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下冊二單元口語交際

六年級下冊二單元口語交際

發布時間:2021-03-15 05:44:54

『壹』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口語交際資料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貳』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

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到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安排這次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一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調查訪問,繼續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二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次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可以整合在一起進行指導。選擇的內容可以是節日習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或新穎、別致的民間工藝品;可以是課外閱讀時知道的,也可以是調查訪問了解到的或是在別的地方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的。只要是關於民風民俗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本次口語交際和習作的內容。

『叄』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口語交際怎麼寫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肆』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作文

人教版的,有很多可以寫的,書上不是說了請你將調查了解道德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習作么。沒規定寫哪裡的民風民俗。。我想寫蒙古族的,就找了蒙古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可以參考一下: 蒙古族風俗習慣 待客禮儀 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

『伍』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

撒拉族,有人口8 7 6 9 7 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 撒拉族聚居區位於青海省東部的黃河沿岸,這里氣候溫和,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適於小麥、青稞、蕎麥、玉米、穀子等農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長。「循化椒」是馳名的土特產。 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撒剌」、「沙剌」、「沙剌簇」、「薩拉」、「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彙。無文字,通漢文。 撒拉族善於從事商業、園藝、採伐、製革等。在湍急黃河激流上扳筏,尤為撒拉人的一手絕技。 「口細」是撒拉族保存至今的民間樂器,長不到0.5厘米,重不到0.05克,小巧玲瓏,在各種樂器中可能是體積最小的一種。

[宗教習俗]
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

[飲食習慣]
撒拉族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時根據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麵粉為主。家常品種有花捲、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麵、擀麵、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盛一些。 按照伊斯蘭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製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後,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干後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製成,飲用別具風味。 典型食品:比利買海,又稱「油攪團」,撒拉族傳統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麵粉製成。

[婚喪習俗]
在新娘上路之前,女方的家長要用做好的比利買海和上好的茶水招待迎送新娘的客人。

[服飾特色]
撒拉族男子喜留鬍子,頭戴黑色或白色圓帽,身穿白汗褡,青夾襖;婦女頭戴蓋頭,喜佩耳環、手鐲等金銀首飾。

[民族禁忌]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為。

『陸』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口語交際例文

《秋雨抄》

一年四季,襲四季下雨,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雨,但是,接觸的最多的便是秋雨。
九月,豐收的月份,也是下雨的月份。哦,九月份,許多學生又踏入了校園的土地,令我們最煩惱的便是秋雨。
在二外,綠化居多,有那麼多的花草樹木,便會有許多土地,一下雨,泥土裡的蚯蚓便神不知鬼不覺的溜到地面上,在教師通往宿舍的路兩旁都是土地,有許多蚯蚓爬出來,許多人一不留神就會踩上去,一會兒便傳來女生的尖叫。
到了晚上,黑漆漆的一片,根本看不清地上的蚯蚓,只感到腳下踩到了一個軟綿綿的東西,那好像是一條蚯蚓,我火力全開,一股腦跑到了五樓。第二天早上,我到了頭天晚上踩住東西的地方看了一下,一條接近二十厘米長的蚯蚓被踩扁了!哦,天哪!
所以,我不喜歡下雨,特別是秋雨。雖說,我不喜歡秋雨,可是農民伯伯喜歡秋雨。
大家都知道,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雨淅淅瀝瀝,農作物被秋雨灌溉後,更加飽滿,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一粒粒沉甸甸的稻穗,誰看見都是樂呵呵的。再說了,今年河南大旱,許多本該成熟的農作物卻沒有成熟,下一場秋雨,讓那些未成熟的農作物回點頭,重新結果!

『柒』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口語交際習作資料

人教版的,有很多可以寫的,書上不是說了請你將調查了解道德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習作么。沒規定寫哪裡的民風民俗。。我想寫蒙古族的,就找了蒙古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可以參考一下:
蒙古族風俗習慣
待客禮儀
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評選中阜新孫玉國廚師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湯」入選。

蒙族餡餅遼寧蒙古族的一種風味麵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面做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干烙水烹的方法製成。明末清初,改為豆油、奶油煎制,並用白面做皮,成了蒙古族人民經常食用的佳品,並以其薄、漏、透的特點而聞名遐邇。蒙族餡餅大如銅鑼,外焦里嫩,餅面上油珠閃亮,餅皮內可見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用筷子破開餅皮,熱氣升騰,香味撲鼻,引發人們強烈食慾。漢族有「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語,蒙古族則有「好吃不如餡餅」的說法,可見,餃子和餡餅是同等的上乘佳品。

喇嘛系列食品在遼寧蒙古族美食中獨具特色,如喇嘛肉、喇嘛粥和喇嘛糕。其中喇嘛糕是遼寧蒙古族的一種傳統糕點,它選用精製麵粉、白砂糖、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瓜籽兒仁、青紅絲、桂花為輔助原料,放入烤爐烤制而成。其特點是,潔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軟,富有彈性,是老少皆宜的營養佳品。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種美德。他們的待客禮包括問候、互遞鼻煙壺(解放後此禮已逐漸消失)、飲食招待等。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並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一起獻上。敬酒時,要右手舉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傳統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尖頂,由圓形圍壁(哈納)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面覆以羊毛氈,再用毛繩固定。圍壁、傘架均用木桿釘成。包頂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氣透光。門小,木製,大多向南或向東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運,極適於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飾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是蒙古袍,右衽,鑲邊,身長寬大,高領長袖,帶腰帶,配皮靴。夏袍是棉絲質的單夾袍,多紅、黃、深藍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婦女的帽飾、首飾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喜穿軟簡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顧站冠

元代流行於蒙古族婦女中的一種高帽。長約一尺,筒狀,外包絲綢織物。花色品種各異,上面還裝飾著各式珠寶及美麗的孔雀毛。根據所戴的「顧姑冠」可識別其身分和社會地位。在電影《馬可·波羅》、《成吉思汗》中都可見到戴著這種冠帽的婦女。

蒙古靴

服飾工藝品。有皮靴、布靴(馬海靴)之分。《馬可·波羅游記》載:「應知大汗賜一萬二千男爵袍服各十三次,並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補花盤腸紋做裝飾。女用布靴常以通體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紋與佛手、D字紋、八結腸紋和雲卷紋裝飾。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五蝠捧壽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外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摔跤靴則是 幼ㄓ眯 <崛汀⒑袷擔 プ由嫌釁ご ┦苯 サ綴脫ネ膊 罄喂蹋 苑闌 購吞囈攀蓖崖洌 冶閿詮床 苑健?br>

婚俗

蒙古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講求倫常,嚴格輩分。講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親。結婚儀式過程講究對歌、祝詞。蒙古族傳統家庭以男子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徵求妻子的意見。兒子娶妻生子之後,與父母分家,幼子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

蒙古族婚禮

充分表現了這個古老民族勤勞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獨特風格。由於分布廣闊,各地婚俗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點是新郎佩帶火鐮、蒙古刀和弓箭,致頌詞、祝詞和對歌等。東部地區接親時新娘坐轎車,大門口對歌,洞房門口致頌詞、祝詞,更為精彩的是歡送送親賓客時搶新郎的帽子,以試雙方的機智勇敢和坐騎快慢。西部牧區婚禮中最為熱鬧而又比較完整地保留傳統習俗的是鄂爾多斯婚禮。迎親那天雙方的親戚朋友著盛裝聚集在雙方家中。接親的隊伍由新郎、接親親家、伴郎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親友們在門口以歌聲送接親隊伍出發,新郎一行來到女方家要繞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馬。伴娘此時用毛氈攔住新郎的隊伍,開始對歌,伴娘要考問男方很多問題,男方的接親親家要對答如流。經過一番盤問,女方對接親隊伍的回答滿意了,新郎才可把禮物獻上,伴娘撤去白氈請客人進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烏查」(全羊席)開始。新郎在歌聲中向新娘父親獻上哈達。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與好友們依依惜別。宴席結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著「送女歌」送行。接親隊伍回到新郎家,只見門前燃著兩堆火,新娘要拉著新郎從火堆另一端遞過來的鞭梢,從火中間走過。這儀式象徵著愛情堅貞不渝,隱含純潔辟邪、興旺發達之意。進蒙古包後婚禮開始,揭去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娘一一拜過公婆和親戚長輩。新郎手執銅壺,新娘手端放有銀碗的酒盤向賓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飲而盡,並祝新人幸福。婚禮進入高潮,豐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賓客的歡歌起舞,包含了對新人的衷心祝願。

葬俗

一般不設靈床,沒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不放哀樂。傳統的喪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種。現在普遍施行土葬,給死者更換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凈身塗酥油者,連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後請喇嘛念經。之後前去墓地埋葬。

禁忌

蒙古族從遠古時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與火有關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灑水、扔東西,更不能吐痰或將火踩滅。蒙古人還忌用手指著天空中的星星,這與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關。進蒙古包要將馬鞭立於門側,不能帶入包內。絕不能打牛、馬的頭部。

服飾禁忌

帽子是蒙古人神聖不可侵犯的頭飾,因此,他們最忌諱隨處扔帽子或用其他東西觸摸、玩弄帽子。戴在頭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系腰,對蒙古男子來說是權威的象徵,是男子漢的標志。所以蒙古男子忌諱穿長袍不束腰帶。戴帽子、系腰帶是交際禮節之一。

居住禁忌

元朝時人們出入宮殿不許踩門檻。如果有人犯禁,要嚴懲。腳踏門檻,被視為無異於腳踩主人的咽喉。現蒙古人仍忌諱腳踏門檻。其次,蒙古包內的坐次也有嚴格的習慣規定。蒙古人平時尚右,氈包內則中為上,右次之,左為下。主人或貴賓尊長中坐,男人居右,女人居左。坐次錯亂,是一大禁忌。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蒙古族牧民喜雙不喜單,所以,若給主人贈送禮品,每類物品最好是成雙成對的。到牧民家,請先向主人問好,然後再問天氣和牲畜情況,即使當時有什麼不愉快的事,你也要說吉利的話。不要一進門就坐到炕桌的正面位置上,假若主人謙讓,當然也不必過分客氣。不過入座一定要雙腿盤起,盡管這種坐式對你來說很不舒服。切記不可坐鍋台,即使天冷,也不要到火爐或灶火上暖腳。主人敬酒時,要用雙手接過。不要用左手給主人遞東西。酒宴上,不論接酒還是敬酒都要把挽起的袖子放下來。

離包時走原路。告別主人時,主人返回蒙古包後,再上車或上馬。主人獻茶,客人應欠身用雙手去接。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里有病人,門外右側則縛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煙袋或手指指人,蒙古族忌諱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婦女坐月子,滿月前不能進家串門,他們在門口做的標記是:生男孩的,門的右邊掛著由哈達或棉布包裹的樹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門的左邊掛的是紅布。嚴禁客人打罵狗。對拴有紅布的牲畜,絕對禁止使用。參觀宗教儀式時應注意:不要魯莽介入;參觀時不妄加評論,不喧嘩;不模仿;不吸煙,不走動。

日期禁忌

蒙古人對農歷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很重視。這與佛教的有些理論有關。一般在這些日子不舉行婚禮,病人不出遠門,病已痊癒的人要提防舊病復發等。

這里也有
http://..com/question/84734041.html

『捌』 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的資料。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在中國民居中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歷史已有三千年了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四合院的典型特徵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郊外的普通農民家都是四合院。
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雖然是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的建築格式都大體相同或相似。東西南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

『玖』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口語交際

1樓

人教版的,有很多可以寫的,書上不是說了請你將調查了解道德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習作么。沒規定寫哪裡的民風民俗。。我想寫蒙古族的,就找了蒙古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可以參考一下:
蒙古族風俗習慣
待客禮儀
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評選中阜新孫玉國廚師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湯」入選。

蒙族餡餅遼寧蒙古族的一種風味麵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面做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干烙水烹的方法製成。明末清初,改為豆油、奶油煎制,並用白面做皮,成了蒙古族人民經常食用的佳品,並以其薄、漏、透的特點而聞名遐邇。蒙族餡餅大如銅鑼,外焦里嫩,餅面上油珠閃亮,餅皮內可見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用筷子破開餅皮,熱氣升騰,香味撲鼻,引發人們強烈食慾。漢族有「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語,蒙古族則有「好吃不如餡餅」的說法,可見,餃子和餡餅是同等的上乘佳品。

喇嘛系列食品在遼寧蒙古族美食中獨具特色,如喇嘛肉、喇嘛粥和喇嘛糕。其中喇嘛糕是遼寧蒙古族的一種傳統糕點,它選用精製麵粉、白砂糖、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瓜籽兒仁、青紅絲、桂花為輔助原料,放入烤爐烤制而成。其特點是,潔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軟,富有彈性,是老少皆宜的營養佳品。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種美德。他們的待客禮包括問候、互遞鼻煙壺(解放後此禮已逐漸消失)、飲食招待等。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並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一起獻上。敬酒時,要右手舉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傳統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尖頂,由圓形圍壁(哈納)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面覆以羊毛氈,再用毛繩固定。圍壁、傘架均用木桿釘成。包頂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氣透光。門小,木製,大多向南或向東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運,極適於游牧生活的需要。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下冊二單元口語交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