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古詩文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古詩文能力的關鍵在於改變陳舊的學習方法,而改變學生學習方法的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興趣,講故事、圖畫法、朗讀法、比賽法、吟唱法等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綜合運用這幾種教學方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古詩文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方法
「初中古詩文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的分數負責,對家長的期望負責,還必須對民族的未來負責,必須對學生的精神底色負責」,這是新課標對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定位。新課標背景下的人教版教科書中古詩文的比例佔了三分之一,還有課外古詩詞要背誦的內容。古詩文將會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關注,可古詩文難理解、難識記的現狀也將在教學中成為眾矢之的。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抓住「講、畫、讀、寫、吟」幾個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和能力,由「死學」變為「活學」。
一、講,即講故事
這里的「講」並不是平常教學中老師乾巴巴地講解,學生一字不漏地記錄,那樣,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仍調動不起來。此處的講是講故事,也就是將所學到古文中故事性較強的內容編成生動的故事,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對故事情節進行描述。一般學生的學習狀態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他們對生動的故事較感興趣。古文一旦編成故事,就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調動他們學習的情緒,使他們處於愛學和樂學的學習狀態,對課文產生興趣,這樣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教師在故事中講解,學生在故事中學習,欣賞古文的妙處,掌握古文的詞語的含義。
例如《陳涉世家》一課,教師把壓縮的情節補充出來,用形象的語言展現陳勝年輕時的胸懷大志及起義中他的聰明才智,讓學生通過故事了解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過和浩大聲勢。故事講完後,教師趁熱打鐵讀古文,講解難懂的字詞。學生對故事感興趣,對課文也會用心學習,老師能在愉快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如《石壕吏》、《送東陽馬生序》等課文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二、畫,即圖畫法
講故事主要針對故事性較強的古文。如遇到寫景為主的古文該怎麼辦?這就要換另一種方法,那就是繪圖法。
古詩文往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先按詩的內容製成多姿多彩、生動形象的幻燈片,然後邊放幻燈片邊講解。這些具體可感的形象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注意,從而體會詩中優美的意境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如《山居秋暝》一詩,教師可製成這樣幾幅畫:第一幅,一輪橘紅的落日照著青山上或紅或黃的樹葉,濕的地上落著濺滿泥水的黃葉。第二幅,月光透過松枝照射下來,映著淙淙的泉水叮叮咚咚,如鳴佩環。第三幅,竹林深處,小溪旁,洗衣女子挽著籃子邊笑邊上船。第四幅,漁船順流而下,激起層層漣漪。最後一幅,詩人和友人揮手告別。我國許多兒童讀物都圖文並茂,目的是吸引兒童。同樣,幻燈片增強了古文教學的直觀性,中學生也會對這種形式感興趣。
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教師在上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圖,讓學生根據圖來說詞,最後教師提問:漂泊在外的人面對此情此景會有什麼感受呢?得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情語。
運用繪畫這種教學方法,可使語文教學由抽象變直觀,激發學生興趣,日久天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便會加強。
三、讀,朗讀法
繪圖法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並不是人人都能運用,朗讀就比較容易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強調了熟讀對理解文章內容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古詩文,朗讀是背誦的基礎。根據不同課文可分別運用不同朗讀方法,對那些情節、人物色彩鮮明的,可採用分角色朗讀法,如《唐雎不辱使命》。如果遇到抒情性古散文詩歌,則以教師范讀為主。因詩中蘊含詩人復雜的感情,學生閱歷淺,體會並不深刻,像蘇軾《水調歌頭·中秋》一詞,作者在中秋佳節不能與家人團聚,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在詞中難免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人生感慨。詞的上闋體現了作者對政治的感慨,讀時應低沉,一唱三嘆。下闋則表達了對情人的懷念及豁達的人生態度,讀時應昂揚富有激情。這樣才能把詩詞的韻律美和詩人表達的情感體現出來。
教師在講新課前,可布置朗讀比賽作業,讓學生給自己錄音,再交上來,教師選擇好的在課上播放。這樣讓學生參與教學,以競爭帶動學習。朗讀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增強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其對培養創造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寫,書法比賽法
「好腦子不如個爛筆頭」,背固然重要,但考試最終要靠寫來表現。平時有這樣的體會,學生背得快,可默寫時便錯字不少,而且屢糾屢錯。不如結合《寫字》這本書開展書法比賽,把寫得好的在班內或學校宣傳欄內展覽,既可滿足學生的好勝心,又可練書法,還可反復默寫古文,豈不三全其美?
現行課本所選的古詩文大多是文質兼美、千古傳誦的文章,一些文章早已被書法名家寫成優秀的書法作品,教師可收集這方面的資料,運用多媒體學生在欣賞的同時,陶冶了情操,練習了書法。
五、吟,吟唱法
「唱」與「吟」是學習詩歌的兩種方法。教師搜集古代流傳下來的曲譜,邊放音樂邊朗讀,可以讓學生更深地領會作品涵義,進入意境,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等。再讓學生將古詩文編成自己熟悉的曲子,一是記得快,二是記得牢。還可以開發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潛力。當然,有條件的老師,可親自動手給古詩文譜曲,教學生唱,教學趣味會更濃厚。
此外還有游戲法,同樣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符合學生好動好說的特點,寓學於樂,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參與教學全過程。
教無定法,應從實際出發。以上幾種方法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只有結合教材、教師、學生、課堂等綜合運用,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有步驟地逐步探索完善,教者動情、學者動容,環環相扣,群情激奮,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㈡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這篇文言文的閱讀答案
1、從前有個醫生,他自我宣傳說會醫駝背,說:「駝背的像弓一樣專的人,駝背的像屬蝦一樣的人,駝背的像曲環一樣的人,請我去醫,我保證早上醫,晚上直的像箭一樣。」結果有一個人信以為真,請他治療他的駝背,醫生拿了兩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駝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壓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駝背的人立刻變直,但也立刻死了。駝背者的兒子,要到官府控告駝背的醫生,但駝醫我卻說:「我的職業是治療駝背,只負責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2、「駝醫」不顧病者死亡,只治病者彎曲的背,致使病者死亡,還極力狡辯。
做事情要有全局觀念,不能只看局部而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這樣做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像這個駝背的人,被這樣的庸醫治好了背,卻沒了命,得不償失。
㈢ 八年級語文版上冊語文書六七單元自讀課文和古詩的書下註解
上海市八年級第一學期 語文
古詩文部分
第一單元 每周一詩
(1)春日五首(其一) 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cēn)差(cī)。有情芍葯含春淚, 無力薔薇卧曉枝。
(2)三衢道中 曾畿(jī)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第二單元 文言文
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每周一詩
(3)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zhàng)江邊。
(4)予告歸里,畫竹別濰(wéi)縣紳士民 鄭燮(xiè)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tuó)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第三單元 宋詞
九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一〇 西江月
阻風山峰下
張孝祥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准擬岳陽樓上。
一二 辛棄疾詞二首
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每周一詩
(5)卜運算元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6)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zhè)鴣(gū)。
第四單元 每周一詩
(7)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8)畲田詞五首(其四) 王禹偁(chēng)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刀耕豈有偏?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第五單元 每周一詩
(9)北陂(bēi)杏花 王安石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刀耕豈有偏?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10)和《淮上遇便風》 蘇舜欽
浩盪清淮天共流,長風萬里送歸舟。 應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滄溟始自由。
第六單元 文言文
二〇 孔孟論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論語·子罕》)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盡心下》)
二一 勉學 顏之推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 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二二 黃生借書說 袁枚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sì)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
二三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鄭燮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suī)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jù)鹿之戰、鴻門之宴、垓(gāi)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wò)齪(chuò)亦耐不得!
二四 問說 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qiǎ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yì)度(ó)。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每周一詩
(11)冬夜讀書示子聿(yù)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2)觀書有感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méng)艟(chōng)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七單元 每周一詩
(13)聽彈琴 劉長卿
泠(líng)泠(líng)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14)聽張立本女吟 高適
危冠廣袖楚宮妝,獨步閑庭逐夜涼。自把玉釵(chāi)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第八單元 每周一詩
(15)早梅 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jiǒng)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16)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㈣ 遼寧高考語文古文閱讀都出自哪本書
這不一定
反正是中國古典書籍,史書、文學典籍、名篇、雜記都有可能。
㈤ 《古文觀止》認為本文「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背誦全文,談談你的閱讀體會。
略 《古文抄觀止》的評語,點出本文襲抒情真實自然(「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所陳之情,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二是對「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畏懼情緒,三是對祖母劉氏的孝情。正因為作者所寫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會產生「悲惻動人」的效果。
㈥ 人教版初中語文自讀文言文有哪幾篇(最新版)
你想問初幾的
㈦ 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發展源遠流長,它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文言文素養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應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我們學文言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吸取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繼承並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學應注重積累、感悟和熏陶,然而,當前的文言文教學卻存在著這樣一種傾向,偏重於文言詞句的梳理,講究「字字落實,句句串講」的原則,在考試指揮棒的引導下,文言文教學更是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局面:教師累,學生苦,效果差。為改變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筆者將以高中語文新教材為例,結合在教學實踐中一些粗淺的體會,談談文言文教學的幾點心得。1加強誦讀,熟悉文本,培養語感誦讀(朗讀和背誦)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背誦,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吸收語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領悟文章的文脈,了解文言文遣詞造句行文布局的一般規律,並深入體會作者形諸文字的內在思想感情。勤讀多背,在背誦中領會文意,是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基本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誦讀培養出...
㈧ 高中語文文言文賓語前置
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中,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一、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賓語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種種情況:
(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這個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是古漢語特有的用法。
1、動詞前面有「不」「未」「弗」「無」等否定副詞的否定句。在這種否定句里,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譯文:「古時候的人沒有欺騙我呀。」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余」,放在動詞「欺」的前面。翻譯的時候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自」,放在動詞「信」的前面。翻譯時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無定代詞作主語的否定句。在這類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這是否定句。它的主語是「莫」「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賓語「我」也是代詞,現代漢語「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二)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前。在古代漢語里,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的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前面。
①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什麼了嗎?』」
這是疑問句,「何」是疑問代詞,它充當動詞「操」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大王來操何?」
②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文:「沛公在哪裡?」
這是疑問句,「哪裡:是疑問代詞,它是動詞在「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並不多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文:「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
句中的「句讀」,「惑」都是要強調的賓語,動詞是「知」、「解」。「句讀」、「惑」前置到動詞前面。「之」是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四)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譯文:「君王不憂慮自己流亡在外,卻擔心臣子們,真是仁惠到極點。」
句中「亡」,「群臣」分別是「恤」,「憂」的賓語,「是」「之」都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①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該不會要責備你吧?」
句中「爾」作「過」的賓語,借「是」把賓語前置,以示強調,即「過爾」,「過」在這里是「指責,責備」的意思。
像成語「唯利是圖」,「惟命是從」,「惟你是問」「唯才是舉」「惟馬首是瞻」等等,就是這種格式,其中「惟」譯成「只」「只是」或「專」「一定」等,而「是」是提賓的標志,不譯。
(五)特殊情況:
1、「相」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用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你)
②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她)
③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
2、「見」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這時「見」字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如:
① 府吏見丁寧(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我)
③ 望見恕(我)
除此之外,還有現在常用的「誠請見教」「望見諒」「請勿見笑」,都屬此用法。「見」可譯為「我」,即「誠摯地請求教導我」「希望原諒我」「請不要譏笑我」。
3、「自」字解釋為「自己」時,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如現代漢語的「自製、自殺、紫紋、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詞語,可以說都是古代漢語結構遺留在現代漢語里的合成詞。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忌不自信」中「自信」應理解為「信自」。
① 舉賢以自佐
③ 何不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二、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於、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後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後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後,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下放在介詞之前:
一 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如:
① 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文:「我跟誰在一道呢?」
「誰與」是「與誰」,「與」是介詞,「誰」是疑問代詞,充當介詞「與」的賓語,前置到「與」的前面。
二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以」的賓語前置。如:
① 余是以記之……(蘇軾《石鍾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這件事……」
「以」是介詞,「是」是賓語,「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繼日
「一言以蔽之」,賓語「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強調,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繼日」,賓語「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來繼續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繼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繼日」。
像成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坐以待斃」等都屬於這種格式。
三 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
這里的「東」「南」「北」「西」都是方位詞,都充當「向」的賓語,放在前面,以示強調。翻譯成現代漢語應是「向東」「向南」「向北」「向西」。
㈨ 文言文閱讀(12分)愚醫治駝昔有醫人,自媒⑴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者,延吾治,可朝治
小題1:①延:請,邀請②信:相信③索:取,拿來④其:他的 小題1:翻譯(6分每句3分)①無論駝得像弓那樣的,像蝦那樣的,還是彎曲像鐵環那樣的,請我去醫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桿一般直了。②我的職業是治駝背,只管把駝背弄直,哪管人是死是活呢! 小題1:(2分)從庸醫角度:只知治駝,不知治病。不管方法有沒有害處,只管達到效果,也不管這個效果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取的。從病人角度:不能盲目相信別人,要想想事情結果的利弊。(言之成理,任選一個角度即可) ㈩ 初中下學期自讀課本中有哪些文言文不要古詩
《孔子語錄》(《論語》) 與高中語文自讀古文需要背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