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詩人

高中語文詩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8:41:09

A. 高中語文古詩詞

無絲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初中的吧)。朝暉夕陽,氣象萬千。元草嘉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B. 誰能幫我總結一下高中語文中著名詩人的一般的思想情感

追問: 只要主要的情感,就是常出現的 回答: 這些就夠了.你可以從詩中所描繪的景色、詩人的語氣、詩的創作背景等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就是這些了 追問: 幫我列舉一下啊,比如杜甫詩一般是憂國憂民的,表達壯志未酬的沉鬱之情的. 回答: 也不能這么說.如果單是課本里的行.比如李白的《蜀道難》可以理解為是對朋友的挽留和眷戀,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對皇上西逃的反對(考試時這種觀點不寫為妙,因為還存有爭議);屈原就是憂國憂民;曹操的《短歌行》是對人才的渴求,表現他求賢若渴和自己的抱負;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表現他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喜愛,以及對世俗生活的厭倦;李商隱的《錦瑟》是對逝去年華、感情的惋惜;柳永的《望海潮》表現他對杭州美景的陶醉喜愛之情『,《雨霖鈴》則是對愛情的痴迷,及與知己離別的嘆息和不舍;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贊美,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以及對老大無為的感嘆,《定風波》反映了蘇子不怕任何風波、風雨不驚的情懷;辛棄疾《水龍吟》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慨之思和愛國之情,《永遇樂》則顯示了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李清照的《醉花陰》是一篇表達離愁別緒的作品,《聲聲慢》表達了她的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無法排遣.

C.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

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此詩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麼綺靡,多麼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D. 求高中語文課本出現的詩人及其生平經歷,人物簡介

上海的么?版本不同的呀,我按照課本上的原文介紹好了,反正很具體的你也搜得到。
高一上:(毛澤東徐志摩艾青舒婷郭沫若這些應該不算吧~應該是古代的吧)
左思——(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人。西晉詩人。出身寒微,因妹妹左棻入宮,移家洛陽,官秘書郎。有《左太沖集》。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東晉著名詩人。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後世稱靖節先生。有《陶淵明集》。

高一下:(柳永辛棄疾黃庭堅這類詞人也不算吧)
李白——(701~762)字太白,漢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網路)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祁州,後移居蒲州。開元九年進士,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詩人。有《王右丞集》。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人,唐代詩人。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網路)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網路)

盧綸——(748?~798?)字允言,河中蒲州人。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曾任戶部郎中等職。有《盧戶部詩集》。

王昌齡——(?~約756)盛唐著名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出身寒門,開元十五年登進士第,曾任江寧丞、龍標尉等微職。存詩一百七十餘首,長於邊塞、送別、閨情宮怨等題材,在各體中尤擅七言絕句,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高二上:(有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詞人,馬致遠張養浩王實甫等元曲家)

高二下:無

高三上:(有戴望舒蘇軾)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人。開成二年進士,因受牛李黨爭影響,一生困頓失意,長期為人幕僚。詩歌各體兼工。有《李義山詩集》。

高三下:
屈原——(約前340~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楚辭代表作家。名平,戰國後期楚國人。

白居易——(772~864)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太遠,後遷居為下邦人。

粗糙了點,都是簡介,一字一字打出來的,將就著看吧。。。

E. 求高手總結一下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的一些 常考詩人 的背景 特點 謝謝了!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洛陽人。畢生從政,曾官至監察御史,後貶官為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為他後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晚年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

劉禹錫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於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於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佔有重要地位,當時李翱、韓愈主盟文壇,引之以為倫輩。劉說自己「長在論」,他的論文條分理析,論證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此節引自於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自明。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生平事略

宋四家蘇軾蘇軾生於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陸游(1125-1210),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有著愛國的赤子之心。他出身於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世宦家庭。陸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時太傅陸軫,祖父陸佃,父親陸宰。 當時正值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進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於襁褓中即隨家人顛沛流離,因受社會及家庭環境影響,自幼即立志殺胡(金兵)救國。 封建家庭雖帶給陸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愛國教育,但也帶來婚姻上的不幸。他20歲時與表妹唐婉結婚,夫妻感情甚篤,可是其母卻不喜歡唐氏,硬逼他們夫妻離散,唐氏改嫁趙士程,陸游亦另娶王氏為妻。離婚後陸游非常傷痛,紹興二十五年31歲游經沈園時,偶見唐琬夫婦,陸游在沈園牆上寫了〈釵頭鳳〉詞以寄深情,此後屢次賦詩懷念,直至75歲時還寫了有名的愛情詩《沈園》。唐氏讀了陸游的釵頭鳳後悲痛欲絕,和了一首釵頭鳳,不久便去世了。 陸游「年十二能詩文」,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考試,因名次居於主和派權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不忘國恥「喜論恢復」,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為秦檜所黜。檜死,紹興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紹興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刪定官。孝宗繼位,賜進士出身。後因力勸張浚北伐,發生部下將領不合的情況,再加上主和派阻饒,朝廷立即動搖,而陸游亦被冠上「交結台諫,鼓唱是非,例說張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職。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游至幕中襄理軍務,使陸游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可說是他這一時期生活和心情的寫照。雖然陸游滿懷報國赤誠,但因朝廷腐敗,只求苟安無意進取,他復國的壯志一直無法得到伸展的機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後遷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代宗大歷八年(773年)柳宗元生於京城長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逝於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斗性,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業,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陶潛(365—427),字淵明,一名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東晉詩人。代表作《歸田園居》等。
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沖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築一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並記》是他這一思想傾向的反映。
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復雜性。

F. 高中語文古詩賞析的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術語

高考語文必備術語及詩歌鑒賞方法集錦、常見意象示例

一、高考試題題干是解題的「線索」,它給考生指示答題方向、范圍、要求等。讀懂題干,才能從容抓分。縱觀幾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題干中隱含著一些相似的「常用術語」。總結如下:

表達方式 :語文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 狹義的寫作手法即 「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 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議論文題目:論點型、論題型、關系型、寓意型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廖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內容的作用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同學們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的賦分點所在,將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二、古代詩歌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1、評價主旨類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蘊藉、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2、語言特點類勾勒簡潔(介紹事物的大概)、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體物入微或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詩情畫意。
3、語言風格類行雲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簡潔或洗煉(語言簡練利落)、淺顯或明白如話(不雕飾,不加修飾)、平淡無奇、質朴清新、淡雅、詞藻華麗 、明快(明白通暢)。
4、文章結構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筆(前段為後段埋下的線索)、呼應或照應(前後的互相聯系)、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構思精巧、新穎、獨樹一幟、別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機杼(有創新,不沿用陳舊的格式、作法、頗具匠心)、感情細膩、感情真摯 、躍然紙上、曲折、層次分明。

三、詩歌賞析方法

1.應試策略:

(1)掌握必要的賞析(鑒賞)知識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如烘托,襯托,虛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風格流派:由於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鬱頓挫,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等。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言特色:清新——用語新穎,平淡——質朴真切,絢麗——絢爛奇幻,明快——一語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簡潔——言簡意賅。

(2)掌握賞析方法

①了解詩人或作品的相關背景,有利於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思想。

②藉助聯想與想像,有利於把握詩歌的意境,因為詩歌具有張力,尺幅之中韻味無窮。

③品味詩詞中作者的煉字,煉句和鏈意。賞析時對詩人准確傳神的用字,精巧貼切的修辭,情與景的交融,物與理的結合等藝術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於把握作品的立意與情感,走進作品的真實,感悟詩人的情懷。

文學作品鑒賞是一項綜合性很強、能力層次較高的創造性活動,目前,詩詞鑒賞教學可說是語文教學的弱項及中考復習的盲點。復習時,要從以下幾方面注意鑒賞題考點的設置:1、對詩詞內容的理解:⑴對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對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對抒情主體形象的理解;⑷對象徵意義的理解。2.對所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對詩詞語言的理解:⑴對關鍵詞語的理解;⑵對關鍵語句的理解。4.對詩詞意境的理解。

題型一般為選擇、填空、簡答三個類型,有些是鼓勵學生創新的開放性試題。

解題思路與技巧:

1.從作家、作品的相關背景資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

2.從作家風格(豪放、婉約等)和語言特徵(如簡約、含蓄等)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及表達的情感。

3.從關鍵詞語著手,如抓住詩詞中關鍵的動詞的用法、含義及作用去賞析。

4.從關鍵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著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著手,品味語言、想像意境。

6.從詩詞的具體內容的全面理解著手,把握各類(送別、詠物、愛國等)詩詞的思想內容。對於主觀性試題的解答,還應注意文字表述應簡潔、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詩詞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⑴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含蓄蘊藉等 。

⑵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畫龍點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徵、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寄寓 、寄託、襯托、烘托、渲染、側面描寫 、對比、起興、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

(3)語言特點類

勾勒、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惟妙惟肖、體物入微、窮形盡態(相)、富有哲理、淋漓盡致、行雲流水、形神兼備、簡潔、淺顯、明快、明白、通暢、平淡、無奇、質朴清新 、淡雅、詞藻華麗等 。

(4)風格類 沉鬱頓挫、豪放、雄渾、曠達、沉鬱、蒼涼、沖淡、低沉、悲慨、蒼勁、舒緩、悲涼、俊爽、等。

(5)文章結構

做鋪墊、埋伏筆、呼應、渾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類

虛實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辭方法在詩歌中運用的特點

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擬人、對比、誇張、借代、雙關、互文、等。

其次,讀懂詩要注意運用方法

(1).藉助題目、作者、注釋。

題目是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我們可以迅速准確地理解詩歌。

作者:確定朝代、風格,為後面分析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作鋪墊。

注釋:可以了解作品創作背景。

(2)、學會從內容上分類鑒賞詩歌。

古代詩詞的分類

古代,浩如煙海,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歌,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令人贊嘆。但就其內容而言,大體可概括為:詠史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抒懷詩等。

掌握各類詩的特點極其方法。(具體鑒於篇幅,不贅述)品茗》大

3.藉助背景

詩歌鑒賞不應忽視對其背景的了解。這里所說的背景,包括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方面,對詩人的詩歌創作往往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應當藉此來理解詩歌、把握詩歌。

4.注意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

5、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

古典詩詞人們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維,並對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視了對作品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的分析理解,從而在某些時候不能全面客觀地鑒賞出作品的真正意蘊。形象思維不能排斥邏輯思維,而且必須以邏輯思維為基礎。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運用。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時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幾種情形。

點化前人語句。點化不同於直接引用,而是將前人語句消化後用自己的話寫出。

明用歷史故事。在引用歷史故事時,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這是明用

暗用歷史故事。比明用隱蔽,因為沒有明白地指出是什麼,所以難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歷史故事,便能讀懂詩詞;反之,便要大傷腦筋了。

反用歷史故事。明用和暗用歷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歷史故事,則是反用其意。

二、 鑒賞、評價

1.把握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詩歌的意象:

詩歌的意象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一)象徵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所謂「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有別於小說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

一般的短評寫作時要注意先「蓋帽」,即說出詩人的形象的總體特徵,再以此為「中心論點」,從詩歌的具體語詞方面對這個論點進行分析論證。其他三個方面的鑒賞和評價一般也使用這個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圍繞「這個」論點來寫。初學者往往失卻重點,在簡短的文字中寫到各方面的內容。

鑒賞詩人形象的思路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從其「社會地位」「思想意識」「性格特徵」等方面入手。但在具體寫作過程中不宜出現這些字眼,我們在這時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鑒賞作品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主要特徵有:凝練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躍性。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而這幾個方面往往是合為一體的。

4.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指詩人在藉助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主要考查藝術特色和表現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還有融情於景、懷古傷今和即事感懷等。

(2)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創作方法:賦、比、興;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3、構思技巧:以動寫靜,樂景寫哀、虛實結合、小中見大、點面結合、想像聯想、象徵寄託等。

在這三個方面中,第三方面為其重點。

(3)用典。

鑒賞詩歌的用典主要明確兩點: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於文采;在唐以後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4)風格

風格是由創作個性決定的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風格就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之分。從詩詞曲的總體風格來講有詩庄、詞媚、曲諧(俗)之說,詞又有豪放和婉約之別。

1、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徵: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誇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像瑰麗神奇。代表的詩人有屈原、李白、李賀、蘇軾、龔自珍等。

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了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與追求。代表的詩人有杜甫、辛棄疾、陸游等。

2、許多詩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蘇軾、辛棄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約李煜、劉禹錫:雋永

謝朓、謝靈運:自然 李 白:清新飄逸 杜甫:沉鬱頓挫

屈原:雄渾悲壯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淵明:淡遠閑靜

王維:恬淡優美 王昌齡:雄壯豪邁 李賀:雄渾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風格:

宮廷詩:纏綿宛轉 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 諷喻詩:沉鬱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

(5)修辭: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種修辭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辭的藝術手法,分析修辭的藝術效果。

5. 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點:

1、情感類別:哀怨、激憤、憎惡、憂愁、欣喜、歡快、嚮往、離愁別恨、懷古傷今等。

2、情感載體:楊柳——離別 菊花——傲骨 圓月——團圓落葉——失意等。

3、抒情方法:見前「鑒賞表達技巧部分」

第二,內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

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等。

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詩歌表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大致有兩種,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詩、絕句大多是先描寫景物,後抒發情懷;詞曲往往是詠物懷古,即借事物、借人物來表明心志。思想內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詩句里得到集中的體現。

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賞,首先從詩歌的基本內容入手,其次寫出作者在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總結、表述
1.靈活運用常見的古詩鑒賞術語,准確得體地表述自己「就詩論詩」的心得 。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 詠物言志(情); 懷古詠史; 即事感懷;邊塞征戰; 山水田園;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直抒胸臆; 虛實相濟; 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誇飾;用典;含蓄;對仗;韻腳。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如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 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跡; 造就……的情致。

2.區分幾個概念,明確答題的內容角度

問「表達方式」,則答 敘述、描寫(虛實、動靜)、議論、抒情、鋪陳等;

問「修辭手法」,則答 所運用的修辭格;

問「藝術(表達)技巧」,則答 想像、聯想、襯托(正襯或反襯)、對比、象徵、用典、化用、含蓄蘊藉等。

4.、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修辭手法和說明方法在閱讀文中的作用(閱讀理解)

1、排比、反復: 強烈的抒發了————。排比往往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反復強調某個意思或突出某種情感。

2、反問:使——語氣更加強烈,比一般陳述句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比直說意思表達更鮮明。

3、比喻:用比喻來描寫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用來闡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闡述的通俗淺顯、易於理解。

4、誇張:用來強調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徵,表達某種強烈的思想感情。

5、設問:自己回答問題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還有對——起強調作用。

6、對偶:使句式更加——,語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動。語言生動。2、分類別:使對—的說明更加清楚。

3、舉例子:使讀者更加相信——4、列數字:使讀者更加相信,使語言更加准確。

5、作比較:通過比較更鮮明的揭示出——6、下定義:對——的解釋更加准確。對事物本質特點的解釋。

7、作詮釋:闡明事物的某一特點,也是對——的解釋更加准確。

三、詩歌鑒賞答題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常見意象示例
樹木類
黃葉:凋零、成熟、美人遲暮、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
竹:氣節、積極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類
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菊:隱逸、高潔、脫俗
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
蘭:高潔
牡丹:富貴、美好
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荒涼、偏僻、離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昔盛今衰)

3、動物類
子規:悲慘、凄惻
猿猴:哀傷、凄厲
鴻鴿:理想、追求
魚:自由、愜意
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
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
烏鴉:小人、俗客庸夫
沙鷗:飄零、傷感

風霜雨雪水雲類:
江水: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
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活力、潛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殘酷、熱情、政治斗爭、掃盪惡勢力的力量、盪滌污穢的力量
春風:曠達、歡愉、希望
東風:春天、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衰敗、遊子思歸
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純潔、美好、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雲:遊子、漂泊
天陰:壓抑、愁苦、寂寞
天晴:歡愉、光明

器物類
玉:高潔、脫俗
珍珠:美麗、無暇

6:其他類:
古人:明志、自省、鞭韃
古跡:懷舊、明志、昔盛今衰(國家)、衰敗、蕭條(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懷舊
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活氣息、純朴美好、安逸寧靜
仙境:飄逸、美妙潔凈、忘塵厭俗
月亮:人生的圓滿或缺憾、思鄉、思親
夕陽: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心胸的廣闊、情感的孤獨
酒:歡悅、得意、失意、愁苦

————————希望學習進步,金榜題名,心想事成,工作順利,生活歡樂美滿———————

G. 高中語文涉及的全部詩人,請一一列舉。

魏晉:陶淵明;
唐:初唐四傑(王、楊、盧、駱),陳子昂,王維、孟浩然版,李白、杜甫,張若權虛,王灣,高適、岑參,元稹、白居易,韓愈,孟郊、賈島,李賀,杜牧、李商隱,溫庭筠,許渾(《咸陽城西樓遠眺》)韋應物、戴叔倫;
宋:柳永、王安石、蘇軾,賀鑄(《六州歌頭》),晏殊,歐陽修,黃庭堅,秦觀,李之儀(《卜運算元》),晏幾道,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王沂孫(《眉嫵》),陳與義《臨江仙》,岳飛,呂本中,張元翰《賀新郎》,陸游,張孝祥《水調歌頭》(雪洗擄塵靜),陳亮《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
毛澤東,

H. 高一語文古詩詞有哪些

上冊:《沁園春》、《蒹葭》、《飲酒》

下冊:《登金陵鳳凰台》、《八聲甘州》、《水龍吟》、《登快閣》、《夢游天姥吟留別》、《終南山》、《登樓》、《塞下曲》、《從軍行》、《過華清宮》

I. 誰能幫我總結一下高中語文中著名詩人的一般的思想情感嗎

追問: 只要主要的情感,就是常出現的 回答: 這些就夠了。你可以從詩中所描繪的景色、詩人的語氣、詩的創作背景等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就是這些了 追問: 幫我列舉一下啊,比如杜甫詩一般是憂國憂民的,表達壯志未酬的沉鬱之情的。 回答: 也不能這么說。如果單是課本里的行。比如李白的《蜀道難》可以理解為是對朋友的挽留和眷戀,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對皇上西逃的反對(考試時這種觀點不寫為妙,因為還存有爭議);屈原就是憂國憂民;曹操的《短歌行》是對人才的渴求,表現他求賢若渴和自己的抱負;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表現他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喜愛,以及對世俗生活的厭倦;李商隱的《錦瑟》是對逝去年華、感情的惋惜;柳永的《望海潮》表現他對杭州美景的陶醉喜愛之情『,《雨霖鈴》則是對愛情的痴迷,及與知己離別的嘆息和不舍;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贊美,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以及對老大無為的感嘆,《定風波》反映了蘇子不怕任何風波、風雨不驚的情懷;辛棄疾《水龍吟》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慨之思和愛國之情,《永遇樂》則顯示了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李清照的《醉花陰》是一篇表達離愁別緒的作品,《聲聲慢》表達了她的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無法排遣。

J. 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詩人有哪些是四川人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詩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