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孔子

高中語文孔子

發布時間:2020-12-17 16:35:29

『壹』 高中語文必修五作文 急!!!!!!

可以這樣想:孔子考綠長遠,有遠見卓識。他的一些想法在現代社會也有意義,他從專大局出發,事事從國家的屬利益出發,再反觀現代社會的一些人,目光短淺。可以就這個角度寫個議論文,多找幾個實例,湊湊字數。一定別忘回歸材料就得了

『貳』 高二語文課本必修五的作文,在表達交流第一項:緣事析理 學習寫得深刻,最後一個關於孔子的那個作文怎麼寫

審題要「准」「深」「新」。

首先要「准」。具體所來要做到四點:

1.整體把握文意,找最主要的命意。(先概括每段大意,然後明確核心話題)

2.緊扣關鍵詞,看命題者的傾向。

3.深准要求

4.從材料的因果關系中挖掘主旨。

恩~~~~我在網上找到了兩篇例文,希望能夠幫到LZ
我們的周末作業就是這篇作文,(*^__^*) 嘻嘻……

道德旗幟下的沉思

撫卷於案,對孔子的話頗感不解:義救魯奴而不報賬的學生竟受責備,而同樣是救人一命卻收下謝禮的學生反得表揚。掩卷沉思,方覺意義深遠。
看問題與做事情都應以誰為最大受益者為出發點。收下謝禮的學生雖然收了貴重的報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卻是國家和社會。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其實,道德與利益的關系並不完全對立,只是我們有時在心中高高豎起了道德的旗幟,才使我們對一切與之稍有偏差的行為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古人雲:「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間;德馨心必正,質雅品自高。」的確,道德是高尚的品格。從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恆的話題。無德者不立,道德始終是做人的基礎。但是,我們在推崇道德時往往過於偏激,好像道德與金錢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敵人,於是評價某個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時總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錢上。這是不理智的,甚至於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萬元的首屆「最高科學榮譽獎」。這能說明他沒有道德情操嗎?不。袁隆平的二系法雜交稻技術的推廣,讓中國,也讓世界多養活了億萬人。比之於袁隆平的貢獻,這500萬實在是微不足道的獎勵。國家之所以設此重獎,是想讓世人明白中國是個尊重人才的國家,從而吸引更多的本國人才、留學者和外籍科學家來我國工作。孰大孰小,早已不言而喻。
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健兒取得了很多歷史性突破,奧運會後國家重獎了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這件事引發很多議論,責難之聲不時充盈於耳。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重獎是一種催化劑,可以激勵更多的運動員創造佳績。我們不能認為運動員拿了獎金就是喪失了道德。女排姑娘們不是就集體把獎金捐給了慈善機構了嗎?
當然,我們也不能見利忘義,而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處理好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尤為重要。我們不應偏頗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問題,更不應惟利是圖地看待和處理道德問題。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用理智去審視利益,用理智去維護道德吧!

利與義可以得兼

長期以來,就利與義二者的關系而言,人們普遍認為接受了利就意味著失去了義,似乎利與義之間的關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機結合的。其實,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念是錯誤的。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義和利是可以統一的,在義的范圍內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個孩子掉進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個小孩的父親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他高興地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可是孔子卻對他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你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來,孔子學生的做法是正確的,他沖破了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缺少對「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的闡析,即「要回報就是不義之人」,而且要與下文「難道他們就是不義之人」的反問句銜接)當今社會,也有許多像孔子學生這樣樂於助人的人,他們也獲得了應有的回報,難道他們就是不義之人?雷鋒的那種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卻不能成為束縛我們思想的枷鎖。墨子曾經說過:「義,利也。」這只是簡單的三個字,卻准確地闡明了利與義的關系。利是義存在的基礎。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可見,一方面,利益的確是這種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道義的前提。

另一方面,義又是對利的規約。「非典」期間,板藍根一下子成為了搶手葯,供不應求。不少企業從眼前利益出發,不顧大義,大肆漲價賺錢。面對這種情況,石家莊神威葯業卻毫不猶豫地選擇降價,並千方百計地擴大生產,平穩市場上的葯價。(作為商業性質的企業,神威固然)重視利益,但從長遠看,放棄眼前的小利而選擇大義,更能贏得長久的信譽。果然,「非典」過後,神威葯業銷售業績一片大好。由此看來,符合道義的利才能長久,神威葯業就是將義與利巧妙地結合,既不違背義,又獲得了利,利與義的相互結合造就了一個企業的輝煌業績,利與義不再是孟子所說的「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對立關系。

朱熹曾經說過「利者,義之和。」利與義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正是由於符合道義,所以人們才能獲得長久的利;正是由於存在著利益,所以人們才能做更多符合道義的事。正是把利與義相互結合,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提示: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報,眾人認為貪心,孔子認為對;

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報,眾人認為高尚,孔子認為不對。

2.核心話題:助人與回報。圍繞這一話題「眾人」與「孔子」見解不同,你怎麼看。

3.命題者的意圖:⑴助人應接受回報;⑵助人應該得到獎勵;⑶助人不圖回報就高尚嗎?

嗯嗯嗯、、、就是這些了!!!希望能幫到你~~~ ^_^

『叄』 誰給我一篇《我心目中的孔子》啊是關於高中生語文學習的.

二千五百年前,來自泰山山脈的北風吹動著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風中這位魯國的國公依舊一絲不苟,這種庄嚴在風動的夕陽中與相鄰的泰山輝映在一起,多少個斗轉星移後迎送著一個個朝陽。他就是萬世師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偉人的誕生,都伴隨著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與洗禮。孔子的一生無疑是一次人世間的苦行。他出身於曾經的貴族,卻必須面對家族沒落的現實,他創造了以仁為本的思想,卻要應對爾虞我詐的世事。年少的貧困病未泯滅他遠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動搖他那不去的鬥志,晚年的離喪沒能阻擋他思想的升華!他三十而立辦教育,開私塾,使貧困人民得以走進知識的殿堂,他「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知識傳播突破了出生,階級的鴻溝,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知識走進民間,面向大眾。是他讓中華民族成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這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壯舉,是我們的民族的知識水平遠遠超越了當時任何以出生決定知識走向的民族,為中華民族若干年後各個盛世的騰飛積蓄了雄厚的知識力量。

這位慈祥的老人,不僅告訴他的學生以及他身後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學習知識的目的,同時也交給了世人學習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夠治國經世,小的方面可以凈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義」和「禮」來闡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來傳播「仁」的觀念。學習方法上要「溫故知新」,要「舉一反三」,在細微處體現出偉人不朽的智慧光輝!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孔子這位魯國的老人,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著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當今的世界「文明的沖突」隨處可見,局部的戰火彌漫著硝煙,紛亂的動盪使生靈塗炭。我國國內因社會轉型而帶來的問題亦急需解決。當今的時代最需要什麼?需要「和諧」!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貧富平均.重視民生的個守本分的和諧社會嗎?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與我國現階段追求的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彈指一揮,孔子的思想卻永立東方,並已走向世界!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為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

『肆』 如果孔子生活在現代 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 他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可能他過的不怎麼樣。
孔子提倡的是仁義禮智信,從《論語》中也可以確認版,孔子最主要的權教學成果,是教導學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至於學生將來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那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孔子不加約束。
所以孔子的學生中有子貢那樣的大土豪,也有顏回那樣的窮鬼。
從良心上說,他教的東西很有用。但考試不考。
既然考試不考,學校當然不會優待他。因為他對升學率毫無幫助。

『伍』 高中語文 論語選讀中的 知其不可而為之第一篇 孔子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什麼意思

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我曾擔任過大夫,不敢不告知啊。」

『陸』 高二語文中國文化經典研讀《論語十則》解釋

論語十則:(僅僅羅列了注釋不知道可不可以啊)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

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

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

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

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

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

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

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

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

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這一段講躬身實踐的重要性。

『柒』 陝西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孔子語錄》是什麼時候學的原文是

那不是初中的嗎

『捌』 高中語文選修13《論語》選讀中課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全文翻譯。謝謝。

概論詞目 知其不可而為之
發音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示例 吾輩固~耳。(章炳麟《致伯中書十四》)
又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指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不論結果如何只管自己努力。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
①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
②晨門:早晨開城門的人
子路在石門過夜。早晨開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早晨開城門的人[1]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知其不可為」只是憑經驗作出的初步判斷,不一定準確,也並非實際的「不可為」,到底可不可為,只有通知實踐來驗證,也就是要「為之」,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如果知其不可為就不為,就等於承認凡事無須堅持,遇到困難只管放棄,聽天由命,隨遇而安。那麼就不會有力挽狂瀾、扭轉乾坤、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況的發生。英語里有一句諺語:自助者天助,就是這個道理。用姚明的話來說,就是: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 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勾畫。
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說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
而一個人明知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絲不苟地堅持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正是這一方面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徵,與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
(晨門)知世之不可為,而以譏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為而為,正是一種知命之學。世不可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為則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屬命,而人之無行而不可不於道亦是命。孔子下學上達,下學,即行道。上達,斯知命矣。然晨門一言而聖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論語·八佾二四》「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錢穆《論語新解》)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所謂「不可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來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做。一定要保證很快就見供銷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所在的全體才去做,一定要有利於當時的時代才去做,這幾種情況雖然有不同,但都是從事功的角度來說的。聖賢君子做事,所重視的是道義,事功的實現體現在道義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義之上。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有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患。依據道義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暫時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長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
孔子不因為是否成功才決定做不做,而是因為應該做,就去做。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結果之內。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
他盡了一切努力,而又歸之於命。命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種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後來的儒家,就把命只當作整個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條件和力量。我們的活動,要取得外在的成功,總是需要這些條件的配合。但是這種配合,整個地看來,卻在我們能控制的范圍之外。所以我們能夠做的,莫過於一心一意地盡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樣做,就是「知命」。
科學實驗科學研究中,藝術創造中,學理探討中,新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使自己成為一個墊腳石,成為鋪路的石子,成為劃時代的突破的一個序曲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沒有為而使之可,就沒有歷史的前進與科學的進步,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積累與輝煌,就沒有可歌可泣的歷史、今天與未來。你必須具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必須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時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敗,不怕風險,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決心和勇氣。
但還有一點,沉重的一點,我必須告訴讀者:雖然我堅信美德是必要的,智慧、光明、心胸和境界都是必要的和有著奇妙的效用的,但是這些好東西並不註定它一出現就所向披靡,它們的被承認,它們的發揮、運用和成功仍然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開始之前之中乃至之後,仍然有人痛恨美德,痛恨智慧。原因很簡單,你的善良反襯了他或她的惡毒,你的智慧凸顯了他或她的冥頑,你的博大提示了他或她的褊狹,你的光明照耀著他或她的陰暗,你的學問、好學更比較出了他或她的昏亂剛愎不學無術。這樣你的存在就成了對惡人蠢人糊塗人的挑戰,成為他或她的奇恥大辱,成了他或她的眼中釘。怎麼辦呢?能夠因而就不善良不好學不智慧不光明不寬廣不高妙起來嗎?能夠向愚蠢和惡毒投降嗎?不,不可能,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
我也是復制粘貼來的。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若是不對,還請諒解~

『玖』 高二語文選修先秦諸子-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翻譯

《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過去的解讀是「知道就是知道,不專知道就屬說不知道」,教育人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這里強調的是人生態度。
台灣師范大學的曾仕強教授在《易經的奧秘》講解中對此有了新的詮釋。「就算你知道,如果這個人不該知道,也要說不知道。」這種詮釋透射出來的是智慧。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孔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