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
園果
詩人:王建 朝代:唐
雨中梨果病,每樹無數個。小兒出入看,一半鳥啄破。
這個唐詩是反映了兒童在進入果園後的新奇景象,也看到了有很多的梨果被鳥啄破的景象。
❷ 高中語文 古詩賞析
1.渲染,襯托之妙,用入定的寂靜氛圍襯托詩人內心的寂寥
2.用詞之妙,「倚」字刻畫了詩人思遠人的煢煢孑立一往而深的形象
3.側面描寫之妙 「倚高樓」側面描寫了秋月的皎潔
❸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詳細答題技巧
1、答題總則:仔細審題,根據題目要求,問什麼,答什麼。
基本規律:1、如果問「寫了什麼」,則必答內容(可翻譯後概括)。
2、如果問「怎樣寫」,則必答手法和內容(即用了什麼手法,寫了什麼內容,順便還可以答這樣寫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問「作用(效果或好處)怎樣」,則必答手法、內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麼作用、效果或好處,接著答用了什麼手法,寫了什麼內容。這樣才完整,不至於無謂失分)。
4、如果問「為什麼這樣寫」,則必答內容(即原因,可從詩句中概括,往往是對表現詩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論世」),還要從結構上回答(即在結構上的作用)。
5、如果題目要你「簡析」,則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並分清古典詩歌的類別(從內容角度劃分)。熟悉以後,可以快速推斷出詩歌的內容,以及常用什麼手法。譬如:
1、寫景抒情類。如山水田園詩,這類詩,內容當然是寫所見所聞的自然景物,手法常從修辭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懷類。如送別、登高等,這類詩,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傷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樣。
3、詠物言志類。如詠物詩,則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總說),懷才不遇、堅貞不屈、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積極進取、孤傲高潔、不流於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內容),象徵、比喻、擬人、對比、襯托、雙關、比興等等(表現手法)。
4、懷古詠史類。這類詩,則懷古傷今、懷古傷己、借古諷今(總說),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憂國憂民、壯志未酬(思想內容)、用典、聯想、對比、襯托、揚抑、諷刺(表現手法)。
5、邊塞征戰類。這類詩,多著意於絕域風物的描寫,以抒寫軍旅之苦辛、戍卒之離思鄉情或表現將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英雄氣概兼兒女心腸」的創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術語:豪邁、慷慨激昂、建功立業、保家衛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生活凄苦、思鄉思親、報國無門、歸家無望、苟且偷安、連年征戰、窮兵黷武、悲憤、哀痛、憤懣等等(思想內容),烘托、渲染、對比、雙關、諷刺等等(表現手法)。
三、明了考查詩歌的幾個角度:語言分析、形象分析、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評價思想內容。
四、讀懂詩歌的主要途徑:從題目入手、從作者及時代入手(知人論世)、從試題提供的註解入手,然後結合詩歌的類別(見上文)、常見意象的文化內涵進行推斷。
五、常見題型的回答要點。
1、語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詩眼」的題目)
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
(1)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解析:這種問題是就整首詩而言,因此記住常用術語就可無往而不勝。如:用語清新、雅緻,不落俗套;平淡質朴(樸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飾,返璞歸真;凝練簡潔,絢麗多彩;委婉含蓄,清靜幽深;清新明快,如行雲流水;雄偉奇特,慷慨悲壯;使用疊字疊詞疊句,生動形象,具有音樂美、修辭美等等。注意:答題時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這首詩的「詩眼」,或找出用得最傳神的實詞(虛詞)並分析其好處。
解析:答題步驟——先找出此詞,肯定其用得好,然後結合詩句解釋其表面和深層含義(即這個詞描繪出了什麼景象或展現了什麼畫面或意境),最後答使用它產生了什麼效果以及表達了什麼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評價語可參見上文的解析,譬如:運用動詞、形容詞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確、生動、貼切;數量詞、副詞往往是起強調或使文氣更貫通的作用;疊詞往往是增強語言韻律感或強調作用;顏色詞可以渲染氣氛,增加畫面感、色彩感,表達心情。
(3)詩中的某個字(句)為什麼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詩中的某字換成別的字好不好。(屬比較異同類題,同上,稍有區別,一定要答出「好在哪裡」或「不好」在哪裡)
(5)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答題步驟:一從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如開頭則統領全詩,結尾則總括全詩,貫穿全詩則是全詩情線物線。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
(1)這首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藝術形象?請具體分析。(這是從整體上考)
解析:藝術形象主要有——豪放灑脫,憂國憂民、青衫淚濕,歸隱田園、鍾情山水的隱士,愛惜人才,兒女情長,為國戍邊的徵人,四處漂泊的遊子,品行正直、高潔的志士等。回答時,第一步,從上挑選一個(如果找不到,請自己概括),這是概述;然後結合詩句挑出描寫形象的詞語具體解說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題時,先找出有關詩句,接著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再結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徵了什麼形象。
(2)此詩寫了哪些意象(景物),構成了什麼意境?具體分析意境是怎樣構成的。
解析:第一問簡單,從詩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詩句。第二問,請積累意境常用詞——雄渾壯闊,高遠遼闊,雄渾壯麗,宏闊蒼涼;孤寂冷清,蕭瑟凄涼,冷寂荒涼,清冷寥落;恬靜優美,幽美寧謐,自然和諧,細膩朦朧;熱烈高亢,繁麗奇幻,絢麗熱烈等。
第三問的格式是此詩通過描寫哪些景物,渲染了什麼環境氣氛,映襯了什麼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寫作或者表達技巧(特色)的考查。
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
(1)問:此詩或某兩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有時問的委婉一點,如,此詩或某兩句是怎樣表現形象或感情的?此時,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類題請牢記常用術語: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反復、設問、反問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景結情);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現手法——襯托(正襯、反襯)、以樂景襯哀情、對比、用典、欲揚先抑、想像聯想、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有層次感)、白描等。
(3)答題步驟:先說運用了什麼手法,再結合詩句具體解說,接著說表達了什麼感情,產生了什麼效果。
4、思想內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
(1)詩歌描寫了什麼內容?揭示了什麼主旨?
解析:這是從整體問答的題目,內容可結合詩句具體回答,答案在詩中。只要記住常見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會有話可說。譬如: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窮兵黷武、反映離亂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反對戰爭、追求和平),建功報國(建功立業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悶、懷才不遇的郁悶、壯志難酬的感傷、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鄉懷人(羈旅行愁、思念親友、邊關思人、閨中懷人、宮中哀怨),生活雜感(對自然的熱愛、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昔勝今衰的感慨、懷古傷今或懷古傷人的情懷、青春易逝的感傷、仕途失意的苦悶),長亭送別(依依惜別的深情、離別的惆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誠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設問方式:此詩的內容(或主旨),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種說法,接著分析詩句具體寫了什麼,用了什麼手法,對表現主題有什麼作用,抒發了什麼情感,產生了什麼效果。這樣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幾率小。
(3)分析詩中景物描寫對表現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寫了什麼景物,接著答怎樣寫的,再答表達了什麼情感,最後答有什麼效果.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有沒有答題技巧
❹ 關於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一、詩歌鑒賞考前叮嚀
1,拿到試題,先讀題目,盡力挖掘題目內涵。如近五年高考真題題目《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殘春旅舍》《含山店夢覺》《宿漁家》《思遠人》《春日秦國懷古》等等,題目都有一定的內涵,要把握。
2,讀完題目,看作者,所謂知人論世,如果有作者的相關注釋就更好了。弄清詩人擅長的題材,邊塞或田園山水等等;弄清詩人所處的時代,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還是北宋南宋。通過理解作者,大體把握詩歌背景。比如高考真題中岑參、韓偓、韋庄、周朴、周邦彥都有較為詳細的注釋,做題時一定要予以高度關注。
3,讀完作者看注釋,勾畫出注釋值得關注的重點字詞,在答題的時候予以使用。如高考真題中關於地點、時間的說明,以及作者生平遭際的大概闡釋,這些都是要緊的話。總之,提前把注釋看了,對把握詩篇大有益處。
4,看完注釋看題干,總共就兩道題,分析近五年高考真題,主要立足表現手法和情感態度,所以,對詩歌鑒賞四大板塊的關鍵術語一定要心知肚明。另外,要把題干結構劃分透徹,看一共是幾問,按要求,有步驟地答題。往往第一問都是問「什麼樣的情感」「什麼方法表現」「什麼作用」等等,答題時先要總說是什麼,而且最好用形而上的四字詞來回答。然後再結合詩句予以分析。總之,一定要注意答題的策略,認准答題點,看清楚人家問的是什麼,切中要害,而不是想當然亂寫一氣。
5,看完題干就開始仔細閱讀詩篇。先看體裁,是詩詞還是曲,是古體還是近體,是律詩是絕句。要弄清楚絕句共四句,律詩共八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詞分上片下片,弄清楚過片是指哪句,千萬不要在基礎知識方面弄混淆了。再看題材,是羈旅思鄉,是詠史懷古,是山水田園,是送別懷人,是詠物言志,是愛情閨怨,是邊塞征戰,是政治諷喻……各種題材有各自不同的內容和情感。第三結合考題仔細研究詩句。從首句開始,勾畫名詞意象,勾畫動詞形容詞等表示氛圍環境的詞,勾畫表明情感的詞,揣摩詩人的意思。直到把整首詩篇看完。文似看山不喜平,一首詩的情感往往是波瀾起伏的,要予以全面把握。
6,讀完詩篇,開始下筆答題。在二卷上書寫之前最好在草稿紙上構思一下,把答題結構設計一下,把術語要點再總結一下。之後開始書寫,一定要書寫工整,邏輯盡量清楚。如果可以分點作答,就盡量標示出小一小二。
二、詩歌鑒賞考查要點再概括
詩歌鑒賞所考查的內容包含四大板塊:詩歌意象、詩歌語言、詩歌表達技巧、詩歌情感態度。下面分別說一下。
1,意象類。意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明白意象是什麼,往往是形而下的具體的;要看意象有什麼特點,往往是詩句中的形容詞動詞予以說明;要明白意象有什麼意義作用。
2,,語言類。無論是煉字還是煉句,還是分析語言風格(清新自然、沉鬱頓挫、朴實無華、生動形象、恬淡幽美……),都要注意答題步驟。一般是解釋字義,描繪圖景,表明手法,說明作用。
(意象、字句的作用往往是:交代時間地點環境;為人物的出場塑造背景;營造了……氛圍、渲染了……氣氛;表達了……情感;線索,串聯全文等等)
3,表達技巧類。分四大板塊: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結構技巧。
表達方式主要考抒情和描寫。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典抒情)。描寫主要考正面側面,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感官角度的視聽嗅,觀察角度的俯仰,觀察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傳神的白描等等。要明白各自的作用,答題時候務必有的寫。
修辭手法主要考查比喻、擬人、誇張、用典、借代等,偶爾考排比、對比、反復、設問、反問、對偶、比興等等。要明白各自的作用,是內容生動形象,化抽象為形象,是語氣更加強烈。
表現手法最重要的四點:A 情景關系: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樂景抒哀情 B 對比襯托烘托渲染:具體看詩句內容來分析 C 聯想想像虛實相生 D 托物言志 借古諷今 以小見大 。當然還偶爾會考到欲揚先抑,點面結合等等。
結構技巧方面:首先要明白開頭和結尾的方式,是以情開篇結尾,還是以景開篇結尾。以情則直抒胸臆,以景則含蓄蘊藉。其次,把握術語:開門見山,開篇點題,總領全篇,引起下文,為後文做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呼應;畫龍點睛,卒章顯志,升華主旨等等。還有比如說是文章的線索,貫穿全詩。
總之,技巧題是必考的。一定要准確指出使用了什麼表達技巧,然後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4,情感態度類。最愛考的有A 羈旅行役、漂泊無依之愁 B 懷才不遇 報國無門 壯志難酬之仇 C韶華易逝 青春不再之愁 D昔盛今衰 憂時傷世之愁 E 閑適自得 淡泊悠然之情 F 依依惜別 安慰勸勉之情 E 思念家鄉 渴望團圓之情
詩歌考查的往往是「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所以,一定要全面回答,分點回答。切記:詩歌鑒賞答題,不要寧缺毋濫,要「寧濫勿缺」,明白老師的意思吧。多寫多答,不要十幾個字就想把題應付了。端正態度,踏踏實實答題。另外,把標點標清,把字寫對,不要犯低級錯誤,因小失大。
❺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
「楊柳枝」調歷來多詠「本意」,「本意」又皆言愁。熟題老話,不只出新難,要寫真摯情思也不易。這首小詞出新裁心意,將本是無形難狀的「愁」化為有形可感,並從特定的意蘊中界劃出它的數量感。起句「不合」的埋怨看似無理,說臨池不能起「畫樓」,然而「愁」已從無理之責中透出。坐在樓內無聊愁悶,原本期望憑欄散散心,誰知樓畔即池塘,塘邊皆楊柳,煙籠雨飄的楊柳猶如一團團難解的愁緒,愈令作者看了心煩。不看並不能讓他不煩了。還有「颼颼」風雨聲,風吹雨打楊柳葉。人、情、物、理,化成一團塞在心間,耳目之間又無不感受到愁之苦澀。他沒有直說愁有多大多濃,而是說「誰能數得垂楊柳?」垂楊之葉固無窮數,無法數,更有甚者,那垂楊之葉在斷煙疏雨中飄拂池水,猶如眼淚默默滴愁般灑向池中,這一池綠水也就與楊柳倒影和下滴雨水,共化為一泓凄凄之愁,這種質感是很具體的。如果再回味首句「不合」二字,則愈轉愈顯得無理之問很有理,樓、池、柳三者之間因為這一「不合」安排,使得其愁轉得沉重而難起。二十八字無一字虛設,無一字可減易。詞中用字很准確,如以「疏」寫雨,葉才能發出颼颼聲;如果是狂風密雨,則楊柳不成聲,池中也映不出一切,那麼「臨池」之「池」的意象就落空了,或者就減少了其中的內涵。愁的內涵,作者沒有說是鄉愁還是別愁,也沒有說是失志侘傺還是中年喪偶(他曾遭此不幸),這一切均由讀者去自辨。這極容易被誤會為常規式的青愁秋怨一類模式。讀者如果知人論世,就會發現此中有家國之苦深隱在作者心底,例如他的另幾首《楊柳枝》中所寫的「白門朱桁無窮樹,唯有垂楊是六朝」。萬樹之父萬濯殉難在淮安,親舅父吳炳則是南明永曆帝的大臣,「盡忠」於湖南。他自己一生飄泊,最終子女皆無,境遇蕭條凄慘。
❻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
小題:這首元曲刻畫出一個為功名忙碌奔波直至白發年邁(1分),卻始終抑鬱潦落、不能施展抱負的失意者形象(2分)。小題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風驛馬,落月書燈」,這兩句寫秋日景物,又有很強的概括性:表明自己一年到頭,一天到晚,都是這樣辛勤勞碌,但卻沒有結果。景物描寫渲染出一派蕭索凄愴的氛圍,烘托出主人公的傷心懷抱。②虛實相生。「西風驛馬,落月書燈」實寫秋景,「青天蜀道難,紅葉吳江冷」化用李白《蜀道難》名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艱難,是虛筆。這四句虛實相生,極寫作者勞苦奔波卻又落寞凄清、無人賞識的凄苦境況。③用典。「釣魚子陵,思蒓季鷹,笑我飄零」,在富春江垂釣的嚴光(子陵),見秋風起而思故鄉蒓菜鱸魚膾的張翰(季鷹),都是歷史上敝屣功名富貴的著名「高士」。與他們相比,作者覺得自己熱衷功名卻落得潦倒失意確實十分可笑。(答出一點給2分,答對兩處給5分) 小題1:試題分析:張可久是一個始終沉抑下僚、不能施展抱負的失意者,這首《普天樂·秋懷》就是他自覺歲月銷磨而功名難遂的悲嘆。這篇作品講究格律、辭藻,用典較多,文詞工巧婉約,頗能體現「小山樂府」的特色。小題2:試題分析:曲子以「普天樂」為詞牌,以「秋懷」為題,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作者一種矛盾而彷徨的情緒。此曲一開始就用了一個設問句「為誰忙?莫非命。」道出了作者自怨自艾之情,表面上說命運難改,其實正現出了作者心中的憤憤不平。「西風驛馬,落月書燈。青天蜀道難,紅葉吳江冷。」反思自己的前半生,詰問自己是否就是在瑟瑟秋風中奔波勞碌的驛馬,不然,為何如此孤單寂寞?「西風」、「落月」、「紅葉」、「冷」,這幾個意象,形象地描繪了作者自己境遇的不幸,以一派凄傖的氣氛烘托出主人公的傷心失意。「驛馬」代指奔途,「書燈」暗示潛心學問,一年到頭,日夜辛勞,孜孜以求,得到的卻如李白、催明信所雲,獲取功名是「青天蜀道難」和「楓落吳江冷」的下場。後兩句以「兩字功名」開題自嘲,自甘飄零。無所適從,依違兩難。以「笑「字轉折,列舉了子陵富江垂釣和季鷹思故鄉蒓菜的故事,顯示出否定的態度,引人遐想。
❼ 十首高中課外古詩詞及鑒賞
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鑒賞: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2、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鑒賞:這是一首言簡意賅的諷喻詩,詩人借養蠶婦女的所見所感,把養蠶人衣不蔽體,不養蠶人卻穿著滿身綢緞加以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遭到剝削掠奪的不合理現象。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3、東欄梨花
宋代: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鑒賞:《東欄梨花》是一首感傷的詩,詩人因為梨花盛開而感嘆時光的流逝。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盪的風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鑒賞: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頭遠望,只見浮雲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一種滄桑之感湧上心頭。這里所說的「一片傷心」,即是指這種情緒而言。浮雲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畫;而「一片傷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縱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黃叔燦《唐詩箋注》說:「『畫不成』三字,是『傷心』二字這神。」正因為畫不成,故見「傷心」之深;也正因為傷心如此,所以誰也難以傳神地畫出這種心聲。結尾兩句,感慨深沉。高蟾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而又無能為力。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鑒賞: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詩的大意說:春回大地,面對著春天的景色,引起我無限春愁,這春愁無涯無際,難以排遣,勉強觀望山景,仍然難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驚心動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淚下。四百萬同胞都為此傷心萬分,同聲大哭,因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讓了台灣。
6、絕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鑒賞: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瘦」字用得生新,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將現實與夢境聯系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著詩人進入夢鄉,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將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後兩句中,詩人便將「月」和盤托出。可憐者,可愛也。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麼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麼?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7、春行即興
唐代: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鑒賞:李漁《窺詞管見》有雲:「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詩和詞在表現手法上是一致的。這首詩雖然還不能說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寫景,句句含情,卻是比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卻構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種孤寂、凄涼、愁苦、嘆惋的感情,這些景色都是為襯托詩人凄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8、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代: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鑒賞:這是詩人是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僕僕的趕回沙上祭祖,滿身的泥土塵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亂,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那是讓人感受到似乎有那麼一些悲哀。
9、夕陽樓
唐代:李商隱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鑒賞:這首詩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藝術的手法來詮釋心中的愁緒和感慨,讀起來沉鬱真摯,依稀在人們面前展開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樓獨立、孤鴻飛翔的畫面。李商隱用他生動的筆墨,既寫出了夕陽樓的真實風景,也盡情傾訴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10、春晚
宋代:左緯
池上柳依依,柳邊人掩扉。
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
試數交遊看,方驚笑語稀。
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
鑒賞:這首詩前四句選用依依的楊柳、飛舞的蝴蝶、飄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繪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圖。後四句,詩人由晚春之景聯想到人生,惆悵不已。第三聯,不僅寫出了詩人篤重友情,要與朋友一起欣賞這美景,而且以「笑語」反襯「驚」,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靈震動之強烈。最後一聯,詩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終結,斜暉是一日之終止,倚杖於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滿了寂寥哀傷之情。結尾含蓄蘊藉,餘味無窮。
❽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技巧
1、分析意境
解答這一類的題目,首先要能抓住詩中所展現的圖景畫面,會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能夠概括出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的特點,掌握一些鑒賞的詞語,如蕭瑟悲涼,恬靜優美,壯闊雄渾,寂靜冷清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體,就是要結合具體的意象或者意境來回答作者為什麼高興或者傷感。
2、分析語言
這種類型題的解題步驟,要能夠找到體現語言特點的關鍵詞語,所謂的關鍵詞語,也就是最能表現詩人感情的句子,然後結合語句,具體分析妙處。
3、分析技巧
解答這類題目,首先必須指出,運用了哪一種表現的手法,再結合具體的詩句說明為什麼使用的是這樣的表現手法,最後要說出這種手法,表達詩人感情的效果。
4、分析主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5、煉字型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評析
❾ 怎麼學好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如果你要學的是怎樣應付高考,可以看看唐詩宋詞的翻譯賞析讀本;看大概50首,不停反復地看,會讓你漸漸感受到其中的一些規則。並且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詞所代表的意象。每個詞在古代有特定的意象,掌握了他們就基本能明白詩歌的大意。
答題一般是結合三個方面理解後作答:(具體請參考高中基礎知識手冊,詩歌篇目)
1.詩歌發生年代及詩人的個人經歷及詩歌愛好。(這些在詩歌題目所給出的註解里可以看到,比如愛國的、傷時的、親朋離別的、壯志未酬的、閑情雅趣的等等)
2.詩歌描繪的意象所表達的是喜還是悲,是直抒胸臆還是借景抒情(有種叫以樂景寫哀情的,要特別留意)
3.回答出所用的寫作技巧,如修辭手法(誇張、排比、對比等)表現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欲揚先抑、象徵、襯托等)
答題技巧:比如問哪個詞用得好,一般是答表顏色的詞、形容詞、動詞。
如果你是純粹想了解詩歌,那麼先要學學韻腳的使用,其他的建議高中生暫時不用學太深,高考主要考古詩文,特別是律詩跟絕句。而高一學的現當代詩文比較少,如果喜歡這方面可以先自己根據感受創作詩歌。
詩歌創作是孩子的專利,即使你不會寫文章你也可以會寫詩,把自己的對生活、學習、朋友、甚至懵懂的愛情用分行的隱晦的文字表達出來,如果讀出來別人聽不懂但卻能感受到你詩歌的主旋律是哀傷還是欣喜,那你就算成功啦。
在成功創作幾首詩歌後再回過頭來看詩歌,那你就能體會到其中那隱藏的美,有情感的、有用字的、有音樂節奏的美。
詩歌是一個美妙的東西,希望你能愛上它,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如果要寫些鑒賞型文章,遵照上面三點寫作,即使是鑒賞現當代詩文應該也不會差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