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題應注意什麼呀常問的表現手法都有哪一些
表達方式
主要有:敘述、議論、說明、描寫、抒情。
表現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維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現出來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又稱藝術手法。表達方式:如文學創作中各種敘述、描寫以及諷刺、誇張、象徵、比喻 、對比、借代、擬人、排比、對偶、層遞等方式。應該說表現方法有時包括了表達方式。
修辭手法是根據表達需要,運用有效的語言手段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使語言表達具有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的語言運用方式。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除此之外,課文里還涉及到的有對比、借代、引用、雙關、反語、頂針和呼告等。學習修辭,不要死摳名詞術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修辭的表達效果,並能學會運用修辭手法造句。
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前後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表現手法與表達方式的區別
關於表達方式:
①表達方式分為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的分類解釋;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兼用其它表達方式;
③現在流行的話題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關表述——可任選一種表達方式為主並綜合運用其它各種表達方式。
綜合起來,「表達方式」應當為在用語言、藝術、音樂、行動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時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
關於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襯托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托物言志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美景襯哀情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數量不限
關於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
表述特定內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語言方法、手段,是表達方式。它是文章構成的一種形式要素。表達方式隨語言表達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現代寫作學研究提出「表達方式」這一概念,延用至今.
一、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二、詩歌鑒賞表達程式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像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後想像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餘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託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像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語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
②平淡。或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於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樸歸真,體現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⑤含蓄。有時也稱蘊藉,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⑥簡潔。其特點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等。
這首詩選取了……的景物,描繪了……的意境,營造了……的氛圍,運用了……的修辭(或手法),表達了……的情感。
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採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採用那一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雲亦雲、甚或抄襲。
如何賞析古代詩歌作品
賞析古代的詩歌作品,是我們古代文學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們進一步進行研究的一個基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古典詩歌進行分析呢?
首先要讀懂詩歌作品,這要求我們對一首詩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確的理解。如果連詩的本意都沒有弄懂,那麼我們又如何去對一首詩進行分析和鑒賞呢?吳小如先生在講到詩歌的鑒賞時,曾經提出「通訓詁」、「明典故」,這是讀懂一首詩的基礎。對於我們來說,古典詩歌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語言障礙,對有些詩歌,我們必須依靠前人的注釋才能夠讀懂。而且古典詩歌中經常會運用典故,正確地理解典故的含義,對於讀懂詩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雲「詩無達詁」,對一首詩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畢竟還是有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覺這樣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說服力。
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詩歌進行分析:一是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及寫作情況,要深入分析詩歌作品,必須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經提出「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方法,所謂的「知人論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狀況以及詩人所處時代的狀況,這對我們正確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我們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勢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後,也就更能理解《漁翁》中那種迴避塵世、寄情山水的處世態度了。二是對作品自身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分析,對較短的作品,如律詩、絕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對較長的作品可以作問題分析或段落分析。這是作品分析的主體。我們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賞析的價值,我們在閱讀一首詩歌的時候,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自己的體會感悟,我們寫分析文章就是為了把作品的價值展現出來,把自己的體會感悟表達出來,作品的分析同時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因此要注意辭采,要盡可能做到語言的優美凝練。三是可以結合與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在比較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陽樓》和孟浩然的《臨洞庭》都是描寫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們通過對比就會發現《登岳陽樓》向我們展示了「詩聖」杜甫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悲憫,而《臨洞庭》卻只囿於對個人遭際的自傷自憐,相比之下,兩位詩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響,這也是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個途徑,如我們了解了《橘頌》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義上的詠物詩,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頌》的獨創,而這一手法對後代的詠物詩詞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⑵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題怎麼做
兩個版塊: (一)詩歌的抄特點(二)詩歌鑒賞步驟( 考試答題模板 、大致思路 、 常見題型) 有詳細高考考試的真題舉例和層層剖析
網路免費文檔http://wenku..com/view/1a218f5177232f60ddcca14d.html
我自己高中在用、自己整理了老師i給的各種資料呢~共享啦
版塊二里都是模板 最後還有很多真題+詳解
摘錄——
3. 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詩(詞)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唱、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範式:明特色(有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⑶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分析意境型題怎麼答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5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點擊查看:更多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上述就是《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分析意境型題怎麼答?》的具體內容,相信大家在了解了方法之後再加上練習,我們會取得更高的語文分數。
⑷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題,現代文閱讀的題,解答套話
高中的語文學習是圍繞著高考而展開的,中心當然是如何取得一個好專的分數。所以這些屬一些答題的規律是必備的。所謂規律是說得好聽一些,其實就是一些套路,看到是這種題,把固定的套子拿過來,套在上面修飾潤色一些,即可。舉個例子:當考察詩詞鑒賞中的賞析某個動詞,就是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先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個詞 是什麼意思,第二步在分析這個詞放在這個句子中或者這個意境里有什麼效果,最後一步是作者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或者詩詞的主旨什麼的。
詳細舉例: 蘇軾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問:(1)賞析「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的「繞字」
答:「繞」字的意思是環繞,圍繞;這個繞字生動的表現了燕子的活潑,為周圍的環境增添了些許生機和活力;再者,作者描述這戶人家的美好安詳,在細膩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詞人深摯曠達的情懷。套路從何而來,當然是教室里唱戲的主角,老師唄,從平時講題中就滲透給你們啦,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講題中提高注意力,認真總結答題規律以及各種套路。
⑸ 一道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題
1、「卷」從視覺角度,寫出了驟雨襲來時的迅猛態勢「吼」從聽覺角度,寫出驟雨聲專勢之大屬。
2、「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雨後景色變化,隱含牧童雨停而輕松的心情。
3、不好開篇寫暴雨驟至,先聲奪人,和結尾雨的驟然停止形成呼應,體現出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開頭,牧童就成了描寫的重心,沖淡了詩的藝術效果 好先寫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狀,襯托出驟雨突至的緊張場面,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視角,增強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而按照現在的順序,在表達上略顯突兀。
⑹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方法及相關題型
高考《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具體規定是這樣的: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2007年全國高考18套試卷中的詩詞鑒賞試題,選用了24首詩詞,設計了37道題目,對考點均有涉及,就題目而言,雖然有的側重某一方面,有的是綜合考查,但大體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
第一種模式:煉字煉詞型
命題形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或者是請簡要分析)
提問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題指津: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徵,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這種題型是要求賞析時應聯系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來理解作者煉字技巧的精妙。
答題步驟: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起到了什麼樣的好處。第三步也可放在第二步前。答題示例:
例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全國卷Ⅱ)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①。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 ①氛垢:塵埃。
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答:分別是「明」和「出」 (第一步:指出是哪一個字),充分顯示出雨後的「新晴」(第二步,指出使用該字的好處),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第三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例2 (2007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黃氏延綠軒
[明]高 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①濕。
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注】①蕪,叢生的草。
「蔥蔥」、「靡靡」兩個疊音詞有什麼作用?
答:題目已將字詞點出,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寫出春雨後水邊草木之貌(第二步指出使用該詞後的景象);富有韻律感,增強表達效果(第三步指出使用該詞的好處)。
第二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命題形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談談這首詩的語言藝術。
解題指津: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一般可表述為: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等。
答題步驟:第一步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第二步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第三步指出這些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類提問,著重的是詩歌語言的層面,考生應該從語言的風格或特點來解答。
例1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表達技巧型
命題形式:這首詩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解題指津: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從詩歌的藝術構思入手。
答題步驟:第一步:指出運用的表達技巧;第二步: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第三步: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例1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湖北卷)
華清宮
吳 融
四郊飛雪暗雲端,惟此宮中落便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 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說明。
答: 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第一步:指出運用的表達技巧)。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第二步:指出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宮外飛雪陰雲,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溫暖如春(第三步:運用該手法的好處)。第二首今昔(或時間)對此(第二步:指出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昔日霓裳羽衣,歌舞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第三步: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例2 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廣東省江門市2007-2008學年度高三調研測試)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①,照管鵝兒與雛鴨。」
【注】①蒔(shì)未匝:移植或栽種沒有完畢。
詩歌的頷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答: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第一步:指出運用的表達技巧)把「斗笠」比作頭盔,把「蓑衣」比作鐵甲,形象生動,化板滯為飛動(第二步:指出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及使用該手法的好處),暗示了天氣的惡劣、插秧(農事)的繁忙緊張,表現了農家吃苦耐勞的精神。(第三步:結合思想內容再提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第四種模式:分析形象意境類
1.形象
命題形式:這首詩塑造了什麼樣的形象?試說說這首詩中的形象特點?通過詩中的形象塑造,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解題指津:詩中形象傾注了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因此,形象應是熔鑄詩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詩歌形象要根據詩歌描寫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
答題步驟:第一步:找出並描摹詩歌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特點;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1)是什麼形象;(2)形象的具體特徵是什麼;(3)形象的意義是什麼。
例1 (2007年重慶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海棠 牡丹花
[宋]蘇 軾 [唐]白居易
東風裊裊泛崇光①,香霧空濛月轉廊。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艷的光彩。
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
答:因題干中已明確了詩歌的形象,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第二步概括形象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對海棠花開的喜愛之情(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
2.意境
命題形式:這首詩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解題指津:無固定模式,但一般分析詩歌意境須抓住三方面的內容:一要描摹詩歌圖景,二要概括意境特點,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例1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2006年山東卷)
曉上空泠峽①
王闓運②
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
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卧聽。
【注】 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②王闓運(1832-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然而屢遭挫折,於是絕意仕進,歸而撰著授徒。
(1)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2)狄葆賢《平等閣詩話》認為此詩「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氣溢於言表」。請結合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答:(1)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抓住其中要點:描摹詩歌圖景)
(2)本詩前兩句描寫拂曉時獵獵的風聲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艱難(概括了意境----特點),為抒寫情懷作了鋪墊。第三句表面上說詩人慣於常年旅途奔波,已經不知道為風浪發愁為何事,其實這里的「不解」為「不在意」之義,表現出久歷滄桑後從容自信的心態(剖析了作者思想)。第四句中「卧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的傲岸氣度充分展現了出來(剖析了作者思想)。
第五種模式:分析思想內容類
命題形式:請分析某句詩的思想感情或內涵,評價詩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詩歌的主題思想,歸納詩句的思想內容,闡述詩歌所表達的觀點、態度、主張等。
解題指津: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要立足於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確、深入、客觀、恰如其分地進行分析評價。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現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問題,努力忠於原詩,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
答題步驟:可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但一般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往往用「描繪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通過……,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或歌頌了……的品質或批判了……的觀點等句式。
例1 (2007年湖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華清宮
吳 融
四郊飛雪暗雲端,惟此宮中落便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 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首詩通過寫景狀物,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於享樂的統治者。第二首詩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荒淫誤國,感嘆王朝興衰。(採用了通過……鞭撻了……和通過……,諷刺了……的句式)
例2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安徽卷)
醉落魄·詠鷹
[清]陳維崧
寒山幾堵①,風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③。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鷹掠地飛過。 ③軒舉:意氣飛揚。
結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直接結合具體詩句,採用表達了……情懷和志向的句式)
感知詩歌形象,品味詩歌語言,領略詩歌的表達技巧,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這就是高考詩歌鑒賞所要考查的。
應對高考古詩鑒賞題有妙招
詩歌鑒賞題在高考中越來越不可忽缺。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詩歌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技巧及作品風格、鑒別其所表達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會意義,注意這十個方面,考生會成為詩詞苑囿中的好「園丁」。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後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有關詩詞知識的測試范圍很廣。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從詩歌體裁、押韻、對仗等方面對考生進行了測試。掌握詩詞知識,不但要記,還要會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題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於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四、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像和誇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盪。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附錄:【廣東卷】
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呂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後霜前著意紅。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麼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麼不同?(5分)
【答案】
10.(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
(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並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後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海南、寧夏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塢聞鍾覺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③瓮:這里指水瓮。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的地方。這里指山塢。
8、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氛?(5分)
9、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6分)
【答案】
8、(5分)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瓮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瓮、寺廟等六種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種景物的,給1分;三至四種景物的,給2分;五至六種景物的,給3分。答出畫面呈現出什麼樣氣氛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9、(6分)
①「水潺潺」聲音的描寫,②「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③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④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①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②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聲、「秋風瑟瑟」聲、「鍾」聲並聯想到附近有村莊的,給4分,每答對一點給1分;能答出好處的,給2分,每答對一點給1分。
意思答對即可。
【湖北卷】
14、讀宋詞聯系其寫作背景回答問題(8分)
臨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方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余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寫作背景】據宋人洪邁《夷堅志》記載:侯蒙其貌不揚,年長無成,屢屢被人譏笑。有輕薄少年畫其形貌於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詞題其上。後一舉登第,官至宰相。
⑴這首詞體現了侯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詞作予以簡析。(4分)
⑵《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上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侯蒙詞一樣,都運用了「夕陽紅」意象,但其象徵意義各不相同,請作簡要的比較。(4分)
【答案】
14.(8分)
⑴(4分)
①侯蒙幽默詼諧。如戲稱畫他形貌的人為「良匠」,機智地應對別人的嘲諷。
②侯蒙樂觀自信。別人把他的形貌畫在風箏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宮」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遠。結句含意:等到我事業有成時,「看我」怎樣在「碧霄中」自由馳騁吧!
⑵(4分)
①侯詞的「夕陽紅」象徵個人的時來運轉,大器晚成。
②《三國演義》開篇詞的「夕陽紅」象徵歷史的滄桑變化。
【湖南卷】
15.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5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龍標野宴
李 白 王昌齡
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15.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
【解析】李白在漫遊和飄泊中度過一生,任俠尚義,交遊天下,是極重道義和感情的人。素稱「詩家天子」的王昌齡是李白的摯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權貴,屢遭貶謫,而不屈己志。約於天寶八年,王昌齡被貶到偏遠瘴癘之地夜郎,李白聞訊後同情關注之情難以抑制,於是寫下了這首一往情深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的首句以寫景起興。楊花落盡,萬卉消歇,暮春時節那種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經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陣陣傳來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產生一種空曠孤寂的情緒。是什麼事情引起詩人的感傷呢?接下去便用敘事之筆點明,「聞道龍標過五溪」,是因為詩人聽到了好友遠謫的惡訊。在這里,詩人並沒有赤裸裸地傾吐自己的感情,也沒有將自己對友人那種純真的友情和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交融在一起,景語中蘊含著濃郁的情味。所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與物融,情與景合。這首詩就達到了情景相融,妙合無垠的境界。
李白以浪漫主義的豐富想像,通過明凈的語言,把他那種真摯的友情、焦急的關切等等予以高度的概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藍天,月亮是那樣皎潔無暇,明凈幽美,不正象徵著詩人的真摯友情嗎?詩人之「愁」是懷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寫出了詩人那種要急切前往撫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結句頗為奇特,不僅想像超人,而且寫得極為開闊,余意不盡,無形中使人陶醉在詩意盎然的境界里
⑺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題怎麼做
答題總則:仔細審題,根據題目要求,問什麼,答什麼。
基本規律:1、如果問「寫了什麼」,則必答內容(可翻譯後概括)。
2、如果問「怎樣寫」,則必答手法和內容(即用了什麼手法,寫了什麼內容,順便還可以答這樣寫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問「作用(效果或好處)怎樣」,則必答手法、內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麼作用、效果或好處,接著答用了什麼手法,寫了什麼內容。這樣才完整,不至於無謂失分)。
4、如果問「為什麼這樣寫」,則必答內容(即原因,可從詩句中概括,往往是對表現詩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論世」),還要從結構上回答(即在結構上的作用)。
5、如果題目要你「簡析」,則可按2的方式回答。
⑻ 做高中語文試卷詩歌鑒賞題有什麼技巧
一、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二、詩歌鑒賞表達程式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像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後想像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餘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託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像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語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
②平淡。或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於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樸歸真,體現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⑤含蓄。有時也稱蘊藉,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⑥簡潔。其特點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