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太宗

高中語文太宗

發布時間:2021-03-16 02:18:58

Ⅰ 高中課本有一篇魏徵寫給太宗的文章叫什麼

一個人,正如前幾個人所說。

高中語文課有哪些課文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一冊
第一單元
1 毛澤東詞二首 沁園春 長沙
採桑子
2 中國現代詩三首 再別康橋
死水
贊美
3 * 中國當代詩三首 錯誤 致橡樹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國詩三首 致大海
籬笆那邊
我願意是急流
其他詩歌讀背篇章 雨巷
預言

孤獨的收割人
豹——在巴黎動物園
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
第二單元
5 荷塘月色
6 我的空中樓閣李樂薇
7 我與地壇(節選)
8 花未眠
散文的藝術魅力
第三單元
9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10 我有一個夢想
11 * 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2 * 我的呼籲
第四單元
13 《吶喊》自序
14 胡同文化
15 *《寬容》序言
16 *《名人傳》序
綜合性學習 民居文化
第五單元
17 燭之武退秦師
18 * 勾踐滅吳(節選)
19 鄒忌諷齊王納諫
20 * 觸龍說趙太後
第六單元
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2 寡人之於國也
23 * 勸學
24 * 秋水(節選)
文言實詞的特點
寫作、口語交際
第一單元 感受與思考
大膽開口——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一)
第二單元 想像與聯想
文明得體——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二)
第三單元 再現與表現
第四單元 個性與創新
第五單元 自由寫作實踐
附錄 簡化字總表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二冊
第一單元
1 祝福
2 邊城(節選)
3 荷花澱
4 裝在套子里的人
現當代小說鑒賞
綜合性學習:「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文學作品主題的多樣理解
第二單元
5 拿來主義
6 我若為王
7 莊周買水
8 剃光頭發微
第三單元
9 南州六月荔枝丹
10 《物種起源》導言
11 神奇的極光
12 這個世界的音樂
第四單元
13 咬文嚼字
14 讀《伊索寓言》
15 說「木葉」
16 米洛斯的維納斯
第五單元
17 過秦論
18 鴻門宴
19 蘭亭集序
20 歸去來兮辭
綜合性學習:《蘭亭序》與書法文化
第六單元
21 師說
22 阿房宮賦
23 諫太宗十思疏
24 種樹郭橐駝傳
怎樣學習文言虛詞
寫作、口語交際
第一單元 寫出人物的個性
傾聽
第二單元 寫出事件的波瀾
應答
第三單元 條理清楚地說明事物
第四單元 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
第五單元 自由寫作實踐
附錄 關於《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的通知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標點符號用法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第三冊 第一單元
1 《詩經》三首
2 離騷(節選)
3 孔雀東南飛(並序)
4 漢魏晉詩三首
其他古詩讀背篇章
第二單元
5 夢游天姥吟留別
6 琵琶行(並序)
7 近體詩六首
8 詞七首
綜合性學習 解意象,品詩歌
其他古詩詞讀背篇章
第三單元
9 記念劉和珍君
10 故都的秋
11 道士塔
12 淚珠和珍珠
中國現當代散文欣賞
第四單元
13 燈下漫筆(節選)
14 漫話清高
15 巴爾扎克葬詞
16 短文兩篇
第五單元
17 六國論
18 游褒禪山記
19 伶官傳序
20 石鍾山記
詞類活用
第六單元
21 項脊軒志
22 五人墓碑記
23 登泰山記
24 病梅館記
綜合性學習 山水與文化
文言常用句式
寫作、口語交際
第一單元 議論要有理有據
勸說
第二單元 議論要有條有理
討論
第三單元 詩歌
第四單元 散文
第五單元 自由寫作實踐
附錄 中國文學鑒賞
20世紀中國文學概述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四冊
第一單元
1 葯
2 項鏈
3 陳奐生上城
4 守財奴
第二單元
5 林黛玉進府
6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7 失街亭
8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古代小說鑒賞
綜合性學習 感受小說的魅力
第三單元
9 雷雨(節選)
10 茶館(節選)
11 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
12 三塊錢國幣
現當代戲劇鑒賞
第四單元
13 竇娥冤
14 長亭送別
15 閨塾
16 哀江南
古代戲曲鑒賞
綜合性學習 編劇與演劇
第五單元
17 陳情表
18 祭十二郎文
19 愚溪詩序
20 赤壁賦
第六單元
21 逍遙游
22 滕王閣序
23 柳毅傳(節選)
24 促織
寫作、口語交際
第一單元 作點辯證分析
辯論
第二單元 杞記·隨筆
演講
第三單元 小小說
第四單元 寓言故事與科幻小說
第五單元 自由寫作實踐
附錄 中國古代文學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第五冊 第一單元
1 人生的境界
2 人是什麼
3 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4 孔孟
第二單元
5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
6 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
7 談中國詩①
8 重新創造藝術天地
第三單元
9 阿Q正傳
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第四單元
10 變形記
11 牆上的斑點
12 等待戈多(節選)
13 百年孤獨(節選)
西方現代主義小說、戲劇簡介
第五單元
14 蜀道難
15 將進酒
16 兵車行
17 杜甫詩五首
唐詩簡介
第六單元
18 齊桓晉文之事
19 庄暴見孟子
20 孟子見梁囊王
21 短文兩篇
《孟子》簡介
寫作.第一單元綜述
寫作.第二單元寓言故事與科幻小說
寫作.第三單元自然科學小論文
社會生活評論
自由寫作實踐
外國文學簡介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第六冊
第一單元
1 數學與文化
2 熵:一種新的世界觀(節選)
3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
4 宇宙的未來
第二單元
5 語言與文學
6 語言的演變
7 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
8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第三單元
9 訴肺腑
10 寶玉挨打
11 香菱學詩
12 抄檢大觀園
紅樓夢導讀
第四單元
13 報任安書(節選)
14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15 屈原列傳(節選)
16 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
司馬遷與《史記》
寫作
第一單元 立意與選材
第二單元 思路與結構
第三單元 文體與文風
第四單元 本色與文采
第五單元 自由寫作實踐

Ⅲ 求高中語文所有要被的文言文。

第一冊
燭 之 武 退 秦 師 《左傳》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

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

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

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

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

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

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

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

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

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

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

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四冊
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
湯葯,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祭十二郎文 韓愈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於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
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汝去年書雲:「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2006-5-5 10:31 回復

珍Star
2位粉絲
17樓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願。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愚溪詩序 柳宗元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猶[齒斤][齒斤]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而適類於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違於理,悖幹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鑒萬類,清瑩透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予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愚詩》,紀於溪石上。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陵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贏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平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逍遙游 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

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

,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

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

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

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

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

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Ⅳ 高中語文文言文

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

房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人。父彥謙,仕隋,歷司隸刺史。玄齡幼警敏,貫綜
墳籍,善屬文,書兼草隸。開皇中,天下混壹,皆謂隋祚方永,玄齡密白父曰:
「上無功德,徒以周近親,妄誅殺,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
競侈僭,相傾鬩,終當內相誅夷。視今雖平,其亡,跬可須也。」彥謙驚曰:無妄
言!」年十八,舉進士。授羽騎尉,校讎秘書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謂裴矩
曰:「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雲。」補隰城
尉。漢王諒反,坐累,徙上郡。顧中原方亂,慨然有憂天下志。會父疾,綿十旬,
不解衣;及喪,勺飲不入口五日。

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謁軍門,一見如舊,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公
為秦王,即授府記室,封臨淄侯。征伐未嘗不從,眾爭取怪珍,玄齡獨收人物致幕
府,與諸將密相申結,人人願盡死力。王嘗曰:「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今我
有玄齡,猶禹也。」居府出入十年,軍符府檄,或駐馬即辦,文約理盡,初不著稿。
高祖曰:「若人機識,是宜委任。每為吾兒陳事,千里外猶對面語。」

隱太子與王有隙,王召玄齡與計,對曰:「國難世有,惟聖人克之。大王功蓋
天下,非特人謀,神且相之。」乃引杜如晦協判大計。累進陝東道大行台考功郎中、
文學館學士。故太子忌二人者,奇譖於帝,皆斥逐還第。太子將有變,王召二人以
方士服入,夜計事。事平,王為皇太子,擢右庶子。太子即位,為中書令。第功班
賞,與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功第一,進爵邗國公,食邑千三百戶,
余皆次敘封拜。帝顧群臣曰:「朕論公等功,定封邑,恐不能盡,當無有諱,各為
朕言之。」淮安王神通曰:「義師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齡等以刀筆吏居第一,臣
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誠先至,然未嘗躬行陣勞,故建德之南,軍敗不振,討
黑闥反動,望風輒奔。今玄齡等有決勝帷幄、定社稷功,此蕭何所以先諸將也。叔
父以親,宜無愛者,顧不可緣私與功臣競先後爾。」初,將軍丘師利等皆怙跋攘袂,
或指畫自陳說,見神通愧屈,乃曰:「陛下至不私其親,吾屬可妄訴邪!」

進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更封魏。帝曰:「公為僕射,當助朕廣耳目,訪賢
材。此聞閱牒訟日數百,豈暇求人哉?」乃敕細務屬左右丞,大事關僕射。

帝嘗問:「創業、守文孰難?」玄齡曰:「方時草昧,群雄競逐,攻破乃降,
戰勝乃克,創業則難。」魏徵曰:「王者之興,必乘衰亂,覆昏暴,殆天授人與者。
既得天下,則安於驕逸。人慾靜,徭役毒之;世方敝,裒刻窮之。國繇此衰,則守
文為難。」帝曰:「玄齡從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見創業之難。徵與我安天
下,畏富貴則驕,驕則怠,怠則亡,見守文之不為易。然創業之不易,既往矣;守
文之難,方與公等慎之。」

會詔大臣世襲,授宋州刺史,徙國梁,而群臣讓世襲事,故罷刺史,遂為梁國
公。未幾,加太子少師。始詣東宮,皇太子欲拜之,玄齡讓不敢謁,乃止。居宰相
積十五年,女為王妃,男尚主,自以權寵隆極,累表辭位,詔不聽。頃之,進司空,
仍總朝政。玄齡固辭,帝遣使謂曰:「讓,誠美德也。然國家相眷賴久,一日去良
弼,如亡左右手。顧公筋力未衰,毋多讓!」晉王為皇太子,改太子太傅,知門下
省事。以母喪,賜塋昭陵園。起復其官。會伐遼,留守京師。詔曰:「公當蕭何之
任,朕無西顧憂矣。」凡糧械飛輸,軍伍行留,悉裁總之。玄齡數上書勸帝,願毋
輕敵,久事外夷。固辭太子太傅,見聽。

晚節多病,時帝幸玉華宮,詔玄齡居守,聽卧治事。稍棘,召許肩輿入殿,帝
視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自勝。命尚醫臨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狀。少損,即喜見
於色。玄齡顧諸子曰:「今天下事無不得,惟討高麗未止,上含怒意決,群臣莫敢
諫,吾而不言,抱愧沒地矣!」遂上疏曰:

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臣之;所不制者,陛下皆制之矣,為中國患,無如突厥,
而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弛辮握刀,分典禁衛。延陀、鐵勒,披置州縣;高昌、吐渾,
偏師掃除。惟高麗歷代逋命,莫克窮討。陛下責其弒逆,身自將六軍,徑荒裔,不
旬日拔遼東,虜獲數十萬,殘眾、孽君縮氣不敢息,可謂功倍前世矣。

《易》曰:「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蓋進有退之義,存有亡
之機,得有喪之理,為陛下惜者此也。傅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威名
功烈既雲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邊夷丑種,不足待以仁義,責以常禮,古者以
禽魚畜之。必絕其類,恐獸窮則搏,苟救其死。且陛下每決死罪,必三覆五奏,進
疏食,停音樂,以人命之重為感動也。今士無一罪,驅之行陣之間,委之鋒鏑之下,
使肝腦塗地,老父孤子、寡妻慈母望槥車,抱枯骨,摧心掩泣,其所以變動陰陽,
傷害和氣,實天下之痛也。使高麗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能
為後世患,夷之可也。今無是三者,而坐敝中國,為舊王雪恥,新羅報仇,非所存
小、所損大乎?臣願下沛然之詔,許高麗自新,焚陵波之船,罷應募之眾,即臣死
骨不朽。

帝得疏,謂高陽公主曰:「是已危懾,尚能憂吾國事乎!」

疾甚,帝命鑿苑垣以便候問,親握手與決。詔皇太子就省。擢子遺愛右衛中郎
將,遺則朝散大夫,令及見之。薨,年七十一,贈太尉、並州都督,謚曰文昭,給
班劍、羽葆、鼓吹、絹布二千段、粟二千斛,陪葬昭陵。高宗詔配享太宗廟廷。

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
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
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貞觀末年,以譴還第,黃門侍郎褚遂良言於帝曰:「玄齡事君自無所負,不可
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帝悟,遽召於家。後避位不出。久之,會帝
幸芙蓉園觀風俗,玄齡敕子弟汛掃廷堂,曰:「乘輿且臨幸。」有頃,帝果幸其第,
因載玄齡還宮。帝在翠微宮,以司農卿李緯為民部尚書,會有自京師來者,帝曰:
「玄齡聞緯為尚書謂何?」曰:「惟稱緯好須,無它語。」帝遽改太子詹事。帝討
遼,玄齡守京師,有男子上急變,玄齡詰狀,曰:「我乃告公。」玄齡驛遣追帝,
帝視奏已,斬男子。下詔責曰:「公何不自信!」其委任類如此。

治家有法度,常恐諸子驕侈,席勢凌人,乃集古今家誡,書為屏風,令各取一
具,曰:「留意於此,足以保躬矣!漢袁氏累葉忠節,吾心所尚,爾宜師之。」子
遺直嗣。

次子遺愛,誕率無學,有武力。尚高陽公主,為右衛將軍。公主,帝所愛,故
禮與它婿絕。主驕蹇,疾遺直任嫡,遺直懼,讓爵,帝不許。主稍失愛,意怏怏。
與浮屠辯機亂,帝怒,斬浮屠,殺奴婢數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高宗時,
出遺直汴州刺史,遺愛房州刺史。主又誣遺直罪,帝敕長孫無忌鞫治,乃得主與遺
愛反狀,遺愛伏誅,主賜死。遺直以先勛免,貶銅陵尉。詔停配享。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果,有名周、隋間。如晦少英爽,喜書,以
風流自命,內負大節,臨機輒斷。隋大業中,預吏部選,侍郎高孝基異之,曰:
「君當為棟梁用,願保令德。」因補滏陽尉,棄官去。

高祖平京師,秦王引為府兵曹參軍,徙陝州總管府長史。時府屬多外遷,王患
之。房玄齡曰:「去者雖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終守籓,無所事;必
欲經營四方,舍如晦無共功者。」王驚曰:「非公言,我幾失之!」因表留幕府。
從征伐,常參帷幄機秘。方多事,裁處無留,僚屬共才之,莫見所涯。進陝東道大
行台司勛郎中,封建平縣男,兼文學館學士。天策府建,為中郎。王為皇太子,授
左庶子,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食三千戶,別食益州千三百戶。俄檢校侍中,
攝吏部尚書,總監東宮兵,進位尚書右僕射,仍領選。

與玄齡共筦朝政,引士賢者,下不肖,鹹得職,當時浩然歸重。監察御史陳師
合上《拔士論》,謂一人不可總數職,陰剴諷如晦等。帝曰:「玄齡、如晦不以勛
舊進,特其才可與治天下者,師合欲以此離間吾君臣邪?」斥嶺表。

久之,以疾辭職,詔給常俸就第,醫候之使道相屬。會病力,詔皇太子就問,
帝親至其家,撫之梗塞。及未亂,擢其子左千牛構兼尚舍奉御。薨,年四十六,帝
哭為慟,贈開府儀同三司。及葬,加司空,謚曰成。手詔虞世南勒文於碑,使言君
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輟其半奠焉。嘗賜玄齡黃銀帶,曰:「如晦與公同輔朕,今獨
見公。」泫然流淚曰:「世傅黃銀鬼神畏之。」更取金帶,遣玄齡送其家。後忽夢
如晦若平生,明日為玄齡言之,敕所御饌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宮勞問妻子,國府
官佐亦不之罷,恩禮無少衰。後詔功臣世襲,追贈密州刺史,徙國萊。

方為相時,天下新定,台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討裁。每議事帝所,玄齡
必曰:「非如晦莫籌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齡策也。蓋如晦長於斷,而玄齡善謀,
兩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濟謀,以佐佑帝,當世語良相,必曰房、杜雲。

構位慈州刺史。次子荷,性暴詭不循法,尚城陽公主,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陽
郡公。承乾謀反,荷曰:「琅邪顏利仁善星數,言天有變,宜建大事,陛下當為太
上皇。請稱疾,上必臨問,可以得志。」及敗,坐誅。臨刑,意象軒驁。構以累貶
死嶺表。

如晦弟楚客,少尚奇節,與叔父淹皆沒於王世充。淹與如晦有隙,譖其兄殺之,
並囚楚客瀕死。世充平,淹當誅。楚客請於如晦,不許。楚客曰:「叔殘兄,今兄
又棄叔,門內幾盡,豈不痛哉!」如晦感悟,請之高祖,得釋。方建成難作,楚客
遁舍嵩山。貞觀四年,召為給事中。太宗曰:「君居山似之矣,謂非宰相不起,渠
然邪?夫走遠者自近,人不恤無官,患才不副。而兄與我異支一心者,爾當如兄事
吾而輔我。」楚客頓首謝,因擢為中郎將。每入直,盡夕不釋杖,帝知而勞之,進
蒲州刺史,政有能名,徙瀛州。後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攝府事,以威肅聞。
揣帝意薄承乾,乃為王諧媚用事臣,數言王聰睿可為嗣,人或以聞,帝隱恚。及王
貶爵,暴其罪,以如晦功免死,廢於家,終虔化令。

淹,字執禮,材辯多聞,有美名。隋開皇中,與其友韋福嗣謀曰:「上好用隱
民,蘇威以隱者召,得美官。」乃共入太白山,為不仕者。文帝惡之,謫戍江表。
赦還,高孝基為雍州司馬,薦授承奉郎,擢累御史中丞。王世充僭號,署少吏部,
頗親近用事。洛陽平,不得調,欲往事隱太子。時封倫領選,以諗房玄齡,玄齡恐
失之,白秦王,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嘗侍宴,賦詩尤工,賜銀鍾。
慶州總管楊文干反,辭連太子,歸罪淹及王珪、韋挺,並流越巂,王知其誣,餉黃
金三百兩。及踐阼,召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四百戶。淹建言諸司文桉稽期,
請以御史檢促。太宗以問僕射封倫,倫曰:「設官各以其事治,御史劾不法,而索
桉求疵,是太苛,且侵官。」淹嘿然。帝曰:「何不申執?」對曰:「倫所引國大
體,臣伏其議,又何言?」帝悅,以資博練,帝敕東宮儀典簿最悉聽淹裁訂。俄檢
校吏部尚書,參豫朝政。所薦贏四十人,後皆知名。嘗白郅懷道可用,帝問狀。淹
曰:「懷道及隋時位吏部主事,方煬帝幸江都,群臣迎阿,獨懷道執不可。」帝曰:
「卿時何雲?」曰:「臣與眾。」帝折曰:「事君有犯無隱,卿直懷道者,何不讜
言?」謝曰:「臣位下,又顧諫不從,徒死無益。」帝曰:「內以君不足諫,尚何
仕?食隋粟忘隋事,忠乎?」因顧群臣:「公等謂何?」王珪曰:「比干諫而死,
孔子稱仁,泄冶諫亦死,則曰:『民之多僻,無自立辟。』祿重責深,從古則然。」
帝笑曰:「卿在隋不諫,宜置。世充親任,胡不言?」對曰:「固嘗言,不見用。」
帝曰:「世充愎諫飾非,卿若何而免?」淹辭窮不得對。帝勉曰:「今任卿已,可
有諫未?」答曰:「顧死無隱。」貞觀二年疾,帝為臨問。卒,贈尚書右僕射,謚
曰襄。始,淹典二職,貴重於朝矣,而亡清白名,獲譏當世。子敬同襲爵,官至鴻
臚卿。

如晦五世孫元穎,貞元末及進士第,又擢宏詞。數從使府辟署,稍以右補闕為
翰林學士,敏文辭,憲宗特所賞歡。吳元濟平,論書詔勤,遷司勛員外郎,知制誥。
穆宗以元穎多識朝章,尤被寵,拜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為學士承旨,以本官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建安縣男。自帝即位,不閱歲至宰相,晉紳駭異。甫再期,出為劍
南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帝為御安福門臨餞。

敬宗驕僻不君,元穎每欲中帝意以固幸,乃巧索珍異獻之,踵相躡於道,百工
造作無程,斂取苛重,至削軍食以助裒畜。又給與不時,戎人寒飢,乃仰足蠻徼。
於是人人咨苦,反為蠻內覘,戎備不修。大和三年,南詔乘虛襲戎、巂等州,諸屯
聞賊至,輒潰,戍者為鄉導,遂入成都。已傅城,元穎尚不知,乃率左右嬰牙城以
守。賊大掠,焚郛郭,殘之,留數日去,蜀之寶貨、工巧、子女盡矣。初,元穎計
迫,將挺身走,會救至乃止。文宗遣使者臨撫南詔,南詔上言:「蜀人祈我誅虐帥,
不能克,請陛下誅之,以謝蜀人。」由是貶邵州刺史。議者不厭,斥為循州司馬。
官屬崔璜、紇干巘、盧並悉奪秩,分逐之。元穎死於貶所,年六十四。將終,表丐
贈官,乞歸葬。詔贈湖州刺史。元穎與李德裕善,會昌初,德裕當國,因赦令復其
官。弟元絳,終太子賓客。元絳子審權。

審權,字殷衡,第進士,辟浙西幕府。舉拔萃中,為右拾遺。宣宗時,入翰林
為學士,累遷兵部侍郎、學士承旨。懿宗立,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再遷門下侍郎,
出為鎮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龐勛亂徐州,審權與令狐綯、崔鉉連師掎角,饋粟
相銜,王師賴濟。勛破,進檢校司空,入為尚書左僕射、襄陽郡公。繼領河中、忠
武節度使。卒,贈太子太師,謚曰德。審權清重寡言,性長厚,居翰林最久,終不
漏禁近語。在方鎮,視事有常處,要非日入未始就內寢。坐必斂衽,常若對大賓客。
或晝日少息,則顧直將解簾;即旁無人,自起徹鉤,手擁簾徐下,乃退。與杜悰俱
位將相,悰先進,故世謂審權為「小杜公」。

子讓能,字群懿,擢進士第,從宣武王鐸府為推官,以長安尉為集賢校理。喪
母,以孝聞。又辟劉鄴、牛蔚二府,稍進兵部員外郎。蕭遘領度支,引判度支按。
僖宗狩蜀,奔謁行在,三遷中書舍人,召為翰林學士。方關東兵興,調發綏徠,書
詔叢浩,讓能思精敏,凡號令行下,處事值機,無所遺算,帝倚重之。從還京師,
再遷兵部尚書,封建平縣子。

李克用兵至,帝夜出鳳翔,蒼黃無知者。讓能方直,徒步從十餘里,得遺馬,
褫紳為靮乘之。朱玫兵逼乘輿,帝走寶雞,獨讓能從。翌日,孔緯等乃至。俄而進
狩梁。是時棧道為山南石君涉所毀,天子間關嶮澀,讓能未嘗暫去側。帝勞曰:
「朕失道,再遺宗廟。方艱難時,卿不少舍朕,蓋古所謂忠於所事邪!」讓能頓首
曰:「臣世蒙國厚恩,陛下不以臣不肖,使扞牧圉,臨難苟免,臣之恥也。」帝次
褒中,擢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於時,嗣襄王熅即偽位,強籓大鎮附者已十八,貢賦不輸行在,無以備賞勞,
衛兵往往乏食,君臣搏手無它策。讓能建遣大使入河中,以諭王重榮,重榮果奉詔。
已而京師平,進中書侍郎,徙封襄陽郡公。官吏多污偽署,有司皆欲論死,讓能以
脅從不足深治,固爭之,多所全貸。昭宗立,進尚書左僕射、晉國公,賜鐵券,累
進太尉。

李茂貞守鳳翔,自大順後兵浸強,恃有功,不奉法,朝廷弱,弗能制。會楊復
恭走山南,茂貞欲兼有梁、漢,請以師問罪,未報而兵出,帝忿其專,然不得已從
之。山南平,詔茂貞領興元、武定,而以徐彥若為鳳翔節度使,分果、閬州隸武定
軍。茂貞怨,不赴鎮,上章語悖慢。又詒書讓能詆責,以為助守亮為亂,抑忠臣,
奪己功,其言丑肆。京師匈懼,日數千人守闕下,候中尉西門重遂出,請與茂貞鳳
翔地,為百姓計。答曰:「事出宰相,我無預。」茂貞益怨。帝怒,詔讓能計議,
且趣調發,經月不就第。

時宰相崔昭緯陰結茂貞及王行瑜,讓能所言悉漏之,茂貞乃以健兒數百雜市人,
候昭緯與鄭延昌歸第,擁肩輿噪曰:「鳳翔無罪,幸公不加討以震驚都輦!」昭緯
曰:「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市人不識孰為太尉,即投瓦石妄擊,昭緯等走而
免,遂喪其印。帝愈怒,捕首惡誅之。京師爭避亂,逃山谷間。讓能諫帝曰:「茂
貞固宜誅,然大盜適去,鳳翔國西門,又陛下新即位,願少寬假,以貞元故事姑息
之,不可使怨望。」帝曰:「今詔令不出城門,國制橈弱,賈生慟哭時也。朕顧奄
奄度日,坐觀此邪!卿為我圖之,朕自以兵屬諸王。」讓能曰:「陛下欲削滌僭嫚,
剛主威,隆王室,此中外大臣所宜共成之,不宜專任臣。」帝曰:「卿,元輔,休
戚與我均,何所避?」泣曰:「臣位宰相,所以未乞骸骨者,思有以報陛下,敢計
身乎!且陛下之心,憲祖心也,但時有所未便。它日臣蒙晁錯之誅,顧不足弭七國
患,然敢不奉詔!」

景福二年,以嗣覃王為招討使,神策將李釒歲副之,率師三萬送彥若趙鎮。昭
緯內畏有功,密語茂貞曰:「上不喜兵,一出太尉。」茂貞乃悉兵迎戰盩厔,覃王
敗,乘勝至三橋。讓能曰:「臣固豫言之,臣請歸死以紓難。」帝涕下不能已,曰:
「與卿決矣!」再貶雷州司戶參軍。茂貞尚駐兵請必殺之,乃賜死,年五十三。

弟彥林,官御史中丞;弘徽,戶部侍郎,皆及誅。帝痛之,後贈太師。

子光乂,次子曉,不復仕。曉入梁,貴顯於世。

贊曰:太宗以上聖之才,取孤隋,攘群盜,天下已平,用玄齡、如晦輔政。興
大亂之餘,紀綱雕弛,而能興仆植僵,使號令典刑粲然罔不完,雖數百年猶蒙其功,
可謂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跡,逮不可見,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禍亂,而
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而房、杜讓其直;英、衛善兵,而房、杜濟以文。持
眾美效之君。是後,新進更用事,玄齡身處要地,不吝權,善始以終,此其成令名
者。」諒其然乎!如晦雖任事日淺,觀玄齡許與及帝所親款,則謨謀果有大過人者。
方君臣明良,志葉議從,相資以成,固千載之遇,蕭、曹之勛,不足進焉。雖然,
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輔贊彌縫而藏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揚
己取名,瞭然使戶曉者,蓋房、杜之細邪!

Ⅳ 高中語文還有歷史·!

寫樊城之戰吧,這是關羽走麥城之前的最後一丈,也是因此而被潘彰所殺

襄陽、樊城隔漢水相對,互成犄角,是曹軍抗拒南軍北上的戰備要地。時魏徵南將軍曹仁駐守樊城,將軍呂常駐襄陽。他從漢中撤軍到長安後,又派平寇將軍徐晃率軍支援曹仁,屯於宛城(今河南南陽)。樊城之戰開始後,曹操又派左將軍於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往助守,屯駐於樊城以北。
於禁在此戰中犯下致命錯誤。曹仁讓他和龐德屯兵於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應,他竟未考慮該處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領的七支人馬都帶到那裡駐扎。八月,連降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於禁七軍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數將士避到高阜之處。關羽乘戰船猛攻,於禁慾退無路,被迫投降。龐德率的一部繼續頑抗,誓死奮戰,從早晨一直戰到中午,箭盡矢竭,就短兵相接。將士有的戰死,有的投降。關羽加強了攻勢,同時,水勢上漲更猛,土堤淹沒,曹操部隊都投降了。龐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營,但水勢太大,船隻傾覆,被擒,不屈而死。
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樊城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滿寵認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今河南郟縣)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國志·魏書·滿寵傳》)曹仁乃以必死決心,激勵將士齊心協力奮勇抵禦。
關羽軍雖乘船猛攻,一時仍不能下。此際,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均降於關羽,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曹操感到威脅,一度准備遷都,被丞相司馬司馬懿及曹椽蔣濟諫止。他們認為:「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晉書·宣帝紀》)。
曹操採納了這一利用矛盾破壞孫、劉聯盟,以坐收漁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見孫權。同時指令徐晃率軍援救曹仁。徐晃進至陽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將軍徐商、呂建傳令:必須待後續援軍會齊後方可進擊。時關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約五里),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漸向圍城蜀軍逼近。
當初,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早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意思是劉備在取得荊、益二州建立基業之後,一定要外結孫權,形成鞏固的聯盟,然後才能北定中原。可見,孫劉結盟是劉備北定中原的基礎。然而,這聯盟卻因為幾個原因,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一是在荊州的所有權問題上。荊州位於長江中游,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對孫、劉、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曹操曾想占據荊州,統一天下,但赤壁一戰使他美夢成空;孫氏集團一向認為荊州是必爭之地。因為荊州據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別人手裡,自己則處於被動地位。赤壁之戰結束,為了繼續聯劉抗曹,不得已,只好暫借荊州給劉備。可劉備取得益州後,卻無歸還荊州之意。
二是關羽自恃勇武,對孫氏集團始終踞傲不敬。魯肅與他單刀相會,討要荊州,他盡管理虧,但仍然不肯從兩家聯合的角度著眼來妥善解決問題。孫權派使者為自己的長子孫登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但不應許親事,反而厚罵使者,雙方關系越來越僵。
三是東吳臣子中,從主張連劉拒曹操的魯肅已經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魯肅統兵的呂蒙,就認為關羽平素驍勇善戰,且有兼並吳國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對付關羽。他說:「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復,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所以 孫權得到曹操的信後,欣然允諾。他召呂蒙回建業,共商奪取南郡的計劃。關羽也知孫劉聯盟不鞏固,這時既要奪取樊城,又得防備孫權偷襲荊州。他看到東吳大將呂蒙屯兵陸口,就再三囑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鎮守荊州,並將大部分軍隊留在南郡,還沿江設防,二三十里設一個崗樓,建起烽火台。呂蒙探知關羽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就佯稱病重,上書給孫權,要求回去療養。孫權公開發布命令,調呂蒙回建業養病。呂蒙推薦陸遜代替自己。當時,陸遜年少多才卻無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孫權便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陸遜到任後,派使者給關羽送去了禮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維關羽水淹七軍,功過晉文公的城濮之戰和韓信的背水破趙,還勉勵關羽發揮威力,奪取徹底勝利。關羽看到陸遜是個無名晚輩,對自己又如此恭敬、誠懇,就大膽放心,把荊州大部分軍隊陸續調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馬還未趕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親自督戰,加緊攻城,而曹仁依舊堅守。陸遜把關羽人馬的調動情況詳細地報告給孫權,且說明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關羽可一戰而擒。
關羽在襄樊的兵馬越來越多,加上新得於禁降軍數萬人,糧食匱乏。他責備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糧草運送跟不上,大怒說:「還當治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二人於是存有叛心。後關羽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強占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食。孫權得知此事,覺時機成熟,便命呂蒙為大都督,發兵襲擊關羽的後方。
是年十一月,呂蒙率軍隱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和詭密。駐守江防的蜀軍士兵被偽裝的吳軍所騙,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虜,江陵城內空虛,陷入混亂。呂蒙先讓原騎都尉虞翻寫信誘降駐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將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吳軍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時就因為關羽對他們傲慢而心懷不滿,這次又聽說關羽回來要懲治他們,更是內心恐懼,於是在東吳大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獻城出迎。呂蒙遂率大軍進據江陵,從而,一舉奪回蜀長期占據的荊州。呂蒙進占江陵後,盡得關羽及其將領的家屬。他對他們加以優待和撫慰,並下令軍中不得侵擾百姓,還對全城百姓表示關心,給有病的送醫葯,給飢寒者賜衣糧,使城內秩序迅速恢復。而驕傲輕敵的關羽,對呂蒙的襲擊行動竟一無所覺。
曹操使者返回洛陽,帶來孫權密信,說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曹操部屬多數認為應代孫權保密。謀士董昭獨持異議,認為應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關羽知孫權來攻,如撤兵回防,則樊城之圍自解。關羽南返與孫權交戰,兩敵相鬥,正好坐收漁利。若為其保密,使孫權得勢,對我並不有利。再者,被圍將士久不見救,擔心缺糧產生恐慌,一旦發生意外,局面將難以收拾。故應以泄密為好。曹操採納董昭意見,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被圍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關羽得信後,則既恐腹背受敵,又不願前功盡棄,同時判斷江陵、公安城防堅固,吳軍若真來攻,一時不可能攻克,因而處於徘徊猶豫,進退兩難的境地。此時,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陽進抵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並已先後派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進至偃城,歸徐晃指揮。關羽軍主力屯圍頭,一部屯四冢。徐晃以聲東擊西戰術,揚言欲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冢。關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騎5000出戰,然兵少被徐晃擊退,當其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舍,緊隨其後沖入營內。當時關羽營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設施極為嚴密,若從營外強攻極為困難。現乘其軍陷於混亂之機,由內突襲,一舉大破之,殺降蜀之胡修、傅方。時關羽驚悉江陵失守,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曹仁部將多欲乘勝追擊,參軍趙儼認為,應保留關羽一定實力與孫權作戰,不宜追擊。曹仁同意趙儼看法,未部署追擊。曹操得知關羽撤退消息後,果然派人傳達命令,不許追擊關羽。
當關羽撤軍而回時,孫權已先到達江陵,派陸遜攻佔夷陵(今湖北宜昌)、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在回軍途中,關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問消息。每次,呂蒙都禮待來使,並讓使者周遊城中。使者回到關羽軍中,將士們知道家門無恙,鬥志盡失,多數都半途而逃。關羽自知勢孤,派人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為由,拒絕支援。關羽陷於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這時,陸遜乘勝西進,奪取了宜都。關羽看到麥城東、西、南三面全是敵人,而援兵又遲遲不到,決定突圍回西川。
呂蒙知關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麥城北邊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孫權派使者到麥城勸關羽投降。關羽提出叫吳軍退兵十里,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關羽投降。關羽及其長子關平趁機帶著十幾個騎兵,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被縛見孫權,孫權招降關羽,關羽寧死不屈,與其子關平在臨沮一起為潘璋所殺,死時年約六十歲,其次子關興嗣「漢壽亭侯」之位。蜀漢懷帝劉禪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謚關羽為「壯繆侯」。

Ⅵ 高中語文,文言文

宋史•田錫傳
【原文】
田錫,字表聖,嘉州洪雅人。幼聰悟,好讀書屬文。楊徽之宰峨眉,宋白宰玉津,皆厚遇之,為之延譽,繇是聲稱翕然。
太平興國三年,進士高等,釋褐將作監丞、通判宣州。遷著作郎、京西北路轉運判官。改左拾遺、直史館,賜緋魚。
錫好言時務,既居諫官,即上疏獻軍國要機者一、朝廷大體者四。其略曰:
頃歲王師平太原,未賞軍功,迄今二載。幽燕竊據,固當用兵,雖稟宸謀,必資武力。願陛下因郊禋、耕籍之禮,議平戩之功,則駕馭戎臣,莫茲為重,此要機也。
今交州未下,戰士無功,《春秋》所謂「老師費財」者是也。臣聞聖人不務廣疆士,惟務廣德業,聲教遠被,自當來賓。周成王時,越裳九譯來貢,且曰:「天無迅風疾雨、海不揚波三年矣。意者中國其有聖人乎?盍往朝之。」交州瘴海,得之如獲石田,臣願陛下務修德以來遠,無鈍兵以挫銳,又何必以蕞爾蠻夷,上勞震怒乎?此大體之一也。
今諫官不聞廷爭,給事中不聞封駁,左右史不聞升陛軒、記言動,豈聖朝美事乎?又御史不敢彈奏,中書舍人未嘗訪以政事,集賢院雖有書籍而無職官,秘書省雖有職官而無圖籍。臣願陛下擇才任人,使各司其局,苟職業修舉,則威儀自嚴。此大體之二也。
爾者寓縣平寧,京師富庶。軍營馬監,靡不恢崇;佛寺道宮,悉皆輪奐。加又辟西苑,廣御池,雖周之靈囿,漢之昆明,未足為比。而尚書省湫隘尤甚,郎曹無本局,尚書無聽事。九寺三監,寓天街之兩廊,貢院就武成王廟,是豈太平之制度邪?臣願陛下別修省寺,用列職官。此大體之三也。
案獄官令,枷杻有短長,鉗鎖有輕重,尺寸斤兩,並載刑書,未聞以鐵為枷者也。昔唐太宗觀《明堂圖》,見人之五藏皆麗於背,遂減徒刑。況隆平之時,將措刑不用,於法所無,去之可矣。此大體之四也。
疏奏,優詔褒答,賜錢五十萬。僚友謂錫曰:「今日之事鮮矣,宜少晦以遠讒忌。」錫曰:「事君之誠,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豈為一賞奪邪?」時趙普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錫。錫貽書於普,以為失至公之體,普引咎謝之。
六年,為河北轉運副使,驛書言邊事曰:
臣聞動靜之機,不可妄舉;安危之理,不可輕言。利害相生,變易不定;取捨無惑,思慮必精。夫動靜之機,不可妄舉者,動謂用兵,靜謂持重。應動而靜,則養寇以生奸;應靜而動,則失時以敗事。動靜中節,乃得其宜。今北鄙繹騷,蓋亦有以居邊任者,規羊馬細利為捷,矜捕斬小勝為功,賈怨結仇,興戎致寇,職此之由。前歲邊陲俶擾,親迂革輅,戎騎既退,萬乘方歸。是皆失我機先,落其術內,勞煩耗斁,可勝言哉。伏願申飭將帥,慎固封守,勿尚小功。許通互市,俘獲蕃口,撫而還之。如此不出五載,河朔之民,得務農業,亭障之地,可積軍諸。然後待其亂而取之則克,乘其衰而兵之則降,既心服而忘歸,則力省而功倍。
誠願考古道,務遠圖,示綏懷萬國之心,用駕馭四夷之策,事戒輒發,理貴深謀,所謂安危之理,不可輕言者。國家務大體,求至治則安;舍近謀遠,勞而無功則危。為君有常道,為臣有常職,是務大體也。上不拒諫,下不隱情,是求至治也。漢武帝躬秉武節,登單於之台;唐太宗手結雨衣,伐遼東之國:則是舍近謀遠也。沙漠窮荒,得之無用,則是勞而無功也。在位之臣,敢言者少,言而見聽,未必蒙福,言而不從,方且虞禍,欲下不隱情得乎?惡在其務大體而求至治也。
臣又謂利害相生,變易不定者,《兵書》曰:「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蓋事有可進而退,則害成之事至焉;可退而進,則利用之事去焉。可速而緩,則利必從之而失;可緩而速,則害必由之而致。可誅而赦,則姦宄之心,或有時而生害;可赦而誅,則患勇之人,或無心於利國。可賞而罰,則有以害勤勞之功;可罰而賞,則有以利僣逾之幸。能審利害,則為聰明。以天下之耳聽之則聰,以天下之目視之則明。故《書》曰「明四目、達四聰」,此之謂也。臣又謂取捨不可以有惑者,故曰「孟賁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思慮不可以不精者,故曰「差若毫釐,繆以千里」。自國家圖燕以來,連兵未解,財用不得不耗,人心不得不憂,願陛下精思慮,決取捨,無使曠日持久,窮兵極武焉。
書奏,上嘉之。七年,徙知相州(河南安陽市),改右補闕。復上章論事。
明年,移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地區建德市)。睦州人舊阻禮教,錫建孔子廟,表請以經籍給諸生,詔賜《九經》,自是人知向學。會文明殿災,又拜章極言時政,上嘉納焉。轉起居舍人,還判登聞鼓院,上書請封禪。以本官知制誥,尋加兵部員外郎。
端拱二年,京畿大旱,錫上章,有「調變倒置」語,忤宰相,罷為戶部郎中,出知陳州。坐稽留殺人獄,責授海州團練副使,後徙單州。召為工部員外郎,復論時政闕失,俄詔直集賢院。至道中,復舊官。
真宗嗣位,遷吏部。出使秦、隴,還,連上章言,陝西數十州苦於靈、夏之役,生民重困,上為之戚然。同知審官院兼通進、銀台、封駁司,賜金紫;與魏廷式聯職,以議論不協求罷,出知泰州。會彗星見,拜疏請責躬以答天戒,再召見便殿。及行,降中使撫諭,仍加優賜。
咸平三年,詔近臣舉賢良方正,翰林學士承旨宋白以錫應詔。還朝,屢召對言事。錫嘗奏曰:「陛下即位以來,治天下何道?臣願以皇王之道治之。舊有《御覽》,但記分門事類。臣請鈔略四部,別為《御覽》三百六十卷,萬幾之暇,日覽一卷,經歲而畢。又采經史要切之言。為《御屏風》十卷,置扆座之側,則治亂興亡之鑒,常在目矣。」真宗善其言,詔史館以群書借之,每成書數卷,即先進內。錫乃先上《御覽》三十卷、《御屏風》五卷。
《御覽序》曰:「聖人之道,布在方冊。《六經》則言高旨遠,非講求討論,不可測其淵深。諸史則跡異事殊,非參會異同,豈易記其繁雜。子書則異端之說勝,文集則宗經之辭寡。非獵精義以為鑒戒,舉綱要以觀會通,為日覽之書,資日新之德,則雖白首,未能窮經,矧王者乎?臣每讀書,思以所得上補聖聰,可以銘於座隅者,書於御屏;可以用於常道者,錄為御覽。冀以涓埃之微,上裨天地之德,俾功業與堯、舜比崇,而生靈亦躋仁壽之域矣。」
《御屏風序》曰:「古之帝王,盤盂皆銘,幾杖有戒,蓋起居必睹,而夙夜不忘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銘於幾杖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後必無凶。』唐黃門侍郎趙智為高宗講《孝經》,舉其要切者言之曰:『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憲宗采《史》、《漢》、《三國》已來經濟之要,號《前代君臣事跡》,書於屏間。臣每覽經、史、子、集,因取其語要,輒用進獻,題之御屏,置之座右,日夕觀省,則聖德日新,與湯、武比隆矣。」
五年,再掌銀台,覽天下奏章,有言民飢盜起及詔敕不便者,悉條奏其事。上對宰相稱錫「得爭臣之體」,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雜事,擢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連上八疏,皆直言時政得失。
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遺表勸上以慈儉守位,以清凈化人,居安思危,在治思亂。上覽之惻然,謂宰相李沆曰:「田錫,直臣也。朝廷少有闕失,方在思慮,錫之章奏已至矣。若此諫官,亦不可得。」嗟惜久之,特贈工部侍郎。錄其二子,並為大理評事,給奉終喪。
錫耿介寡合,未嘗趨權貴之門,居公庭,危坐終日,無懈容。慕魏徵、李絳之為人,以盡規獻替為己任。嘗曰:「吾立朝以來,章疏五十有二,皆諫臣任職之常言。苟獲從,幸也,豈可藏副示後,謗時賣直邪?」悉命焚之。然性凝執,治郡無稱。
【譯文】
田錫,字表聖,嘉州洪雅(今眉山市洪雅縣)人。小時候聰明,喜好讀書做文章。楊徽之任峨眉縣令,宋白任玉津縣令時,都與他很好,為他傳播聲譽,他因此名聲大振。太平興國三年(978),以優異成績考取進士,初始任將作監丞、宣州通判。升著作郎、京西北路轉運判官。改任左拾遺、直史館,賞賜緋魚袋。田錫喜歡談論當世大事,做了諫官後,就上疏皇帝,進獻有關軍國機要大計一條,關於朝廷大體的建議四條。大略說:
前年王師平定太原,未曾賞賜軍功,到現在已有兩年。如今幽燕地區被非法佔據,固然應用兵奪回,雖有皇上的英明決策,但必須藉助武力。希望陛下趁著舉行郊祀、籍田典禮之機,評議平定之功,那麼駕馭戰將軍官,沒有比這更重要的,這是軍國大計的關鍵。
如今交州未被攻下,戰士無功,《春秋》上所說的「勞師費財」就是如此。臣聽說聖人不致力於擴大疆土,只致力於增修自己的品德和事業,聲譽和教化達到遠方,遠方的人自會前來臣服。周成王時,越裳氏通過輾轉翻譯來進貢,並且說:「天沒有暴風疾雨之災,海不興風作浪已經三年了。料想是中原大國出現了聖人吧?何不前來朝拜他呢。」交州一帶是毒瘴海域,得到它就如獲得一塊石田。臣希望陛下致力於修養德行以招附遠方的人,不要用疲弱的軍隊去攻打士氣銳盛的軍隊,而且又何必因為小小的野蠻異族,勞動聖上的雷霆震怒呢?這是關系朝廷大局的第一條大計。
如今的諫官已聽不到他們在朝廷上向皇帝竭力諫諍,給事中聽不到他們封還、駁正皇帝的詔令敕命,左右史也未見他們登臨皇宮、記載皇帝的言行舉動,這難道是聖明的美事嗎?此外,御史不敢上奏彈劾,中書舍人未曾被詢問政事,集賢院雖有書籍但無官員,秘書省雖有官員而又無圖書。臣希望陛下挑選任用有才之人,使他們各司其職,如果各種職局休整恢復,那麼朝廷威儀自然嚴肅。這是關系大局的第二條大計。
近來天下太平安定,京城富庶。軍營馬監,無不高大;佛寺道宮,全都壯闊。加上又開辟西苑,擴建御池,即使是周朝的靈囿,漢朝的昆明,也不能相比。然而尚書省卻非常低矮狹小,郎官無處辦公,尚書無處治事。九寺三監,寄寓在京城街道兩邊的走廊上,貢院借用武成王廟,這難道是太平盛世的制度嗎?臣希望陛下另外修建尚書省與九寺等官署,用來安置各部門官員。這是關系大局的第三條大計。
考察監獄官吏的規定,給犯人戴的枷杻有長短之分,鐵鎖鏈也有輕重之別,尺寸與斤兩,都記載在刑法書籍上,沒聽說過有用鐵來制枷的。從前唐太宗觀看《明堂圖》,見人的五藏都與背部相連接,於是減免徒刑。況且太平隆盛之世,將棄置刑罰不用,人們也不會犯法,鐵枷鎖鏈可以廢去。這是有關當局的第四條大計。
奏疏呈上後,皇帝特別下詔褒獎,並賞錢五十萬。同僚朋友對田錫說:「今日之事太顯眼了,你應該稍稍掩蔽一下以遠離讒言和妒忌。」田錫說:「事奉國君,唯恐不能竭盡誠心,況且天生的本性,豈能因為一次賞賜就改改變呢?」當時趙普為宰相,令有關官員接受群臣的奏章時,必先告訴趙普然後才送呈皇帝。田錫給趙普致信,認為這有失公正之道,趙普認錯謝罪。
太平興國六年(981),任河北轉運副使,由驛使送信給皇帝論述邊防大事,說:
臣聽說動靜的關鍵,是不能輕舉妄動;國家安危的道理,是不能輕易談論。利害相生,變化不定;取捨沒有疑惑,思慮必定精細。所謂動靜之機,不可輕舉妄動這種說法,動是說用兵,靜是說慎重,該動的時候靜,就會姑息縱容敵寇產生奸惡;該靜的時候動,就會失去時機壞了大事。動靜適宜,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如今契丹騷亂,大概也是因為守邊的官吏們,僅奪取羊馬細利作為戰捷,誇耀有所捕殺的小勝作為大功,招來怨恨結成仇敵,興起戰爭引來了敵寇,都是由於這一點。前些年邊陲戰亂,皇上御駕親自遠征,敵騎撤退後,大軍才回來。這都是我方失去了先機,落入敵人的圈套,所受的勞煩損耗,不可勝述。臣希望皇上申飭將帥,謹慎固守,不爭小功。允許與鄰國互市貿易,俘獲的番邦人口,撫慰並遣返他們,如此不出五年,河朔一帶的人民,就能專心務農,亭障要塞,都可儲積軍糧。然後等敵方亂時再進攻就能將他們打敗,乘敵方衰弱時再發兵就能將他們降服,他們心悅誠服以後就不想著再回去,那我們就既省了力而又事半功倍。
誠懇地希望皇上考察古人的治國之道,致力於長遠的謀劃,顯示撫慰萬國之心,應用駕馭四鄰之策,謀事最忌動不動就亂發行,道理最重要的是能深刻地謀劃,這就是所謂的安危之理,不可輕易談論。國家致力於根本大計,追求最好的治理,就會安定;丟下國內大事,而圖謀遠方之事,勞而無功,就會危險。做君主的有一定的法則,做臣下的有固定的職責,這就是致力於根本大計。皇上不拒絕進諫,臣下不隱瞞實情,這就是追求最完善的治理。漢武帝親握符節,登上匈奴的單於台;唐太宗手系雨衣,討伐遠東小國,這便是舍近謀遠。沙漠貧瘠荒蕪,得到它也沒有用處,這就是勞而無功。在位的臣下,敢於進言的很少,進言而被聽從,未必會蒙受幸福;進言而不被聽從,就會憂慮有大禍臨頭,那麼想要下面不隱瞞實情能夠辦到嗎?這哪裡是務大體而求至治的道理呢?
臣又說過利害相生,變化不定的話,《兵書》上說:「不能盡知用兵打仗的害處的人,也就不能盡知用兵打仗的好處。」大概事情有可進之機卻退卻,那麼妨害成功的事便會來到;有的本該退卻而又前進,那麼本科利用的事便會失去。可以快卻反而慢,那麼好處必定從此失去;可以慢卻反而快,那麼害處就必定由此而來。可以誅殺卻反而赦免,那麼姦邪之心,就會不時地產生禍害;可以赦免卻反而誅殺,那麼忠勇之人,就可能不關心國家利益。可以獎賞卻反而懲罰,那麼就會對有勤勞之功的人有害;可以懲罰卻反而獎賞,那就會對越軌僥幸的人有利。能分辨利害,就是聰明。用天下人的耳朵去聽就會聽,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就會明。所以《書經》上說「明四目、達四聰」,就是這個意思。臣又說過取捨不可以有疑惑的話,所以說「孟賁之狐疑,還不如童子之必至」。思慮不可以不精細,所以說「差若毫釐,繆以千里」。自從國家圖謀燕以來,交戰不止,財物費用不能不損耗,人心不能不憂慮,希望陛下仔細地考慮,決定取捨,不要使得曠日持久,窮兵黷武。
信奏上後,皇帝嘉獎了他。太平興國七年(982),田錫調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市)知州,後改任右補闕。又上奏章議論國家大事。
第二年,調任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地區建德市)知州。睦州人原先不知禮數,田錫建孔子廟,上表請求朝廷拿經書典籍發給學生,朝廷下令賜給《九經》,從此人人都知道立志求學。適逢文明殿發生火災,田錫又上奏章竭力陳說時政,皇上嘉獎採納了他的建議。調任起居舍人,回京後任判登聞鼓院,又上奏請求封禪。以本官任知制誥,不久升任兵部員外郎。
端拱二年(989),京畿一帶大旱,田錫上奏章,有「調燮(xiè)倒置」的話,忤犯了宰相,被罷職降為戶部郎中,調出京城任陳州(今河南周口市)知州。後因拖延殺人案件受牽連,被責罰授任海州(今屬江蘇省連雲港市)團練副使,後調任單州(今山東省單縣)團練副使。召回朝任工部員外郎,又議論當時政治的缺陷,不久被任命為直集賢院。至道年間,官復原職。
宋真宗繼位,田錫升為吏部員外郎。出使秦、隴一帶,回京後,連續上奏章,說陝西數十州受到靈、夏戰爭之苦,百姓困苦不堪,皇上為此而現出憂傷之色。田錫任同知審官院兼通進、銀台、封駁司,被賞賜金紫;與魏廷式同事,因議論事情不合請求辭職,出任泰州知州。遇上彗星出現,田錫上奏請求皇帝反躬自責以回答上天的警誡,被皇帝再次在便殿召見。出發前,皇帝又派遣宦官前往問候,並且加以優厚的賞賜。
咸平三年(1000),皇帝下詔身邊的大臣們推薦賢良方正,翰林學士承旨宋白推薦了田錫以應詔。田錫回到朝廷後,皇帝多次召見他商討大事。田錫曾上奏說:「陛下即位以來,用什麼方法來治理天下呢?臣希望陛下用皇王之道來治理。舊時雖有《御覽》,只是分門別類地記事。臣請求從經、史、子、集四部中精選抄錄,另編一部《御覽》三百六十卷,皇上在日理萬機的餘暇,每日看一卷,一年就可讀完。又采擷經史中的精要切直之言,編成《御屏風》十卷,放在皇帝座位的旁邊,那麼治亂興亡的借鑒,就常在眼前了。」宋真宗認為他說的很好,下令史館將各種書籍借給他,每編成數卷,就先拿給皇帝看。田錫於是先獻上《御覽》三十卷、《御屏風》五卷。
《御覽序》說:「聖人之道,散布在各種書籍史冊之中。《六經》立言很高意義深遠,若不講求討論,不能測知其深邃。各種史書則所記事跡殊異,若不參考比較其異同,豈能容易記住其紛繁復雜之處。子部則異端邪說眾多,文集則符合經典的言辭極少。若不獵取精微要義作為鑒戒,提舉綱要來融會貫通,編成供每日閱覽的書籍,以資助日日更新的品德,那麼就是從小讀到老,也不能讀完全部經書,更何況是日理萬機的君王呢?臣每當讀書時,就想著將自己從書中所得來補充聖上的聰明,將可以作為銘刻在座位旁邊的格言,寫在御屏風上;可以用來當作日常法則的,抄錄下來供給皇上御覽。希望用我的微薄之力,來補益皇上天地般的品德,使得皇上的功業能與堯、舜同等隆盛,而人民也能躋身於仁愛長壽的世界了。」
《御屏風序》說:「古代的帝王,盤盂上都刻有銘文,幾案手杖上也有誡言,日常起居都必須觀看,而早晚都不會忘記。商湯的《盤銘》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在幾杖上刻銘文說:『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後必無凶。』唐代黃門侍郎趙智為高宗講解《孝經》,舉出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說:『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唐憲宗採集《史記》、《漢書》、《三國志》以來經國濟世的要點,取名叫《前代君臣事跡》,書寫在屏風上。臣每次閱覽經、史、子、集,都從中摘取格言警句,不斷進獻給皇上,再題寫在御用屏風上,或放置在座位旁邊,皇上時時觀看省察,則聖上的品德就會日益更新,同商湯、周武王一樣崇高了。」
咸平五年(1002),再次掌管銀台,批閱天下的奏章,如有談及民飢盜起以及詔令不便於百姓的奏章,田錫都向皇上列條呈奏。皇上對宰相稱贊田錫「深得諍臣之體」,當日下令田錫以原職兼任侍御史知雜事,又升任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連續上奏八道奏疏,都直言當時朝政的得失。咸平六年(1003)冬,病逝,享年64歲。遺表勸諫皇上用仁慈節儉來保持地位,用簡明不繁來教化人民,居安思危,在治世時思慮禍亂。皇上看了頗為感動,對宰相李沆說:「田錫,是忠直之臣。朝廷稍有失誤,正在考慮,田錫的奏章就已呈上來了。像這樣的諫官,也不可多得。」嗟嘆惋惜了很久,特下詔追贈田錫為工部侍郎。又錄用他的兩個兒子,一並任命為大理評事,並由公家發給費用辦理田錫的喪事。
田錫為人耿直,很少迎合別人,未曾奔走於權貴門下,在官署辦公,整天正襟危坐,從無懈怠之容。仰慕魏徵、李絳的為人,以竭力謀劃、勸善規過為己任。曾說:「我在朝廷任職以來,所寫的奏章有52篇,都是諫官職分內的通常之言。若能被皇上聽取,那就很榮幸了,又怎麼可以收藏副本以示後人,靠批評時政來賣弄自己的公直呢?」下令全部燒掉。但性格過於保守固執,在地方任職時沒有什麼政績。

Ⅶ 高中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是哪一年的

諫太宗十思疏是高二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文章。

Ⅷ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

課文上的?哪裡的?廣東的?不一樣地區,不同教材O(∩_∩)O
其實高考復習書上的還比較詳細!!
文言句式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定語後置、狀語後置句子,並能准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二)、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主語後置;固定句式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主語後置;固定句式句子,並能准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四)、主語後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麼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裡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關系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課後題)
今日見辱問於長者。——見…於…,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鍾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與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麼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著……呢?"、"還要……干什麼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詞類活用
一.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①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本來就是動詞,有的是由形容詞、名詞變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的時候,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顧名思義,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並不實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實行這個動作。」②在古代漢語中,不及物動詞常有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有賓語。
1焉用亡鄭以陪鄰?(第一冊《燭之武退師》)亡,使……滅亡
2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第二冊《過秦論》)亡,使……滅亡。
3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第四冊《滕王閣序》)屈,使……委屈;竄,使……逃竄。
4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第二冊《鴻門宴》)從,使……跟從。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③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
⒈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第四冊《滕王閣序》)下,使……放下來。
⒉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第二冊《鴻門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④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1臣請完璧歸趙。(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傳》)完,使……完整無缺
⒉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第二冊《過秦論》)弱,使……削弱。
⒊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二冊《過秦論》)弱,使……變弱。

二.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樣」的意思。這種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⑤
一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第二冊《師說》)師,以……為老師。
⒉侶魚蝦而友麋鹿。(第四冊《前赤壁賦》)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
⒊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第二冊《師說》)師,以……為老師。
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第一冊《鄒忌諷齊王納柬》)美,認為……美麗。
⒉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第一冊《秋水》)少,認為……少;輕,認為……輕。
⒌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第二冊《師說》)恥,以……為恥。
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第二冊《師說》)恥,以……為恥。
⒎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第二冊《廉頗藺相如傳》)羞,以……為羞恥。
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意動用法則是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詞用如動詞
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實際上也都屬於名詞做動詞,除這兩種用法外,名詞在其他情況下還可以作謂語動詞。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第一冊《燭之武退師》)軍,駐扎。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第一冊《燭之武退師》)鄙,把……當作邊邑。
3秦伯說,與鄭人盟。(第一冊《燭之武退師》)盟,結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第一冊《勸學》)水,游泳。
5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第四冊《滕王閣序》)襟,連帶。
6與其身也,則恥師焉。(第二冊《師說》)師,學習。
7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第二冊《師說》)師,學習。
8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第三冊《六國論》)禮,禮遇。
四.名詞用作狀語
現代漢語中一般只有時間名詞做狀語,普通名詞做狀語的很少。但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作狀語,普通名詞也可做狀語。
普通名詞做狀語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一表示方位或處所
課本中有:
⒈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傳》)前,上前。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第一冊《勸學》)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冊《過秦論》)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二表示工具或依據
課本中有:
⒈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第二冊《過秦論》)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間至趙矣。(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傳》)間,從小路。
三表示比喻
課本中有:
⒈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第二冊《過秦論》)雲,像雲一樣。
⒉雄洲霧列,俊采星馳。(第四冊《滕王閣序》)霧,像霧一樣;星,像星一樣。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冊《鴻門宴》)翼,像翅膀一樣
四表示對人的態度
人皆得以隸使之。(第三冊《五人墓碑記》)隸,像奴隸一樣。
普通名詞作狀語和一般主謂結構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斷一個名詞是做狀語還是主語,一般來說要看這個名詞前是否還另有主語,若另有主語那麼這個名詞就做狀語,否則就是主語。
五.形容詞做動詞
形容詞可做謂語,但是不能帶賓語。當形容詞後面帶賓語時,它活用為動詞。
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第二冊《師說》)好,喜歡
2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傳》)嚴,尊重。
六.形容詞做名詞
⒈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第一冊《燭之武退師》)乏困,缺少的東西。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第二冊《師說》)惑,困惑

Ⅸ 高二語文《諫太宗十思疏》一詞多義 謝謝

【難讀字】

求木之長(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謬(miù)論 黜(chù)惡

【重要實詞】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雖董之以嚴刑(董,監督,管理)

能克終者蓋寡(克,能夠)

將有作(作,興造。指興造宮室一類事情)

則思謙沖以自牧(牧,修養)

則思慎始而敬終(敬,慎)

則思正身以黜惡(黜,排斥)

簡能而任之(簡,選拔)

【重要虛詞】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譯為「把」)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代詞,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片語,譯為「……的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介詞,「為……所……」,表被動)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副詞,大概)

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語氣詞,不譯)



源不深而望流之無(邊詞,表轉折)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連詞,表假設)

【古今異義】

臣雖下愚(下愚,最愚昧無知的人。謙詞。今無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於景色。)

【詞類活用】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使動用法,使……穩固)

則思江海下百川(名詞作動詞,居……之下)

宏茲九德(使動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嚇)

則思無以怒而濫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2)介賓後置句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太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