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語文論語 弟子問仁 的重點句
「仁」的觀點在《論語·里仁篇》里較多,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乾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重點句:
1【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
【注釋】
①里仁為美:里,住處,借作動詞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處:居住。
③知(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評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2【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釋】
①約:窮困、困窘。
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氣節。
3【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注釋】
①好(hào):喜愛的意思。作動詞。
②惡(wù):憎惡、討厭。作動詞。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評析】
儒家在講「仁」的時候,不僅是說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一方面。
當然,孔子在這里沒有說到要愛什麼人,恨什麼人,但有愛則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4【原文】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評析】
這是緊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養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既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善事了。
5【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6【原文】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經達到了極限,不能再增加什麼;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的人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評析】
孔子特別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尤其是養成仁德的情操。但當時動盪的社會中,愛好仁德的人已經不多了,所以孔子說他沒有見到。但孔子認為,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為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7【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評析】
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一點上,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相似的。這從另一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⑵ 高中語文哪一篇是論語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啟示】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也是孔子認為的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與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
【啟示】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堪,弒父犯上作亂的現象已經甚為普遍,很多人已經不重視道德的修養,傳統觀念出現危機,這是孔子不願意見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
【啟示】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
【啟示】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啟示】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這則講了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於迷誤。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啟示】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達道的,就是顏回,所以叫「復聖」。顏回這個人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都做到。因為他「三月不違仁」,就是爭呢,也「不違仁」;貪,也「不違仁」;求,也「不違仁」;自私,也「不違仁」;自利,也「不違仁」。他是絲毫的自私心也沒有,隨遇而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真是安貧樂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
【啟示】這一則講的是關於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啟示】說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不道義而得到的富貴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啟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啟示】」對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傳統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啟示】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啟示】這則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幾個要求。豐富的知識,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⑶ 高中語文必修一論語
你直接網路一下,論語十則,就會有網路。
望採納……
⑷ 高中語文選修13《論語》選讀中課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全文翻譯.
知其不可而為之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②晨門:早晨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 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 」
⑸ 人教版 高中語文 名著導讀
必修一:《論語》《大衛 科波菲爾》
必修二:《家》《巴黎聖母院》
必修三:《紅回樓夢》《高老頭》
必修四答:莎士比亞戲劇,《談美》
必修五:《三國演義》《堂吉訶徳》
(5)高中語文論語擴展閱讀:
高中語文過渡:
1、增大課內外閱讀量;
2、建立一定的學習規律,預習、聽課、練習、復習一條龍;
3、針對自己的弱點選擇一本合適的練習冊;(一定要最合適的,多了也沒用,最要緊是能消化)
4、定期對字詞等知識進行歸納;
5、最好能提前把該背該記的記憶性知識先提前處理;
6、筆記要做好,課要認真聽,有時到了結尾可能急著下課心有點躁,要抵擋住,這時往往是關鍵、總結精華所在;
7、最好有定期練筆(建議每天堅持寫日記);
8、閱讀有關語文學習的報刊、雜志;
9、有時間練練字;
10、多記一些文言文,對以後的學習定有幫助;
11、隨著散文不斷增加,要更深入鑽研一篇文章;
12、背誦內容要熟記。
⑹ 高中語文選修13《論語》選讀中課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全文翻譯。謝謝。
概論詞目 知其不可而為之
發音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示例 吾輩固~耳。(章炳麟《致伯中書十四》)
又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指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不論結果如何只管自己努力。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
①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
②晨門:早晨開城門的人
子路在石門過夜。早晨開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早晨開城門的人[1]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知其不可為」只是憑經驗作出的初步判斷,不一定準確,也並非實際的「不可為」,到底可不可為,只有通知實踐來驗證,也就是要「為之」,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如果知其不可為就不為,就等於承認凡事無須堅持,遇到困難只管放棄,聽天由命,隨遇而安。那麼就不會有力挽狂瀾、扭轉乾坤、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況的發生。英語里有一句諺語:自助者天助,就是這個道理。用姚明的話來說,就是: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 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勾畫。
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說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
而一個人明知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絲不苟地堅持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正是這一方面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徵,與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
(晨門)知世之不可為,而以譏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為而為,正是一種知命之學。世不可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為則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屬命,而人之無行而不可不於道亦是命。孔子下學上達,下學,即行道。上達,斯知命矣。然晨門一言而聖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論語·八佾二四》「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錢穆《論語新解》)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所謂「不可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來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做。一定要保證很快就見供銷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所在的全體才去做,一定要有利於當時的時代才去做,這幾種情況雖然有不同,但都是從事功的角度來說的。聖賢君子做事,所重視的是道義,事功的實現體現在道義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義之上。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有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患。依據道義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暫時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長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
孔子不因為是否成功才決定做不做,而是因為應該做,就去做。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結果之內。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
他盡了一切努力,而又歸之於命。命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種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後來的儒家,就把命只當作整個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條件和力量。我們的活動,要取得外在的成功,總是需要這些條件的配合。但是這種配合,整個地看來,卻在我們能控制的范圍之外。所以我們能夠做的,莫過於一心一意地盡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樣做,就是「知命」。
科學實驗科學研究中,藝術創造中,學理探討中,新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使自己成為一個墊腳石,成為鋪路的石子,成為劃時代的突破的一個序曲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沒有為而使之可,就沒有歷史的前進與科學的進步,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積累與輝煌,就沒有可歌可泣的歷史、今天與未來。你必須具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必須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時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敗,不怕風險,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決心和勇氣。
但還有一點,沉重的一點,我必須告訴讀者:雖然我堅信美德是必要的,智慧、光明、心胸和境界都是必要的和有著奇妙的效用的,但是這些好東西並不註定它一出現就所向披靡,它們的被承認,它們的發揮、運用和成功仍然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開始之前之中乃至之後,仍然有人痛恨美德,痛恨智慧。原因很簡單,你的善良反襯了他或她的惡毒,你的智慧凸顯了他或她的冥頑,你的博大提示了他或她的褊狹,你的光明照耀著他或她的陰暗,你的學問、好學更比較出了他或她的昏亂剛愎不學無術。這樣你的存在就成了對惡人蠢人糊塗人的挑戰,成為他或她的奇恥大辱,成了他或她的眼中釘。怎麼辦呢?能夠因而就不善良不好學不智慧不光明不寬廣不高妙起來嗎?能夠向愚蠢和惡毒投降嗎?不,不可能,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
我也是復制粘貼來的。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若是不對,還請諒解~
⑺ 高中語文本中有哪些文章是選自《論語》《孟子》《莊子》的
面向的對象不同,內容當然也不一樣。
初中課本只是介紹了一些普通的常識,而專業書籍則是把各種學說都展示給讀者。
莊子的看陳鼓應的。
論語、孟子看楊伯峻的。
第二個問題我就愛莫能
助了。
⑻ 高中語文選修《論語》《誨人不倦》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回國前期成書。此書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章、492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誨人不倦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huì rén bú juàn,意思是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⑼ 杭州市蕭山區高中語文選修的課本(論語)必背的內容。
這倒沒有特定的內容,老師說背什麼就背什麼的,開學自會
有安排
的,我們今年就只選上了幾課,如果你想先背幾篇的話,我背的可以給你作參考,需要的問我要
⑽ 高中語文默寫,論語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