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讀本3

高中語文讀本3

發布時間:2020-12-18 05:02:51

A. 高中語文讀本1你的微笑的大概內容

....其實讀本挺好看的。散文很不錯的。

B. 《高中語文讀本》5冊~~~哪裡有

當當網有售
語文讀本1:你的微笑-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詩意人生
1 死水
2 贊美
3 我們站立在高高的山巔
4 有贈
5 雙桅船
6 中外短詩五首
斷章
風雨
錯誤
迴旋舞
在一個地鐵車站
異域詩抄
7 致大海
8 你的微笑
9 憂郁(之四)
歷史回聲
10 召公諫厲王弭謗
11 赤壁之戰
12 楊烈婦傳
13 《指南錄》後序
14 左忠毅公逸事
高山仰止
15 懷李叔同先生
附:中國現當代散文欣賞
16 王選的選擇
17 列夫·托爾斯泰最後的日子
18 彌蓋朗琪羅
19 金岳霖先生
芸芸眾生
20 宗月大師
21 茅店塾師——魯游隨筆之三
22 普通人
世事記錄
23 落日——記日本簽字投降的一幕
24 奧運新聞兩則
「中國速度」震驚雅典
用眼淚和尖叫沖散20年陰霾
25 「我也是一片樹葉」——溫總理看望清華學生側記
26 約克·伊萬斯今夜值班
時代印痕
27 宿羊山麓之哀鴻
28 哥德巴赫猜想
29 揚眉劍出鞘
30 祖國高於一切
31 尋找時傳祥——重訪精神高原

《新語文讀本》的編寫作為一項學術工作來做。無論是讀本的選文、編排體系,還是閱讀建議的編寫,無不貫串著我們的教育理念,以及對中學語文教育學的追求。之所以命名為「新語文」,也是為了突出這種追求的自覺性與實驗性。
《新語文讀本》與現行教學的體制相適應,分初中、高中兩個部分,按照學生學習、領悟言語的階段性特徵與需要,心理、情感、智力諸方面的發展,以及精神成長的階段性特徵與需要,建立一個循序漸進的閱讀體系。
「新語文」之「新」,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探索。首先是編寫指導思想——語文教育觀念。我們認為,一個人的語文素質直接來自他的讀寫聽說實踐。其中,閱讀是基礎,是關鍵。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對話。因此,這套讀本並不依循此前所有同類讀物所恪守的語言知識、閱讀寫作知識的邏輯秩序,而按青少年不同年齡階段心理成長發展的不同特徵和需要進行編選。入選的作品主要不是作為語言知識、閱讀寫作知識的例子,而是讀者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梁。我們希望通過這座橋梁,能夠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雲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的言語中去傾咱偉大心靈的搏動,感情言語世界的奧秘,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

C. 高中語文讀本必修1,2讀後感3篇

我只有那個。。採薇的。。因為喜歡那詩呵呵。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遲雨雪霏霏。

千年前的那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如驟至的憂傷。

回憶里濃綠鶯啼的夏日,如今歸途上渺渺雪白的道路。

那飄灑的雪花和緩慢獨行的背影卻彷彿中國古典山水畫般浸透茫茫的詩意,和那沙鷗一逝的凄涼之感。

冰冷的雪,清晰的呼吸,熱的淚,純白的大地,萬籟俱寂的山谷中有什麼無聲的融化。

就像佇立江邊,獨立晚風,心在此刻特別透明。

雪上空留馬行處,一句唐詩輕輕念出,是比巍峨雪山冷峻的思念。

馬鈴聲漸漸隱沒,肩頭的雪已滲入心窩,流淌著分別的入骨的痛。

或許聚散不定,人生無常,前一刻還在熱酒言歡,下一瞬已然悄然揮別。

歲月穿梭中,模糊的是臉龐,不改的知心交心的坦然情懷。

人生盛宴誰不散,除非今生此刻休。雪散雪飄雪融雪聚,人生呵。

獨釣一世寒冷,萬徑人蹤滅,獨享一份與世隔絕的雪中桃源。

鵝毛雪花,溫柔天空,沉默大地,漫天靜謐。

一舟一芥,人如點渺小。

片片落雪,翩躚流連。

荒原極地,依舊有生命最華美的舞蹈。

雪擁抱溫暖,隕落融化,化成了水汽,蒸騰飛遠,蒼穹之上,又是另一朵雪。

已不復前世的記憶。

整個世界開始下雪了。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或許只有徹骨的寒冷才能自己感受記憶的溫暖,淚的滾燙。

站立雪中,方能感受生命最初的孤單。

即使世界凋零成一片空白,我依舊為你盛開一樹梨花的繁華

D. 求高中語文讀本里一個小說

作者陳村,小說名《一天》
人物~陳村
性別: 男
陳村
出生年月: 1954.5
民族:回族
原名楊遺華。上海人。1980年畢業於上海師范學院政教系專科。生於上海。1971年赴安徽無為縣鄉村插隊務農,後病退回滬,任上海市江蘇路街道生產組工人,上海市政二公司職工學校教員,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99年兼職榕樹下網站,任藝術總監、論壇版塊「躺著讀書」首任版主,主持三屆網路文學評獎,2002年初辭職。2004年兼職99書城網站,任藝術總監、總版主、論壇版塊「小眾菜園」首任版主。2009年6月著名作家、上海作協副主席陳村被聘為盛大文學主辦的「首屆全球華語原創文學大展」文學評議團主席。
在安徽無為農村插隊時期開始文學創作,自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兩代人》起,著有長篇小說《鮮花和》,《陳村文集》(4卷),小說集《走通大渡河》、《藍旗》、《少男少女一共七個》、《屋頂上的腳步》,散文集《孔子》、《小說老子》、《今夜的孤獨》、《百年留守》、《生活風景》、《古典的人》、《一下子十四個》、《彎人自述》、《有家有女》、《看來看去》、《四十胡說》、《陳言勿去錄》、《五根日記》等。《藍旗》獲中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獎、上海首屆文學作品獎、《中國青年》五四青年文學獎,《走通大渡河》獲慶祝建國40周年《上海文藝》文學作品獎,《地上地下》、《一天》、《死》分別獲上海第一、二、三屆文學獎。擅長描畫現代社會人的心理歷程和情緒歷史。

E. 關於高中語文讀本!

展開全部
友情提醒,樓主努力努力在努力,言盡於此。

F. 山東人民出版社高中語文讀本目錄

目 錄復

第一單元 開啟智慧之門制
1 勸學
2 師說
學習活動
一 文本品讀
二 學習成果展示
三 關於「教師作用」的調查
談讀書
讀書的藝術
第一單元檢測試題
第二單元 感受藝術魅力
3 琵琶行(並序)
4 貝多芬田園交響樂
學習活動
一 鑒賞園地
二 音樂沙龍
蒙娜麗莎的魅力
梅蘭芳
第二單元檢測試題
第三單元 走進自然懷抱
5 荷塘月色
6 荷塘風起
7 古代詩歌二首
歸園田居(其一)
山居秋暝
學習活動
一 讀書金鑰匙
二 思考探究
三 學習成果交流
自然
尼亞加拉瀑布抒情
第四單元 體悟山水神韻
8 聽聽那冷雨
9 再別康橋
10 石鍾山記
學習

G. 高分緊急問題!關於高中語文讀本

33 「散」與「不散」

——論散文形與神的辯證性

韓少華

節選自《散文寫作藝術指要》(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散文散論》一文。

對於散文這種文學樣式,有一個頗為中肯的提法: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

如果把古代散文姑置之不論,只對繽紛多彩的現代與當代散文創作加以瀏覽,就不難看到,所謂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這個帶有一定概括性的命題,同樣是把「形」與「神」當做兩個既矛盾又統一的側面來加以研究和論斷的。關鍵則在於「神」與「形」二者的具體含義如何理解罷了。

根據個人的一點研究所得,我認為:所謂「神」,主要指的是以作家社會實踐為基點,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傾向、創作意向和思路趨向。「神」,應該是一個活潑的、富於動感的東西,是一個具有明確的方向感的東西。說它是作品的靈魂,其用意是與此相通的。而這里所說的「思想傾向」,是就作家的整體意識,也就是他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總的看法,即世界觀,是作為一篇作品的觀念或意識的背景與前提而言的。這在具體作品中或許並不直接宣示,但它起著根本性的、主導性的作用。這里所說的「創作意向」,是指作家在一篇具體作品中,通過特定的題材所要達到的意圖或目的,這是作家整個世界觀在這一具體作品中的體現,是他的觀念和意識在作品個體中的流露;它往往是與作品主題相一致,甚至是同一的。這里所說的「思路趨向」,是指在創作意向或主題制約之下,作品所體現的作家思維路徑,即做為作家構思成果的特定思維進程,這是主題在作品中得以表現的具體程序。簡言之,「神」是作品的「虛」的方面,是需要貫通在一定的實體中才得以體現的。

所謂「形」,就是作品的這個寓「神」於其中的實體。或借用比喻性的說法,叫做作品的血肉筋骨,物質存在。它包括反映在作品中的現實生活材料,語言材料和形式,文學樣式和手段,段落的構成和排列,直至標題、行款、標點符號的運用等所有外化的、特指的、實體性的東西。如果用我們所熟悉的術語所表述的話,就是通常所說的「題材」以及「段落」「層次」「結構」「線索」「銜接」「過渡」「交代」「照應」「詞語」「句子」……其中包括作品物質存在以及一系列標示性的表述方式、表述手段和表述技法。總之,上述這些東西在一定作品中的有機綜合,就該是這作品的「形」了。

由此可見,前人所謂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是就「實」和「虛」兩個方面的對立統一來立論的。而散文在某種條件下的物質,就往往寓於這個對立統一之中。

通常見於散文創作論和文體論中關於「形」與「神」的見地,當然彼此不盡相同。但是,就我個人所見來看,其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大體表現為以下幾個不同的角度或側面:

首先表現為題材的片斷性同主題的集中性之間的對立統一。題材的片斷性,就是說,表面看去不相連貫、無所謂因果的若乾材料或細節,自身也並不具備情節上的相對完整性,但在一定主題貫通之下,就成為一個活的整體,這在小說,劇本等文學樣式中怕是少見的。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曹靖華的《小米的回憶》等名篇,大致都如此。這中間,題材的片斷性,即與「形散」有關,主題的集中性,即與「神不散」有關。

其次,是層次的自由性同思路的確定性之間的對立統一。作品的層次,主要指題材在作品中出現的先後或程序。層次的自由性,就是說,題材的安排可以不像小說,特別是不像劇本那樣直接受時間與空間的制約。而全文的思路,卻是經過構思,表現出鮮明的、確定的趨向和目標的。當然,這思路絕非平直呆板而是應曲盡迤邐轉折之能事的。例如,秦牧的《土地》即屬這種情況。其間的「層次的自由性」,即與「形散」有關,而「思路的確定性」,即與「神不散」有關系。

再次,是表達的機動性同線索的持續性之間的對立統一。這里所說的「表達」,主要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語文基本表達方式。即便一篇之中,也盡可因立意取材的需要,或敘事,或議論,或寫景,或抒情,穿插交錯,一任擇之。這中間並無成法,也無定式,而盡可以靈活些、多樣些。在這些方面,散文是具有很大的機動性的。但是,文章的線索,應在客觀上保持著自己的持續性。在這里應明確的是,此處所謂「線索」,指的是文章層次賴以得到條理化的客觀依據。例如,敘事性散文常以時間和空間為線索,抒情性散文常以作家思緒為線索,等等。在作品中無論行文如何靈動跳脫,但在暗中制約著全文進程的線索,則應保持自身的持續性,任意改變線索的依據,在通常情況下是不適當的。例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自始至終保持著時間線索的延續性,這就使全文得以構成一個整體而有了客觀的依據。《白楊禮贊》則以作者乘車行進在大西北黃土高原上的進程為序,以空間線索為客觀依據,表現了一個由遠及近的客觀進程,從而引出一個由淺入深的抒情過程。而它們的行文中間如何上下關聯,則又是各有巧妙不同的。那麼,其間的「關聯的靈活性」就意味著「形散」;而「線索的持續性」,則又同「神不散」不無關系。

至此是否可以這樣說,「神」的問題,主要同主題與思路有關;而「形」的問題,則主要同題材與結構有關。在「神」與「形」或「虛」與「實」之間,如何構思、剪裁、布局、謀篇,這在不同作家那裡,是各有妙訣,各持精義的。而作家的氣質、素養、功力、技巧上的差異,也往往在這個對立統一過程中得到或隱或顯的表露。各自的風格、格調、情趣,也往往在這中間取得了異常生動的體現。

當然,各家對「散」與「不散」的論述,也多是各有所見而又各有所重的。例如,老作家師陀同志在一篇題為《散文忌「散」》的筆談文章里曾寫下這樣的話:

散文並不是要寫得散,而是和其他文體一樣,要寫得集中緊湊。你可以寫景、敘事、抒情、發議論,也可以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發議論,盡你的能力,把風景、人物、議論組織在一個題目下面,但是要分層次,要有步驟,就像我們日常做工作,一步一步接近目標,把意思說明白,一篇文章也就寫成了。八股文講究起、承、轉、合,做為文章做法的一種,本來不壞,壞就壞在它專講形式,又規定成為惟一的形式,全不管內容。我們應該反過來,先講內容,有了內容再講形式,量體裁衣,有了具體的人,才談得上如何打扮他。(見《筆談散文》)

這段文字,看來是在強調散文「不是要寫得散」,也就是說,「要寫得集中緊湊」。就我體會,這里所講的「集中」,主要指立意選材,即主題與題材上要忌「散」;這緊湊,主要指運筆謀篇,即層次與結構上也要忌「散」。而從文章對「起、承、轉、合」的有分析的肯定來看,作者是在強調散文結構的嚴謹性。這一論述就其精神內涵而論,是應該得到人們的承認的。因為,它道出了散文寫作某種帶有規律性的認識。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其所論的散文寫作這個課題的整體而言,此文立論又稍欠完備。果然,繼此文之後不久,同在《人民日報》「筆談散文」專欄中又發表了王爾齡同志的題為《散文的散》一文。其中有這樣的話:

散文的特點正在於「散」。……這「散」不是「散漫」的「散」,既要用墨如潑,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開,又要收得攏。(見《筆談散文》)

看來,前篇強調「散文忌『散』」,而此篇則論斷「散文特點正在於散」,二位作者立論很有些針鋒相對的意味了。但細讀下去,異中似又有同。王爾齡同志在文末又這樣寫道:

有人說,散文忌「散」。從文章組織上看,這自然是對的。但若從文章的取材看來,「散」正是散文的特質。(同上)

此文可貴之處,似正在於見出散文取材的「散」的特質,即題材的片斷性。同時,文章也肯定了散文忌絕對的任意性,在組織結構上要力避其散漫。這都是應予以充分肯定的。

但是,問題卻在於,如果對散文的創作實踐加以粗略考察,就不難發現,有的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公認的名篇,無論就前後兩部分各自而言,還是就其通篇而言,似都無法用「起承轉合」的傳統規格去驗收它。雖然,它在兩部分之間那個有名的過渡段落也含有「轉折」的意味,但全文是沒有籠罩通篇的「起」與收束全文的「合」的。就其立意來講,是「集中」的,但就其結構來講,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緊湊」或「嚴整」,卻極富於隨意敘來、從容運筆的舒散之美;而作品在情味上的含蓄,又不能不說與行文的舒散有關。至於魯迅先生的《狗?貓?鼠》,就更不是以「嚴整」或「緊湊」為其運筆謀篇上的特色了。所以,「散文忌『散』」的提法,就其所強調的方面看,自有其精到處;而就散文創作的普遍實踐看,持論卻又未必全面了。

說到「散文的特點正在於『散』」,就其所選的例證看,固然論述圓滿,但只要再舉些另具風范的作品,如《白楊禮贊》《誰是最可愛的人》等等,卻似又不能用「散」來概括它們的結構特色了。它們分明是以嚴整的甚至是用整飭的結構特色呈現於世人面前的。說散文的特點就在於「散」,也未免欠周延,除非把上述這樣的作品置於散文領域之外;但它們又分明是素有定評的現代散文和當代散文的精品。

因此,在這稍後發表的蕭雲儒同志題為《形散神不散》一文,持論的全面,闡述的確切,都給人以更深更廣的啟發。文章開篇,肯定了「師陀同志說『散文』忌『散』,很精闢」。接著又指出,「但另一方面,『散文貴散』。說得確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隨後這樣寫道:

神不「散」,中心明確,緊湊集中,不贅述。形「散」是什麼意思呢?我以為是指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會寫散文的人總是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見聞中有所觸動,於是隨手拈來,生發開去,把深刻的道理寓於信筆所至的敘述中……時而勾勒描繪,時而倒敘聯想,時而感情激發,時而侃侃議論。魯迅先生的散文是這方面最好的典範。他的散文……雖然運思落筆似不經心,但卻字字璣珠,環扣主題;形似「散」,而神實不散。(見《筆談散文》)

這段話的可貴之處,似乎正在於從對立統一中展開論述。這一論述被當做一個很有見地,也相當富於概括性的命題,在一個時期以來的散文研究與鑒賞實驗中,受到相當的重視,是並非偶然的。低估這一命題的意義也是不當的。

論述至此,似乎有必要對「形」與「神」的說法補做一點探源求本的工作了。因此,也請原諒我在本已冗長的篇幅中,再做些補充。

去年,偶讀《列子?黃帝》一篇,見有列子「乘風而歸」的說法。又有列子對尹生說的一段話:「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意不知風乘我耶?我乘風乎?」這里的「心」與「神」相通,張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釋」說成「神凝形廢」了。

什麼叫做「神凝」呢?《黃諦》篇里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於神」的話。指用心專一。當然,這「神」與「凝」,都不是停滯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里《系辭?上》所說:「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說,「神」是可以超越空間而自由馳騁的。具體到文章寫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說,「神」是有趨向性的,富於動感的。

至於「形」的含義,《樂記》里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話。錢鍾書先生釋為「『形』者,完成之定狀」。錢先生還引述亞里士多德論「自然」有五層含義。其四,是「相形之下,尚未成形之原料」,也就是「有質而無形」的狀態;其五,是「止境宿歸之形」。這種由「原質」,「原料」而「成形」的說法用之於文章寫作,也如錢先生所闡述的,「春來花鳥,具『形』之天然物色也,而性癖耽吟者反目為『詩料』」。指明做為「詩料」的「形」,即包括著「題材」的內。「吟安佳句,具『形』之詞章也」。指明做為詩文的「形」即指「詞章」,包括語言、結構等。我在上文所論「形」的概念,也具有同這里所引說法的一致性。

總起來看,論述散文創作的某種特色所慣常運用的提法「形散神不散」,其「神」與「形」的含義許是取喻於《列子》「神凝形釋」的。而運用「神凝形散」或「神收形放」一類話來贊美散文的構思謀篇,在概念上雖屬借喻,但是同《列子》的提法具有相當的對應的類比性質,且用語簡括,概念現成,有較強的表現力。那麼,散文研究領域里的「形神」說之所以被承認,被沿用,原因之一,或許正在於此吧。

至於我個人在散文創作方面,有意識地從「形」與「神」之間的關繫上去有所借鑒,也還是近幾年的事。以前,只從選材的和構思的新穎上著意較多。這幾年才隨著對傳統文論的研究,把某些研究所得試著向創作裡面滲透些。如果說,「文革」前我的散文作品多近於小說,有著一定的敘事的相對完整性(如《序曲》和《第一課》等一組學校題材的小文),那麼,「文革」後的多數作品,則題材的片斷性加強了,行文不那麼力求整飭了,從「形」的總體上趨向於散了。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主題的提煉而言,則努力追求各個片斷題材之間的內在關系,如《雪白的,雪白的小蝴蝶》(刊於《散文》1980年第四期)、《溫馨的風》(刊於1981年1月8日《中國青年報》)等篇,即是在尋找各片斷間思想上、情緒上的關聯,以期在題材的概括性和主題的集中性上都有所得。至於《蟈蟈兒》(刊於《散文》1982年第5期),在「形」的舒散上更著力了些。只是效果如何,還有待於讀者和專家的審鑒了。

散文貴在形散神不散,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但要將這種道理談得深入而恰當,既源自創作實踐又有良好的理論推演,實屬不易。本文對神與形、散與不散的辯證關系做了充分論述,思維嚴密而深刻。讀了本文,想一想,散文的形和神分別指什麼?

也有人對散文形神不散提出質疑,認為散文有時形不散,有時神也散(多意旨、多主題),你對此有何見解?

H. 求高中人教版語文讀本所有文章目錄!高分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必修)語文讀本第一冊

1 地球,我的母親
2 太陽吟
3 大堰河
4 現代舊體詩詞五首
5 現代詩四首
6 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7 當代詩三首
8 異域詩抄西風頌
9 歡樂頌
10 青春頌
11 詩六首
12 清塘荷韻
13 在海邊
14 垂釣
15 溫州的蹤跡(節選)
16 牡丹的拒絕
17 短文兩篇
18 域外風情散文兩篇
19 雅舍
20 沙田山居
21 書房的窗子
22 紅房子
23 在嶺南大學黃花崗紀念會的演說
24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
25 未有天才之前
26 「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
27 奧林匹克精神
28 嬰兒
29 自由、幸福和榮譽
30 根(節選)
31 林肯演講詞兩篇
32 假如我是「黑人」(節選)
33 為什麼我們不能等待
34 諾貝爾和平獎辭
35 西安這座城
36 上海的弄堂
37 底層(節選)
38 羅馬的旗幟
39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40 最後一百年
41 覓渡,覓渡,渡何處?
42 《我的精神家園》自序
43 貝多芬百年祭
44 列夫·托爾斯泰最後的日子
45 彌蓋朗琪羅
46 鄭伯克段於鄢
47 重耳之亡
48 召公諫厲王弭謗
49 齊桓公求管仲
50 荊軻刺秦王
51 晏子故事兩則
52 季氏將伐顓臾
53 魚我所欲也
54 非攻
55 庖丁解牛
56 謀攻
57 五蠹
58 學記三則
59 詩五首
60 詞三首
61 元曲七首
62 《論語》
63 《吶喊》
64 《普希金抒情詩選》
65 語言運用和語境
66 規范
67 簡明
68 連貫
69 得體
70 怎樣過語文關
71 我的國文啟蒙
72 談談寫作
73 寫作的「雙重轉化」性
74 閑說作文

第二冊

1 春風沉醉的晚上
2 梅雨之夕
3 伊豆的舞女
4 斷魂槍
5 哦,香雪
6 圍牆
7 啼笑因緣(節選)
8 安娜之死
9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10 隔膜
11 一點比喻
12 搗鬼心傳
13 論蔣干
14 鼓上蚤另有重用
15 二諸葛狀告趙樹理
16 哀「八旗子弟」
17 鄭板橋的兩封家書
18 哲學家皇帝
19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20 被民主遺忘的角落
21 螳螂獵食
22 天鵝
23 葵與向日葵
24 馬鈴薯
25 支持「物種起源」的學說
26 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
27 達爾文的錯誤
28 大自然的智慧
29 作為生物的社會
30 為地球呼籲
31 對動物的惻隱之心
32 散文的聲音節奏
33 蒙娜麗莎之美
34 在羅丹藝術博物館里
35 唐詩過後是宋詞
36 美國的「中國城」
37 東西方幸福觀
38 談吃
39 談金錢
40 一個偏見
41 哀哉肉體
42 論帽子哲學
43 諫逐客書
44 過秦論(下)
45 論貴粟疏
46 訂鬼
47 魏晉士人軼事四則
48 與子儼等疏
49 烏江自刎
50 蘇武牧羊
51 華佗
52 赤壁之戰
53 與博昌父老書
54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55 送宗判官歸滑台序
56 送李願歸盤谷序
57 與元微之書
58 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
59 蝜蝂傳
60 越婦言
61 原謗
62 蠹化
63 世說新語
64 家
65 巴黎聖母院
66 詞語的理解
67 詞語的積累
68 詞語的選用(一)
69 詞語的選用(二)
70 詞語的搭配
71 詞語的順序
72 談讀書
73 讀是寫的基礎
74 文脈
75 再見螢火蟲
76 一些閑話
《語文讀本》說明

高一的就是第一第二冊吧。樓主要3456冊的也可以找我啊 [email protected]

I. 山東人民出版社高中語文讀本目錄

山東人民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


第一單元
開啟智慧之門
1
勸學
2
師說
第二單元
感受藝術魅力
3
琵琶行(並序)
第三單元
走進自然懷抱
歸園田居(其一)
山居秋暝
第四單元
體悟山水神韻
9
再別康橋

J. 人教版高中語文讀本里的一篇文章

莫言的《枯河》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讀本3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