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高中語文課本教材邊城的賞析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里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朴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 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么一出健康純潔,而又彌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2. 高中語文必修二《邊城》小說中心是什麼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版美的權一部。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贊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
3. 高中語文課本中《邊城》概括全文主要內容。不是小說全文!是語文課本中的全文!
《邊城》主要內容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版筆觸,描繪權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3)高中語文邊城擴展閱讀 :
主題思想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4. 高中語文沈從文《邊城》的人情美體現在哪裡
人性美
1、在《邊城》裡面,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
2、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
3、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4、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5、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並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崗位,苦戀著並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6。翠翠爺爺知道翠翠與儺送之間朦朧的好感,而對媒人閉口不提翠翠的事,始終是真心的呵護翠翠。
7、儺送大哥後來下海,儺送也知與翠翠不太容易在一起,後來也下海,但是儺送和翠翠間的感情干凈而單純
5. 求《邊城》鑒賞,是高中語文必修五課文的,800字,謝謝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詩、一幅秀麗的風景畫,也是支撐他所構築的湘西世界的堅實柱石。關於這篇小說,作者表現的本是「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城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貫穿在作品中的「一件普通人事」就是湘西一個古樸的愛情故事,它構成了小說的情節線索。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清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嚮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小說古樸而又絢麗的風俗畫卷中,鋪衍了一個美麗而又凄涼的愛情故事。小說想表現的卻是一種思想、一種健全的人生形式。作者無意開掘這一愛情故事的悲劇內涵,刻畫悲劇性格,而是意在創造出一支理想化的田園牧歌。因此,作者以詩情洋溢的語言和靈氣飄逸的畫面勾畫出的新奇獨特的「邊城」,是一個極度凈化、理想化的世界。
在邊城明凈的底色中,作者把自我飽滿的情緒投注到邊城子民身上,重點描繪了鄉村世界中的人性和人情美,塑造了作為「愛」與「美」化身的翠翠形象。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綠水中張大,大自然既賦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養育了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和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始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翠翠人性的光華,在對愛情理想的探尋中顯得分外嬌艷燦爛。結尾處所狀白塔下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具有熠熠動人的人格力量的。作品中其他任務如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天保的豁達大度,儺送的篤情專情,順順的豪爽慷慨,楊馬兵的熱誠質朴,作為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是從某一方面戰線了理想人生形式的內涵。
作為這些人物的活動背景,作者還濃墨重彩地渲染了茶峒民性的醇厚: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總之,這里的「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儼然是有派桃源仙境。
沈從文之所以對邊城人性美和人情美作理想化的表現,其意就在於從道德視角出發,為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並觀照民族品德的未來走向。
6. 高中語文必修5<邊城>的續寫
你可以自己刪改一下
<邊城>續寫
天空中的薄雲被染成了濃農地桃花色,晚風中夾雜著草鶯和小蟲的歌聲,還有淡淡地泥土和花草的氣息。河水潺潺地流著,河上的船不見了,爺爺累了,睡了。翠翠默默地來到爺爺的墳旁,並排坐下。「爺爺,一個人太冷清了,我來陪你說說話。昨天晚上我夢見半夜裡有人唱歌,好像是儺送。我就上山去找啊找,可什麼也沒有。爺爺你說他是不是不回來了?」
翠翠在等待著那歌聲,能帶她到處飛的歌聲。可是山上靜靜的,只有溫柔的風。她不知道那顆同她要好的真心在哪裡。「爺爺,你說天保大老他會不會恨我?我求求你告訴他,讓他別恨我,我對不起他。」
天上的桃花色已經退去了,換上了濃濃地黑色。天上的星星像是碾碎的銀子,灑的滿天都是亮亮的。月光也靜靜地瀉了下來,照在流淌不息的河上,閃著粼粼的波光。爺爺的墳被月光照的一片蒼白,翠翠的身影被月光映的孤單。晚風涼涼地吹著,很冷。「爺爺,天也不早了,我該回去了,我還會來看你的,我也會等儺送回來,讓他唱三年零六月歌,他一定會的。」
清晨的河上灑滿了微紅的晨曦,晨曦中迎風而來的是那些鳥兒和蟲兒們不知疲倦的歌聲。翠翠從這歌聲中醒來。城中過往的生意人依然很多,依然是人聲喁喁。沒人去在意翠翠臉上的薄薄地凄涼。等那桃花色的晚霞慢慢升起,一種說不出的思念在心底不停的像河水一樣流動。隨著晚霞慢慢退去,那心情不但沒減,反而像夜一樣濃了。她每夜都等待著,等待一個人,等待歌聲,可是山上還是靜靜地,唱歌的只有鳥兒和蟲兒,她每晚都做同樣的夢,夢著一個人唱著歌,那歌聲帶她上到山崖去摘虎耳草。她相信他一定會回來。日子像流水一樣過,而她等待的人和歌聲始終都沒有來。
天上沒有雲,一輪紅日掛在西邊。翠翠把客人都送完了,一個人坐在河邊。夜漸漸地來了,漸漸地濃了。翠翠在恍惚之中聽見山上彷彿有人在唱歌。她以為是夢,便睜開眼,流水聲,鳥兒蟲兒的叫聲,還有山上隱隱約約的歌聲。沒錯是歌聲,是他回來了,翠翠猛的站起身,向山上跑去。
山上果然是儺送,翠翠站在他面前,眼睛裡的眼淚在月光下閃動著。「你 為什麼還有回來?」翠翠的聲音顫抖著。「我知道這里有人在等我,等我的歌,我回來為她唱歌,唱三年六個月的歌。」「那萬一有一天她跑了呢?」「她不會。」「萬一呢?」「萬一她跑了,我就用歌把她唱回來。」翠翠眼淚輕輕地落下,亮亮的,像天上的星星。
白天過渡的人依然是那麼多。等到了晚上,她累的時候就靜靜地坐在河邊,山上就會飄下來那期待已久的歌聲,她笑著,閉著眼聽,心都被給唱柔了,唱碎了。她知道那不再是夢,他回來了,回來為她唱歌,她可以幸福的等著,等著他唱完三年六個月的歌。她來到爺爺的墳前。「爺爺,你聽到了嗎?是二老在唱歌,他回來了。你可以放心了,我現在終於聽懂那歌了,它會帶我到處飛,它會帶我去摘虎耳草。」
邊城的夜很靜,潺潺地河流上泊著渡船,溫柔的月光下,微風送來了山上那纏綿的歌。
7. 高中語文必修五《邊城》的大意梗概。
邊城的大意梗概: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朴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朗;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純朴善良,辛苦擺渡,熱情助人。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清純的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美麗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8. 求一篇高中語文必修五的沈從文的《邊城》讀書報告。
邊城』一書是沈從文先生極著名的一本小說,他自己曾說, 他創作『邊城』的目的,不是為了描繪一幅與現實隔絕的世外 桃源圖,而是要表現一種人生形式!並在這個人生形式里, 注入了自己在三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體驗到的人生哀樂。 沈先生想表現的意涵,是一種健康、優美、自然,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形式。在『邊城』一書中,借重桃源上行七百哩酉 水流域一個小地方的幾個單純的凡夫俗子,被一些普通的人事 因緣際會的牽連在一起時,個人應有的一份體認和思緒,為人 類的『愛』字做了恰如其份的說明! 『邊城』反映的是湘西一個邊遠的小城茶峒在二十世紀初葉的 社會人生風貌。這是一個原始民性與封建宗法關系交織的社會, 『邊城』將文字寄予如同風俗畫的描繪:待人以誠,樂於助人 ,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贈,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就連吊腳樓的妓女 ,也有著如村民般淳厚朴實的性格等等。一群生活在未受現代文 明污染的村民交織成的故事,就是本書的背景。而全文以翠翠的 內心感情世界為主線,引出全文,,在平實的文字中,深刻點出 在物化的人格力量(碾坊)和愛情(渡船)的選擇和取捨中,生 為個中人物的無奈和悲哀。以一個人在精神上的對愛情的追求和 這種在客觀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矛盾為本文的主旨,隱隱著揭露著 人性的丑惡與貪婪。 在『邊城』中,沈從文先生特別著重翠翠這個角色,藉著翠翠對儺 送愛情的演變,再以現實和理想中的沖突做為場景,但最引人好奇 與注意的,就是翠翠了。她的成長與內心期盼掙扎的交織,從很多 對話和景色看得出來。書中描寫…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故皮膚變 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他且 教育他,為人天真活潑…人又那麼乖…從不想殘忍事情,從不發愁, 從不動氣…,由此可以了解到翠翠是一個既單純天真,又聰明伶俐 ,從來不懂人情世故,以及符合鄉下審美標準的相貌和形體的小女孩。 有人曾經拿翠翠跟蕭蕭做比較:『蕭蕭是比翠翠更能被理解的人物,蕭蕭 也許是單純的化身,而翠翠代表了沈從文的理想。前者雖不十全十美, 但卻真實。後者十全十美,但不是真實的。』這句話雖然不是完全正確 ,卻有幾分道理,在『邊城』里,對生命自由的追求,使沈從文先生不 忍心將人物命運推向悲劇結局。他當然渴望自己塑造出的完美小兒女能 獲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理想主義誘惑著作者將人物命運向喜劇結局 上引,然而沈從文先生並沒有忽略了全部事變中的悲劇因子,也沒有低 估作為封建關系本質象徵的那座碾坊的威力,其實大家都很明白有些時 候,我們在追求人生生命自主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障礙,現 實主義逼著作者又將人物命運朝著悲劇結局上推。最後,就如同電影上 亂世佳人一般,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結局,既期待又無奈。最終,翠翠 在渡口孤寂的等候儺送的歸來。然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 明天回來!』,全文一直到這里結束,卻會讓人心裡一直惦記著,作者的 確成功的塑造出翠翠這麼一個對感情嚮往又堅強的女孩。總是令人想對 他深入了解一點,想對她多照顧一點,也想對她多同情一點….。雖然翠 翠有時候也會充滿迷惘和矛盾,像文中『日子長咧,爺爺話也長了。』 以及當爺爺問她在想什麼時,雖然翠翠表面上會說不想什麼,但心裡卻 反問自己:『翠翠,你在想什麼?』。另外,由於『邊城』中的人物關系 並不復雜,所以從他們的對話和行為表現中幾乎可以觀察出每個人物的 性格,像老船工:一個具有豐富人生情緒內涵的人物。他的性格並不復 雜,勤儉、誠朴、待人寬厚、聰明而又帶著幾分無害於人的狡獪。他常 常將自己無法從具體人事中尋出因果聯系的事變歸於天命,但卻能從豐 富的閱歷預感到事情的發展結局。在翠翠的婚事上,她的心頭總是橫梗 著當年女兒慘死的情景,並不時與翠翠命運的可能發展相重疊,『祖父看 著那種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遠處望去,在空霧里望見 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親,…心裡有了一些隱痛,卻勉強笑著。…翠翠一 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另外 順順,她在地方上深得民望,主要負責排解民間糾紛,牽頭主持地方公益 事務,而他對儺送只愛翠翠,而翠翠也愛儺送的事實其實心裡很清楚, 但是一座磨坊做為嫁妝對他並非是沒有吸引力的,加上後來大老的死, 更令他心裡耿耿於懷,在潛意識里,他是不願意翠翠這個媳婦的,一直到 最後,老船工的死和兒子的遠走,他才明了了自己兒子的決心,也開始 對儺送和翠翠的感情有了明確的表態,願意將翠翠先接到自己家來住。 基本上『邊城』承襲了沈從文先生的寫作風格,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始 終對軍人和農民有著極深厚的情感,故他的作品中,也會不是流露出這 些小人物的良善和高貴的人性。整本書中,自妓女到有錢的貴婦,無一 不是親切有禮又重情感的,所以在個個人物中,會令人覺得寄予濃厚的 喜愛和同情,你能融入他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細細的品嘗著,這股甜 美和久未重逢的真、善、美!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6021714.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