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文言文中詞類活用
我國古代的論說文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的書都可以看成是論文集。《戰國策》等書中保存的縱橫家的說辭,有很多也是論文。在現存的文獻中,單篇的論文以賈誼的《過秦論》為最早:全書系統地闡述了賈誼的思想和主張,《過秦論》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因此還不是純粹的單篇論文。
論說文的寫作特點,和今天的論說文差不多,做到說理深刻、邏輯嚴密、條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把心、理、辭看成是寫論說文所必需的三個條件:心裡想得正確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深刻、沒有漏洞破綻;而遣詞造句精審嚴密,又是寫好文章的重要條件。我們欣賞分析論說文時,就應該從這三方面著眼。
一、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論說文,風格不同。
自漢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鋪排,或著意對偶,而其論述的展開往往是層層推理,沿著一條線索直貫而下,層次比較簡單。
唐代自韓、柳起,就很講究文章的波瀾起伏、回轉曲折,其變化奇詭多端,使人莫測;而作者的結論,就在這中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到了宋代,以蘇軾為代表,除了繼承前代遺風之外,又有了通暢明快、氣勢浩然的特色。試以賈誼《過秦論》和韓愈《雜說一》作一簡單比較,看一看這種區別。
《過秦論》一般被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敘述:秦從孝公起日益強大;其他諸侯網羅人材、合縱締交以攻秦,反為秦所敗;延至始皇帝,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此後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傳業萬世;但陳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結論:秦之速亡,是由於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後卻不能施仁義以守業。
中篇承上篇繼續論述秦不能安民的過失:首言處於戰國動亂之後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為暴虐,以致國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得出結論:「故先王見終始(事情的開頭與結尾)之變,知存亡之機(關鍵),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可以說:上篇以述代論,從事實中引出作者所要論述的命題;中篇才做了系統的推論,歷史事實的敘述是作為論據出現的。其論述如千丈瀑布一瀉而下,較少紆徐曲折。
再看《雜說一》。這是一篇不過一百一十幾字的短論: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靈於龍:比龍還「靈」。茫洋:即汪洋,浩瀚無際的樣子。玄:玄冥,指廣大空間。薄:迫,接近。伏:等於說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動詞,指其變化很神奇。水:動詞,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題是論雲、龍關系,藉以喻指君、臣應該互相依賴和幫助。文章雖短,卻富於變化。先說雲「弗靈於龍」;「然龍乘是氣」句一轉,得出「雲亦靈怪」的結論;說到龍「非雲之所能使為靈」處又是一個波折;「然龍弗得」句卻又把意思扭轉回去。然後發出「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的感嘆,最末從《周易》引出「雲從之矣」以作結,言已盡而意未窮。全文如沿路盤山,時進時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進,步步深入,循環上升,極盡奇宕變幻之能事。在韓愈的那些長篇論文如《原道》、《原毀》等篇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更為典型。
三、以《師說》為例,從內容上賞析論說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論說文中對事物和事件做判斷的語句,互相聯系起來,對文章主旨進行把握。
《師說》旨在透過一系列的論據證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三方面的道理。當時世俗人不知古之學者必有師,只以為年紀不是大於自己的話,他的賢能一定不及自己,韓愈看到此點,借李蟠拜自己為師、跟從自己學習,發表議論,韓愈的構想是以十七歲那麼年輕的學子從自己學習,而自己年紀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長自居賢位,而說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說話,足見師的重要及師其道而非師其年長的道理。而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穎,將師之角色具體定義,使當時老師作為「授其書而習其句讀」的普通層次提升到授儒家之業、解儒家之惑之新高點,立意高遠。
好的論說文一定有強大的說服力,要學會發掘作者的論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認為師的角色是傳承儒家道統、講授儒家經典、解決學生面對的學問及人生困感,師的作用的確如此重要,令人難於辯駁。韓愈進而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道理,人學習的是道理,最先能領略道理的人就可以為師,這與年紀、貴賤都無關系,能力優勝者自可在某一范疇為師,這更是難於質疑的提法。接著,韓愈舉出古之聖人亦有師、今之愚人竟謂可以無師,今之士大夫擇師教子、而自身卻不從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士大夫們都以從師為恥三項論據,有力地證明師之不可或缺,以及不從師之愚。作者進而引伸,以聖人孔子轉益多師為例,說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以萬世師表為例,說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後說明本文寫作動機,引師事自己的十七歲少年為例,證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師道者。在全文對比、襯托論證手法下,通過層層推進,「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等核心論題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附:徐匯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B. 高一文言文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作動詞
1.示例:
①項王軍壁垓下:駐扎(名詞+名詞)
②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名詞+代詞)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名詞+而+動詞)
④項王乃引兵而東:東進(動詞+而+名詞)
⑤亦足王也:稱王(副詞+名詞)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游水(能願動詞+名詞)
⑦置人所罾魚腹中:捕(所+名詞)
⑧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做官(名詞+介詞結構)
2.練習: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加點字,注意其語境特徵。
①(匈奴)乃徙(蘇)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生小羊)
②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雨灌溉)
③元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架梯子)
④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稱霸)
⑤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徵收賦稅)
⑥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搭台階)
⑦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表現、顯露)
⑧涕出而女於吳(嫁女)
⑨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⑩徑匈奴,匈奴得之
⑾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
(2)名詞用作狀語(名詞的後面是動詞,而兩者間又不是主謂關系)
1.示例:
①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在夜間(表時間)
②驪山北構而西折:向北、向西(表方位)
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在朝堂上(表處所)
④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箕畚(表工具)
⑤至於顛覆,理故宜然:按道理(表依據)
⑥呈卷,即面署第一:當面(表狀況)
⑦人皆得以隸使之:像對待奴隸那樣(表態度)
⑧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像犬一樣(表比喻)
2.練習: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加點字,注意其語境特徵。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
②西望武昌諸山( )
③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
④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
⑤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
⑦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⑧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
動詞的活用(動詞用作名詞和為動用法)
1.示例:
(1)動詞用作名詞
①動詞處在賓語或主語的位置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埋伏、伏兵。(《左傳·曹劌論戰》)
●作有利於時,制有便於物者,可為也:措施、制度(《後漢書》)
②動詞處在賓語或主語的位置,且動詞前有「之」或「其」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產的東西、收入的財物。(《捕蛇者說》)
●鉤黨之捕遍於天下:搜捕行動。(《五人墓碑記》)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差失、錯誤(《學記》)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所見景物(《游褒禪山記》)
③動詞處在賓語或主語的位置,且動詞前有數詞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差失、偏頗之處(《學記》)
(2)動詞的為動用法(為……怎麼樣)
●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為(游俠)作傳(《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2.練習: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加點字,注意其語境特徵。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廉頗藺相如)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
●君子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 )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
形容詞的活用
1.示例: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形容詞處在賓語或主語的位置
●義不殺少而殺眾:少的人、多的人。(《墨子·公輸》)
●以直養而無害:正義。(《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富,人之所欲:財富、富裕的生活。(《孟子·萬章上》)
②形容詞處在賓語或主語的位置,且前有「之」或「其」
●鋤其直,遏其生氣:直的枝條(斫其正、刪其密)
●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長處、優點,短處、缺點。(《芙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賢德、才能。(《師說》)
③形容詞處在賓語或主語的位置,且前有數詞
●四美具,二難並:美好的事物(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滕王閣序》)
(2)形容詞作動詞(後有名詞,且形容詞不是名詞的定語)
●(項伯)素善留侯張良:結交,交好。(《史記·項羽本紀》)
2.練習: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加點字,注意其語境特徵。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 )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 )( )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勸學》)(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 )
●君子尊賢而容眾(《論語·子張》)( )(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項脊軒志》)( )
4.使動用法
①名詞的使動用法
●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讓……當王,擁護……為王
●先破秦入關者,王之(《鴻門宴》):使……成為王,擁護……為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馬中錫《中山狼傳》):使……長出肉
②動詞的使動用法
●單於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蘇武傳》):使……投降,逼他投降
●且鞮侯單於初立,恐漢襲之……盡歸漢使路充國等(《蘇武傳》):讓……回去,放還
●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記》):使……倒下,打倒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使……害怕,恐嚇、嚇唬
●臣舍人相如止臣(《廉頗藺相如列傳》):使……止,阻止、制止
●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左傳·宣公二年》):讓(請)……喝酒
③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非有能碩茂之也:使……碩大/茂盛
●必復之全之:使……恢復/變完整
●單於使使曉武,會論虞常:使……明白,告知、告訴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記》):使……明了,闡明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使……彎曲,把……彎過來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陸游《訴衷情》):使……變暗,把……變暗
2.練習: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注意其語境特徵。
①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讓……當王,把……立為王
②單於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蘇武傳》):使……投降,逼他投降
③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游雁盪記》):把……曲折詳盡地表達出來。
④緹騎按劍而前……眾不能堪,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記》):使……倒下,打倒
⑤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陸游《訴衷情》):使……變暗,把……變暗
⑥且單於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蘇武傳》):讓……爭斗
⑦秦時(項伯)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使……活,救活
⑧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過秦論》):削弱
⑨蔣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讓……活
⑩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讓……逃跑
⑾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使……驚/泣
⑿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前赤壁賦》): 使……舞/泣
⒀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台之宮(《黃州快哉亭記》):使……跟從,帶領
⒁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游雁盪記》):使……完,完整地保留。
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 使……凋零
⒃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公冶長》):把……用破舊
二.專項練習:指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動的詞語,並加以解釋。(提示:注意語境特徵)
①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過秦論》):打退
②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使……來/安
③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使……屈身
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使……興/亡
⑤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使……響
⑥(秦伯)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餚之戰》):使……受辱
⑦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訓儉示康》):使……謹慎/遠離/富有
⑧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論語·公冶長》):罷免
⑨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曹植《君子行》):整理
⑩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使……驚/泣
⑾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使……統一,約束
⑿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夢游天姥吟留別》):使……戰栗/驚
⒀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蘇幕遮》):曬干
⒁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踏莎行·郴州旅舍》):遮掩/隱沒
⒂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歐陽修《秋聲賦》):使……感/勞
⒃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黃州快哉亭記》):使……動/駭
⒄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使……急,逼迫
⒅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餚之戰》):使……辛勞
⒆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後禪院》):使…歡悅/空明
⒇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於斯,便祭掃也(《祭妹文》):安葬
①完璧歸趙:使……完整,保護完好
②大王必欲急臣:使……急,逼迫
③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打破
④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畢禮而歸之:使……回去、把……送回去
⑥從徑道亡,歸璧於趙:把……送回去
⑦三十日不還,則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使……斷絕
⑧臣舍人相如止臣:使……止,阻止、制止(「藺相如固止之」同)
●天欲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5.意動用法(例文:《文言文助讀》P116《齊桓公訪士》)
①名詞的意動用法
●稍稍賓客其父:以……為賓客,請……做客
●孟嘗君客我:把……當成賓客
②動詞的意動用法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以……為恥,認為……是可恥的事
●且庸人尚羞之:認為……是羞恥的事
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以……為小
●單於壯其節:認為……很勇壯
6.數詞的活用(一般作動詞)
●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使……二三,不專一
●此三子者,……與臣而將四矣:成為四個人
二.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者,……也」式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者,……」式或「……,……也」式
●陳軫者,游說之士
●魚,我所欲也
●夫戰,勇氣也
3.「者」、「也」都不用
●劉備天下梟雄
●晉鄙嚄唶宿將
4.用「乃」、「則」、「即」、「皆」、「為」等表示判斷的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扣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
5.用「是」表示判斷
●巨是凡人,行將為人所並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若非吾故人乎
(二)被動句
1.用「於」表示被動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2.用「見」表被動
●見犯乃死,重負國
●而燕國見陵之恥可除矣
3.用「見……於」、「受……於」表被動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4.用「為」表被動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5.用「為……所」、「為所」表被動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6.用「被」表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曲罷曾叫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7.意義上的被動
●虞常生得
●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
●( )在陳,絕糧,從者病,( )莫能興
●( )觸草木,( )盡死
2.省謂語動詞
●(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使史更敝衣,( )草屨,手長鏟
3.省賓語(動詞的和介詞的)
●公閱( )畢,即解貂覆生
●傳其事以( )為官戒也
4.省兼語
●單於信女,使( )決人生死
●召入,使( )拜夫人
5.省介詞
●以子之道,移之( )官理
●斷頭置( )城上
四.倒裝句
(一)主謂倒裝
●賢哉回也
●甚矣,汝之不惠
(二)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
●何以戰?
●子何恃而往?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
●古之人不余欺也
●時人莫之許也
3.強調賓語
●仁以為己任
●孔子雲:何陋之有?
●唯我馬首是瞻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三)定語後置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狀語後置(包括介詞結構後置)
●且立石於其墓之門
●有大聲發於水上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
●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
C. 高中語文的全部通假字、詞類活用
文言文復習•詞類活用
教學目標:本節課教學,近期目標力圖使學生弄清楚關於詞類活用高考考什麼,怎麼考;名詞活用的基本規律,以及如何運用規律解答試題。遠期目標引導學生運用本次課的方法,能自行歸納其他文言知識規律,給學生復習文言文一點方法指導。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把練習中的句子所屬的名詞活用類型正確歸類,分析總結出名詞活用的常見規律,並加以概括化。2、指導學生如何使用這些規律解答試題。
教學內容:以名詞活用為例,引導學生歸納名詞活用的一般規律,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規律解答試題。同時引導學生課後以此為例,總結歸納其他詞類活用的規律。
教學步驟:
一、明確考點
1.明確考綱要求,使學生知道「考什麼」。
2005年《考試大綱》對古代詩文閱讀的要求有:
1、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2、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2.明確高考題型,使學生知道「怎麼考」。
主要有兩大類:(課件展示)
⑴單獨設題。
比如,1998年上海高考試題: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D)
A.則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兩個蹲踞而背倚之
D.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⑵用某些實詞作為題眼設置在翻譯題中。
比如,2005年高考:
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東:名詞活用為動詞,向東敗逃)
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暮、朝:名詞活用為狀語)
明確:近幾年的高考更多地是採用這種設題形式,而且與我們學過的課文密切相關。
明確本課內容:以名詞活用為例,引導學生歸納名詞活用的一般規律,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規律解答試題。同時引導學生課後以此為例,總結歸納其他詞類活用的規律。
二、錦囊妙計
引導學生由概念走向課文內容,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
提問:一、解釋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並說明其用法。(課件展示)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⑸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隸使之。
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⑼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⑽范增數目項王。
⑾吾師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⒀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⒁吾從而師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⒆無乃爾是過與?
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學生討論歸類,教師根據學生做題情況引導歸類: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⑴、⑷、⑹、⑻、⑽、⑾、⒃、⒅、⒆
名詞活用為狀語:⑵、⑶、⑺、⑼、⑿、⒀、⒂、⒄
名詞活用為使動詞:⑸
名詞活用為意動詞:⒁、⒇
提問:對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名詞活用為狀語中的句子還可以再歸類嗎?請找到歸類的標准。引導學生進一步歸類,思考、歸納活用的規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勸學》)
⑹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廉頗藺相如列傳》)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六國論》)
規律一:能願動詞後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課件展示)
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樹:種植)(《寡人之於國也》)
⒆無乃爾是過與?(過:責備)(《季氏將伐顓臾》
規律二:代詞前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代詞不受名詞修飾。(課件展示)
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過秦論》)
⑾吾師道也……(師:學習)(《師說》)
規律三:名詞與名詞連用,如果二者不是並列、偏正、判斷等關系,而是主謂關系、動賓關系或動補關系,那麼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課件展示)
⑽范增數目項王。(目:使眼色)(《鴻門宴》)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稱王)(《齊桓晉文之事》)
規律四: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後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課件展示)
⑵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勸學》)
⑿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國論》)
⒀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南:向南,西:向西)(《過秦論》)
規律五:表示時間、方位的名詞常常活用為狀語。(課件展示)
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目:親眼,耳:親耳)(《石鍾山記》
⑺人皆得以隸使之。(隸:像對奴隸一樣)(《五人墓碑記》)
⑼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用船)(《黔之驢》)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鴻門宴》)
⒄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船:乘船)(《石鍾山記》)
規律六:就一般情況說,凡動詞前面的名詞在意思上不能認為是用作主語的,就應該認為是用作狀語。(課件展示)
⑸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臣:使……為臣)(《韓信拜將》)
⒁吾從而師之。(師:以……為老師)(《師說》)
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賓客:以……為賓客)(《《傷仲永》)
規律七:不能帶賓語的名詞帶有賓語,活用為使動或意動詞。(課件展示)
提問:以上歸納的規律能用更精煉的語言表述以便記憶和運用嗎?
教師明確:(課件展示)
名詞活用歌
名詞連用多活用,代前副後謂語通。
不能帶兵強帶賓,多是意動或使動。
謂前不願作主語,時間方位狀語共。
區分活用看仔細,切記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試
引導學生運用規律解決疑難,以形成能力。
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課件展示)
(一)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
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⑴夜縋而出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夜:名詞活用為狀語,在晚上)
⑵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很難的。鄙:名詞活用為意動詞,把……作為邊境)
⑶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東:名詞活用為狀語,在東邊;封:名詞活用為使動詞,使……成為邊界)
⑷秦伯說,與鄭人盟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盟:名詞活用為動詞,訂盟約)
(二)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國為華,不聞以妾與馬。」
——節選自《國語•魯語上》
⑴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翻譯: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時期做國相,家中沒有穿絲綢的妾婦,馬也不喂糧食。相:名詞活用為動詞,做國相;衣:名詞活用為動詞,穿)
⑵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人們大概會認為您是吝嗇,而且使國家也顯得不光彩。華:名次活用使動詞,使……光彩)
⑶無乃非相人者乎(這恐怕不是做國相的人應該做的吧!相:名詞活用為動詞,做國相)
(三)齊女徐吾者,與鄰婦合燭①夜②織,吾貧而燭不繼,鄰婦請先無與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後,掃塵以待,為貧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明,去一人燭不為暗,何愛東壁餘光?幸分之!」鄰婦遂復與織。
——節選自劉向《列女傳》
(翻譯:齊國有一個叫徐吾的女子,跟鄰家的婦女合夥出錢買蠟燭晚上織布。徐吾家貧,不能繼續出錢買蠟燭,鄰家的婦人就叫她晚上不要來了。徐吾說:「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來,常常是最後回去,把房子打掃得乾乾凈凈來等待織布,就是因為貧窮啊。現在整個房子里邊,增加一個人蠟燭不會更加明亮,減少一個人蠟燭不會因此變暗,何必吝惜照在東邊牆壁上剩餘的燭光呢?請把它分給我吧!」鄰家的婦人於是跟她一起織布)
①燭:名詞活用為動詞,買蠟燭;②夜:名詞活用為狀語;③夜:名詞活用為動詞,夜織;④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四、布置作業 (課件展示)
1、閱讀《高考備考指南》(系統復習)P92-131、《手冊》詞類活用內容,按照本課的做法自己總結歸納其他詞類活用的規律。
2、完成《高考備考指南》(專題訓練)P77-96有關詞類活用練習題。
詞類活用課堂練習
一、解釋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並說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⑸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隸使之。
⑻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⑼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⑾吾師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⒀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⒁吾從而師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
⒅范增數目項王。
⒆無乃爾是過與?
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二、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
(一)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夜縋而出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秦伯說,與鄭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國為華,不聞以妾與馬。」
——節選自《國語•魯語上》
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
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
無乃非相人者乎!
(三)齊女徐吾者,與鄰婦合燭①夜②織,吾貧而燭不繼,鄰婦請先無與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後,掃塵以待,為貧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明,去一人燭不為暗,何愛東壁餘光?幸分之!」鄰婦遂復與織。
——節選自劉向《列女傳》
D.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分類 翻譯方法 例子
名詞動用
前加動詞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詞後加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動詞替換 舍於其址(蓋房子)
名詞作
狀語
表形狀 像…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像犬一樣)
表態度 像對待…一樣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表方位 在…,從…,向… 孔子東游(向東)
表時間 每…,在… 歲賦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輦來於秦(乘車)
表處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詞
作動詞
狀語對譯法 敵人遠我(遠離)
補語對譯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動詞替換法 私我也(偏愛)
形容詞作名詞
形容詞+的+名詞 勞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
使動 名詞使動 使…成為什麼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成為王)
動詞使動 讓…做什麼 臣活之(使…活下來)
形容詞使動 使…變得怎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變得愚蠢)
意動 名詞意動 把…當作…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形容詞意動 認為…怎樣 成以其小,劣之(認為…不好)
E.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
第一冊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燭》
2、越國以鄙遠 《燭》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燭》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燭》
5、朝濟而夕設版焉 《燭》
6、共其乏困 《燭》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
8、聞寡人之耳者 《鄒》
9、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鄒》
10、則修文德以來之 《季》
11、既來之,則安之 《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
15、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寡》
16、謹庠序之教 《寡》
17、樹之以桑 《寡》
1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過》
19、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過》
20、內立法度,務耕織 《過》
21、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過》
22、履至尊而制六合 《過》
23、卻匈奴七百餘里 《過》
24、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過》
25、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過》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過》
27、會盟而謀弱秦 《過》
28、沛公欲王關中 《鴻》
29、吾得兄事之 《鴻》
30、常以身翼蔽沛公 《鴻》
31、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
3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鴻》
33、此其志不在小 《鴻》
34、籍吏民,封府庫 《鴻》
第二冊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
2、則思知止以安人 《諫》
3、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諫》
4、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諫》
5、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諫》
6、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諫》
7、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諫》
8、襟三江而帶五湖 《騰》
9、 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騰》
10、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騰》
11、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騰》
12、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騰》
13、層巒聳翠,上出重霄 《騰》
14、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騰》
15、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騰》
16、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六》
17、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六》
18、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六》
1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六》
20、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六》
21、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六》
22、李牧連卻之 《六》
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
24、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游》
25、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游》
26、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游》
27、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游》
28、火尚足以明也 《游》
29、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游》
30、則其至又加少矣 《游》
3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游》
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項》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項》
34、雨澤下注 《項》
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項》
36、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
37、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
38、緹騎按劍而前 《五》
39、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五》
40、不能容於遠近 《五》
41、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
42、抶而仆之 《五》
43、安能屈豪傑之流 《五》
44、人皆得以隸使之 《五》
第三冊
1、屈心而抑志兮 《離》
2、步余馬於蘭皋兮 《離》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離》
4、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
5、足以榮汝身 《孔》
6、留待作遺施 《孔》
7、晝夜勤作息 《孔》
8、栗深林兮驚層巔 《夢》
9、雲青青兮欲雨 《夢》
10、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夢》
11、檣櫓灰飛煙滅 《念》
12、大江東去 《念》
13、則以劉病日篤 《陳》
14、謹拜表以聞 《陳》
15、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
16、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赤》
17、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赤》
18、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赤》
19、侶魚蝦而友糜鹿 《赤》
第四、五冊
1、歲征民間 《促》
2、試使斗而才 《促》
3、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 《促》
4、成以其小,劣之 《促》
5、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促》
6、益奇之 《促》
7、成然之《促》
8、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庄》
9、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庄》
附:文言文中常見的固定結構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詞語經常搭配在一塊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達基本固定的意思,現總結部分如下:
1、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如: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
2、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
3、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4、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序》
5、如何、若何、奈何。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6、所以。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為。譯為「還要……干什麼」。例如:
何以伐為?《論語》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8、得無……乎,得無……耶,無乃……乎,譯為「恐怕……吧」?
例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9、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例如: 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
希望對你有用o(∩_∩)o...
F. 高中語文詞類活用包括哪些內容
第4課 《詩經》兩首
①形容詞名詞的活用
其黃而隕 (黃,形容詞作動詞,變黃) 雨雪霏霏 (雨,名詞作動詞,下)
夙興夜寐 (夙、夜,名詞作狀語,在早晨,在夜裡) 豈不日戒 (日,名詞作狀語,天天)
②數詞的活用
士貳其行 (貳,有二心,作動詞) 二三其德 (二三,反復無常,作動詞)
第5課 《離騷》
①名詞的活用
鷙鳥之不群兮 (群,名詞作動詞,合群) 謇朝誶而夕替 (朝夕,名作狀,在早晨,在晚間)
②動詞的活用
步余馬於蘭皋兮 (步,使動用法,使……漫步) 回朕車以復路兮 ( 使動用法,使……回轉)
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為動用法,為……而死)
③形容詞的活用
故前聖之所厚 (厚,形容詞作動詞,推崇)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動,使……加高)
長余佩之陸離 (長,使動,使……加長)
第6課 《孔雀東南飛》
①名詞的活用
孔雀東南飛 (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南) 槌床便大怒 (槌,名詞作動詞,敲)
自名秦羅敷 ( 名,名詞作動詞,名叫) 交廣市鮭珍 (市,名詞作動詞,采辦)
手巾掩口啼(手巾,名詞作狀語,用手巾)卿當日勝貴(日,名詞作狀語,一天比一天)
黃泉共為友 (黃泉,名詞作狀語,在黃泉下)
②動詞的活用
逆以煎我懷 (煎,使動,使……煎熬)
③形容詞的活用
千萬不復全 ( 全,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足以榮汝身 (榮,使動用法,使……榮華)
第7課 詩三首
榆柳蔭後檐 (蔭,名詞作動詞,遮蔽) 烏鵲南飛 (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第8課 《蘭亭集序》
映帶左右(帶,名詞作動詞,環繞) 一觴一詠 (觴,名詞作動詞,飲酒)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賢、少長,形作名,賢士、年長的人、年少的人)
齊彭殤為妄作 (齊,形作動,把…看作相等)引以為流觴曲水(流,使動用法,使……流)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一,數詞作動詞,把……看作一樣)
第9課《赤壁賦》
①名詞的活用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漁樵,名詞作動詞,打魚砍柴)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下,名作動,攻佔)
歌窈窕之章 (歌,名詞作動詞朗誦)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南,名作狀,向南)
西看夏口,東望武昌 (西、東,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意動,以……為伴,以……為友)
②動詞的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動用法,使……舞動)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動用法,使……哭泣)
G. 高中語文必修1-5的詞類活用
高中文言文詞類活用
第一冊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燭》
2、越國以鄙遠 《燭》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燭》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燭》
5、朝濟而夕設版焉 《燭》
6、共其乏困 《燭》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
8、聞寡人之耳者 《鄒》
9、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鄒》
10、則修文德以來之 《季》
11、既來之,則安之 《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
15、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寡》
16、謹庠序之教 《寡》
17、樹之以桑 《寡》
1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過》
19、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過》
20、內立法度,務耕織 《過》
21、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過》
22、履至尊而制六合 《過》
23、卻匈奴七百餘里 《過》
24、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過》
25、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過》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過》
27、會盟而謀弱秦 《過》
28、沛公欲王關中 《鴻》
29、吾得兄事之 《鴻》
30、常以身翼蔽沛公 《鴻》
31、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
3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鴻》
33、此其志不在小 《鴻》
34、籍吏民,封府庫 《鴻》
第二冊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
2、則思知止以安人 《諫》
3、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諫》
4、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諫》
5、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諫》
6、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諫》
7、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諫》
8、襟三江而帶五湖 《騰》
9、 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騰》
10、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騰》
11、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騰》
12、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騰》
13、層巒聳翠,上出重霄 《騰》
14、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騰》
15、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騰》
16、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六》
17、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六》
18、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六》
1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六》
20、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六》
21、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六》
22、李牧連卻之 《六》
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
24、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游》
25、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游》
26、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游》
27、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游》
28、火尚足以明也 《游》
29、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游》
30、則其至又加少矣 《游》
3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游》
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項》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項》
34、雨澤下注 《項》
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項》
36、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
37、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
38、緹騎按劍而前 《五》
39、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五》
40、不能容於遠近 《五》
41、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
42、抶而仆之 《五》
43、安能屈豪傑之流 《五》
44、人皆得以隸使之 《五》
第三冊
1、屈心而抑志兮 《離》
2、步余馬於蘭皋兮 《離》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離》
4、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
5、足以榮汝身 《孔》
6、留待作遺施 《孔》
7、晝夜勤作息 《孔》
8、栗深林兮驚層巔 《夢》
9、雲青青兮欲雨 《夢》
10、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夢》
11、檣櫓灰飛煙滅 《念》
12、大江東去 《念》
13、則以劉病日篤 《陳》
14、謹拜表以聞 《陳》
15、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
16、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赤》
17、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赤》
18、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赤》
19、侶魚蝦而友糜鹿 《赤》
第四、五冊
1、歲征民間 《促》
2、試使斗而才 《促》
3、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 《促》
4、成以其小,劣之 《促》
5、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促》
6、益奇之 《促》
7、成然之《促》
8、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庄》
9、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庄》
附:文言文中常見的固定結構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詞語經常搭配在一塊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達基本固定的意思,現總結部分如下:
1、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如: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
2、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
3、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4、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序》
5、如何、若何、奈何。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6、所以。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為。譯為「還要……干什麼」。例如: 何以伐為?《論語》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8、得無……乎,得無……耶,無乃……乎,譯為「恐怕……吧」?
例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9、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例如: 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
以上所歸納的只是常見到的一些固定句式,像這樣的固定句式還有很多,平時注意積累、歸納,這對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會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H. 高中文言文的詞類活用
A.且庸抄人尚(羞)之,況於將相襲乎 庸俗的人尚且認為這是羞恥的,何況士大夫呢
羞名詞作動詞,意動用法解釋為以之為羞
B.是故明君(貴)五穀(賤)五金 所以英明的君主認為糧食珍貴,而金銀賤價
貴和賤都是形容詞作動詞,意動用法,以之為貴,以之為賤
C.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向上能夠使國家富裕,向下能夠使家庭充實
富形容詞作動詞,使動用法,使之富
D.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所以人不單單與自己的親人親進,不單單疼愛自己的孩子 親和子都是名詞做動詞,解釋為親解釋為親近,子解釋為養育疼愛
I. 高一語文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安:安定,安撫,哪裡
其:它的,難道,還是,大概,自己
2.方位名詞活用作動詞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形容詞使動用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形容詞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