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年級的古詩三首郎song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回
常恐秋節至,焜(答kūn)黃華(通「花」huā)葉衰(cui(第一聲0)。
百川東到海(也作到東海),何時(也作何日)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貳』 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
本課選編了三首古詩:《長歌行》《七步詩》和《出塞》。
《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的大意是:園子里那綠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陽一出就曬幹了;溫暖的春天給萬物帶來了恩惠,使它們充滿了生機,可常常擔憂秋天的到來,因為一到秋天,草木枯黃,百花凋零,萬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流回來呢?青少年時期不努力學習,到老了傷心後悔也沒有什麼用了。前四句通過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歸海說明美好時光短暫而易逝,且一去不復返,後一句直抒胸臆,勸誡人們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嘆息。
《七步詩》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全詩的大意是: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後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寫到邊關,明月和邊關已經成了戍邊將士生活中的兩個典型景物。大概守衛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孤寂凄清,舉頭望見那千里與共的明月,低下頭不免思念起故鄉的親人來。全詩的大意是:這明月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這邊關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的邊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還沒能回到家鄉。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大將戍守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默寫《出塞》。
3.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學習新課之前,可引導學生舉行小小賽詩會,背誦一些曾讀過的古詩(包括課內外讀的),或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2.教學本課前,可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在自讀的基礎上,藉助課文中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並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糾正讀音,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對詩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後,再指導邊讀邊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像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後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每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最後,組織學生背誦、默寫。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可以分幾步進行。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詩歌講了些什麼(即大體理解詩意,不是逐字逐句講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學生只有知道這句詩講的是「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長出來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體會到曹植對同根相煎的悲憤感情。其次,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重點語句。《長歌行》、《七步詩》都是借物抒情的,對物的描寫是為了引出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達主要意思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些重點詩句,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導學生想像,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面對一輪明月,可能會想些什麼,從而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入情入境地讀。
4.「思考·練習」第一題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和默寫《出塞》。三首詩歌的內容、風格不同,朗讀時感情處理也應不同。第一首前兩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語氣。「衰」是對蕭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最後以嘆惋、勸勉的口吻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第二首,由於詩人與其譴責對象的特殊關系,因而讀起來應委婉又深沉,諷刺之中有提醒和規勸的口吻。第三首則讀出悲壯慷慨的氣勢。在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基礎上多讀幾遍,再讓學生練習背誦。默寫時,要注意把字寫正確,還應注意標點符號。
「思考·練習」的第二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理解一些關鍵字詞的基礎上,了解詩句的大意。可先讓學生反復讀一讀詩句,聯繫上下文思考加點詞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後講講對詩句的理解。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的答案。因為事實上,古詩的不少詩句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題所列的第一句,「布」,此處可解作「分散到各處」;全句可解作:溫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給萬物,使萬物都有了光輝,充滿生機。第二句,「然」,指燃燒,「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第三句,「關」,此處指邊關,「還」,回家。全句可解作: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來守衛邊關的戰士們還不能回到家鄉。「秦時明月漢時關」實際上暗含著一個意思:自秦漢修築邊關防胡南下以來,一批又一批的將士被派遣到這里守衛邊疆。
5.要注重課外拓展。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搜集與詩、詩人相關的資料。如,搜集有關《七步詩》的傳說,讀其他邊塞詩詞、勸學詩,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叄』 求古詩3首六年級下冊古詩3首課文
古詩三首
馬詩
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版踏清秋。
石灰吟
於謙
千錘萬鑿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肆』 古詩三首第一首詩句六年級下冊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第一首是《寒食》
『伍』 六年級古詩三首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回kūn)黃華(通「花答」huā)葉衰(cui(第一聲0)。
百川東到海(也作到東海),何時(也作何日)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陸』 小學六年級上冊古詩三首分別是哪三首
是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柒』 六年級古詩三首都是什麼詩都採用了什麼的表達手法三位詩人贊美什麼什麼什麼來
1、獨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版: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權雲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2、望洞庭
唐代: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譯文: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凈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
遙望美麗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聯翩。那翠綠的君山,真像銀盤里的一枚玲瓏青螺。
3、憶江南·江南好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捌』 小學六年級古詩三首李白的
贈汪倫 李白 乘舟來將欲行,忽聞岸上源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七絕·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玖』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古詩三首的譯文
馬詩(其五)
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平沙覆蓋著版大漠宛如白雪權茫茫,如彎鉤的月亮高掛在燕然山上。
駿馬何時才能套上鑲金的籠頭,沖鋒陷陣飛馳在那深秋的戰場!
石灰吟
於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求採納,謝謝。(◦˙▽˙◦)祝你學校進步,學業有成。
『拾』 六年級課文:古詩三首的全詩翻譯。
卜居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絜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翻譯】
翻譯: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見(到國王)。(他)竭盡智慧用盡忠心,卻被讒言遮擋和阻隔。(他)心情煩悶思想混亂,不知道何去何從。就前往拜見太卜鄭詹尹說:「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來決定。」詹尹就擺正蓍草拂凈龜殼說:「您有什麼賜教的啊?」
屈原說:「我是寧願忠實誠懇,朴實地忠誠呢,還是迎來送往,而使自己不會窮困呢?是寧願憑力氣除草耕作呢,還是游說於達官貴人之中來成就名聲呢?是寧願直言不諱來使自身危殆呢,還是跟從習俗和富貴者來偷生呢?是寧願超然脫俗來保全(自己的)純真呢,還是阿諛逢迎戰戰兢兢,咿咿喔喔(語無倫次地諂言獻媚)來巴結婦人呢?是寧願廉潔正直來使自己清白呢,
還是圓滑求全,像脂肪(一樣滑)如熟皮(一樣軟),來諂媚阿諛呢?是寧願昂然(自傲)如同(一匹)千里馬呢,還是如同(一隻)普普通通的鴨子隨波逐流,偷生來保全自己的身軀呢?是寧願和良馬一起呢,還是跟隨駑馬的足跡呢?是寧願與天鵝比翼齊飛呢,還是跟雞鴨一起爭食呢?這些選擇哪是吉哪是凶?應該何去何從?(現實)世界渾濁不清:蟬翼被認為重,千鈞被認為輕;黃鍾被毀壞丟棄,瓦鍋被認為可以發出雷鳴(般的聲音);讒言獻媚的人位高名顯,賢能的人士默默無聞。可嘆啊沉默吧,誰知道我是廉潔忠貞的呢?」
詹尹便放下蓍草辭謝道:「所謂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決定您自己的行為(吧)。龜殼蓍草實在無法知道這些事啊!」
【賞析】
《楚辭》篇名。王逸認為屈原所作,朱熹從其說。近世學者多認為非屈原作,但也還不能作定論。
篇中寫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復見」,為此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就前去見太卜鄭詹尹,請他決疑。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惡顛倒的一連串疑問,然後詹尹表示對這些疑問「龜策誠不能知事」,只好說「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顯然,《卜居》並非真的問卜決疑之作,只不過設為問答之語,以宣洩作者的憤世嫉俗之意而已。篇中多用譬喻,如「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等,形像鮮明,而且音節瀏亮,對比強烈,體現了激憤的情緒。
就形式而言,《卜居》全篇用對問體,凡提八問,重重疊疊而錯落有致,決無呆板凝滯之感。後世辭賦雜文中賓主問答之體,實即灠觴於此。
【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