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語文 史記選讀、 秦始皇本紀 原文
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見東方。十月,桓齮攻趙。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雲陽。韓王請為臣。
十五年,大興兵,一軍至鄴,一軍至太原,取狼孟。地動。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初令男子書年。魏獻地於秦。秦置麗邑。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地動。華陽太後卒。民大飢
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始皇帝母太後崩。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大飢。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賁攻(薊)[荊]。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王翦謝病老歸。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游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秦王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庄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鬬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於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趙高為郎中令,任用事。二世下詔,增始皇寢廟犧牲及山川百祀之禮。令群臣議尊始皇廟。群臣皆頓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雖萬世世不軼毀。今始皇為極廟,四海之內皆獻貢職,增犧牲,禮咸備,毋以加。先王廟或在西雍,或在咸陽。天子儀當獨奉酌祠始皇廟。自襄公已下軼毀。所置凡七廟。群臣以禮進祠,以尊始皇廟為帝者祖廟。皇帝復自稱『朕』。」
B.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出自史記課文有那些
鴻門宴
屈原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是我們現行教材(人教版)上的出自《史記》的課文。
其他版本的可能會有出入,因為人教版的好像不止現行的這一版。
C. 高中語文選修《史記》中《張良》古文翻譯
原文: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日:「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爭功,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日:「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日:「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後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後日:「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呂後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日:。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日:「始上數在國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強要日:。為我畫計.一留侯日:「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敵遮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以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勸也.於是呂後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候所,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佯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齒,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日:「吾求公數歲,公辟選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t*四人皆日:「陛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日:「煩公幸卒調護太子.一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日:「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後真而主矣.」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後八年卒,謚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隱居下邳期間,喜歡結交遊俠之士。項伯在殺人之後,也曾到張良這里躲藏過。
十年之後,陳涉等起兵反秦,張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隊伍。聽說景駒在留自立為楚王,張良便率領隊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劉邦。劉邦正率領著幾千人,在下邳以西擴張勢力。於是張良便歸屬了他,劉邦拜張良為軍中主管馬匹的官。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講給劉邦聽,他都十分接受,還常常使用其中的計策。然而張良又常給其他人講,他們卻不理解。張良說:「沛公真是上天所賜。」於是便決定追隨他,不再去見景駒。
漢六年正月,劉邦分封有功之臣。張良並未立下戰場上殺伐的功勞,但漢高帝劉邦卻說:「在軍帳中出謀獻策,使千里的戰場取得決戰的勝利,這是張良的功勛。讓他自己在齊選擇三萬戶。」張良卻說:「我從下邳起事,在留會見皇上這是天意讓我歸屬陛下。陛下採用我的計謀,並不時取得成功,我自願分封到留就感到滿足了,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分封。」劉邦便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進諫勸阻,都沒能改變高帝確定不移的想法。呂後很驚恐,不知該怎麼辦。有人對呂後說:「留侯善於出謀劃策,皇上信任他。」呂後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說:「您一直是皇上的謀臣,現在皇上打算更換太子,您怎麼能墊高枕頭睡大覺呢?」留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採用了我的計謀。如今天下安定,由於偏愛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使同我一樣的有一百多人進諫又有什麼益處。」呂澤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這件事是很難用口舌來爭辯的。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這四個人已經年老了,都認為皇上對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們按照道義不肯做漢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要謙恭,並預備安車,再派有口才的人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來了以後,把他們當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著入朝,叫皇上見到他們,那麼皇上一定會感到驚異並詢問他們。一問他們,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麼這對太子是一種幫助。」於是呂後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漢十二年,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想更換太子。留侯勸諫,皇上不聽,留侯就託病不再理事。叔孫太傅引證古今事例進行勸說,死命爭保太子。皇上假裝答應了他,但還是想更換太子。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麼的?」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皇上於是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逃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何自願跟隨我兒交遊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願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拚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理保護太子吧。」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後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抽泣流淚,皇上起身離去,酒宴結束。皇上最終沒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過後八年,留侯去世,定謚號叫文成侯。他兒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留侯張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
D. 高中語文《史記.刺客列傳》在哪本書裡面
《史記·刺客列傳來》在《源史記》這本書里啊!你是真不知道還是在賣萌啊?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1]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1]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1]
E. 求資深高中語文老師講講 《史記》高中生必看篇哪些(10篇左右)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還有張良,陳平,蕭何,韓信,樊噲,曹參,周勃,夏侯嬰,呂後等等。
F.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出自史記課文有那些
1、《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記敘了信陵君禮賢下士和竊符救趙的始末,表現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謙遜作風和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
2、《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文章敘述的是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
3、《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關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這是現存關於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據。
4、《將相和》: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6)高中語文史記擴展閱讀:
在《史記》中,司馬遷刻畫人物,更多的採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比如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一節,這是發生在起義軍內部的一場斗爭,這場戰爭關繫到反秦斗爭的成敗。宋義作為起義軍的將領在關鍵時刻卻不去救趙,理由冠冕堂皇,實際上是苟且偷安,甚至另有圖謀。
作為次將的項羽看穿了他的意圖,當機立斷,斬殺宋義,奪取軍權,扭轉了局勢。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表現了他的卓識和果斷,表現了他關懷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負國家安危重任的志氣。
又有「項羽最得意之戰」——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所向披靡,無堅不摧。再看看諸侯軍的反應,「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這一仗,寫出了項羽不畏強敵的精神、無比旺盛的鬥志,莫敢縱兵、人人惴恐的諸侯軍,更是襯托出了他的英雄氣概。
G. 史記又名什麼,高中語文課本中哪四篇選於此書
《史記》是中復國歷史上第制一部紀傳體 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鴻門宴》 《廉頗藺相如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屈原列傳》
H. 求高中語文 史記中,范蠡那篇課文的原文和翻譯!
原文:
范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句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於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句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於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庄生。曰:「至則進千金於庄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
至楚,庄生家負郭,披藜藋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既去,不過庄生而私留,以其私齎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I. 高中語文古文閱讀都是史記嗎
史記里的人物傳記的話一般高考比較多.高一的話,一般是比較短小的寓言類,哲理類的比較多.不一定的,還是看地方的
J. 求魯人版高中語文選修史記選讀目錄
第一單元 以國家利益為先
1 廉頗與藺相如
2 晁錯
學習活動
一 書聲琅琅
二 鑒賞園地
三 積累·疏理
四 拓展空間
自讀文本
郅都
張騫
相關鏈接
《史記》傳記文學的感情傾向
第二單元 義薄雲天
3 趙氏孤兒
4 信陵君竊符救趙
學習活動
一 書聲琅琅
二 鑒賞園地
三 積累·疏理
四 拓展空間
自讀文本
管鮑之交
魯仲連義不帝秦
相關鏈接
《史記》的人物刻畫
第三單元 面對現實的智慧
5 甘羅
6 淳於髡
學習活動
一 書聲琅琅
二 鑒賞園地
三 積累·疏理
四 拓展空間
自讀文本
范蠡
毛遂自薦
相關鏈接
《史記》的語言藝術
第四單元 決勝疆場的藝術
7 孫臏
8 井陘之戰
學習活動
一 書聲琅琅
二 鑒賞園地
三 積累·疏理
四 拓展空間
自讀文本
張良
田單
相關鏈接
《史記》的選材藝術
第五單元 英雄悲歌
9 垓下之戰
10 荊軻
學習活動
一 書聲琅琅
二 鑒賞園地
三 積累·疏理
四 拓展空間
自讀文本
伍員之死
飛將軍李廣
相關鏈接
《史記》細節描述的藝術魅力
活動性學習專題
傳記文學的坐標
學習活動
一 《史記》大觀園
二 學習成果展示
三 風追司馬
學習資源
1司馬遷傳(班固)
2司馬遷與《史記》(韓兆琦)
3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李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