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語文教師聽課筆記範例有什麼
1、《氓》(前緊後松,時間分配不當)
教學過程:1、標注字音、詞義;結合注釋,疏通文意。2、教師問: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學生問「氓之蚩蚩」中「之」的何義?取消獨立性。)3、「載笑載言」——「載欣載奔」4、再讀——學生讀得太快。5、解釋:蚩蚩、貿絲、愆期、湯湯、不爽6、概括故事情節:男子出軌,被壓迫等。7、問: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體現情感變化的語句有哪些?(學生黑板上展示)期待——幸福——抱怨——悲傷——妥協8、詞語分析:載笑載言9、問:女子為何變心?學生答:吃不飽,穿不暖;光讓幹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卻有二心,無奈心酸。(為何不追根求源?貳行。下課鈴響了,主題還沒有挖掘呢。)過程思索:1、聲音高,而感情不濃;2、教態呆板,課堂語氣太直,有些凶,語氣不婉轉;3、學t生理解全文了嗎?就分析情感變化。4、學生不理解,就進行空洞分析,可乎?5、課文沒講完啊。
整體點評:1、本課失誤有三:前緊後松,時間分配不當,其一也;一個問題:感情變化找其詞,簡單而浪費時間太多,其二也;框架結構沒有,不清不楚,其三也。2、教師表情淡漠;3、學生理解不到位,就講不好。2、《念奴嬌赤壁懷古》(九個小組平面式朗讀,可乎?不可也)教學過程:1、導入:面對苦難,屈原選擇了------陶淵明選擇了-------2、梳理積累:字詞。3、問:寫了什麼?學生答:上片寫景;下片抒情。4、問: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誦讀?(上課已經35分鍾了)5、讓學生分列到黑板前誦讀?(一個一個展示,共八個組全部到台上誦讀)6、二個小組打擂:一個組讀二句,另一個組再讀二句過程思索:1、學生梳理字詞時間長否?2、課堂語言較好。3、誦讀方式太寬泛。4、讓每個小組早排練好了吧?(一個小組還有單讀、分讀、合讀)5、光去讀,太平面化了,沒有遞進層面的東西。6、光去讀,不鑒賞了?
Ⅱ 高中語文如何做課堂筆記
就個人的經驗而言,語文更多地需要個人的理解,最好用你自己的形式做筆記,不見得要做課堂筆記(如果老師講的你自己認為重要可以做筆記)。
最重要的是要做歸納整理的工作,就語文的基礎知識部分來說,你可以綜合整理多音字、語法、你常錯的字以及文學常識等等。
總之,要以你自己能接受的方式進行整理。
Ⅲ 高中語文課如何做課堂筆記
做筆記的方法
一、5R筆記法
5R筆記法,又叫做康乃筆記法,是用產生這種筆記法的大學校名命名的。這一方法幾乎適用於一切講授或閱讀課,特別是對於聽課筆記,5R筆記法應是最佳首選。這種方法是記與學,思考與運用相結合的有效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記錄(Record)。在聽講或閱讀過程中,在主欄(將筆記本的一頁分為左大右小兩部分,左側為主欄,右側為副欄)內盡量多記有意義的論據、概念等講課內容。
2.簡化(Rece)。下課以後,盡可能及早將這些論據、概念簡明扼要地概括(簡化)在回憶欄,即副欄。
3.背誦(Recite)。把主欄遮住,只用回憶欄中的摘記提示,盡量完滿地敘述課堂上講過的內容。
4.思考(Reflect)。將自己的聽課隨感、意見、經驗體會之類的內容,與講課內容區分開,寫在卡片或筆記本的某一單獨部分,加上標題和索引,編製成提綱、摘要,分成類目。並隨時歸檔。
5.復習(Review)每周花十分鍾左右時間,快速復習筆記,主要是先看回憶欄,適當看主欄。
這種做筆記的方法初用時,可以以一科為例進行訓練。在這一科不斷熟練的基礎上,然後再用於其他科目。
二、符號記錄法
符號記錄法就是在課本、參考書原文的旁邊加上各種符號,如直線、雙線、黑點、圓圈、曲線、箭頭、紅線、藍線、三角、方框、著重號、驚嘆號、問號等等,便於找出重點,加深印象,或提出質疑。什麼符號代表什麼意思,你可以自己掌握,但最好形成一套比較穩定的符號系統。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於自學筆記和預習筆記。在操作時你應注意以下一些准則:
1.讀完後再做記號。在你還沒有把整個段落或有標題的部分讀完並停下來思考之前,不要在課本上做記號。在閱讀的時候,你要分清作者是在講一個新的概念,還是只是用不同的詞語說明同樣的概念,你只有等讀完這一段落或部分以後,才能回過頭來看出那些重復的內容。這樣做可使你不至於抓住那些一眼看上去彷彿很重要的東西。
2.要非常善於選擇。你不要一下子在很多項目下劃線或草草寫上許多項目,這樣會使記憶負擔過重,並迫使你同一時刻從幾個方面來思考問題,也加重你的思維負擔。你要少做些記號,但也不要少得使你在復習時又只好將整頁內容通讀一遍。
3.用自己的話。頁邊空白處簡短的筆記應該用你自己的話來寫,這是因為自己的話代表你自己的思想,以後這些話會成為這一頁所述概念的一些有力的提示。
4.簡潔。在一些雖簡短但是有意義的短語下劃線,而不要在完整的句子下面劃線,頁邊空白處的筆記要簡明扼要。它們會在你的記憶里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在你背誦和復習的時候用起來更可得心應手。
5.迅速。你不可能一整天的時間都用來做記號。你先要閱讀,再回過頭來大略地復習一遍,並迅速做下記號,然後學習這一章的下一部分內容。
6.整齊。你作的符號要盡量整齊,而不要胡寫亂畫,否則會影響你以後的復習和應運。當你以後復習的時候,整齊的記號會鼓勵你不斷學習,並可以節省時間,因為整齊的記號便於你迅速回憶當初學習時的情景,能使你容易而清楚地領悟書中的思想。
三、筆記整理法
由於種種原因,你在課堂上做的筆記往往比較雜亂,課後復習不太好用。為了鞏固學習成果,積累復習資料,你需要對筆記進一步整理,使之成為比較系統、條理的參考資料。對課堂筆記進行整理、加工的方法是:
1.憶。課後即抓緊時間,趁熱打鐵,對照書本、筆記,及時回憶有關信息。這是你整理筆記的重要前提。
2.補。課堂上所作的筆記,因為是跟著教師講課的速度進行的,而講課速度要比記錄速度快一些,所以你的筆記會出現缺漏、跳躍、省略等情況,在憶的基礎上,及時作修補,使筆記更完整。
3.改。仔細審閱你的課堂筆記,對錯字、錯句及其他不夠確切的地方進行修改。
4.編。用統一的序號,對筆記內容進行提綱式的、邏輯性的排列,註明號碼,梳理好整理筆記的先後順序。
5.分。以文字(最好用色筆)或符號、代號等劃分筆記內容的類別。例如:哪些是字詞類,哪些是作家與作品類,哪些作品(或課文)分析類,哪些是問題質疑、探索類,哪些是課後練習題解答等等。
6.舍。省略無關緊要的筆記內容,使筆記簡明扼要。
7.記。分類抄錄經過整理的筆記。同類的知識,摘抄在同一個本子上或一個本子的同一部分,也可以用卡片分類抄錄。這樣,日後復習、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綱目清晰,快捷好用,便於記憶。
Ⅳ 給我二十篇語文隨筆 500字左右!!!
在這丹桂飄香,豐收的金秋九月,每一位在假期里盡情玩樂的學子都彷彿倦鳥歸巢般紛紛返回了闊別兩月之久的校園生活,對於某些人來說,一切還會有如從前,是那麼的熟悉,可是,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月,將是他們告別從前,走進人生中另一段新的旅程,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還不知大學生活為何物時,它已翩然而至,為此,父親拋開了工作,在萬忙中還是抽空特地從貴陽趕回了邵東,於是,告別了親愛的外婆和調皮的弟弟妹妹,熟悉的家,高中的母校,頂著炎炎烈日,我和父親踏上了通往長沙的汽車,經過長途的累勞,終於當我立於涉外這所為我選擇,並且即將開始要生活三年之久的學校大門前時,我突然想朝著裡面大聲呼喊:「我來了~我的大學生活!」在熱心的朋友和父親的幫助下,我迷糊而又順利的在學校報了到,交了學費,入住了學校的寢室。第一次離開家鄉,第一次來到長沙,在安頓好一切後,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這也代表著馬上就要跟父親分別了,最終,我還是沒有勇氣去送父親,因為,我怕我會捨不得,於是,只是獃獃地坐在寢室的床上,也不知道何時,淚水已經有如大水決堤般湧出....本以為,跟親人分開,我會悲傷一段時間,可是,面對著寢室里的新同學兼室友熱情的對待,一句句關切的話語,使我那無助的心靈找到了一片棲歇地。是啊,為什麼同為新生的我這么的傷感,而她們卻能像大姐一樣的照顧我呢,我開始思索著。難道我就這樣開始我的新一站嗎?簡寧說過:「人總是一邊受傷一邊學會堅強的。」我現在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高中生了,而是大學生了。我開始漸悔著...我似乎成熟了許多。正如理查德·柯所說的:"驀然回首,發覺昨日時光早已隨風遠揚--我已變成另一個人。"走在綠蔭的小道上,看著高聳的教學樓、端莊的圖書館、寬廣的操場、整齊的宿舍樓,我有種忐忑的期待——我將要在這里展開自己的平台,亮出自己的風采。而後,我看到了德才兼備的教師,教授;公正嚴明的校風,校紀;熱情活躍的學長,學姐;還有刻苦耐勞,全心全意為學生們服務的學生會、自管會。我有理由相信,來到這里,是我正確的選擇。我想,來這里的每一位新生,在涉外經濟學院的關懷、教導、磨礪下,將會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綻放出他們的光彩,成為祖國的光榮。 是的,大學的生活需要自己用心去體味,我不羨慕別人的輕松與快活,也不去羨慕別人的風花與瀟灑。我只知道,既然我選擇了英語這個專業,多苦多累,我亦無悔。明白之後,我心兒寬,眼兒亮,我用誠摯的雙眼看世界,用稚嫩的肩膀擔起生活的風風雨雨。學習中,緊張讓我悟出生命的可貴,疲憊讓我感到內心的充實,苦澀讓我品出生活的甘甜。 在未來的四年中,我要堅定自己的堅定,努力自己的努力,追求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切星星都只預示黑夜,而不報告曙光;不是一切燭光都只燃燒自己,而不照亮他人;不是一切歌聲都只掠過耳旁,而不留在心上。我抱著這樣一個信念去嘗試,去奮斗。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一定會成為一個更傑出,更優秀的自我,一定會實現我渴求的、持著的夢想。 以上的諸多感受,都是在學院為我們新生准備的第一件大禮——堅苦的新生軍訓ing....在勞累了一天後,休息時所狂想的~ 就這樣,我的大學生活拉開了序幕....
Ⅳ 如何記好語文課堂筆記
關於中學生聽課記筆記,這似乎已經不再是個問題,但實際上仍然是個問題,且是個不小的問題。從微觀上看,這里頭關系著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的問題,從宏觀上看 ,又涉及到科學精神的有無、治學態度的優劣等與人的一生的發展都有影響的大問題。具體說來,有三個問題 需要澄清和解決。
第二,聽課筆記記在哪裡為好?這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學生也是老師教的)認為要備一個專門的聽課筆記。我自己在校讀書時,老師也是這么規定的。現在,我每逢接手的從下一級學校輸送上來的新生,他們也大多已養成了同樣的習慣。而我則主張將筆記記在書頭,亦即課本上為好。因為記在書上,一是方便(便於記、便於看、便於復習),二是快捷(原文的題目、詞句不必抄寫,只需把該記的記在旁 邊即可),三是清晰(和原文對照一目瞭然)。
第三個問題是記什麼,怎麼記?這就更不統一了,往往是各行其是。例如,有的教師只顧自己講,而不去 顧及學生記不記,該記哪些東西,怎麼個記法。有的老師邊講提示學生該把哪些東西記下來。卻從來不管學生 記得到不到位。而我則認為指導學生記書頭筆記是語文學法指導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必須對此作詳細的科學的指導,且宜在初中或高中的起始階段進行。
我把語文筆記該記的內容大致分為十個方面,概括起來是兩句話:
注意釋義補缺糾錯記相關。
劃重提要標疑析難評優劣。
1、注音。包括生字、容易記錯的字、多音字的古文中的異讀字。將漢語拼音記在被注的那個字的上邊,並 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同時注視所注的拼音。這樣,一旦課文讀熟,上述那些字的正確讀音也就熟記在心了。
2、釋義。包括生詞、多義詞及部分含義較深或較隱晦曲折的句子的解釋。在文言文學習中,注釋的重點是 一些較難的實詞虛詞,而不必記錄整個句子的譯文。對一些較難較為關鍵的詞理解了以後,翻譯句子以至全文 應該是隨口而出隨筆而就的能力。因此,只記錄教師口譯的譯文而不注釋文句中關鍵性的實詞虛詞的解釋,是 極不科學的筆記方法,對學習古文,對以後的發展都極為不利。注釋文字書寫位置的原則是就近,即盡可 能記在被釋詞句的旁邊,以便閱讀課文時被注視。若注釋的文字較多,原文旁邊記不下或記下去因文字太多書 寫太密而不清晰時,可記在相對較近的空白處,注釋文字與被注文字之間可劃一直線相連接。也可記錄在課本 原注釋的後面。但必須記在原文的同一頁上,而絕不能記到另一頁上去。
3、補缺。即補充原注釋的不完整之處。例如,高中第一冊《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對堅明約束的注釋為 :堅,固定。明,明白。堅明作約束的定語。約束,名詞。堅明約束本來就是個難理解的短語,而課本 這樣注釋,學生仍難於明白。尤其是約束的注釋,僅說作名詞,那麼具體解釋為什麼呢?我就讓學生邊聽 邊記,將原注的最後一個句號改為逗號,再在逗號後面寫上條約、約定字樣,將原注補充成為:約束, 名詞,條約、約定。這樣既當即解決了這個詞的含義,又為以後的查閱和復習提供了在案的記錄。
4、糾錯。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包括選文以及選文的注釋和練習的編寫等,雖是經過了眾多高水平的教材 編輯的反復斟酌,且有權威的語文專家把關,與一些課外閱讀文本相比,質量高得多,但仍難免有個別的不妥 之處。如高中第三冊《韓非子·五蠹》對@①臘而相遺以水中的遺字的注釋為遺,舊讀wei,@ ②贈。查《辭海》可知,kuì@③是@④的異體字,而@④又是饋的繁體字,kuì @③和@④現統一寫作簡化字饋。由此可見,@②是一個由kuì@③想當然地簡化 出來的不規范的字,是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簡化字表》上查不到的杜撰的字。我在講課時,把這一 情況一一向學生講清楚,並要求他們自己去查有關工具書證實,並將課本原注的這一錯誤改正過來。這樣做, 不僅僅是糾正了一個注釋,而且培養了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5、記相關。就是用知識延伸和拓展的方法,補充記錄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和文化知識。比如,高中 第一冊開篇是李健吾的游記體散文《雨中登泰山》。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接觸過李的詩文,自然不知道李為何 人。我在簡要介紹作者的同時,要求學生在課文標題下的作者姓名後面寫上(1906-1982)現代戲劇家、翻譯家 ,主要譯作有《莫里哀喜劇集》等。又,課文中引用了杜甫《望岳》中的四句詩,其中會當凌絕項,一覽 眾山小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為更好地理解課文,也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乾脆在講授課文之前先用十來分鍾 時間介紹杜甫詩《望岳》的全文,並要求學生將這首詩及有關的注釋用藍紅兩種筆記錄在課本《雨中登泰山》 標題上面的將近有半頁紙的空白處。雖然,我還要求學生當場背誦這首詩,但過後仍有可能遺忘;一旦遺忘, 翻開課本便是。
6、劃重。即用直線、水浪曲線或圓圈劃出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如散文中表文眼的句子,議論文中表明 作者中心論點的句子,單元知識短文中的一些要點。還有,注釋中的一些重點、難點也該劃出來,以便引起重視。
7、提要。即用簡潔的文字概括提示課文或段落、或句子的要點。這一工作常常與上述第6項結合起來進行 ,先在原文上作上線條、小圓圈之類的標記,再在旁邊空白處寫上要提示的文字。例如,目前通用的高中語文 教材每一篇課文的正文前面都有一個預習提示,這是教材編輯為方便學生預習而寫的輔導性文字。我要求 學生在自學課文時,先從編輯寫的預習提示入手,以便把握預習的重點,然後再根據提示去預習正文 。當然這樣做一段時間以後,也可以將順序倒過來試試,以考察自己的閱讀水平,鍛煉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但不管採用哪一種順序,預習提示的同時,要學生在旁作上提示性的文字。當然,這已是對提示的 提示了,故應極為簡潔。《雨中登泰山》的預習提示共有四段文字,我指導學生在各段旁分別寫上了 體栽和主題、寫作特點之一,景物特徵、之二,線索和順序、之三,角度(遠、近,動、靜,俯 、仰,全景、局部)。這樣,預習提示所述的課文要點就概括、凸現出來了,學生自然會瞭然於心,也 就是我們常說的書越讀越薄的技巧。又如,上文第6點提到的散文的文眼,議論文的中心論點等語句,光劃 出來是不到位的,還必須在旁註上文眼、中心論點之類的文字。
8、標疑。在讀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疑問。一是閱讀者自己尚不能一下子完全理解,可在旁打一 問號,再尋找時機向老師請教或查閱有關書籍解疑。二是,文章本身的問題,這當然是極少見的,但不是絕對 沒有。如《雨中登泰山》第一段第四行,原文為:杜甫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也一樣有 細細讀來,願望後面的冒號似乎不妥,果然,到96年教材再版時,已經刪去。
10、評優劣。與古人的評點相似,在閱讀過程中,隨時寫下自己對原作的看法、評價以及感受、啟發 等等。既可以是針對全文的,也可以是針對某個詞句的;既可以是側重於思想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側重於寫 作方法方面的;既可以褒,也可以貶。到第二次第三次閱讀時,可能會與初讀時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 那往往表明對原作的理解有了深入,認識有了提高,應再次及時記下。如此這般,久而久之,閱讀理解和分析 評價的能力就會得到較快的提高。 總之,我教學生記書頭筆記,不僅規定必須記,而且非常具體地告訴他們 記什麼,怎樣記,尤其是剛開始時,連記在什麼地方,字的大小也不忽略。特別是學文言文,要記的東西多, 若記的處所不當,或字太大就沒地方寫,或成為一片糊塗賬,最終連自己也沒法看。我就在黑板上先抄上 一小段原文,再作書頭筆記的示範。為保證每個學生都記且會記,起初的幾次課後,我還把學生的課本收起來 一一批閱,一旦發現問題,把學生找來,當面指導。這樣不厭其繁地指導,是否認真過頭或曰小題大作呢?我 以為否。眼下的中學生,課業負擔太重,往往是被動學習,忙於應付,而一些做學問的基本功,則往往闕如。 指導學生做好語文書頭筆記,並檢查督促,使之養成習慣,成為一種終生受用的能力,對他們以後的可持續發 展,其作用不可估量!
Ⅵ 語文課堂筆記該怎麼寫
聽課筆記記在哪裡為好?這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學生也是老回師教的)答認為要備一個專門的聽課筆記.我自己在校讀書時,老師也是這么規定的.現在,我每逢接手的從下一級學校輸送上來的新生,他們也大多已養成了同樣的習慣.而我則主張將筆記記在書頭,亦即課本上為好.因為記在書上,一是方便(便於記、便於看、便於復習),二是快捷(原文的題目、詞句不必抄寫,只需把該記的記在旁 邊即可),三是清晰(和原文對照一目瞭然).
第三個問題是記什麼,怎麼記?這就更不統一了,往往是各行其是.例如,有的教師只顧自己講,而不去 顧及學生記不記,該記哪些東西,怎麼個記法.有的老師邊講提示學生該把哪些東西記下來.卻從來不管學生 記得到不到位.而我則認為指導學生記書頭筆記是語文學法指導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必須對此作詳細的科學的指導,且宜在初中或高中的起始階段進行.
Ⅶ 怎樣做一名好老師_語文教學論文_教師隨筆
童年時代,當我看著老師揮舞著教鞭抑揚頓挫地講課,彷彿一位聖人無所不知。我從心眼裡羨慕,同時也萌發了當一名教師的美好願望。終於,高中畢業時,我考取了師范學校。二年後,我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自從當上老師之後,就一直有個責任想做一名好老師。可是好老師的概念有的時候在我腦海里是很模糊的。在平時人們的口中的好老師大多數是教學水平較高的,能夠把班級學生成績教好的老師。但是我知道要成為一名好老師,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固然這一點是衡量一個老師是否是好老師的一個重要標准。我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一個臉上經常帶著微笑,對我們有很大耐心的好老師,同時也不忘在我們獲得一定成績後適時地表揚我們等等。一﹑在思想上要,樹立起做一名好教師的志向。教師面對的是天真活潑的孩子,在塑造每一個靈魂的同時,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教師的職業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生活的情趣。作為一名教師,在思想上我要自我負責,樹立起做一名好教師的志向。二﹑在行動上要努力進取,不斷提高自身素質1﹑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深入淺出,把握知識的深度,不斷的將學生引入高處。2﹑積極向優秀教師學習,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加以應用,滲透給學生。要自始至終地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提出什麼教學目標、創設什麼情境、如何引導學生的思路、師生之間選取什麼聯系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主人,在教學中不照本宣科,而是以各種教學方式營造輕松、活潑、上進的學習氛圍,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法來教學, 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喚醒其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去體驗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3﹑了解學生, 因材施教。
教學的第一個原則是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所以當好一名教師必須了解學生,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習慣、成績變化情況、情緒波動原因等。4﹑關愛每一個學生。現在的學生,比我們那個時代接觸社會早,很多當時我們不懂的東西他們現在都懂,甚至比老師知道的都多,所以說對待學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朋友,以誠相待,彼此尊重;和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去了解學生精神和生活的每個方面.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無私的愛學生。首先,愛學生就要細心了解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我要細心了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細心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細心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對一個好教師而言,只有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其次,我認為作為老師要學會善待每一位學生,即使他是後進生。後進生可能是每個老師都感到頭疼的事,但是我們要轉換一種態度,轉換一個眼神,可能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知道要做到這些很困難,但是我會努力做好,哪怕是一點一點地進步,我都不會放棄,爭取做個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怎樣做一名好老師,小學語文教師隨筆,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N篇,字數不限
關於多元解讀與唯一答案的思考
在筆者所聽的實驗課中,執教者都能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解讀,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一種好現象,一改過去不管什麼問題,總是引導學生往教師原先已設好的答案上靠,對文本的解讀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的做法,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這種對作品進行多元解讀的做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中學生處於正在成長、成熟的時期,由於年齡、學識、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有些問題並未能作出准確的理解和客觀的評價,因此,提出的有些「不同意見」 站不住腳。這時,為師者就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找准思維方向,對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以得出科學的結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是有的老師也許片面理解要鼓勵多元解讀,培養發散思維、求異思維能力,未能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所在及其原因。如在評價《水滸傳》時,有學生批評武松打虎,認為武松的做法破壞了生態環境,進而批評作者環保意識不強。又如在講到與夏商周有關的問題時,有學生對歷史上是否存在「夏」提出質疑,認為「夏」之說的根據僅僅是司馬遷的《史記》,而司馬遷也僅僅根據道聽途說。這些說法是夠大膽了,只可惜難以服人。中學生由於各方面的局限性,有些見解是幼稚可笑的,這並不奇怪;而有的執教者竟然對此加以表揚,而不是加以正面引導,這就與所謂的「多元解讀」南轅北轍了。
眾所周知,有些問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些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但也有些問題的答案是唯一的,有些文本的解讀不是多元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一般認為是說富貴人家中吃不完的酒肉都發臭了,而在大路旁邊卻有因飢寒交迫而凍死的屍骨,把「臭」理解成是指「與『香』相對的一種難聞的氣味」。而有學生認為,這里的「臭」也可以讀作xiù,解作「氣味」。這是有道理的。對此,當然應該加以鼓勵。又如,對李商隱《錦瑟》一詩的理解,可以採用「詠物說」,可以採用「自況說」,可以採用「悼亡」說,還可以採用「自序其詩說」,等等,因為這些說法都是持之有故的。相比之下,認為武松打虎是破壞生態環境就不夠恰當,而否認「夏」的存在也難於自圓其說。對此,應該加以解說,或組織討論乃至爭論,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分析問題,尋求答案。一切必須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任何創新都必須以科學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否則,就會陷入反科學的泥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標指出:要「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慣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既能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在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鼓勵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又要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學風和態度,把創新植根於科學的沃土之中。
三、肢體活動與思維活動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許多教師根據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不斷地探索教學新方法,創建教學新模式。有的教師非常注意組織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筆者所聽過的實驗課中,這些課堂活動大都組織得很不錯;但也有一些是不夠好的。比如,有一節《寂靜的春天》的閱讀課,開頭先安排了表演活動:由兩個學生分別扮演鳥媽媽及其女兒,女兒到處找不著爸爸,媽媽說爸爸被人類的化學葯品毒死了,然後發表了一通議論;最後,這一對小鳥母女也相繼被毒死,以致春天一片寂靜。台上的學生表演得很投入,台下的學生也看得很入迷,課堂氣氛是高漲的。也許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的正是如何開展好課堂活動,把課上得生動活潑。而通過這樣的活動對課文作形象的闡釋,正好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但是,問題在於,就《寂靜的春天》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而言,這樣的表演活動是否具有必要性。這篇文章發表於1962年,曾成為轟動全美的暢銷書,激起了公眾的環保意識,並引起廣泛的國際反響,被認為是環境保護主義的奠基石。從寫作上看,它運用了對比手法,突出了濫用化學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種強烈的震撼力量。文字方面並沒有什麼艱深的地方,作為高中的學生,應該是一看就懂的。這樣的表演,如果放在小學或者初中,應該是可以的;如果編成一個文藝節目在晚會上演出,效果也是會不錯的。但是,放在高中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就不一定很恰當了。因為這樣的表演,無論是對於演出者還是對於觀看者,都沒有什麼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而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他們已經越過了以游戲的方式來感知世界的年齡,對於自然科學類的文章的閱讀,他們逐漸趨向於客觀的認知、理性的思考和邏輯的推理。教師應該在高中生的這一思維發展的進程中推上一把,以加速他們的成長、成熟。當然,並不是說在高中階段不能通過表演的方法去開展學習活動,這里所強調的只是應該根據學習主體和具體文本的需要來確定組織何種語文活動。像這樣的沒有多少思維容量,只是追求一種氣氛的語文課堂活動,對於高中生來說,就容易變成一般的肢體活動了。
我們所提倡的高中語文課堂活動,應該主要指思維活動。有些思維活動容量較大,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樣的課,學生即使沒有「動」,也堪稱最好的活動。如有個老師上《雙桅船》一課,第一步是「知人論世」,主要由老師作必要的介紹;第二步是「誦讀感悟」,組織學生反復誦讀詩歌;第三步是「破譯意象」,引導學生對詩中具體的意象進行分析;第四步是「鑒賞探秘」,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評論;第五步是「尋求共鳴」,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去探求文本的意義,並進行知識的拓展。可以說,學生的活動貫穿始終,既學到了知識,又訓練了能力,思維容量大,這樣的活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堂活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里強調了「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來運用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由此看來,對於高中教學來說,所謂的語文課堂活動,指的主要應該是思維活動,而不是簡單化的肢體活動。
四、膚淺與深刻
在筆者所聽過的高中實驗課中,有的是比較膚淺的。例如,有位老師上《荷花澱》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水生夫妻對話時,只是強調夫妻是如何的恩愛情深,難分難舍;有位老師上《故鄉的榕樹》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時,也只是停留在熱愛故鄉的層次上;有一節駁論寫作指導課,老師出了這樣的一道堂上訓練題:公共汽車上,有一個學生給外國人讓座,別人嘲笑他崇洋媚外,請你反駁,等等。聽過以後,覺得似乎是在聽初中的課;因為如果是在高中,像這樣解讀文本,像這樣進行寫作訓練,未免顯得過於膚淺了。
我們面對的是高中的學生,而高中的學生與初中的學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經過了初中三年的學習,高中學生在學識方面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尤其是在高二以後,其所涉獵的知識面和所掌握的知識量,更是初中的學生所不能相比的。而且,隨著思維能力的提高,高中學生看問題也會逐漸地深刻起來,他們已經不會只滿足於是什麼,還要去探究為什麼,對有的問題可能還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但是,他們的學識畢竟還只是初步的,他們的思維畢竟還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還需要老師加以引導。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適應學生的這些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提出有一定質量的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並引導他們深入進行研究。這是高中教學與初中教學不相同的地方。否則,學生的學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就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初中階段,得不到應有的提升。像《荷花澱》中的夫妻對話,更突出的應是表現了國家、民族的感情;像《故鄉的榕樹》,應是通過抒發對家鄉的熱愛來表現對祖國的熱愛。像駁論寫作練習題,思維的空間就很小,學生不用怎麼思考就能回答好,因為思維定勢太明確了。
近年來,隨著高中的擴招,不少學校增加了許多老師。在這些老師中,有一部分是從外地調進的,有一部分是原來一直在初中任教的,還有一部分是大學剛剛畢業的。在第一部分老師中,有不少自然是各地的教學精英;在後兩部分老師中,不少的很快就適應了高中的教學,但有的還必須繼續適應。尤其是從初中轉到高中的老師,更要注意區別初中和高中的不同,並能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有個老師上《霸王別姬》這一課,從「擇生與擇死」這個角度,引導學生去對比項羽的「擇死」與司馬遷的「擇生」:項羽覺得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同時不願意讓一個亭長來憐憫自己,認為這是一種恥辱,他要保有自己的尊嚴,要站著生,也要站著死,所以他以死明「志」;而司馬遷雖然遭受了奇恥大辱,但是他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因為他認為有比個人尊嚴更重要的東西——事業。這樣的分析,涉及到了「價值觀」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刻性,適合高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也有助於培養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能達到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確實很有必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時,深入研究學生的特徵,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到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提出切合高中學生實際的目標、要求和具體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未知領域,不斷地提高思維能力。
五 精心設置「探究」點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許多老師習慣用「授—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自從實施新課標以來,老師們積極運用「探究」的方式,指導學生通過探索研究去閱讀和把握文本,使得新課堂中充滿了濃厚的「探究」氣氛,這是符合新課標理念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其良好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時我們也發現,有的老師是在濫用「探究」,例如,有的把所有問題都歸在要「探究」的一類中,從讀音、字形、詞義,到句、段、篇,都是「探究」的對象,可謂整節課都在「探究」之中;有的則進行毫無意義的「探究」,例如,要學生去「探究」柳永詞《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句中即將離別的兩個情人可能想說些什麼話。
顯然,這些「探究」點的設置太隨意了。
探究學習(發現學習)是相對於接受學習而言的。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能力的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目標。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採取研究的態度」。所以,創造融洽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大膽「質疑問難」和「別出心裁」地探究問題是很重要的。
根據上述探究學習的特點、目標和必須採用的方法來看,那種看似滿堂「探究」的做法實際上是沒有領會探究的內涵,把探究簡單化了,會影響真正的探究;而對「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所謂「探究」則是把探究庸俗化了,句中的意境貴在「此時無聲勝有聲」,是沒有必要去「探究」的。
那麼,應該如何設置探究點呢?一般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學習的重點。例如,《拿來主義》中,作者是如何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和先破後立的方法的?
二是評析的難點。例如,《失街亭》中,應該如何評價諸葛亮在這場軍事斗爭中的決策?
三是文本的疑點。例如文本中的錯誤之處。
四是理解的分歧點。例如,《鴻門宴》中,對「與之同命」,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說「之」代劉邦,意謂跟劉邦同生死,重點突出樊噲之「忠」;一說「之」代項羽、項庄他們,意謂跟項羽、項庄他們拼個你死我活,重在表現樊噲之「勇」。你同意哪一種說法?為什麼?
五是鑒賞的空白點。例如,《祝福》中,假如祥林嫂的丈夫沒有死,或假如她的阿毛沒被狼吃掉,或假如她沒進魯四老爺家打工,或假如臨死前沒遇上「我」,她會不會有不同的結局?為什麼?
六是閱讀的延伸點,例如,傳記文學的閱讀和以前所學過的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的文學作品的閱讀在方法上有什麼異同?
實際上,一節課中,設置一二個探究點就足夠了,宜精不宜濫,必須克服「探究」的隨意性,精心設置探究點。
當然,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正確的指導,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避免學生陷入任憑自己瞎鬧的「探究」之中;當學生無法解決問題時,則要進行適當的點撥。
Ⅸ 在哪裡發表免費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或者詩歌散文隨筆等
您好,這是我的答案,望您採納,謝謝
論文寫作網就可以啊,謝謝
Ⅹ 高一語文如何記課堂筆記最有效
關於中學生聽課記筆記,這似乎已經不再是個問題,但實際上仍然是個問題,且是個不小的問題。從微觀上看,這里頭關系著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的問題,從宏觀上看 ,又涉及到科學精神的有無、治學態度的優劣等與人的一生的發展都有影響的大問題。具體說來,有三個問題 需要澄清和解決。
第二,聽課筆記記在哪裡為好?這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學生也是老師教的)認為要備一個專門的聽課筆記。我自己在校讀書時,老師也是這么規定的。現在,我每逢接手的從下一級學校輸送上來的新生,他們也大多已養成了同樣的習慣。而我則主張將筆記記在書頭,亦即課本上為好。因為記在書上,一是方便(便於記、便於看、便於復習),二是快捷(原文的題目、詞句不必抄寫,只需把該記的記在旁 邊即可),三是清晰(和原文對照一目瞭然)。
第三個問題是記什麼,怎麼記?這就更不統一了,往往是各行其是。例如,有的教師只顧自己講,而不去 顧及學生記不記,該記哪些東西,怎麼個記法。有的老師邊講提示學生該把哪些東西記下來。卻從來不管學生 記得到不到位。而我則認為指導學生記書頭筆記是語文學法指導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必須對此作詳細的科學的指導,且宜在初中或高中的起始階段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