上
是有技巧的,從關鍵詞總結,像月亮,大雁,家書之類的是思鄉的,悲,傷,哀就奠定感情基調了
⑨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方法及相關題型
高考《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具體規定是這樣的: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2007年全國高考18套試卷中的詩詞鑒賞試題,選用了24首詩詞,設計了37道題目,對考點均有涉及,就題目而言,雖然有的側重某一方面,有的是綜合考查,但大體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
第一種模式:煉字煉詞型
命題形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或者是請簡要分析)
提問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題指津: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徵,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這種題型是要求賞析時應聯系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來理解作者煉字技巧的精妙。
答題步驟: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起到了什麼樣的好處。第三步也可放在第二步前。答題示例:
例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全國卷Ⅱ)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①。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 ①氛垢:塵埃。
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答:分別是「明」和「出」 (第一步:指出是哪一個字),充分顯示出雨後的「新晴」(第二步,指出使用該字的好處),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第三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例2 (2007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黃氏延綠軒
[明]高 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①濕。
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注】①蕪,叢生的草。
「蔥蔥」、「靡靡」兩個疊音詞有什麼作用?
答:題目已將字詞點出,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寫出春雨後水邊草木之貌(第二步指出使用該詞後的景象);富有韻律感,增強表達效果(第三步指出使用該詞的好處)。
第二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命題形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談談這首詩的語言藝術。
解題指津: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一般可表述為: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等。
答題步驟:第一步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第二步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第三步指出這些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類提問,著重的是詩歌語言的層面,考生應該從語言的風格或特點來解答。
例1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表達技巧型
命題形式:這首詩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解題指津: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從詩歌的藝術構思入手。
答題步驟:第一步:指出運用的表達技巧;第二步: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第三步: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例1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湖北卷)
華清宮
吳 融
四郊飛雪暗雲端,惟此宮中落便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 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說明。
答: 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第一步:指出運用的表達技巧)。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第二步:指出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宮外飛雪陰雲,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溫暖如春(第三步:運用該手法的好處)。第二首今昔(或時間)對此(第二步:指出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昔日霓裳羽衣,歌舞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第三步: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例2 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廣東省江門市2007-2008學年度高三調研測試)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①,照管鵝兒與雛鴨。」
【注】①蒔(shì)未匝:移植或栽種沒有完畢。
詩歌的頷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答: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第一步:指出運用的表達技巧)把「斗笠」比作頭盔,把「蓑衣」比作鐵甲,形象生動,化板滯為飛動(第二步:指出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及使用該手法的好處),暗示了天氣的惡劣、插秧(農事)的繁忙緊張,表現了農家吃苦耐勞的精神。(第三步:結合思想內容再提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第四種模式:分析形象意境類
1.形象
命題形式:這首詩塑造了什麼樣的形象?試說說這首詩中的形象特點?通過詩中的形象塑造,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解題指津:詩中形象傾注了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因此,形象應是熔鑄詩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詩歌形象要根據詩歌描寫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
答題步驟:第一步:找出並描摹詩歌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特點;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1)是什麼形象;(2)形象的具體特徵是什麼;(3)形象的意義是什麼。
例1 (2007年重慶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海棠 牡丹花
[宋]蘇 軾 [唐]白居易
東風裊裊泛崇光①,香霧空濛月轉廊。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艷的光彩。
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
答:因題干中已明確了詩歌的形象,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第二步概括形象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對海棠花開的喜愛之情(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
2.意境
命題形式:這首詩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解題指津:無固定模式,但一般分析詩歌意境須抓住三方面的內容:一要描摹詩歌圖景,二要概括意境特點,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例1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2006年山東卷)
曉上空泠峽①
王闓運②
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
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卧聽。
【注】 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②王闓運(1832-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然而屢遭挫折,於是絕意仕進,歸而撰著授徒。
(1)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2)狄葆賢《平等閣詩話》認為此詩「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氣溢於言表」。請結合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答:(1)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抓住其中要點:描摹詩歌圖景)
(2)本詩前兩句描寫拂曉時獵獵的風聲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艱難(概括了意境----特點),為抒寫情懷作了鋪墊。第三句表面上說詩人慣於常年旅途奔波,已經不知道為風浪發愁為何事,其實這里的「不解」為「不在意」之義,表現出久歷滄桑後從容自信的心態(剖析了作者思想)。第四句中「卧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的傲岸氣度充分展現了出來(剖析了作者思想)。
第五種模式:分析思想內容類
命題形式:請分析某句詩的思想感情或內涵,評價詩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詩歌的主題思想,歸納詩句的思想內容,闡述詩歌所表達的觀點、態度、主張等。
解題指津: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要立足於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確、深入、客觀、恰如其分地進行分析評價。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現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問題,努力忠於原詩,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
答題步驟:可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但一般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往往用「描繪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通過……,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或歌頌了……的品質或批判了……的觀點等句式。
例1 (2007年湖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華清宮
吳 融
四郊飛雪暗雲端,惟此宮中落便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 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首詩通過寫景狀物,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於享樂的統治者。第二首詩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荒淫誤國,感嘆王朝興衰。(採用了通過……鞭撻了……和通過……,諷刺了……的句式)
例2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安徽卷)
醉落魄·詠鷹
[清]陳維崧
寒山幾堵①,風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③。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鷹掠地飛過。 ③軒舉:意氣飛揚。
結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直接結合具體詩句,採用表達了……情懷和志向的句式)
感知詩歌形象,品味詩歌語言,領略詩歌的表達技巧,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這就是高考詩歌鑒賞所要考查的。
應對高考古詩鑒賞題有妙招
詩歌鑒賞題在高考中越來越不可忽缺。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詩歌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技巧及作品風格、鑒別其所表達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會意義,注意這十個方面,考生會成為詩詞苑囿中的好「園丁」。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後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有關詩詞知識的測試范圍很廣。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從詩歌體裁、押韻、對仗等方面對考生進行了測試。掌握詩詞知識,不但要記,還要會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題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於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四、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像和誇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盪。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附錄:【廣東卷】
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呂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後霜前著意紅。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麼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麼不同?(5分)
【答案】
10.(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
(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並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後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海南、寧夏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塢聞鍾覺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③瓮:這里指水瓮。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的地方。這里指山塢。
8、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氛?(5分)
9、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6分)
【答案】
8、(5分)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瓮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瓮、寺廟等六種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種景物的,給1分;三至四種景物的,給2分;五至六種景物的,給3分。答出畫面呈現出什麼樣氣氛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9、(6分)
①「水潺潺」聲音的描寫,②「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③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④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①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②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聲、「秋風瑟瑟」聲、「鍾」聲並聯想到附近有村莊的,給4分,每答對一點給1分;能答出好處的,給2分,每答對一點給1分。
意思答對即可。
【湖北卷】
14、讀宋詞聯系其寫作背景回答問題(8分)
臨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方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余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寫作背景】據宋人洪邁《夷堅志》記載:侯蒙其貌不揚,年長無成,屢屢被人譏笑。有輕薄少年畫其形貌於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詞題其上。後一舉登第,官至宰相。
⑴這首詞體現了侯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詞作予以簡析。(4分)
⑵《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上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侯蒙詞一樣,都運用了「夕陽紅」意象,但其象徵意義各不相同,請作簡要的比較。(4分)
【答案】
14.(8分)
⑴(4分)
①侯蒙幽默詼諧。如戲稱畫他形貌的人為「良匠」,機智地應對別人的嘲諷。
②侯蒙樂觀自信。別人把他的形貌畫在風箏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宮」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遠。結句含意:等到我事業有成時,「看我」怎樣在「碧霄中」自由馳騁吧!
⑵(4分)
①侯詞的「夕陽紅」象徵個人的時來運轉,大器晚成。
②《三國演義》開篇詞的「夕陽紅」象徵歷史的滄桑變化。
【湖南卷】
15.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5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龍標野宴
李 白 王昌齡
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15.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
【解析】李白在漫遊和飄泊中度過一生,任俠尚義,交遊天下,是極重道義和感情的人。素稱「詩家天子」的王昌齡是李白的摯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權貴,屢遭貶謫,而不屈己志。約於天寶八年,王昌齡被貶到偏遠瘴癘之地夜郎,李白聞訊後同情關注之情難以抑制,於是寫下了這首一往情深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的首句以寫景起興。楊花落盡,萬卉消歇,暮春時節那種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經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陣陣傳來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產生一種空曠孤寂的情緒。是什麼事情引起詩人的感傷呢?接下去便用敘事之筆點明,「聞道龍標過五溪」,是因為詩人聽到了好友遠謫的惡訊。在這里,詩人並沒有赤裸裸地傾吐自己的感情,也沒有將自己對友人那種純真的友情和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交融在一起,景語中蘊含著濃郁的情味。所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與物融,情與景合。這首詩就達到了情景相融,妙合無垠的境界。
李白以浪漫主義的豐富想像,通過明凈的語言,把他那種真摯的友情、焦急的關切等等予以高度的概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藍天,月亮是那樣皎潔無暇,明凈幽美,不正象徵著詩人的真摯友情嗎?詩人之「愁」是懷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寫出了詩人那種要急切前往撫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結句頗為奇特,不僅想像超人,而且寫得極為開闊,余意不盡,無形中使人陶醉在詩意盎然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