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詞性

高中語文詞性

發布時間:2020-12-17 16:46:01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

第一冊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燭》

2、越國以鄙遠 《燭》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燭》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燭》

5、朝濟而夕設版焉 《燭》

6、共其乏困 《燭》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

8、聞寡人之耳者 《鄒》

9、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鄒》

10、則修文德以來之 《季》

11、既來之,則安之 《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

15、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寡》

16、謹庠序之教 《寡》

17、樹之以桑 《寡》

1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過》

19、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過》

20、內立法度,務耕織 《過》

21、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過》

22、履至尊而制六合 《過》

23、卻匈奴七百餘里 《過》

24、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過》

25、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過》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過》

27、會盟而謀弱秦 《過》

28、沛公欲王關中 《鴻》

29、吾得兄事之 《鴻》

30、常以身翼蔽沛公 《鴻》

31、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

3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鴻》

33、此其志不在小 《鴻》

34、籍吏民,封府庫 《鴻》

第二冊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

2、則思知止以安人 《諫》

3、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諫》

4、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諫》

5、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諫》

6、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諫》

7、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諫》

8、襟三江而帶五湖 《騰》

9、 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騰》

10、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騰》

11、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騰》

12、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騰》

13、層巒聳翠,上出重霄 《騰》

14、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騰》

15、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騰》

16、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六》

17、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六》

18、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六》

1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六》

20、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六》

21、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六》

22、李牧連卻之 《六》

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

24、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游》

25、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游》

26、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游》

27、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游》

28、火尚足以明也 《游》

29、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游》

30、則其至又加少矣 《游》

3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游》

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項》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項》

34、雨澤下注 《項》

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項》

36、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

37、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

38、緹騎按劍而前 《五》

39、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五》

40、不能容於遠近 《五》

41、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

42、抶而仆之 《五》

43、安能屈豪傑之流 《五》

44、人皆得以隸使之 《五》

第三冊

1、屈心而抑志兮 《離》

2、步余馬於蘭皋兮 《離》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離》

4、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

5、足以榮汝身 《孔》

6、留待作遺施 《孔》

7、晝夜勤作息 《孔》

8、栗深林兮驚層巔 《夢》

9、雲青青兮欲雨 《夢》

10、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夢》

11、檣櫓灰飛煙滅 《念》

12、大江東去 《念》

13、則以劉病日篤 《陳》

14、謹拜表以聞 《陳》

15、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

16、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赤》

17、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赤》

18、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赤》

19、侶魚蝦而友糜鹿 《赤》

第四、五冊

1、歲征民間 《促》

2、試使斗而才 《促》

3、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 《促》

4、成以其小,劣之 《促》

5、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促》

6、益奇之 《促》

7、成然之《促》

8、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庄》

9、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庄》

附:文言文中常見的固定結構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詞語經常搭配在一塊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達基本固定的意思,現總結部分如下:
1、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如: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
2、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
3、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4、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序》
5、如何、若何、奈何。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6、所以。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為。譯為「還要……干什麼」。例如:
何以伐為?《論語》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8、得無……乎,得無……耶,無乃……乎,譯為「恐怕……吧」?
例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9、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例如: 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
希望對你有用o(∩_∩)o...

② 高中語文詞類活用包括哪些內容

第4課 《詩經》兩首
①形容詞名詞的活用
其黃而隕 (黃,形容詞作動詞,變黃) 雨雪霏霏 (雨,名詞作動詞,下)
夙興夜寐 (夙、夜,名詞作狀語,在早晨,在夜裡) 豈不日戒 (日,名詞作狀語,天天)
②數詞的活用
士貳其行 (貳,有二心,作動詞) 二三其德 (二三,反復無常,作動詞)
第5課 《離騷》
①名詞的活用
鷙鳥之不群兮 (群,名詞作動詞,合群) 謇朝誶而夕替 (朝夕,名作狀,在早晨,在晚間)
②動詞的活用
步余馬於蘭皋兮 (步,使動用法,使……漫步) 回朕車以復路兮 ( 使動用法,使……回轉)
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為動用法,為……而死)
③形容詞的活用
故前聖之所厚 (厚,形容詞作動詞,推崇)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動,使……加高)
長余佩之陸離 (長,使動,使……加長)
第6課 《孔雀東南飛》
①名詞的活用
孔雀東南飛 (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南) 槌床便大怒 (槌,名詞作動詞,敲)
自名秦羅敷 ( 名,名詞作動詞,名叫) 交廣市鮭珍 (市,名詞作動詞,采辦)
手巾掩口啼(手巾,名詞作狀語,用手巾)卿當日勝貴(日,名詞作狀語,一天比一天)
黃泉共為友 (黃泉,名詞作狀語,在黃泉下)
②動詞的活用
逆以煎我懷 (煎,使動,使……煎熬)
③形容詞的活用
千萬不復全 ( 全,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足以榮汝身 (榮,使動用法,使……榮華)
第7課 詩三首
榆柳蔭後檐 (蔭,名詞作動詞,遮蔽) 烏鵲南飛 (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第8課 《蘭亭集序》
映帶左右(帶,名詞作動詞,環繞) 一觴一詠 (觴,名詞作動詞,飲酒)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賢、少長,形作名,賢士、年長的人、年少的人)
齊彭殤為妄作 (齊,形作動,把…看作相等)引以為流觴曲水(流,使動用法,使……流)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一,數詞作動詞,把……看作一樣)
第9課《赤壁賦》
①名詞的活用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漁樵,名詞作動詞,打魚砍柴)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下,名作動,攻佔)
歌窈窕之章 (歌,名詞作動詞朗誦)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南,名作狀,向南)
西看夏口,東望武昌 (西、東,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意動,以……為伴,以……為友)
②動詞的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動用法,使……舞動)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動用法,使……哭泣)

③ 高中語文詞語的意義用法和用法的區別哪個指的是詞性或某某用法(例如:意動用法)

精銳老師為你解答:
你問的這個問題首先就不是很清楚。我估計你是沒有弄清這些專概念。詞語的意義屬,一般來說有我們說的有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詞彙意義就是常說的實義,比如桌子就是桌子,而有些不具有這些意義,交語法意義,就是沒有實義,但是在一個句子中承擔著一些語法功能。
高中常考的問我們意義和用法相同和不同,前者往往是指該詞語的意思,可能就在在一個句子中能夠有的具體的詞彙意義,而用法往往就是指語法意義了,這個往往指虛詞,比如說虛詞的詞性,一些語法變形,就像你說的主動意動。
希望以上的解說可以讓你了解一點。建議拿具體的題目來追問,一定會具體幫你解釋清楚的。你要先自己理理自己的問題。
祝學習進步。希望你可以採納我的答案,再進一步追問。謝謝。

④ 高中語文師說中,「而」的詞性,例句加翻譯。好的加分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⑤ 高中語文,分析一下這段話的詞性

答:我(代)提(動)著(時態助詞)這(指示代詞)靈巧(形)的(結構助詞內)小(形)桔燈(名),容慢慢(形)地(結構助詞)在(介)黑暗(形)潮濕(形)的(結構助詞)山路上(方位)走(動)著(時態助詞)。這(指示代詞)朦朧(形)的(結構助詞)桔紅(形)的(結構助詞)光(名),實在(副詞)照(動)不(副)了(動)多(副)遠(形),但(關聯)這(指示代詞)小(形)姑娘(名)的(結構助詞)鎮定(形)、勇敢(形)、樂觀(形)的(結構助詞)精神(名)鼓舞(動)了(時態助詞)我(代),我(代)似乎(副)覺得(動)眼前(方位)有(動)無限(形)光明(名)!

⑥ 高中語文的全部通假字、詞類活用

文言文復習•詞類活用
教學目標:本節課教學,近期目標力圖使學生弄清楚關於詞類活用高考考什麼,怎麼考;名詞活用的基本規律,以及如何運用規律解答試題。遠期目標引導學生運用本次課的方法,能自行歸納其他文言知識規律,給學生復習文言文一點方法指導。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把練習中的句子所屬的名詞活用類型正確歸類,分析總結出名詞活用的常見規律,並加以概括化。2、指導學生如何使用這些規律解答試題。

教學內容:以名詞活用為例,引導學生歸納名詞活用的一般規律,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規律解答試題。同時引導學生課後以此為例,總結歸納其他詞類活用的規律。

教學步驟:
一、明確考點
1.明確考綱要求,使學生知道「考什麼」。
2005年《考試大綱》對古代詩文閱讀的要求有:
1、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2、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2.明確高考題型,使學生知道「怎麼考」。
主要有兩大類:(課件展示)
⑴單獨設題。
比如,1998年上海高考試題: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D)
A.則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兩個蹲踞而背倚之
D.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⑵用某些實詞作為題眼設置在翻譯題中。
比如,2005年高考:
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東:名詞活用為動詞,向東敗逃)
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暮、朝:名詞活用為狀語)
明確:近幾年的高考更多地是採用這種設題形式,而且與我們學過的課文密切相關。

明確本課內容:以名詞活用為例,引導學生歸納名詞活用的一般規律,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規律解答試題。同時引導學生課後以此為例,總結歸納其他詞類活用的規律。

二、錦囊妙計
引導學生由概念走向課文內容,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

提問:一、解釋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並說明其用法。(課件展示)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⑸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隸使之。
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⑼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⑽范增數目項王。
⑾吾師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⒀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⒁吾從而師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⒆無乃爾是過與?
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學生討論歸類,教師根據學生做題情況引導歸類: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⑴、⑷、⑹、⑻、⑽、⑾、⒃、⒅、⒆
名詞活用為狀語:⑵、⑶、⑺、⑼、⑿、⒀、⒂、⒄
名詞活用為使動詞:⑸
名詞活用為意動詞:⒁、⒇

提問:對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名詞活用為狀語中的句子還可以再歸類嗎?請找到歸類的標准。引導學生進一步歸類,思考、歸納活用的規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勸學》)
⑹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廉頗藺相如列傳》)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六國論》)
規律一:能願動詞後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課件展示)

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樹:種植)(《寡人之於國也》)
⒆無乃爾是過與?(過:責備)(《季氏將伐顓臾》
規律二:代詞前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代詞不受名詞修飾。(課件展示)

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過秦論》)
⑾吾師道也……(師:學習)(《師說》)
規律三:名詞與名詞連用,如果二者不是並列、偏正、判斷等關系,而是主謂關系、動賓關系或動補關系,那麼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課件展示)

⑽范增數目項王。(目:使眼色)(《鴻門宴》)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稱王)(《齊桓晉文之事》)
規律四: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後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課件展示)

⑵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勸學》)
⑿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國論》)
⒀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南:向南,西:向西)(《過秦論》)
規律五:表示時間、方位的名詞常常活用為狀語。(課件展示)

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目:親眼,耳:親耳)(《石鍾山記》
⑺人皆得以隸使之。(隸:像對奴隸一樣)(《五人墓碑記》)
⑼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用船)(《黔之驢》)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鴻門宴》)
⒄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船:乘船)(《石鍾山記》)
規律六:就一般情況說,凡動詞前面的名詞在意思上不能認為是用作主語的,就應該認為是用作狀語。(課件展示)

⑸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臣:使……為臣)(《韓信拜將》)
⒁吾從而師之。(師:以……為老師)(《師說》)
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賓客:以……為賓客)(《《傷仲永》)
規律七:不能帶賓語的名詞帶有賓語,活用為使動或意動詞。(課件展示)

提問:以上歸納的規律能用更精煉的語言表述以便記憶和運用嗎?
教師明確:(課件展示)
名詞活用歌
名詞連用多活用,代前副後謂語通。
不能帶兵強帶賓,多是意動或使動。
謂前不願作主語,時間方位狀語共。
區分活用看仔細,切記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試
引導學生運用規律解決疑難,以形成能力。
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課件展示)
(一)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
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⑴夜縋而出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夜:名詞活用為狀語,在晚上)
⑵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很難的。鄙:名詞活用為意動詞,把……作為邊境)
⑶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東:名詞活用為狀語,在東邊;封:名詞活用為使動詞,使……成為邊界)
⑷秦伯說,與鄭人盟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盟:名詞活用為動詞,訂盟約)

(二)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國為華,不聞以妾與馬。」
——節選自《國語•魯語上》

⑴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翻譯: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時期做國相,家中沒有穿絲綢的妾婦,馬也不喂糧食。相:名詞活用為動詞,做國相;衣:名詞活用為動詞,穿)
⑵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人們大概會認為您是吝嗇,而且使國家也顯得不光彩。華:名次活用使動詞,使……光彩)
⑶無乃非相人者乎(這恐怕不是做國相的人應該做的吧!相:名詞活用為動詞,做國相)

(三)齊女徐吾者,與鄰婦合燭①夜②織,吾貧而燭不繼,鄰婦請先無與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後,掃塵以待,為貧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明,去一人燭不為暗,何愛東壁餘光?幸分之!」鄰婦遂復與織。
——節選自劉向《列女傳》

(翻譯:齊國有一個叫徐吾的女子,跟鄰家的婦女合夥出錢買蠟燭晚上織布。徐吾家貧,不能繼續出錢買蠟燭,鄰家的婦人就叫她晚上不要來了。徐吾說:「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來,常常是最後回去,把房子打掃得乾乾凈凈來等待織布,就是因為貧窮啊。現在整個房子里邊,增加一個人蠟燭不會更加明亮,減少一個人蠟燭不會因此變暗,何必吝惜照在東邊牆壁上剩餘的燭光呢?請把它分給我吧!」鄰家的婦人於是跟她一起織布)
①燭:名詞活用為動詞,買蠟燭;②夜:名詞活用為狀語;③夜:名詞活用為動詞,夜織;④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四、布置作業 (課件展示)
1、閱讀《高考備考指南》(系統復習)P92-131、《手冊》詞類活用內容,按照本課的做法自己總結歸納其他詞類活用的規律。
2、完成《高考備考指南》(專題訓練)P77-96有關詞類活用練習題。

詞類活用課堂練習
一、解釋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並說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⑸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隸使之。
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⑼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⑾吾師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⒀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⒁吾從而師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
⒅范增數目項王。
⒆無乃爾是過與?
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二、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
(一)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夜縋而出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秦伯說,與鄭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國為華,不聞以妾與馬。」
——節選自《國語•魯語上》
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

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
無乃非相人者乎!

(三)齊女徐吾者,與鄰婦合燭①夜②織,吾貧而燭不繼,鄰婦請先無與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後,掃塵以待,為貧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明,去一人燭不為暗,何愛東壁餘光?幸分之!」鄰婦遂復與織。
——節選自劉向《列女傳》

⑦ 焉有什麼詞性高中副詞語文

一、【名】
書法中的「焉」字
1、象形。小篆字形。像鳥形。本義:焉鳥
2、鳥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唐·黃滔《唐城客夢》
黃鳳謂之焉――《禽經》
3、通「顏」(yán)。
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荀子·非相》。高亨雲:「焉,蓋顏之借字。」
二、【代】
1、指示代詞,相當於「之」。
草木無知,叩焉何益?——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2、代詞,指代人物、地點、前文等。
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焉,代詞,那裡,指南海。)——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若甚憐焉,而卒以禍。(焉,代詞,指代百姓)——柳宗元 《種樹郭橐駝傳》
3、什麼。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4、怎麼。
食其祿,焉避其難?——《三國志》
5、兼有介詞「於」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相當於「於是」、「於此」。
二陵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民咸安焉,以為有道。——唐·柳宗元《游黃溪記》
不擇事而問焉。——清·劉開《問說》
伏焉。——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兼詞,於何,在哪裡。
6、疑問代詞,哪裡。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
三、【副】
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於是,就,乃,則。表示兩件事或數個事接連發生。
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史記》
四、【連】
於是。表示前後承接,古代漢語中多與「乃」連用。
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列子》
五、【助】
表示結構,用於前置的賓語之後,相當於「之」,「是」。
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國語》
後綴,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副詞之後,相當於「然」、「樣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書·秦誓》
盤盤焉,囷囷焉。——《阿房宮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六、【語】
1、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相當於「啊」。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記》
用於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於「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相當於「乎」、「嗎」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詩·唐風》
用於句尾,表示感嘆,相當於「呢」、「啊」。
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史記》[2]
七、【姓氏】
焉也是姓氏中的一種。不存在於百家姓中

⑧ 高中語文,,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其中 一 和 齊 的詞類活用是怎樣

都用作動詞。

1."一":把……看作一樣(名詞用作動詞)。版

2."齊";把……看作相等。形容權詞用作動詞。

⑨ 高中語文中所要求掌握的詞性問題

主語:簡抄單來說就是做這件事情的人,被動語態時也可以是被做的這件事情做主語;
謂語:一般來說就是表示動作的動詞
賓語:簡而言之就是被主語做的這件事情
定語:一般是指形容詞
狀語:一般指副詞
補語:即補充說明,它和定語的區別在於,補語和主語或賓語指的是同一件事情。
我現在所說的只是方便你你記憶,並不完全符合漢語言對其下的定義,對付高中語文足夠。

⑩ 高中語文必修1-5的詞類活用

高中文言文詞類活用

第一冊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燭》

2、越國以鄙遠 《燭》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燭》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燭》

5、朝濟而夕設版焉 《燭》

6、共其乏困 《燭》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

8、聞寡人之耳者 《鄒》

9、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鄒》

10、則修文德以來之 《季》

11、既來之,則安之 《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

15、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寡》

16、謹庠序之教 《寡》

17、樹之以桑 《寡》

1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過》

19、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過》

20、內立法度,務耕織 《過》

21、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過》

22、履至尊而制六合 《過》

23、卻匈奴七百餘里 《過》

24、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過》

25、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過》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過》

27、會盟而謀弱秦 《過》

28、沛公欲王關中 《鴻》

29、吾得兄事之 《鴻》

30、常以身翼蔽沛公 《鴻》

31、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

3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鴻》

33、此其志不在小 《鴻》

34、籍吏民,封府庫 《鴻》

第二冊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

2、則思知止以安人 《諫》

3、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諫》

4、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諫》

5、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諫》

6、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諫》

7、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諫》

8、襟三江而帶五湖 《騰》

9、 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騰》

10、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騰》

11、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騰》

12、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騰》

13、層巒聳翠,上出重霄 《騰》

14、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騰》

15、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騰》

16、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六》

17、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六》

18、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六》

1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六》

20、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六》

21、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六》

22、李牧連卻之 《六》

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

24、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游》

25、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游》

26、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游》

27、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游》

28、火尚足以明也 《游》

29、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游》

30、則其至又加少矣 《游》

3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游》

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項》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項》

34、雨澤下注 《項》

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項》

36、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

37、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

38、緹騎按劍而前 《五》

39、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五》

40、不能容於遠近 《五》

41、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

42、抶而仆之 《五》

43、安能屈豪傑之流 《五》

44、人皆得以隸使之 《五》

第三冊

1、屈心而抑志兮 《離》

2、步余馬於蘭皋兮 《離》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離》

4、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

5、足以榮汝身 《孔》

6、留待作遺施 《孔》

7、晝夜勤作息 《孔》

8、栗深林兮驚層巔 《夢》

9、雲青青兮欲雨 《夢》

10、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夢》

11、檣櫓灰飛煙滅 《念》

12、大江東去 《念》

13、則以劉病日篤 《陳》

14、謹拜表以聞 《陳》

15、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

16、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赤》

17、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赤》

18、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赤》

19、侶魚蝦而友糜鹿 《赤》

第四、五冊

1、歲征民間 《促》

2、試使斗而才 《促》

3、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 《促》

4、成以其小,劣之 《促》

5、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促》

6、益奇之 《促》

7、成然之《促》

8、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庄》

9、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庄》

附:文言文中常見的固定結構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詞語經常搭配在一塊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達基本固定的意思,現總結部分如下:
1、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如: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
2、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
3、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4、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序》
5、如何、若何、奈何。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6、所以。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為。譯為「還要……干什麼」。例如: 何以伐為?《論語》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8、得無……乎,得無……耶,無乃……乎,譯為「恐怕……吧」?
例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9、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例如: 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
以上所歸納的只是常見到的一些固定句式,像這樣的固定句式還有很多,平時注意積累、歸納,這對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會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詞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