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課後習題

高中語文課後習題

發布時間:2021-01-27 01:48:32

❶ 求高中必修1-5語文課後習題答案!急!!!

高中語文必修3《老人與海》課後習題2

第一問:這段描寫沒有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專但鯊魚屬來勢兇猛快捷形式的緊迫去立刻站實在讀者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復錘煉的日常用語,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它鮮明的體現了海明威文字的特點,如避免使用過多的描寫手法和形容詞,沒有華麗的辭藻,句子簡短,詞彙准確生動等。
第二問:這里所寫的是老人和鯊魚搏鬥的情景,多用動詞,鮮明生動。他將形象與讀者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這些描寫本來都是老人的所見所聞,但讀者讀來會不由自主的生出同樣的感覺,同驚恐,同緊張,同喜悅。這種感情作者並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們凝結在簡單、迅速的動作中,蘊涵在自然的行文中,由讀者自己去體會,顯示了海明威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❷ 高中語文人教版《林黛玉進賈府》課後習題三 答案

1:表現了王熙鳳的虛情假意,突出了她深的賈母寵愛和很高的身份地位。 2:因為林黛玉是賈母版很喜權歡的女兒的女兒,所以說像親孫女,暗投了賈母的歡心,同時,既高度贊揚了黛玉,也誇了其他人。 3:表現了她辦事周到,懂得察言觀色。 1:直率的語言說明了他的身份地位。 2:表現了他蔑視權貴,大膽挑戰封建思想。 3:任性率真的性格,不相信宿命的反叛精神。 1:據實回答,有教養。 2:迎合賈母,步步留心,處處注意的心理。

❸ 高中語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課後習題

一作者舉的下列例子分別說明一個什麼道理?試分別加以概括。
1.「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
3. 「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把握全文內容,提高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參考答案:
1.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斟酌文字,實際上是調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減,意味就隨著變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現不同的意境,使用什麼字眼,要由表現的意境來決定。
4.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游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5.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文學創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
二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
2.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3.宋代陸象山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是說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全班或分組討論:對朱光潛與馬南邨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了解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的優劣。
參考答案:
朱光潛在本文中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單就閱讀說,就是要求精讀,不放過一字一句,要細細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讀,就是古人說的,做到「字訓其義,句貫其意,文尋其脈,篇會其旨」,逐步進入「字會、意會、情會、理會、神會」的境界。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講的是另一種讀書方法。他認為,讀書主要在於「會意」,就是領會書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瑣、牽強的解釋。像讀經典著作,就是要領悟它的精神實質,而不能只死摳它的一些字句。
這兩種讀書方法各有長處和局限性。對於學生來說,應以精讀為主。
三作者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麼?試從自己的寫作體會或者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這個論斷。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本質和途徑。
參考答案:
文字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還沒有透徹,感情還沒有凝練,文字就會含糊。只有思想透徹、感情凝練,文字才會明確。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可舉的例子很多。例如:
1.《為了忘卻的記念》:「眼看朋輩成新鬼」改「忍看朋輩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變化。「眼看」,是眼睜睜看著的意思,說的是無力救助;「忍看」,則飽含悲憤之情。
2.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到江南岸」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既寫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機,又流露出喜悅興奮的心情。
3.《誰是最可愛的人》,原句「他們想騎車子也行,想走路也行,邊蹓躂、邊說話也行。那是多麼幸福呢!」最後一句改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思想感情由羨慕而調整為贊美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
四從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套板反應」及其危害性。
設題意圖:「套板反應」的現象在詩文中比比皆是,本題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這種現象及其危害性,為消除這種現象而努力。
參考答案:略。

❹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2《氓》課後練習

表現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單純天真,守規矩。表現為「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和「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表現了男主人公的混蛋,喜新厭陳舊,花花公子。表現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這是人教版的第一題答案,不知道您是不是呢?

我們的題目是:《衛風.氓》這首詩表現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詩句,談談這些感情是在哪裡體現的。

這可都是我自己寫的哦,沒有抄其他地方的。如果我是對的話,就把分給我吧,謝謝~~

❺ 高中語文必修4第十一課課後習題

一、

課文主要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廉藺交歡」三個典型事件進行描寫,在「完璧歸趙」中,表現出藺相如的有勇有謀;在「澠池之會」中,表現出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強暴。這兩個事件主要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廉藺交歡」中,表現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寬厚待人及「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精神,也表現了廉頗忠於國家、直率坦白、勇於改錯的品質。

二、

1.「怒發上沖冠」運用誇張手法,十分生動地形容出了藺相如的憤怒。

2.一個「睨」字就把那種與璧同存亡的堅決神態勾勒出來,也有著不把秦王強權放在眼裡的懾人氣勢。

3.「相視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喪而又無可奈何的樣子,秦王和群臣在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詞窮、無計可施、不知所措的尷尬情態躍然紙上。

4.此處寫藺相如與秦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兩種對照讓人叫絕。一方面,藺相如步步進逼,秦王不得不節節後退,從「怒,不許」到「不肯擊缶」,最後不得已「不懌,為一擊缶」,在步步進逼、層層激進中,秦王從氣勢洶洶到無可奈何再到狼狽不堪的過程和情狀得以鮮明的表現。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與秦王侍從的遲疑軟弱和退卻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相如一「張目叱之」,就掃盡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風。

三、

1.完,使動用法,使……完好無缺。

2.急,用作動詞,逼迫。

3.舍,動詞,安置住宿。

4.衣,動詞,穿。

5.廷,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

6.羞,意動用法,以……為羞。

7.先、後,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後。

四、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譯文:太史公說:知道將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氣的,死並不是難事,勇敢面對死亡這才是難事。當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身邊侍從的時候,就當時的形勢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士人卻往往因為膽小懦弱而不敢有這樣的表現。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力就伸張出來壓倒了敵國。回來後又對廉頗隱忍退讓,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就智慧和勇氣來說,他可以說是兼而有之啊!

這既是作者對藺相如的高度評價和熱情贊揚,也是作者創作動機和目的的揭示,從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歷史觀。

❻ 高中語文必修四雷雨的第23頁課後練習題第一大題答案

《雷雨》
1.關於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我們這里講的戲劇實際上是劇本,它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戲劇離不開戲劇沖突,它表現在人物性格的沖突上,具體表現為一系列的動作。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 (即台詞) 和舞台說明。
按照不同的標准,戲劇可以分為不同種類:
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話劇、歌劇、舞劇;
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為獨幕劇、多幕劇;
按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為歷史劇、現代劇;
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2.本文以「雷雨」為題的含義:
《雷雨》寫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醞釀,激化,在一個「天氣更阻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這一切都是在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之夜進行的,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同時,作者以象徵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3.本文的矛盾沖突
沖突是戲劇的主要特點之一。課文中出現的四個人之間有交叉的多重矛盾;以周朴園為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侍萍為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沖突。這是根本利益的沖突。
4.課文前面的「舞台說明」的作用是什麼?
提示: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又渲染了舞台氣氛,烘託了悲劇色彩,這種氣氛同劇情緊密配合,烘託了人物的煩躁、郁悶不安的情緒,不僅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務,而且感染了讀者或觀眾,也隨之產生一種壓抑感。同時,作者以象徵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這一點跟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相同的。
5.周朴園和魯侍萍的見面是偶然的,魯侍萍認出了周朴園,而周朴園並沒有認出魯侍萍,那麼魯侍萍為什麼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並當面斥責周朴園對她的迫害和30多年來的悲慘遭遇,而是以敘述別人的故事的口吻訴說自己的遭遇呢?
分析:30多年的悲慘遭遇和痛苦的經歷已經把她的性格磨煉得堅強又勇敢,她對殘酷的現實充滿了憤恨,但她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這一切不幸歸結於「報應」和「命運」;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園的「懺悔」中產生的某種輕信和諒解。在對話中,她既有意識地在隱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語言動作中不斷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徵,這正是劇中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的外在表現。
6.體味本文的潛如詞:
潛台詞就是演員所扮演的角色雖然嘴上未說,但心中已想;或嘴上這樣說,而心中卻那樣想;或嘴上已說完,而心中意未盡。潛台詞豐富內涵大大擴展了舞台語言藝術的延衍性深廣性。它常常藉助舞台提示並通過演員心神化一的表演而讓人體味、咀嚼。如:
A.魯侍萍找女兒來到周家,似曾相識的廳堂布置使她彷彿踏進舊夢,而櫃上那張「死去的太太的照片」使她明白命運確實讓她又跨進了三十年前同一個周家的門檻。這時周朴園走出來問她「這是太太找出來的雨衣么?」魯侍萍不由自主地「看著他」回答,這「看著他」三字提示,平靜的筆底 隱含著內心復雜的情感:三十年未見,容顏上還能找到當年的痕跡嗎?他還供著我的照片,保留著我當年生活的舊物,他真的還未忘舊情嗎?而我現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認不出來了嗎?魯侍萍雖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兩個孩子的周朴園,但她很自持,她沒有採取過激的行為舉動,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這間房子里呆一會兒,於是幾次將要下場又鬼使神差地被話頭牽住。
B.當她關上窗戶,慢慢地走向中門時,周朴園卻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園覺得她關窗戶的動作很眼熟:真像一個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這時,他內心開始將面前的「她」與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釋疑,在略帶沉思的交談中使迷霧逐步消散,真相逐漸明朗。動作、口音、生活地點、生活時間、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談,內心認定的份量愈趨沉重。終於,侍萍情不由已地挑出只有他們兩個知道的以絲線梅花補襯衣窟窿的隱私,於是,周朴園「徐徐立起」,「低聲」地說出「哦,侍萍!是你?」以上這一段時間中的台詞,未曾說出口的心理內容大大超過了舞台上所能耳聞的對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經歷奇跡般寄寓在簡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談中。而潛台詞的心理脈流令人心弦震顫,回味無窮。

❼ 高中語文必修三課後練習答案

觀點一荀子在本文中勉勵人們學習,認為後天的學習能改變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惡」的本質版,從而權具備「聖心」,成為君子。這是按封建上層階級的道德標准來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
觀點二荀子在文中提到的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在今天都值得繼承和借鑒。
需要補充發展的是:我們還應與時俱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但要合作學習,還要創造性的學習。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課後習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