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文言文應掌握的重點詞字及解釋有那些
語文課是母語教育,文言文是漢民族母語歷史長河中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也是中學生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沒有文言文的語文教育,就不能稱是完整意義上的漢母語教育。文言文作為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進入高中,大多數學生對於文言文的學習產生了畏懼心理,如果不是因為考試,相信很多同學就會放棄對它的學習。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欠缺和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結合文言文的學習規律和要求,筆者在這里簡略地談談有關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
一、 在誦讀中親近文言文
誦讀是學好任何一門語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不
斷地誦讀不但有助於助於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語感。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從讀的基本要求出發,誦讀中要讀出文章固有的語氣、語調和節奏,把握文章的情緒、氛圍和情感。在讀准字音、准確停頓的基礎上去體察語氣,辨明語義,理清層次,讀出特色。如果正音不準會讀錯字,句讀不準會讀破句,錯音或破句均會影響到句子的准確理解。如將「乃使其從者衣褐」(《廉頗藺相如列傳》)句子中的「衣(yì)」讀成「衣(yī)」,將「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五人墓碑記》)讀成「吾社之行為/士先者」,這分別是由於沒掌握「衣」的詞性和誤解「行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類錯誤習慣一旦養成,便會對所讀的內容不求甚解甚至會曲解文義。
逐步養成好的誦讀習慣,還有助於提高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和作文語言富有魅力的風格。在熟讀的基礎上,還要適當背誦一些文章。選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凝練典雅的範文,往往講究推敲,講究精煉,講究對偶、排比、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其文約,其辭微」,熟讀背誦無形中勢必會受到熏陶,反復誦讀熟記於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語言枯燥,韻味不足!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其語言的優美豐富,駢散結合,意蘊深遠,恐怕就是得益於平日良好的誦讀習慣和深厚的文化積淀。
總之,文言文得知之於口,銘之於心,繼而達到閉目成誦的效果,要在音韻和諧,抑揚頓挫中去感受文質之美。誦讀之法貴在堅持,鍥而不舍,必有收獲。
二、 在積累中體察文言文
學習文言文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於積累。中學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漢語語法體系總體說是嚴謹的、有規律的,詞語的釋義、用法和句式的劃分均有一定的規范。根據字詞用法的特點,文言文字詞的學習內容有兩方面:一是識記詞基本義,二是識別判斷詞語的活用義。
基本義就是一個詞的常用義,很多文言詞都有一個或幾個常用義,學習這類詞語的主要方法就是識記,以課內為基礎,以一課或一個單元為單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關例句,比較歸納,積少成多。活用義是指一個詞不拘泥於某個固定的用法和解釋,而是根據句子語法結構的變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釋。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以及動詞、名詞、形容詞之間詞性的轉換等問題,均涉及了詞語的活用義。通常情況下,對詞語活用義的判斷主要憑借短語或句子結構分析法,這些分析法中,又以動詞結構的分析法最為常用。看下面例句:
①素善留侯張良(「善留侯張良」,動賓結構,「善」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交好」)《鴻門宴》
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天下之奇才」,動賓結構,「禮」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禮待」)《六國論》
③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語,動詞活用作名詞「來到的遊客」)《游褒禪山記》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判斷詞類活用並不難,關鍵把握好短語或句子的結構。
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斷也離不開對句子語法結構的分析。適當學習語法知識,掌握一定的語法規則,懂得基本的「主謂賓定狀補」的組合規則,無疑有助於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規則。
為在閱讀中減少翻檢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實詞詞義、虛詞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可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教師的講解,自己動手編本《文言詞典》,還可以作一些分類摘編,製作一些文言知識卡片,將古代文化常識作一個粗淺的分類形成系列。日積月累,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而且也會使文言文的閱讀得心應手。
三、 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
蘇軾有一句話: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學習除了閱讀背誦之外更應該深入地思考,或圈點或批註或寫讀書筆記。一句精闢的論述,一段優美的描寫,一篇深沉的抒懷,均應是觸發感悟思索的發端,或撰文總結,運用多種形式記下自己的學習心得,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便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朱熹說過: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閱讀並思考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式。
歸結起來,誦讀、積累和思考三個方面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應該有效的結合起來,不能割裂開。誦讀中應有積累和思考,思考中應有反復誦讀。文言文學習要用口去閱讀,用手去閱讀,用心去閱讀,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斷地探求不斷地思考,如此堅持下去,文言文學習的進步應當是指日可待的。
『貳』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
第一冊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燭》
2、越國以鄙遠 《燭》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燭》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燭》
5、朝濟而夕設版焉 《燭》
6、共其乏困 《燭》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
8、聞寡人之耳者 《鄒》
9、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鄒》
10、則修文德以來之 《季》
11、既來之,則安之 《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
15、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寡》
16、謹庠序之教 《寡》
17、樹之以桑 《寡》
1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過》
19、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過》
20、內立法度,務耕織 《過》
21、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過》
22、履至尊而制六合 《過》
23、卻匈奴七百餘里 《過》
24、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 《過》
25、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過》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過》
27、會盟而謀弱秦 《過》
28、沛公欲王關中 《鴻》
29、吾得兄事之 《鴻》
30、常以身翼蔽沛公 《鴻》
31、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
3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鴻》
33、此其志不在小 《鴻》
34、籍吏民,封府庫 《鴻》
第二冊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
2、則思知止以安人 《諫》
3、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諫》
4、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諫》
5、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諫》
6、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諫》
7、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諫》
8、襟三江而帶五湖 《騰》
9、 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騰》
10、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騰》
11、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騰》
12、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騰》
13、層巒聳翠,上出重霄 《騰》
14、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騰》
15、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騰》
16、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六》
17、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六》
18、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六》
1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六》
20、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六》
21、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六》
22、李牧連卻之 《六》
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
24、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游》
25、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游》
26、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游》
27、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游》
28、火尚足以明也 《游》
29、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游》
30、則其至又加少矣 《游》
3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游》
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項》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項》
34、雨澤下注 《項》
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項》
36、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
37、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
38、緹騎按劍而前 《五》
39、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五》
40、不能容於遠近 《五》
41、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
42、抶而仆之 《五》
43、安能屈豪傑之流 《五》
44、人皆得以隸使之 《五》
第三冊
1、屈心而抑志兮 《離》
2、步余馬於蘭皋兮 《離》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離》
4、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
5、足以榮汝身 《孔》
6、留待作遺施 《孔》
7、晝夜勤作息 《孔》
8、栗深林兮驚層巔 《夢》
9、雲青青兮欲雨 《夢》
10、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夢》
11、檣櫓灰飛煙滅 《念》
12、大江東去 《念》
13、則以劉病日篤 《陳》
14、謹拜表以聞 《陳》
15、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
16、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赤》
17、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赤》
18、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赤》
19、侶魚蝦而友糜鹿 《赤》
第四、五冊
1、歲征民間 《促》
2、試使斗而才 《促》
3、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 《促》
4、成以其小,劣之 《促》
5、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促》
6、益奇之 《促》
7、成然之《促》
8、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庄》
9、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庄》
附:文言文中常見的固定結構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詞語經常搭配在一塊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達基本固定的意思,現總結部分如下:
1、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如: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
2、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
3、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4、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序》
5、如何、若何、奈何。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6、所以。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為。譯為「還要……干什麼」。例如:
何以伐為?《論語》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8、得無……乎,得無……耶,無乃……乎,譯為「恐怕……吧」?
例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9、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例如: 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
希望對你有用o(∩_∩)o...
『叄』 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總結
文言文語法簡析
----詞類活用
東方鶴
Ⅰ.圖示:
一般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普通名詞作狀語
特殊活用:
使動(名詞使動 動詞使動 形容詞使動)
意動(名詞意動\形容詞意動)
Ⅱ.簡析:
(一)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一般情況下只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不能受副詞或能原動詞的修飾,更不能帶賓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卻常常表示與它相關的行為或動作,充當句子的謂語,後面可以帶賓語\補語,前面可以用副詞或能原動詞束修飾限制.這時名詞就活用為動語了.
例句:
① 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殺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識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襪.(戴帽子,穿襪子)
其中①②句帶賓語,③④受能原動詞\副詞修飾限制.
(二) 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在句中充當謂語(不帶賓語)或定語.在古文中形容詞往往臨時改變它原有的語法功能,轉而表示與其相關的行為或發展變化,具有了動詞的性質和語法功能.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例句:
①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 侯張良.(與….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 王(說壞話)
③ 烈山澤而 .(放大火燒)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縮小,變弱)
(三) 動詞活用為名詞
古漢語中,動詞在特定情況下,失去動詞特點象名詞那樣來使用.這種現象叫做動詞活用為名詞.活用後,不再表示動作行為,而是表示與復動詞相關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產出的糧食)
②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埋伏的軍隊)
③ 審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詞活用的名詞
形容詞在漢語中,有時失去了它原有的特點,而獲得名詞的某些特點.這種現象叫做形容詞語用為名詞.活用後,從意義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質和狀態,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質和狀態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猶不能恃無功之重.(尊貴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紅的花,綠的葉)
(五) 普通名詞作狀語
所謂普通名詞,是相對於時間名詞而言,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古、今漢語中是很常見的,而普通名詞作狀語的情況就不同了.在現代漢語中很少見.而在古代漢語中則經常出現.普通名詞用在動詞前,一般是充當主語.構成主謂關系,而作狀語,就成了修飾關系.
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 比喻動作行為的情狀.
用名詞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徵作比喻來修飾.
例句:
①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倉舉宇內,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雲集響應.(像雲一樣,像回聲一樣)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翅一樣)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樣)
(2) 表示對人的態度
這是用對待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態度對待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當作兄長來對待)
② 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把…當作父親來對待)
(3) 表示工具或憑借
用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事物來說明動作為所用的工具,依據或原料.
①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無驢,好事者船載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當斬.(依法)
(4) 表示方位或處所
用名詞狀語證明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前面)
② 義廟禮之.(在廟堂上)
③ 既東封鄭.(在東面)
④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往上,往下)
在現代漢語中,這種現象主要還殘存在一些成語,熟語或部分合成詞中.
如車載斗量,星羅棋布,土崩瓦解,禮賢下士,口誅筆伐.風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寫體,漆是線等.
(六) 使動用法
在漢語動詞謂語中,一般動賓關系的特點是,主語發出動詞謂語的動作,其賓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如「齊師伐我,」「公問其故.」等.而使動用法則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真特點主要是主語使賓語實行動詞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與它同的諸侯來就拜)
② 外連衡而斗諸侯.(使諸侯互相爭斗)
兩句中的謂語,「朝」,「斗」都不是主語發出的動作行為,而是在主語的支配下有賓語來實行的動作行為.
表達這類句子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有兼語短語充當謂語來完成的,因而是動用法的實質,就是用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兼語結構的內容.
(1) 名詞的使動用法
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發生與該名 詞有關的動作行為,前者一般是專有名詞的活用.後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詞或方面名詞.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長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使他成為國相)
③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使之成為干肉,臘(XI)
④ 適燕者,北其轅,適楚者,南其轅.(使其車轅向北,使其車轅南)
(1) 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很常見,這是因為在上古漢語里,兼語結構述設有完全發展成熟,需要用這種結構來表述.
⑴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不及物動詞本來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上了賓語,那麼很有可能是使動用法.
例句:
①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
② 選人不服,則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軍方連船 ,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使曹軍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 聞寡人之耳者。(使我聽到)
⑵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及物動詞用作使動的情況很少,比較難辨別須根據上下文意來判定。
例句:
①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使百餘騎跟從)
②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秦國承擔理曲)
③ 公將嘗膳。姬曰:「所由遠也,請使人嘗之。「嘗人人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就是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句:
①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使之居潔)
② 今媼尊長安居之位(使之尊)
③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使之弱)
④ 張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使之張,使之貧)
(七)意動用法。
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看作什麼的意思
〈1〉 名詞的意動用法
就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侶魚蝦而友席鹿(以魚蝦為侶。以席
△ 總的來說.名詞的使動語法.意動用法術很常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指主語主歡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用好動詞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認為我美)
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為天下變小了)
③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
『肆』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分類 翻譯方法 例子
名詞動用
前加動詞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詞後加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動詞替換 舍於其址(蓋房子)
名詞作
狀語
表形狀 像…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像犬一樣)
表態度 像對待…一樣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表方位 在…,從…,向… 孔子東游(向東)
表時間 每…,在… 歲賦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輦來於秦(乘車)
表處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詞
作動詞
狀語對譯法 敵人遠我(遠離)
補語對譯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動詞替換法 私我也(偏愛)
形容詞作名詞
形容詞+的+名詞 勞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
使動 名詞使動 使…成為什麼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成為王)
動詞使動 讓…做什麼 臣活之(使…活下來)
形容詞使動 使…變得怎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變得愚蠢)
意動 名詞意動 把…當作…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形容詞意動 認為…怎樣 成以其小,劣之(認為…不好)
『伍』 求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各種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的詞,要舉例,最好多舉幾種
第一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1.貳於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勾踐滅吳》
7.南至於句無 句,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於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於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後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兩人結婚後,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
9,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域。
《觸龍說趙太後》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22.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途」,道路。
《勸學》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合從,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29.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
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 距,通「拒」,把守。
35.毋內諸侯 內,通「納」,接納,使進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於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
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麼。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勾踐滅吳》
《鄒忌諷齊王納諫》
《觸龍說趙太後》
10.太後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
面,或用在數目字後面表示概數。
11.年幾何矣
古:多少;今:指數學的一門學科。
12,至於趙之為趙
古:是動詞「至」與介詞「於」的連用,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將伐顓臾》
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古:把……當做,讓……做;今:認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這,代詞;今
1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古:諸侯的封地稱 今:「國」指國家,
《寡人之於國也》
16.河內凶 古:穀物收成不好,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養生喪死無, 古:供養活著的人;
《勸學》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而日參省 古:驗,檢查;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並起而 古:崤山以東,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者 古……的原因;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河北 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戰河南 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獻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從前;今: 有方向、對著、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見實詞歸類
《燭之武退秦師》
①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陳述)
說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雜說,一種文體)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通「悅」,喜歡,高興)
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推辭)
辭{②停數日,辭去 (告別)
③不辭勞苦 (推託)
①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邊遠的地方)
鄙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邊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淺陋)
①則名微而眾寡 (細小,輕微)
②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勾踐滅吳》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與知恥 (感到,懂得)
③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為汝多知乎 (通「智」)
復 ①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復)
②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 (再)
③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恢復)
①果行,國人皆勸 (勸勉)
②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說)
①自殺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於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於吳 (終於)
①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 (掌管)
②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面對)
當③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介詞,表示在某個時候)
④—夫當關,萬夫莫開 (阻擋,把守)
⑤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將)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①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朝拜)
10.朝{②於是人朝見威王 (朝廷)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 (讀zhao,早晨)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誰)
11.孰{②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通「熟」,仔細)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麼)
①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 (真心,誠意)
12.誠{②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確實,實在)
③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 (果真,表示假設)
13.方①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圓,縱橫)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地方)
③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 (才,剛剛)
『陸』 求高中語文必修1,2的文言文詞類活用歸納。
高中語文必修2文言文詞類活用解析總結-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①江海下百川 (居於之下) ②目吳會於雲間 (看,遙看) ③吾師道也 (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從師) ⑤輦來於秦 (乘坐輦車) ⑥朝歌夜弦 (奏樂) ⑦鼎鐺玉石 (把鼎當做;把玉當做) ⑧金塊珠礫 (把金當做;把珠當做) ⑨楚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①江海下百川 (居於……之下)
②目吳會於雲間 (看,遙看)
③吾師道也 (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從師)
⑤輦來於秦 (乘坐輦車)
⑥朝歌夜弦 (奏樂)
⑦鼎鐺玉石 (把鼎當做;把玉當做)
⑧金塊珠礫 (把金當做;把珠當做)
⑨楚人一炬 (放火)
⑩族秦者秦也 (滅族,殺死一族的人)
11以地事秦 (侍奉)
12義不賂秦 (堅守大義)
13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遇)
14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築舍定居)
15名之曰「褒禪」 (命名)
16則或咎其欲出者 (責怪)
17莫能名 (說明白)
18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裝)
19微風鼓浪 (激起)
20而此獨以鍾名 (命名)
21噌吰如鍾鼓不絕 (敲鍾擊鼓)
22垣牆周庭 (砌上牆)
23乳二世 (喂養)
24以旌其所為 (表彰)
25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墓)
26其疾病而死 (患病)
27為之聲義 (伸張)
28緹騎按劍而前 (上前)
29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 (出任巡撫)
30然五人之當刑也 (受斬刑)
31買五人之腹而函之 (用匣子裝)
32而為之記 (寫這篇記)
33道少半 (走)
34明燭天南 (照耀)
35以繩天下之梅 (約束)
(2)名詞用作狀語
①雄州霧列 (像霧一樣)
②俊采星馳 (像流星一樣)
③驪山北構而西折 (向北;向西)
④廊腰縵回 (像人腰)
⑤檐牙高啄 (像鳥嘴)
⑥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⑦有泉側出 (從旁邊)
⑧一夫夜呼 (在夜裡)
⑨倉皇東出 (向東邊)
⑩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用船,坐船)
11事不目見耳聞 (親眼;親耳)
12雨澤下注 (向下)
13使不上漏 (從上)
14東犬西吠 (對著西面)
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親手)
16人皆得以隸使之 (像使喚僕人一樣)
17汶水西流 (向西)
18山巔崖限當道者 (像門檻一樣)
動詞的活用
動詞用作名詞
①簡能而任人 (有才能的人)
②人之愈深,其進愈難 (前進的道路)
③而其見愈奇 (見到的景象)
④則其至又加少矣 (到達的人)
⑤謬其傳 (流傳的文字)
16則或咎其欲出者 (責怪)
17莫能名 (說明白)
18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裝)
19微風鼓浪 (激起)
20而此獨以鍾名 (命名)
21噌吰如鍾鼓不絕 (敲鍾擊鼓)
22垣牆周庭 (砌上牆)
23乳二世 (喂養)
24以旌其所為 (表彰)
25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墓)
26其疾病而死 (患病)
27為之聲義 (伸張)
28緹騎按劍而前 (上前)
29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 (出任巡撫)
30然五人之當刑也 (受斬刑)
31買五人之腹而函之 (用匣子裝)
32而為之記 (寫這篇記)
33道少半 (走)
34明燭天南 (照耀)
35以繩天下之梅 (約束)
(2)名詞用作狀語
①雄州霧列 (像霧一樣)
②俊采星馳 (像流星一樣)
③驪山北構而西折 (向北;向西)
④廊腰縵回 (像人腰)
⑤檐牙高啄 (像鳥嘴)
⑥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⑦有泉側出 (從旁邊)
⑧一夫夜呼 (在夜裡)
⑨倉皇東出 (向東邊)
⑩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用船,坐船)
11事不目見耳聞 (親眼;親耳)
12雨澤下注 (向下)
13使不上漏 (從上)
14東犬西吠 (對著西面)
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親手)
16人皆得以隸使之 (像使喚僕人一樣)
17汶水西流 (向西)
18山巔崖限當道者 (像門檻一樣)
動詞的活用
動詞用作名詞
①簡能而任人 (有才能的人)
②人之愈深,其進愈難 (前進的道路)
③而其見愈奇 (見到的景象)
④則其至又加少矣 (到達的人)
⑤謬其傳 (流傳的文字)
⑥不敢復有株治, (株連治罪的事情)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用作名詞
①人君當神器之重 (重大的權力)
②居域中之大 (重大的位置)
③懼讒邪 (進讒言的邪惡小人)
④擇善而從之 (好的意見)
⑤賓主盡東南之美 (俊美的人,俊傑)
⑥傳道受業解惑也 (疑惑的問題)
⑦是故聖益聖 (聖人)
⑧愚益愚 (愚人)
⑨問其深 (深度)
⑩常在於險遠 (險遠的地方)
⑧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表率)
12不能容於遠近 (遠近的人)。
13亦以明死生之大 (重大意義)
14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重大貢獻)
15梅以曲為美 (彎曲的)
16直則無姿 (筆直的)
17以欹為美 (傾斜的)
18正則尤景 (端正的)
19以疏為美 (稀疏的)
20⑩密則無態 (稠密的)
(2)形容詞用作動詞
①智者盡其謀 <充分獻出)
②勇者竭其力 (完全使出)
③物華天寶 (有光華;有珍寶)
④人傑地靈 (有俊傑;有靈氣)
⑤響窮彭蠡之濱 (窮盡,響遍)
⑥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保持完整)
⑦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盡,走到盡頭)
⑧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⑨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情享受)
⑩:老於戶牖之下 (老死)
⑨亦以明死生之大 (說明)
4.數詞的活用
數詞用作動詞
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5,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李牧連卻之 (使……退卻,擊退)
②憂勞可以興國 (使……興盛)
③逸豫可以亡身 (使……滅亡)
④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使……嗚)
⑤扶而仆之 (使……倒下,打倒)
⑥安觸屈豪傑之流 (使……屈身)
⑦必復之全之 (使……恢復原狀;使……痊癒)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 (使……穩固)
②知止以安人 (使……安定)
③屈賈誼於長沙 (使……受委屈)
④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使……迷亂)
⑤數十伶人困之 (使……處於困境)
⑥以夭梅病梅為業 (使……奇形異狀)
(3)名詞的使動用法
以夭梅病梅為業 (使……變成病態)
5.意動用法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①則恥師焉 (以……為恥)
③哀斯墓之徒有其石 (以……為哀,惋惜)
(2)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襟三江 (以……為衣襟)
②帶五湖 (以……為帶)
③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
④孔子師郯子 (以……為師)
⑤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以……為鑒戒)
文言句式
l.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③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⑤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⑦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⑧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⑨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⑩梁,吾仇也。
11此三者,吾遺恨也。
12燕王,吾所立。
13所在皆是也。
14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15此世所以不傳也。
16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17嫗,先大母婢也。
18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19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
20斯固百世之遇也。
21賢士大夫者,……孟長姚公也。
2.疑問句
①誰得而族滅也?
②兒寒乎?欲食乎?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⑤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⑥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⑧安得……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3.被動句
①不拘於時。
②戍卒叫,函谷舉。
③洎牧以讒誅。
④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⑤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⑥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⑦智勇多困於所溺。
⑧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⑨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⑩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
4.省略句
(1)省略主語
①(人)問之,(士大夫之族)則曰……
②(其)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③(眾)扶而仆之。
④於是(吳之民)乘其厲聲以呵……
⑤(余)回視日觀以西峰……
(2)省略謂語動詞
①至丹以(派)荊卿(刺秦土)為計……
②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3)省略賓語
①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
②舉(之)以予人。
(4)省略介詞
①磔磔(於)雲霄間。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於)絕壁之下。
③余自束發讀書(於)軒中。
④與子潁坐(於)日觀亭。
5.變式句
(1)賓語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語後置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3)介詞結構後置
①雖董之以威怒。
②趙嘗五戰於秦。
③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④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柒』 高中語文文言文解析的教材哪一本比較齊全比較好要集合三年的文言文,要有翻譯和賞析
《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隨身記 希望出版社 ISBN-978-7-5379-6044-1 一本五塊 八斗書屋之類的文具店都有賣,小小本的☺☺
『捌』 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4,文言文古今異義詞辨析每冊不少於10個(找出詞及相對應的句子,解釋古義及近義)
一
①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痛哭流淚
今義:流鼻涕
②持千金之資幣物 古義:禮物 今義:貨幣與物品
③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窘困無出路 今義:貧窮困難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義:用力擲 今義:用手提起
⑤進兵北略地 古義:搶奪,奪取
今義:簡略,有一點
⑥顧計不知所出耳 古義:但是,只是 今義:看守,照顧
⑦願足下更慮之 古義:重新,改變 今義:時間單位,更加
⑧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古義:露出一隻手臂 今義:袒護一方
⑨諸郎中執兵 古義:宮廷衛士
今義:中醫
⑩願大王少假借之 古義:原諒 今義:假託,托詞
二
三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譯為一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等);二……的原因(或緣由)。(今)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不論。(今)沒有。
4、小學而大遺:(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5、今之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許多的人。
6、吾從而師之:(古)跟隨。(今)連詞,表目的和結果。
7.江:長江/泛指一切江河
8.寄託:寄居存身/託付、把抽象思想感情放在具體人身或事物上。
四
1、指示:古義:指給人看(請指示王)
今義:上對下的說明
2、約束:古義:條約(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今義:**使不超出范圍
3、得罪:古義:得到懲處(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
今義:冒犯
4、明年:古義:第二年(明年復攻趙)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5、前進:古義:上前進獻(於是相如前進缶)
今義:向前行進
6、宣言:古義:揚言((廉頗)宣言曰)
今義:宣告
7、鄙賤:古義:地位低下,見識淺薄(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今義:鄙卑下賤
1.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3.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於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7.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 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於 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1.此必及我 古義:牽連 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論虞常 古義:判罪 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 古義:財物 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 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 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玖』 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的古文翻譯全解
完全沒必要,書上的是肯定不考的,但是提高古文的水平可以去買一些參考書,那個好的多,既符合高考難度,又符合實戰。書上那難度不合高考,還是不要太關注了
『拾』 高中語文每篇文言文重要詞語解釋和重要語句的翻譯及通假字的總結
你好!
主要是每篇文言文的主要詞語解釋和通假字、古今異議的一個總結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