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語文實詞
.愛來本義是悲哀、傷心。用自作動詞:
(1)愛護,體貼。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2)珍惜,愛惜。如:倘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3)喜愛。如:予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4)吝嗇,捨不得。如:百姓皆以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
❷ 高中語文
「兵」在文言文中的義項(都在下面了吧):
1 (名詞)兵器,武器。
例句:「回掌五兵。」(《周禮·答司兵》)「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賈誼《過秦論》)成語中的:短兵相接,堅甲利兵,兵不血刃。
2 (動詞)用兵器傷害人。
例句:「左右欲兵之。」(《史記·伯夷列傳》)
3 (名詞)軍事,戰爭。
例句:「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計篇》) 成語中的:兵連禍結。
4 用兵的策略,戰略。
例句:「故兵無常勢。」(《孫子·虛實》)成語中的:兵不厭詐,兵貴神速。
5 (名詞)軍隊。
例句:「舉兵伐徐,遂滅之。」(《韓非子·五蠹》)「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曹操《置屯田令》)成語中的:兵臨城下。
6 (名詞)士兵。
例句:「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三國志》)「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資治通鑒》)即成語中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又:雄兵百萬。
❸ 高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
有實詞、虛詞啊
一、【而】
1、連詞:可連結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和」或「及」或「又」。如: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韓非子?說林》)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承接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就」「才」「接著」。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4)表轉折關系。可譯作「但是」「卻」。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關系,可譯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有時譯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譯作「因而」「所以」如: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一般譯作「來」,或不譯。如: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襯托,譯作「還」 「尚且」常與「何況」「而況」相呼應,表遞進。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淮南子?人間》)
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屍子《明堂》)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通「爾」,一般作定語,譯作「你的」,也可作主語,譯作「你」。如: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書博雞者事》③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④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罷了。復音虛詞,表示「限止」,語氣助詞。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口技》)
[而後]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後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問代詞
(1)單獨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帶有語氣助詞 「哉」「也」。譯作「為什麼」
「什麼原因」。如: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用作前置的賓語,問處所或事物,譯作「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用作定語。譯作「什麼」「哪」。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琵琶行》)
(4)用作狀語,常表示反問。譯作「為什麼」「怎麼」。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副詞: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譯作「怎麼」「多麼」「怎麼這樣」。如: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十九首?其三》)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3、構成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譯作「怎麼樣」「什麼樣」。如:
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2)「何以」即「以何」,常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譯作「拿什麼」「憑什麼」。如:
何以哉?(《曹劌論戰》)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3)「奈何」,常用於疑問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譯作「怎麼辦」「為什麼」。如: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三、【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譯作「嗎」「呢」。如: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反問語氣。相當於「呢」。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猜度語氣。譯作「吧」。如: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4)表感嘆語氣。譯作「啊」「呀」。如: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記?吳起列傳》)
2、介詞:用法相當於「於」。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生乎吾前……(《師說》)
3、作形容詞詞尾。如: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作「就」「這才」「於是」等。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譯作「卻」「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於趙王……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譯作「才」「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譯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作定語或主語,譯作「你的」「你」,不作賓語。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今欲發之,乃肯從我乎?(《漢書?翟義傳》)(發:發兵)
五、【其】
1、人稱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作領屬性定語。譯作「他(們)的」「它(們)的」。
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作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譯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主謂短語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主謂短語作主語)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譯作「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譯作「其中的」,後面多是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其一人專心致志。(《弈秋》)
2、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表語氣。相應譯作「大概」
「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猜度,譯作「大概」)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問,譯作「難道」)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表祈使,譯作「還是」)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譯)
3、連詞
(1)表選擇,兩個「其」連用。譯作「是……還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韓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假設,譯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如: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六、【且】
1、連詞
(1)表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尚且」「再說」,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2)表並列關系。一般連接兩個動詞或形容詞。譯作「一邊」「又」,如: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中山狼傳》)
2、副詞
(1)表動作或情況就要發生。譯作「將」「將要」。如: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表接近某個時間或數字。譯成「快要」「將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黨且萬人降匈奴。(《漢書?匈奴傳》)
(3)表短暫時間。譯作「暫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七、【若】
1、代詞
(1)、作第二人稱。做主語或定語。譯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連詞
(1)、表假設。譯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2)、表選擇:可譯作「或」「或者」。如:
以萬人若一軍降者,皆萬戶。(《漢書?高帝記》) 時有軍役若水旱……(《漢書?食貨志》)
3、動詞,像,好像。如: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八、【所】
1、助詞: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2、「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⒊「所以」連用
⑴、表原因,譯作「……的原因」。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⑵、表根據、依靠或憑借,譯作「……的根據」「……的方法「靠他來」「用來」等。如: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4、名詞: 表處所,地方。如: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九、【為】
1、介詞:表被動時讀二聲,其它讀四聲。
(1)表對象。譯作「向」「對」等。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涕。(《觸龍說趙太後》)
(2)表替給。譯作「替」「給」等。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3)表時間。譯作「當……的時候」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為其貧也,使之有屋廬而多祿廩。(王安石《上執政書》)
(4)表目的。譯作「為著」「為了」。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孟子?告子上》)
(5)表原因。譯作「因為」「由於」。如: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天論》)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6)表被動。譯作「被」,「為」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施動者,有時也可不出現施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被動式 。如: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助詞:讀二聲,放在疑問句末,表反問,譯作「呢」。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十、【焉】
1、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陳述或反問語氣,用在句中,表提頓,相當於「也」。一般譯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譯。如: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莊子?秋水》)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
2、代詞
(1)相當於「之」,作賓語。如:
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2)疑問代詞。作狀語,譯作「怎樣」「哪裡」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3、兼詞。一種兼「於+何」,作狀語,譯作「在哪裡」。一種兼「於+是」或「於+之」,用在句末作補語,譯作 「在那裡」,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禮記?檀弓下》)
集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4、作詞尾。譯作「……的樣子」。如:
盤盤焉,困困焉……(《阿房宮賦》)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❹ 高中語文的術語有哪些
用自己的話說啊?抄 術語就是一些答題的套話嘍 現代文比較多的讓你欣賞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 有過渡 承上啟下 引起下文 總結全文 點明中心 深化主旨 等等 分析句子特色有比喻 擬人 排比 什麼的 還要加上形象生動的說明了什麼什麼 再寫出描寫物的特點就OK了 呵呵
❺ 高中語文作文有哪些高深詞彙或術語比如「犬儒主義」「標簽思維」「
這些基本都是貶義詞誒
❻ 什麼是語素高中語文中提到過
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是最小的語言單位。語素按音節分類可以分成:
①單音節語素:如土、人、水、風、子、民、大、海等。
②雙音節語素,組成該語素的兩個音節合起來才有意思,分開來沒有與該語素有關的意義,雙音節語素主要包括聯綿字、外來詞和專用名詞。
A.雙聲,聲母相同的聯綿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韃靼、尷尬、荊棘、蜘蛛、躑躅、躊躇、彷彿、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儻、含糊、慷慨、叮當、蹊蹺、玲瓏、猶豫等。
B.疊韻,韻母相同的聯綿字:如從容、蔥蘢、葫蘆、糊塗、匍匐、燦爛、蜿蜒、蒼茫、朦朧、蒼莽、邋遢、羅嗦、慫恿、螳螂、桫欏、倥侗、蜻蜓、轟隆、當啷、惝恍、魍魎、縹緲、飄渺、耷拉等。
C.非雙聲疊韻聯綿字:如蜈蚣、蓊鬱、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鈴鐺、奚落、褡褳、茉莉、螞螂、窟窿、伉儷、蝴蝶、笊籬、蹦達、蟪蛄、狡獪、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D.外來詞,由漢語以外的其他語種音譯過來的詞語。如幹部、滌綸、甲克(夾克)、的士、巴士、尼龍、吉普、坦克、芭蕾、噠爹等。
E.專用名詞,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稱。如紐約、巴黎、北京、蘇軾、李白、孔子、蘿卜、菠菜、番茄、紅薯等。
③多音節語素,主要是擬聲詞、專用名詞和音譯外來詞。如:喜馬拉雅、珠穆朗瑪、安迪斯、法蘭克福、奧林匹克、白蘭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瀝瀝、馬克思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
語素按組詞能力劃分,可以分成:
①自由語素——前後都可以加上別的語素組成一個詞語,還可以單獨成詞。如金——黃金、金條、白金、金黃,布——帆布、布匹、布衣、粗布等。
②不自由語素——只能在前面或者後面加上別的語素組成一個詞語。如第——第一、第二、第三,老——老大、老二、老三,初——初一、初二、初三,子——桌子、椅子、盆子、李子、中子等。
③半自由語素——可以在前後加上別的語素組成一個詞語,但不能單獨成詞。如民——人民、民眾、草民、民意,食——食物、飲食、糧食、食品等。
[即時練習]1.下列詞語哪些是一個語素?哪些是兩個語素?
嘍羅 軲轆 踉蹌 唆使 山芋 魷魚 荸薺 伶俐 鼓詞 宣言 良機 師傅 輝煌 達卡 伊朗
2.下列哪些是聯綿字?是什麼類型?請作一分類。
颯爽 秘密 喇叭 盥漱 喉嚨 魁梧 紈絝 黷武 風物 枇杷 轆轤 呢喃 叮嚀 麒麟 洶涌 軒轅 磅礴 帷幄 囫圇 樗蒲 噗嗤 閻羅 踴躍 荏苒 倥傯 惆悵 崎嶇 乾坤 砂礓 罅隙
❼ 高中語文必修1-5文言字詞梳理
18個文言虛詞用法專練
要求:仔細了解各虛詞的基本用法,然後做題鞏固。
第一課時而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⑵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爾」,你,你的。(8)[而已]罷了。(9)「而後」才,方才。(10)「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乃⑴於是,就。⑵才,這才。⑶卻。⑷是,就是,原來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這樣。[11]你,你的。
[鞏固練習]
良乃入,具告沛公。
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趙走燕。
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作計乃爾立。
何⑴什麼。⑵怎麼樣。⑶哪裡。⑷多麼。⑸為什麼。⑹怎麼。⑺作語助詞相當於「啊」。注意一些復合詞。
與
⑴解釋為:和、跟、同。⑵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⑶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 「結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⑺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1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且⑴暫且,姑且。⑵將,將要。⑶而且,並且。⑷況且,再說。⑸尚且,還。⑹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詞。⑻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系:一面......,一面......;一邊......,一邊......。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們(的)。⑷此,如此,這樣。⑸至於。「若此」如此,這樣。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處所,地方。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所謂」所說的。「所在」⑴到處。⑵所在之處,處所。
則⑴卻,可是。⑵那麼,就。⑶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⑷用在對比句中,相當於「就」。⑸就是。⑹原來是。⑺只。⑻同「輒」,總是,常常。⑼原來已經。(則是)只當是。(則則)贊嘆的聲音。
為⑴成為,變成。⑵做。⑶作為,當作。⑷是。⑸以為,認為。⑹被。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⑻指心理活動。⑼有。(11)治理。(12)裝作。(13)為了。(14)給,替。(15)對,向。(16)因為。(17)則「於」,在,當
以1、為,由於。2、而。3、把,拿,用。4、以為,認為。5、憑,靠。6、按照,依照。7、根據。8、通「已」,已經。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10、在。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12、任用。「以為」1、把......當作或作為。2、認為。3、把......製成。
也⑴同現代漢語「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⑶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⑷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 (也已矣)罷了。
於⑴對,對於。⑵在。⑶與,跟,同。⑷到。⑸從,自。⑹在......方面。⑺比。⑻被。⑼受。⑽向。(11)給。
「於是」⑴在這時。⑵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⑶在這件事上。⑷在這種情況下。⑸對此。
「於是乎」於是。
者⑴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⑵與「若」連用,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 「......似的」。 ⑶放在主語後,表提頓或判斷。⑷放在主語後,引出原因。⑸放在疑問句末,表疑問。 ⑹放在假設復句中,表\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⑺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⑻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後加\相應的量詞和名詞)。⑼放在後置的定語後,「的」。⑽放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調整音節。(11)在陳述句末,表結束。
之⑴他,她,它(們)。⑵的。⑶往,到......去。⑷這,此。⑸作賓語前置的標志。⑹我。⑺調整音節,無實義。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⑼作定語後置的標志。⑽向。
因⑴於是,就。⑵依照,根據。⑶依靠,憑借。⑷趁著,趁此。⑸通過,經由。⑹因為。⑺緣由,機緣。⑻沿襲⑼繼續。
乎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⑸同「於」。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焉⑴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⑵哪裡,怎麼。⑶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⑷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⑸相當於「之」。⑹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❽ 高中語文 名詞作動詞的成語
口蜜腹劍 口、密名詞活用為動詞,含著蜂蜜,藏著刀劍
先禮後兵 禮和兵名詞活用為動詞,按禮節對待,發兵攻打
礎潤而雨 雨名詞活用為動詞,下雨
不毛之地 毛名詞活用為動詞,長草
❾ 高中語文怎麼辨別名詞和動詞
吃飯,吃是動詞
飯,是名詞
❿ 名詞活用為動詞高中語文
舞再古漢語字典里本身就是兩個解釋,一個是名詞,舞蹈的意思,另回一個就是動詞,舞弄的答意思。在這里就是動詞,不是名詞作動詞。這句話完整的應是:「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意思是同時水面上還有乘馬、揮旗 、舉槍、舞刀的人,就像踩著平地一樣。所以舞在這里就是舞動的意思,而標,就直接是標槍這個短語,這里省略了動詞舉,應是舉標槍。我教學生的時候就是這么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