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

發布時間:2020-12-17 05:56:51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翻譯: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並不知到哪裡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翻譯:於是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餘音在江上回盪,絲絲縷縷繚繞不絕。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翻譯:蘇氏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東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翻譯: 蘇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翻譯:於是同伴喜笑顏開,更換杯盞重新飲酒。菜餚果品都被吃個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②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有哪些課文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共有三篇:
1、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2、蘇軾的《赤壁賦》
3、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有哪些課文

③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離騷>>原文及翻譯。

先秦·屈原《離騷》原文: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昌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掔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眾不可戶說兮,孰雲察余之中情。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後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

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虯以桀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游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

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謇修以為理。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

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

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

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

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

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雲察余之善惡?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

蘇糞壤以充禕兮,謂申椒其不芳。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築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

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眾芳。

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

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沬。

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

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

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亂曰: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白話釋義:

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我已去世的父親字伯庸。歲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當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親仔細揣測我的生辰,於是賜給我相應的美名。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同時把我的字叫作靈均。天賦給我很多良好素質,我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

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光陰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歲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早晨我在大坡採集木蘭,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時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謝變化有常。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體逐漸衰老。

何不利用盛時揚棄穢政,為何還不改變這些法度?乘上千里馬縱橫馳騁吧,來呀,我在前引導開路!從前三後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賢都在那裡聚會。雜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豈止聯系優秀的茝和蕙!之前的唐堯、虞舜多麼光明正直,他們沿著正道登上坦途。

夏桀殷紂多麼狂妄邪惡,貪圖捷徑必然走投無路。結黨營私的人苟安享樂,他們的前途黑暗而險阻。難道我害怕招災惹禍嗎,我只擔心祖國為此覆沒。前前後後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趕上先王腳步。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聽信讒言對我發怒。

我早知道忠言直諫有禍,原想忍耐卻又控制不住。上指蒼天請它給我作證,一切都為了君王的緣故。我們兩個定好在黃昏成親,你為什麼在半途就改變心意了呢。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約,現另有打算又追悔當初。我並不難於與你別離啊,只是傷心你的反反復復。

我已經栽培了很多春蘭,又種植香草秋蕙一大片。分壟培植了留夷和揭車,還把杜衡芳芷套種其間。我希望它們都枝繁葉茂,等待著我收割的那一天。它們枯萎死絕有何傷害,使我痛心的是它們質變。大家都拚命爭著向上爬,利慾熏心而又貪得無厭。

他們猜疑別人寬恕自己,他們勾心鬥角相互妒忌。急於奔走鑽營爭權奪利,這些不是我追求的東西。只覺得老年在漸漸來臨,擔心美好名聲不能樹立。早晨我飲木蘭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殘瓣充飢。只要我的情感堅貞不易,形消骨立又有什麼關系。

我用樹木的根編結茝草,再把薜荔花蕊穿在一起。我拿菌桂枝條聯結蕙草,胡繩搓成繩索又長又好。我向古代的聖賢學習啊,不是世間俗人能夠做到。我與現在的人雖不相容,我卻願依照彭鹹的遺教。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可憐人生道路多麼艱難。

我雖愛好修潔嚴於責己,早晨被辱罵晚上又丟官。他們彈劾我佩帶蕙草啊,又指責我愛好採集茝蘭。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後悔。怨就怨楚王這樣糊塗啊,他始終不體察別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豐姿,造謠誣蔑說我妖艷好淫。

庸人本來善於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政策。違背是非標准追求邪曲,爭著苟合取悅作為法則。憂愁煩悶啊我失意不安,現在孤獨窮困多麼艱難。寧可馬上死去魂魄離散,媚俗取巧啊我堅決不幹。雄鷹不與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來就是這般。

方和圓怎能夠互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寧願委曲心志壓抑情感,寧把斥責咒罵統統承擔。保持清白節操死於直道,這本為古代聖賢所稱贊。後悔當初不曾看清前途,遲疑了一陣我又將回頭。調轉我的車走回原路啊,趁著迷途未遠趕快罷休。

我打馬在蘭草水邊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暫且停留。既然進取不成反而獲罪,那就回來把我舊服重修。我要把菱葉裁剪成上衣,我並用荷花把下裳織就。沒有人了解我也就罷了,只要內心真正馥郁芳柔。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帶增得長悠悠。

雖然芳潔污垢混雜一起,只有純潔品質不會腐朽。我忽然回頭啊縱目遠望,我將游觀四面遙遠地方。佩著五彩繽紛華麗裝飾,散發出一陣陣濃郁清香。人們各有自己的愛好啊,我獨愛好修飾習以為常。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難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姐姐對我遭遇十分關切,她曾經一再地向我告誡。說:「鯀太剛直(不顧性命)而身亡的,結果被殺死在羽山荒野。你何忠言無忌愛好修飾,還獨有很多美好的節操。滿屋堆著都是普通花草,你卻與眾不同不肯佩服。眾人無法挨家挨戶說明,誰會來詳察我們的本心。

世上的人都愛成群結伙,為何對我的話總是不聽?我以先聖行為節制性情,憤懣心情至今不能平靜。渡過沅水、想將來向南求聖明之道,來接近極其(鮮麗)的花朵並且向舜帝陳述言詞:創作了《九辯》和《九歌》,他尋歡作樂而放縱忘情。

不考慮將來看不到危難,因此武觀得以釀成內亂。後羿愛好田獵溺於游樂,對射殺大狐狸特別喜歡。本來淫亂之徒無好結果,寒浞殺羿把他妻子霸佔。寒澆自恃有強大的力氣,放縱情慾不肯節制自己。天天尋歡作樂忘掉自身,因此他的腦袋終於落地。

夏桀行為總是違背常理,結果災殃也就難以躲避。紂王把忠良剁成肉醬啊,殷朝天下因此不能久長。湯帝、大禹庄嚴並且恭敬,正確講究道理還有文王。他們都能選拔賢者能人,遵循一定準則不會走樣。上天對一切都公正無私,見有德的人就給予扶持。

只有古代聖王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回顧過去啊把將來瞻望,看到了做人的根本道理。哪有不義的事可以去干,哪有不善的事應該擔當。我雖然面臨死亡的危險,毫不後悔自己當初志向。不度量鑿眼就削正榫頭,前代的賢人正因此遭殃。

我泣聲不絕啊煩惱悲傷,哀嘆自己未逢美好時光。拿著柔軟蕙草揩抹眼淚,熱淚滾滾沾濕我的衣裳。鋪開衣襟跪著慢慢細講,我已獲得正道心裡亮堂。駕馭著玉虯啊乘著鳳車,在風塵掩翳中飛到天上。早晨從南方的蒼梧出發,傍晚就到達了昆侖山上。

我本想在靈瑣稍事逗留,夕陽西下已經暮色蒼茫。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陽迫近崦嵫山旁。前面的道路啊又遠又長,我將上上下下追求理想。讓我的馬在咸池裡飲水,把馬韁繩拴在扶桑樹上。折下若木枝來擋住太陽,我可以暫且從容地徜徉。

叫前面的望舒作為先驅,讓後面的飛廉緊緊跟上。鸞烏鳳凰為我在前戒備,雷師卻說還沒安排停當。我命令鳳凰展翅飛騰啊,要日以繼夜地不停飛翔。旋風結聚起來互相靠攏,它率領著雲霓向我迎上。雲霓紛紛簇集忽離忽合,五光十色上下飄浮盪漾。

我叫天門守衛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日色漸暗時間已經晚了,我紐結著幽蘭久久徜徉。這個世道混濁善惡不分,喜歡嫉妒別人抹煞所長。清晨我將要渡過白水河,登上閬風山把馬兒系著。忽然回頭眺望涕淚淋漓,哀嘆高丘竟然沒有美女。

我飄忽地來到春宮一游,折下玉樹枝條增添佩飾。趁瓊枝上花朵還未凋零,把能受饋贈的美女找尋。我命令雲師把雲車駕起,我去尋找宓妃住在何處。解下佩帶束好求婚書信,我請蹇修前去給我做媒。雲霓紛紛簇集忽離忽合,很快知道事情乖戾難成。

晚上宓妃回到窮石住宿,清晨到洧盤把頭發洗濯。宓妃仗著貌美驕傲自大,成天放盪不羈尋歡作樂。她雖然美麗但不守禮法,算了吧放棄她另外求索。我在天上觀察四面八方,周遊一遍後我從天而降。遙望華麗巍峨的玉台啊,見有娀氏美女住在台上。

我請鴆鳥前去給我做媒,鴆鳥卻說那個美女不好。雄鳩叫喚著飛去說媒啊,我又嫌它過分詭詐輕佻。我心中猶豫而疑惑不定,想自己去吧又覺得不妙。鳳凰已接受託付的聘禮,恐怕高辛趕在我前面了。到遠方去又無處安居,只好四處游盪流浪逍遙。

趁少康還未結婚的時節,還留著有虞國兩位阿嬌。媒人無能沒有靈牙利齒,恐怕能說合的希望很小。世間混亂污濁嫉賢妒能,愛障蔽美德把惡事稱道。閨中美女既然難以接近,賢智君王始終又不醒覺。滿腔忠貞激情無處傾訴,我怎麼能永遠忍耐下去!

我找來了靈草和細竹片,請求神巫靈氛為我占卜。說:看誰真正好修必然愛慕。想到天下多麼遼闊廣大,難道只在這里才有嬌女?」說:誰尋求美人會把你放棄?世間什麼地方沒有芳草,你又何必苦苦懷戀故地?」誰又能夠了解我們底細?

人們的好惡本來不相同,只是這邦小人更加怪異。人人都把艾草掛滿腰間,說幽蘭是不可佩的東西。對草木好壞還分辨不清,怎麼能夠正確評價玉器?用糞土塞滿自己的香袋,反說佩的申椒沒有香氣。

想聽從靈氛占卜的好卦,我心中猶豫而疑惑不定,聽說巫咸今晚將要降神,我帶著花椒精米去接他。天上諸神遮天蔽日齊降,九疑山的眾神紛紛迎迓。他們靈光閃閃顯示神靈,巫咸又告訴我不少佳話。說:去尋求意氣相投的同道。

湯帝、大禹庄嚴並且謀求志同道合的人,得到伊尹、皋陶君臣協調。只要內心善良愛好修潔,又何必一定要媒人介紹?傅說拿禱杵在傅岩築牆,武丁毫不猶豫用他為相。太公呂望曾經做過屠夫,他被任用是遇到周文王。寧戚喂牛敲著牛角歌唱,齊桓公聽見後任為大夫。

趁現在年輕大有作為啊,施展才能還有大好時光。只怕杜鵑它叫得太早啊,使得百草因此不再芳香。」「為什麼這樣美好的瓊佩,人們卻要掩蓋它的光輝。想到這幫小人不講信義,唯恐我嫉妒我便詆毀我。時世紛亂而變化無常啊,我怎麼可以在這里久留。

蘭草和芷草失掉了芬芳,荃草和惠草也變成茅莠。為什麼從前的這些香草,今天全都成為荒蒿野艾。難道還有什麼別的理由,不愛好修潔造成的禍害。我還以為蘭草最可依靠,誰知華而不實虛有其表。蘭草拋棄美質追隨世俗,勉強列入眾芳辱沒香草。

花椒專橫諂媚十分傲慢,茱萸想進香袋冒充香草。它們既然這么熱心鑽營,又有什麼香草重吐芳馨。本來世態習俗隨波逐流,又還有誰能夠意志堅定?看到香椒蘭草變成這樣,何況揭車江離能不變心?只有我的佩飾最可貴啊,持它的美德直到如今。

濃郁的香氣難以消散啊,到今天還在散發出芳馨。我調度和諧地自我歡娛,姑且飄游四方尋求美女。趁著我的佩飾還很盛美,我要周遊觀訪上天下地。靈氛已告訴我佔得吉卦,選個好日子我准備出發。折下玉樹枝葉作為肉脯,我舀碎美玉把干糧備下。

給我駕車啊用飛龍為馬,車上裝飾著美玉和象牙。彼此不同心怎能配合啊?我將要遠去主動離開他。我把行程轉向昆侖山下,路途遙遠繼續周遊觀察。雲霞虹霓飛揚遮住陽光,車上玉鈴丁當響聲錯雜。清晨從天河的渡口出發,最遠的西邊我傍晚到達。

鳳凰展翅承托著旌旗啊,長空翱翔有節奏地上下。忽然我來到這流沙地段,只得沿著赤水行進緩緩。指揮蛟龍在渡口上架橋,命令西皇將我渡到對岸。路途多麼遙遠又多艱險,我傳令眾車在路旁等待。經過不周山向左轉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

我再把成千輛車子聚集,把玉輪對齊了並駕齊驅。駕車的八龍蜿蜒地前進,載著雲霓旗幟隨風捲曲。定下心來啊慢慢地前行,難控制飛得遠遠的思緒。

演奏著《九歌》跳起《韶》舞啊,且借大好時光尋求歡娛。太陽東升照得一片明亮,忽然看見我思念的故鄉。

我的仆從悲傷馬也感懷,退縮回頭不肯走向前方。尾聲:算了吧!國內既然沒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懷念故國舊居。既然不能實現理想政治,我將追隨彭成安排自己!

(3)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關於《離騷》的創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據此則當作於屈原放逐之後。

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於楚懷王時屈原被疏遠以後,還是作於楚頃襄王時屈原被流放以後,有說作於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於懷王時而成於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關於《離騷》的創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文章賞析:

全詩的主題思想,即通過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終生的描寫,強烈地抒發了他遭讒被害的苦悶和矛盾的心情,表達了他為國獻身的精神,以及與國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現了他勇於追求真理和光明、堅持正義和理想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同時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為首的楚國貴族集團腐朽黑暗的本質,抨擊他們顛倒是非、結黨營私、讒害賢能、邪惡誤國的罪行。

《離騷》作為長篇巨制,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描述了詩人和當朝統治者的矛盾,即理想與現實的對立;二是描述了詩人心靈的痛苦和糾結,即進取和退隱的矛盾。

關於《離騷》的內容層次,歷來有各種不同的分法。大致說來,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再加一個禮辭。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豈余心之可懲」,是以獨白和自我形象的出現開始。詩人先自敘高貴的身世,表示自己具有與生俱來的的「內美」。

再敘自己的道德和才幹,具有先天稟賦,又有後天修養,早就該立志獻身干一番大事業。接著敘述對楚懷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駕上駿馬賓士向前,詩人願為楚國的變法圖新作一個開路的先驅者。可是當時楚國統治集團內部卻存在著革新和守舊兩派的斗爭。

詩人舉出賢君激勵懷王效法,舉出暴君的做法警戒懷王。但由於懷王昏聵守舊,棄約變心,結果是「黨人」猖獗,世風腐敗,連詩人精心培養的人才,也都從俗變節。詩人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遭遇排斥。

面臨險惡的政治環境,詩人曾產生過退隱的念頭,但最後仍表示為堅持正義而九死不悔,決心堅守自己修潔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第二部分從「女媭之嬋嬡兮」至「余焉能忍與此終古」,是以女媭形象的出現開始,由現實境界轉入虛擬的幻想境界。

女嬃看詩人如此痛苦,異常激憤,她從愛護詩人的願望出發,勸誡詩人應當以鯀的悲劇為戒。在沒有是非曲直的社會里,忠貞不會見容於世,甚至會遭殺身之禍。因而要他不要那般耿介,而要明哲保身,隨波逐流。詩人聽後不以為然,並未動搖信念。

女媭不能真正理解詩人,這表明人間已無知音。於是詩人便向超現實的境界去追求真理。他渡過沅湘,向舜帝重華陳辭,歷數夏商周數代王朝的興亡事例,陳訴肺腑,表明自己的「美政」理想。他為自己壯志未遂而嘆息流淚,即使身死但堅持理想的決心不變。

陳辭完畢後轉而借幻想的形式遨遊天地,上下求索,以尋找志同道合的知己和實現理想的途徑。最後上下尋求全歸於失敗。天上人間,都是一樣「溷濁」,蔽美稱惡,嫉賢妒能。第三部分從「索藑茅以筵篿兮」至「蜷局顧而不行」,是從靈氛、巫咸形象的出現開始。

詩人周遊求索,扣閽求女,相繼失敗之後,滿懷孤憤,便向神巫靈氛問卜,再請巫咸降神。靈氛和巫咸都啟示他遠行,擇明君而事,實現自己的理想,並告誡他要及早行動,不要猶疑不決。詩人確信自己留在楚國毫無出路。於是,他按照靈氛的吉占和指引的出路去選擇吉日良辰。

發軔去國,再次進入了「浮游求女」「周流上下」的幻游境界。詩人經歷了一番漫長而艱難的道路遠行。就在他驅使神靈、駕馭龍鳳、遠走高飛、樂舞娛興、自適愜意、忘掉一切之際,卻忽然望見了故鄉。局面陡變,情況急轉直下。

詩人悲從中來,面對祖國山川,他再也不忍離去。詩的情節發展和矛盾沖突,至此達到了高潮。「亂曰」至末尾一小節為禮辭。

詩人在國內不能見容,卻又不忍心去國,左右為難,無可奈何,只有一死了之。最後,就在這去留的極端矛盾中充分顯現了詩人眷戀祖國和決心殉國的高尚精神。這是全詩到高潮之後的畫龍點睛之筆,用以收束全詩,使詩的主題進一步深化。

④ 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和古詩

★阿房宮賦(背誦全文) 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六國論(背誦全文)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念奴嬌•赤壁懷古(背誦全文)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背誦全文)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必修二古詩詞和文言文都在這兒。
還有荷塘月色,我們老師讓背了,不知你們讓不讓(我是江蘇的)。我也給你搜出來了,你自己決定要不要看
荷塘月色

原文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 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 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 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 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 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 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 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瞌睡人的眼。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
盪舟心許;
鷁首徐回,
兼傳羽杯;
欋將移而藻掛,
船欲動而萍開。
爾其纖腰束素,
遷延顧步;
夏始春余,
葉嫩花初,
恐沾裳而淺笑,
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英文
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 This evening as I sat in the yard to enjoy the cool, it struck me how different the lotus pool I pass every day must look under a full moon. 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 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 beyond our wall, and my wife was in the house patting Juner and humming a lullaby to him. I quietly slipped on a long gown, and walked out leaving the door on the latch.
A cinder - path winds along by the side of the pool. It is off the beaten track and few pass this way even by day, so at night it is still more quiet. Trees grow thick and bosky all around the pool, with willows and other trees I cannot name by the path. 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 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 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
Strolling alone down the path, hands behind my back, I felt as if the whole earth and sky were mine and I had stepped outside my usual self into another world. 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ness, under the full moon, I could think of whatever I pleased or of nothing at all, and that gave me a sense of freedom. All daytime ties could be disregarded. That was the advantage of solitude: I could savour to the full that expanse of fragrant lotus and the moonlight.
As far as eye could see, 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 leaves, which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like the flared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And starring these tiers of leaves were white lotus flowers, alluringly open or bashfully in bud, like glimmering pearls, stars in an azure sky, or beauties fresh from the bath. The breeze carried past gusts of fragrance, like the strains of a song faintly heard from a far-off tower. And leaves and blossoms trembled slightly, while in a flash the scent was carried away. As the closely serried leaves bent, a tide of opaque emerald could be glimpsed. That was the softly running water beneath, hidden from sight, its colour invisible, though the leaves looked more graceful than ever.
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and 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Though the moon was full, a film of pale clouds in the sky would not allow its rays to shine through brightly; but I felt this was all to the good - though refreshing sleep is indispensable, short naps have a charm all their own. As the moon shone from behind them, the dense trees on the hills threw checkered shadows, dark forms loomed like devils, and the sparse, graceful shadows of willows seemed painted on the lotus leaves. The moonlight on the pool was not uniform, but light and shadow made up a harmonious rhythm like a beautiful tune played on a violin.
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around the pool were trees, most of them willows. These trees had the pool entirely hemmed in, the only small clearings left being those by the path, apparently intended for the moon. All the trees were somber as dense smoke, but among them you could make out the luxuriant willows, while faintly above the tree-tops loomed distant hills - their general outline only. And between the trees appeared one or two street lamps, listless as the eyes of someone drowsy. The liveliest sounds at this hour were the cicadas chirruping on the trees and the frogs croaking in the pool; but this animation was theirs alone, I had no part in it.
Then lotus-gathering flashed into my mind. This was an old custom south of the Yangtse, which apparently originated very early and was most popular in the period of the Six Kingdoms,* as we see from the songs of the time. The lotus were picked by girls in small boats, who sang haunting songs as they padded. They turned out in force, we may be sure, and there were spectators too, for that was a cheerful festival and a romantic one. We have a good account of it in a poem by Emperor Yuan of the Liang dynasty called Lotus Gatherers:
Deft boys and pretty girls
Reach an understanding while boating;
Their prows veer slowly,
But the winecups pass quickly;
Their oars are entangled,
As they cut through the ckweed,
And girls with slender waists
Turn to gaze behind them.
Now spring and summer meet,
Leaves are tender, flowers fresh;
With smiles they protect their silks,
Drawing in their skirts, afraid lest the boat upset.
There we have a picture of these merry excursions. This must have been a delightful event, and it is a great pity we cannot enjoy it today.
I also remember some lines from the poem West Islet:
When they gather lotus at Nantang in autumn
The lotus blooms are higher than their heads;
They stoop to pick lotus seeds,
Seeds as translucent as water.
If any girls were here now to pick the lotus, the flowers would reach above their heads too -- ah, rippling shadows alone are not enough! I was feeling quite homesick for the south, when I suddenly looked up to discover I had reached my own door. Pushing it softly open and tiptoeing in, I found all quiet inside, and my wife fast asleep.

⑤ 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共有三篇:
1、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2、蘇軾的《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3、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⑥ 高中語文必修二《離騷》原文

原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譯文:

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可憐人生道路多麼艱難。

我雖愛好修潔嚴於責己,早晨進諫晚上就被罷免。

他們攻擊我佩帶蕙草啊,又指責我愛好採集茝蘭。

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後悔。

怨就怨楚王這樣糊塗啊,他始終不體察別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豐姿,造謠誣蔑說我妖艷好淫。

庸人本來善於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政策。

違背是非標准追求邪曲,爭著苟合取悅作為法則。

憂愁煩悶啊我失意不安,現在孤獨窮困多麼艱難。

寧可馬上死去魂魄離散,媚俗取巧啊我堅決不幹。

雄鷹不與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來就是這般。

方和圓怎能夠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寧願委曲心志壓抑情感,寧把斥責咒罵統統承擔。

保持清白節操死於直道,這本為古代聖賢所稱贊!

後悔當初不曾看清前途,遲疑了一陣我又將回頭。

調轉我的車走回原路啊,趁著迷途未遠趕快罷休。

我打馬在蘭草水邊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暫且停留。

既然進取不成反而獲罪,那就回來把我舊服重修。

我要把菱葉裁剪成上衣,我並用荷花把下裳織就。

沒有人了解我也就罷了,只要內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帶增得長悠悠。

雖然芳潔污垢混雜一起,只有純潔品質不會腐朽。

我忽然回頭啊縱目遠望,我將游觀四面遙遠地方。

佩著五彩繽紛華麗裝飾,散發出一陣陣濃郁清香。

人們各有自己的愛好啊,我獨愛好修飾習以為常。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難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6)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擴展閱讀

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像,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

⑦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離騷>>原文及翻譯。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我長聲嘆息而淚流滿面啊,為老百姓多災多難而哀傷。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沒想到早上進諫晚上就被貶官。 貶黜我是因為我用香蕙作佩帶啊,給我加罪是因為我愛好花香。 這也是我心中嚮往的美德啊,縱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喪。 始終不能明了我心跡啊,我怨恨我那君王過分荒唐。 眾女子嫉妒我長得美貌啊,放出謠言說我行為放盪。 本來世俗就崇尚投機取巧啊,任意而為將規矩背向。 違背准蠅而追求彎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為榜樣。 憂悶失意啊我孤獨彷徨,忍受著此時的窮困我好不心傷。 寧願突然死去隨著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樣。 雄鷹和凡鳥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方枘圓鑿自然不能結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著委屈而壓抑著意志啊,忍受強加的罪過又將恥辱品嘗。 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啊,古聖先賢都認為應該是這樣。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真後悔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啊,我久久佇立徘徊傍徨。 轉過我的車子返回原路,好在我雖然迷途卻並沒有失去方向。 趕著馬車來到長滿蘭草的水邊啊,賓士後休息在長著椒樹的山崗。 為君分憂反受指責啊,我退隱山林整理我當初的衣裳。 裁剪荷葉做出我的上裝啊,連綴花瓣做出我的下裝。 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確實善良。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將我長長的佩帶延長。 清香和污臭雜糅在一起啊,唯獨我明潔的品質沒有毀傷。 忽然回過頭來放眼遠眺啊,看到了遼闊大地的四面八方。 我佩戴上繽紛多彩的服飾啊,渾身上下散發著陣陣清香。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樂趣啊,我獨愛美啊而且習以為常。 肢解我的身體我也不會變心啊,又有誰能改變我的志向?

⑧ 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有哪些

一、《赤壁賦》(蘇軾)二、《蜀道難》(李白)三、《登高》(杜甫)四必修二好像有
荷塘月色
朱自清(只背部分)
氓《詩經》
採薇《詩經》

⑨ 《高一語文必修二》中的文言文和古詩有哪些

古詩有:

1.《沁園春·長沙》

現代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2.《蒹葭》

先秦 佚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3.《飲酒·其五》

魏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言文有:

1.《離騷》

先秦 屈原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掔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眾不可戶說兮,孰雲察余之中情?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後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
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虯以桀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游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
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謇修以為理。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
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
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
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
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
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雲察余之善惡?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
蘇糞壤以充禕兮,謂申椒其不芳。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築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
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眾芳。
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
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沬。
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
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
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亂曰: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2.《孔雀東南飛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節選)

兩漢 佚名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雲爾。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
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
阿女含淚答:「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雲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
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朝成綉夾裙,晚成單羅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自君別我後,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
府吏謂新婦:「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
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3.《燭之武退秦師》

先秦 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4.《荊軻刺秦王》

兩漢 劉向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樊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葯 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秦武陽 一作:秦舞陽)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wèi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 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5.《鴻門宴》

兩漢 司馬遷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6.《召公諫厲王弭謗》

先秦 佚名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