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第1課放大鏡
科學概念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第2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科學概念
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第3課放大鏡下的晶體
科學概念
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第4課怎樣放得更大
科學概念
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第5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
科學概念
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第6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
科學概念
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
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第7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
科學概念
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徵,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
第8課微小世界和我們
科學概念
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
的許多秘密。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變。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科學概念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
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第1課我們身邊的物質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另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第2課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第3課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
科學概念
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第4課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第5課鐵生銹了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第6課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一)背景和目標
科學概念
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第7課控制鐵生銹的速度
科學概念
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使鐵生銹。
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
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
第8課物質變化與我們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
第三單元 宇宙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方面有別於其他星球。
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
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第1課地球的衛星 月球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第2課月相變化
科學概念
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第3課我們來造「環形山」
科學概念
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徵。
環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第4課日食和月食
科學概念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第5課太陽系
(一)背景和目標
科學概念
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第6課在星空中(一)
科學概念
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標志。
第7課在星空中(二)
科學概念
隨季節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化的。
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志。
第8課探索宇宙
科學概念:
宇宙空間分布著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
宇宙是運動變化著的,膨脹著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
環境。
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著力於采
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第1課一天的垃圾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
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第2課垃圾的處理
科學概念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第3課減少丟棄及重新利用
科學概念
減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減少丟棄和重新使用。
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產生大量垃圾。
第4課分類和回收利用
科學概念
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這樣可以減少垃圾、節約資源。
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和對一些有毒垃圾的處理。
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第5課一天的生活用水
科學概念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㈡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期末復習資料
1、微生物是一類非常微小的生命體,通常要藉助顯微鏡才可以看清楚。
2、第一個揭開微生物秘密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
3、牛奶變成酸奶,是因為酸奶中有一種名為乳酸菌的細菌,在適宜的溫度下,乳酸菌會使牛奶發酵發酵成酸奶。
4、細菌有桿菌、球菌、螺旋菌三種基本形態;有的細菌自己製造食物,有的細菌從動植物身上吸收養料;細菌繁殖的速度很快。
5、霉的生長條件有溫度、水分、空氣、營養等。
6、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青黴菌分泌的某種物質能殺死一些細菌,他把這種物質稱為青黴素。
7、動物、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積木」。
8、英國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胡克,是最早觀察到細胞的科學家之一。
9、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月食時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邊緣是圓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體或近似球體;海邊船隻離開港口,船身逐漸隱沒,只看到船帆,說明海面是彎曲的。
10、地球赤道周長40091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地球表面積510067866平方千米。
11、地球表面的形態有高原、平原、山地、峽谷、海洋和島嶼等。
12、描繪地表形態的方法有沙盤模型、地圖和攝影。
13、通過地震和核試驗時產生的地震波可以探測地球的內部構造,地震波在堅硬的岩石中傳播較快,在較軟的岩石中傳播較慢。
14、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幾部分組成。
15、火山是由於地下熔融的岩漿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發而形成的。
16、地殼的岩層在相互擠壓時會發生褶皺,褶皺突然斷裂時大地劇烈震動,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嚴重破壞,這就是地震。
17、喜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脈,科學家在山體岩石中採集到了魚龍、魚、海藻和海螺的化石,說明遠古時代這里是海洋。
18、在長期的風吹日曬、雨水沖刷、生物破壞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過程叫做風化;風化後的岩石被風、水、冰或重力磨蝕、搬運的過程叫侵蝕。
19、物質的變化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另一類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20、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常常可以從顏色改變、產生沉澱或氣泡、發光發熱等現象表現出來。
21、鐵銹的特點是紅褐色、松軟、容易吸收水分。
22、鐵生銹的條件是需要水和空氣。
23、像白醋這樣,能夠使紫甘藍水變紅的物質,叫酸性物質;像鹼水這樣,能夠使紫甘藍水變綠的物質,叫鹼性物質。
24、像紫甘藍水這樣,遇酸變紅、遇鹼變綠的物質,叫酸鹼指示劑。
25、常用的洗滌用品是肥皂、洗衣粉。
26、用肥皂洗衣服時,肥皂滲透到織物和油污中間,拉著油污「投身」到水中,衣服就可以洗干凈了。
27、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環形山、高地和「月海」;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阿爾德林乘坐「阿波羅號」飛船成功登上了月球。
28、月球上沒有空氣,也沒有液態水;月球表面溫差很大,最高可達100攝氏度,最低可降至零下170攝氏度;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1/6。
29、太陽並不總是直射赤道,因為地球繞太陽旋轉時,稍稍有些傾斜;當太陽的直射點照在地球斜向太陽的半球時,該半球處於夏季,另外半球處於冬季。
30、在太陽系中,行星圍繞恆星運轉,衛星圍繞行星運轉;太陽系中已知有八大行星,50多顆衛星,無數的小行星、彗星等;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1、人們把星空分成88個區域,稱為星座;每個星座中的恆星可以連成不同的圖形,古代人常用神話中的人物或動物為星座命名。
3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北極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星。
33、望遠鏡分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專門接收天體發出的無線電波;當運載火箭的速度達到7.9千米/秒時,它就能掙脫地球引力圍繞地球運轉;逐級加速的多級火箭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而設計出來的。
34、我國「神州5號」宇航員楊利偉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神州6號」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35、金星表面溫度很高,火星表面溫度很低,沒有發現生命存在。
36、人類發射的宇宙探測器已經飛出太陽系,其中一個帶著我們人類的照片和地圖等信息。
37、有根據的猜測也叫假設,科學史上,很多重要的結論是從提出假設開始的。
38、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科學家們尋找了很多證據,證明了這個假設是正確的。
39、有些實驗是對事物的內部結構、運動變化過程進行模擬,這種實驗叫模擬實驗。
40、對比實驗是一種特別的收集證據的方法,通過有意識的改變某個條件來證明改變的條件和實驗結果的關系。
㈢ 小學六年級上科學書中的內容
1、放大鏡也叫(凸透鏡),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
4、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蠅的(復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翅膀上布滿的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5、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
6、一些固體物質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一些混合物都不是晶體,如河沙,泥土。
7、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顯微鏡)。
8、洋蔥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9、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
10、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11、(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2、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喇叭蟲、團藻。
13、人類(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蟲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能看清小於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21、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利用顯微鏡發現細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釀酒、發面、製作醬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1、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變化(有快有慢)
2、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3、在變化中(不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
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4、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融化變色
5、書中介紹的一些變化:
@(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藍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含澱粉食物:(米,面,玉米,紅薯,土豆)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二氧化碳氣體)
6、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的特點:
(無光澤 不能導電 紅褐色 無延展性 易脆 不能被磁鐵吸引)。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7、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如刷油漆、電鍍等。
8、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沉澱物)、(產生氣體).
9、淡藍色(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鐵釘變紅,溶液變淡。
10、二氧化碳增加對全球環境的危害:(①全球氣候變暖②土壤沙漠化③大陸和兩極冰川融化)
11、物理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
第三單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逆時針)方向運行。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 1/6)。
2、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登上月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3、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形狀)
4、月球地形是(環形山),形成原因是(隕石撞擊)。
5、日食:(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中間
6、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7、太陽系裡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還有各行星的特點
8、人們為了便於辨認星星,把看起來不動的星星分成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根據其形態想像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並給它們命名,這些人為劃分的區域就稱為(星座)。
9、(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10、北極星在(小熊星座)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
11、夏季天空中有許多亮星,其中的三顆亮星(天津四)(屬於天鵝座)、(織女星)(屬於天琴座)和(牛郎星)(屬於天鷹座)人們稱之為(「夏季大三角」)。
12、宇宙是(運動變化)的,是在(膨脹),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13、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恆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它是用來計量恆星間(距離)的單位。
14、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15、火箭發源地是(中國)。1700年前的三國就有了。
16、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中國第一個上天的是(楊利偉)現在發射成功(「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1、目前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2、焚燒法的優點:(佔地小,避免污染地下水,產生的熱量可用來發電);缺點:(消耗大量電能,留下殘余物,造成二次污染)
3、(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產生大量垃圾。
4、垃圾分類: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金屬、塑料、玻璃)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有毒垃圾:廢電池,醫療垃圾)和(廚余垃圾)
5、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須改變(垃圾混裝)的習慣,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
6、電池裡就包含了三種:(汞)、(鉛)、(鎘)。
7、(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8、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9、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的廢水、油污)等,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屍體)等。
10、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澱)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葯物進行(滅菌處理),才能符合我們使用。
11、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
1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垃圾)、(水污染)、(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13、白色污染是(塑料垃圾)減少白色垃圾的方法有:(1)用紙袋和布袋(2)提菜籃子上菜市(3)減少塑料包裝(4)用可降解塑料袋。
14、現有的生物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是由於(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海洋環境的惡化)
1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我國(九寨溝、長白山、四川卧龍)建立自然保護區。
㈣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科學實驗有哪些
1、杠桿;抄2、輪軸;3、滑輪;4、斜面;5、齒輪和鏈條傳動;6、改變紙的形狀增加抗彎曲能力;7、圓柱形和拱形承重力大;8、三角形框架更穩定;9、吸管鋼索橋模型;10、自製電磁鐵及磁力大小和磁極改變;11、能量轉換;12、認識校園的動植物等。
㈤ 小學六年級上科學難題
解法一:來設甲種糖比例為自x,則乙種糖為1-x有
3×x+5.4×(1-x)=4.8解方程可得x=0.25
故甲乙兩種糖的質量比為0.25/0.75=1:3。解法二:5.4-4.8=0.6元,每千克乙種糖要高出平均價0.6元
4.8-3=1.8元,每千克甲種糖低於平均價3元
5千克乙種糖可拿出0.6*5=3元來填補每千克甲種糖所低的3元
於是每5千克乙種糖與每千克甲種糖混合後平均價就是4.8元.
從而甲乙兩種糖重量比為1:3
算式為(5.4-4.8):(4.8-3)=1:3
㈥ 六年級上冊科學長江作業答案
六年級上冊科學長江作業答案,
這個題目太大了。
具體可詢問學校教務處,
最直接的是問你的科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