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
1、「文體學習」成為閱讀和寫作的主線
七年級教科書不強調文體,試圖讓學生廣泛接觸各類詩文,對不同的文體都能嘗鼎一臠。八年級教科書閱讀單元的語文要素以各類文體閱讀為核心,包含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兩方面,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性文章以及實用類文本的能力;活動探究單元更是要深入研究與文體有關的各種過程性、實踐性問題。
在課外古詩詞誦讀部分,文體的特點也較為突出。以八上教科書為例,第三單元後的課外古詩詞誦讀均為漢魏古詩,與課文《唐詩五首》(均為律詩)形成呼應;第六單元後的課外古詩詞誦讀均為宋詞,且均為小令,使學生通過誦讀了解小令的特徵,為後面學習篇幅較長的中調做准備。
八年級教科書的寫作部分也突出了文體寫作的重點,除「語言要連貫」 「表達要得體」這兩個培養一般寫作能力的專題和「學習仿寫」這個改編式寫作專題外,其他寫作專題(包括活動探究單元的寫作部分)均為文體寫作。一般寫作能力專題中的「表達要得體」,也基本上圍繞著實用類文體展開。
2、活動探究單元改變教科書的單元組織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
活動探究單元改變了傳統意義上以課文為中心的單元組織方式,它以活動任務為軸心,以閱讀為基礎,以探究為內核,以寫作為落腳點,整合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資料搜集、活動策劃、實地考察等項目,形成一個綜合實踐系統,讀寫互動,聽說融合,由課內到課外,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活動探究單元也試圖改變學生以課文學習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在這里,學習課文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某一文體的基本特點,把握其閱讀策略,為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實踐活動,則引導學生從課內拓展開去,或實施采訪,或模擬演講,或朗誦鑒賞,或揣摩台詞、排演戲劇。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利用課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並自主搜集、整理、建構相關知識。
3、口語交際專題為「說」的教學提供了抓手
統編教材口語交際教學內容呈現出階段性安排的特點。七年級教科書主要將口語交際的內容融合在綜合性學習中,培養一般的口語交際能力,如「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交流」「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等。
八、九年級教科書則以口語交際專題的形式對包括講述、復述、轉述、應對、即席講話、討論、辯論等常見的口語交際類別進行分項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活動探究單元中也包含了相對獨立的口語交際專題,如八上第一單元的「新聞采訪」、八下第四單元的「舉辦演講比賽」等。
之所以設計專門的口語交際專題,是因為目前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教學比較薄弱,缺乏專門的、適用的口語交際教材。從技能訓練出發培養口語能力,也是一線教學的成功經驗。教材的設計力求使訓練序列更明晰,重點更突出。
4、文言文單元呼喚相關教學方法的改革
從八年級教科書開始,文言詩文開始成單元出現,其組合依據是內容與文體。如八上第三單元均為寫景短文,八下第三單元均為「記」。集中編排的文言詩文更需要教師把它們當成詩文而不是文言語料來教,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文言詩文的積極性,要改變那種將文言文教學窄化為文言教學,又將文言教學固化為文言字詞語法背記教學的做法。
文言文單元的課後練習暗含著以下兩種教學理念:第一,要利用好文言與白話的「異」,讓學生通過誦讀、比較來體會文言的獨特魅力,而不只是急於用「翻譯」跨越或消弭這種差異。第二,要通過學習文言詩文,發現古人與今人在審美、思想等方面的「同」與「通」,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5、對學生自讀的要求有所提高
經過了七年級的學習,學生理應熟悉了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設計,自主閱讀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八年級教科書對學生自讀的要求有所提高。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自讀課文的比例有所提高,每個閱讀單元都安排兩篇自讀課文(七年級多為一篇),活動探究單元的課文則都設計為自讀課文。
第二,兩篇自讀課文中有一篇不設旁批,只有閱讀提示,更需要學生在閱讀中依靠自己的力量。
第三,課後練習、閱讀提示中推薦的閱讀篇目數量有所增加(文言文課文也有推薦閱讀篇目),類型也更豐富,除了課文的出處、同類型作品、同作者作品外,還有像《〈清明上河圖〉的故事》這樣的淺易研究著作。
6、課後練習的探究色彩有所增強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閱讀教學中的課後練習也需要有所變化,以適應學生的發展,不斷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7、新開發了一批課文
統編語文教科書選文以經典為主,旨在使學生多接觸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選文強調時代感,下大力度開發了一批富有時代氣息,又有一定經典性的新課文。有的單元甚至全由新課文組成,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1)高中語文特點擴展閱讀: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編寫原則:
1.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按照「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基本思路,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最終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發揮語文教科書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的獨特價值。
2.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
統籌規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等內容,體現循序漸進、浸潤滲透的編寫原則,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3. 遵循語文教育基本規律
遵循語文教育基本規律,突出語文素養的理念,合理有序地安排學習內容,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積累,勤練筆,在語文實踐中體會、發現語文規律,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
4. 堅持選文文質兼美
選文堅持文質兼美、適合學習的原則,強調選文的典範性和高品位,同時注重選文的時代性,力求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成果,貼近學生生活,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② 高考語文常見的人物性格特徵有哪些
自私自利,阿諛奉承,愛慕虛榮,詭計多端,唯利是圖;刁鑽刻薄,刁回滑奸詐,目中無答人
重情重義,剛正不阿,耿直真誠,豁達明理,嫉惡如仇;
親切和藹,單純善良,優柔寡斷,天真爛漫,冰雪聰明 聰明伶俐 聰明正直 ;
冥頑不靈 足智多謀 夜郎自大 大智若愚 桀驁不馴 心直口快 心浮氣燥 沉靜寡言 外強中干 外圓內方 秀外慧中 奴顏媚骨 不拘小節 剛愎自用 高傲自大 孤芳自賞
固步自封 驕傲自滿 妄自菲薄 兩面三刀
自高自大 自以為是 斤斤計較
③ 高中語文小說提問形象特點,具體應該怎麼回答為什麼
高中的語文小說形象特點就是內斂,成熟,沒有小學生的浮躁。原因就是因為書讀的越來越多了,所以就寫得越來越好了唄。
④ 高中語文 閱讀 語言的特點
(一)淺易、簡潔
(二)規范、優美
(三)形象、生動
[思路分析]
[解題過程]
特點
解釋:[characteristic;distingushing feature] 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
語言特點則是某篇文章或某個作者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如韓愈〈師說〉的語言特色是:
1.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2.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針、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聯,「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於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⑤ 高中語文新課程有哪些主要特點
新課程關注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不同教育內容的期待。這必然要求高中語文課程體現出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特點。
(1)時代性
語文新課程注意增強課程的現代意識,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及時反映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語文課程具有時代性是時代發展賦予語文課程的使命,也是語文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語文課程的時代性要求語文課程要充分反映時代的要求,注意和現代生活的聯系,體現出現代的思想意識、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同時要使學生能夠從現代觀念的角度出發,聯系特定的歷史背景去感受和思考傳統的經典作品。語文新課程的時代性,體現在課程目標上,就是要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體現在課程內容上,就是要選擇具有時代精神、時代特徵的內容反映時代發展變化;體現在課程實施上,就是要轉變教學與學習方式,提高語文課程教學的效率;體現在課程評價上,就是要採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多元評價。可以說,時代性滲透在語文新課程的各個方面。實施具有時代性的語文課程是使語文課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重要舉措。
(2)基礎性
語文新課程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基本要求,以便讓全體學生都獲得必備的語文素養。這充分體現出語文新課程的共同性與基礎性。不論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都注重基礎性。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必修課程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選修課程也應該體現基礎性」。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獲得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和諧的發展。選修課程體現基礎性,致力於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3)選擇性
語文新課程注重基礎性與均衡性,同時注重在此基礎上的有側重的發展。高中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因此,多樣性與選擇性是語文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新課程要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遍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要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必然要求語文課程的結構體現出多樣性、層次性發展性的特點;這也要求語文新課程要兼顧不同的教學條件和需求,注意課程的包容性和適應性。高中語文課程在努力構建開放、靈活、有序的課程實施機制,使課程的實施能夠平穩而有條理,並且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和空間,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為學校、教師和教材編寫者的創造性實施留有較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才能夠給學生以選擇的機會,給教師和學校以選擇的機會。因此,高中語文新課程表現出多樣性和選擇性的特點。
⑥ 高中語文作文的寫作技巧和特點
積累寫作素材
字跡工整
立意要新
多向發散
恰當引用
抓住細節
⑦ 求高手總結一下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的一些 常考詩人 的背景 特點 謝謝了!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洛陽人。畢生從政,曾官至監察御史,後貶官為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為他後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晚年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
劉禹錫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於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於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佔有重要地位,當時李翱、韓愈主盟文壇,引之以為倫輩。劉說自己「長在論」,他的論文條分理析,論證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此節引自於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自明。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生平事略
宋四家蘇軾蘇軾生於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陸游(1125-1210),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有著愛國的赤子之心。他出身於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世宦家庭。陸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時太傅陸軫,祖父陸佃,父親陸宰。 當時正值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進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於襁褓中即隨家人顛沛流離,因受社會及家庭環境影響,自幼即立志殺胡(金兵)救國。 封建家庭雖帶給陸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愛國教育,但也帶來婚姻上的不幸。他20歲時與表妹唐婉結婚,夫妻感情甚篤,可是其母卻不喜歡唐氏,硬逼他們夫妻離散,唐氏改嫁趙士程,陸游亦另娶王氏為妻。離婚後陸游非常傷痛,紹興二十五年31歲游經沈園時,偶見唐琬夫婦,陸游在沈園牆上寫了〈釵頭鳳〉詞以寄深情,此後屢次賦詩懷念,直至75歲時還寫了有名的愛情詩《沈園》。唐氏讀了陸游的釵頭鳳後悲痛欲絕,和了一首釵頭鳳,不久便去世了。 陸游「年十二能詩文」,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考試,因名次居於主和派權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不忘國恥「喜論恢復」,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為秦檜所黜。檜死,紹興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紹興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刪定官。孝宗繼位,賜進士出身。後因力勸張浚北伐,發生部下將領不合的情況,再加上主和派阻饒,朝廷立即動搖,而陸游亦被冠上「交結台諫,鼓唱是非,例說張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職。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游至幕中襄理軍務,使陸游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可說是他這一時期生活和心情的寫照。雖然陸游滿懷報國赤誠,但因朝廷腐敗,只求苟安無意進取,他復國的壯志一直無法得到伸展的機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後遷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代宗大歷八年(773年)柳宗元生於京城長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逝於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斗性,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業,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陶潛(365—427),字淵明,一名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東晉詩人。代表作《歸田園居》等。
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沖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築一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並記》是他這一思想傾向的反映。
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復雜性。
⑧ 1.高中語文教學應如何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請舉例說明
語文課堂教學應體現獨特的學習過程——熏陶感染、體驗感悟。就以閱讀教學為例,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過程,是一種內潛性很強的觀念性活動,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決不是一個被動的印入過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品質教師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感體驗都是在課堂氛圍中萌發。看語文課的成功與否,應看教師有沒有通過自己較深的藝術修養和豐富的生活積累,透徹深入地鑽研掌握教材,達到與作者、主人公同喜同憂,運用自如,使學生受到感染,與教師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否感情豐富,是否達到這樣的教學境界——講到庄嚴處,學生竦容端坐;講到豪壯處,學生熱血沸騰;講到義憤處,學生橫眉立目;講到歡快處,學生笑意盈盈;講到悲痛處,學生熱淚滿眶。教師所營造的氛圍,能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能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們內心世界強烈的反響和共鳴,學生的感情自然就能到位。
語文課堂教學要追求實效,即把語文知識的教學,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落到實處。還是以閱讀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要妥善處理好情節內容的疏通,寫作方法的傳授,篇章結構的分析和語言理解、推敲、運用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視加強語言訓練。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都致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不免有失偏頗。如脫離課文語言文字去要求學生「發散思維」,這些「發散」沒有以知識、能力作為鋪墊,加之目的要求不明確,往往流於「海闊天空,不著邊際」的空談。閱讀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思想內容的過程,而且是在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語文課堂教學的求實性,反映了語文作為工具的基本特徵和基本要求。只有扎扎實實地抓好課堂,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在實踐和感悟中找到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凸現人文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廣泛的。
2、加強實踐性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種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也就是說,從閱讀中學會閱讀,從寫作中學會寫作,從口語交際中學會口語交際,把聽說讀寫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3、體現規律性
漢字、漢語有其自身的規律,正確把握這些規律,有利於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例如:利用漢字形聲、象形、會意等特點幫助學生識字;利用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等規則指導學生寫字;利用漢語言綜合性、模糊性、多義性和感情色彩強烈的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⑨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語言特色
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
(1)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2)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3)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4)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
(5)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6)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