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語文必修一必修二中文言文的賓語前置、定語後置、被動句有哪些
燭之武退秦師:
1)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是,句子主語;名詞性短語作謂語
(2)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
敢以(之)煩執事 省略介詞賓語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省略介詞賓語
(3)倒裝句
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
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荊軻刺秦王
1、判斷句:
⑴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者,……也)
⑵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也」表判斷)
⑶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者」表判斷)
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斷,意思是「之所以……,是因為……)
2、倒裝句:
⑴ 狀語後置:
① 見燕使者(於)咸陽宮(應「(於)咸陽宮」見燕使者)
②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應「(以)金千斤,邑萬家購之」)
③ 給貢職如郡縣(即「如郡縣給貢職」)
④ 常痛於骨髓(應「於骨髓常痛」)
④ 嘉為(之)先言於秦王(應「於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於庭(應「於庭拜送」)
⑵ 定語後置:
① 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應「千斤金」和「萬家邑」)
②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應「知其事」賓客)
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應「侍(於)殿上群臣」)
⑶ 賓語前置:
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應「如何」)
⑷ 主謂倒裝:
為之奈何(應「奈何為之」)
3、被動句:
⑴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
⑵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
鴻門宴
1)判斷句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此亡秦之續耳。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倒裝句
具告以事(介詞結構後置)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結構後置)
得復見將軍於此(介詞結構後置)
籍何以至此(疑問代詞作賓詞前置)
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3)被動句
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表示)
蘭亭集序
2、倒裝句:
⑴ 介賓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
①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會
② 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於懷(在內心)喻之
③ 亦將有感於斯文——亦將於(對)斯文有感
④ 當其欣於所遇——當其於所遇欣
⑵ 定語後置:
雖無管弦之盛——雖無盛之管弦
赤壁賦
1、定語後置:
客有吹洞簫者。
凌萬頃之茫然。
2、被動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
3、賓語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定語後置
雖無管弦之盛——雖無盛之管弦
游褒禪山記
3、狀語後置: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⑵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這兩個句子都是「於」和它後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的介詞結構作狀語。)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⑵ 何可勝道也哉! (哪裡……呢!)
⑶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就是……的緣故。)
『貳』 高中語文必修5中古文的賓語前置句 被動句 介詞短語後置句有那些
你找一下「於」,差不多就是介詞結構後置
被動句,你找一下「見」
賓語前置,「唯…是…」是個標志
『叄』 高中語文句式
一、判斷句:
(一)採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這是文言文判斷句的典型結構。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2.「……者,……」
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5.「……,……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為」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句中「是」「為」,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三)用「即、乃、則、誠、皆、必、亦」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①梁父即楚將項燕。
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夫六國與秦國皆諸侯。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四)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
(一)「為……所……」
1.「為……所……」
(吳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為所……」——「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二)「見……於……」
1.「見……於……」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藺列傳》)
②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藺列傳》)
3.「於……」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三)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①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四)現代漢語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劃分
1.主語的省略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介詞「與」「以」「為」的賓語常省略。
①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介詞「於」「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魚腹中
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6.兼語的省略
①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
(二)依上下文關系劃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2)蒙後省。如:
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對話省。如: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四、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三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當否定副詞為「不」、「毋」(「無」)、「未」、「莫」,並且賓語為代詞時,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③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④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當疑問代詞做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3.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比如: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②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③唯利是圖
4.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①夜以繼日
②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③全石以為底
六、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
1.中心詞+「之」+短語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②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②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2.中心詞+「之」+形容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七、介賓短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多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但在文言文中,卻常置於謂語之後作補語。例如: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③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肆』 找什麼是語文被動句(要具體點)
被動句就是「被」字句並舉例說明,被動句的注意事項,使用被動句的適宜情內況。
被動句容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是各種語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語言中被動句的語法有一些差別。
(4)高中語文被動句擴展閱讀:
被動句中的「被」字句有如下類型:
(1)由「被」引進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動詞性詞語。如:
教室被我們打掃干凈了。許雲峰被特務盯上了。
(2)「被」後邊施事沒有出現,格式是:受事+被+動詞性詞語。由於「被」後邊沒有賓語,此處的「被」字是助詞。如:
大樓被炸倒了。課被推遲了。車子被騎走了。
(3) 「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動詞性詞語。這種格式一般只在書面語中使用,是從「為……所」演變而來的,也可以使用「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後面的動詞多為雙音節。
『伍』 急求高中三年語文必修所有古文裡面的被動句!謝謝了!
沒有必要做這些,雖然可能是老師布置的,但是用處不大,不會考很多課內的。需要你做些古文練習,聯系以前學過的東西就可。希望採納,謝謝
『陸』 粵教版高中語文古文中被動句有哪些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要求:•通過查閱資料、調配訪問、實地考察等形式,關注經濟發展,關注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觀、消費觀、道德觀的變化,增長經濟知識。•通過閱讀、交流、研討、寫作、展示、評議等活動,提高聽、說、讀、寫的技能,初步掌握調查問卷的設計及調查報告的寫法。•深入理解和運用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重點:•1、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培養教學難點:•1、與學生相關的經濟方面的課題的確定;•2、落實活動單元的語文性特點。活動模式:讀文選題——開展活動——整合修改——表達交流活動安排:整個單元分「讀文選題——開展活動——整理修改——表達交流」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由課文閱讀和自主分組定題兩部分內容構成,同時進行調查問卷的設計和調查報告的寫作指導。用2課時;第二部分根據自選課題開展多樣的活動,搜集第一手資料,利用休息日課外進行;第三部分根據學生搜集的素材的不同類型,小組合作完成不同類型的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課外進行;第四部分為成果展示,分課內展示和課外展示兩部分進行。用1課時;本單元基礎知識總復習1課時。共6課時。第一部分讀文選題(第一二課時)活動目的:1、通過「參考閱讀」提供的《錢》、《規則和信用:市場經濟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兩篇文章的閱讀,使學生關注經濟發展,關注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觀、道德觀的變化,增長經濟知識。2、確定活動課題。3、提高閱讀、說話能力。4、「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運用。活動時間:課前1——2周,用一課時具體安排:•讀文•認真閱讀《錢》和《規》兩篇課文,完成課後思考題;•討論下列問題:①「錢」的外在形態的演變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哪些變化?②「錢」有哪些功能,它與社會發展之間有什麼關系?③對錢和財富的追求帶來了哪些社會價值觀念的變異?④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有沒有經濟道德的問題?⑤個人利益的獲取、個人財產的保護與法律、道德倫理、文化習俗的關系是什麼?•選題:聯系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實際,與同學交流、討論自己最感興趣的經濟問題,確定活動的課題,按課題組成「走近經濟」語文學習活動探究小組。制定活動方案。學習活動探究小組共同討論、制定活動計劃,明確探究題目,確定活動的目標、內容、方式、分工與合作的要求、成果體現形式。(詳見課本第2頁「活動指引」)附:備課組提供的參考選題:•中學生的消費現狀•家庭文化消費狀況•家庭超前消費狀況4、綠色消費5、市場經濟中的道德與法制6、加入WTO與市場規則7、東莞經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8、人民幣升值9、經濟與環境10、中美貿易摩擦三、調查問卷的設計和調查報告的寫作指導指導學習「點擊鏈接」短文:《調查問卷的設計》和《調查的開展和報告的寫作》。結合學生設計的問卷和寫作的調查報告進行分析。參考課件。第二部分開展活動(課外進行)活動內容包括:搜集資料。•可以到圖書館、資料室、檔案館等地方查閱和搜集。資料可以摘錄抄寫、復印、拍照或錄像等形式保存。•設計調查問卷,通過電話、派發發傳單、走訪等形式進行調查。•實地考察、搜集物證。•通過訪談等形式請有關人士介紹情況。第三部分整理修改(課外進行)在搜集材料的基礎上寫出調查報告。•每個同學根據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寫一份調查報告。也可以分工合作,把調查報告分成若幹部分,每人完成一部分。•優化個人調查報告,確定本小組集體的展示方式。第四部分:表達交流(成果展示一課時)全班開報告會,各小組報告本小組的調配結果。並對調配報告進行評議。
『柒』 高中語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鍾山記》)。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用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捌』 高中語文文言句式歸納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用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玖』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句式,
一、寡人之於國也
(一)判斷句
①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應為「未有之也」)
②雞豚狗彘之畜(賓語前置,應為「畜雞豚狗彘」)
2.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句)
①移其粟於河內(「於河內」為介賓結構)
②樹之以桑(「以桑」為介賓結構)
③頓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於道路」為介賓結構)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於刺人而殺之……」為介賓結構)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以孝悌之義」為介賓結構)
(三)省略句
可以無飢矣(「以」後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不受飢餓之苦了)
二、《勸學》
(一)判斷句
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 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 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②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後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 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三、《過秦論》
(一)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者,表判斷)
2.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也,表判斷)
3.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 餘威震於殊俗
②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
③ 謫戌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④ 鋤榎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2.賓語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陳利兵而誰何
(三)被動句
① 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②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內立法度(省主語)
② 以(之)為桂林、象郡(省介詞賓語)
③ 聚之(於)咸陽(省介詞)
④ 委命(於)下吏(省介詞)
四、《師說》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不拘於時,學於余(於余學,介賓短語後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拾』 文言文中的被動句有哪些
一、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後加「於」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但是)秦國(答應給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
二、用「為」表示被動關系。
「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例如:
1、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文公·傳十三年》
譯文: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2、茅屋為秋風所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譯文: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
3、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譯文::吳廣向來愛惜人才,士卒大多是被他用。
三、用「受」「被」「受……於」表示被動關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
譯文:誠實對待君主反而被懷疑,忠誠卻被奸臣誹謗,能不產生怨恨嗎
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譯文:我還記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農歷三月十五
3、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譯文:我不能拿整個吳國的土地,十萬大軍,被別人控制。
四、古代漢語中無標志的被動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動句,這種被動句沒有明顯的標志,但翻譯時需要翻譯成被動句。例如:
1、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
譯文:荊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被兵勢所逼。
2、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譯文: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
3、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市。(《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譯文: 傅說從建築工作中被選拔出來的,膠鬲從魚鹽買賣之中被挑選出來。
五、用「於」表示被動關系。
用介詞「於」引出行為的主動者,「於」放到動詞後,它的形式是:「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1、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譯文:所以在國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司馬遷《屈原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