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論高中語文

論高中語文

發布時間:2020-12-17 06:11:04

1. 高中語文論述類文本如何拿到滿分的方法與技巧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版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權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而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

2. 高中語文 議論文怎麼寫

議論文其實特別好寫,你的問題不就是論據不好找么?
很簡單,不要版把它當成議論文來寫。其實權就是一個個記敘片段拼成的。因為所有論據都可以自己編。不論是道理論據還是事實論據。自己編一個和主題相關的事件,或者編些讀起來很高深很美的話(其實把一些詞活用就顯得很高深很美。比如把形容詞活用成動詞:愛情絢爛了生活。之類的)然後隨便套個主人公(自然也是編)。整個文章就出來了。
完全不用擔心會穿幫。老師是沒有時間也沒這個心思去取證的。尤其是考試的時候,高考也這樣。因為高考流水判卷,一天收入是判卷數量決定。他根本沒時間細看。只要把這些編好了,議論文真的很好寫。

3.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

教課文來 明顯是局限於某一篇自文章,著眼於一篇文章的話,可能忽視教育本身。

教語文 思維范疇更大,廣度更高。選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優秀的文章,而由點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學引發學生對此類文章的思考,進而舉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處理文章的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初衷。

4. 論證方法及作用高中語文

論證方法有什麼
事實論證運用真實、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增強文章說服力,趣味性,權威性,讓文章淺顯易懂。

道理論證可以增強文章說服力或文采,使論證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對比論證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使論證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論證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語言生動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論證方法的作用
1、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答題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觀點、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答題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答題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往下讀)

3、對比論證。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答題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

4、比喻論證:可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論證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利於讀者明白。

答題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生動形象地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5. 高中語文議論文怎麼寫

通常第一段引出論點,用一些語句修飾,然後列舉一些名人名言或者是事件論版證,一般寫三權個證明你的論點,分段落,最後進行總結。
比如:《歷史…》
……(描述修飾引出論點)歷史……(100字左右)。
(正所謂或者某名人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上為證明你的論點)所以……(應該怎樣或怎麼做)。
……
……(類似上面證明你的論點)
……(修飾詞語)歷史……(對你的論點進行總結)。

6. 高中語文作文議論文技巧

一、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二、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專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屬論證。
三、論證方式:立論、駁論。(議論文可由此標准分為立論文與駁論文二大類。)
四、常見題型及答題技巧。
1、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作用二個要點。具體如下:
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 …… (概括事例)證明了 …… (如果有分論點,則 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 …… 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 …… 比作 …… ,證明了 …… 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 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7. 高中語文 課文鹽鐵論全文

【題解】本,基本;議,討論.「本議」就是這次會議所討論的中心議題,指有關鹽鐵、均輸、酒榷等官營事業而言.
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
【注釋】惟,發語詞.始元:漢昭帝劉弗陵的年號.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詔書:古代帝王發布的文告.丞相:秦漢時輔助皇帝執掌國政的官員,官位最高.這里指田千秋.御史:御史大夫,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副丞相的職務.這里指桑弘羊.賢良、文學: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其中賢良是有功名的,但沒有一定的官職.文學,統稱讀書人.語:討論.
【譯文】始元六年,漢昭帝發出詔書,讓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選的賢良、文學討論,詢問民間的疾苦.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廣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開仁義(4),毋示以利(5),然後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6),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朴(7),成貪鄙之化(8).是以百姓就本者寡(9),趨末者眾(10).夫文繁則質衰(11),末盛則本方.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12).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飢寒生.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13).
【注釋】(1)竊聞:私下聽說.謙詞.
(2)淫佚(y@):放縱享樂.原:根源.
(3)廣:推廣,發揚.端:開端,本源.
(4)末利:經營工商業的利益.
(5)毋:不要.
(6)郡國:西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國.郡和國合稱為「郡國」,統指地方.鹽、鐵:指鹽、鐵官營,始於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酒榷(qu8):指酒類專賣,官釀官賣,禁止私人釀酒,始於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均輸:指均輸法,即在全國各地設均輸官,掌管運輸、收購物資、調劑有無,防止私商獲取暴利.始於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全面推廣.
(7)散:破壞.敦厚:忠厚,朴,本質.
(8)貪鄙:貪婪卑鄙.化:指風氣.
(9)就:從事.本:農業.
(10)趨:追求.
(11)文:外表.質:本質.
(12)愨(qu8):誠朴,誠實儉朴.
(13)便:妥當.
【譯文】文學回答說:我們聽說治理人民的方法,應該防止產生放縱享樂的根源,發揚人們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揚仁義,不要引導他們追求財利,這樣,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復興,當今的風俗才能改變.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與民爭利.破壞了忠厚的本質,形成了貪婪卑劣的風氣.因此,老百姓務農的少了,熱衷於工商業的多了.外表太華麗,就使本質衰敗;工商業興盛,就會使農業衰落.工商業發展,老百姓就奢侈,農業發展,老百姓就誠朴.老百姓誠朴,財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飢寒就產生.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以便促進農業,限制工商業,有利於發展農業,這才妥當.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1),數為寇暴於邊鄙(2).備之則勞中國之士(3);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4),苦為虜所系獲也(5),故修障塞(6),飭烽隧(7),屯戍以備之(8).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9),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10),使備塞乘城之士(11),飢寒於邊,將何以贍之(12)?罷之,不便也.
【注釋】(1)匈奴:指西漢時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當時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這里指匈奴奴隸主統治者.不臣,不服從.
(2)數(shu^):屢次.寇暴:侵擾.邊鄙:邊境.
(3)中國:指中原地區.
(4)先帝:指漢武帝劉徹.哀:憐憫.
(5)虜:這里是對匈奴的輕蔑稱呼.系獲:俘虜,掠奪.
(6)障塞,邊境險要處的城堡、要塞.
(7)飭:修整.烽燧(sh@):烽火燧煙.古代在邊境上建築高土台,發現敵情,白天放煙報警叫「燧」,晚上舉火報警叫「烽」.
(8)屯戍:屯田駐軍以戍守邊疆.
(9)蕃:繁殖,增加.長(zhang),增加.
(10)執:守.執備,守備.
(11)備塞:守備邊塞.乘城:在城上防守.
(12)贍:供給.
【譯文】大夫說:匈奴背叛不服,屢次侵擾邊境.防備它,就會使中原士兵很勞苦;不防備,他們又進犯不止.先帝憐憫邊境人民長期遭受禍害,苦於被匈奴虜掠,所以在邊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駐軍來防禦敵人.因為邊防費用不足,所以才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以補充邊防經費.現在你們想要廢除它,對內則使國庫空虛,對外則使邊防費用缺乏,讓守衛在邊疆的戰士挨凍受餓,國家用什麼去供給他們呢?廢除這些政策是很不妥當的.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沖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注釋】ǐ語見《論語·季氏篇》.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
這三句是《荀子·大略篇》語.
畜:通蓄,蓄積.風:作動詞,教化的意思.
廣:推廣.懷:安撫.
這幾句話引自《春秋》庄公八年《穀梁傳》.《漢書·刑法志》亦有此文,但三處都大同小異.
這兩句話見《呂氏春秋·召類篇》.修:修明政治.廟堂:指朝廷.沖:戰車.折沖,使敵人的戰車退回去,即制服敵人.還師:使敵人退乓.
惡:何必.
【譯文】文學說:孔子說:「諸侯和大夫,不必擔心土地少,而應擔心分配不平均;不必擔心財產貧乏,而應擔心不安分守己.」所以天子不談論財富的多和少,諸侯不談論利和害,大夫不談論得和失.他們都積蓄仁義去教化民眾,推廣仁德去安撫百姓.因此,近處的人都親近歸順他們,遠處的人也對他們心悅誠服.所以,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必去打仗,善於打仗的人不必出動軍隊,善於統帥軍隊的人不必排列陣式.只要在朝廷上修明政治,就可以使敵人不戰而退.聖明的君主施行了仁政,就可以無敵於天下,何必要什麼費用呢?
大夫曰:匈奴桀黠(1),擅恣入塞(2),犯厲中國(3),殺伐郡縣朔方都尉(4),甚悖逆不軌(5),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6),哀元元之未贍(7),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8).縱難被堅執銳(9),有北面復匈奴之志(10),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11),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注釋】(1)桀黠(xia):兇悍狡猾.
(2)擅恣:驕橫放肆.入塞:侵入長城內地.古代稱長城為紫塞,即謂紅土築成的塞垣.(3)犯厲:侵犯.
(4)朔方:漢武帝所立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北,是抗擊匈奴入侵的前線據點之一.都尉:武官名,這里泛指地方官吏.
(5)悖逆:叛逆作亂.不軌:不法.
(6)陛下:對國王或皇帝的敬稱.這里指漢昭帝劉弗陵.垂:施.
(7)元元:老百姓.
(8)暴(p)):同「曝」,即曝露.
(9)難:原作「然」,今據楊樹達說改.被堅執銳:身穿堅甲,手執武器.(10)復:報復,抗擊.
(11)擾:原作「憂」,涉下文「憂邊」而誤,今改.擾,干擾.
【譯文】大夫說:匈奴兇悍狡猾,驕橫放肆,侵入長城內地,侵犯中原,殺害我朔方等郡縣的官吏,叛逆作亂,圖謀不軌,早就該出兵去討伐了.皇帝大施恩惠,既憐惜百姓生活不富足,又不忍心將士們證戰於荒野之中.你們這些人既然很難有身披鎧甲、手執武器到北方去抗擊匈奴的志氣,卻又想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法,破壞邊防軍費的供應,損害國家的戰備計劃,毫無憂慮邊境安危之心,這在道理上是很不妥當的.
文學曰:古者貴以德而賤用兵.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興師而伐之,屯戍而備之,暴兵露師以支久長,轉輸糧食無已,使邊境之士飢寒於外,百姓勞苦於內.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故以罷之為便也.
【注釋】語見《論語·季氏篇》.
任:用.兵革:武器,盔甲.這里指軍隊、武力.
張:設立.利官:主管財利之官,指鹽官、鐵官、均輸官等.
【譯文】文學說:古時候崇尚以德服人而鄙視武力征服.孔子說:「遠方的人不肯歸服,就修治禮樂德政招他們來.已經來了,就使他們安心住下.」現在廢棄道德而任用武力,出兵去攻打他們,屯田駐軍來防備他們,長期陳兵於外,無休無止地轉輾運輸糧食,使邊境的將士在外挨餓受凍,百姓在國內勞苦備戰.實行鹽鐵官營,設置掌管財利的官吏來供給邊防費用,這決不是長久之計.所以,還是把這些廢除為好.
大夫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萬貨,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注釋】市朝:集市,市場.一其求:統一解決需要.
引文見《易·系辭》.
出:發展.乏:原作「乖」,盧文弨引《大典》本,明初本、華氏活字本作「乏」,《意林》三、《通典》十一、《通考》二○、《鹽政志》引都作「乏」,今據改正.殖:繁殖,即增產.
匱(ku@):缺乏,不足.
委財:積壓的財物.調緩急:調濟急需的意思.緩急,這里是偏義復詞,只用「急」的意思.【譯文】大夫說:古代建立國家的人,開辟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的途徑,溝通物資有無.通過市場統一解決各方面的需求,招來四方百姓,聚集各種貨物,使農民、商人,工匠都能在這里得到各自所需的東西,互相交換之後便各自回去.《易經》上說:「交流產品,互通有無,這樣就可以使老百姓努力生產.」因此,手工業不發展,農具就缺乏;商業不發展,物資就不能流通.農具缺乏,糧食就不能增產;物資不流通,政府財政就困難.所以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法,正是為了流通積壓的貨物,供給急切的需要,廢除它,是不行的.
文學曰:夫導民以德,則民歸厚;示民以利,則民俗薄.俗薄則背義而趨利,趨利則百姓交於道而接於市.《老子》曰:「貧國若有餘.」非多財也,嗜欲眾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禮義防民欲,實菽粟貨財.市,商不通無用之物,工不作無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滯,工所以備器械,非治國之本務也.
【注釋】今本《老子》無此語.《老子》,古代道家的著作,相傳是老聃(dan)作的,又名《道德經》.躁:焦急不安,這里指急於求利.
實,充實.菽(sh&):豆類.粟:小米.「菽粟」,指糧食.
【譯文】文學說:用仁德教導百姓,百姓就會變得敦厚;用財利引誘百姓,風俗就會變得鄙薄,風俗鄙薄,百姓就違背仁義而追求財利,追求財利,百姓就奔走往來於道路上和集市中.《老子》上說:「貧窮的國家似乎有多餘的財富.」其實並非如此,而是百姓慾望太多,急於求利的緣故.因此,高明的執政者重視農業,抑制工商業,用禮義來防止百姓的貪欲,以充實糧食和貨財.在集市上,商人不販賣無用的貨物,工匠不生產無用的器具.所以,商業只是用來流通積壓的貨物,手工業只是生產各種用具,它們都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事業.
大夫曰:《管子》雲:「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器械不備也.
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商工不備也.」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絺紵,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聖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穀,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鐵官以贍農用,開均輸以足民財;鹽、鐵、均輸,萬民所戴仰而取給者,罷之,不便也.
【注釋】今本《管子》無此引文.
隴:漢隴西郡,今甘肅省一帶.蜀:漢蜀郡,今四川省一帶.丹:硃砂.旄(mao):氂牛尾.
荊:今湖北省一帶.揚:今安徽、江蘇等省部分地區.骨象:獸骨、象牙.柟(nan),同「楠」,即楠木.梓(z0):梓木.箭:箭竹,桿細而硬,可做箭桿.燕齊:戰國時國名.燕,今河北省北部一帶.齊,今山東省北部一帶.旃(zhan):同「氈」,即氈子.裘:皮襖.
兗(yan):兗州,今山東省西南部及河南東部.豫:豫州,今河南省一帶.絺(ch9):細葛布.紵(zh)),紵麻織成的布.

8. 高中語文議論文怎麼寫

高中議論文是比較難寫的一種體裁,很多學生議論文作文得分都不高。因此小編整理了高中議論文寫作格式及技巧,幫助高中生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1高中議論文寫作格式:了解議論文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論點:指作者的觀點。論點一般是很簡潔的,整篇文章都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即論點)是正確的。

定義: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事件,現象,人物,觀念等)所持的見解和主張

形式:針對話題的帶有明確的表態性的完整的判斷句

1.議論文的格式:議論文的格式應由三個部分組成:立論部分;論證部分;結論部分。

一般說來,議論文可分三個基本段落來寫:第一段引出話題;第二段立論且加以論證;第三段給出明確的結論。第二段是中心段落,應試者應將主要的內容放在第二段中,同時也要注意開篇及結尾段落的完整性,且應盡量做到首尾呼應,切忌前後矛盾。

2.段落的統一性及語篇的連貫性

1)段落的統一性英語段落有一大特點,即一個段落只涉及一個主題(甚至只是一個主題的某個方面)。段落中的一個句子點出主題並說明作者對該主題的看法,而其它所有句子都是為展開該主題而給出的事實、例證、推理,它們與主題緊密相關。段落中不應有一個與主題無關的句子。英文段落的這種各個句子與主題的關聯性被稱作段落的統一性

2)語篇的連貫性英語議論文的段落多採取直線展開式,即段落開始直接切入主題,並給出事實、例證、推理等。英語議論文段落這種展開方式是形成其語篇連貫的基礎。語篇的連貫是指段落中各句的意義通過某種有序的排列(如時間順序、因果順序、邏輯順序等)而相互關聯。在論述該段落主題的時候,每後一個句子都是建立在前面一個句子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去掉段落中的一個句子,這種連貫便會受到影響,就會造成讀者在理解上的困難。

3.議論文中心段落的主題句及其論據、議論文中常用的詞句與短

議論文中心段落的主題句及其論據.一篇議論文能否獲得高分與其中心段落主題句的質量不無關聯,而主題句質量的高低則又取決於審題的好壞和論據的選擇(即所選的論據在邏輯性、說理性、准確性及與主題內容的關聯性等方面是否都經得起推敲)。

需要明確的是,中心段落只應有兩個組成部分:段落的主題句和支持主題句的論據。段落的主題句也應有兩個部分組成,即:主題句=主題作者對主題的看法或態度,兩者缺一不可。

假設應試者被要求寫一篇有關吸煙的議論文,那麼smoking就是中心段落的主題一般說來,議論文要求應試者闡明自己對某問題的看法或態度。因此當我們拿到議論文的題目以後,要認真審題,權衡某事的利與弊,然後確定我們的立場。

如何構建段落的主題句呢?拿到議論文的題目以後,經認真審題後,列出你所能想起的與主題有關的例證。

2議論文寫作技巧
1.「角度」要精準

只有角度准,才能確立正確的論點;只有角度精,才能使論證有力。

(1)命題寫議論文

題目就是論點的不談。如《勿以惡小而為》、《毀樹容易種樹難》等。

如果題目只是論題,論點需自行提煉。「提煉」論點的角度有:

①未限制處

例如題目:說小

題目限制的是只准論述「小」,但它並未限制一定要論述「小」的什麼方面。這正是可以發揮的地方。

於是便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論點:

「小」並不小 ;

勿以善小而不為;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②抓修飾語

例如題目:開動思維機器

題目的重心在修飾語「思維」二字上。抓住了它,就明確了「開動」的「機器」是人的腦筋。

③剖析喻義

例如題目:不要拒絕陽光/在轉彎中創造/讓我們串起愛的環鏈/真味是嘗出來的

「陽光」、「轉彎」、「環鏈」、「味」都取其比喻義。

④揭示關系

例如題目:樹木·森林·氣候

題目中三者之間既是並列的,又存在著一種互為因果、環環相扣的關系,暗示著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某些關系。

(2)供材料寫議論文

①材料常常是多義的

例如:仔細閱讀下面這篇短文,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以「讀《畫蛋》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畫 蛋

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不是先教他創作什麼作品,而是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幾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一千個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形狀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比方說,把頭抬高一點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點看,這個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善地表現出來,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羅基奧還說:反復地練習畫蛋,就是嚴格訓練用眼睛細致地觀察形象,用手准確地描繪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論畫什麼就都能得心應手了。後來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期的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成為一代宗師。

分析

材料起碼有以下4個含義:天才出於勤奮;要打牢基礎,練好基本功;學會全面看問題;名師出高徒。

②同一個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認識

例如:寫《失街亭》的讀後感。

從孔明的角度,既可提煉出「執法如山」、「嚴於律已」的觀點,又可圍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去發表感想;

閱讀全文

與論高中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