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語文怎麼做閱讀選擇題
通常採用三遍閱讀法,即:
第一遍:閱讀全文,把握思路,領會主旨,勾畫關鍵內句;
第二遍:容結合題干,重點閱讀,勾畫相關信息;
第三遍:對照題乾和原文,辨明干擾項,找出選題依據。
Ⅱ 高中語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你好,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一般是有一定模式的。這一點不論散文還是小說都死一樣的。
首先,讀文要認真,第一遍讀文章要仔細地讀,要做到能知道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那些句子可能有深意等等,然後再讀題,讀一道做一道,不能一次都讀了,否則就可能出現做一道想另一道的情況,做題的順序不限,如有選擇先做選擇,每一道題在文中都有指定的位置,讀題之後要回到文中指定的那個句子,把那個句子反復讀幾遍,如果你第一遍讀文很認真,這里就不費什麼時間了。
然後就是答題了,答題其實大部分都是一些似曾相識的話,問修辭我想就不用多說了,無非是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也無非是先抑後揚等等。許多學生頭疼的是句子的含義,這樣的回答注意一定不能脫離原文,要先寫上一些情節在回答,比如「這句話中老人的行為表現了他內心的什麼什麼心情,體現了當時背景下人們的什麼什麼」,不能只答自己的話,一句原文也不抄。
句子的作用或者文章(詞語)的作用的作用類問題是比較好答的,因為基本上都有固定模式,最常見的是為下文做鋪墊,奠定了文章的基調,這些都是文章前面的段落的常見答案,突出了文章主旨,深化了主題思想(什麼主題不用寫),這些都是文章後面段落的常見答案。還有時的文章結構更加嚴謹,渾然一體,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等也是經常要寫的。、
問文章中為什麼這樣寫的為什麼一類的題,主要就是寫出這樣寫會給文章什麼好處,諸如結構嚴謹,合理有序,是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等好話,誇誇作者就行了。
還有一類是讀者讀完文章後自己的感想,這類題分值很高,這種題一般都是先把文章主題說一遍,帶給我很大啟發,聯系自己,或者將自己與作者相比較,得到諸如「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如何如何」的結論,要據文而定。
注意,回答問題時要全面,比如評價一個人或事,要好的一面壞的一面都要寫,除非題目要求你寫一面,這樣可以盡量多得分。
當然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只能打這些字,如果有整本的練習題和答案的話,就會發現閱讀題的答案形式都大同小異,個人認為,沒有故事情節的散文閱讀要比小說類閱讀和有情節的散文難一些,回答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只要認真讀題,認真答題,就會有不錯的分數。
現在就可以去找一些答案研究一下,看看標准答案到底標准在哪,將題目和答案一對照,就能逐漸摸索出答題的正確方法。
所以,要通過做一部分的題摸索出答題規律,答題時多寫一些字,多答一些方面,這樣就會盡可能多得一些分。
希望能有所幫助。
Ⅲ 高中語文閱讀題
這部分只要細細品味,定能幫你,祝你成功!
掀起你的蓋頭來
——語文閱讀揭秘
目 錄
一、揭開語文閱讀的神秘面紗
二、語文閱讀的本質
三、解決語文閱讀題的思想前提
四、記敘文的文體知識及解題技巧
〈一〉記敘文的特點
〈二〉記敘文的人稱
〈三〉記敘文的分類
〈四〉記敘文的六要素
〈五〉記敘文的順序(或記敘方式)
〈六〉記敘文的線索
〈七〉記敘文的結構
〈八〉記敘文的詳略
〈九〉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十〉如何分析記敘文題目的作用
〈十一〉如何理解記敘文的重點句子
〈十二〉如何賞析記敘文的句子
〈十三〉如何確定記敘文的主人公
〈十四〉如何分析記敘文的人物形象
〈十五〉如何概括記敘文的主要內容
〈十六〉如何分析修辭方法的作用
〈十七〉如何談讀後感悟及收獲
〈十八〉如何分析記敘文的寫作特點
〈十九〉如何進行文學鑒賞
〈二十〉術語辨析
〈二十一〉語音修辭
〈二十二〉節律
〈二十三〉語匯修辭
〈二十四〉詞的意義
〈二十五〉詞義的變遷
〈二十六〉關聯詞
〈二十七〉句子的修辭
〈二十八〉句子的變化
〈二十九〉句子的多義和歧義
〈三十〉句子的評改
〈三十一〉常用標點符號
〈三十二〉句子仿寫
〈三十三〉熟語
五、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及解題技巧
〈一〉說明文的特點
〈二〉說明文的分類
〈三〉明確說明對象
〈四〉抓住對象特徵
〈五〉理清說明順序
〈六〉把握文章結構
〈七〉分析說明方法
〈八〉體會准確性語言
〈九〉「這」或「這樣」指代什麼?
〈十〉為什麼不能調換段落順序?
〈十一〉賞析說明文句子
〈十二〉開放性試題
Ⅳ 高中語文閱讀題的問題
呵呵,樓主很有潛力啊,我高三的時候為這個問題特意做過整理。
其實類似「寫作手法」「表達技巧」「藝術手法」「修辭手法」的題目很普遍,幾乎成了各個省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必考題。
而相對來說,這一類題目有一定範式,比之「探究型」「主旨型」問題更易上手。
閑話少說。
一、寫作手法,相對較大。通常貫於全篇,如,人稱變換(你我他),記敘變換(倒敘插敘...),議論變換(駁立論...)。
這根本不易混淆,只有知道不知道之說。我不多講。
二、表現手法,相對小一點。
描寫角度:1.白描,細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
2.動靜結合,聲色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細筆勾勒粗筆描繪......
抒情角度:寓情於景,借古諷今,借物抒情,敘事抒情,樂(哀)景寫哀(樂)......
記敘角度:平鋪直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曲筆......
三、修辭手法,最小,但不一定。
送分類:排比,擬人,反問,頂真,設問,反復......
易混類:1.比喻,象徵,借代,雙關......
2.襯托(正反襯),對比,烘托,渲染......
其他類:聯想,想像,飛白......
我把它們分為三類,是經過我許多次做題考試總結而來的,分三類最恰當!他問你藝術手法,說明這個老師很無聊,它讓你三類都寫(話說音樂美術也是藝術呢~)
怎麼分:
怎麼分不是看問號前面的四個字,是看某某處!
他是說全篇,那麼就注重寫作手法;他說段落,那麼一二皆重;他說句子,就是二三;他說字或詞,呵呵,就是三。
我給你舉的例子並不詳細,只有一部分。一方面是因為我沒時間寫(清華的課程真的很不利於提升人文素養——||),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個任務要你自己去做,自己完成我上面的樹狀圖,那樣你才有做語文現代文閱讀的感覺,才能真正體味到他們的差別!要知道再好的學習方法也不能給你提供捷徑,而只能讓你規避彎路,學得怎麼樣是要靠自己的!
另外我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現代文答題時更容易趨近於標准答案,如果有興趣可以網路hi我(前提是我有時間呵呵)。
如果覺得我講的不錯歡迎加分哦!
Ⅳ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題型和答題方向有哪些
高考現代文閱讀解題技巧
高考現代文閱讀主觀表達題出現在試卷的第Ⅱ卷,是對學生篩選、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難度。無論是平時訓練還是考試學生對這道題普遍存在著畏難心理,歷年高考這道題的得分率也都偏低。於是一些語文老師認為在這一考點上投入太多時間得不償失,不如把精力轉向那些更能見效的考點上去。誠然,想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無所作為,但從應試的角度看,使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把該拿的分拿到,應該是有可能的。如何讓學生把該拿的分拿到呢?筆者以為以下幾個環節在平時閱讀訓練中是不容忽的。
1、閱讀選文時要勾畫圈點。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一篇文章,如果從頭讀到尾不作任何標記,很可能讀後腦子里是一片空白,什麼印象也沒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去做題能有什麼好效果呢?閱讀時對文章中中心句、過渡句、關聯詞、指代詞等作勾畫圈點,不僅可以增加對內容的印象,還能大體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這些,解題時就得心應手了。如1997年高考題現代文選文中有這樣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說的從前的『散文的心』。」「從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從前的散文的體也是一樣。」「你想,在這兩重械梏之下,我們還寫得出好的散文來么?」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能畫出這些句子,那麼在回答第26題「文中的『兩重械梏』分別指的是什麼」這一問題時,就能快速確定答題方向了。
2、審題時要一字不漏。
題目中每一個字(包括數字)都是有它的價值的,不然就不會寫到題目中。這就要求我們審題時不能漏掉一個字。千萬不能用掃視的方式審題,因為那樣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裡一個一個字的默讀題目,必要時要動筆作標記。審題時以下幾個環節不可忽視:
①看問題。要看清題目中有幾個問題,如果題目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問題或將兩個問題合而為一作答。1999年高考題第23題設置了兩個問題:「這篇《創造宣言》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由於考場上的緊張,就有考生在做這道題時將第一問題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將兩個問題合而為一作答,結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個問題的分。
②看要求。題目上除了提出問題外,往往還對考生答題作出一些要求。題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題的范圍、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題第21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其中的「結合鄉士情結」就限定了答題的范圍,而高考這道題的參考答案也正是緊緊圍繞「鄉士情結」這四個字來組織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並揣摩題目的分值。試題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須的要點。因為高考閱卷中是「踩點給分的」,而每個答案要點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數會給閱卷帶來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點數應是能被總分值除盡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點只能是1個,2個或4個,不可能是3個。如2003年高考題第19題分值4分,答案要點剛好4點,第20題分值4分,答案要點兩點,第21題6分,答案要點是3點。
④看有無字數限制。題目中如果有字數限制,那麼所限定的字數應該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數,清楚了這一點,在組織答案時就要注意不能超過限定的字數,當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數少得太多,因為這樣恐怕會遺漏要點的。題目中如果沒有字數限制,那就要盡量多答點,閱卷時多出的要點是不扣分的。
3、確定答案所在區域。
這一環節至關重要,因為如果答案所在區域確定錯了,那就會全盤皆失了。確定答案所在區域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藉助題目本身的指定。有時題目上明確指定了答題的閱讀范圍,如2003年高考題第20題的題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家的情況有哪幾種?請概括說明。」在這一題目中就明確指定了答案所在區域是「第三段」。
②根據高考命題原則確定區域。高考命題人在擬定閱讀題時一般遵循這樣一些原則:1、盡量使考生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為答題的基本材料。2、盡量照顧考生的閱讀和思考的先後順序。2、努力體現由語義理解到綜合分析的過程。3、努力組成內容由淺入深的系列。根據這些原則,答案應是隨著題號的遞增在文中呈從前到後,從局部到整體分布。
③找出題干中的相關語句在選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並注意文中的過渡句、關聯詞、指代詞的提示。如2002年高考題第19題,題目是:「愈伯牙遇到鍾子期這個知音,為什麼會『萬分的興奮和感激』?」我們先找出「萬分的興奮和感激」在文中的相應位置,這樣答案區域大體確定在第二節。這句話的原句是:「這怎麼能不讓伯牙萬分興奮感激?」,從句中的「這」這個指代詞可以看出,答案應在此句的上文找。在這里,指找詞幫了我們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題第21題,題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麼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 」我們首先找出「唐突地勸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節,我們再看第四節的首句是「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是太艱辛了」,句中的「何況」這一關聯詞是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是要更進一步說明「勸」的原因,因此第四節也應在答題范圍之內。如果不注意「何況」這個關聯詞就很可能遺漏答案要點了。
4、精心組織答案。
確定了答案所在區域後,剩下的事就是組織答案了。組織答案時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①盡量用原文中的語句整合。根據高考命題特點,考生是應該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為答題的基本材料的,歷年高考題的參考答案也都是對原文中相關詞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題時決不能脫離原文材料作出想當然的答案,應盡量用原文中的語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要增強用邏輯思維解題的意識。因為文學性文章盡管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情感取勝,但在解題時卻絕不可被情感左右,憑感答題,我們只能通過我們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據的從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題第19題,題目要求回答伯牙「萬分興奮感激」的原因,那麼答案和問題之間應是因果關系。有的同學答:因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萬分的興奮和感激。答案本身確實是因果關系,但與題干問題對照,就會發現這個答案等於沒有回答,或者說是答非所問。還有的同學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個答案確實與題干問題有了因果關系,但試想一下,一個彈奏者彈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蘊含的情思能被別人領悟和熟稔的現象多了,為什麼伯牙「萬分興奮感激」呢?其實是因為伯牙的琴聲「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一般人是聽不懂的。所以答案中還應把這一點歸納進去才能和題干問題形成完整的因果關系。
③選擇合理的表達形式。答案的表達形式是用句子還是用短詞?是用單句還是用復句?是用偏正短詞還是用動賓短詞?這些都得由題干問題決定。如2003年高考題第19題題目是:「從文中看,身上都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這個題目實際上就是要我們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內容,仔細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語法形式,發現它是名詞性短語,那麼我們可以確定答案的語法形式也應是名詞性短語。而高考命題組所提供的答案也確實是幾個名詞性的短語。
5、復查檢證答案。
這個環節往往被考生忽視,事實上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擬好後首先要做的是驗證一下所答是否是所問,防止答非所問的情況出現。其次,要通過復查來發現並更正擬出來的答案中的病句、錯別字。在這里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在試卷上答題前最好先擬個草稿,否則辛辛苦苦思考出來的答案語句不通,錯別字耀眼,那豈不可惜?
我相信,只要我們克服畏難心理,在以上幾個方面加強訓練,我們的現代文閱讀主觀表達題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會有所提高
Ⅵ 高中語文閱讀題題目及答案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3題。(93年,全國卷)
據美國K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大多數「生物降解」塑料並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隨時降解普通有機物質(例如紙和木屑)的細菌所進行的試驗表明,包括塑料垃圾、「用後即丟」的尿布、飲料瓶等在內大多數產品並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研究人員指出,術語「生物降解」這個詞的使用是不規范的。一些生產廠家說,這些產品如果在物理上發生變化,則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們一旦與其他物質混合,便會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長。研究人員認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質在需氧條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厭氧條件下它們則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經他們試驗的每個產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達到上述標准。
1.文中「術語『生物降解』這個詞的使用是不規范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個科學的術語。
B.「生物降解」這個說法名不符實。
C.「生物降解」在現實中不存在。
D.「生物降解」這個術語的運用有語法錯誤。
2.文中說「試驗」所藉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學的B.生理的C.生物的D.物理的
3.下列與k大學研究人員的試驗結果有關的說法,哪幾項是正確的?( )
A.凡是稱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產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一些塑料生產廠家的功用宣傳不實。
C.在生物降解過程中應出現物質的分解和轉化。
D.塑料產品的廢棄物多數不會自溶自消。
E.這些塑料產品在物理上發生變化之後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條件下都會出現氧化現象。
答案與解析:
1.B ,「生物降解」這個術語使用不規范,是「研究人員」的看法,因為這些產品都不能達到科學家所認為的「降解」標准,這是一些生產廠家歪曲商業宣傳曲解了科學術語,使其名不符實,因此B 項是正確的。文章有「真正的生物降解」等詞句,可見A、C項的否定性說法是不對的。D 項說法與本文內容毫不相干。
2.C,文章開頭「利用……細菌所進行的試驗表明」,這句證明了C項是正確的答案。文中「二氧化碳、水、甲烷」這些化學術語容易迷惑人,會誤選為A項。「物理上發生了變化」是生產廠家說的,試驗是「K 大學研究人員」做的,二者不能等量齊觀,選D項也是錯的。
3.C、D、F,對照原文,A項「凡是……都……」的說法言過實,文章中說的是「大多數」。B項的說法本身是正確的,但研究人員的試驗結果無關。E項是生產廠家的見解,本身未必科學,且與科學家的試驗無關。C、D、F 三項符合原文意思。
文字表述題是高考現代文閱讀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題型,這類試題綜合性強,更能測試出學生的語文能力。綜觀幾年來語文試卷的變化,我們發現淡化客觀題,強化主觀題已是趨勢。但從歷年高考的現代文閱讀測試結果看,考生在這類試題的得分並不理想。筆者有幸參加2006年浙江的語文高考閱卷,針對考生答題失誤的普遍現象,我以浙江卷為藍本並涉及部分全國卷的同類問題作了歸納,嘗試探索出幾點應對策略,希望能給你有所幫助!
主觀題失誤主要原因及探析
一、審題不清,答非所問
有許多同學在做現代文閱讀時,往往是粗略閱讀一遍全文後,匆匆掃一眼題目,就倉促答題,審題不清,答非所問。
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題)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一句的含義,完成下面的題目。第三問:⑶使用「普遍」一詞的原因是
正確答案是:①兩個世界、兩種生活的對立是人類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對立關系(人與人的對立;平面與立體的對立;表象世界與本質世界的對立;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的對立)。
有的考生卻答為:「具有一般性」、「人類所共有的特性」。語言的表述本身就不清晰,題干中的「結合全文」,也沒有注意到,只是對「普遍」一詞作了個字面解釋,結果答非所問。
又如:(2006年全國卷14題)在「細心地想著植物突破土地,在陽光下成長的聲音」一句中,作者為什麼要用「想著」?這樣寫有什麼好處?(4分)
正確答案是:①植物成長的聲音一般是聽不到的,用「想」比「聽」更合適;②這樣寫有一種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現力。
我在用該題對學生進行測試時,相當部分同學卻答為:「虛實結合」、「與下文的嗅形成一種反襯」、「作者在感受這種聲音,聲音是虛的,這樣寫把虛物實寫,實物動態化,更形象」、「體現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虛實結合」、「反襯」是表現手法,題干並沒有問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而「引出下文」、「動態化」「更形象」更是信口開河,答非所問。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沒有細讀題干,審清題意,連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就倉促答題。
二、研讀不深,分析不透
高考閱讀題大多在文意的深層領會上設題,而許多考生不能透過表象進行深入的研讀和分析,只是跟著感覺走,不能綜觀全文,領悟要義。
例如:(2006年浙江高考卷第18題)文章開頭眼鏡商說「我」是「獨眼龍」。請聯系文中對話部分,分析眼鏡商這樣說的原因。(2分)
正確答案是:①「我」右眼近視,左眼遠視,雙眼不能同時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維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維的立體世界。
有的考生答為:「為讓我買一副眼鏡」、「我的兩眼視力不協調」、「為了更好地說服自己買他的眼鏡」、「只用一隻眼睛看事物」等等。很明顯考生對全文根本沒有讀懂,對於作者借用寓言形式所闡明的生活哲理,根本沒有領悟,看到「眼鏡商」幾個字,立刻想到的是商人,想到商人的行為和心理,就斷然作答,離題萬里。
又如:(2006年浙江卷第19題)請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一句的含義,完成下面的題目。
第2問:「秘密」是指
正確答案是: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對立。
有的考生答為:「為握手而伸出平展的手與握拳頭打人的手的對立」、「最平面的微笑和微笑時伸出舌頭的對立」、「這些動作簡單,而握手微笑易化解隔膜」等等。這類答案的錯因在於考生遵循了答題可在文中找的技巧,但卻沒有透過表象挖掘實質,沒有領會本文的主旨。
三、歸納不全,遺漏要點
高考閱讀很重視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在此題的設置上,有時側重於整篇文章中心主旨的歸納,有的側重於幾個語段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答題時要全面考慮,綜合分析,並學會用自己的話來表達。
例如:(2006年浙江卷20題)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飛的畫形象地演繹兩個不同的世界。請你據此推斷這兩位畫家的藝術風格,並用自己的話分別加以概括。(各不超過12個字)(6分)
⑴培根的繪畫風格:
⑵杜飛的繪畫風格:
正確答案為:⑴ ①誇張的;②批判的;②立體的。⑵ ①優雅的;②歌頌的;③平面的。
而有的考生答為:「立體的帶有侵略性,平面的充滿自然界氣息」。這個答案顯然只概括出了一點,帶有「侵略性」的作答,只是抄襲了原文,不夠准確。另一考生答為:「真實,張揚、誇張」的答案,是沒有聯系全文,推斷錯誤的結果。
又如:(全國卷17題)聯系全文,概括寫出本文的主旨。(6分)
本題測試考生對全文的理解及概括歸納表達的能力。
正確答案:①通過發現「陽光的香味」,肯定農夫的陽光生活、美好勞動、務農的選擇;
②評價夜來香和曇花的香「沒有壯懷」,強調人的嗅覺在都市裡退化;
③肯定一種貼近陽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此題6分,顯然答案3點,每點2分。其實從分值上考生也可以推斷出此題答案有三點。綜觀全文進行概括歸納,基本可以做到不遺漏要點。大部分考生失分原因就是歸納不全。
四、語句不通,表意不明
閱讀題的檢測,不僅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達能力。有的考生能讀懂文章,但卻不會表達,不能用通順、簡潔的文字全面、准確、鮮明的答題。
例如:浙江卷19題第3問,有的考生答道:「在人類社會中,多數人都是這樣,除少數的獨眼龍」,「為其利益而顛倒是非是普遍的」,「舉的例子普遍,說明一般工作是二維空間動作、是平面的,有說服力」等等,這樣的句子實在是讓人費解。
以上結合例子略談四點,雖然高考閱讀文字題在解答中失誤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無外乎就是沒有讀懂文章,不會審題,不會表達,不懂閱讀規律與答題技巧。所以考生在平時的閱讀及訓練中,要清楚閱讀規律,掌握一些閱讀方法與技巧以避免失誤。
應對措施
一、遵循閱讀規律,清楚試題設題規律,整體感知與深入分析相結合。
高考現代文的設置,強調整體閱讀,是一個由分而總,有局部到全局的相對完整的測試系統。所以解題時要從整體出發,通讀全文,弄清線索,理清思路,進而把握文章主旨。主旨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話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間關系。結合每道題的要求,深入分析,自然就容易得到正確答案。
例如:2006年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一文,是藉助寓言的表現形式,具體描繪了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不同景象,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世界的諷喻。幾道閱讀測試題都是圍繞這個主旨而設置的。如果清楚了這個主旨,那麼19題第2問很容易就能得出「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對立」這樣准確的答案,而不至於答出「隱藏在友好柔和和表面下暴力、丑惡的一面」這樣離題萬里的答案。
二、研讀題干,掌握審題方法,從題干中獲得答題的信息。
閱讀題解題的核心是「提取信息」,這信息不僅僅表現在文章的內容上,還表現在試題題幹上。充分發掘題干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從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1、看清題干要求,揣摩命題意圖。
命題者命題一般都有明確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題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題人的命題意圖,正確答題。
例如:(06年浙江卷19題)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一句的含義,完成下面的題目。從題干中可知:本題是考查對重要語句的理解。第2問「秘密」是指?則明了命題者是欲考查學生對重要語句關鍵詞語的理解,題干中「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一句的「結合全文,理解」則進一步明確了答題的方向,就是要結合全文的主旨談作者使用這個詞的深層含義。明確了命題意圖和答題方向,根據題目的內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題應關注此句話所在的段落並緊扣全文主旨來理解,這樣就會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對立」這樣正確的答案了。
2、品味題干中關鍵詞,揣摩隱含信息。
有的題干本身隱含著多方面的要求,必須挖掘出題干中隱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題的命脈。如浙江卷19題第3問使用「普遍」一詞的原因?很多考生只是就詞解詞,沒有看到「使用」「原因」這兩個關鍵詞,沒有挖掘出深層的東西,答題不全面或隔靴搔癢,沒有答到點子上。
三、掌握答題技巧,把握答題要領。
領會了主旨,審明了題意,這僅僅是答好題的必要前提,要想准確答題,還需要掌握一些答題技巧要領。
1、找出答題的信息區域,篩選整合答題內容。
命題者有的從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來命題。考生對所要概括的具體內容,一定要找准答題的信息區域,分析綜合,准確全面地解答。
例如:浙江卷18題「文章開頭眼鏡商說「我」是「獨眼龍」。請聯系文中對話部分,分析眼鏡商這樣說的原因。」如果考生注意到「請聯系全文對話部分」一句,就能很快找到答題的區域,從文中對話的內容可見文中由「我雙眼的交替使用」談到了我所見的兩個世界——一個平面世界,一個立體世界。那麼就容易歸納出眼鏡商說我是「獨眼龍」的原因,應該是兩點:一是「我右眼近視,左眼遠視,雙眼不能同時使用」;二是「我看到的是二維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維的立體世界」。
又如第19題第一問「四個動作分別是指?」,解答此題我們首先要找到「題中這句話在文中的位置,然後找出有關動作描寫的語句,也就找到了答題的信息,從「首先」到本段結束,自然就會得出「友好的伸手,惡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頭做鬼臉」正確答案。
2、語言操作力求准確、精煉。
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語句不通,語義不明,答非所問。如何組織好答題的語言,把篩選好的內容准確、精煉的表達出來,顯得十分重要。
(1)、考生要善於利用原文詞句來組織答案。
一般來說,答案所涉及到的關鍵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
例如:浙江卷18題答案中的「左眼近視,右眼遠視,不能交替工作」「二維的平面世界,三維的立體世界」,第19題第1問答案中的「友好伸手」「惡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頭做鬼臉」文中都有這樣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找到了這些關鍵詞,以此為基礎,再略加工一下,標准答案就出來了。
(2)、緊扣題意,選好角度,選用恰當句式來回答。
答題時一定要從答的角度,將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組合,變換恰當的句式來重組。
(3)、語言一定要精煉。
高考閱讀文字題,重在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有的題目明確規定字數,不超字,又能把要點答全,這需要答題的語言要精煉。我們篩選整合好文中相關信息後,一定要把具體、形象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的語言。
例如:浙江卷20題,我們在答題時明了作者舉兩位畫家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現實中兩個不同世界的同時,還要研讀有關描述兩位畫家的語句,抓住「過分」、「侵略性」、「螺旋狀」、「親切的花枝圖案」、「歌唱的主題」、「輕快的鳥兒」這些詞句,透過這些形象的語言,感悟兩位畫家的風格,進而轉換為「誇張、批判、立體」,「優雅、歌頌、平面」這樣抽象、概括的語言。
現代文主觀閱讀題是一個常考常新的考點,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始終緊扣對學生理解、篩選、概括、整合以及鑒賞評價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概括起來,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命題類型大致有以下五種:
一、詞語理解型
一般來說,高考試題測試詞語的含義,特別關注詞語的語境義,而不是詞典中所詮釋的規范義。該題型常見的命題形式有:1、結合文章內容,簡要闡釋某句的深刻含義;2、根據文意,寫出某詞的含義。
【答題方略】 理解詞語的含義,必須透過詞語的表面義,體味其深刻的內涵: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理解詞語的象徵義,就要尋找詞語的象徵對象;理解詞語的反語義、就要將褒貶互換;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理解代詞的詞義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
【高考回放】 「好久以來,『故鄉』就在吸引著我」,句中「故鄉」一詞的含義是________。(方令孺《在山陰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語段信息】 好久以來「故鄉」就在吸引著我: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美妙的名稱,像童話一樣,時時在我思想上盤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還想看看祥林嫂放過菜籃子的小河邊……在那濃霧彌漫的黑暗時代,魯迅先生在那裡開始磨礪他的劍鋒,終生把持它,劃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決定要去瞻仰磨劍的聖地。
【溫馨提示】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要特別注意詞語的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根據語境,作者說「好久以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時時在我思想上盤桓」,並決定要去瞻仰魯迅先生「磨劍的聖地」,由此可知,「故鄉」應不是作者故鄉,而是魯迅的故鄉,亦是作者嚮往的精神家園。
答案:①魯迅的故鄉。②作者嚮往的精神家園。
Ⅶ 高中語文閱讀方法
課內:
一本五三(厚的那個,好像B版比較適合)
做閱讀
每日一道高考真題
做完對答內案
找給分容點
自己判分
再整題回視一遍
如此對待閱讀,簡單有效
才高一,不急,堅持下來
高二有大變化
高三一定能無憂自在地閱讀
課外:
廣泛閱讀各種雜志及有價值的小說
高一高二假期一定要選自己 喜歡的 小說去讀,一定!同時能跟看相關的電影更好,要有計劃地看,比如:高一假期看英國名著及電影 然後是法國、俄國......你總能從期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和魅力。這是你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最後強調的,是意識, 高中學習的意識,就像打DOTA一樣,你要知道自己何時做出什麼決定,該做什麼
希望能夠幫到你。
Ⅷ 高中語文閱讀常見題型
高考散文閱讀中表達作用題的類型及解法
高考的大閱讀一般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詠物散文。在文學作品閱讀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題目,其要求一般為:……的好處是什麼?……作用是什麼?結合上下文分析……表達效果。筆者姑且將這類題稱為表達作用題。近幾年閱卷中我們發現考生對信息篩選題大多得心應手,一旦涉及理解並進一步分析鑒賞,就茫然無措。
一、人稱表達類
可以針對某一人稱的運用命題,也可以針對行文中人稱的變化命題,或者針對稱謂的變化命題。如2006年高考遼寧卷豐子愷的《楊柳》第20題: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
解題思路:
(1)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
(2)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人稱的作用大致為:
第一人稱便於直抒胸臆,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
第二人稱呼告抒情更強烈感人,便於情感交流,親切自然。
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能從更多方面自由地敘述。
(3)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如上述題目可以這樣回答: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之勢,使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便於直接抒發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
(4)步驟:確認人稱+人稱的特點+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說明此人稱對表達主旨、中心的作用。
二、修辭方法類
針對一些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命題。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朱成玉的《落葉是疲倦的蝴蝶》第12題:請指出「我看到了母親那對干癟的乳房,像兩只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為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表達效果。
解題總路:
(1)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這類語句作用題,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在答題時點明所用修辭手法。
(2)明確答題方向。答題時,要明確每一種修辭手法的作用。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3)確認修辭手法,明確答題方向後,結合文章內容、結構分析其具體作用,闡述其表達效果。上述題目可以這樣組織答案:這里用了比喻,這個比喻把母親耗盡生命為孩子創造幸福的內涵形象生動化了;凸現母親一生的辛勞,強調她為了孩子費盡心血,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
(4)步驟:點明修辭手法+修辭手法的作用+結合原文詞句進行分析在結構、內容上的作用+表達效果
(5)修辭手法的作用
1. 比喻 :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 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引人聯想,以簡代繁,具體生動。
3. 比擬 :色彩鮮明,描寫形象,啟人想像。
4. 誇張:態度鮮明,引起共鳴;揭示本質,給人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5. 對偶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便於吟誦,易於記憶;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6. 排比 :前後聯結,結構緊湊;內容集中,增強氣勢;說理透闢,條分縷析;節奏鮮明,便於抒情。
7. 設問 :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 反問 :語氣強烈,加重語勢,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9. 反復 :多次強調,突出思想,加深印象;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增強旋律美,加強抒情感染力。
10. 襯托 :突現正面或反面事物,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11. 對比:總的說來,能使語言色彩鮮明。
具體地說:兩物對比——揭示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鑒別。一物對比——揭示事物的對立面,反映事物內部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使人們全面地看問題。
12. 雙關 使語言幽默,饒有風趣。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4. 反語 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三、表達方式類
一般針對段落或篇章中具體的表達方式命題。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楊聞宇的《日月行色》第16題:本文開頭兩段的場景描寫有哪些特點和作用?
解題思路:
(1)確認指定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2)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常見的表達方式的作用可以簡潔地表述如下:
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寄託感情;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細節描寫准確傳神鮮明;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敘後議論畫龍點睛,點明題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3)確認所指定語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結合文章具體分析。如上述題目答案可以概括為:①選擇的是一個日落黃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場景,突出了場景的寧靜與和諧,具有詩情畫意的意境美。②場景描寫與人物描寫融合在一起,人與景互為映襯,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場景描寫融入了「我」和「她」約會時的喜悅之情。
(4)步驟:點明表達方式+分析文章語句+結合原文詞句進行分析在結構、內容上的作用+表達效果
四、行文段落類
針對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題。如:2007年高考江蘇卷雷抒雁的《麥天》第16題:「男人雖然不再耍鐮費胳膊,畢竟還是五黃六月,頭頂一團火球,身上汗不斷。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麥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這些敘寫從全文結構看有什麼作用?
解題思路:
(1)確認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確段落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人手)。如下所述:開頭段統攝全篇,領起下文,渲染氣氛,奠定基調;過渡段承上啟下(或啟下);結尾段呼應前文,深化升華主旨,卒章顯志。
(3)結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如上例答為: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為寫女人心疼男人作鋪墊;與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應;與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長剌剌躺在炕上……」一節的描寫相呼應。
再如:2007年江西卷汪曾祺的《泰山很大》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就可以這樣組織: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五、表現手法類
考查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如2007年四川卷趙麗宏的《焰火的變奏》第14題:作者寫象徵喜慶的焰火,為什麼要從平靜的湖水寫起?
解題思路:
(1)確認所用表現手法。
(2)明確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如下所述: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揚抑在變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對比突出事物特點,使形象鮮明;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以小見大通過細小的事、景表現重大的內容主題。
(3)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如上述題目答案可以概括為:以「靜」襯「動」,反襯了隨後施放焰火的熱鬧;湖水的平靜又與焰火的熱鬧相結合,共同表達了對世界和平、安寧、美好生活的肯定。
六、物象類
(1)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如下:
結構: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等。
(2)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如2007年高考廣東卷遲子建《泥濘》第16題: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思考角度:(1)對內容的充實強調作用;(2)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3)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4)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為:突出了雪美麗與醜陋的兩重性(內容角度),從而為下文寫泥濘作鋪墊(結構角度),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思想感情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