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論語選讀原文

高中語文論語選讀原文

發布時間:2020-12-18 04:26:48

Ⅰ 求選修《論語選讀》 課文原文!

是這個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
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
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
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
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
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
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
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
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高中語文選修13《論語》選讀中課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全文翻譯.

知其不可而為之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②晨門:早晨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 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 」

Ⅲ 求論語選讀(語文選修)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全本內容

天之未喪斯文也
8、【原文】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高考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林斌講英語完形填空 林斌講英語閱讀理解 李俊和講高中英語寫作

【注】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 ,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解】
本章為時人對孔子所擔當的文化責任的評價。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程石泉】儀封人贊孔子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益見世道之陵替,雖僻處小吏亦望孔子能振聾發聵,而孔子實亦以此為己任矣。故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第十七》)
【記】
封人和孔子談了是什麼,我們無從知道。但會面結束後,封人如此大贊孔子,可見談得很投機。是孔子的抱負打動了封人,還是其人格感染了封人?無法知曉,也不需知曉。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讓人得之言外,符合「富於包孕的片刻」,即「事勢必然而事跡未畢露,事態已熟而事變未發生」。也像是一種側面烘托,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此外,弟子恐怕對老師也不夠信任,孔子真夠孤獨的。先行者不可能隨大流,不被理解在所難免,否則,孔子就不會感慨「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原文】 9•5
子畏於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
(1)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里,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孔子這里指自己。
(5)與:同「舉」,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譯】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解】
本章表明孔子以傳道即保存、傳遞「先王之道」為己任,即今天所說的文化使命感、歷史責任感。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記】
「文不在茲乎」:文指禮樂制度,人群大道所記。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傳之禮儀制度,是即道在己身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我既然得到此道,知道天意不想喪失這個文化傳統,那麼匡人對我也無可奈何。孔子臨危時,常發信天知命之言。大概孔子極為自信,認為自己所行之道,就是上天所欲行之道。非常自謙,認為自己能明曉此道,並不是自己由於自己的智慧,一定是天意使他明白的。和孔子一樣具有這樣責任感的有司馬遷、玄奘等。
10。【原文】18•5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注】
(1)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採用第二種說法。
【譯】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么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解】
本章通過隱者對孔子的批評,襯托出孔子濟世安民的執著及進取的可貴。
歌詞意思是說事不可為,政治危險,還是退隱,不必為此棲棲皇皇,四處奔走了。可見道家早於孔子,早有隱者了。
【附】《莊子•人世間》:「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於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這里借接輿唱出亂世景象,「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在重稅與苦役下喘息的人民,能免於刑是福。「禍重於地」「殆乎,殆乎」,寫出了人民所遭受的重壓與危難。「迷陽迷陽」(荊棘遍地),「無傷吾行」,「無傷吾足」,處世之艱,當慎重留意。
【記】
接輿,其超塵脫俗世人難以達到,他所譏諷孔子的原因,不是說孔子徒慕虛榮,愛好榮華富貴,只是因世事不可為,而使車馬勞頓,為孔子感到可惜。而孔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不可為之時,自己有不忍斷絕的感情,有不可逃脫的道義。孔子雖然與接輿旨趣不投,但仍真誠地對待他,想要和他交流,希望來廣大自己的心志,這也是孔子深厚仁心的一種流露。
11.【原文】
18•6
長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輿(4)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5)?且而與其從辟(6)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8)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1)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2)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3)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
(4)執輿:即執轡。
(5)以:與。 易:改變。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8)憮然:悵然,失意。
【譯】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麼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裡的農活。子路回來後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解】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於社會改革的主觀願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籲,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記】
長沮對子路問津不肯回答,還譏笑孔子應該是知津之人。桀溺責備孔子只知道避人,而不知避世。所謂「避人」就是避他人的言語和臉色,暗示孔子是擇人而事,但滔滔天下都是這類諸侯大夫,為之奈何?不如躬耕自食其力,藉以避世。
孔子說不可與鳥獸同群是因為本性不同,道就不同。長沮、桀溺謀偷生於亂世,而孔子則謀行道於亂世。孔子知道之不行及,及事之不可為,所以不非議隱者之行。但說;「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意謂一旦天下有道則無庸棲棲皇皇,轉於道路,也可跟從這個隱者而隱。
「憮然」二字是悵然若失的樣子,所蘊涵的感情力量是非常深沉的,或許隱者的話觸動了他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的萬千感慨了,引動了內心的無限的辛酸,可見孔子內心也有非常柔弱的地方,這也顯示了其普通的人性一面。「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公冶長第五》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

12.公孫丑下
【原文】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聞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注】
①豫:快樂,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引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尤,責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輔佐君王的人。
【譯】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怪別人。」』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 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聖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從年數來看,已經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解】
這是孟子對自己承擔的歷史文化責任的表白。
這一段話有不不少名言。它所表達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極復雜的。有些像告老還鄉歌,又有些像解甲歸田賦。
孟子的學生是很不錯的,在這時深知老師的心情,於是了引用老師平時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來加以勸慰。老師也是很不錯的,坦率承認「彼一時,此一時也。」人非聖賢,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呢?所以,平時說「不怨天,不尤人是對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有抱怨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孟子話說天下大勢,實際上也向學生解釋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是孟子的政治歷史現,成為名言,對後世發生著深刻影響。按照這個觀點推算,孟子的時代正應該有「王者」興起了,可孟子周遊列國, 居然沒有發現這樣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齊宣王,看來還有些眉目,可最終還是斗不過那些「賤丈夫」,自己沒有能夠說服齊宣王實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國平天下方案。沒有「王者」,「名世者」又怎麼顯現出來呢?而孟子分明覺得自己就正應該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許惆悵。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說「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過來又自我安慰說,如果老天還想使天下太平,「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樣一想,也就沒有什麼不快樂了。「吾何為不豫哉?」與其說是對學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說是自我解嘲更准確些。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大有孔子所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的味道。其底蘊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孟子的表達是有憤激情緒的,因此也成為後世批判孔、孟之道時的靶子之一,認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了極點。要說狂妄,偉大的人物從內心來說總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如果要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加以定罪,那孟子當然也就難辭其咎了,因為他畢竟說過那樣一句話啊!
【記】孟子所說的「此一時」,是指教書時要告訴學生基本的原則和恆常的道理;而「彼一時」,則要考量天下百姓的福祉,與個人能否得君行道。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孔孟一脈相承,多為天下不賓士而深感憂慮,他們既有治國平天下之志,又有惟自己才能治國平天下的自信。但往往事與願違,所以只能把天下能否賓士歸之於「天命」。

13、離婁下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譯】孟子說:「君子的影響,過了五代後便衰竭了;小人的影響,過了五代後也衰竭了。我沒能成為孔子的門徒,我是私下裡向別人學取(孔子之道)的。」
【解】這句話既表明了孟子的社會責任感,還表明了他自覺繼承孔子思想的強烈意識。
【記】三十年為一世。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而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所以從孔子到孟子正好是第五世。這是將絕未絕的時候,孟子繼承孔子理想的心志,十分明顯。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4、萬章下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①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②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3)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④於我側,爾焉能浼⑤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 鄙夫(6)寬,薄夫(7)敦。孔子之去齊,接淅(8)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 國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 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金聲而玉振之(10)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 譬力也。由(11)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菲爾力也。」
【注】
①橫:暴。②頑:貪婪。③遺佚:不被重用。④袒揭 (XT)裸裎:四個字意思相近,同義復用,都是赤身露體的意思。⑤浼:污染。(6)鄙夫:心胸狹窄的人。(7)薄夫:刻薄的人。(8)接淅:淘 米。(9)而:則。以下幾句同。(10)金聲:指釙鎛(b6)鍾發出的聲音。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韻。古代奏樂,先以鎛鍾起音,結束以玉磐收尾。 (11)由:通「猶」。
【譯文】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醜陋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喚。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願意居住。他認為和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 就像穿戴著上朝的禮服禮帽卻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樣。當殷紂王暴虐統治的時候,他隱居在渤海邊,等待著天下太平。所以,聽到過伯夷風范的人,貪得無厭的會變得廉潔,懦弱的會變得意志堅定。
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後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後覺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這些後知後覺的人。』他認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擔為己任的態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范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隱居就隱居,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孟子說:『伯夷是聖人裡面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裡面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裡面最識時務的. 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演奏,以鎛鍾聲開始起音,以玉磐聲結束收尾。鎛鍾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磐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束。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有理地結束是聖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聖好比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解】
本章說明孟子對聖人的看法。他以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為例,分別代表聖人之中的「清者,任者,和者,時者」,並且以孔子為集大成,「時者」為何特別困難,因為一方面有始有終,另一方面能智能配合聖德,使生命猶如一首完美的樂章。
【記】
孟子在這里羅列的,是四種聖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隨遇而安,孔子識時務。比較而言,孟子認為前三者都還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而孔子則是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具有「智」與「聖」相結合的包容性。
顯然,孟子給了孔子以最高贊譽。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過於清高,清高得來有點不食人間煙火,所以他最後要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但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也就由此生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或許也正是由此觀念出發,伯夷才被推崇為「聖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曾經說過,「把歷史扛在肩頭」的人。其實,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平?」(《論語•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聖人之一,歷來也的確成為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古代聖賢人物。但他的這種精神,在進入所謂「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時期後,已被視為過於沉重,過於執著的「古典意識」,與「輕輕鬆鬆過一生」的現代生活觀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說,已不那麼合時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隨遇而安,另一方面卻是堅持原則,我行我素。隨遇而安體現在他不 恥於侍奉壞的君主,不羞於做低賤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窮困不憂愁。這幾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困難了,尤其是後面兩句,的確人有聖賢級的水平。所以,傳說柳下惠能夠做到 「坐懷不亂」,具有超人的剋制力,聖人的風范。最後說到孔聖人。 事實上,到後世,尤其是到我們今天仍然家喻戶曉為聖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聖人了。孟子在這里並沒有展開對孔子的全面論述,而只是抓住他應該怎樣就怎樣的這一特點,來說明他是「聖之時者」,聖人中識時務的人。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孟子所強調的,是孔子通權達變,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所以才有「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說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過渡到對於「智」與「聖」相結合的論述,而孔子正是這樣一個「智」「聖」合一的典型。說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備」的最高典範。這樣一說,聖人也就與我們有接近的地方了,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德才兼備」嗎?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為精神方面的追求總還是可以的吧

Ⅳ (選修)《論語》選讀需要背誦的部分,要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
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
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
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
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
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
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
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
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Ⅳ 高中選修13論語選讀2-13篇的翻譯,,,萬分感謝

標簽:雜談 分類:學而時習之

論語全文翻譯

論語全文翻譯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於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原文】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原文】
1·10 子禽(1)問於子貢(2)曰:夫子(3)至於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後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朴、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7)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於父之道(4),可謂孝矣。」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這里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復(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註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雲: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注釋】
(1)諂:音chǎn,意為巴結、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麼樣」。
(3)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的教學特點

Ⅵ 求浙江高中《論語》高考指定背誦篇目!!!!!!要全的!

這是年的《論語》高考指定背誦篇目

《論語》選讀01《為政以德》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選讀02《克己復禮》指定背誦部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論語》選讀04《知其不可而為之》指定背誦部分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論語》選讀05《仁者愛人》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選讀06《君子之風》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選讀08《周而不比》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選讀11《誨人不倦》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選讀12《高山仰止》指定背誦部分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論語》選讀13《沂水春風》指定背誦部分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論語》選讀14《中庸之道》指定背誦部分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鄉願,德之賊也。」以上是《論語》指定背誦部分

Ⅶ 高中語文選修13《論語》選讀中課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全文翻譯。謝謝。

概論詞目 知其不可而為之
發音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示例 吾輩固~耳。(章炳麟《致伯中書十四》)
又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指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不論結果如何只管自己努力。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
①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
②晨門:早晨開城門的人
子路在石門過夜。早晨開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早晨開城門的人[1]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知其不可為」只是憑經驗作出的初步判斷,不一定準確,也並非實際的「不可為」,到底可不可為,只有通知實踐來驗證,也就是要「為之」,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如果知其不可為就不為,就等於承認凡事無須堅持,遇到困難只管放棄,聽天由命,隨遇而安。那麼就不會有力挽狂瀾、扭轉乾坤、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況的發生。英語里有一句諺語:自助者天助,就是這個道理。用姚明的話來說,就是: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 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勾畫。
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說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
而一個人明知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絲不苟地堅持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正是這一方面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徵,與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
(晨門)知世之不可為,而以譏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為而為,正是一種知命之學。世不可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為則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屬命,而人之無行而不可不於道亦是命。孔子下學上達,下學,即行道。上達,斯知命矣。然晨門一言而聖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論語·八佾二四》「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錢穆《論語新解》)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所謂「不可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來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做。一定要保證很快就見供銷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所在的全體才去做,一定要有利於當時的時代才去做,這幾種情況雖然有不同,但都是從事功的角度來說的。聖賢君子做事,所重視的是道義,事功的實現體現在道義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義之上。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有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患。依據道義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暫時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長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
孔子不因為是否成功才決定做不做,而是因為應該做,就去做。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結果之內。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
他盡了一切努力,而又歸之於命。命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種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後來的儒家,就把命只當作整個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條件和力量。我們的活動,要取得外在的成功,總是需要這些條件的配合。但是這種配合,整個地看來,卻在我們能控制的范圍之外。所以我們能夠做的,莫過於一心一意地盡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樣做,就是「知命」。
科學實驗科學研究中,藝術創造中,學理探討中,新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使自己成為一個墊腳石,成為鋪路的石子,成為劃時代的突破的一個序曲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沒有為而使之可,就沒有歷史的前進與科學的進步,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積累與輝煌,就沒有可歌可泣的歷史、今天與未來。你必須具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必須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時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敗,不怕風險,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決心和勇氣。
但還有一點,沉重的一點,我必須告訴讀者:雖然我堅信美德是必要的,智慧、光明、心胸和境界都是必要的和有著奇妙的效用的,但是這些好東西並不註定它一出現就所向披靡,它們的被承認,它們的發揮、運用和成功仍然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開始之前之中乃至之後,仍然有人痛恨美德,痛恨智慧。原因很簡單,你的善良反襯了他或她的惡毒,你的智慧凸顯了他或她的冥頑,你的博大提示了他或她的褊狹,你的光明照耀著他或她的陰暗,你的學問、好學更比較出了他或她的昏亂剛愎不學無術。這樣你的存在就成了對惡人蠢人糊塗人的挑戰,成為他或她的奇恥大辱,成了他或她的眼中釘。怎麼辦呢?能夠因而就不善良不好學不智慧不光明不寬廣不高妙起來嗎?能夠向愚蠢和惡毒投降嗎?不,不可能,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
我也是復制粘貼來的。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若是不對,還請諒解~

Ⅷ 誰有論語選讀全部原文,急求。。

你那是 《論語十則》

你要《論語》選讀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
###############################
為政以德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克己復禮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知其不可而為之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仁者愛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君子之風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周而不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誨人不倦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高山仰止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沂水春風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中庸之道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 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Ⅸ 高中選修《論語選讀》第四課《知其不可而為之》原文及譯文

子路復宿於石門①。晨門制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
注釋
①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
②晨門:早晨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Ⅹ 高二論語選讀原文

天之未喪斯文也
8、【原文】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高考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林斌講英語完形填空 林斌講英語閱讀理解 李俊和講高中英語寫作

【注】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 ,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解】
本章為時人對孔子所擔當的文化責任的評價。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程石泉】儀封人贊孔子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益見世道之陵替,雖僻處小吏亦望孔子能振聾發聵,而孔子實亦以此為己任矣。故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第十七》)
【記】
封人和孔子談了是什麼,我們無從知道。但會面結束後,封人如此大贊孔子,可見談得很投機。是孔子的抱負打動了封人,還是其人格感染了封人?無法知曉,也不需知曉。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讓人得之言外,符合「富於包孕的片刻」,即「事勢必然而事跡未畢露,事態已熟而事變未發生」。也像是一種側面烘托,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此外,弟子恐怕對老師也不夠信任,孔子真夠孤獨的。先行者不可能隨大流,不被理解在所難免,否則,孔子就不會感慨「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原文】 9•5
子畏於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
(1)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里,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孔子這里指自己。
(5)與:同「舉」,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譯】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解】
本章表明孔子以傳道即保存、傳遞「先王之道」為己任,即今天所說的文化使命感、歷史責任感。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記】
「文不在茲乎」:文指禮樂制度,人群大道所記。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傳之禮儀制度,是即道在己身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我既然得到此道,知道天意不想喪失這個文化傳統,那麼匡人對我也無可奈何。孔子臨危時,常發信天知命之言。大概孔子極為自信,認為自己所行之道,就是上天所欲行之道。非常自謙,認為自己能明曉此道,並不是自己由於自己的智慧,一定是天意使他明白的。和孔子一樣具有這樣責任感的有司馬遷、玄奘等。
10。【原文】18•5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注】
(1)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採用第二種說法。
【譯】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么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解】
本章通過隱者對孔子的批評,襯托出孔子濟世安民的執著及進取的可貴。
歌詞意思是說事不可為,政治危險,還是退隱,不必為此棲棲皇皇,四處奔走了。可見道家早於孔子,早有隱者了。
【附】《莊子•人世間》:「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於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這里借接輿唱出亂世景象,「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在重稅與苦役下喘息的人民,能免於刑是福。「禍重於地」「殆乎,殆乎」,寫出了人民所遭受的重壓與危難。「迷陽迷陽」(荊棘遍地),「無傷吾行」,「無傷吾足」,處世之艱,當慎重留意。
【記】
接輿,其超塵脫俗世人難以達到,他所譏諷孔子的原因,不是說孔子徒慕虛榮,愛好榮華富貴,只是因世事不可為,而使車馬勞頓,為孔子感到可惜。而孔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不可為之時,自己有不忍斷絕的感情,有不可逃脫的道義。孔子雖然與接輿旨趣不投,但仍真誠地對待他,想要和他交流,希望來廣大自己的心志,這也是孔子深厚仁心的一種流露。
11.【原文】
18•6
長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輿(4)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5)?且而與其從辟(6)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8)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1)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2)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3)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
(4)執輿:即執轡。
(5)以:與。 易:改變。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8)憮然:悵然,失意。
【譯】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麼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裡的農活。子路回來後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解】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於社會改革的主觀願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籲,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記】
長沮對子路問津不肯回答,還譏笑孔子應該是知津之人。桀溺責備孔子只知道避人,而不知避世。所謂「避人」就是避他人的言語和臉色,暗示孔子是擇人而事,但滔滔天下都是這類諸侯大夫,為之奈何?不如躬耕自食其力,藉以避世。
孔子說不可與鳥獸同群是因為本性不同,道就不同。長沮、桀溺謀偷生於亂世,而孔子則謀行道於亂世。孔子知道之不行及,及事之不可為,所以不非議隱者之行。但說;「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意謂一旦天下有道則無庸棲棲皇皇,轉於道路,也可跟從這個隱者而隱。
「憮然」二字是悵然若失的樣子,所蘊涵的感情力量是非常深沉的,或許隱者的話觸動了他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的萬千感慨了,引動了內心的無限的辛酸,可見孔子內心也有非常柔弱的地方,這也顯示了其普通的人性一面。「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公冶長第五》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

12.公孫丑下
【原文】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聞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注】
①豫:快樂,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引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尤,責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輔佐君王的人。
【譯】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怪別人。」』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 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聖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從年數來看,已經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解】
這是孟子對自己承擔的歷史文化責任的表白。
這一段話有不不少名言。它所表達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極復雜的。有些像告老還鄉歌,又有些像解甲歸田賦。
孟子的學生是很不錯的,在這時深知老師的心情,於是了引用老師平時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來加以勸慰。老師也是很不錯的,坦率承認「彼一時,此一時也。」人非聖賢,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呢?所以,平時說「不怨天,不尤人是對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有抱怨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孟子話說天下大勢,實際上也向學生解釋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是孟子的政治歷史現,成為名言,對後世發生著深刻影響。按照這個觀點推算,孟子的時代正應該有「王者」興起了,可孟子周遊列國, 居然沒有發現這樣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齊宣王,看來還有些眉目,可最終還是斗不過那些「賤丈夫」,自己沒有能夠說服齊宣王實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國平天下方案。沒有「王者」,「名世者」又怎麼顯現出來呢?而孟子分明覺得自己就正應該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許惆悵。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說「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過來又自我安慰說,如果老天還想使天下太平,「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樣一想,也就沒有什麼不快樂了。「吾何為不豫哉?」與其說是對學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說是自我解嘲更准確些。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大有孔子所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的味道。其底蘊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孟子的表達是有憤激情緒的,因此也成為後世批判孔、孟之道時的靶子之一,認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了極點。要說狂妄,偉大的人物從內心來說總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如果要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加以定罪,那孟子當然也就難辭其咎了,因為他畢竟說過那樣一句話啊!
【記】孟子所說的「此一時」,是指教書時要告訴學生基本的原則和恆常的道理;而「彼一時」,則要考量天下百姓的福祉,與個人能否得君行道。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孔孟一脈相承,多為天下不賓士而深感憂慮,他們既有治國平天下之志,又有惟自己才能治國平天下的自信。但往往事與願違,所以只能把天下能否賓士歸之於「天命」。

13、離婁下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譯】孟子說:「君子的影響,過了五代後便衰竭了;小人的影響,過了五代後也衰竭了。我沒能成為孔子的門徒,我是私下裡向別人學取(孔子之道)的。」
【解】這句話既表明了孟子的社會責任感,還表明了他自覺繼承孔子思想的強烈意識。
【記】三十年為一世。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而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所以從孔子到孟子正好是第五世。這是將絕未絕的時候,孟子繼承孔子理想的心志,十分明顯。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4、萬章下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①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②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3)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④於我側,爾焉能浼⑤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 鄙夫(6)寬,薄夫(7)敦。孔子之去齊,接淅(8)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 國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 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金聲而玉振之(10)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 譬力也。由(11)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菲爾力也。」
【注】
①橫:暴。②頑:貪婪。③遺佚:不被重用。④袒揭 (XT)裸裎:四個字意思相近,同義復用,都是赤身露體的意思。⑤浼:污染。(6)鄙夫:心胸狹窄的人。(7)薄夫:刻薄的人。(8)接淅:淘 米。(9)而:則。以下幾句同。(10)金聲:指釙鎛(b6)鍾發出的聲音。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韻。古代奏樂,先以鎛鍾起音,結束以玉磐收尾。 (11)由:通「猶」。
【譯文】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醜陋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喚。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願意居住。他認為和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 就像穿戴著上朝的禮服禮帽卻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樣。當殷紂王暴虐統治的時候,他隱居在渤海邊,等待著天下太平。所以,聽到過伯夷風范的人,貪得無厭的會變得廉潔,懦弱的會變得意志堅定。
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後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後覺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這些後知後覺的人。』他認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擔為己任的態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范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隱居就隱居,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孟子說:『伯夷是聖人裡面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裡面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裡面最識時務的. 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演奏,以鎛鍾聲開始起音,以玉磐聲結束收尾。鎛鍾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磐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束。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有理地結束是聖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聖好比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解】
本章說明孟子對聖人的看法。他以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為例,分別代表聖人之中的「清者,任者,和者,時者」,並且以孔子為集大成,「時者」為何特別困難,因為一方面有始有終,另一方面能智能配合聖德,使生命猶如一首完美的樂章。
【記】
孟子在這里羅列的,是四種聖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隨遇而安,孔子識時務。比較而言,孟子認為前三者都還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而孔子則是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具有「智」與「聖」相結合的包容性。
顯然,孟子給了孔子以最高贊譽。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過於清高,清高得來有點不食人間煙火,所以他最後要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但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也就由此生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或許也正是由此觀念出發,伯夷才被推崇為「聖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曾經說過,「把歷史扛在肩頭」的人。其實,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平?」(《論語•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聖人之一,歷來也的確成為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古代聖賢人物。但他的這種精神,在進入所謂「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時期後,已被視為過於沉重,過於執著的「古典意識」,與「輕輕鬆鬆過一生」的現代生活觀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說,已不那麼合時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隨遇而安,另一方面卻是堅持原則,我行我素。隨遇而安體現在他不 恥於侍奉壞的君主,不羞於做低賤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窮困不憂愁。這幾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困難了,尤其是後面兩句,的確人有聖賢級的水平。所以,傳說柳下惠能夠做到 「坐懷不亂」,具有超人的剋制力,聖人的風范。最後說到孔聖人。 事實上,到後世,尤其是到我們今天仍然家喻戶曉為聖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聖人了。孟子在這里並沒有展開對孔子的全面論述,而只是抓住他應該怎樣就怎樣的這一特點,來說明他是「聖之時者」,聖人中識時務的人。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孟子所強調的,是孔子通權達變,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所以才有「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說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過渡到對於「智」與「聖」相結合的論述,而孔子正是這樣一個「智」「聖」合一的典型。說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備」的最高典範。這樣一說,聖人也就與我們有接近的地方了,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德才兼備」嗎?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為精神方面的追求總還是可以的吧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論語選讀原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