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分類 翻譯方法 例子
名詞動用
前加動詞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詞後加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動詞替換 舍於其址(蓋房子)
名詞作
狀語
表形狀 像…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像犬一樣)
表態度 像對待…一樣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表方位 在…,從…,向… 孔子東游(向東)
表時間 每…,在… 歲賦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輦來於秦(乘車)
表處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詞
作動詞
狀語對譯法 敵人遠我(遠離)
補語對譯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動詞替換法 私我也(偏愛)
形容詞作名詞
形容詞+的+名詞 勞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
使動 名詞使動 使…成為什麼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成為王)
動詞使動 讓…做什麼 臣活之(使…活下來)
形容詞使動 使…變得怎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變得愚蠢)
意動 名詞意動 把…當作…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形容詞意動 認為…怎樣 成以其小,劣之(認為…不好)
『貳』 高中語文必修一古文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2)。晉 軍函陵(3),秦軍汜南(4)。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5):「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6),師必 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力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 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7)。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其亡矣。若 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8),君知其難也;焉用 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行李之往 來(10),共其乏困(11),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12)。許君焦瑕(13),朝濟而夕設版焉(14),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 (15),又欲肆其西封(16);不闕秦,將焉取之(17)?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泊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18),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說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困人之力 而敝之(20),不仁;矢其所與,不知(21);以亂易整(22),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注釋:
(1)以:因為。其:指鄭國。元禮於晉:指晉文公重耳流亡經過鄭國時,鄭文公未以禮相待。
(2)貳:兩屬,同時親附對立的雙方。
(3)軍:駐扎。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4)南:鄭國的汜水南面,在今河 南中牟南。
(5)佚之狐:鄭國大夫。
(6)燭之武:鄭國大夫。
(7)縋 (zhui):用繩子吊著重物。這里指把燭之武從城牆上吊下去。出:指出鄭國 都城。
(8)鄙:邊邑。這里指把遠地作為邊邑。
(9)東道主:東方路上 的主人,因鄭國在秦國的東邊。後世用這個同作「主人」的代稱。
(10)行 李:使者,外交官員。
(11)共:同「供」,供給。乏困:指資財糧食等物品 不足。
(12)嘗:曾經,賜:恩惠。晉君,指晉惠公。
(13)焦:晉國邑名,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附近。瑕:晉國邑名,在今河南靈寶東。
(14)濟:渡河。 版:築土牆用的夾板。設版:指建築防禦工事。
(15)封鄭:以鄭國為疆界。
(16)肆:放肆。這里的意思是極力擴張。
(17)焉:從哪裡。
(18)杞 (qi)子、逢(peng)孫、楊孫:三人都是秦國大夫。戍:駐守。
(19)微: 要不是。夫人:那個人,指秦穆公。
(20)因人:依靠他人。敝:傷害。
(21)所與:指友好國家,盟國。知:同「智」。
(22)亂:分裂。易:代替。整:團結一致。
荊柯刺秦王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②,盡收其地,進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⑥。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⑦。夫今樊將軍⑧,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⑨。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⑩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⑾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⑿!」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⒀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⒁。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⒂!」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見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
注釋:
本文選自《戰國策·燕策三》。
②〔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荊軻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③〔略〕掠奪,奪取。
④〔荊卿〕燕人稱荊軻為荊卿。卿,對人的敬稱。
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過易水了。旦暮,早晚,極言時間短暫。易水,在現在河北省西部,發源於易縣,在定興縣匯入南拒馬河。
⑥〔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微,假如沒有。謁,請。
⑦〔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現在去卻沒有什麼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
⑧〔樊將軍〕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⑨〔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秦王用一千斤金(當時以銅為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購,重賞徵求,重金收買。邑,封地。
⑩〔督亢〕現在河北省涿州東南一帶,是燕國土地肥沃的地方。
⑾〔說〕同「悅」,喜歡,高興。
⑿〔更慮之〕再想想別的辦法。更,改變。
⒀〔深〕這里是刻毒的意思。
⒁〔戮沒〕殺戮和沒收。重要的殺,其他的沒收入官為奴婢。
⒂〔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麼辦法罷了。顧,表輕微的轉折,不過、只是。
⒃〔善〕副詞,好好地。
⒄〔把〕握,抓住。
⒅〔揕(zhèn)〕刺。而燕國見陵之恥①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②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③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己,無可奈何,乃遂收盛④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⑤。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葯淬之⑦。以試人,血濡縷⑧,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⑨。乃令秦武陽為副⑩。荊軻有所待,欲與俱⑾,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⑿,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⒀!今提一匕首入不測⒁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⒂!」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⒃。高漸離⒄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⒅,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⒆,士皆瞋目⒇,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21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22,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23。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24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25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26,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27。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28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29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注釋:
①〔見陵之恥〕被欺侮的恥辱。見,被。陵,侵犯、欺侮。
②〔偏袒扼腕而進〕脫下一隻衣袖,握住手腕,走進一步。這是形容激動憤怒的樣子。偏袒,袒露一隻臂膀。
③〔拊(fǔ)心〕胸,這里形容非常痛心。
④〔盛〕念chéng。
⑤〔函封之〕用匣子裝起來。函,匣子。之,代樊於期的頭。
⑥〔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⑦〔以葯淬(cuì)之〕把毒葯在淬火時浸入匕首上。淬,把燒紅了的鐵器浸入水或其他液體中,急速冷卻,使之硬化。
⑧〔濡(rú)縷〕沾濕衣縷。濡,浸漬、沾濕。
⑨〔忤(wǔ)視〕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著目光看。
⑩〔為副〕作助手。
⑾〔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另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⑿〔遲之〕嫌荊軻動身晚了。遲,作動詞。
⒀〔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用的人。反,同「返」。豎子,對人的蔑稱。
⒁〔不測〕難以預料,不可知。
⒂〔請辭決矣〕我就辭別了。請,表示客氣,無義。
⒃〔既祖,取道〕祭過路神,就要上路。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⒄〔高漸離〕荊軻的朋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高漸離因為擅長擊築(竹製的樂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漸離得著機會,用築去打秦始皇,要為燕國報仇,沒打中,被殺。
⒅〔為變徵(zhǐ)之聲〕發出變徵的聲音。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
⒆〔慷慨羽聲〕聲調激憤的羽聲。
⒇〔瞋(chēn)目〕形容發怒時瞪大眼睛的樣子。
21〔終已不顧〕始終不曾回頭。形容意志堅決。
22〔持千金之資幣物〕拿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幣,禮品。
23〔厚遺(wèi)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優厚地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24〔振怖〕懼怕。振,通「震」。
25〔比〕並,齊。
26〔給貢職如郡縣〕像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賦稅。給,供。
27〔奉守先王之宗廟〕守住祖先的宗廟。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國土。
28〔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動詞,後一「使」是名詞。
29〔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聽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荊軻奉①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②。至陛③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④,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⑤,使畢使於前⑥。」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⑦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⑧。拔劍,劍長,操其室⑨。時恐急,劍堅⑩,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⑾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⑿。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⒀;諸郎中⒁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⒂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⒃!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⒄,乃引⒅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⒆。</FONT>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⒇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21 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注釋:
①〔奉〕兩手捧著。
②〔以次進〕按先後順序進來。
③〔陛(bì)〕殿前的台階。
④〔顧笑武陽〕回頭沖武陽笑。顧,回頭看。
⑤〔少假借之〕稍微原諒他些。假借,寬容,原諒。
⑥〔使畢使於前〕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⑦〔發〕打開。
⑧〔自引而起,絕袖〕自己掙著站起來,袖子斷了。引,伸、掙。
⑨〔操其室〕握住劍鞘。室,指劍鞘。
⑩〔劍堅〕劍插得緊。
⑾〔還〕通「環」,繞。
⑿〔卒(cù)起不意,盡失其度〕事情突然發生,沒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態。卒,同「猝」。
⒀〔尺兵〕指尺寸之兵器。
⒁〔郎中〕宮廷的侍衛。
⒂〔提(dǐ)〕擲擊。
⒃〔負劍〕推劍於背。
⒄〔廢〕殘廢,傷殘倒地。
⒅〔引〕舉起。
⒆〔被八創(chuāng)〕(荊軻)受了八處劍傷。被,受。創,傷。
⒇〔箕踞〕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簸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21〔劫〕強取、威逼(其訂立盟約)。 鴻門宴[《鴻門宴》原文]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棗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棗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壁,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叄』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有什麼成語
1.崢嶸歲月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風華正茂 正是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年輕有為.
3.揮斥方遒 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4.百舸爭流 形容群舟爭相行駛。
5.天倫敘樂 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樣子。
6.危在旦夕 形容危險即在眼前。
7.從諫如流 指聽從好的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一樣順暢自然,形容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8.洞若觀火 就像黑夜裡看火一樣,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為進 表面上退卻,其實准備進攻的一種戰略或戰術。
10.化險為夷 將危險轉化為平安。
10.放浪形骸 指行為放縱,不受約束。
11.一去不復返 一去之後就不再回來。
12.圖窮匕首 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
13.悲歌擊築 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14.切齒拊心 形容憤恨到極點。
這里的比較全
http://wenku..com/view/f2401f1ab7360b4c2e3f64be.html
『肆』 高中 語文必修一 必修二 的文言虛詞解釋 和用法 乃 乎 何
乃 基本字義
1. 才:今~得之。「斷其喉,盡其肉,~去」。
2. 是,為:~大丈夫也。
3. 竟:~至如此。
4. 於是,就:「因山勢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時」。
5. 你,你的:~父。~兄。「家祭無忘告~翁」。
詳細字義
1. 你,你的 [your]
余嘉乃勛。——《左傳·僖公十二年》
幾敗乃公事。——《漢書·高帝紀上》
誰謂乃公勇者?——《史記·淮南衡山傳》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父親)。——陸游《示兒》
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親);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親);乃兄
3. 他的 [his]
乃心在咸陽。—— 曹操《蒿里行》
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稱別人的父親);乃老(他的父親);乃堂(他的母親)
5. 此,這個 [this]
吾聞之,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6. 又如:乃今(如今;從今);乃者(往日;從前)
7. 這樣,如此 [so]
子無乃稱。——《莊子·德充符》
8. 又如:因山勢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爾(如此;這樣);乃若(至於)
〈動〉
1. 是,就是 [be]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又如:真乃英雄好漢;失敗乃成功之母;乃是(卻是)
〈副〉
1. 剛剛,才,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 [just 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經·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
2. 只,僅僅 [only then]。如:唯虛心乃能進步
3. 竟,竟然 [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韓愈《師說》
4. 卻 [at the same time]
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卻每天尋找可買的合適的土地房屋。)——漢· 劉向《列女傳》
5. 於是;就 [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齋志異·狼三則》
乃令張儀佯去 秦,厚幣委質事 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婉貞揮刀奮斫…敵乃紛退。——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又如:乃遂(就,於是);乃其(於是,就)
〈連〉
1. 可是,然而 [but;however]
乎 基本字義
1.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汝識之~(嗎)?
2. 文言嘆詞:陛下與誰取天下~(呀)!
3. 文言介詞,相當「於」(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在~。無須~。異~尋常。
4. 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巍巍~。鬱郁~。
5. 古同「呼」,嗚呼。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聲音上揚,下面的符號表示舒氣。「乎」是「呼」的本字。當「乎」借作語氣詞、介詞用之後,就另造了一個從「口」的形聲字「呼」。本義:吐氣)
2. 同本義 [exhale]
3. 「呼」的古字。呼喚;召喚 [call]。如:乎號
〈語〉
1. 表示疑問或反詰
汝識之乎?——蘇軾《石鍾山記》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遠者涼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後漢書·列女傳》
斷斯織乎。
不亦精乎。
2. 相當於「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可乎。——《列子·湯問》
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學有難易乎。
3. 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
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左傳》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史記》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於「啊」、「呀」
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
5. 表示推測語氣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
願見之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得無苦貧乎。——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於「啊」、「呀」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
7. 表示商榷語氣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韓非子》
8. 表示肯定語氣
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韓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頓,舒緩語氣,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認識一致以後,於是乎就大幹起來;不外乎兩點,一是鬥志,一是斗膽
〈介〉
1. 於;在 [in;at]。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屈原《離騷》
今雖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於;從 [from] 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哀十四年》
3. 於;在 [in]。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楚人生乎 楚,長乎 楚,而 楚言。——《呂覽·用眾》
4. 於;從 [from]。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
叫囂乎東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國策》
5. 於;因為;由於;在於 [because]。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不動乎眾人之非譽。——《荀子》
德盪乎名,知出乎爭。——《莊子》
6. 於;按照;根據 [according to]。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准則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禮記》
7. 於,對。引進動作產生的對象 [to]
何 基本字義
1. 疑問代詞(a.什麼,如「~人?」b.為什麼,如「~必如此?」c.哪樣,怎樣,如「~不?」「~如?」d.哪裡,如「~往?」e.發表反問,如「~樂而不為?」)。
2. 副詞,多麼:~其壯哉!
3. 姓。
詳細字義
1. 什麼 [what]
何節奄忽,蹄足灑血?——《文選·宋玉·高唐賦》。注:「何,問辭也。」
何調翰之喬桀?——《文選·潘岳·射雉賦》。注:「何,疑問之辭也。」
何以自繪。——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何異斷斯織。——《後漢書·列女傳》
2. 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難;何干(有什麼相干)
3. 怎麼樣 [what]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
如土石何。
問女何所思。——《樂府詩集·木蘭詩》
得錢何所營。——唐· 白居易《賣炭翁》
何苦而不平。——《列子·湯問》
何不以鋸中。——三國魏· 邯鄲淳《笑林》
何憂令名不彰。——《世說新語·自新》
羌笛何須怨楊柳。——唐· 王之渙《涼州詞》詩
4. 又如:何居(何故);何者(為什麼);何意(為什麼,何故);何緣(為什麼)
5. 哪裡,什麼地方 [where]
笑問客從何處來。——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何處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6. 又如:何往;此行何去?;何從(哪裡);何止(哪裡止,不止)
7. 誰 [who]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萬章下》
不知何氏之女。——《後漢書·列女傳》
8. 哪樣,哪點 [which]
何有於我哉?(哪一樣我能有呢?這是孔子自謙的話。)——《論語》
〈動〉
1. 問,盤問,詰問 [ask]
陳列兵而誰何。——《史記·秦皇紀》
2. 又如:誰何(盤問是誰)
3. 通「訶(呵)」。譴責;呵斥 [berate;excoriate]
何,與訶通。——《正字通》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內以安。——《新唐書》
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自冠氂纓。——《漢書·賈誼傳》
〈副〉
1. 豈:怎 [how]。如:何以這樣?;幾何?
2. 甚;多麼 [very;how]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唐· 李白《古風》
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門行》
〈語氣〉
1. 句中語氣詞,相當於「啊」
隱隱何甸甸。——《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另見 hè
『伍』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有什麼成語
綠草如茵滄海一粟、長歌當哭、察言觀色、逆來順受、毛骨悚然、博聞強記、水泄不通、從容不迫、洋洋灑灑、迥乎不同、面面相覷、叱吒風雲、涕泗交流、風和日麗
『陸』 高中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分享]高中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梳理(1)
高中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梳理(1)
向青春舉杯
字音部分:
橘(jú)子 百舸(gě)爭流 寥(liáo)廓
揮斥方遒(qiú) 崢嶸(zhēng róng)歲月 浪遏(è)飛舟
灰燼(jìn) 脊(jǐ)骨 礦藏(cáng )
閃爍(shuò) 戰栗(lì) 倔強(jué jiàng)
崛(jué)起 迷惘(wǎng) 晨曦(xī)
沉湎(miǎn ) 眷(juàn)戀 惆悵(chàng)
摯(zhì)友 抹煞(shā) 摭(zhí)拾
廢寢(qǐn)忘食 橫(hèng)蠻 遨(áo)游
引吭(háng)試啼 甫(fǔ)健 翱(áo)翔
枝椏(yā) 茁(zhuó)壯 磕絆(kē bàn)
谷穗(suì) 干癟(biě) 入不敷(fū)出
敷(fū)演 衡量(liáng) 嚙噬(niè shì)
泵(bèng) 妥帖(tiē) 甄(zhēn)別
纖(xiān)巧 覷(qū) 坨(tuó)
商榷(què) 思忖(cǔn) 巷(hàng)道
墓冢(zhǒng) 屏窒(bǐng zhì) 不啻(chì)
悄(qiǎo)然 犄(jī)角 噗噗(pū)跳
詞語部分:
檢點:(1)查考符合與否;查點。(2)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語行為)。
敷演:敘說並加以發揮。
甄別:審查辨別。
絕倫:獨一無二;沒有可以相比的。
思忖:思量。
商榷:商討。
勾銷:取消;抹掉。
巷道:采礦或探礦時在山林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於運輸和排水,也用於通風。
不啻:如同。
犄角:(1)角落。(2)動物的角。
座右銘:寫出來放在座位旁邊的格言。
光宗耀祖:為宗族爭光,使祖先顯耀。光,有面子;宗,宗族;耀,顯耀;祖,祖先。
汗流浹背:汗流得滿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現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濕透了。浹,濕透。
不毛之地: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
痴心妄想:一心想著不可能實現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痴心:沉迷於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誕的打算。
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抱怨天、責怪別人。怨,怨恨;天,命運;尤,責怪,歸罪。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妄,胡亂的;菲薄:小看、輕視。
鬼迷心竅:鬼怪迷惑住心竅。指對問題認識不清。
恪盡職守:謹慎而盡力地做好所從事的工作。
瞠目結舌:瞪眼翹舌說不出話來。形容窘迫或驚呆的樣子。瞠,瞪著眼睛;結舌,翹起舌頭落不下。
苟延殘喘:勉強延續臨死前的喘息。比喻暫時勉強維持生存。苟,暫且,勉強;延,延續;殘喘,臨死前的喘息。
文本選萃:
生命如四季。
……可我懂得我沒有權利逃避在給予我生命的同時所給予我的責任。我無須問為什麼,也無須想有沒有結果。我不應白白地耗費時間,去無盡地感慨生命的艱辛,也不應該自怨自憐命運怎麼這樣不濟,偏偏給了我這樣一塊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緊牙關,悶著腦袋,拼卻全身的力氣,壓到我的犁頭上去。我決不企望有誰來代替,因為在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塊必得由他自己來耕種的土地。
——張潔《我的四季》
點撥:(1)直面艱難困苦是生命賦予的責任;
(2)命運掌握在挑戰者手裡;
(3)腳踏實地才能走出精彩的人生;
(4)心態決定著人生前程。
馬克思17歲中學畢業考試時就寫下《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科學而崇高地規劃了自己的人生。
點撥:(1)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2)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瑕的偉大人物。
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
——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點撥:(1)幸福不只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付出;
(2)在「小我」與「大我」間抉擇。
寫作借鑒:
《沁園春·長沙》
對比手法的運用。運用了多組對比使其所描繪的形象更加鮮明。「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是動態的對比,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與被詩人視為糞土的「萬戶侯」是明比,「萬類」的自由與民生的壓抑是暗比。
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的語言。「萬」言山之多,「遍」寫紅之廣,「擊」描畫雄鷹矯健的身姿,「翔」描繪游魚在水中自由自在、輕快自如的神態。
《我的四季》
清晰的寫作思路——四季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張潔將生命的勞作、艱辛、期待、收獲濃縮在「四季」里,寫了播種的春,耕耘的夏,收獲的秋,還有在回顧的冬,讓讀者與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樂。
《我的五樣》
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襯托、對比、比喻等。用空氣、水、陽光對生命的寶貴襯托鮮花的可貴,生命固然重要,但沒有鮮花存在的生命會失去多少的光彩。用空氣、水、陽光、鮮花來襯托筆,前四樣東西固然可貴,可它們和寫作的筆一比,都不是最寶貴的。用同學們寫的父母、孩子、愛人與自己想寫的筆作對比,在諸多的忍痛割愛後,還是強調了自己對筆鍾愛的理由。比喻運用也很妥帖,如「萬物好似壓縮成超市貨架上的物品,擺在那裡等待你的挑選。貨筐是那樣小,世上的林林總總,只有五樣可以塞入。」
獲得教養的途徑
字音部分:
跬(kuǐ)步 鍥(qiè)而不舍 經傳(zhuàn)
麻痹(bì) 戕(qiāng)害 符籙(lù)
召(zhào)喚
詞語部分:
戕害:傷害。
青出於藍: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青,靛青;藍,蓼藍之類可作染料的草。
鍥而不舍: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恆心,有毅力。鍥,鏤刻;舍,停止。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仰視的樣子。
舉一反三: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反,類推。
文本選萃:
赫爾曼·黑塞認為真正的修養不應當追求功利,而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完善」。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人們在用心研究經典作品之後,便能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點撥:(1)塑造心靈;(2)培養人格;(3)增強修養;(4)潛心讀書;(5)經典的力量。
真正的修養一如真正的體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勵,隨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於永恆之中。
——赫爾曼·黑塞《獲得教養的途徑》
點撥:(1)修養沒有極致,而是一輩子的事;
(2)執著才能永恆。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荀子《勸學》
點撥:藉助於外物往往能讓理想早日成為現實。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點撥:(1)持之以恆方有成效;(2)優勢與劣勢。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師說》
點撥:(1)博採眾長者可成大器;
(2)學識的高下不完全取決於年齡的大小;
(3)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4)我們要敢於超越前人。
寫作借鑒:
《勸學》
巧妙設喻。以常見的道理或現象設喻,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也有感染力。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靈活有變,形式多樣:有的寓道理於比喻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不舍」等;有的反復設喻說明道理,如連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舟楫、假輿馬」等五個比喻,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設喻方式富於變化,把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有的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等;有的正反設喻,如「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蚓」和「蟹」等。
《師說》
正反對比論證。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從三個方面作對比,論述從師而學的必要性。先以「古之聖人」的「從師而學」與「今之眾人」的「恥學於師」作對比,再以人們為子「擇師而教之」與自身「則恥師焉」作對比,最後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對比。三組比較形成鮮明對照,彰顯不從師而學的荒謬,對當時的不良風氣作了有力的批判。
自測練習: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作解釋:
1、 輮以為輪。
2、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君子生非異也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6、或師焉,或不焉
解釋下列句中的古今異義詞:
1、輮以為輪
2、金就礪則利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而神明自得
5、古之學者必有師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吾從而師之
8、今之眾人
9、小學而大遺
10、弟子不必不如師
試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4、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6、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7、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8、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9、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柒』 急求高中語文必修一二成語整理及解釋 人教版的 謝謝!!!
好多哎。 你啥時候用,我給你整理整理。。。
『捌』 高中必修一語文《雨巷》意思
象徵意義:
「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的象徵;
「雨巷」象徵著坎坷而迷版茫的人生道路;
「撐著權油紙傘」,「獨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徵;
「撐著雨傘,獨自彷徨」象徵著在迷茫中獨自思索和尋求;
「頹圮的籬牆」是家園的破落與環境總值的低潮的象徵;
「雨的哀曲」是環境凄苦、遭際不幸的象徵。
『玖』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有什麼成語
滄海一粟、察言觀色、水泄不通、洋洋灑灑、毛骨悚然、面面相覷、從容不迫、長歌當哭、綠草如茵、逆來順受、叱吒風雲、迥乎不同、博聞強記、涕泗交流、風和日麗、任勞任怨
『拾』 高中語文必修一課本成語匯總
不三抄不四bùsānbùsì
[釋義襲] 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倫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語出]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不一而足。」
[正音] 不;不能讀作「bú」。
[辨形] 四;不能寫作「肆」。
[近義] 不倫不類 非僧非俗
[反義] 一本正經 正襟危坐 堂堂正正
[用法] 含貶義。多用來形容人的品行不端。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見「不倫不類」。(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