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語文人教版研討與練習教案萬能模板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版材的編寫意圖、完權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貳』 高中語文課本燭之武退秦師的研討與練習的答案
1、借口是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鄭國背盟想接近楚國。當然,根本原專因是秦晉兩個想擴張實力。屬
2、是對鄭伯此前沒有重用他的一種不滿。
3、第二步是說明攻鄭對秦無益,第四步是說明真正獲利的是晉國,一旦晉國強大,對秦國也不理。
4、鄭伯誠懇地向燭之武道歉,並說明鄭國滅亡事關燭之武。
5、晉文公從道義、客觀事實兩個角度出發,得出不願意進攻秦軍的結論:從道義上說,秦晉剛剛結盟,晉國就進攻盟友,於理不合;從事實上來說,進攻秦軍也難以得到什麼好處,還很可能面對秦鄭聯合的局面。因此,晉國只好退兵。這表現出晉文公作為一代梟雄的智慧。
6、燭之武的主要形象特點為:臨危不懼,智計非凡。
『叄』 人教版高中語文讀本上關於《紅樓夢》的幾篇解讀很好,不知道出自哪裡現在很想再讀讀,請知情者告訴在下
我姐姐的,她20,不知道是不是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試驗修訂本。必修)第六內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容 2002年12月第一版 2004年10月第三次印刷
關於紅樓夢的課文有13篇,1-10為選摘的精彩片段,11-13為賞析解說
1曹雪芹與《紅樓夢》
2榮寧二府
3王熙鳳協理寧國府
4探春結社
5宴席笑聲
6鴛鴦抗婚
7晴雯補裘
8湘雲醉卧
9尤三姐殉情
10黛玉焚稿
11《紅樓夢》詩詞鑒賞
12《紅樓夢》人物情態
13豪興。雋才。厄運
『肆』 高中必修1語文荊軻刺秦王研討與練習
『伍』 高中語文必修二人教版第二單元第五課 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一個來完整詩句里上源下句構成對偶;
2. 兩個完整詩句的上下句構成對偶,這種對偶形式也叫錯綜對;
3. 一個完整詩句里上下句構成對偶;
4. 一個完整詩句里上下句構成對偶,上下句內部分別構成對偶;
5. 一個完整詩句里上下句構成對偶。
『陸』 高中語文必修四 短文三篇54頁 研討與練習 答案
一分別把握三篇文章的主旨,聯系對生命、生活的認識,談談這三篇短文分別給你的啟示。
《熱愛生命》
作者從「度日」的含義談起,引出對生命的兩種不同的理解和態度。從對比中得出結論:生命是否可愛,取決於對生命的認識。如果對生命的認識不正確,白白虛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接著換一個角度,從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談起,指出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沒有死的苦惱。由於作者關注生活,講究享受生活的方法,因此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老了,還抓緊時間,使生活過得豐盈飽滿。
這篇文章的主旨: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享受生命賦予的快樂,讓生活過得豐盈充實,對於死亡也不會覺得煩惱。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文章第1段,說明人只要還有思想,就還是人;沒有思想,就無法同自然界的萬物區分開來了。第2、3段,說明人的肉體很脆弱,就像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葦草,但由於有思想,人就比宇宙還高貴,因此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顯然,在第1段的基礎上,意思具體化了,深化了。最後一段,補充、強化上文的意思,人不能求之於空間,應求之於思想的規定,用思想囊括宇宙。
這篇文章的主旨:人本身很脆弱,偉大之處在於能思想,人應該「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條》
先指出信條在幼兒園就學過,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則。接著列出十七條信條,並對這十七條進行歸納。然後說明這十七條適用於個人、社會以至政府。最後突出十七條中的一條:出門時手拉手,緊挨一起。
這篇文章的主旨:人們在生活中,實際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規則,而這些規則在幼兒園里就學過。
二聯繫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並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以闡釋。
參考答案:
1.我們對生活的認識和態度正確,生活樂趣就大,如課文中的「我」。對生活的認識和態度不正確,生活樂趣就小甚至沒有,如課文中的「哲人」「糊塗人」。
2.與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確很脆弱,如一根葦草,隨時有折斷的可能。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別的任何力量都無法掌控和摧毀的,因此人的全部尊嚴在於思想。
3.人無法填充時間和空間,在空間無限大的宇宙面前,人顯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沒有邊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個宇宙作為思考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囊括了宇宙。
4.幼兒園學過的那些基本原則,適用於個人、社會乃至政府。所以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兒園就學過。
『柒』 介紹一下學習高中語文第五冊的網站
高中語文第五冊說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 溫立三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是根據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編寫的。全套書共六冊,這里介紹的是第五冊。
這套教科書的說明指出:「閱讀教材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現代文和古代散文,著重培養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階段(高二),學習我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古代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著重培養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第三階段(高三),學習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的現代論文、科技說明文和文學名家名作,著重培養研討、評價現代文和文學作品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的培養,貫穿高中三個年級。這樣,形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訓練序列。」
這套教科書的說明還指出:「寫作教材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按照寫作過程進行分解訓練,培養從事寫作必須具備的幾種能力;培養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的能力;培養寫作常用實用文章(傳記、游記、讀後感、短評等)的能力;嘗試進行文學小創作。」
從以上兩段話中我們看到,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明顯體現出高中三個年級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學習序列,而高三的教材內容和學習安排,則帶有綜合、復習、提高的性質。就閱讀來說,第三階段對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的文章進行研讀,是文學作品欣賞的高級階段。而第三階段的寫作同樣具有綜合提高的性質。
閱讀部分,第五冊安排了六個單元,它們是哲學論文(隨筆)、文藝學論文、魯迅專題(《阿Q正傳》)、外國現代派文學、李杜詩歌和《孟子》專題。前兩個單元是從文章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現代論文的閱讀訓練。學習重點分別是積累梳理和融會貫通。這兩個現代論文的學習,實際上是承續了第一、二冊的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揣摩語言、篩選信息、把握文意和質疑問難等現代文的六大閱讀能力學習目標,並在它們基礎上進行綜合提高。而後四個單元是文學作品,屬於作家作品專題,它們承續了第三、四冊的文學欣賞,這又是在它們基礎上的綜合提高。這樣我們可以看出,第五冊閱讀單元的編排意圖非常明確。
寫作部分,安排了五個單元,它們是綜述、寓言故事與科幻小說、自然科學小論文、社會生活評論和自由寫作實踐。
下面對這冊教材分三個方面作具體說明。
一、修訂的四大變化
修訂這套教材時,恰逢語文課程改革進入一個新階段。現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已經頒布,根據課程標准新編的實驗教材也已經投入試驗。語文教學正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和勃勃生機。語文課程改革馬不停蹄。上半年,國家教育部又組織專家對《全日制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進行了修訂,成為正式的大綱,這套高中教材也將進行再一次的修訂。同時,專家們又正在著手制訂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標准,這勢必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的新理念貫徹到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去,並進一步深化這些理念。在這種情況下,本冊教材的修訂,也必然或多或少滲透了一些新的語文改革理念。
本冊教材修訂面貌呈以下四個方面的變化。
1.選文更加重視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與兩省一市(江西、山西和天津)的第五冊相比,這一次的修訂換了兩個閱讀單元,原來的寫作學論文單元換成現在的哲學論文(隨筆)單元,這些名家名文,有著深廣的歷史、文化和哲學內涵,又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意義;原來的學者散文單元換成現在的外國現代派文學單元,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其文化含量和開放觀念更不用說。而保留的文藝學論文、魯迅專題、李杜詩歌專題、《孟子》專題這四個閱讀單元,文化內涵同樣非常豐富。
2.閱讀單元的學習重點有新的考慮。現在的語文教材編寫中,一個單元一個重點的做法,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教師教學時更加有的放矢,學生一單元有一得;但也有缺點,就是這些單元學習重點構成線性排列,給人感覺似乎是整個單元就是為了訓練某一個點,其他都可以不管或者難以兼顧。而課文卻是豐富多樣的,每一篇課文並不是專門為我們教材的單元學習重點而寫的,這就可能造成教學中的某些牽強附會。現在一般認為,要盡量淡化傳統意義上的單元教學重點,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重點應該根據每一篇課文的不同情況而定,一篇課文的精彩處和難點,就是它的教學重點。為此,我們修訂這冊教材時雖然仍設置了單元學習重點,如第一單元質疑思辯,第二單元融會貫通,但這並不是說每單元的教學搞單打一,而要善於根據每篇課文的實際情況而確定重點,展開教學。
3.根據語文課程改革的精神,教材修訂中貫徹了「少做題,多讀書」的主張。理由是,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大量的題海訓練決不是辦法;而惟一算途徑是要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所以,對於閱讀課文的練習,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作了精減,做到少而精。這些練習,注重引導整體把握、積累文筆精華,還注重課內外聯系,進行拓展性學習。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少做題,多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閱讀的內容可以分出幾個層次,首要的當然是課文,要對教科書中所學課文爛熟於心,該熟讀的熟讀,該背誦的背誦,決不含糊;其次是閱讀與之配套的《語文讀本》,這些文章的編排大都是有針對性的,與課內某些閱讀課文相照應,熟讀這每一冊的幾十篇文章,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化積累;最後是課外閱讀,包括名著名篇、當代文學、文化及其他綜合性權威刊物,甚至各種報紙等。總之,凡是有品味的,有利於增加文化知識積累的,都可以鼓勵並指導學生閱讀。
4.寫作單元編排更加強調自由度和可選擇性。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就本冊安排的五個寫作單元內容來看,無論是片段練習,還是整篇作文,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可選擇項,即提供更多的參考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第二層意思是,就安排的這五個單元作文,教師可以靈活取捨;如果有更合理的單元寫作設計,教師可以自主安排,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論什麼練習方式,都是允許的。從這一點上說,不要太迷信課本,也許你會有更好的辦法。
二、關於閱讀課文
第一單元 哲學論文(隨筆)。學習重點是質疑思辨。質疑思辨是一種「讀思結合」的創造性閱讀方法,即在閱讀中,引導學生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而哲學類論文(隨筆)屬於思想內涵較深的文章,疑問必然不少,正適合對學生進行質疑思辨的訓練。
本單元由四篇文章構成。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闡述了人生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作者向我們顯示,這四種境界有高低之分,但無好壞之別。作者目的在於引導人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就思想意義上來說,本文對於世界觀確立階段的中學生無疑是有啟發作用的。而這四種境界的具體內涵究竟應作何理解,又是值得認真思辨的。《人是什麼》同樣是在追問「人是什麼」這個永恆的、卻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對這個問題,作者的回答是: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回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全文表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學生閱讀後自然引發對人生意義的探尋。《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可看作是一篇哲學隨筆,寫的雖然是歷史,但處處表現出當代意義。文章自然讓人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看待莊子的思想、行為、處世態度?我們要從他那兒借鑒什麼?聯系現實,怎樣理解作者行文中流露出的消極厭世的情緒?這些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思辨。《孔孟》談的是中國歷史上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同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同中有異,這是為什麼?作者把相當的原因歸結為時代因素,是否有道理?你是如何看待孔孟的?怎樣評價作者的觀點?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教學本單元要注意以下幾點:一、四篇文章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相對比較復雜,值得探究的問題很多,教師課前要作充分准備;但教學中對學生能引導多少則引導多少,不要求也不可能全面深入;二、可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讓學生聯系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主動提出有關問題,展開質疑,進行思辨、討論,老師適當點拔、講解;三、可以與歷史、哲學展開跨學科的交流,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初步興趣;四、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分析文章中作者表露的某些觀點,聯系實際分辨其積極的與消極的方面。總之,這個單元有相當難度,要認真對待,細加解讀。
第二單元 文藝學論文。學習重點是融會貫通。融會貫通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就一篇課文內的各個部分、每個方面能夠串連起來理解,把握全文的內容和精神實質;二是由一篇課文推及其他文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貫通舊知。由此可見,融會貫通意義重大,學習語文必須掌握這一方法。
本單元選編的四篇課文都是談文藝問題的,或總結文藝發展及規律,或探討文藝的欣賞方法,或玩味文學作品某一具體意象,表達了作者獨到的觀點和發現。幾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著名的學者或作家,深諳文藝特點和規律,藝術感好。閱讀這些文章,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引導我們思考文藝的其他問題。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談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軌跡,二是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能在這么短的文章里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輪廓描述這么清楚,並總結出四條規律,說明作者具有深厚的學問功底和很強的知識貫通的能力。《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探討中國文學、書法、繪畫、舞蹈等各門藝術的共同規律,用「虛」和「實」來概括,更見出作者融會貫通的功夫。《說「木葉」》則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徵,作了極為精細的辯析,對我們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它從一個側面告訴讀者該怎樣欣賞古詩詞,推而廣之怎樣欣賞文學作品;它可以啟發我們舉一反三,展開思考:該怎樣玩味中國古典詩詞中類似「木葉」這樣的意象?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又是一種融會貫通。《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作者是當代著名的詩評家,有著較強的藝術感受力,全文緊緊圍繞詩歌的藝術特點來談詩歌欣賞中的幾個問題,令人信服。對於欣賞新詩無疑起觸類旁通的作用。
由於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內容較深,非有一定閱讀積累和藝術感受很難讀懂,所以教師講授要深入淺出,盡量聯系過去所學的內容和學生課外讀過的書進行講解,真正做到全文內容的融會貫通和新知舊知的融會貫通。
第三單元《阿Q正傳》。前面說過,這套教材的編寫安排是,在高中三年級,選編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的名家名作,培養研討、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可以說,《阿Q正傳》正是為此目的而設。所以,作為小說單元,選文和練習設計都比第四冊的小說單元難度要大。
這樣有難度的作品,講到什麼程度為止?我們的回答是:講到學生可以接受的程度。什麼是學生可以接受的程度?這當然是教師才能回答的問題。因為不同地區、學校、班級甚至學生個體存在著差異,所以必須因材施教。《阿Q正傳》中涉及的國民性、革命、婦女、傳統等問題,比較復雜,中學生確實難以深入理解。教學時建議抓住以下幾方面:①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或作者的創作意圖;②分析人物形象的主要思想性格;③分析精神勝利法的主要表現及其實質;④品味小說中的精彩語言。抓住這幾點,就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行有餘力,或根據學生情況,教師調整教學的深淺度。
對於一部中篇小說,教學時如何進行具體操作?這個問題,以前沒有什麼經驗可供借鑒。《教師教學用書》中提出的先朗讀、分析後綜合概括的教學思路,至少經過教材編寫組的討論並認為可以一試。當然,我們更希望老師們努力創新,探索豐富多樣的教學思路。
再提一點要求,《阿Q正傳》的研究資料很豐富,教師要盡量充分佔有資料,以更好地開展教學。
第四單元 外國現代派文學。試圖通過對這幾篇作品的學習,使學生窺一斑而觀全豹;即在與現實主義作品比較的基礎上,初步了解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點。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和欣賞變形、誇張、象徵、怪誕、人物意識流和魔幻現實主義等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教學本單元,要指導學生在反復研讀課本所選作品的同時,認真閱讀《語文讀本》中編排的外國現代派文學作品和課外其他盡可能接觸到的類似作品,以增強感性認識,開拓視野。還要大體了解每部作品的寫作背景,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對情節和主題可以適當介紹和把握。對藝術特點的把握則應該是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例如,《變形記》的難點在於理解「卡夫卡式」的特色,即化奇異為平凡,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法解釋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讓荒謬悖理與合情合理、虛幻與現實這兩類對立的因素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展現出一幅神秘、魔幻、夢魘般的非現實的、好像又是現實中處處可以見到的圖畫,理解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牆上的斑點》的難點在於,意識流小說通過象徵暗示、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等方式,表現的一種「內心真實」究竟什麼;意識流小說作家為什麼否認客觀的真實;如何理解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區別;等等。《等待戈多》作為一部荒誕劇的代表作品,其荒誕性表現在哪裡,該如何理解;怎樣理解劇本強烈的象徵意義;它與傳統戲劇區別何在……而《百年孤獨》作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可感,充滿生動的細節描寫,可讀性非常強,這些方面與現實主義小說無異;但它又是魔幻的,這魔幻究竟表現在哪裡?與傳統現實主義小說根本區別在哪裡?作者為什麼要用這么一種藝術形式,才能充分地表現它描寫的生活?總之,四篇作品,各是四種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其難點便是:各自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如何在這些作品中表現出來的。
教學本單元,要始終用比較的方法,先是理論上需要了解一點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與現代派別文學的繼承與創新關系;再是要理論聯系實際,看現代派文學理論是如何在這些課文中體現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四篇課文中,因為大多是節選,所以有些不見得集中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文學派別的理論觀點,這就要求盡可能地讀整部書,甚至同一流派的其他更多的作品,力求全面地了解它們的藝術特點。
教學本單元,對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可接受程度,實事求是地進行教學。不需要讓學生記住一些現代派文學的概念、理論、術語,而是引導他們盡量多接觸一些這類的作品,了解世界文學的多樣性,養成尊重多樣文化的態度。決不能認為自己看不懂的就一定不是好作品,更不能因為作品中有一些消極悲觀的思想,而把它一棍子打死。
第五單元 李杜詩歌。李杜的詩,小時候讀,長大了讀,老了也要讀,一輩子讀不完。這里開個專題,有在以前學習李杜詩的基礎上提高一步的意思。所以這個單元的學習,不再是過去的讀讀背背,老師串講,而是一種研討、評價。具體要求是,通過學習本單元,使學生不僅可以欣賞理解李杜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還能結合過去學習過的李杜詩,就他們的詩歌風格進行理解評析。所以,這個單元,除了完成常規教學外,還要有專門時間指導學生進行研討。所謂常規教學,是熟練背誦這幾首詩,讀懂、理解其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品味這幾首詩中的意境。所謂研討教學,即主要藝術風格、章法、氣象等。關於藝術風格,不僅要了解李杜的總體風格,也要了解總體風格之下呈現的多樣性,如杜甫以沉鬱為主兼有清新活潑的風格。
幾首詩的研討要點是:《蜀道難》:章法、氣象和基調;《將進酒》:感情大起大落、誇張的寫法;《兵車行》:章法嚴密、場景描寫生動。《客至》:情致理趣。《旅夜書懷》:寓情於景、直抒胸臆。《詠懷古跡》:王昭君形象、詩人的寄託。《閣夜》:詩中用事。《登岳陽樓》:雄渾的意境。抓住這些,本單元的研討就能落到實處。
教學本單元要注意:①分析全詩的篇章結構,並以此指導誦讀全詩;②結合過去所學的李杜詩,貫通起來學習;③誦讀要貫穿學習的全過程;④老師要講得少而精,多讓學生動腦動口,進行思考和討論。
第六單元《孟子》專題。《孟子》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其思想、藝術都有許多閃光的東西,值得一代代學習繼承。初中和高一,學過五六篇《孟子》中的文章,為什麼到了高三還要開一個單元專題呢?這里也有一個總結提高的意思,希望使學生通過學習這個單元,對《孟子》有更深入的理解。
這個單元共選編四篇課文,其中《齊桓晉文之事》和《庄暴見孟子》是教讀課文,《孟子見梁襄王》和《短文兩篇》是自讀課文。學習這四篇課文,與以前對《孟子》篇章的學習相比,要求更高了。學習重點不能像過去主要限於讀懂字詞句的意思,而應在此基礎上理解、評價《孟子》的思想和文章的寫作特色,進而對《孟子》這部典籍有總體了解。所以單元明確提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孟子》的語言特色,全面綜合地理解《孟子》。教師要把握好這個定位。
為了達到研討的目的,對教讀課文,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齊桓晉文之事》:①孟子在文章中表達的基本政治主張是什麼?②你對「君子遠庖廚」是怎樣理解的?③孟子描繪的未來社會藍圖是怎樣的?你作何評價?④孟子的語言有什麼特點?《庄暴見孟子》:①孟子的民本思想在這篇文章中是怎樣體現的?②如何理解「與民同樂」?③本文的對比說理表現在哪裡?自讀課文研討問題,教師自行設計,目的也是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應該注意的是,對《孟子》思想內容的研討,不可能過深,教學不可深究。比如,關於《齊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放在《孟子》的整體思想背景下,就要作深一層的理解,但深一層的理解短時間又難以做到,學生也不容易掌握,所以教學時可就故事本身論故事,不作深度發掘。
三、關於寫作單元
第一單元 綜述。綜述是一種應用文體,掌握得怎樣,直接看出一個學生對材料的梳理和概括能力,所以這個單元的學習很有意義。教師教學過程,先要花一二十分鍾時間簡要介紹綜述的寫法。教材所舉例子不夠,教師可自行收集有關綜述,以佐證知識指導。學生也許初次練習這種文體,不容易下筆,不容易寫好,尤其是不知道要綜述什麼東西。關於這個問題,「寫作練習」中提供了幾條線索,可以照此訓練。教師如果有更好的題目,也可以自行安排。「借鑒實例」課本所附有限,也不一定很好,可指導學生多看《人民日報》等大報上有關綜述一類的文章;也可以看有關學術刊物上的學術會議綜述,從中學習一些寫作方法。
第二單元 寓言故事與科幻小說。設置本單元意在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學習重點有二,一是了解寓言故事和科幻小說的基本特點,二是練習編寫寓言故事或科幻小說。寫作指導中,既包含了對這兩種文體特點的簡要介紹,又包含了寫作方面的指導。教學時,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一,不必都做。兩者有難易之分,寓言從小學就廣泛接觸,顯得更容易一些,所以寫作難度相對小一些;科幻小說要求既要符合科學,又要有想像力和預見性,還要是文學創作,難度較大,故不易寫作,但學生可能喜歡閱讀,也想嘗試。不過,不管是練習寫寓言還是科幻小說,都要提醒學生不要摹仿其他作品,而盡可能進行獨立創作。
第三單元 自然科學小論文。學習這個單元,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求實的精神,嚴謹的表達,以及觀察習慣,研究能力等,要讓學生初步理解寫作這種小論文的意義。現在一般還分文、理科,對於理科學生來說,學習寫自然科學小論文當然是必要的;對於文科學生來說,是否也有必要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將來的人才,必定是文理雙通的人才,本著全面發展的考慮,文科學生也要多多學習自然科學的知識。但如果確實有困難,也可以變通,比如,可以改為練習寫社會科學小論文。其實,無論是自然科學小論文,還是社會科學小論文,基本特點都大同小異,而其寫作步驟更是一致,都分為選擇題目、搜集材料、提煉觀點、安排結構、起草修改這樣幾個階段。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選擇好研究的題目,教給一些研究的方法。
為加強語文的實踐性,學習這個單元,寫作之前,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展開社會調查,廣泛查閱資料;事後可以模擬一個論文宣讀或者答辯會,評出優秀論文若干篇,給予表揚或鼓勵。
第四單元 社會生活評論。社會生活評論對高中生來說,是一項新的寫作訓練內容。要求學生就社會生活中某些現象發表評論,這可以說試圖使學生把語文與實踐聯系起來。從這一點上說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學生在校讀書容易兩耳不聞窗外事,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寫社會生活評論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急劇變化的現實生活。現在信息爆炸,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的來源很多,同樣的信息,有些熟視無睹、充耳不聞,有些卻感慨良多,這是正常的。寫社會生活評論,就是應該有感而發。否則就是無病呻吟,寫出來的東西也就沒有多大意義。這一點,要十分注意。
第五單元 自由寫作實踐。前四冊都已經安排了「自由寫作實踐」,意在強調學生寫作的自由。而本冊側重在練習寫「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有較大的自由寫作空間,其主要表現在「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三個方面。立意自定是指作者可以自由選擇寫作的內容,自由發表對問題的看法,表達自己的觀點;文體自定是指根據寫作內容,作者可以自由選擇文體;題目自擬,是說作者可以自由擬定一個合適的題目。話題作文是近幾年中高考所非常重視的,教師可以多了解一點這方面的情況,以使指導更具有針對性。教學時也要大膽摸索,勇於嘗試,走出自己的路子。
『捌』 高中語文必修四第十二課第十二課研討和練習答案
1.課文可以分為哪幾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設題意圖:此題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劃分段落結構,然後概括各部分的內容大意。
參考答案:
課文按蘇武一生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寫蘇武在胡、漢兩國關系微妙時期奉漢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兩國之好,主要是交代蘇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團的主要成員。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寫蘇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氣節的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先寫蘇武出使匈奴時遇到的意外變故,再寫衛律威逼利誘,蘇武被幽禁並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來勸降等事件。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蘇武返回漢朝的過程。先寫漢與匈奴和親後,蘇武終得重見天日,重歸祖國。
2.衛律和李陵勸降的情形和說辭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設題意圖:史傳文學要求作者將史學性與文學性很好結合起來,本文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對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別中更鮮明。學生應注意到不僅有正反之間的對比,還有同類之間的對比。在體會其對比時能通過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點。
參考答案:
衛律在勸降蘇武時採取的是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的方式。先以副使張勝獲罪,蘇武「當相坐」,來脅迫他,遭拒絕後,又「復舉劍擬之」來威逼,然「武不動」。威逼不成,又以「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來利誘。而李陵則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飲酒敘談之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指出漢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漢武帝害死;再披露蘇武家庭的悲劇:「太夫人已不幸」「婦年少,已更嫁」「獨有女弟二人,兩男一女,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體會說明最初與蘇武頗有同感;最後指出漢朝法令無常,即使回去也難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顯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勸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兩人與蘇武的關系不同,二是兩人的地位與修養不同。衛律原來是漢朝的武將,被匈奴俘虜後投降的,本是無氣節的武夫,希冀獻功的小人,並無是非標准,惟利是圖,所以丑態百出,遭到蘇武的唾棄。而李陵是一代名將飛將軍李廣之後,曾為漢朝立下戰功,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被漢武帝誅滅家族。所以在勸降時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蘇武的大義凜然後能「泣下沾襟」,可見尚存羞惡之心。
3.對於衛律和李陵的勸降,蘇武的回答在措辭和態度上有什麼不同?
設題意圖:一是要學生注意體會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二是要學生注意語言描寫與細節描寫。
參考答案:
首先,衛律與李陵和蘇武的關系不同。衛律原來是漢人,但已經投降,成為國家民族的罪人,可恥的叛徒,對於熱愛祖國的蘇武而言是敵人,所以不用客氣。李陵雖然也已投降,但原來與蘇武「俱為侍中」「陵與子卿素厚」,是亦敵亦友的關系。二人勸降的方式不同,蘇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衛律手段卑鄙,態度傲慢,蘇武對其威逼「不動」,對其利誘則「不應」,表現對其為人的鄙夷。當他說出「與君為兄弟」的話後,蘇武終於忍無可忍,「罵律」,自始至終都以強硬的姿態抵抗。李陵則採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蘇武全然不為所動,稱李陵為「王」,劃清二人的關系,表明自己的立場。採用的是綿里藏針、有理有節的方式。對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現了蘇武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大義凜然的品格。
二許多詞語在古代漢語中的某些義項和現代漢語中的意思往往不一樣。請仿照示例,從文中找出古今異義的文言詞,填寫下表。
設題意圖:培養學生古今語言比較意識,啟發他們注意發現課文中出現的詞語演變現象,為以後閱讀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這里只是舉例,可不受此限。
例字
例句
課文中的意思
現代漢語中的常見意思
假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臨時充任
虛假
稍
稍遷至栘中廄監
漸漸
稍微,些許
當
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抵押
正在(某時某地)
遺
既至匈奴,置幣遺單於
送給
丟失,落下
會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正當,適逢
聚會,集合
三相傳蘇武歸漢後,曾致書李陵,望其歸漢,李陵作《答蘇武書》回復。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試結合課文和這一段文字,談談你對蘇武這一歷史人物的認識。
設題意圖:本題希望學生能通過獨立分析多種歷史資料,進一步了解全面的人物形象,立體的人物性格,培養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避免局限於一文一傳,將歷史人物簡單化的傾向。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討論題,可以著重談蘇武的愛國主義精神,贊頌他將個人恩怨與利益服從於國家利益,也可以談封建時代君主對臣下的刻薄寡恩。能有一定創見,反映出自己心得即可,不必求同。
參考答案:
① 李陵勸降蘇武時,曾對他訴說過漢武帝的刻薄寡恩,這一點在這段材料中得到印證。以「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之功卻「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同時,李陵在衡量人生價值時是以個人利益得失為標準的,而蘇武則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蘇武明知漢武帝的刻薄寡恩,還是要歸漢,是因為在他心中,君國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漢臣,其實是忠於祖國。所以,漢帝給他多少賞賜他並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終於完成了使命,維護了國家民族尊嚴。這樣,兩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說明蘇武的偉大。
② 《蘇武傳》中塑造的蘇武這個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動地刻畫了一位愛國英雄形象,歌頌了他偉大的民族氣節。但我們對他生活中別的側面不是很了解。這段文字向我們展現的是他自己歸國後不忘故友,因為在李陵勸降蘇武時,蘇武看到李陵尚存愛國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說「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所以蘇武歸國後希望能幫他「改邪歸正」,讓他回歸到節義的道路上來。這是他由己及人、不忘舊情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