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年級上論語12條
《論語》1十二章 子2 曰:「學而時習3 之,不亦說乎4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5 ,不亦君子6 乎?」(《學而7 》) 曾子8 曰:「吾9 日10 三省11 吾身:為12 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13 乎?傳14 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15 而志於學,三十而立16 ,四十而不惑17 ,五十而知天命18 ,六十而耳順19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20 矩21 。」(《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22 ,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23 ,思而不學則殆24 。」(《為政》) 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25 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26 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27 者28 不如好29 之者,好之者不如樂30 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31 ,曲肱32 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33 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34 。擇其善者35 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36 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37 」(《子罕》) 子曰:「三軍38 可奪帥也,匹夫39 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40 志,切問而近思41 ,仁42 在其中矣」(《子張》)
『貳』 六年級論語古詩《學而》,《泰伯》原文及翻譯
全發字數超了,只發學而
1、《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悅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於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第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原文】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原文】
1·10 子禽(1)問於子貢(2)曰:夫子(3)至於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後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朴、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7)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於父之道(4),可謂孝矣。」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這里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復(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註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雲: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注釋】
(1)諂:音chǎn,意為巴結、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麼樣」。
(3)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裡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叄』 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第二十六課《論語》八則的解釋
1 )學而知習之,不亦說乎?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得的學問知識,時時加以鞏固,不是很喜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道來相聚,不是很愉快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嗎?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對於知識)了解他的人不如愛好他的人,愛好他的人不如以學習只是為快樂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選擇其中好的人向他學習,把其中不好的人作為自己改正錯誤的借鑒。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
譯文:溫習以學習掌握的知識,學習接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足以成為他人的老師。
(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7)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則大事不成。
譯文: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寑,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我曾經整日不吃,整夜不睡,(用這些時間)來思考,也沒有什麼益處,(與其這樣),不如去學習會更好
『肆』 人教版六年級古詩文論語第一頁
是不是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多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伍』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練習七成語意思和選自《論語》哪一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了並經常去溫習,不是很快樂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塊趕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便會對思想有害。)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過去所學的知識能夠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到他努力想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整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反復給他講解了)
學而不厭: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苦心孤詣:指苦心鑽研,到了別人所達不到的地步。也指為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煞費苦心。
聞過則喜:過:過失;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見賢思齊: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不偏不倚: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精準、中立或公正
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樂此不疲:此:這。因酷愛干某事而不感覺厭煩。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
托物言志:以物品表明自己的志向。
喻之以理: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人
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車馬等象水流一樣連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