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葯

高中語文葯

發布時間:2020-12-17 21:41:56

① 魯迅的《葯》是初中幾年級的課文

在1991年秋季開始使用的教育部編寫的教材中,高中語文第三冊的第十二篇,在第四單元。順便說一句,魯迅的《祝福》也在這一冊上,是第八篇,第三單元。這套部編教材在前幾年才停用。

② 高中語文里有魯迅的文章嗎

人教版的新課標現在有三篇:
1、必修一:第一冊第三單元第7課《紀念劉版和珍君》
2、必修權二:第三冊第一單元第2課《祝福》
3、必修二:第四冊第三單元第8課《拿來主義》

簡介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③ 近幾年,魯迅的《葯》、《阿q正傳》等多篇經典作品逐步退出中學語文課本。你如何看待

魯迅的作品是中國文學中重要的一顆明珠,課本中應該有所涉及,讓同學們了解一下

④ 高中語文選擇題。這種草葯能治療高血壓病,對人體沒有任何副作用,我們屢試不爽,你還有什麼可懷疑的

⑤ 尋找高中語文作文素材

我是高二語文老師 我自己整理了很多 有課內的 也有課外的
http://new.qzone.qq.com/88393198/blog/1222257423
自己去看看吧 還有一些作文指導講義

⑥ 我在中南大學葯學專業,但是以後想去當高中語文老師。求教。

1.不是的,但是現在老師的門檻很高,考上研究生更好,大學生現在都泛濫了。
2.要考教師資格內證,包括教容育學和心理學,另外還包括普通話考試,這兩項過之後,在去你要教學的地方面試試講,這樣就拿到資格證書了。才能去應聘。
3.拿到資格證書就可以了

⑦ 除了網路小說還有哪些文學體裁就比如說我高中語文書上魯迅寫的《葯》那又算什麼文學體裁金庸寫的文章

常見的文學體裁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小說劇、寓言等。
三分法
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
四分法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五分法
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小說劇

《葯》是短篇小說,金庸寫的是武俠小說,統稱小說。

⑧ 魯迅的文章《葯》在人教版語文里是什麼時候學的 謝謝

高二下冊一單元第一篇

⑨ 魯迅《葯》中,康大叔的職業是什麼

找到一篇比較專業的論述:

《葯》是高中語文的傳統篇目,對小說中康大叔這一人物形象,傳統的觀點多認為在刑場上賣人血饅頭的"黑衣人"就是後來進茶館的康大叔。但是,近幾年來不斷有人對本文進行新的解讀,認為"黑衣人"與康大叔實為不同的兩個人,例如今年第9期《中學語文教學》刊登的《行刑者是康大叔嗎?》一文。初讀這些文章,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論據似乎也很確鑿。可是仔細琢磨一下,又覺得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一、關於對華老栓態度不一樣的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論的依據之一是,"黑衣人"與華老栓不熟識,所以在華老栓買"葯"時,對老栓既冷漠又凶惡;而康大叔是茶館的熟客,與華老栓一家熟稔,其外表雖凶惡,可對老栓一家還是客氣的,很關心的。如果是同一人,豈不前後矛盾?
對此,筆者的理解是:像康大叔這樣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職業劊子手,難道我們還指望他在賣人血饅頭時對華老栓客客氣氣地嗎?況且行刑者黑衣人此時正在殺人,在執行"公務",執行"公務"就要擺出他不可一世的威風,顯示他凶惡的本質。如此,職業劊子手的本性以及當時刑場上特有的環境氛圍,就決定了康大叔即使是老栓茶館的熟客,也不會熱情地招呼老栓,而是顯得"格外兇狠和粗暴"。設想如果真像"林文"所說的那樣,把黑衣人寫成對老栓很溫和的樣子,此時讀者眼前這個劊子手會成為一個怎樣的形象呢?僅僅憑黑衣人待老栓態度"極凶",就斷定他與老栓不熟識,從而推導出他不是康大叔,是站不住腳的。
再說,作為華老栓茶館的熟客,康大叔也並不是像那幾篇文章所說的那樣,其外表雖凶惡,可對老栓一家還是客氣的。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康大叔一闖進茶館,就目空一切,大嚷大叫,急於表功,成了茶館的中心人物,大家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華大媽黑著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葉來,加上一個橄欖,老栓也提著茶壺趕緊給他沖水。當華大媽聽到康大叔說出"癆病"兩個字,盡管很忌諱,心裡不高興,但也只能"立刻堆上笑,搭訕著走開了",在康大叔面前,她連"不高興"的表情都不敢流露出來。這陪著小心的"笑嘻嘻"蘊涵著多少辛酸啊!康大叔分明是凶神惡煞,從他身上哪能看到對老栓一家一丁點的"客氣"呢?當然,相對於刑場上,康大叔算是"客氣""關心"了,但作為讀者的我們不是很容易感受到那種骨子裡不寒而慄的恐懼嗎?
由此看來,黑衣人和康大叔對老栓及其一家的態度其實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前者凶惡,後者"客氣"的區別。另外,老栓夫婦這種恭敬而委瑣的態度與前面老栓面對黑衣人膽戰心驚的態度其實也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多麼強烈的反差"。

二、關於康大叔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的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二是,因為康大叔說,在人血饅頭這件事上,栓叔得到了人血饅頭,夏三爺得了二十五兩賞銀,而他自己"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於是提出疑問:如果康大叔是行刑者黑衣人的話,他不是得了老栓一包洋錢嗎?他又怎能在老栓茶館里說沒有得到好處呢?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另外,還有的文章根據康大叔說的"要不是我信息靈......"這句話,認定康大叔只是一個"中介",是黑衣人的"同事",康大叔沒有參與殺人,只是在得知消息後告訴華老栓,做個"好事者",以便以後在茶館喝茶可得到好處--"加一個橄欖"等。據此,他們認為,如果康大叔是刑場的執行者,那麼,他不應該說"要不是我信息靈......",而應該說"要不是我把人血饅頭給你",這樣才合情理。
筆者覺得這種理解是很天真很膚淺的,讀文學作品怎能這樣過於"坐實"呢?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旁若無人、大模大樣地"闖"進茶館,"橫肉塊塊飽綻"地大嚷大叫,肆無忌憚,全然不顧別人的痛苦,儼然擺出一副救命恩人的架子,騙了錢還要人家感恩戴德。對於這樣一個人,他說"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能相信嗎?他得了老栓的一包洋錢,還要賣乖,還說"沒有得到一點好處",筆者以為這不但不能證明黑衣人不是康大叔,反而更暴露出其虛偽和貪得無厭的嘴臉。
因為康大叔的一句話"要不是我信息靈......",就斷定康大叔僅僅是一個傳遞信息的"中介"也是很難成立的。一個敲骨吸髓、貪得無厭的劊子手,給老栓提供消息,僅僅是為了"以後在茶館喝茶可得到好處"嗎?《葯》是小說,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就要有文學作品的讀法,對於這樣一句包含豐富的潛台詞和弦外之音的話,我們又怎麼可以"死在言下"呢?為什麼非要作者明明白白地說出"要不是我把人血饅頭給你",我們才覺得穩妥牢靠呢?
筆者認為,"要不是我信息靈......"這句話後面的省略號,其實正是暗示了康大叔天亮前殺害夏瑜,賣人血饅頭給老栓這一事件。同時,也正是這句話將第一節與第三節的情節勾連起來,將第一節的黑衣人與第三節的康大叔同一化,從而保持了故事情節的連續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此外,還要注意小說在康大叔穿著方面的一個細節描寫。在第一節里,寫的是"一個渾身黑色(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下同)的人",到了第三節,康大叔闖進茶館時仍然是"披一件玄色布衫",腰間胡亂地捆著"很寬的玄色腰帶"。按照文下註解,玄色即黑色,"一個渾身黑色的人"不就是康大叔嗎?在這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再一次得到印證。而且,黑色象徵黑暗和恐怖,這與康大叔凶惡的劊子手身份又是多麼吻合。連這樣一個細節都處理得這樣完美,魯迅先生不愧是偉大的藝術家。

三、關於人物形象的互補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三是,如果將兩者看作一類中的兩個人,形象上就可以達到互補,從而既豐富了封建爪牙的內涵,又深化了主題,給讀者留下了更為豐富的品讀空間。
這一觀點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聯系全文來看,就不那麼令人信服了。我們知道,小說是按明、暗線兩條線索來敘述故事的,老栓買葯、小栓吃葯、眾人談葯是明線,夏瑜獄中斗爭、英勇就義是暗線。人血饅頭是聯結這兩條線索的"物",而康大叔則是聯結這兩條線索的"人物"。正是有了這個起聯結作用的"物"和"人物",小說的結構才顯得緊湊、集中,小說的主題才得以強化、突出。如果按他們所說,開頭的"黑衣人"是一個劊子手,後面的康大叔是黑衣人的"同事"--另一個劊子手,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那不是造成兩線中斷,節外生枝,把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都破壞殆盡了嗎?在這種情況之下,哪還談得上形象上的互補,主題的深化和品讀空間的豐富呢?

四、關於外貌描寫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三是,若黑衣人真是康大叔,為什麼魯迅先生在第一節里不直接點明這個人就是康大叔,並對其進行詳盡的外貌描寫,卻只點出他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而到第三節才對康大叔進行詳盡的外貌描寫呢?筆者以為,這里至少有這樣幾點講究:
一是故事開始的時候,夏瑜被害、老栓買"葯"還是"秋天的後半夜",天還沒有亮,人的外貌不可能看得太清楚,老栓見到的當然就只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這樣比較真實可信。而天亮後,劊子手丑惡的外形便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時候,作者抓住康大叔闖入茶館這一時機,對其外貌、衣著等展開全方位描寫也就順理成章了。
退一步說,即使真如上述文章所言,老栓提著燈籠與康大叔近在咫尺,可以看清對方的外貌,魯迅先生也可以自有他的安排,而無須在此對康大叔展開詳盡的肖像描寫。這樣做,一者可以表現出康大叔的兩面性格:在刑場上藉助夜幕的掩護,干著殺害革命黨的勾當和罪行,暴露了其兇殘暴虐的本性;而到了天亮的時候,又偽裝成老栓一家的救命恩人(但其殘暴的本性還是通過其舉止言行暴露出來了)。這一人物形象就顯得十分真實而有立體感了。再者,開頭時,借著黑幕,只大概地畫出劊子手的輪廓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並不點明其姓名,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個懸念:這個渾身黑色的人到底是誰?他殺的人又是誰?他為什麼要將人血饅頭賣給華老栓?......帶著疑問,待讀到第三節康大叔在茶館出場的時候,我相信,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在這里找到答案:原來那個兇殘的劊子手就是康大叔!這樣,一個人物貫穿下去,不但情節上前有伏筆,後有照應,細針密縫,跌宕有致,而且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主題更加鮮明。如果像上述文章所說的那樣,能達到這樣的思想和藝術效果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黑衣人其實就是康大叔,對文本進行新的解讀雖然允許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離開文本具體的思想和語言環境而隨意地肢解和演繹。

⑩ 高中語文學習:魯迅的<<葯>>這個標題老師說有表現主題的作用,但我覺得有點牽強,難道第一次一看這個標題...

第一次一看這個標題你就知道它主題肯定不可能,老師肯定以前看過啊,要不怎麼當老師啊,另外,這個標題確實有表現主旨的作用。

《葯》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葯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葯」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葯,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葯,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葯」的表層意思是人血饅頭。 貧民華老栓夫婦拿出長期辛勤積攢而捨不得花的錢,為小栓治病買「葯」——人血;在茶館里,茶客都對「人血饅頭」津津樂道。廣大的下層老百姓都相信人血饅頭是治肺癆病的「包好」的良「葯」,但是小栓服了人血饅頭卻還是死了,可見,這所謂的「良葯」其實是使人早日喪生的迷信之葯。從這點來看,小說揭露了封建統治對人民群眾思想的毒害,反映了廣大民眾迷信、愚昧和落後的社會現實。這樣的主題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葯》並沒有停留在這一點上。小栓治病的饅頭上,蘸的是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義的革命者身上流出來的鮮血,這樣,這味「葯」,也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2、「葯」第二層次的意思是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 夏瑜是為民眾奮斗的革命者,革命者以不畏強權爭取民主,赴湯蹈火甚至流血犧牲為「葯」,去救治病入膏肓的舊社會,建設民主社會,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然而,就義之時,夏瑜卻成為民眾圍觀、取樂的對象;被害之後,本應「治國」的血卻又成了拿來治癆病的「葯」。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魯迅先生二三事·葯》)。華老栓們並不知道夏瑜的血是為他們而流的,所以才「潮一般向前趕」看殺人找樂子,所以才對夏瑜的死無動於衷而羨慕夏三爺賺了一筆,所以才為小栓能吃上夏瑜的血而慶幸不已。尤其可悲的是茶客中有個「二十多歲的人」,年紀與夏瑜相仿,按說青年人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但當康大叔說到夏瑜勸牢頭造反,他第一個「現出氣憤模樣」,還附和眾人說夏瑜罵阿義可憐是「發了瘋了。」茶客從老到少,沒有一個是夏瑜的知音,「我欲只手援祖國,奴種流傳遍禹域。心死人人奈爾何?」(秋瑾《寶刀歌》)真是可悲! 「名曰同胞意未同,徒勞流血嘆無功。」(秋瑾《吊吳烈士樾》)革命行動失敗了,不能救國;夏瑜的死也不能喚醒民眾的愚昧和麻木,而且華小栓服錯了葯,還貽誤了治病。國家疾未治,民眾病未醫,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可說是一劑無效的「葯」。
3、「葯」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探討「病態」的社會要什麼「葯」才有「療救」的希望。 魯迅曾遠赴日本學醫,他寫這篇小說是不是為了宣傳西醫西葯?當然不是。老百姓拿人血饅頭治病,方法固然錯誤,更可怕的是,「人血饅頭」事件所反映的集體的思想的愚昧。,魯迅清醒的意識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吶喊》自序)因此,即使使用先進的西葯治好了肺病,但空有健壯的身驅,精神依然落後愚昧,也無助於國家民族的復興。 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魯迅贊賞其精神,但不認同其方法。夏瑜的進步思想和行為不被民眾所理解,夏瑜宣傳「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但是,「大清」是誰的,國家什麼概念、政體如何變遷,是華老栓這樣的小老百姓所不關心的,他們只關注實際地影響到他個人、家庭的具體的事件。所以,他在監獄里勸牢頭造反,招來的是毒打;甚至,夏瑜自己的母親都不理解兒子的革命壯舉,她上墳時,「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
通過夏瑜的悲劇,魯迅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輕視群眾,脫離群眾。至於如何教育民眾、喚醒民眾,小說中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魯迅先生作這篇小說時,還是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的戰土,他還沒有找到真正的濟世良「葯」。魯迅先生自己也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魯迅寫華夏兩家的悲劇,為的就是啟發人們尤其是革命者,去探究療救中國病態社會的切實有效的良葯。
此外,「葯」本身又是聯結情節的線索。
小說第一部分是買「葯」,第二部分是吃「葯」,第三部分是談「葯」,最後「葯」無效而終結。「葯」,不僅僅概括了小說的主要情節,而且在華家的求葯治病與夏家的流血犧牲之間巧妙地搭建起一座橋梁,形成明暗線的雙線結構,從愚昧落後的群眾和無謂犧牲的革命者兩個側面來表現主題,線索分明,寓意深遠。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