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語文必修一必修二中文言文的賓語前置、定語後置、被動句有哪些
燭之武退秦師:
1)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是,句子主語;名詞性短語作謂語
(2)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
敢以(之)煩執事 省略介詞賓語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省略介詞賓語
(3)倒裝句
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
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荊軻刺秦王
1、判斷句:
⑴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者,……也)
⑵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也」表判斷)
⑶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者」表判斷)
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斷,意思是「之所以……,是因為……)
2、倒裝句:
⑴ 狀語後置:
① 見燕使者(於)咸陽宮(應「(於)咸陽宮」見燕使者)
②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應「(以)金千斤,邑萬家購之」)
③ 給貢職如郡縣(即「如郡縣給貢職」)
④ 常痛於骨髓(應「於骨髓常痛」)
④ 嘉為(之)先言於秦王(應「於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於庭(應「於庭拜送」)
⑵ 定語後置:
① 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應「千斤金」和「萬家邑」)
②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應「知其事」賓客)
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應「侍(於)殿上群臣」)
⑶ 賓語前置:
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應「如何」)
⑷ 主謂倒裝:
為之奈何(應「奈何為之」)
3、被動句:
⑴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
⑵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
鴻門宴
1)判斷句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此亡秦之續耳。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倒裝句
具告以事(介詞結構後置)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結構後置)
得復見將軍於此(介詞結構後置)
籍何以至此(疑問代詞作賓詞前置)
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3)被動句
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表示)
蘭亭集序
2、倒裝句:
⑴ 介賓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
①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會
② 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於懷(在內心)喻之
③ 亦將有感於斯文——亦將於(對)斯文有感
④ 當其欣於所遇——當其於所遇欣
⑵ 定語後置:
雖無管弦之盛——雖無盛之管弦
赤壁賦
1、定語後置:
客有吹洞簫者。
凌萬頃之茫然。
2、被動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
3、賓語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定語後置
雖無管弦之盛——雖無盛之管弦
游褒禪山記
3、狀語後置: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⑵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這兩個句子都是「於」和它後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的介詞結構作狀語。)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⑵ 何可勝道也哉! (哪裡……呢!)
⑶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就是……的緣故。)
B. 高中語文: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各種賓語前置例子: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卿欲何言?(《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客何好?(《馮諼客孟嘗君》)
沛公安在?(《鴻門宴》)
爾何知?(《淆之戰》)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淆之戰》)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歸?(《失街亭》)
今方來,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居則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齊桓晉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賣柑者言》)
唯命是聽。
唯命是從。
皇天無親,惟德是依。
不私於物,唯善是與。(《十漸十不克疏》)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賢令》)
雞鳴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註: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
然則何以慎?(《察傳》)
王曰:「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即謀單於,何以復加?(《蘇武傳》)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庄暴見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5)、方位詞賓語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鴻門宴》)
瞬南面而立,堯帥領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種 賓語前置句
人們學習文言文,往往比較重視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如《鴻門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 王問: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放在動詞的前面(如《石鍾山記》: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賓語提到動詞前(如《公輸》: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語 「 惟命是聽 」 )等三種賓語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這三種 賓語前置句 。
一、有時為了突出介詞所介紹的對象,便把介詞的賓語提到介詞的前面(不同於前面所說的疑問句中介詞的疑問代詞賓語前置)。這種情況,以介詞 「 以 」 和 「 於 」 為常見。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
②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④ 室於怒,市於色。(《左傳·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賓語是 「 全石 」 ,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賓語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賓主是近指代詞 「 是 」 ,為了突出 「 是 」 ,也把賓語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③ 的 「 夜以繼日 」 就是 「 以夜繼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賓語,為了突出 「 夜 」 ,也把賓語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於 」 就是 「 於室 」 , 「 市於 」 就是 「 於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賓語,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賓語提到 「 於 」 之前。
二、指代性副詞 「 相 」 作賓語,賓語前置。例如:
① 雜然相許。(《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驢》)
③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
④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驢),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這些 「 相 」 都作賓語。為了強調 「 相 」 ,便把賓語提到了動詞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詞 「 見 」 作賓語,賓語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②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③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④ 初,蘇秦之燕,貸人百錢為資。及得富貴,以百金償之。遍報諸所嘗見德者。(《史記·蘇秦列傳》)
例 ① 的 「 見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② 的 「 見 」 代 「 我 」 (劉蘭芝),例 ③ 的 「 見 」 代 「 我 」 (李密),例 ④ 的 「 見 」 代 「 自己 」 (蘇秦)。這些 「 見 」 都作賓語。為了強調 「 見 」 ,便把賓語提到了動詞的前面。這種 賓語前置句 ,現代漢語里仍可見到。如 「 見諒 」 (請諒解我)、 「 見教 」 (請指教我)、 「 見示 」 (請指示我)、 「 見告 」 (請告訴我)等。
上面所說的三種 賓語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象,可是一般的古漢語語法書都未把它們視為賓語的前置句,這是很不公正的。這三種 賓語前置句 與一般的古漢語語法書上所說的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和藉助於 「 之 」 或 「 是 」 的賓語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狀語後置
開放分類: 語法、文學、修辭手法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狀語後置的類型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狀語後置
把狀語擺到中心詞的後邊,突出狀語所表達的內容。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魯迅《傷逝》)
②春天去了大半,還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瀝瀝〉,深夜獨坐,聽得令人有些凄涼……(魯迅《白莽〈孩兒塔〉序》)
③老爺爺多麼好啊!我要是有那麼一個老爺爺,我就一年〈不掉〉一回眼淚,〈一定〉!(老舍《女店員》)
④我們要用帶血的聲音,
一萬次呼喚:
醒來吧,總理!
〈繼續〉您的革命生涯
〈以你對黨的忠貞和崇高的政治品質〉。
(郭小川《痛悼敬愛的周總理》)
定語後置
開放分類: 語法、文言文、特殊句式
現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中心詞的前面,起修飾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家「之」子,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1.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2.用之.「中心詞+之+後置定語」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鈷姆潭西小丘記》)
3.用「者」又用「之」。「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等。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C. 作為高中誰給我講解下語文古文中的倒裝句,重點是定語後置和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舉幾個列子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a 介賓倒裝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b謂賓倒裝 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孔子雲:「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②、 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 " 孔子雲:「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這里的「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④、 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 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①、「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 」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②、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③、數量詞做定語後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獻丑了!!!!!!!!!!!!!!!!
D. 人教版 高一語文 必修四 文言文里的狀語後置 定語後置的句子都有哪些
自己看看規律吧,找也找不盡,要學會捕魚的方法。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E. 高一語文《荊軻刺秦王》中的賓語前置與定語後置的句子。詳細!!!要全!!!
狀語後置
常痛於骨髓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
定語後置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
籍何以至此
F. 高一語文《荊軻刺秦王》中的賓語前置與定語後置的句子
狀語後置
常痛於骨髓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
定語後置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
籍何以至此
沛公安在
G. 高中語文文言文定語後置句型的有哪幾句
二、定語後來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源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赤壁
今戰士死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赤壁》
可有吹洞簫者 《李憑箜篌引》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荊州之民附操者。赤壁
2)、中心詞+之+形容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
可以推而廣之 有問題可以找我 希望幫忙
H. 高中語文文言文常用定語後置問題
文言文里有時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就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加上「者」、「之」、「所」等字,作為定語後置的標志。
(1)用「者」字結構將定語後置。
這類定語後置有個特殊標志,總是用助詞「者」來煞尾。例如:
①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況且將軍可以憑借來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勢,就是長江。(「大勢」是中心詞起補述作用,使定語更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語後置的一個標志,「大勢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勢」)
②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盪具體而微者。(《雁盪山》)
——「具體而微」是修飾「雁盪」的定語。「雁盪具體而微者」即「具體而微之雁盪」。
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想找一個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但沒有找到。(「求人可使報秦者」即「求可使報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
——「四方之士來者」即「四方之來之士」,意思是各地前來歸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廟堂之上以禮相待。
(2)藉助於結構助詞「之」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以強調定語。如: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即「居高之廟堂」,處遠之江湖」。譯為:處在高高的廟堂,就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遠遠的江湖,就為那君主擔憂。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即「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也沒有強勁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結構,表示定語後置。如: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因敲擊發出鏗鏘聲音的石頭,到處都像這個一樣。(中心詞「石」後加「之」,作一短暫停頓,便進一步突出強調了定語「鏗然有聲」,「石之鏗然有聲者」即「鏗然有聲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這四種人,是天下沒處申訴的窮苦百姓。(中心詞「窮民」與定語「無告」之間插上「而,以突出「無告」。「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即「天下無告之窮民」)
③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脯也。(《勾踐滅吳》)
——越國出遊在外的年輕人,沒有不給他吃的。(中心詞「國之孺子」與定語「游」之間插上「之」,以突出「游」。「國之孺子之游者」即「國之游之孺子」)
④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能不易其志」修飾「縉紳」;「大」修飾「四海」,均為定語後置。「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縉紳」,「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說的「定語後置」的情況在古漢語中是有一定限制的,並不是所有的定語都是可以後置的。一般來說,一部分修飾性的定語才有這種後置情況,至於領屬性的定語是不能移到中心詞之後的。例如「秦之咸陽」不能說成「咸陽之秦者」;「蛇鱔之穴」,就不能說成「穴之蛇鱔者」。
(3)數量詞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數量詞或數詞作定語,可以前置,與現代漢語相同;也可以後置,與現代漢語相反。例如:
①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餚之戰》)
——用四張熟牛皮作先行禮物,再用十二頭牛犒勞軍隊。(乘:四,數詞,並未後置,「十二」則置於牛後)
②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陳涉世家》)
——句中「車」、「騎」、「卒」均是中心詞,數量詞「六七百乘」、「千餘」、「數萬人」均後置,以此突出定語。
(4)「所」字結構作定語後置。例如:
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對清朝統治者)長期積聚的怨恨和憤怒,像洪水沖出山溝一樣。
(「怨憤」是中心詞,「所積」為「所」字結構作定語,後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