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升高中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就是一個人在語文學科中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質,是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整合。我個人認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內涵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基本意義就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二、深層含義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多層次的綜合概念,它包括語文基礎知識、語文研究能力、語文心智體現和語文審美修養等內容。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要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基本的讀寫能力是必需的,聽說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也不能忽視。學生進入高中後,「語文素養」的培養,我們老師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文本學會鑒賞和寫作具有藝術性的語言作品,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從而實現高中語文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高中課改語文教材中,將必修課與選修課並列為了兩個獨立的教學體裁,必修課定位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選修課定位提高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兩者即對立矛盾,又相對統一,均在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但是,從我自身體會來講,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令人擔憂:高中生時間緊,任務重,還有很多學生有明顯的重理輕文的現象,對選修課程存有一定的誤解。要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學生語文知識應用、審美與探究的能力是關鍵。
首先,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用好文本資源,倡導個性閱讀。這里的讀書應該是包含三個意思,一個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必修和選修課內各個單元的閱讀文章賞析品鑒),一個是經典名著的品讀感悟,一個是泛閱讀(帶有研究性學習的讀書)。
現行教材所選課文大都堪稱經典,充分經營使用好這些文本資源,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關鍵之一。我覺得高中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高一學生從一開始就應該養成自覺讀書的好習慣,關鍵要做到務實、有效。另外,現代信息社會,學生語言發展的渠道十分廣泛:報刊書籍、廣播電視、電腦網路、街道文化……大量閱讀,勤於表達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倡導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倡導個性化閱讀和對閱讀材料的多元解讀,充分挖掘文本資源的價值,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之一。舉個例子熱播電視劇《水滸傳》
何以獲得觀眾的青睞,我想個性化的解讀、富有創意的表達形式才是人們的興趣所在。「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優化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例如學習必修五第一單元(小說),教師就有必要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教學,學生在感興趣的話題上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我覺得課內外閱讀相銜接,可以以經典性的語文課文作為引子,通過影視這個多媒體,讓學生通過有聲有色的畫面,配合教師的輔導,激發學生的閱讀名著的興趣。在學習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和《邊城》等名篇後,我讓學生觀看了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進行了影視鑒賞,並針對其做了影評,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積極性變得空前高漲。
再次,加強教學反思,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探究。
在我的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背誦,只有學生聽得多,背得多,讀得多,用得時候才能信手拈來。否則,就不能得心應手。但是,語文教學不是把學生變成書獃子,而是把知識要變成能力。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的教學反思和學生的學習反饋就顯得很重要。如教學《再別康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不僅僅是在引導學生賞析語詞的精妙,更是在鼓勵學生繪畫審美。教學《變色龍》時,學生抓住奧楚蔑洛夫的「變」來分析人物形象,歸納人物性格,此時,我突發奇想,適時提問,奧楚蔑洛夫有沒有「不變」的地方?從「不變」來分析人物形象。這樣的巧問,活躍了學生思維,引發了學生深入學習的願望,在思考、討論、頓悟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由此可見,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有賴於老師的精巧點撥和指導。
最後,關注生活語文資源,研究性學習,學會體驗感動。
語文能力,包括語文基本能力聽說讀寫和語文使用能力,如語感、自學、創新等能力。語文素養包括了和語文有關的觀察、記憶、主義、思維、聯想、想像等智力因素和與語文有關的興趣、情感、態度、習慣、意志、個性等非智力因素。世事洞明皆學問。學生只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才會真正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朗讀,可以鍛煉口頭語言,幫助學生學好語文。而演講就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積極表現。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基礎寫作能力,在高一到高二的語文教學中,我堅持用課前三分鍾演講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課堂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平時,我喜歡在課堂留一些小練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比如,學完《荷塘月色》,可以讓學生練習景物的描寫,也要求用比喻、動靜結合的手法來寫。這樣在不斷的訓練中就會提高寫作能力。我個人比較注重學生語文探究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難免會有疑問,有時學生的問題也許會很尖銳,甚至是怪論,老師如何處理就顯得重要。通過質疑可以使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有了質疑問難的方法、習慣,就具備了發揮主體作用的先機。每冊必修中都有名著導讀,其中後面的問題都要求學生要經過閱讀探究才能回答。包括我們在文本的教學中如果碰到一些值得我們去探究的問題,我們都會讓學生合作探究,找出合理的解釋。比如,在講《雷雨》時,對周朴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這個話題學生很感興趣,我為此專門組織了一次辯論會,這樣學生下去就認真閱讀作品,查閱資料,很好地完成了一次探究。其實,探究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課堂進行,也可以寫成文章、評論等。如講《孔雀東南飛》時,就劉蘭芝被遣為哪般就可以進行探究。另外,必修教材也有專門的「梳理探究」內容,作為語文老師,就有必要把與人的言語行為有關的知識視野、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養和人格、品行、思想修養等方面的內容融入到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從身體力行中感動生活。
❷ 哪些雜志適合高中生提升語文素養,而不僅僅是學知識呢
《讀者》個人認為最好,以往高考所選材料就有出自本雜志的。
《意林》也受往屆高中生的歡迎。
❸ 核心素養背景下優質高中語文試題的特徵有哪些
落實核心素養,如何發揮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對於落實核心素養,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任學寶從「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層面切入,他形象地說道,讓學生核心素養落地也是一種「加工美食」的過程。
1 讓核心素養落地需要考慮三個因素
有人將學校管理比作烹制一道美食,筆者非常認可這一比喻。事實上,讓學生核心素養落地也是一種「加工美食」的過程:學生就是我們的顧客,學生未來的發展就是我們所希望呈現的最後的美食,而美食烹制的過程就是校長課程領導力「披荊斬棘」「熠熠生輝」的過程。在這之前我們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一是考慮定位,羅列已有食材
烹制任何一道美食的前提就是要查看自己擁有哪些加工的素材。要真正發揮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定位的確認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位校長想要讓學生核心素養在本校生根發芽,首先就要考慮學校的定位和基本情況,如偏重學術性的高中對於學生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落實顯然和偏重應用型的高中有所不同,一所現代化高中與一所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也不盡相同。
要想所有學校都培育出全面發展的人,就好比讓廚師用不同的食材做出相同的滿漢全席,最後的結果無非就是形似神不似,這樣就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二是考慮需求,樹立「顧客是上帝」的意識
❹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 語文核心素養
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即:
語言建構與運用(語言)——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增進語文學養,努力學會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文字。
思維發展與提升(思維)——在發展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推進思維機制的發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審美鑒賞與創造(審美)——在語文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以及在生活中,堅持對美的追求,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文化傳承與理解(文化)——在語文課程中進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樣性,關注當代文化,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
上述四項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內容與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語文考查的主要內容。
1.「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主要通過語言運用題來考查。
這也是歷年高考語文試卷中承接性最強、創意性最高、變化最大的一大板塊。考查方式主要有兩種——
考查方式一:選擇所示語言材料的對錯優劣
多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的成語使用、第18題的語病判別、第19題的表達得體等。
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達目標
多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第20題的補寫語句、第21題的推斷分析,北京卷第25題的微寫作,天津卷第20題的「詞雲圖」等。
2.「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核心素養,主要通過閱讀欣賞題來考查。
「閱讀欣賞題」即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古詩文閱讀等,這部分一般占試卷分值的50%左右。
2017年高考語文中的閱讀欣賞題,主要有3個特點:
一是「適度增加閱讀量,考查信息時代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的快速閱讀能力和信息篩選處理能力」;
二是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多年選考,本意是滿足考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多元性,但在功利備考觀念的作用下,也造成了閱讀教學的窄化
❺ 高中語文題目:仿寫(有關古詩詞,需一定文學素養)
子瞻屬廬山,我們可以聯想到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太白屬蔡山,我們可以聯想到李白的「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寫華山也可: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❻ 高中語文培訓資料語文素養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課程標准》總目標中所列的10條,是對接受義務教育的每一個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達到了這10條要求,就應該認為「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6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語文學習必定涉及語言知識學習,知識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麼知識,如何教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於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等。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文明地和他人溝通和交際。
可見,《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准確、簡明、實用,滿足國家現代化生產的基本要求,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兩者的矛盾張力中尋求一種平衡。這是對《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
❼ 高中文學素養比賽是什麼
漢語基礎知識,古代名篇,包括小說詩詞,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典故
焦作市首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筆試試題
教育教學理論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語文是最重要的 工具,是 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 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語文課程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於 有利於 。
3、 是語文課程標准設定識字寫字學習目標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4、綜合性學習是一個 、 、 的學習過程。
5、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 、 、 、 的能力。
6、《語文教學二十韻》是著名教育家 的作品。
7、「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著名教育家 的名言。
8、王崧舟老師認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堅固支撐。 支撐起語文教師的詩性, 支撐起語文教師的靈性, 支撐起語文教師的活性,
支撐起語文教師的神性。
9、朱永新先生主持 ,以一切人的發展為宗旨,是基於人文培養的素質教育,是著眼精神成長的生活教育。
二、判斷(每小題1分,共10分)
1、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方式主要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的進行主題活動,如:辦刊、演出、辯論、誦會等。 ( )
2、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 )
3、第一學段,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課程標准按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四個方面共列出了28項目標。 ( )
4、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時對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總的描述。 ( )
5、識字評價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准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識字的能力。 ( )
6、語文評價中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 ( )
7、課標要求閱讀教學應注意學生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生。 ( )
8、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是課程標准關於「學會漢語拼音」之一。( )
9、口語交際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該
❽ 高分求 語文素養大賽(高中組)答案
這可是標准答案哦!
一、實用類文本閱讀(30分)
1.「蒸煮」是指現代人站在現代文化語境中,以現代人的生活趣味及思維方式對經典名著進行扭曲解讀或主觀批評。(1分)「蒸煮」之「惡」主要是:①扭曲名著,誤導讀者,使讀者無法得到古典的滋養和沾溉;(1分)②形成學術垃圾和文化贗品,給後人帶來極高的清理成本。(1分)
2.作者引用魯智深事例,主要是為將魯智深和林沖進行對比,(1分)借魯智深的「在『官』外」「沒修養」,突出林沖的作為「士」的「隱忍」「有修養」的特點,(2分)進而據此駁斥「蒸煮者」對林沖的不當批評。(1分)
3.大致內容:(1)景陽崗打虎揚名(2)陽谷縣為報兄仇斗殺西門慶(3)十字坡結識菜園子張青(4)快活林醉打蔣門神(5)大鬧飛雲浦(6)血濺鴛鴦樓(7)夜走蜈蚣嶺(4分,列出四點即給滿分)人物形象:身具神勇,嫉惡如仇,粗中有細,義氣過人。(2分,大致正確即給滿分)
4.(1)當事者由於種種原因,不願別人了解自己。
(2)當事者雖然願意別人了解自己,但限於客觀條件,沒辦法讓別人准確了解自己。
(3)了解者與被了解者學識、思想等水平不相當,難以做到心靈交流,真正了解。
(4)了解者為某種需求驅使,故意曲解被了解者。(每點1分)
5.(1)運用整句,可以增強行文的節奏感,使之易於上口,易於記誦,如「看不清歷史,就看不清未來」等句。
(2)運用整句,可以增強文章語勢,增加論述說服力,如「一人說話要注意為親者諱,為長者諱,為尊者諱」句中的排比、反復就很好地證明了作者提出的「社會對謊飾供不應求」觀點。
(3)運用整句,可以用簡省的筆墨表達豐富的意思,如「冶容誨淫,蛾眉招嫉」等句。(每點2分,闡述、舉例各1分)
6.本題為開放題型,對話題內容可贊成,可反駁。評分主要看其論述思路及文采。(7分)
7.春天的一個下午,「我」和妻子應邀到朋友樹才家品新茶,安靜地聽樹才談詩,一直到天黑。(按記敘要素概括的准確性給分,每一要素1分)
8.樹才是個純粹的詩人,敏銳、內斂、安靜。詩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要用詩給別人帶去溫暖。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寫樹才家的布置,通過環境描寫烘托樹才的生活和性格。(性格形象與手法各2分)
9.(1)乾枯的蓮蓬、蓮葉,記錄了時光的流逝,一樣是有詩意的。(3分)
(2)對生活,對生命,對詩的熱愛和追求,是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愛使我們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3分,意思對即可)
10.①環境是安靜的,沒有干擾。②樹才的性格是安靜的,不張揚。③我們聽樹才談詩是安靜的,很專注。④沉靜在詩的世界裡的人是安靜的,心靈平靜而幸福。⑤時光靜悄悄地流逝。⑥人世間的大愛永恆。(每一點1分)
11.得意—尷尬—興奮—緊張—羞愧。(緊張、羞愧合為一點,每一點1分)
12.①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1分)②推動情節發展,為「老師」教育「學生」提供話題。(2分)③山路象徵「學生」的仕途愈高愈險。(1分)
13.小說中「老師」的語言,採用典雅莊重的文言語體,很特別。作者所以這樣處理,①這樣的語言,能有力烘托形象,小說中的「老師」是「學術權威」,「瘦削」、「睿智」、「矍鑠」,從更深的意義上說,他是正義、真理和智慧的化身;②這樣的語言讀來斬截有力,具有很強的教育、感化的效果;③為小說增添文化底蘊,增強作品的可讀性。(指出語體2分,原因每一條2分,答出兩條即可)
14.化用了《莊子·山木》中「伐木烹雁」的典故。《莊子》用故事來說明材與不材、有用與無用的相對性,小說中「老師」教育「學生」時巧妙化用,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使用該典故的意義:①提醒學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攀高跌重,風險大;②提醒學生不要自高自大,容不下別人。
③告誡學生不要溜須拍馬走歪門,要戒驕戒躁,勤勉實干。④告誡學生謹慎用人,不用奉承拍馬誇誇其談之徒。(指出典故2分,意義每一小點1分)
15.(1)推重
(2)地理條件
16.(1)(吳士)自以為才能很高,號稱當世誰也比不上他。
(2)大王若真能使我成為將軍,便能奪取中原,至於戰勝那些小敵就更不在話下了。
17.不可偏聽偏信,不可輕易用人;反對空談,崇尚實際。
18.(1)類
(2)做官
19.(1)有時 副詞
(2)連詞,表並列
20.(1)我不滿這種狀況,(於是)把西面和南面兩堵牆全部開成窗口,只保留一面東牆(沒有打通)。
(2)豁達與不豁達,相距一條縫隙而已(或:只是一點間隔而已)。
21.作者認為,當人心拆除私心這道屏障時,就會眼界開朗,胸懷高遠。前段主要敘述改建豁然堂的原因,後段主要抒寫改建、觀景心得。前後兩段話敘議結合,議從敘出,敘是議的基礎,議是敘的升華。
22.不用動詞,密集使用意象,用意象的剪接、組合,含蓄表達出詩人真摯深厚的感情(將「使用意象」解說為借景抒情亦正確);「桃李春風」與「江湖夜雨」,「一杯酒」與「十年燈」,從時間、地點、景色、事件、情感的強烈對照中表現出快意與失望、暫聚與久別的心理落差;以尋常語表現不尋常的人事經歷和感受。(能答出其中的兩點即可給滿分)
一、實用類文本閱讀(30分)
1.「蒸煮」是指現代人站在現代文化語境中,以現代人的生活趣味及思維方式對經典名著進行扭曲解讀或主觀批評。(1分)「蒸煮」之「惡」主要是:①扭曲名著,誤導讀者,使讀者無法得到古典的滋養和沾溉;(1分)②形成學術垃圾和文化贗品,給後人帶來極高的清理成本。(1分)
2.作者引用魯智深事例,主要是為將魯智深和林沖進行對比,(1分)借魯智深的「在『官』外」「沒修養」,突出林沖的作為「士」的「隱忍」「有修養」的特點,(2分)進而據此駁斥「蒸煮者」對林沖的不當批評。(1分)
3.大致內容:(1)景陽崗打虎揚名(2)陽谷縣為報兄仇斗殺西門慶(3)十字坡結識菜園子張青(4)快活林醉打蔣門神(5)大鬧飛雲浦(6)血濺鴛鴦樓(7)夜走蜈蚣嶺(4分,列出四點即給滿分)人物形象:身具神勇,嫉惡如仇,粗中有細,義氣過人。(2分,大致正確即給滿分)
4.(1)當事者由於種種原因,不願別人了解自己。
(2)當事者雖然願意別人了解自己,但限於客觀條件,沒辦法讓別人准確了解自己。
(3)了解者與被了解者學識、思想等水平不相當,難以做到心靈交流,真正了解。
(4)了解者為某種需求驅使,故意曲解被了解者。(每點1分)
5.(1)運用整句,可以增強行文的節奏感,使之易於上口,易於記誦,如「看不清歷史,就看不清未來」等句。
(2)運用整句,可以增強文章語勢,增加論述說服力,如「一人說話要注意為親者諱,為長者諱,為尊者諱」句中的排比、反復就很好地證明了作者提出的「社會對謊飾供不應求」觀點。
(3)運用整句,可以用簡省的筆墨表達豐富的意思,如「冶容誨淫,蛾眉招嫉」等句。(每點2分,闡述、舉例各1分)
6.本題為開放題型,對話題內容可贊成,可反駁。評分主要看其論述思路及文采。(7分)
7.春天的一個下午,「我」和妻子應邀到朋友樹才家品新茶,安靜地聽樹才談詩,一直到天黑。(按記敘要素概括的准確性給分,每一要素1分)
8.樹才是個純粹的詩人,敏銳、內斂、安靜。詩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要用詩給別人帶去溫暖。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寫樹才家的布置,通過環境描寫烘托樹才的生活和性格。(性格形象與手法各2分)
9.(1)乾枯的蓮蓬、蓮葉,記錄了時光的流逝,一樣是有詩意的。(3分)
(2)對生活,對生命,對詩的熱愛和追求,是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愛使我們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3分,意思對即可)
10.①環境是安靜的,沒有干擾。②樹才的性格是安靜的,不張揚。③我們聽樹才談詩是安靜的,很專注。④沉靜在詩的世界裡的人是安靜的,心靈平靜而幸福。⑤時光靜悄悄地流逝。⑥人世間的大愛永恆。(每一點1分)
11.得意—尷尬—興奮—緊張—羞愧。(緊張、羞愧合為一點,每一點1分)
12.①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1分)②推動情節發展,為「老師」教育「學生」提供話題。(2分)③山路象徵「學生」的仕途愈高愈險。(1分)
13.小說中「老師」的語言,採用典雅莊重的文言語體,很特別。作者所以這樣處理,①這樣的語言,能有力烘托形象,小說中的「老師」是「學術權威」,「瘦削」、「睿智」、「矍鑠」,從更深的意義上說,他是正義、真理和智慧的化身;②這樣的語言讀來斬截有力,具有很強的教育、感化的效果;③為小說增添文化底蘊,增強作品的可讀性。(指出語體2分,原因每一條2分,答出兩條即可)
14.化用了《莊子·山木》中「伐木烹雁」的典故。《莊子》用故事來說明材與不材、有用與無用的相對性,小說中「老師」教育「學生」時巧妙化用,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使用該典故的意義:①提醒學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攀高跌重,風險大;②提醒學生不要自高自大,容不下別人。
③告誡學生不要溜須拍馬走歪門,要戒驕戒躁,勤勉實干。④告誡學生謹慎用人,不用奉承拍馬誇誇其談之徒。(指出典故2分,意義每一小點1分)
15.(1)推重
(2)地理條件
16.(1)(吳士)自以為才能很高,號稱當世誰也比不上他。
(2)大王若真能使我成為將軍,便能奪取中原,至於戰勝那些小敵就更不在話下了。
17.不可偏聽偏信,不可輕易用人;反對空談,崇尚實際。
18.(1)類
(2)做官
19.(1)有時 副詞
(2)連詞,表並列
20.(1)我不滿這種狀況,(於是)把西面和南面兩堵牆全部開成窗口,只保留一面東牆(沒有打通)。
(2)豁達與不豁達,相距一條縫隙而已(或:只是一點間隔而已)。
21.作者認為,當人心拆除私心這道屏障時,就會眼界開朗,胸懷高遠。前段主要敘述改建豁然堂的原因,後段主要抒寫改建、觀景心得。前後兩段話敘議結合,議從敘出,敘是議的基礎,議是敘的升華。
22.不用動詞,密集使用意象,用意象的剪接、組合,含蓄表達出詩人真摯深厚的感情(將「使用意象」解說為借景抒情亦正確);「桃李春風」與「江湖夜雨」,「一杯酒」與「十年燈」,從時間、地點、景色、事件、情感的強烈對照中表現出快意與失望、暫聚與久別的心理落差;以尋常語表現不尋常的人事經歷和感受。(能答出其中的兩點即可給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