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解 一道高中語文 語言文字運用題 看圖說寓意
這應該是要談舒適生活中也需要有自我的價值實現的心理吧,我們需要「富貴不能淫」,即使在舒適的環境中也不能忘本。
B. 高中語文語言文字運用題 得體 宣傳標語
(1)對遊客說:「一山一水與你伴,一花一草為你開,請您愛護農家的樂園」(2)宣傳標語:「茵茵芳草,踏之何忍;青青農園,望君惜之」
C. 高中語文的復習重點是哪(請詳解)
高考,不僅是跟別人競爭,也是在和自己斗爭,在最後20天,好的心態很重要。穩定平和的心態可以保證高考的穩定發揮甚至超常發揮,從而取得好成績。那麼,高考該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語文呢?高考是按照總分來錄取的,語文只是其中的一門,考生一定要有總分意識,不冷落語文,也不抬高語文,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分數期望值,然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福州八中語文教研組副組長李智明為高、中、低三個層次的考生分別提供了三個語文參考分數值:90分、105分、115分。處於90分層次的第一類考生要保90分,爭95分;處於105分層次的第二類考生要保105分,爭110分;處於115分層次的第三類考生要保115分,爭120分。「想上本一,語文要力爭120分比較保險。3種類型考生的保分策略高考語文總分150分,得一分一分「摳」。150分的語文卷子一共分為六大部分17道考題。根據試卷的分數分布,三個類別考生的保分策略各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題型中「拿」分的要求也不同。第一類考生(90分),保分策略如下:1.默寫題:5分;2.文言文閱讀題:8分;3.古代詩歌閱讀:3分;4.文學名著閱讀:5分;5.文化經典:3分;6.現代文閱讀:8分;7.閱讀選做題:8分;8.語言文字運用題:5分;9.寫作題:45分;第二類考生(105分),保分策略如下:1.默寫題:6分;2.文言文閱讀題:10分;3.古代詩歌閱讀:4分;4.文學名著閱讀:7分;5.文化經典:4分;6.現代文閱讀:10分;7.閱讀選做題:9分;8.語言文字運用題:7分;9.寫作題:48分;第三類考生(115分),保分策略如下:1.默寫題:6分;2.文言文閱讀題:12分;3.古代詩歌閱讀:4分;4.文學名著閱讀:8分;5.文化經典:5分;6.現代文閱讀:10分;7.閱讀選做題:12分;8.語言文字運用題:8分;9.寫作題:50分。最後20天應急技巧「名句名篇默寫題」總分為6分。今年的考試范圍縮減為13篇古詩文,得5分為基本要求。剩下的20天還要加強這個方面的復習,為了扎實起見,要全部通篇默寫一遍,建議每天一篇。「古代詩歌閱讀」總分是6分。在最後20天,建議找一份關於介紹古代詩歌鑒賞的復習資料,認真地讀一讀,了解意象、表達技巧、煉字等方面的常識,特別是要熟悉關於表達技巧的術語和用法。「文學名著閱讀題」總分是10分。20天復習建議如下:閱讀較為詳盡的故事梗概,字數在2萬字左右,如「布衣精英」版的名著導讀就很不錯。每天或兩天讀一部名著的詳盡的情節,對陌生的情節要特別留意;繼續做題,結合自己的薄弱名著有針對性地做練習;復習做過的習題。「寫作題」佔70分。考生按要求寫作,文體適合,內容切題,字數完整,字跡工整,卷面不亂,可得45分左右。要上50分者,除了以上要素之外,還得有一定的文采,有亮點。
D. 如何理解和落實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字的運用
一、強化一個意識——閱讀教學應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轉身
十年課改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理念與新思潮,不斷實踐創新與反思研究的歷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收獲與忙碌並存,喜悅與困惑同在。語文是什麼?語文課干什麼?各種流派的教學,讓教師眼花繚亂,「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教師都是「流行風」的追逐者。於是乎,語文教學或「沉浸」於內容,或「沉醉」於「人文」,或「沉迷」於文學,語文課要麼在課文的內容上兜圈子,要麼在人文思想上深挖洞,語文教學演變為內容至上的「教課文」,異化為「情感至尊」的煽情課,語文教學的本質任務反倒到冷落一旁。
踐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教師首先就應該在認識上轉變,要切實轉變這種內容之上、理解至上、文本至上的教學觀,變「教課文」為「用課文教」,將「課文」當成是語文學習的「例子」,「學習語言文字」的載體。
1.樹全面的教學目標觀——確立「理解內容與學習表達並重」的教學目標。
全面的教學目標觀,就是不僅關注文本「寫什麼」,更著力於「怎樣寫」,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的同時,重點關注這樣的內容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將「感悟內容」與「學習語言,揣摩表達」有機結合,將「學習表達」與「運用表達」巧妙融合,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語言,感悟語言,習得語言的規律,進而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
2.做動態的課程建構者——從忠實的課程執行者變為課程的創生者。
有了全面的教學目標觀,教師就會從課程的「操作工」走向課程的「建築師」,從「教課文內容」的束縛中走出來,不過度「糾纏」課文內容,將較多的時間引向「語言文字運用」。 做課程的創造者,教師就要打破按部就班教課文的傳統,對教材進行恰當的取捨、合理的增刪、巧妙的重組:或集中關鍵處感悟品味,揣摩表達,習得學習語言的方法;或以「一」帶多篇,遷移方法;或打破「篇」,建立「組」,將同類的文章組合一起,從學習語言表達的角度,讓學生在比較、揣摩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習得語言運用的方法,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
二、關注兩個「什麼」——解讀與設計教學要善於捕捉語言文字運用的「點」
語文課文的內容不等同於教學內容,這句話確有道理。閱讀教學的目標不只是教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學生要讀懂課文寫了什麼,還要清楚課文是怎樣寫的,學習作者是怎樣用文字表達的,在實現「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目標上,課文只是一種媒介,一個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教學的真正內容就是隱含在課文中的「言語形式」,因此,我們倡導閱讀教學要從「文本解讀型」向「語言學習型」轉型,從「內容的分析」向「策略的指導」轉身。
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學在研讀文本、設計教學時,就要立足於課文的語言,從語用的角度,關注兩個「什麼」。
1.關注課文中「有什麼」——站在語用的角度,找出課文的「語用」點。
「我們的語文教學要『走一個來回』,即從語言文字出發,進入到思想內容,然後再從思想內容出發,重新又回到語言文字。」但回到怎樣的「語言文字」?這就需要教師從整體出發,結合年段要求以及單元訓練重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篩選、定位。在這之前,又需要教師在研讀課文內容時,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即從文章精妙的篇章結構,靈活的表達方法,特殊的語言形式,新奇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挖掘文本的語言因素,關注課文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面有哪些特點。
比方說《姥姥的剪紙》這一課,從篇章結構上來看,文章以「剪紙」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也作為表達作者情感的載體,以「剪紙」來體現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我」對姥姥的思念;從表達方法來看,為了突現姥姥剪紙技藝高,作者既採用正面描寫,直接誇姥姥剪紙技藝高,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和彩紙,在姥姥的手裡翻來折去,便要什麼就有什麼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也有借鄉親們的話側面來描寫姥姥剪紙技藝高,如「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既有概述的,如「太平原托著的小屯裡,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姥姥對『喜鵲登枝』最熟悉不過了,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是她兩根延長的手指」,也有具體事例來說明的,如蒙上姥姥的眼睛讓姥姥剪;從遣詞造句來說,既有語義含蓄深邃的「栓」「纏」,也有富有濃郁地方氣息的語言;同一意思,用不同的長短句來反復渲染,如「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從修辭的角度來看,文中的不少語句用上了比喻、擬人、誇張、排比等手法。
可以這么說,文中的每一句從語言的角度來說,都有特色,都可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揣摩、借鑒。教學時不必面面俱到讓學生從字、詞、句、篇等多角度來學習,但教師研讀教材時,必須著眼全面,將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點一一找出來,歸納出表達之法,揣摩出表達之妙。倘若缺少這一環節,沒有比較、分析、篩選的過程,所關注的語言文字表達的「點」可能不是教學中的核心教學點,也可能與文本語言表達主要特色不相吻合。
關注文本中「有什麼」語言特色點,是確定「教什麼」語言特色點的基礎,是落實「語言文字運用」必不可少的環節。
2. 確定教學中「學什麼」——立足教學,找准最具教學價值的語用點。
一篇文章若擁有許許多多值得學生品味、學習、借鑒、運用的語言方式、表達方法,教師則應該「眾里尋他」——學會「篩選」,選擇最具有教學價值的語言,體會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又是如何表達真情實感的,從中感悟出值得學習和運用的寫作方法。其篩選的原則應是著眼於「三點」:
一是依據單元教學的訓練重點。現行教材一般是以單元呈現的方式,在教材編排上,每單元一般都有「導讀」,導讀從課文內容和學習的重點兩方面對本單元教學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因此,在確定教學的重點時,我們往往要研讀導讀,將導讀中的提示作為本單元教學的訓練重點,領會了編者意圖,我們的教學才能抓住教學的核心。如上述的課文《姥姥的剪紙》所處的單元主題是「民風民俗」,感受課文是怎樣表現「民風民俗」,則應是單元訓練的重點。《姥姥的剪紙.》中姥姥剪紙的形象、剪紙的技藝高超是「民風民俗」的體現,鄉親們的誇贊的話語「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找鳴」是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語言。根據這樣的研讀思路,就可以將體現姥姥剪紙技術高超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以此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學習語言。
二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需要點。學生學習的「需要點」指的是學生學習的起點、興奮點、難點。找到學生學習的起點,就可避免淺層次重復;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就能讓學生願意「駐足觀賞」;關注學生學習的難點,就能「鋪路搭橋」,讓學生學得順暢。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更應關注學情的起點、興奮點、難點,了解的、熟知的語言不必「浪費」時間;學生感興趣的、理解有難度的,則應讓學生流連其間。如《姥姥的剪紙》中的「密雲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裡游泳出危險,便且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中的「栓」,與我們平常用到的「栓」的意思不相同,學生理解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就應引導學生抓住「栓」體會到姥姥的剪紙吸引了作者。
三是考慮文本語言表達的特色點。文本表達的特色指的是文本最獨特的結構,最具特色的表現方法,最有特點的語言形式。這些特色點理所當然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比方說《姥姥的剪紙》中以「剪紙」為線索的行文方式,對姥姥剪紙技藝高超的描寫從正面和側面兩方面進行的表現手法,借「剪紙」表達自己對姥姥的思念之情的方法等,這些都是文本表達的特色點,而這些特色點與作者要描述的重點以及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自然教學時離不開這些關鍵地方的品味、感悟、理解、運用。
三、處理好三種關系——真正落實語言文字運用
回首課改的歷程,我們發現,每一個新理念的提出,教師在教學中就會尤為重視,過分的重視與過度的強調,往往會顧此失彼,造成教學中的「不平衡」。如課改初期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就在語文教師中掀起了一股「深挖」人文內涵之風,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內容的細分析、主旨的深挖掘、情感的多升華上,而語文的「工具性」——「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往往被遺忘。針對這種現狀,課改專家提出語文教學要實現「美麗的轉身」——真正落實語文教學的性質定位,「學習語文文字運用」。
E. 浙江省高中語文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有哪些
1ST 蘇教版復 1(半期)制2+3(半期)
2ND 蘇教版 4+5《語言文字運用》《外說欣賞》《論語選修》(按順序)
(實際兩期3本)2ND半期加暑假始選修(古代詩文或現代詩文)與《論語》交叉進行
3RD半期書本半期(其實寒假始)嘛~~~知道
PS我敢剛考完高考
典型特徵細心看,突出特點要記全
F. 怎樣讓語文成績拔高我是高中生,即將高考!
你現在是新高三吧,還有一整年的時間才參加高考。
當時我讀高三的時候,記回得是過年前找答老師輔導的閱讀和作文。
因為找的老師比較靠譜,是班主任介紹的雙高教育的一位老師,可能是人大附中的老師。
基本上是一個星期上一次,有的時候老師有事情還上不了。
二模的時候我的語文就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