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
園果
詩人:王建 朝代:唐
雨中梨果病,每樹無數個。小兒出入看,一半鳥啄破。
這個唐詩是反映了兒童在進入果園後的新奇景象,也看到了有很多的梨果被鳥啄破的景象。
『貳』 關於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幾點思考
關於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幾點思考
作者:王彥復 來源:《文理導航》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了我國悠久的歷史,也匯集了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提高當代高中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進行思考,旨在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達到有效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
一、引言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眾多專家與學者已經改變自身的認識,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這就促使眾多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在傳承我國歷史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但從目前來看,多數教師還沒有足夠的意識以及能力針對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進行提高,導致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基於此,本文在此對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進行一定的思考,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達到推動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目的。
二、導致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較低的原因分析
(一)古詩詞的內容相對抽象
根據實踐調查的結果顯示,擁有超過60%的高中學生認為古詩詞中的內容相對抽象。一方面,古代詩人生活的背景與現代學生生活的背景大相徑庭,詩人所描繪的事物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是抽象的,導致學生根本無法通過單純的閱讀詩詞建立直觀具體的形象。另一方面,古詩詞的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情感難以引起當代學生的情感共鳴。當代學生無法理解詩人表露的愛國之情、憂民之情或者嚮往自然的情感,導致學生無法對古詩詞進行有效的鑒賞。
在這種背景下,當代高中學生從主觀上認為古詩詞是抽象難懂的,作者在詩文中表達的真摯情感也顯得蒼白無力,進而降低了學生鑒賞的效果。
(二)教學方法有待完善
與此同時,我國的教育仍舊深受應試教育理念的深遠影響。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仍舊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應試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
在主觀觀念的引導下,教師並沒有針對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進行有效提高。相反,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只是在教導學生如何解答問題,如何應對考試,導致學生只會機械的作答,卻無法對古詩詞進行真正有效的鑒賞。
基於此,當前的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方法有待完善,學生即感受不到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樂趣,同時也沒有真正的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受字數限制,待續。
『叄』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
小題:這首元曲刻畫出一個為功名忙碌奔波直至白發年邁(1分),卻始終抑鬱潦落、不能施展抱負的失意者形象(2分)。小題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風驛馬,落月書燈」,這兩句寫秋日景物,又有很強的概括性:表明自己一年到頭,一天到晚,都是這樣辛勤勞碌,但卻沒有結果。景物描寫渲染出一派蕭索凄愴的氛圍,烘托出主人公的傷心懷抱。②虛實相生。「西風驛馬,落月書燈」實寫秋景,「青天蜀道難,紅葉吳江冷」化用李白《蜀道難》名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艱難,是虛筆。這四句虛實相生,極寫作者勞苦奔波卻又落寞凄清、無人賞識的凄苦境況。③用典。「釣魚子陵,思蒓季鷹,笑我飄零」,在富春江垂釣的嚴光(子陵),見秋風起而思故鄉蒓菜鱸魚膾的張翰(季鷹),都是歷史上敝屣功名富貴的著名「高士」。與他們相比,作者覺得自己熱衷功名卻落得潦倒失意確實十分可笑。(答出一點給2分,答對兩處給5分) 小題1:試題分析:張可久是一個始終沉抑下僚、不能施展抱負的失意者,這首《普天樂·秋懷》就是他自覺歲月銷磨而功名難遂的悲嘆。這篇作品講究格律、辭藻,用典較多,文詞工巧婉約,頗能體現「小山樂府」的特色。小題2:試題分析:曲子以「普天樂」為詞牌,以「秋懷」為題,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作者一種矛盾而彷徨的情緒。此曲一開始就用了一個設問句「為誰忙?莫非命。」道出了作者自怨自艾之情,表面上說命運難改,其實正現出了作者心中的憤憤不平。「西風驛馬,落月書燈。青天蜀道難,紅葉吳江冷。」反思自己的前半生,詰問自己是否就是在瑟瑟秋風中奔波勞碌的驛馬,不然,為何如此孤單寂寞?「西風」、「落月」、「紅葉」、「冷」,這幾個意象,形象地描繪了作者自己境遇的不幸,以一派凄傖的氣氛烘托出主人公的傷心失意。「驛馬」代指奔途,「書燈」暗示潛心學問,一年到頭,日夜辛勞,孜孜以求,得到的卻如李白、催明信所雲,獲取功名是「青天蜀道難」和「楓落吳江冷」的下場。後兩句以「兩字功名」開題自嘲,自甘飄零。無所適從,依違兩難。以「笑「字轉折,列舉了子陵富江垂釣和季鷹思故鄉蒓菜的故事,顯示出否定的態度,引人遐想。
『肆』 如何解析高中語文中的古詩文鑒賞
鑒賞作品要抄注意以下幾襲點:
1.抓住重點,即抓住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根據題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
2.不要節外生枝,不必與試卷外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不必引經據典(如果用到的是課文中學的典故,則應該知道並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3.不能寫成翻譯的文字.
賞析詩歌語言、推敲字詞,對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作評價,學會通過資料去體古詩詞的意思 意境設身處地的思考。
『伍』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技巧
1、分析意境
解答這一類的題目,首先要能抓住詩中所展現的圖景畫面,會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能夠概括出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的特點,掌握一些鑒賞的詞語,如蕭瑟悲涼,恬靜優美,壯闊雄渾,寂靜冷清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體,就是要結合具體的意象或者意境來回答作者為什麼高興或者傷感。
2、分析語言
這種類型題的解題步驟,要能夠找到體現語言特點的關鍵詞語,所謂的關鍵詞語,也就是最能表現詩人感情的句子,然後結合語句,具體分析妙處。
3、分析技巧
解答這類題目,首先必須指出,運用了哪一種表現的手法,再結合具體的詩句說明為什麼使用的是這樣的表現手法,最後要說出這種手法,表達詩人感情的效果。
4、分析主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5、煉字型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評析
『陸』 怎麼學好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如果你要學的是怎樣應付高考,可以看看唐詩宋詞的翻譯賞析讀本;看大概50首,不停反復地看,會讓你漸漸感受到其中的一些規則。並且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詞所代表的意象。每個詞在古代有特定的意象,掌握了他們就基本能明白詩歌的大意。
答題一般是結合三個方面理解後作答:(具體請參考高中基礎知識手冊,詩歌篇目)
1.詩歌發生年代及詩人的個人經歷及詩歌愛好。(這些在詩歌題目所給出的註解里可以看到,比如愛國的、傷時的、親朋離別的、壯志未酬的、閑情雅趣的等等)
2.詩歌描繪的意象所表達的是喜還是悲,是直抒胸臆還是借景抒情(有種叫以樂景寫哀情的,要特別留意)
3.回答出所用的寫作技巧,如修辭手法(誇張、排比、對比等)表現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欲揚先抑、象徵、襯托等)
答題技巧:比如問哪個詞用得好,一般是答表顏色的詞、形容詞、動詞。
如果你是純粹想了解詩歌,那麼先要學學韻腳的使用,其他的建議高中生暫時不用學太深,高考主要考古詩文,特別是律詩跟絕句。而高一學的現當代詩文比較少,如果喜歡這方面可以先自己根據感受創作詩歌。
詩歌創作是孩子的專利,即使你不會寫文章你也可以會寫詩,把自己的對生活、學習、朋友、甚至懵懂的愛情用分行的隱晦的文字表達出來,如果讀出來別人聽不懂但卻能感受到你詩歌的主旋律是哀傷還是欣喜,那你就算成功啦。
在成功創作幾首詩歌後再回過頭來看詩歌,那你就能體會到其中那隱藏的美,有情感的、有用字的、有音樂節奏的美。
詩歌是一個美妙的東西,希望你能愛上它,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如果要寫些鑒賞型文章,遵照上面三點寫作,即使是鑒賞現當代詩文應該也不會差到哪去。
『柒』 十首高中課外古詩詞及鑒賞
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鑒賞: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2、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鑒賞:這是一首言簡意賅的諷喻詩,詩人借養蠶婦女的所見所感,把養蠶人衣不蔽體,不養蠶人卻穿著滿身綢緞加以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遭到剝削掠奪的不合理現象。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3、東欄梨花
宋代: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鑒賞:《東欄梨花》是一首感傷的詩,詩人因為梨花盛開而感嘆時光的流逝。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盪的風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鑒賞: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頭遠望,只見浮雲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一種滄桑之感湧上心頭。這里所說的「一片傷心」,即是指這種情緒而言。浮雲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畫;而「一片傷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縱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黃叔燦《唐詩箋注》說:「『畫不成』三字,是『傷心』二字這神。」正因為畫不成,故見「傷心」之深;也正因為傷心如此,所以誰也難以傳神地畫出這種心聲。結尾兩句,感慨深沉。高蟾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而又無能為力。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鑒賞: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詩的大意說:春回大地,面對著春天的景色,引起我無限春愁,這春愁無涯無際,難以排遣,勉強觀望山景,仍然難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驚心動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淚下。四百萬同胞都為此傷心萬分,同聲大哭,因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讓了台灣。
6、絕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鑒賞: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瘦」字用得生新,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將現實與夢境聯系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著詩人進入夢鄉,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將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後兩句中,詩人便將「月」和盤托出。可憐者,可愛也。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麼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麼?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7、春行即興
唐代: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鑒賞:李漁《窺詞管見》有雲:「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詩和詞在表現手法上是一致的。這首詩雖然還不能說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寫景,句句含情,卻是比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卻構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種孤寂、凄涼、愁苦、嘆惋的感情,這些景色都是為襯托詩人凄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8、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代: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鑒賞:這是詩人是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僕僕的趕回沙上祭祖,滿身的泥土塵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亂,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那是讓人感受到似乎有那麼一些悲哀。
9、夕陽樓
唐代:李商隱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鑒賞:這首詩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藝術的手法來詮釋心中的愁緒和感慨,讀起來沉鬱真摯,依稀在人們面前展開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樓獨立、孤鴻飛翔的畫面。李商隱用他生動的筆墨,既寫出了夕陽樓的真實風景,也盡情傾訴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10、春晚
宋代:左緯
池上柳依依,柳邊人掩扉。
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
試數交遊看,方驚笑語稀。
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
鑒賞:這首詩前四句選用依依的楊柳、飛舞的蝴蝶、飄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繪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圖。後四句,詩人由晚春之景聯想到人生,惆悵不已。第三聯,不僅寫出了詩人篤重友情,要與朋友一起欣賞這美景,而且以「笑語」反襯「驚」,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靈震動之強烈。最後一聯,詩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終結,斜暉是一日之終止,倚杖於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滿了寂寥哀傷之情。結尾含蓄蘊藉,餘味無窮。
『捌』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
「楊柳枝」調歷來多詠「本意」,「本意」又皆言愁。熟題老話,不只出新難,要寫真摯情思也不易。這首小詞出新裁心意,將本是無形難狀的「愁」化為有形可感,並從特定的意蘊中界劃出它的數量感。起句「不合」的埋怨看似無理,說臨池不能起「畫樓」,然而「愁」已從無理之責中透出。坐在樓內無聊愁悶,原本期望憑欄散散心,誰知樓畔即池塘,塘邊皆楊柳,煙籠雨飄的楊柳猶如一團團難解的愁緒,愈令作者看了心煩。不看並不能讓他不煩了。還有「颼颼」風雨聲,風吹雨打楊柳葉。人、情、物、理,化成一團塞在心間,耳目之間又無不感受到愁之苦澀。他沒有直說愁有多大多濃,而是說「誰能數得垂楊柳?」垂楊之葉固無窮數,無法數,更有甚者,那垂楊之葉在斷煙疏雨中飄拂池水,猶如眼淚默默滴愁般灑向池中,這一池綠水也就與楊柳倒影和下滴雨水,共化為一泓凄凄之愁,這種質感是很具體的。如果再回味首句「不合」二字,則愈轉愈顯得無理之問很有理,樓、池、柳三者之間因為這一「不合」安排,使得其愁轉得沉重而難起。二十八字無一字虛設,無一字可減易。詞中用字很准確,如以「疏」寫雨,葉才能發出颼颼聲;如果是狂風密雨,則楊柳不成聲,池中也映不出一切,那麼「臨池」之「池」的意象就落空了,或者就減少了其中的內涵。愁的內涵,作者沒有說是鄉愁還是別愁,也沒有說是失志侘傺還是中年喪偶(他曾遭此不幸),這一切均由讀者去自辨。這極容易被誤會為常規式的青愁秋怨一類模式。讀者如果知人論世,就會發現此中有家國之苦深隱在作者心底,例如他的另幾首《楊柳枝》中所寫的「白門朱桁無窮樹,唯有垂楊是六朝」。萬樹之父萬濯殉難在淮安,親舅父吳炳則是南明永曆帝的大臣,「盡忠」於湖南。他自己一生飄泊,最終子女皆無,境遇蕭條凄慘。
『玖』 高中語文選修古詩文鑒賞
臨安春雨初霽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內?
小樓一夜聽春雨,容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應該是上述詩歌。若不是,隨題附贈電子教材,請題主自行查閱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