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先秦諸子翻譯

高中語文先秦諸子翻譯

發布時間:2020-12-18 12:16:51

1. 高中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第二單元第二課王何必曰利翻譯

1、【原文】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⑧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於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苟:如果。 ⑨饜(yan):滿足。遺:遺棄,拋棄。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2、【原文】宋牼①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②,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③,我將見楚王說④而罷之。楚王不悅,我 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⑤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6)。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7)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 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 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 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懷 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釋】①宋牼(keng):戰國時宋國著名學者,反對戰爭,主張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不詳。③構兵:交戰。④說(Shui):勸說。⑤ 遇:說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號:提法。
【譯文】宋牼准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 「先生准備到哪裡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准備去見越王,勸說他罷 兵。如果楚王不聽,我准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備怎 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釋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 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 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父親, 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系來互相對待,這樣 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 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 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問,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系,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 必要去談聽『利』呢?」
7.25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1)雞鳴而起,草率為利者廂之徒也。(2)欲知舜與廂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注釋】(1)孳孳:朱熹《集注》雲:「勤勉之意。」(2)跖:即本書《滕文公下》篇中所提及的盜跖。
【譯文】盂子說:「雞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雞叫起身,孜孜營利的人是跖的同類。要了解舜和跖的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與善的不同。」
【段意】此章是說聖人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有的學者指出:「舜、跖之相去遠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間而已,是豈可以不謹?然講之不熟、見之不明,未有不以利為義者,又學者所當深察也。

2. 先秦諸子百家語錄翻譯(大學語文)

軸心時代與先秦諸子語錄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我國教材由於長期來使用單一的社會發展理論,往往有失公正,不利於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本文嘗試引入文化學上的「軸心時代」理論,揭示出先秦諸子思想對於當代文化建設的意義。



關於先秦諸子百家的背景,目前國內許多大學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①說「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演進,變化急劇」。這顯然是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即人類社會經過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現在來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將來還要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但是按照這種理論,先秦諸子百家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因為那隻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演進」時代的思想,封建時代今天早已超越,而且還應該受到批判。所以教材說「(諸子)有些見解因受歷史的局限而帶有明顯的封建印記」(p1),「從總體上講,老子的哲學思想帶有唯心色彩」(p5),「有論者以為,老子是以退為進,從利己主義的立場來對待辯證法」(p6),「從主觀上講,孟子提倡『仁政』,有維護當時封建統治的意圖」(p47),「孔子(關於世界大同)的這一理想固然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和想改變現實的意願,但在小生產生產方式和私有制社會制度的基礎上,這種理想,實屬無法實現的烏托邦」(p47),墨子倡導「兼愛」,「這反映了當時一般勞動人民和小生產者改善生活的願望。動機可嘉,但卻不切合當時的社會實際」(p48),莊子「對一切功名的絕對否定也會導引人們消極避世,逃避應負的社會責任」(p16)……

這樣的評價,顯然不利於我們繼承傳統文化,所以有必要換一種歷史的眼光。馬克思從來不把他的理論視為惟我獨尊,而且即使馬克思在劃分歷史時,也不是僅此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等一種,比如,他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就以「人的本質—→人的本質的異化—→人的本質異化的揚棄」的標准把社會劃分為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隨著時代的發展,理論也要與時俱進,人類歷史當然還可以有別的劃分方法。

我注意到如今史學界比較認同的「軸心時代」的劃分,對於我們理解傳統、繼承傳統也許是一個更好的理論框架。



「軸心時代」(Axial Period,又譯作「樞軸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1949)這本書中提出的。他注意到一個奇特的歷史現象,即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間,在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中國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釋迦牟尼,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這個時代可以稱為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

關於「軸心時代」的理論有以下幾個要點:

1.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地理橫亘,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來都是獨立發展出來的,並沒有互相影響。但卻在同一個歷史時期突然發生了一種飛躍,形成了現代各主要文明各自的文化軸心,使得各個不同民族都「獲得了全人類所具有的共同的東西」,人類從此被「一個共同的起源和目標」聯結在一起。這種時間上和內容上的巧合,讓幾代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

2.這些文化傳統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問題,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②例如,歐洲的文藝復興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頭古希臘而使歐洲文化重新燃起新光輝,從而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的宋明理學(新儒學)在受到印度佛教沖擊後,再次回歸孔孟而把中國哲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③中國文學史上多次掀起的「古文運動」都提出「宗經明道」的口號。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的人文精神討論,雖然有人不承認與軸心的關系(如王蒙說:中國壓根就沒有人文精神,你失落什麼呀?又何須重建呢?),但還是有不少學者回到了「軸心時代」,從周易等著作尋找思想能量(如「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人要懂得約束自己的慾望,不能在物質追求方面貪得無厭)。甚至我們的主流文化也在不斷回歸軸心尋求治國方略,比如「以德治國」、「有所為有所不為」,甚至「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會目標,都可以看做對中國文化軸心的回顧。

3.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展正在形成一次新的「軸心時代」,或者稱「第二次軸心時代」。關於這一點,我們要有相當的警惕,假如我們在今天處處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現實下,貿然拋棄中華文化的「第一次軸心時代」,而接受「第二次軸心時代」的說法,是不是會重新導致「西方中心主義」?況且,是否真的出現一個新的軸心時代,這需要較長的歷史來驗證,「軸心」的意義在於其向著後世輻射,我們不能貿然判斷一個缺乏歷史發育的「點」已經是「軸心」,當年的「毛澤東時代」不是能給我們提供了這種教訓嗎?

所以,我認為「軸心時代」理論最具價值的部分還是其第二個要點,即軸心的回顧和輻射。從這一理論推論,先秦的意義就沒有隨著封建時代的結束而終結,人類文化的劃分就不是什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而是前軸心時代、軸心時代、後軸心時代(軸心輻射的時代)。今天,軸心的火焰依然沒有熄滅,軸心的能量依然在輻射,這是我們依然要學習先秦經典的理由。



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主要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個時期中國歷史上禮崩樂壞,百家爭鳴,從而發生重大的轉折(「軸心理論」稱之為「超越」),成為中華文化的「軸心時代」。但是軸心不是突然形成的,所以還要講到春秋戰國前的殷商西周之際(大約公元前1000年前後),即所謂「前軸心時代」,這個時候中國歷史已經發生了大的轉折,即從神本到人本,從君本到民本。中國社會發展到商代,還一直是一種「神本」社會,《禮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為了祭祀鬼神,商統治者大量地殺生,遭致人民的怨恨。而周人從古公亶父起即不忍殺人父子④,又能從商的覆滅中汲取教訓,認識到「惟人萬物之靈」,「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左傳·曹劌論戰》所記的那次戰爭,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正處於「軸心時代」初期,也深刻反映了前軸心時代對於軸心時代人們觀念的影響。其第一段: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從這一則記載中我們看到,在當時人的觀念中發生了一個大的變化,已經認識到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少數的統治者(「肉食者鄙」「小惠未徧」),也不是天上的神(「神弗福也」),而是人民,只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可以一戰」。這是一種深刻的人本主義和民本主義。而曹劌只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通過他來反映這種觀念的變化,更說明這種觀念在當時已經普遍深入人心。

「軸心時代」一方面肯定了「前軸心時代」的人本主義民本主義,一方面又有重要的超越。周人把眼光從天下轉到人間,於是制禮作樂,安排人間秩序。然而僅僅到了東周,這個人間秩序就開始毀壞,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這使「軸心時代」的文化精英們認識到僅僅注重現實世界的秩序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秩序。正如孔子所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於是把目光轉向人的內心世界,實現了對現實世界的超越。這是一種精神的境界,一種對於終極價值的追求,人正是在這種終極追求中成為一個文明的人。我們在孔子關於人的倫理道德、人的自身修養,尤其是關於「仁」的表述中都看到了這樣的思想。其他諸子的思想精華部分也無不在於此,比如莊子的《逍遙游》,看似在追求一種永遠無望的目標,其實正是暗示著人的生命發展的無限性、終極性與完美性。

我們要用這樣的眼光來學習《先秦諸子語錄》,才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下面我們用「軸心時代」的理論來分析教材中幾則先秦諸子語錄。

孔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文化軸心時代的代表人物。《論語》,儒家學說經典,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論語》,書名,按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的說法:「論者,綸也,輪也……以此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圓轉無窮,故曰輪也……」也就是說,「論語」的「論」字有經綸世務圓轉如輪的意思,而這正暗合了「軸心」意象。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這三則語錄看似是在講學習,其實講的都是人的道德修養,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做人功夫。《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學習知識是道德修養的基礎,如果不學習,連做人都會「罔」,都會「殆」,還談得上什麼治國平天下呢。所以教材把包括孔子這幾則語錄在內的先秦諸子語錄都編輯在「品格·胸懷」這一個大單元,是有道理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而人的學習和修養是永無止境的,也就是「軸心超越」關於終極追求的認識。這不能不令人發生一種緊迫感,所以孔子來到川上,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孔子把這種終極追求概括為「仁」,認為君子一刻也離不開仁,匆忙急促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這樣。為了「仁」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自己是如此,他周遊列國,推行他的仁學,無論是陳蔡斷糧也好,惶惶如喪家之犬也好,都能夠始終不改其道。他還用這個標准褒貶學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什麼是「仁」?教材說仁就是愛,這個解釋過於簡單,它還應該是精神領域的一種終極追求(「軸心時代」理論稱此為「內向超越」),包括人的全部道德意識和理想情操,也就是人之為人的基本修養,從這個修養出發,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克己復禮」。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再說《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老子,春秋末楚國人,道家學派創始人。據說生年略早於孔子,故有孔子問老之說。從表面上看,道家學派與儒家學派不同,儒家主張克己復禮,恢復人間秩序,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回歸自然。但從「軸心時代」理論看,他們又是相通的,即都是認為在我們通過感官和智力所了解到的現實世界之上,還存在著一個更高的精神世界,我們要努力實現對現實世界的超越,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這個精神境界,用孔子的話來說是「仁」,用老子的話來說則是「道」。

我們常人對於世界的知識常限於看得見摸得著的常識,而「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道」的世界裡,許多現象許多知識都和現實世界不同甚至相反,所以,要實現對現實世界的超越,就必須要有辨證的眼光,認識到世界的多維,不但要看到正面,還要看到反面,不但要看到它現實存在的一面,還要看到它超越的一面。《老子》一書就充滿了這樣的機智和辯證法思想,《老子》可以說是最早對我們民族精神進行辯證思想啟蒙的一個讀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第二章)

「美」與「惡」是現實世界中最常見的兩種現象,所以老子在第一章開宗明義之後,第二章便舉出這一對現象來進行討論。我們所看見的現實中的美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美嗎?我們所看見的現實世界的惡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惡嗎?老子點到即止,引而不發,我們可以到莊子那裡看故事。比如《莊子》中有一篇《馬蹄》: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

對馬進行修飾,在天下人眼裡,恐怕正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情,而莊子則認為這是最最丑惡的事,正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後世龔自珍《病梅館記》亦有類似表述。)美是一種最不確定的東西,美學是研究「美」的,可是研究了幾千年越研究越糊塗,有人說美是主觀的,有人說美是客觀的,又有人說美是主客觀的相互作用。有人說美是有用,馬上有人反駁說一幢樓房最有用的地方是廁所……即使是漢字「美」的意思,幾千年來也是眾說紛紜。有人把「美」看成是會意字,說「羊大為美」(東漢許慎),有人則看成是象形字,是一個頭戴羽冠舞蹈的人(我比較傾向後者,因為前者重視的是物質之美,後者重視的是精神之美,更能體現「軸心時代」的超越。況且,按許慎的分析方法,我也可以說天上掉下人民幣「」才是美)。

美是主觀,美是客觀,美是有用,美是好吃,美是好看,美是有錢……是不是越爭論越糊塗呢?所以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據說現在西方人也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美學不再討論「美是什麼」這種抽象的命題,而是改為研究各門藝術的具體的美了。這也就認同了老子所說的「美」是不可言說的觀點。

「善」亦如此,歷史上對於人性的爭論,有說性本善,有說性本惡,也是爭論了幾千年。到1993年上海復旦大學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學生辯論賽,抽到的決賽題目就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從中國的國情看明明應該是維護性善的,卻因為抽到了反方而來維護人性本惡,居然也把台灣學生駁得人仰馬翻。由此可見這一概念的不確定性。

是不是只有「美」與「善」的概念才這樣說不清呢?不是的,老子認為天下的事情大多都說不清,他接下來一連舉出六對矛盾關系: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同上)

一部《道德經》,就是由這一系列矛盾范疇組成的,老子提醒我們,只有看到矛和盾的兩個方面,才能把握矛盾背後那永恆不變的「道」,也就是周易所說的「一陰一陽之為道」。所以聖人的「無為」和「不言」並非真的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說,而是懂得避免陷入現實世界的矛盾,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言說。所以假如要批判老子,也不適合說是什麼唯心主義,還不如說是形而上學,因為他超越形下物質世界,直指形上「道」的境界,而這正是「軸心時代」諸子理論的基本精神。

《孟子》

《孟子》,儒家學說經典,主要記載孟子言行,由孟子與其弟子編撰而成。孟子,戰國時人,孔子以後先秦主要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而孟子與孔子又有區別,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說:「若用西方政治學說的名詞,我們可以說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媽媽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經規矩,要人有道德;媽媽政策要人快活安樂,要人享受幸福。……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處(孔子有時也說富民,孟子有時也說格君心,但這都不是他們最注意的)。」胡適這話,假如後來不加了括弧補充,便不完全了。因為民本思想(也就是所謂「媽媽政策」)是前軸心時代便已達到的,孟子假如僅止於此,便稱不上是「軸心時代」的思想家,他必還要有精神上的超越,也就是胡適補充說的「格君心」,我們不妨再說得明白一點,是人格理想。這兩方面加起來,才是完整的孟子。下面分而述之。

孟子發揚了前軸心時代的人本主義民本主義思想。他說: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

敢於當著梁惠王的面指責當時的國君「率獸食人」,質疑他們的行政資格;敢於直說「民為貴,君為輕」,這都是非常鮮明的民本思想。教材說孟子「有維護當時封建統治的意圖」,我們前面說過,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理解。不過話說回來,民本和民主確實還有距離,民本是為民作主,民主是人民作主,為民作主是訴諸於統治階級的,因此屬於主流文化范疇,而軸心時代的意義,還在於它產生了一個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對主流文化的超越,它更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並在有機會的時候把這種修養普及到整個中華文化。《孟子》一書記載,有一次學生問孟子說:「人和禽獸到底有何分別?」孟子回答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幾希」就是界線非常細微、模糊,也就是說人和禽獸的分別,其實只是一線之隔。這一點也被現代基因研究所證明,據說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區別只有百分之一點幾。正是這百分之一點幾,決定了人和禽獸的區別。用純物質的眼光看,精神應該是沒有份量的,或者有,也是「幾希」,或如西方電影所說人靈魂的重量是21克。⑤然而正是這「幾希」或「21克」的東西,成為軸心時代思想家努力超越的目標,構成孟子人格理想的重要內容。教材中能體現孟子精神超越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和「大丈夫」兩則語錄,不過我認為還應該補上「浩然之氣」一則,才算比較完整。孟子說: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閑。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公孫丑上》)

先秦諸子的這些思想和論述,奠定了中華優良文化的軸心,至今仍在發射強大的精神能量

3. 高中選修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第三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翻譯

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麼辦。」

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麼能啟動?」

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

孔子在河邊說:「過去的時光就像河水一樣,不停晝夜地流著。」

(3)高中語文先秦諸子翻譯擴展閱讀

一、出處:

論語(中國儒家經典)

《論語》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二、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4. 求高中語文先秦諸子散文翻譯

http://wenku..com/view/d76afc42336c1eb91a375d1c.html有號的話去下載看版權看

5. 高二語文選修先秦諸子-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翻譯

《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過去的解讀是「知道就是知道,不專知道就屬說不知道」,教育人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這里強調的是人生態度。
台灣師范大學的曾仕強教授在《易經的奧秘》講解中對此有了新的詮釋。「就算你知道,如果這個人不該知道,也要說不知道。」這種詮釋透射出來的是智慧。

6. 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論語翻譯

《有教無類》原文與譯文 1 【原文】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2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3 【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 (1)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 (2) ,故退之。」 【注釋】 (1) 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2) 兼人:好勇過人。【譯文】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4 【原文】子張問曰:「令尹子文 (1)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 (2) 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 (3) 弒 (4) 齊君 (5) ,陳子文 (6) 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1) 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2) 三已:三,指多次。已,罷免。 (3) 崔文:齊國大夫崔杼(音zhù)曾殺死齊庄公,在當時引起極大反應。 (4) 弒: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5) 齊君:即指被崔杼所殺的齊庄公。 (6) 陳文子:陳國的大夫,名須無。【譯文】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庄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里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里的執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得仁呢?」 5 【原文】子曰:「不憤 (1) 不啟,不悱 (2) 不發。舉一隅 (3) 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釋】 (1) 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2) 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3) 隅:音yǔ,角落。【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6 【原文】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7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1) ,思而不學則殆 (2) 。」 【注釋】 (1) 罔:迷惑、糊塗。 (2) 殆;疑惑、危險。【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8 【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9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 (1) ,富而無驕,何如 (2)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 (3) ,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 』,其斯之謂與?」子曰:「賜 (5) 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6) 。」 【注釋】 (1) 諂:音chǎn,意為巴結、奉承。 (2) 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麼樣」。 (3) 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 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 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10 【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1) 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2)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3) ,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 (1)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於「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2) 繪事後素:繪,畫。素,白底。 (3) 起予者商也:起,啟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譯文】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7. 高分求高二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孔孟句子翻譯重點和孟子背誦重點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①凶,則移其民於河東②,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裡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么辦。考察鄰國的政務,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並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並不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麼樣?」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後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④,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採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麼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麼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後)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佔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⑥;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屍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於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注釋】①河內: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②河東:指黃河以東的今山西省西南部,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③兵:兵器。④數罟(Shuò gǔ):密網。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設的學校。⑥莩(piǎo):餓死的人。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麼有利於我的國家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為什麼定要說到那利呢?只有仁義就夠了。大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說『怎樣有利於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裡,這些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裡,這些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談利呢?」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是選修課,該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的意思是,仁義禮智是我們天生就具有的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樣。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個身體完整的人。一個人失去仁義禮智,便不是一個心靈完整的人。(理解孟子的「性善論」,達到修身養性的作用)

這四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統一的整體。「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於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坦盪之胸懷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大,形容詞用為動詞,且為意動,解釋為"以……為大"
與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裡比得上把天當作物一樣蓄養起來而控制著它呢?與其順從天而贊美它,哪裡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呢?

這句話的准確寫法是: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意思是:

(如果國君)把老百姓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老百姓也會把(國君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如果國君)把老百姓的憂慮當做自己的憂慮,老百姓也會把(國君的)憂慮當做自己的憂慮。(如果國君)把天下人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把天下人的憂慮當做自己的憂慮,然而還是不能稱王天下,(自古至今)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人事和協;民心和樂。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 岳陽樓 。」 清 洪升 《長生殿·定情》:「天喜時相合,人和事不違。」 陳毅 《過太行山書懷》詩:「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

8. 高二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第四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翻譯

1、【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顏淵問仁。孔子說:用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主持正義、捍衛道德、維護和平,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普天下的人都會崇敬你、追隨你、向你學 習。為崇高理想而奮斗要靠的是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其詳?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顏淵說:我 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2、【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喚百姓就像承當重大祭祀一樣嚴肅。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在諸侯國做官、為諸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3、【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於夫子而問智,子曰:舉 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 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問智,孔子說:對人了解。樊遲不理解。孔子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樊遲退出來,見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 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皋陶,邪惡之徒從此銷聲匿 跡。湯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伊尹,不法之徒從此無影無蹤。

4、【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人。

5、【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 子貢說:如有人能讓百姓都得到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必定是聖人!堯舜都做不到!所謂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實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全人類和平友愛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譯文】 孔子說:品質惡劣的人,忍受不了貧窮,享受不了快樂。有仁德的人安於實行仁,算計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9. 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百家第一單元第三課翻譯

換一個發揮啊分為非法違法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先秦諸子翻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