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語文主要(必考)的文言文虛詞,實詞(通假字,古今異義..)整理
樓主推薦一篇文章給你,我們老師叫我們看的
叫《烏有先生歷險記》
這裡面囊括了很多實詞、虛詞、通假、古今。可以考慮一下。
文意也不難。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高中文言文實詞、虛詞總結
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總結。(只選出了例句,雖然比較粗糙,但全是時間凝成,涵蓋1---6冊除詩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編成練習,也可附上解釋編成講義) 第一部分:(愛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1、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觸龍》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同上)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六國》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項脊》 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促織》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風鬟雨鬢。《柳毅》蓋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愛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傳》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桓》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勾踐滅吳》 2、安: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燭之武》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既來之,則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毅良久稍安,乃獲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孔雀〉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齒發,何敢負德!」《柳毅》若遇公於洪波之中,玄山之間,鼓以鱗須,被以雲雨,將迫毅以死。今體被衣冠,坐談禮義,盡五常之志性,負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關木索、被楚受辱。《報任安書》 4、倍: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過秦》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前列絲竹,後羅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間。《柳毅傳》 5、本: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傳序》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病梅》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孔》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陳情》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23),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24)《逍遙》舟人皆側立,曰:「此本無山,恐水怪耳。《柳》蓋亦反其本矣⑤!今王發政施仁⑥,……《齊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報任安書》 6、鄙: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滕王》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孔》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任安書》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 7、兵: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伶官》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內,力能竊之。《信陵君》 8、病: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勾踐》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觸龍》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其後二年,余久卧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項》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9、察: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石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君》 10、朝: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鄒忌》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過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項》我世世為洴澼
Ⅲ 高中文言文常用實詞虛詞的輔導書和練習有哪些,請推薦
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我們所說的古文,不過是古代人日常交談的話語,就像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所以說學好古文不難,難在有文采上。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如果古文基礎較弱,建議按照以下步驟來學習:
1,朗讀《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詩經》,並且能達到流利背誦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結合歷史故事)
2,《小學生古文100篇》(很經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譯,然後熟讀,仿寫)。
3,《三言二拍》、《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上述十一本書的文白本較好。上述以史書和文白小說為主,淺顯易懂而且趣味性較強,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可讀性強
4,《世說新語》、《顏氏家訓》、《小窗幽記》、《浮生六記》、《幽夢影》、《菜根譚》、《東坡笑林》、《笑林廣記》、《曾國藩家書》上述九本書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養性,臧否人物,能讓你感受到古代文學的平易與文學美,
5,《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荀子》、《孟子》、《莊子》、《韓非子》。以我所見,中華文明文學史上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書在這三個階段上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說是各有千秋。《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觀,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觀止》較為基礎,後兩者較為艱深;其餘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說理精闢,文字流暢,語言形象;《莊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極有表現力;《荀子》擅長說理,論辯機鋒百出,思想深邃,邏輯周密;《韓非子》以寓言和史料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證,平易中見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屬於文集類;《洛陽伽藍記》、《水經注》記載較雜,山川地理風情世俗皆有涉獵,且文學性較高。從多個方面來學習,相互印證,全局觀可以形成。
6,就學習的方法來講,學習語言類都是四大法寶:聽說讀寫。對於古文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讀、背。建議多背誦一些古文的經典名篇,然後進行主題閱讀,漸漸的你就能找到那種感覺,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語言的規律和感覺,或者說,語感。找到了語感,對付日常的做題,問題應該就不大。
7,另外,在學習古文的時候,需要准備一本工具書,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編的《古漢語詞典》。
8,最後,如果不是對古文感興趣,只是側重於做題,那麼我的建議是要把課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詞比如實虛詞的意思、用法搞清楚,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頂真謂語前置等,一些經典的段落要能熟練背誦,如果想在考試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較高的分數,我建議看一看《史記》,《資治通鑒》,這兩本書的古文版和白話版都看,能做到看著古文就可以講出這個人的歷史事跡比較好。在日常的考試中,題目常常是選擇某個人的事跡,而後聯系已學過的古文知識來考察,所謂千變萬化,不離其中。兩本書一本是紀傳體,一本書斷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試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選擇類似的文章進行考察。
至於你說的哪本資料,其實最好的資料就是課本,把課本下的注釋都弄熟,應付考試問題不大。
Ⅳ 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虛詞和實詞有哪些
實詞是有實在意義的詞,可以獨立充當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單獨回答問題。每一個實詞都可以詳細解說其詞義。現代漢語實詞一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也有人認為代詞屬於虛詞,但多數學者認可代詞為實詞,因為代詞雖然很難解釋獨立語義,但畢竟其指代內容是明確的。無論在現代漢語中還是在文言文中,實詞都佔有絕對多的數量,因為語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離開有實際意義的實詞,這一作用將很難達到。
(一)名詞: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稱的詞。如:書本、桌子、兒童、雷鋒、思維、政治等。
(二)動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存現及發展趨勢的詞。如:走、跑、思考、學習、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的詞,漢語中的形容詞可以修飾名詞,也可以修飾動詞,與英語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凈、純潔、飛快。
(四)數詞:表示數目的詞。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詞:表示人或事物及動作的計量單位的詞。量詞一般與數詞連用構成數量短語。如:個、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詞:用來指代人、事物、狀態、過程的詞。如:你、他們、這、彼等。
【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
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
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佔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於、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Ⅳ 高中語文基礎手冊中128個文言實詞虛詞
【求抄】高中語文文言文必背120個實詞和18虛詞
http://bbs.uc.cn/thread-1974124-1-1.html
(出處: UC社區)
Ⅵ 高中語文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考綱劃定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於、與、也、則、者、之。其中「因、以、於、則、之、乃、而」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常見考法是採用課內與卷內句對照區分的題型進行考查,但近幾年廣東卷主要是卷內句的對照區分。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並列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並列關系。
主要關聯詞語是:既……又……,還,也,同樣,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時,一方面……一方面……,有時……有時……,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
②我們不是要空話,而是要行動。
③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譯文:螃蟹有六隻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譯文:劍門關既氣象非凡,也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這是五霸的功勛啊!」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遞進復句,後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是: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還,也,又)……,尚且……何況(更不用說,還)……,況且。如:
①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②橋的設計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③他這樣膽小的人尚且不怕,我還怕嗎? 】
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譯文:楚懷王起了貪心,並且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承接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著一個的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後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於是,然後,接著,首先(起初)……然後……,從而。如:
①他們倆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後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
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里打穀子。 】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譯文:把它丟在地上,拔出劍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譯文: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
Ⅶ 高中文言文中的18個虛詞和120個實詞的具體用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虛詞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於 十五、與 十六、則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連詞:可連結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和」或「及」或「又」。如: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韓非子•說林》)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承接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就」「才」「接著」。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4)表轉折關系。可譯作「但是」「卻」。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關系,可譯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有時譯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譯作「因而」「所以」如: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一般譯作「來」,或不譯。如: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襯托,譯作「還」 「尚且」常與「何況」「而況」相呼應,表遞進。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淮南子•人間》)
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屍子《明堂》)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通「爾」,一般作定語,譯作「你的」,也可作主語,譯作「你」。如: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書博雞者事》③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④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罷了。復音虛詞,表示「限止」,語氣助詞。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口技》)
[而後]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後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Ⅷ 誰能幫我總結一下高中語文重點實詞,虛詞(加解釋)
常考的文言實詞
1、愛:①愛、愛護: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
②愛好、喜歡: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
③憐惜、同情:愛其二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④吝惜、捨不得:其愛必大費。(《老子》)
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幹、根源、來源:伐木不自其本。(《晉語》)
②根本、基礎的東西:君子務本。(《論學•學而》)
③本來的、原來的、本來:變其本而加厲。(蕭統《文選序》)
④根據、掌握:本乎地者親下。(《周易•乾卦》)
⑤自己一邊的、現今的:觀左右本朝之臣。(《管子•八觀》)
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讀書。(劉向《別錄》)
⑦本錢:子本均,則沒為奴婢。(《柳宗元傳》)
⑧奏章或書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詞:若止印三二本。(《活版》)
3、鄙:①邊疆、邊遠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②庸俗、淺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
③看不起、輕視: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傳•宣公十年》)
④謙詞、謙稱自己:鄙臣不敢以死為戲。(《戰國策•齊策》)
4、病:①生病:病萬變葯亦萬變。(《察今》)
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新唐書•杜希全傳》)
③擔心、憂慮:君子病無能焉。(《倫語•衛靈公》)
④困苦不堪: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朝:①早晨:朝辭白帝彩雲間。(李白《早發白帝城》)
②朝見: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朝廷:於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④拜見:日往朝相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⑤官府的大堂:未嘗識郡朝。(《後漢書•劉寵傳》)
⑥朝代:兩朝侍從當時貴。(張籍《贈道士宜師》)
6、乘:①駕車:良馬難乘。(《墨子•親士》)
②登、升:乘鄂渚而反顧兮。(屈原《離騷》)
③趁著、憑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賈誼《過秦論》)
④壓服、欺壓:三國必起而乘我。(《荀子•強國》)
⑤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漢書•陳湯傳》)
⑥計量、計算:乘事有功則賞。(《韓非子•難一》)
⑦量詞: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陳涉世家》)
7、除:①台階:扶輦下除,觸柱折轅。(《漢書•蘇武傳》)
②清除、除掉: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③修治、修整: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張溥《五人墓碑記》)
④任命、授職: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
8、辭:①口供:使犯死者自春而窮其辭。(柳宗元《斷刑論下》)
②言詞、詞句:侯生曾無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推辭、不接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④告別:停數日,辭去。(《桃花源記》)
⑤一種文體:如陶潛的(《歸去來兮辭》)。
9、當:①對著、面對: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②處在某個地方或某個時候(介詞):然當今之時。(《墨子•兼愛下》)
③掌管,擔當: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國語•越語上》)
④判罪:當高罪死。(《史記•蒙恬列傳》)
⑤應當: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⑥當做:當其租入。(《捕蛇者說》)
⑦適當、得當:豈非用賞罰當邪。(《呂氏春秋•義賞》)
10、道:①路(途徑、方法、措施):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②規律、道理: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③道家、道教:造作道書,以惑百姓。(《三國志•張魯傳》)
④從、由:凡治亂之情,旨道上始。(《管子•禁藏》)
⑤說、講: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
⑥引導、通:唯王使人道送我。(《漢書•張騫傳》)
⑦主張、思想、學說:從許子之道。(《孟子•騰文公》)
11、度:①量長度(揣度、推測):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②量長短的標准(限度、遲度):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賈誼《論積貯疏》)
③制度、法度:治威嚴,整法度。(《張衡傳》)
④度量、氣度:常有大度。(《漢書•高帝本紀》)
⑤渡過、越過: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⑥量詞(次數):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12、復:①夾衣(夾層的):冬天晝夜不著復衣。(劉義慶《世說新語•鳳惠》)
②重復:山重水復疑無路。(陸游《游山西村》)
③恢復: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捕蛇者說》)
④報復:有北面復匈奴之志。(《鹽鐵論》)
⑤再、又: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⑥回答:王辭而不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⑦免除賦稅徭役:沛幸得復,豐未得復。(《史記•高祖本記》)
13、負:①背、用背馱東西:負石自投於河。(《莊子•道跖》)
②背靠著(依仗):負隅頑抗。(《孟子•盡心上》)
③違背、背棄(辜負、對不起):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失敗: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孫子兵法•謀攻》)
⑤欠:桓溫少時,游於博徒,資產俱盡,尚有負。(《晉書•袁耽傳》)
14、蓋:①用蘆葦或茅草編的翻蓋物:被苫蓋沒,蒙荊棘。(《左傳•襄公十四年》)
②車蓋:日初出大如車蓋。(《兩小兒辯日》)
③器物的蓋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范曄《張衡傳》)
④遮蔽、掩蓋(勝過、超過):英才蓋世。(《三國志•諸葛亮傳》)
⑤大概(副詞):克終者蓋寡。(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⑥表原因(連詞)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
⑦語氣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史記•文帝本記》)
⑧同「盍」(何不):蓋雲歸哉。(《詩經•黍苗》)
15、故:①事、事故:中原遂多故。(李商隱《行次西郊作》)
②舊:古今異俗,新故異備。(韓非子《五蠹》)
③原因、緣故: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④故意:廣故數言欲亡。(《陳涉世家》)
⑤「固」(本來):臣故將謁之。(《韓非子•難一》)
⑥所以、因此:故臣復取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16、固:①堅固(堅持、固定、穩固):法莫如一而固。(韓非子《五蠹》)
②鄙陋:鄙人固陋,不知忌諱。(司馬相如《上林賦》)
③本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④通「故」,當「所以、因此」講:吾固曰:「非聖人之意也。」(柳宗元《封建論》)
17、國:①國家:國破山河在。(杜甫《春望》)
②周代的諸侯國及漢以後侯王的封地:四月,兵罷戲肆下,諸侯各就國。(《史記•高祖本記》)
③國都、京城:則有去國懷鄉。(《岳陽樓記》)
18、過:①走過、經過:雷霆乍驚,官車過也。(《阿房官賦》)
②勝過、超越: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③過分、太甚: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
④錯誤、過失:夫過有厚薄。(《商君書•開塞》)
⑤訪、探望:趙禹來過衛將軍。(《史記•田叔列傳》)
19、患:①擔憂、憂慮: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禍害、災難:為操後患。(《赤壁之戰》)
③疾病:愈膏肓之患難。(柳宗元《愈膏肓賦》)
④得……病:時有患疾病者。(《晉書•桓石虔傳》)
20、疾:①病(痛苦、疾苦):君有疾在腠理。(《扁鵲見蔡桓公》)
②厭惡、憎恨: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屈原列傳》)
③妒忌: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史記•孫臏傳》)
④急速: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三峽》)
21、及:①趕上、追上:故不能推車而及。(《左傳•成公二年》)
②到、至:延及岸上營落。(《赤壁之戰》)
③趁著: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④加、比得上: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⑤和、與:殆及公子同歸。(《詩經•七月》)
22、假:①借:善假於物也。(《勸學》)
②寬容:大王犯法,無所寬假。(《北史•魏世祖紀》)
③如果、假如、假令、假使:假使吾不知書。(《顏氏家訓•雜藝》)
④非正式的:乃以吳叔為假王。(《陳涉世家》)
⑤假(與「真」相對):乃悟前狼假寐。(《狼》)
23、間:①夾縫、間隙: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史記•管晏列傳》)
②間隔、間斷(間或):間以河山。(《漢書•西域傳》)
③隔閡、疏遠(遠離):趙王信秦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間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中間、期間:天地間,人為貴。(曹操《度關山》)
⑥近來:帝間顏色瘦黑。(《漢書•敘傳上》)
⑦空閑:懷念遑遑,未有間寧。(《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⑧量詞:安得廣廈千萬間。(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4、見:①看見(拜見):事不目見耳聞。(《石鍾山記》)
②見解、見識:汝真女子之見。(《失街亭》)
③被(表被動):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對自己怎麼樣(動詞前):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⑤出現: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5、解:①分割動物的肢體: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把系著的東西解開:桓公解管仲之束縛。(《韓非子•難一》)
③溶解、溶化:解凍而耕,暴背而耨。(《戰國策•秦策四》)
④調解、排解、和解:業已講解,又惡負約。(《史記•項羽本紀》)
⑤消除:遂以解國之大患。(《荀子•臣道》)
⑥解釋: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⑦理解、懂得:其為惑,終不解也。(《師說》)
⑧懈怠、鬆弛:鳳夜匪解,以事一人。(《詩經•大雅•民烝》)
26、舉:①舉起、抬起:中江舉帆,余船依次俱進。(《赤壁之戰》)
②推薦、推舉(檢舉):永元中,舉孝廉不行。(《張衡傳》)
③舉動:舉行如此。(韓非子《五蠹》)
④攻下、佔領:五年後舉虞。(《穀梁傳•僖公二年》)
⑤全:舉世無雙。成語
27、絕:①斷絕: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耳起,袖絕。(《史記•刺客列傳》)
②極、非常: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
③橫渡、橫穿: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28、堪:①經得起、忍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②能夠、可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9、克:①戰勝、攻破: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②克制:奉公克己,矜恤孤贏。(《後漢書•周澤傳》)
③約定、限定:與剋期俱至。(《後漢書•鍾離意傳》)
④通「刻」,刀刻、雕刻(刻):更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記•李斯列傳》)
⑤苛刻:然性儉克,少恩情。(《宋書•朱修之傳》)
⑥能夠:克勤於家。(《尚書•大禹謨》)
30、類:①種類:植土龕岩,亦此類耳。(沈括《雁盪山》)
②類似、好像: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史記•孔子世家》)
③大抵、大致: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漢書•賈誼傳》)
④法式、律例: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荀子•君道》)
31、莫:①通「暮」,日落的時候:至莫夜月明。(《石鍾山記》)
②沒有什麼、沒有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三國志•諸葛亮傳》)
③不要、不能(副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④通「瘼」,疾苦:監觀四方,求民之莫。(《詩經•大雅•皇矣》)
32、期:①預定的時間、一定的時間期限: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
②期望、要求: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③周(年、月):行之期年,國乃有節。(《左傳•襄公九年》)
④期服(為親屬服喪一年):伯父、叔父、兄弟,期。(《墨子•公孟》)
33、奇:①特異、罕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②出人意料的:以奇用兵。(《老子》)
③單數:每奇日未嘗不視朝。(《資治通鑒•唐紀》)
④零數: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34、遷:①遷移(變更、變動):遷其民於臨洮。(《史記•秦始皇本紀》)
②調動官職(陞官):命貴之人,俱學獨達,並仕獨遷。(《論衡•命祿》)
③放逐、貶謫:然後掩捕而遷之。(柳宗元《封建論》)
35、窮:①阻塞不通:阻窮西征,岩何越焉?(《楚辭•天問》)
②不得志、不顯貴: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
③生活困難:振困窮,補不足。(《戰國策•齊策》)
④窮盡、完結: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龔自珍《病梅館記》)
⑤窮究、追根到底: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36、去:①離開:則有去國懷鄉。(《岳陽樓記》)
②除掉、去掉: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左傳•隱公六年》)
③距離、距:相去四十里。(《鴻門宴》)
④前往、到……去: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⑤收藏: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漢書•蘇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