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設計板書高中語文
一、計劃性板書之前,要對板書內容有一個大致的安排,通盤考慮。最好在回書寫時把黑板分成答三部分,重要內容寫在黑板中央。書寫時要注意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標題、後內容,再小結。千萬不要橫七豎八,雜亂無章。 書寫時要注意字跡書寫正確, 注意筆畫順序,間架結構,不要寫不規范的簡化字,更要杜絕「自造字」的出現,更不能多一筆少一筆,不能在寫字時「倒插筆」。
二、科學性 一個好的板書實際上是一個微型教案。板書與講解其實是一樣的,貴乎「少而精」。 古人說:少則得,多則惑。板書要做到「少書」、「精書」;板書要書在點子上,書在關鍵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板書的設計要集中反映教材的精華,用准確簡明的語言將事物的本質揭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明確重點,把握要領。這就要求板書設計不僅要簡潔明了,使學生看後一目瞭然,而且要准確無誤。
B. 高中語文《致橡樹》教案
《致像樹》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 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3、 掌握《致像樹》的象徵手法
二、 教學重點
1、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 掌握《致像樹》的象徵手法
三、 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
在前面幾節課里,我們學習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優秀的詩篇,領略到了偉人的萬丈豪情和徐志摩傷感的悠悠別情,今天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另外一種人生最美麗的感情——愛情。今天呢,我們請到了一位嘉賓與我們共同討論這種神秘感情,她就是中國非常優秀的女詩人——舒婷,看看今天我們會從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口裡聽到什麼樣的愛情宣言呢?
二、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當代女詩人。1971年開始發表詩歌。現在為中國作協福建分會理事。主要作品有《桅船》詩集(中國作協第一屆1979—1982全國優秀新詩二等獎),她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年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她是中國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
三、引出朦朧詩介紹:
朦朧詩產生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藉助象徵、比喻等手法,創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致橡樹》,是舒婷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可以說是朦朧詩的代表之作。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四、詩歌欣賞
1、 在學習詩歌之前,請同學們先討論一下「愛情是什麼?」
前人的愛情語錄:
前蘇聯·伊薩可夫斯基:愛情——不是一顆心去敲打另一顆心,而是兩顆心共同撞擊的火花;
前蘇聯·尤·留里科夫:愛情不僅能給人帶來光明,而且也帶來黑暗,不僅使人們感到振奮,也使人們感到壓抑;
英國·莎士比亞: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遠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亞:偉大的愛情能使最平庸的人變得敏銳、勇於獻身、充滿信心;
法·莫里哀:愛情是偉大的導師,教我們重新做人;
前蘇聯·留里科夫:幸福的愛情能使一天等於一年,而使一年等於長生不老。愛情能使人變成神,使人長生不老。
那麼,愛情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聽聽舒婷是怎麼說的。
2、 全班朗讀全文,初步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愛情觀。
同學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師生共同明確:
否定了一方攀附、單方痴戀、一味奉獻三種世俗的愛情觀。三個字「絕不學」表明了作者鮮明的態度。指出愛情必須是一種獨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視自身價值的關系。
3、 縱觀全詩,可發現舒婷的這首《致像樹》分為上下兩節,請同學們劃分出上下兩層。
明確:一層:開頭至「不,這些都還不夠」
二層:「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結尾
劃分原因:一層:是詩人宣告一篇戰斗書,宣告自己不願成為男性附庸。
從感情上看,一層是升調。詩人以六個比喻句直接列出六個否定,激昂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瀉千里,不可阻擋,彷彿吐盡千年來積壓在女性心中憤恨不平的塊壘。是反抗,是掙脫,是戰斗,詩人以一個勇敢的鬥士的面貌出現。這部分的旋律是昂揚,激奮,向上的。
二層:詩人對自己的愛情觀確立,這一層是詩人感情抒發平緩的,詩人以女性溫情,真摯細膩,纏綿悱惻地抒發了自己內心夢想,象小溪流水,如一木棉在清風中搖曳。
4、請男生朗讀詩歌第一層,要求其他同學在聽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在詩歌的第一層中,所要否定的愛情觀。
歸納明確:作者否定了三種傳統的愛情觀: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於不顧,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
其次,痴情的鳥兒,為綠陰重復單調歌曲的鳥兒。
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痴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願飛出橡樹的庇護,不願飛向屬於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這是一種「只知依附」的愛情。
第三,泉源、險峰、日光和春雨。
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被贊美的對象,詩人在這里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認同。因為它們為了橡樹的蓬勃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結予,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小結:以上三種都是傳統的「世俗的愛情」,都是以犧牲一方為前提的。傳統的愛情觀顯示愛的雙方的結合,並不是人的感情和價值的平等的結合,往往是權勢和財勢的結合;結合的雙方也往往是主導和從屬、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失去了愛的本質。作者是持否定、批駁的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痴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
那麼,作者嚮往的愛情觀是什麼樣的呢?
5、請女生朗讀詩歌第二層,要求其他同學在聽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在詩歌的第二層中,所嚮往和提倡的愛情觀。
師生就「愛的雙方應保持怎樣的關系,具有怎樣的形象和內涵」 共同討論,尋求並達成共識: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雙方必須平等獨立;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雙方必須相互默契,心有靈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為知己。
雙方的形象和內涵: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象徵男性——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具有陽剛氣概;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徵女性——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沉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氣質。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雙方必須禍福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雙方在獨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榮辱與共。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不僅愛你偉岸挺拔的身軀,愛你的容貌、氣質、才華成就;更愛你今生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
這就是作者嚮往的愛情觀,這就是偉大的愛情,這就是堅貞的愛情。
小結:
舒婷的《致橡樹》不像常見的愛情詩那樣直抒胸臆,用火熱的詩句表達對愛的焦灼和渴望,或對意中人的熱烈追求與贊美,或抒發失意的愛情帶給自己的悲苦與煎熬。它跳出一般愛情的窠臼,擺脫情網中人的意亂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觀照愛情,對愛情的本質進行了一番理性的考問與判斷。詩中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是互愛著的,女性熱烈的愛應該得到男性積極的響應;它即不該是女性的一廂情願,如鳥兒之對橡樹;也不該是女性對男性單向、忘我的愛的奉獻,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無動於衷地享有,如山泉、險峰、日光、春雨之對橡樹。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並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以此共同強健愛的紐帶,使雙方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終身相依,共度人生,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的愛情才是鮮活、圓滿的,這種本真的愛情,才是值得追求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嚮往和追求。
第二課時
導語:
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舒婷的《致橡樹》,在將這首詩分為兩節的基礎上進行了分析,今天我們將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繼續來理解這首詩。
(續上一課時)
6、由我們剛才對詩歌的討論可以看出詩人的這種愛情觀具有極強的現代人文性,這些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一點都不新鮮,但是我們聯系一下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就會發現其實並不這么簡單,詩人是發國人之未發,寫國人之未寫。
這首詩寫於1977年3月27日,發表於1979年《詩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國,十年浩劫剛剛結束,人們思想上的樊籬還沒有徹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視,人的尊嚴遭到肆無忌憚的踐踏。愛情,這一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現象,在十年動亂中更是遭到貶低甚至扼殺。當時不少詩文中所描寫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沒有其它的「慾望」,「愛情」這一「資產階級的感情」更是與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詩人也毫不畏懼地把她的觸角伸向人性的各個領域,對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細致的觀察和體驗。在打破了思維上的清規戒律之後,詩人勇敢地表現了對血肉豐滿、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詩中大膽地描寫了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愛情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和情狀。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作者理想中純潔熱烈而以高尚的愛情。這是作者的愛情宣言,這是一個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中國當代女性對愛情的不懈追求。這首詩抒寫的不是個人狹小感情圈子的纏綿悱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穎獨特,為新時期詩歌中的愛情描寫吹進了一股清風。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也試圖反抗,改變這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不僅喪失了做個「人」的權利,只能像一種依附品從屬於男性社會,而且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加濃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
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應該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
同時本詩還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如果將詩中的「愛」由男女之愛推而廣之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愛,本詩還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應該是單獨的個體,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獨立的,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相互依存,應該建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系。詩人在詩中呼籲了女性的自我完善,使人們認識到了幾千年來男尊女卑思想意識的危害性,從而弘揚了一種民主的意識。
7、學習本詩的特點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詩歌之所以採用整體象徵,也由於詩人的構思意圖不一定把作品題旨局限於愛情的視野。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同樣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對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1)象徵手法和比喻的修辭方法。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同時在詩中,詩人還設立了一系列的象徵意象來表達她的愛情觀,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等,這些都象徵了世俗的愛情觀。
縱觀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主要運用了象徵的表現手法,另外還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反復、對比等修辭手法。那麼運用象徵和比喻能起到什麼作用?
象徵是通過某一具體事物(即象徵物)來表現與之有某種聯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徵義),從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達的意思更為含蓄、深刻。
運用象徵和比喻能使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含蓄雋永(板書),意味生長。這些象徵物和喻體在詩歌中又稱為意象。所謂「意象」即「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象」是指客觀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詩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觸發,「象」是「意」的載體,二者水乳交融,互為依託。
本文運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說本文的意象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疊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銅枝鐵干,刀劍戟,紅碩的花朵,沉重的嘆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風雷、霹靂,霧靄、流嵐、虹霓)
問題一:象徵女性陰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絲,蒲葦,水,比方有一首歌里這樣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從傳統意象來看,好像水更能表現出女人的陰柔之美,作者為什麼單單用木棉來象徵女性?
同學們討論後歸納明確:水雖然能表現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繞山走,給人的感覺總有點依賴之感,缺乏獨立性;而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橡樹站在一起,平等獨立,又不失女性的溫柔之美。
問題二:理解詩中「土地」的意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請同學們討論,「土地」在這里代表了什麼?
歸納明確:「土地」是偉大的愛情的真正堅貞之處。詩人用「土地」來寄寓自己的情感,這里我們可以對土地有無限豐富的想像理解。它是不定的意象,絕不僅僅只是祖國和事業,當把它與外在身軀相比,我們可見到土地是內在的品質是「根」是心靈靈魂能夠相握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才是偉大的愛情,愛你,不僅愛你偉岸挺拔的身軀,愛你的容貌、氣質、才華成就;更愛你今生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和你靈魂深處動人的美麗。
可見,「土地」可以理解為一切內在精神領域的東西,可以有對祖國、故鄉、母親、事業的愛,更有對其人生追求的愛。由此,我們就理解了詩人所追求的理想的愛情觀,在這些意象特徵美的解讀中,我們也完整地解讀了這首詩歌的情感內涵及主題。
(2)語言特點
對偶:詩歌語言形式的核心。
本詩繼承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大量運用整齊勻稱的語言對應形式,1—3,4—6,7,8,9,10有嚴謹,有寬泛。
《致橡樹》的語言生動形象,蘊涵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詩節句式由長變短,語氣由平緩變得急促,詩人的情感體驗越來越強烈。女詩人對幾千年來男女不平等現象冷靜思考,希望在愛情上能夠獨立、平等,這種情感被壓抑了幾千年,現在似火山爆發,噴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水,一瀉千里,不可阻擋,似錢塘之潮,一浪高過一浪,推向高潮,這是發自內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後的吶喊,所以詩人最後喊出:不,這些都還不夠!
8、初步認識朦朧詩
舒婷作為「朦朧詩」派的主將之一,她的詩風細膩而沉靜,哀婉而堅強。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朦朧詩,體會其特點。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這首隻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後震動了整個詩壇,不管是對朦朧詩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態度的人,對這首詩卻是一致的欽贊。作者用意象、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徵),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雲的縫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們可以體會到,在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頑強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彎又長
我用一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詩人選擇了三個簡單的意象,構成了一個象徵意味很強的流動畫面。「我」拿著鑰匙在尋找自己的房間,也即尋找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彎又長」的,「牆」是「厚厚的」,要尋找,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也可能要走很長的路;然而「我」是堅定的,「我」在頑強地敲著,過走過敲。而「我」又並非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不是都在終生尋找嗎!
「遠和近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這是一種錯覺。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中悟出一種深意:人與自然(雲象徵自然)是和諧的,人與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五、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舒婷的《致橡樹》,理解了她的愛情觀,並且也明白了,愛,並不是狹隘的愛對方偉岸的身軀,容貌和才華,還要愛他的理想,他的追求,愛生活,愛祖國,這才是真正的愛情。同時我們也初步了解了以舒婷為代表的朦朧詩的一些特點,有助於以後同學們對詩歌的閱讀欣賞。
六、 布置作業
1、 背誦全詩。
2、 完成一篇讀後感《讀〈致橡樹〉》,字數不限。
\
C. 高中語文教案
我是一個高三學生。我對按照教案亦步亦趨的語文教學不會有興趣。建議老師多聯系實際問題,用生活中大家都經歷過的場景作比方,在輕松幽默中進行語文教學。
D. 高中英語板書怎麼設計
和語文板書差別不大:正中間是課文標題,然後黑板可以分成兩半用。 一般英語板書只寫重要的語法、句子或單詞。
E. 高中語文教案的內容簡介
《課堂教學設計叢書》。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材回都相應地進行了一答些修訂,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一代新人,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此,我們組織仍在教學一線工作的特級教師和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根據現行全日制高中教材(人教版)編寫了各科教案,冠名為《課堂教學設計叢書》。該叢書與以往的教案有所不同,它更注重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探索。每堂課的教學分以下幾個方面編寫:
1.教學目標。注重對學生的價值觀、科學態度、學習方法及能力的培養。構建培養學生全方位的素質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其分析不僅體現在知識點上,還體現在方法、能力上。
3.教學過程設計。因材施教,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愛學、會學,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每一堂課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基礎,構建教學的問題情景,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
4.課後附有關的小資料,以備老師在教學時選用,解除老師到處找資料之苦。
為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有的課時可能有兩個「設計」。
F. 哪裡有好的高中語文教案
如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
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ó)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àn)女,盪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櫂(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教學目的:
1、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 掌握《荷塘月色》描繪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1、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教學工具:多媒體、學生課下分組在網上查閱的資料實物投影文字稿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張清華園中月下荷塘的照片,並播放《荷塘月色》的範文朗讀錄音
1、 提問:在上節課的閱讀中,我們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華園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優美的韻味應怎樣更好地來品味呢?
回答: 通過朗讀來體會。
2、 大家一起朗讀課文中的寫景重點段落四、五、六3節。
(二)質疑
1、 提問:在朗讀中,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樣的特點?
回答:一種朦朧的美。
2、 點撥:很好。那大家讀過幾遍後,有沒有想過文中的朦朧感是怎樣產生的?同時,大家預習過課文,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現在可以提出來。
回答1:作者的筆下景物的朦朧美與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聯系,因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這篇散文除了寫景很美外,有些語句不太明白。
如: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白天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
(三)資料交流:
1、提問: 我們仔細讀讀這些語句,它們有什麼特點?大家是否想過為何不理解呢?這些語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們對寫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課下已經分組查找了資料,現在根據大家在網上查找的資料,體會一下這些話的內在含義是什麼,並說說你的理由和結論?(大家集體交流討論)(由同學上來展示資料)
2討論: 《一封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可以看出作
者孤獨彷徨和煩悶的心情。
《哪裡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罷了。」表現作者不滿現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清前進的方向。
3、結論:從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作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自由知識分子,他也有過苦悶彷徨。
4、 小結:不錯,有了這么多資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幾句話和作者
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心情有很大關系,請大家談談自己看法。
討論: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從本文寫作背景看,開門見山點明了作者當時的苦悶彷徨的心境。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結合本段其它語句,作者越是喜愛這片靜謐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的感受。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點明了作者雖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釋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現實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體把同學們的觀點顯示在大屏幕上)
(四)、課文解讀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通過直觀優美的荷塘圖片來啟發引導)
2、第二句,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志,典雅,聖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
(展示動感的荷葉圖片)
3、「層層」——高低有序。(圖片)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 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展示對比圖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為什麼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因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ƒ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
(展示對比圖片)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重點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里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展示powerpoint課件中的對比頁面)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強化理解記憶)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展示動感荷葉圖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圖片)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圖片)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圖片)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 「瀉」、「浮」、 「畫」、「洗」。
「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像,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
「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系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像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2、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准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 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裡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本文根據作者的游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確立課題(作業)
在比較中,我們也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學還有想進一步了解朱
自清的想法,這很好,可以把剛才在比較中的出的結論總結成文,也可
以提出,你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想從哪方面繼續了解的?有興趣的同學
可以在 「朱自清散文研究」這個大課題下,確立自己相關的子課題。
課後自評:
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課教學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1、 《荷塘月色》中關鍵語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學習的難點,特別是寫作背景的介紹很難使學生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質疑,明確問題,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關資料,包括網上查找信息、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資料等,再到課堂上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尋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利用圖片、朗讀錄音以及動感的flash音畫配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強了直觀性,加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閱讀分析鑒賞的能力,課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學生也有興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課外推薦閱讀,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G. 說課中怎麼說板書(高中語文)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板書設計全集
《沁園春•長沙》
立足:寒秋湘江 橘子洲頭
上闋寫景: 遠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獨立寒秋圖 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觸景生情,問:
湘江秋景圖 仰視:鷹擊長空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俯察:魚翔淺底
總結:萬類霜天競自由
下闋抒情: 崢嶸歲月:攜來百侶曾游
崢嶸歲月圖 年齡氣質: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胸懷大志,答:
中流擊水圖 精神狀態: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實際行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詩兩首》
出現、哀怨
《雨巷》:苦悶彷徨 微茫的希望: 行走、冷漠
丁香一樣的姑娘 走近、太息
河畔的金柳
軟泥上的青荇
《再別康橋》:惜別 軟泥上的青荇 沉默 惜別
榆陰下的水潭
康河中的木船
斑斕的星輝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 大堰河與我的親情——懷念與痛悼——間接抒情
堰 (悲苦、低微)
河 大堰河苦難的一生——眷戀與感激——融情於事
我 (勤勞、善良)
的 大堰河身後的悲涼——同情與控訴——邊敘事邊抒情
保 (凄涼、悲慘
姆
《燭之武退秦師》
秦國圍鄭
臨危受命 詳略得當
燭之武退秦師 說退秦師 波瀾起伏
晉軍撤離
《荊軻刺秦王》
商議密謀
求取信物
行刺准備 准備匕首
配備副手
怒斥太子
白衣相送
荊軻刺秦王 易水送別 慷慨悲歌
計見秦王
顧笑武陽
秦廷行刺 秦廷搏擊
倚柱笑罵
荊軻被斬
《鴻門宴》
告密欲去 —— 開端
宴會前 夜告籠絡
劉邦謝罪 —— 發展
范增舉玦
宴會中 項庄舞劍
鴻門宴 樊噲闖帳 —— 高潮
劉邦逃席
沛公脫身 —— 結局
宴會後 張良入謝 —— 尾聲
立誅無傷
《為了忘卻的記念》
一節 寫作緣由---------悲哀憤怒
記念的目的
二節 寫的必要---------喚起民眾
三節 交往始末---------暗自詫異
劉:微笑和藹
記念 記念的內容 四節 遇害事實---------
敵:下劣兇殘
五節 遇害經過---------從容輾轉
六節 經驗教訓---------選擇戰法
記念的意義
七節 死難意義---------奮然前行
《小狗包弟》
第一部分:楔子 (1自然段) —— 藝術家與狗的故事
開端 (2自然段) —— 包弟來歷、形貌、名字的由來
第二部分 發展 (3—6自然段) —— 七年相處,小狗招人喜愛
結局 (7-9自然段) —— 一朝離別,歉意終生
第三部分:尾聲(10-13自然段)—— 真心懺悔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簡述演講的一些背景(時間、地點和題目)
(2自然段) —— 演講稿的美觀。
第二部分 (3自然段) —— 人物形象的刻畫 俏皮睿智、聲情並茂
(4-9自然段) —— 演講的過程 富有激情、博聞強記
第三部分:(10自然段)—— 贊美和欽佩之情 文才斐然、感染力強
《新聞兩篇》
導語(1):「不列顛尼亞」號離開,表明英國對香港的統治結束
4時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時
主體(2―11) 一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 間
7時45分降旗儀式 順別了, 0時左右交接儀式上易幟 序
「不列顛尼亞」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交代有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
二
今昔對比,深化主題
布熱金卡現在的環境
(1、2) 對比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奧斯維辛的有關背景
(3、4)
參觀者所見所聞所感-主體部分,按照參觀順序
(5、13)
再寫奧斯維辛的環境—呼應開頭,含蓄蘊藉
(14)
《包身工》
清晨起床的情景、惡劣的住宿條件(1—7) —場景描寫
生活的情景
包身工的來歷和身份,包身工制度的產生(8—11)
(1—22)
記敘早餐的情景,論及包身工制度的發展(12—22)
包身工上班工作的情景(23—25) —場景描寫
上工的情景
分析總結帝國主義利用包身工獲得巨額利潤(26—34)
(23—34)
憤怒控訴包身工這種野蠻的吃人制度(35—50)
《飛向太空的航程》
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導語:「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①毛澤東發出重要批示
按時間順序敘述 ②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成功
主體:中國的飛天夢及實現 ③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飛天夢的艱辛歷程。 ④中共中央做出實施載人航天的戰略決策
⑤「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久經考驗
⑥「神舟」一至四號飛船成功發射
結尾:回到現實,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圓夢的輝煌時刻。
沒有具體的方法,因為找到的資源都不免費- =不過希望我找到的東西對你有幫助,希望你早日找到最佳板書方法,祝你成功!
H. 高中語文教案的書籍評價
我們認為,本套叢書的編寫內容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