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筆記

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筆記

發布時間:2021-01-28 03:53:50

❶ 老師 我想請問 語文怎麼能提高成績 外面也補過課但成效不大 對於閱讀理解和作文方面有何訣竅呢

就個人知識的獲得來說,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親自實踐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然後通過思考上升為理性知識,這些構成了個人知識的一小部分來源。另一方面則是直接把人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繼承過來,把社會的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知識,這是中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或大部分來源,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體都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個體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他的歷代祖先的經驗的結果來代替。」在繼承知識的各條途徑中,可以說閱讀是一條主要途徑。
實際上,在校學習時,僅僅依靠上課是無法理解全部知識的。可以說,學生時代的學習一天也離不開閱讀,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用書,離開書,離開閱讀,學習就會十分困難。要知道,老師上完課就走了,而書籍卻始終伴隨著我們。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珍惜這無憂無慮、精力充沛的寶貴時光。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多讀點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為一生的事業打下雄厚的基礎。同時在閱讀活動中增長起來的閱讀能力,將為一生中不斷地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要不斷改進閱讀的基本條件
閱讀需要哪些條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詞、句、段、篇的基本知識
閱讀就是要通過與字、詞、句、段、篇打交道,從中獲取知識,如果不掌握這些知識,那麼,閱讀就變成看「天書」了。
中學生如能掌握5000個字,閱讀一般文章就問題不大了。有的學生之所以閱讀能力差,就是因為沒掌握足夠數量的字、詞(主要是實詞)和片語的表達概念,而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句是用詞按一定的語法規律聯結而成的語言單位,一般用來表達判斷,表達相對完整的思想。對句的理解不單要求掌握詞義,還要求掌握語法。沒有語言,思維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見,閱讀的重重困難,往往是由不識字詞,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帶來的。因此認真學好語文,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家用他們的親身體會,明確地指出了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數學家說:「很難想像一個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的人,能把邏輯嚴謹的數學內涵表達出來。」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我從小打好的語文基礎,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還覺得學好語文對訓練一個人的思維很有幫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條理。這些,對我後來學好數學都有很大好處。」人們贊譽蘇步青為「數學詩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不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就會給閱讀帶來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難重重。有人說,到了21世紀,如果不懂生物化學,不懂生態學,可能連報紙都看不懂。現在報上經常出現「生態平衡」、「生態系統」、「遺傳工程」、「基因」等專用名詞,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礎知識。可見,要想在現代化社會里提高閱讀能力,必須盡快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行。
(3)要會用工具書
在閱讀時難免有些字不認識,也有的一時想不起來,這時,如果手頭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等工具書,就可以及時地查一下,以掃除閱讀中的障礙。當然,根據閱讀的需要,准備一些相應的參考書籍,准備隨時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書齊備,查找熟練,閱讀起來就會順利得多。當然,通過查找工具書,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進一步豐富起來。
(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書
面對浩瀚的書海,如果讀書沒有目的和計劃,將會無所適從。
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每天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供閱讀的時間,尤其是課外閱讀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讀書再沒有目的和計劃,就會使寶貴的閱讀時間得不到充分地有價值地利用。
中學生的閱讀應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為出發點:
有利於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於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利於彌補自己的弱點,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
安排閱讀計劃時要注意:
圍繞課本閱讀一些有關的課外書。例如,讀一些與課內學習有關的科技史,人物傳記,這樣有助於提高課內學習的興趣,充實課內學習的內容,使思維更加活躍。
圍繞自己的愛好或特點讀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一個愛好理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到閱覽室讀有關的報紙雜志,一個喜歡文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去讀各種文學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閱讀文學名著。
至於課外書的選擇,可以請教老師,請教高年級的優秀生或同班的同學,也可以請教家長。把他們的好經驗學過來,實在是一種省時間的好辦法,選好一本書,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得到較大的收獲。
書選好了,再把讀書的時間分配好,不僅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也不至於沖擊課內的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學習中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個人的特長就可以得到發展,既促進了課內的學習,又豐富了課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學生讀書缺乏目的和計劃,一昧地從興趣出發,常常看一些偵探小說、武俠小說,達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為看這些書而開夜車,不完成作業,結果嚴重干擾和影響了課內的學習,這是一種不好的讀書傾向。
(三)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系
博覽就是廣泛地看書,目的是針對書的內容作一般了解,以發現書內精華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識。廣泛閱讀可以博採眾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為精讀創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現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就是用較快速度讀一遍,了解大致的內容。
在博覽的基礎上,在同類的書中選出一本最好的進行精讀。精讀之後再閱讀同類的其他書籍。精讀時,要「細嚼慢咽」,要多動腦筋,要反反復復地讀,還要認真做讀書筆記。
數學家張廣厚在談起學習一本數學小冊子時說:「這篇論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線。這樣反復學習,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愛人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和吃書一樣。』」
精讀過的書,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了的知識;四熟,就是能熟練地將從書本內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中學是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要把精讀的目標指向教科書和主要參考書。
(四)要勤於思考
愛因斯坦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求的一切。」就是說,閱讀時要抓住書中的精髓,實現由淺入深的轉化。
英國詩人柯勒律曾把讀者分為四類: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漏沙,注進去,漏出來,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第二類好像海綿,什麼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臟了些;第三類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類像開掘寶石的苦工,把礦渣甩一邊,只要純凈的寶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華羅庚說:「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過去學過的小學算術、初中代數在腦子里還有那麼多嗎?沒有那麼多了。因為我們理解了,會運用了,這就是說書變薄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實現由多而雜到少而精的轉化。
綜上所述,閱讀時,要竭盡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寶石」,「引向深處」和「把書讀薄」,為此,就要勤於思考。
具體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力求理解
讀書應當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弄懂書中所說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閱讀時,應當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讀完之後,再串起來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間的聯系,以便從整體上理解一篇文章,一節課文或一章內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文章有思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體現著作者的思路,遵循這一思路閱讀,才能理解文章的實質。可見理清思路對閱讀多麼重要。
在閱讀自然科學著作時,對書上提出的原理、規律、定律、公式,不僅要理解結論,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這些結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李政道博士說:「當讀完一段之後,就應當把書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來,再去看書,想想自己為什麼走不出來,別人為什麼走通了。」閱讀時,只記現成結論,而不考慮這些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那麼思維能力就很難在閱讀中提高。
(3)要能提出問題
閱讀中發現的問題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根據自己所具備的知識,認為書中的一些見解不正確、不完整,提出異義或補充;一類是因為自己具備的知識還不夠,因而有不懂的問題。中學生隨著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閱讀時發現第一類問題會逐漸增多,而第二類問題會慢慢減少。
一旦發現問題,再深入閱讀有關書籍,並且深入思考,收獲會更大,還有可能發現新的知識,獲得新的見解。
(4)要獨立回憶,學會准確表達
閱讀後,要通過回憶再檢查一下閱讀的效果。對已經理解的內容要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在讀書筆記上,以備日後查用。錢偉長說過:「讀一本書,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問題,先把最重要的東西學到手,然後回顧一下,看自己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以便以後解決。」
(五)要記好閱讀筆記
威廉·李卜克內西在《憶馬克思》一文中說:「只要有一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一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面寫點什麼。」為了寫《資本論》,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
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為了日後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黑格爾讀書學習,也有一個獨特的習慣,就是把讀過的書,按語言學、美學、幾何學、心理學等分類,把它們放到貼有標簽的文件夾里。這樣,當需要什麼材料時,隨時可以拿到。這種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張。
(1)加深理解,鞏固記憶
做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有人說:「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簡單的摘錄,也需要動動腦筋,以摘錄最精彩的地方,至於寫體會,那就更要動腦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筆記」的願望,必然會促使你專心閱讀。再加上與書籍相比,筆記自然要簡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僅利於理解,也利於記憶。
(2)利於積累資料,使知識「外貯」
經過長期閱讀之後,就可以通過筆記積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資料,彌補頭腦記憶的不足。因為用頭腦記憶,往往不夠准確和持久,難免忘記、記錯或記混。如把資料分門別類保管好,則可以長期為學習及以後所從事的工作服務,只要不丟,就沒有「忘記」的問題,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這些「外貯」的資料又可轉為「內貯」的記憶,使知識的運用得心應手。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他有這么一種習慣,隔一些時候就要重讀一次他的筆記和書中做上記號的地方,來鞏固他非常強而且精確的記憶。」
不少中學生在閱讀時,輕信自己的記憶力,懶得動筆,以致到需要運用閱讀的收獲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忘記得一干二凈,感到很後悔。
還有的中學生筆記記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類、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當需要運用時,又因太亂而難以查找,使筆記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讀的書,可用筆記本做筆記,而博覽的書,可用活頁紙做筆記,然後定期分類、整理。
如果在中學時代,就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和整理資料,那麼,天長日久,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學會一套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必將給走上工作崗位後的自學帶來極大的好處。

❷ 急需日記,作文,讀書筆記

整部小說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塑造了魯濱遜硬漢形象,他的許多故事讓我深有感觸。剛剛漂流到荒島的魯濱遜除了從船上帶下來的少數工具外,沒有其他任何物品,包括糧食。但是,從天而降的絕境沒有使他喪失信心,反而使他鼓足了信心。沒有糧食,他便自己種;沒有工具,他便自己做,向命運發起了挑戰。一開始,生活用品十分缺乏,像罐頭之類的器物都沒有,於是,他下決心要去做出來。他歷盡千辛萬苦,花費了許多心血與汗水,經受住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最終,他終於做出了一個較好的罐子。接著,聰明、勤勞的他又試著製作一些其他的東西,以滿足生活需要,還試著製作糕點、麵包,用來改善生活。漸漸地,他征服了大自然,成為小島的主人。

魯濱遜如此堅強的意志與頑強的品格讓人敬佩,尤其是他那不屈不撓、面對失敗好不妥協的精神,是常人沒有和難以做到的。

在我們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失敗與挫折無處不在,它們無時無刻不阻礙著我們前進的步伐,剛開始,大多數人會試著去克服,可一而再、再而三面臨失敗,許多人選擇了逃避和放棄。魯濱遜在荒島絕境中不畏懼失敗並以超人的毅力戰勝困難的精神,創造出生命的奇跡,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無論何時何地,當我們面臨困境,只有不迴避而直面他,想方設法克服它,才能真正脫離困難,將苦難化為烏有。

❸ 看什麼書有助於提高閱讀、作文能力

作文能力是可以通過閱讀一些書而快速養成的,在高中時我就常和朋友們討論這個話題。

我們公認的最有效的作家是余秋雨,像《文化苦旅》,《行者無疆》,《山居筆記》等。這幾本書只要你認真讀透了一本(2-3遍),相信你的作文能力一定會有一個顯著提高。
因為:1。余秋雨的文章有一種獨特的蒼涼感,用專業點的說法就是包含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這種風格,在你仔細閱讀之後會很好模仿,它能直觀的給評卷者一種氣氛上的沖擊,體現出你的層次。2。再者余秋雨的文章涉獵極廣,包羅了很多文化歷史典故。如果這些例子你都能消化吸收,提高的就不僅僅是寫作能力,連帶著閱讀和文章的感知力都會增加。3。余秋雨的文章並不是專業文獻和應試作文所以可讀性也很好,放假的時候讀一讀,也絕對不會枯燥。4。余氏的文章用詞簡單,文風通俗,但是遣詞用句方面卻十分考究。這是細節優點。
如果你想提高你的文字細節上華麗程度,我建議你可以看看郭敬明的《幻城》,雖然很不喜歡他的風格,但是這部小說是他的出山作,可以看到細節之處郭也傾注了很多心血,做了很多雕琢。
如果你能把握好氛圍和細節,最後一項就是整個布局的問題或是說一篇文章和讀者的精神交流了。在這點上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堪稱無雙。雖然一些小資的流行文學也能在這方面有所造詣,但是總歸不是大家風范。

另外,文學能力的速成是沒有捷徑的,只有建立在大量的閱讀之上,包括歷史,文化,風情,網路乃至自然科學。

最後我很不贊成閱讀通俗文學雜志(讀者,青年,格言),那樣對你只會有害無益,因為那樣的文學是膚淺的小品文學,浸潤在那樣的文字中會給人一種一眼看出來的平庸(這是真的,這點我在上了大學後才大有體會)。另外這些事我很認真寫的話,希望你能好好看完。本人高考語文130分以上。作文平時除了跑題過幾次都屬於一類文。

❹ 讀書筆記讀作文加提綱和值得借鑒的手法100字

一、 讀書心得的內容,一般可分為客觀描述與主觀批評。客觀描述的重點在於所描述的書及其作者,如該書的主題、大綱、范圍以及依據該書對作者寫作技巧所下的評語。主觀批評的重點則在於寫讀書心得者本身,即他對該書的反應與評價;對其主題的看法與認識。

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 一本書的讀書心得,有許多可以發揮的地方,撰寫時宜懂得藏拙,寫知的部份,跳過不知的部份。

四、 一本書的內容可能有五萬字,一篇讀書心得可能只有一千多字,當然無法面面兼顧,宜做重點發揮。

五、 真正的寫作,與考試寫作有所不同,真正的寫作通常是不限時地可以慢慢經營,不斷構思、尋找資料、點滴累積。

六、 用紙或筆記本隨時記下靈感與想法,逐次整理於電腦,用電腦寫作。

● 主要寫作方法

一、 化整為零:將一篇大文章拆成多個段落,變成在寫多篇小文章。

二、 同類排比:不同書籍文章中的相關資料之排比運用。

三、 化大為小:寫讀書心得不一定要對整本書的內容面面兼顧,可以選擇熟悉的議題加以發揮。

寫讀書心得的時候,可以先簡略地進行整體概述,然後切入特定主題加以發揮,最後再拉回整體面加以結論。

● 讀書心得寫作的類型

讀書報告的類型:(高中生的讀書報告一般以1、2兩型為主)

一、感發型: 此為常見的讀後感。以個人的直覺,表明對該書的印象與感受。或隨興抒發,或借題發揮。不必面面俱到,但應觀察深刻,文字靈活。

二、論述型: 貫穿全書,提綱挈領,析論該書之內容旨趣,以及結構技巧,並評鑒其價值、地位影響。

三、擷摘型: 摘引書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夾敘夾議,藉以表彰該書之精神特質。

四、比較型: 將該書與同類著作作一比較,衡量其得失優劣。

五、源流型: 評介該書所涉級學科之淵源流變,然後具體剖析該書在該學術范圍之創獲貢獻。

以上諸類型,可隨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 讀書心得寫作的重點內容

一、 引言:關於書籍本書、作者、或書中議題加以概述。

二、 縱向之歷史性回顧:對此問題的前人研究的回顧與其存在的優劣點。

三、 橫向之生活經驗:可以與書籍內容相啟發的。

四、 個人感思:談談你的個人心得,闡述你的主畏,對前人的褒貶等。

五、 結論:分析前人與你的研究後,提出幾個問題,以及未來值得研究的方向。

● 寫作程序

一、 選定項目

二、 研擬初步大綱

三、 搜集資料

四、 整理資料

五、 擬定詳細大綱

六、 撰寫讀書心得

● 其他注意事項

一、 讀書心得報告的寫法與傳統作文的寫法,在筆調上的不同,筆鋒不一定要帶感情。

二、 讀書心得報告的重要內容:在文章中顯示撰寫者的知識、邏輯與分析,個人感思需能使讀者信服。

三、 以平實的方式敘述,少用「!」與「?」。

四、 寫讀書心得不一定是要寫「書評」式的讀書心得

● 跨校網路讀書會讀書心得寫作比賽參賽文章內容格式規則

一、 相關書訊:關於所閱讀書籍的一些相關訊息,至少二百字。

二、 內容摘錄:請摘錄書中有意義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內,務需註明摘錄文字出處之頁碼。

三、 我的觀點:此部份即為分享文章的主要內容,需至少一千字。

四、 討論議題:請針對書籍內容至少提出一個相關的討論議題

● 結論

架構井然有序,層次條理清晰。行文簡

❺ 讀書筆記10篇(帶主要內容.寫作特點.好句摘錄.閱讀感受等)

申辯篇
——我行我素,雖百死而不怠
之前讀到的《歐悌甫戎篇》是一篇邊走邊談的對話,也是典型的蘇格拉底式的對話,發生在蘇格拉底被人簇擁著走向審判廳的路上。而這篇《申辯篇》寫的則是蘇格拉底在審判庭上侃侃而談,為自己「辯護」。我們知道,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以「不敬神明,妄自崇拜新神,有傷風化,教唆青年」的罪名被悲劇詩人米列托斯、工商業主安涅托斯和修辭家呂康合夥指控,告上了法庭。
蘇格拉底審判時遭到的一個指責是他引誘並敗壞了雅典的青年。這就必須要提及柏拉圖的叔父,著名的三十僭主中的克里底亞和叛國者阿爾西比亞德。
克里底亞(Kritias)在雅典被斯巴達和波斯聯軍佔領後,迎合佔領軍,出力廢除明珠民主政體,建立了以他為首的「三十僭主」政權。後來,延續八個月的「三十僭主暴政」垮台,克里底亞在雅典公民的暴動中被殺。
阿爾西比亞德(Alcibiades)是有名的美男子,著名的軍事統帥和政治家。早先在希臘戰爭在紅建立功勛,從而躋身軍界。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他也屢建奇功。但後來由於遠征西西里失利,遭到「破壞赫爾墨斯神像」的指控,出逃埃巴達,並執掌了斯巴達軍權,圍攻雅典城。後來,阿爾西比亞德又遭到斯巴達的猜忌,懷疑他誘奸了斯巴達的王後,於是轉而逃亡波斯、色雷斯等地,數年後死於當地的兵變。
兩人的危險行徑都幾乎使雅典遭受了滅亡,而他們,都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這變不難理解了。後來的亞里士多德也曾有過這類似這樣的命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突然病亡,年僅33歲,希臘人揭竿而起,將某頭指向了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當然,亞里士多德和蘇格拉底不同,他選擇逃亡,但到了加爾西斯後的第二年就因胃病發作與世長辭。
我還想說及在今天看來十分令人沮喪的古希臘歷史上的喜劇,這一大眾流俗的產物,低級取樂的鬧劇。當然是《雲》,阿里斯托芬的四幕喜劇,創作於前423年。
《雲》把蘇格拉底描述成一個滑稽可笑的醜八怪,褻瀆神靈的無神論者,能夠騰雲駕霧,口吐無稽狂言,說些從來沒聽到過也一點都不知道的奇事。濫用學生信任,引導他們在瑣碎的細節上爭執不休。
這當然成為審判時反蘇格拉底派堅持的證據。然而,《雲》只是借蘇格拉底的形象嘲弄當時流行的智者派,但卻造成了誤傷蘇格拉底的事實。阿里斯托芬一直是蘇格拉底的朋友,對蘇格拉底並無惡意,只是借蘇格拉底的名氣作為喜劇的笑料,蘇格拉底也經常捧場。
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的時候,懾於壓力,阿里斯托芬不敢出頭說明事實。
「雅典公民們,這些事情跟我完全不相關。」

我們依然可以想像當時的情形:蘇格拉底到達審判庭後,暴風驟雨般的審判即刻展開了。米列托斯先是控告蘇格拉底是一個聰明而危險的鼓動者,敗壞了城邦的傳統和威嚴,要大家「必須小心提防,不要上蘇格拉底的當,因為他能說會道」。當時,蘇格拉底的智慧已經在雅典有了名氣,這必然招致那些心胸狹隘的人的嫉妒和怨恨,而那些所謂的城邦衛道士也十分注意蘇格拉底的一舉一動,因為他曾公開批駁民主制的不合理和偏見。在這樣的情況下,米列托斯的指控顯然將公眾的情緒調動了起來。
蘇格拉底完全蔑視他們,反諷到「聽了原告的控訴,雅典公民們,你們心裡怎麼想,我不知道;至於我,我感到簡直認不得我自己了。他們說得真是天花亂墜,可是就是沒有一個字是真話。」
「現在我要為自己辯護,盡快地清除掉你們心裡很久以來所獲的的偏見。」至於成敗,蘇格拉底說「要聽神靈的意旨。」
蘇格拉底當然將重點放在說明自己並不是像阿里斯托芬喜劇里描寫的那樣,「其實這些事情沒有一件是真的。如果你們還聽到人家說我教人,說我謀取錢財,那也不是實情。」
那麼,蘇格拉底得到的非難是怎麼來的?「請聽我說,我的話也許有人覺得是開玩笑,其實不然,我要把實情給你們和盤托出。雅典公民們,實際情況是我僅僅由於某種智慧而招來了這種名聲。」
「至於我的智慧是不是智慧,是哪種智慧,我要向你們推舉德而斐的神道作證。我想你們都認得凱瑞奉,他是我從小的朋友,也是你們多數人的朋友,和你們一同流放,一同回來的。你們知道凱瑞奉的為人,是行事果斷不遺餘力的。有一次他到德爾斐向神道求簽,大膽地提出了智慧問題。公民們,請不要打斷我的話。他問的是有沒有人比我智慧。解簽的畢體亞女巫答到:沒有更智慧的了。」
蘇格拉底一直堅持自己是無知的,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惶恐,便下決心想找出一位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於是,他走訪了很多自稱有智慧的人,包括政界人物、詩人(悲劇詩人、狂歌詩人)、手藝人和小青年(富家子弟)等,但最終發現他們雖然聲稱自己擁有智慧,卻一無所知。於是,蘇格拉底得出結論說:「看來,我在這一點上要比他們智慧,這就是以不知為不知。」
蘇格拉底的申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以上可以視為第一部分:是蘇格拉底對很長時間以來對他的誣陷和誤解做出的辯護。緊接著,他對「那位自命為好人和愛國人士的米列托斯,以及隨同他上訴的兩個人」做出辯駁。
「由於他們是另一批誣陷者,所以我們要再一次聆聽他們發誓上告的污衊之詞。他們的狀子大致如下:蘇格拉底作惡多端,因為他毒害青年,不信本邦崇敬的神靈,令奉新的靈機。」
對此,蘇格拉底說:「他們說我作惡多端,因為我毒害青年。可是,雅典公民們,我要說米列托斯作惡多端,因為他拿正經事開玩笑,輕易拉人打官司,對自己根本不關心的事情冒充熱心,假裝關懷。事實就是這樣,我要努力給你們說清楚。」
之前,我們已經知道,是米列托斯、安涅托斯及呂康將蘇格拉底合夥告上法庭。蘇格拉底說:「米列托斯為詩人出氣,安涅托斯為工匠和政客報仇,呂康為演說家翻案。」
需要說明的是,米列托斯和呂康不過是兩個不知名的角色,只有安涅托斯才是背後真正的操縱者。那麼,為什麼安涅托斯要將年邁的蘇格拉底告上法庭呢?這跟克里底亞不無關系。如前所說,這位蘇格拉底的學生建立了「三十僭主」暴政,在此期間,安涅托斯遭遇流放,等回來時這位大工商業主的資產大半被沒收。安涅托斯自然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克里底亞在雅典公民暴動中被殺,這帳自然就被記在了蘇格拉底的頭上。
在這里,蘇格拉底使用自己擅長的精神助產術,駁斥了強載入他身上的全部控訴。指出,他沒有不信本邦崇敬的神靈,令奉新的靈機;相反,他幫助雅典人認清了他們的良心。他不但沒有毒害青年,相反,是通過教育幫助他們成為對城邦有用的人。「你們都知道是神靈命令我這樣做的。」「我相信這個城邦里發生的最大的好事無過於我執行神的命令了。」「雅典公民們,你們把我釋放也好,不放也好,無論如何,我是不會改變我的行徑的:我行我素,雖百死而不怠。」
蘇格拉底自比牛虻,附在危機中的雅典城邦身上,幫助城邦積極振作起來。「我這樣一個人是神靈賜給城邦的。」
根深蒂固的成見顯然壓過了蘇格拉底的申辯並將審判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審判開始進行審議程序,結果判決蘇格拉底有罪。「你們的決定在我的意料之中。使我大為吃驚的倒是所投票說,因為我沒有料到多說票竟如此微弱。現在看來,只要有30票改投,我就當庭開釋了。」說完這些後,蘇格拉底按照慣例考慮如何向法庭提出懲罰要求。
「雅典公民們,對這樣一個人最適合的是讓他在國賓館用餐。」
這無疑是一次嚴重的挑釁和嘲諷,也是蘇格拉底最後一次對庸俗的城邦市民的頂撞。他的話激起了公民的憤慨,所以他不得不提出一項對他全部罪行的罰款。蘇格拉底說:「我也許可以繳納一兩銀子。」
整個場面已經被蘇格拉底激奮的話語弄得完全不可收拾了。蘇格拉底的申辯光榮地把自己引向死亡。法官和審判團的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在蓄意侮辱,於是以多於先前180票的數字判處蘇格拉底死刑。
蘇格拉底平靜地接受了這一事實。本來,他可以行使最基本的權利,帶老婆、孩子來,哭哭啼啼,博取同情,但他不會這樣做。
「雅典公民們,只費了那麼一點時間,你們就贏得了千古罵名。」
申辯的最後,蘇格拉底展望了他眼中死亡的美好前景,「對於一個好人,無論是生是死,都不會遭到苦難。神是不會忘記他們的。神的旨意永遠保佑著。」
「我去死,你們去活。」

婚事從簡?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大操大辦一度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相聲演員們還專門拍過一部電影來諷刺這種風氣。我一直以為這是中國農村的傳統陋習,現在看來,問題並非這樣簡單。

費孝通觀察到,在協商婚事時,女方會提出極高的彩禮要求,而男方則討價還價,最後談妥的彩禮一般在200-400元(54頁)。作為比較,估計四口之家一年的貨幣支出總計263元(125頁),可見彩禮之沉重。我以前想當然地以為所謂彩禮就是賣女兒,然而事實上,女方家庭不僅不留下彩禮,還要再貼上一份財物(一般應高於彩禮)。女方家庭將兩份財物以嫁妝的形式送還給男方家庭(傳統上,妻子為夫家的家庭成員)。來自雙方家庭的這兩份財物就成為新組建的小家庭最初的物質基礎。如果彩禮、嫁妝從簡(經濟蕭條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小家庭經濟拮據難以自立,此後還得繼續伸手向父母要錢(121頁)。

收彩禮賣女兒也許並不是壞事。由於不僅不能留下彩禮,反而還要貼出去一份嫁妝,溺殺女嬰的現象相當嚴重(55頁)。

婚禮開支也在200-400元(55頁)。費孝通估計四口之家年均禮儀開支為60元(包括禮品),占總貨幣支出的近1/4。在我看來,這是很可以節省一些的。從另一方面看,「禮儀開支不全然是浪費和奢侈的。這些開支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婚事從簡,將使「親屬紐帶變得鬆散。從長遠看,就可能封閉了一些經濟援助的渠道」(121頁)。換言之,在傳統中國的人情社會,禮儀開支是必不可少的交易成本。
這樣看來,改革開放初期回潮的大操大辦並非是暴發戶心態、攀比心態作祟,而是順應了「人民公社」向傳統的人情社會的回歸,隱含著確實的社會意義與經濟意義。至於現代都市婚事從簡,則是因為個人獨立,人情淡漠——你對我沒用了,請你作甚。

《理想國》的第一卷一般被認為是柏拉圖初期的作品,後來才完成第二至第十卷。但作為開篇的第一卷卻交代了一個重要的「位置」——《理想國》對話發生的位置——比雷埃夫斯港,大海與雅典城之間。將關於「政治」的討論設置在城外,一方面,「出城」是哲人的生活方式,只有當置身「城外」,才能夠更好地審視城邦生活的基礎,審視「正義」和「善」本身。在另一個層面,哲學產生於政治的邊緣地帶,哲人無須為在城外的探討承擔在城內的責任,顯然,這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因而正如篇名所暗示的,當晚的對話便帶有「烏托邦」的性質。令柏拉圖刻骨銘心的是,在最為民主的雅典城內,他的老師,最有智慧的蘇格拉底被判死刑。因而當柏拉圖在他的戲劇中將蘇格拉底復活,或許一個遠離城邦法律和政治的「城外」的位置對於哲人來說是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而這種「安全」卻要以對話中用言辭建設的城邦的「烏托邦」的性質作為代價,正如在第九卷末尾柏拉圖借格勞孔之口提到的,「這種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592B)。哲人的安全的位置是一個「烏托邦」,一個非位置,不是位置的位置,柏拉圖的反諷這在於此。

《理想國》的對話開始於對於「正義」的追問,343B至344D,色拉敘馬霍斯關於「正義是為強者的利益服務的,而不正義對一個人自己有好處、有利益」的一段如「澡堂里的伙計」傾倒洗澡水般「劈頭蓋臉」的「高談闊論」終於將討論由一個抽象的,似乎可以事不關己的哲學概念,牽引到一個「牽涉每個人一生的道路問題」上去——正義的或不正義的,「究竟做哪種人最為有利」。從這里可見,後文對城邦的政治的討論,其實正是一個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題。一個理想中的城邦的建構與每個人心靈中的正義德性的建構同步,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在文本中通過問與答,漸漸揭示出「大」一些的城邦的相,以此來「由大見小」(368D-369),讓人們逼近德爾斐神廟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在不斷的追問和回憶,不斷的自我反思之中認識自己,於是哲學便產生了。哲學的本質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哲學。柏拉圖的文本也如他的學園一樣,在完成一種使人靈魂轉向善的哲學的教育。

哲學涉及一種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選擇,與每個人切身相關,是塑造人靈魂的教育;而哲學或哲人的處境,亦並非僅僅關涉城邦中少數幾個如蘇格拉底一般的「瘋子」,相反,或許這也正是每個人靈魂深處「善」的處境。

在開篇之初,作者首先對「比較法」這一用語的含義作了概括,「比較法是指一方面以法律為其對象、另一方面以比較為其內容的一種思維活動。」作者並指出,在同一個國家的法律秩序之內的不同規則之間進行的比較是每一個國家運用法律的本性,而「比較法首先是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法律秩序的相互比較。」

接下來,作者介紹了1900年巴黎比較法國際會議上的主流觀念,即「消除敵意的對進步的信仰」,將比較法的任務定義為「人類的共同法」。按照會議發起者之一法國學者朗貝爾的說法,比較法應當減少那些不是基於各民族的政治、道德或者社會特性而是由於歷史上的偶然性、暫時的存在或者不是必要的原因所產生的法律上的差異。

其後,作者介紹了比較法的兩種比較方法:宏觀比較與微觀比較。宏觀比較指通過對不同的法律秩序的精神和樣式以及它們通常使用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方法相互比較。這種比較研究的對象不是具體的各個問題及其解決方法,而是處理法律素材的一般方法,調解和裁決爭議的程序,或者法律家從事法律工作時所使用的方法。微觀比較比較的是各個法律制度或法律問題,從而比較那些在不同的法律秩序中用以解決一定的具體問題或一定的利益沖突的規則。作者並補充說,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之間的界限是不易分清的,人們常常必須同時進行兩種比較。「為什麼在某一外國的法律秩序中某一個問題是這樣解決的而不是另一個樣子,要理解這一點,人們就必須一同考慮那些具有決定意義的規則由立法者或法院判決怎樣創制和發展的過程,以及它們在實踐中是怎樣貫徹執行的。」

在這一章的最後,作者從反面的角度即「比較法不是什麼」的角度去理解比較法的概念和本質。作者首先將比較法研究與外國法研究加以區分,並指出,僅僅描述各種不同的外國法規而缺乏真正的比較的外國法研究最多隻能稱為「敘述的比較法」。其次,作者分別將比較法同那些牽涉外國法的相鄰領域即國際私法、國際法、法律史、法律人類學、法律社會學作了區分。通過這種將比較法同相鄰法學領域劃分界限的方法,作者進一步闡述比較法的概念和本質:1、只有在探討作為具體研究對象的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特殊的比較考察時,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比較法。2、比較法最好是這樣進行:作者首先在各國報告中說明外國法的主要資料,然後用這些資料作為研究的真正核心繼續進行深入的比較,最後作為此種比較的結果,進行批判性的法律政策的考察或者得出關於本國法律的解釋的結論。3、在比較法上,只有在不同的法律秩序中完成同一功能的規則,也就是說只有調整成為問題的同一生活關系或者利益沖突的規則,才是能夠比較的。在敘述這種生活關系或者利益沖突時,必須擺脫法學上教條主義的先入之見和自己文化上的關聯,必須使用「中立」的概念。

❻ 托福綜合寫作閱讀部分需要記筆記嗎

不可以,如果真的這樣寫也不能拿到 20 分以上。在綜合寫作部分,題目要求是:Your response will be judged on the basis of the quality of your writing and on how well your response presents the points in the lect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reading passage. 也就是回說,會答看重你是如何闡述聽力和閱讀之間的關系的,所以只寫閱讀要點然後簡單羅列聽力要點是不合題意要求的。正確的做法是:閱讀完之後,做好相應的要點筆記,在聽力部分要重點聽,聽力內容是如何反駁(極個別情況是支持,但絕大多數是反駁)閱讀部分的要點的。考生需要做的是,聽完之後要記住要點和重要的細節;寫作部分也要著重寫聽力是如何反駁閱讀要點的。綜合寫作除了查考考生寫作能力之外,還會考查閱讀、聽力等能力,建議好好提高閱讀和聽力理解能力,朗播 TOEFL Online 課程會介紹系統的方法,還有系統、有針對性的練習,比較適合全面提升能力。

❼ 讀《童年》課外書寫30頁讀書筆記

《童年》 —讀書筆記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這本書是是寫了高爾基的童年。
我們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樂的,想要什麼有就會有,但高爾基的童年並不是那麼快樂的,而是悲慘,凄苦的。在這本書中,主人公阿廖沙(高爾基的小名)的父親在他的童年去世了,而且死的很悲慘,這給阿廖沙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只的與母親和外祖母相依為命,後來跟隨外祖母來到外祖父的家裡。
但在這,阿廖沙並沒有過上好日子,他在這里看到許多醜是,舅父們為爭財產而互相反目為仇,愚弄弱者,毒打兒童……。但他卻受到外祖母的同情,外祖母經常給阿廖沙講許多好聽的故事,阿廖沙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故事的熏陶,健康的成長,不像他的舅父們一樣。
阿廖沙從小就喜歡讀書,他渴望讀書、拚命讀書的精神使人感動,但他也為這吃了不少的苦頭,經常為受到的屈辱、欺凌而落淚。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依然堅持讀書。與貧窮的勞動人民接觸,深入社會,如飢似渴地從書籍中吸取知識養料使他真正成長起來,並最終成為一位文學大師。
從這本書中我覺得高爾基小時侯對小市民惡習的痛恨,對自由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才會使他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和高爾基簡直是天差地別,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我覺得我們擁有一個比高爾基幸福的童年,我們一定也會有比高爾基更美好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吧!

❽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 出處是哪裡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復使人敏捷;寫作與筆制記使人精確出處是來自於培根。
培根簡介: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❾ 老師讓我們做「一本」讀書雜志,裡面有日記、讀書筆記和作文,序言應該怎麼寫各位幫幫忙吧!

這是我為學生日記集寫的簡序,改一改就能為你所用
《學生日記集》
作文,是伴隨每個人終生的一種重要交際手段。而目前「作文難」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學生把作文看得十分神秘,提起作文就頭疼,看著老師出的題目,絞盡腦汁,筆頭咬破也不知道寫什麼,怎麼寫。教師雖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收效甚微。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在作文之路上起好步呢?我認為,最根本的一點,是要使起步成為富有強大的生命力,擁有不竭動力的活水源頭。那麼,培養學生寫日記能力無疑是一條最佳途徑。
寫日記既可以培養觀察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語感,提高交際能力,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基於以上認識,結合學校的「 」,編輯了這本我《成長的足跡》作品集,主要有如下特點:
1、本日記集在內容上具有廣泛性,涉及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游記等方面。
2、學生參與面廣。本日記集收錄了XX余篇。
3、選文篇幅短小,十分適合學生閱讀。
4、放飛想像,言有童真是本日記集的又一特點。學生不僅對寫日記有興趣,能把自己想說的話、可寫的內容寫下來,而且已養成說「誠實的自己的話」的習慣。
閱讀本日記集時,既可以一篇一篇地系統觀摩,激起寫作興趣,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有地放矢地從某一類型中得到收益。
由於時間倉促,再加上編者水平有限,本學生集中缺點、錯誤在所難免,肯請觀者批評指正。

❿ 關於課外名著閱讀的隨筆作文

1,,《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於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願在沉默中死去,而願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後人的我們。
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革命性開始逾越他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而得到了特別的強調。其實魯迅是個根本的文學家,他的作品的文學價值是很高的。我們應該全面地學習他的文章,多關注其中的文學精髓。魯迅先生那精練的文筆,有趣的傳說和風趣的語言將帶領我走近魯迅,走進他的心靈。

《水滸傳》讀書筆記--醉打蔣門神
武松殺死了西門慶,就被發送了孟州充軍,又在十字坡結識了張青和孫二娘。但是這些都不夠精彩,唯獨這集里的武松醉打蔣門神最為精彩。
本集中,武松為了個人的友誼而去幫助施恩奪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這兩點,就知道他有著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蔣門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後把蔣門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這能證明武松是個粗中有細的人。
他在挑逗時還可分成幾個細節,三次換酒,之後說讓蔣門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飽不讓,就和他們打了起來(這里包括蔣門神)。
他在禽了蔣門神之後,又怕他告官,在說要求蔣門神的第三件事時,卻怕他告官和以後再把快活林奪回來,所以讓他離開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開出武松多麼的細心。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筆記

經典就是經典。在左翼紅色文學已不為人們所熱捧,革命題材已經被奇幻文學所取代的21世紀,真正稱得上經典且能影響著年輕一代人的紅色小說,恐怕只有這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了。保爾的形象在今天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就證明了這一點。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塑造了一個在俄國革命的暴風中成長起來的英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保爾在幼年便飽償了人間的心酸,目睹了腐朽的舊社會中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他被嚴酷的瓦西里神甫趕出學校後,迫於生活壓力來到車站食堂打工。在那裡,他目睹了堂倌們的的丑惡嘴臉,腐朽社會里的不平等與勞動人民的悲慘境遇,這使他萌發了打破資產階級社會黑暗的願望。少年時的保爾是一個外表桀驁好鬥,但內心正直堅強的少年。他有過許多有驚無險的大膽舉動,甚至挺身而出救走了參加革命的水兵朱赫來而險些被槍斃。在革命的風暴到來時,他義無反顧地參加了紅軍,加入了布瓊尼的騎兵旅與波蘭侵略者展開了戰斗。

保爾參加了無數次殘酷的戰斗,他在一次戰斗中被彈片擊傷右眼失明爾險些喪命。可他仍憑著頑強的意志活了下來。在離開戰場後,他加入省肅反委員為解放而奔波。他先後加入並退出「工人反對派」,並在患腿疾時仍在工地上修鐵路,最終積勞成疾全身癱瘓。但他不甘心這樣被命運擊垮。他在病床上以筆為矛,開始寫作。可花費了他幾個月時間,凝聚了他無數心血的手稿卻在郵寄中被丟失了,這對於病床上的保爾來說是滅頂之災。可他沒有放棄,經過又一次漫長的寫作,一部名為《暴風雨的兒女》,贊頌科托夫斯基英勇騎兵師的不朽小說誕生了,保爾拿起了新的武器,加入了新的戰斗行列,開始了他的新生活。

經典是常讀常新的。我第一次讀出了保爾的堅強,第二次讀出了紅軍戰士的英勇。這一次,我更讀出了許多全新的感受。

我不想對布爾什維克與托洛茨基派之間的政治斗爭品頭論足,但保爾的精神卻是令我無比欽佩的。保爾不同於目前革命大片里007式的完美英雄形象,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他的個性並不是十全十美,他待人有些冷漠,聽不得風言風語,遇事沖動。他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他有張飛怒喝當陽橋的「魯莽」,有自己的愛情與友情,但他,為了革命,放下了一切。

他首先拋棄了自己的愛情。自己少時便相識的女友冬妮亞在保爾的心目中一度是無比重要的,可當冬妮亞的價值觀與自己的黨發生沖突而自己無力調解時,他無可奈何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放下自己的愛情,去加入到解放全人類的行列中。「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保爾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痛苦的,但為了拯救更多的人,他放下了。

保爾的內心是高傲不羈的,可在工作中,他面對外界的攻擊,沒有像舊時該出手時就出手,而是選擇了忍耐,放下了自己的急性子。他在患腿疾修築鐵路、演習時,多次遭到他人的冷嘲熱諷,可他沒有選擇反擊,爭辯。他默默地忍受了一切,只為了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在革命的隊伍中,保爾選擇了收斂起自己的性格而融入集體,這是識大體之舉。

保爾最令人肅然起敬之處便是堅強與樂觀。他在受傷住院生命垂危時,無論是手術的鑽心疼痛,還是換葯時的痛苦,他都沒有為此發出過一聲呻吟,甚至當他疼得失去知覺,他也沒有為此叫苦不迭。就是當他右眼失明時,他還能調侃自己:「還不如左眼瞎了呢,我怎麼打槍啊。」這種堅強是源自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摯愛。

保爾,一個我無法忘卻的人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筆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