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言文 公輸 翻譯
公輸盤給楚國製造雲梯這種器械,製成之後,將要要用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內了
這個消息,從齊國出發容,走了十天十夜,到達郢地,拜見公輸盤。
公輸盤說:「先生有什麼教導呢?」
墨子說:「北方有欺侮我的人,我想藉助您的力量殺掉他。」
公輸盤不高興了。
墨子說:「請允許我獻給您十金。」
公輸盤說:「我崇尚仁義從不殺人。」
墨子站起來,拜了兩拜,說:「請允許我向你說一些話。我在北方聽說您製造
雲梯,將要用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過呢?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而在人口
方面很少,(現在楚國引起戰爭)犧牲原本不足的人口而去搶奪原本有多的土
地,不能說是聰明;宋國沒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愛;你知道(楚王這
樣做不對的)道理,卻不(和楚王)據理力爭,不能說是忠誠;(你和楚王)爭
論了而達不到想要的結果,不能說是剛強;你崇尚仁義不肯幫我殺死(欺負我
的)一個人,卻甘心(為楚國攻打宋國而)殺死很多人,不能說是明白類推的道
理。」
公輸盤被說服了。
B. 《公輸》文言文翻譯
原文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譯文
公輸盤給楚國製造雲梯這種器械,製成後,准備用它攻打宋國。墨子知道這件事後,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到達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去見公輸盤。 公輸盤說:「先生您有什麼見教嗎?」 墨子說:「北方有個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殺了他。」公輸盤很不高興。 墨子說:「請允許我奉送給你十金(作為殺人的報酬)。」 公輸盤說:「我堅守道義,決不能平白無故地殺人。」 墨子站起身來,拜了兩拜,說:「請允許我解說這件事。我在北方聽說您製造了雲梯,要用它攻打宋國。請問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有多餘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人民,發動戰爭去殺害缺少的人民,卻去爭奪多餘的土地,損失不足的而爭奪有餘的,不能算這是明智;宋國沒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說這是仁愛;明知這樣做不智不仁卻不去勸阻,不能說這是盡忠;去諫諍瞭然而沒有成功,不能說這是盡力;你遵守道義不殺少數人卻殺多數人,不能說這是明白事理。」 公輸盤被說服了。(理屈辭窮,心裡不服。) 墨子說:「既然這樣,但是為什麼不停止攻宋呢?」 公輸盤說:「不行,我已經把造雲梯的事對楚王說過了。」 墨子說:「為什麼不引見我見楚王呢?」 公輸盤說:「好吧。」 墨子拜見楚王,說:「假如現在有這么一個人,舍棄自己華麗的車子,卻想去偷鄰居的破車;舍棄自己錦綉衣裳不穿,卻想去偷鄰居的粗布衣服;放著自己的好飯好菜不吃,卻想去偷吃鄰居粗劣的食物。大王認為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楚王說:「這個人一定是患有偷盜的毛病了。」 墨子說:「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的土地方圓五百里。這就好像華麗的車子同破車子相比。楚國有大湖,犀兕(sì)麋鹿到處都是,長江漢水裡的魚、鱉、黿魚、鱷魚多的天下無比,宋國就像人們所說的沒有野雞野兔鯽魚的地方。這就好像好飯好菜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國有高大的松樹梓樹楩樹楠樹樟樹(名貴木材),宋國卻連多餘的的樹都沒有。這就好像華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認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國,這種做法就和這個患偷盜病的人的情況一樣。」 楚王說:「你說得對呀!雖然如此,不過公輸盤給我製造雲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國。」 於是,召見公輸盤。先生墨子解下衣帶當作城牆,用木片當器械。公輸盤一連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墨子一次又一次的抵禦他。公輸盤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衛方法還有綽綽有餘。 公輸盤屈服了,但他說:「我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對付你了,但我不說。」 墨子也說:「我知道你用什麼方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 楚王問他們原因。 墨子說:「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是想要殺死我。殺了我,宋國守不住了,於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經拿著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國城牆上等待楚國的軍隊進攻。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 楚王說:「好吧。我不攻打宋國了。」
C. 初三語文文言文翻譯 公輸
公輸盤替楚國製造雲梯這種器械,製成後,准備用它攻打宋國。墨子知道這件事後,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到達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去見公輸盤。
公輸盤說:「先生您有什麼見教嗎?」
墨子說:「北方有個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殺了他。」公輸盤很不高興。
墨子說:「請允許我奉送給你十金(作為殺人的報酬)。」
公輸盤說:「我本來依理不殺人。」
墨子站起身來,拜了兩拜,說:「請允許我說明我的來意。我在北方聽說您製造了雲梯,要用它攻打宋國。請問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有多餘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人民,發動戰爭去殺害缺少的人民,卻去爭奪多餘的土地,不能算這是明智;宋國沒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說這是仁愛;明知這樣做不智不仁卻不去勸阻,不能說這是盡忠;去諫諍瞭然而沒有成功,不能說這是盡力;你遵守道義不殺少數人卻殺多數人,不能說這是明白事理。」
公輸盤被說服了。(理屈辭窮,心裡不服。)
墨子說:「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停止攻宋呢?」
公輸盤說:「不行,我已經把造雲梯的事對楚王說過了。」
墨子說:「為什麼不向王引進我呢?」
公輸盤說:「好吧。」
墨子拜見楚王,說:「假如現在有這么一個人,舍棄自己華麗的車子,卻想去偷鄰居的破車;舍棄自己錦綉衣裳不穿,卻想去偷鄰居的粗布衣服;放著自己的好飯好菜不吃,卻想去偷吃鄰居粗劣的食物。大王認為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楚王說:「這個人一定是患有偷盜的毛病了。」
墨子說:「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的土地方圓五百里。這就好像華麗的車子同破車子相比。楚國有大湖,犀兕(sì)麋鹿到處都是,長江漢水裡的魚鱉黿(yuán)鼉(tuó)多的天下無比,宋國就像人們所說的沒有野雞野兔鯽魚的地方。這就好像好飯好菜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國有高大的松樹梓樹楩樹楠樹樟樹(名貴木材),宋國卻連大的樹都沒有。這就好像華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認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國,這種做法就和這個患偷盜病的人的情況一樣。」
楚王說:「你說得對呀!雖然如此,不過公輸盤給我製造雲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國。」
於是,召見公輸盤。先生墨子解下衣帶當作城牆,用木片當器械。公輸盤一連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墨子一次又一次的抵禦他。公輸盤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衛方法還有綽綽有餘。
公輸盤屈服了,但他說:「我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對付你了,但我不說。」
墨子也說:「我知道你用什麼方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
楚王問他原因。
墨子說:「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是想要殺死我。殺了我,宋國守不住了,於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經拿著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國城牆上等待楚國的軍隊進攻。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
楚王說:「好吧。我不攻打宋國了。」
D. 人教版初三下語文所有古文原文
1公輸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步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歟(yú)?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fá)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wèi)失其本心。
4《莊子》故事兩則
惠 子 相 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5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6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7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8《詩經》兩首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E. 文言文《公輸》的全部解釋公輸
公輸盤給楚國製造雲梯這種器械,製成後,要拿去攻打宋國。
墨子聽到這個消息,就從魯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達郢都,去見公輸盤。
公輸盤說:「先生有什麼指教呢?」墨子說:「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殺掉他。」
公輸盤不高興了。
墨子說:「請讓我奉送給您十金。」
公輸盤說:「我是講道義的人,絕不能平白無故殺人。」
墨子站起來,拜了兩拜,說:「請讓我說幾句話。我在北方聽說您造了雲梯,要拿去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眾,如今去殺害自己缺少的民眾而爭奪自己並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說是聰明。宋國並沒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愛。懂得這個道理,卻不據理力爭,不能說是忠誠。爭論而達不到目的,不能說是堅強。自己說講道義,殺少量人還懂得不合理,卻要去殺眾多的人,不能說是明白事理。」
公輸盤被說服了。
墨子說:「那麼,為什麼不停止攻宋呢?」
公輸盤說:「不能,因為我已經對楚王說過了。」
墨子說:「(您)為什麼不介紹我去見楚王呢?」
公輸盤說:「好吧。」
墨子見了楚王,說:「現在這里有個人,拋掉自己華麗的車子,看到鄰人有破車子便想去偷;拋掉自己的錦綉衣裳,看見鄰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拋掉自己的白米肥肉,看見鄰人有糟糠便想去偷。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楚王說:「(這個人)一定患了偷竊病了。」
墨子說:「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的土地方圓只有五百里。這就好像華麗的車子和破車子相比。楚國有雲夢澤,那裡滿是犀兕、麋鹿之類,長江、漢水裡的魚、鱉、黿、鼉多得天下無比,宋國真像人們說的那樣,是個連野雞、兔子、鯽魚都沒有的地方。這就好像白米肥肉和糟糠相比。楚國有松、梓、、楠、樟這些大樹,宋國卻沒有什麼大樹。這就好像錦綉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認為大王攻打宋國,正和這個害偷竊病的人一樣。」
楚王說:「對呀!雖然是這樣,但是公輸盤給我造好雲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國。」
於是,楚王召見公輸盤。墨子解下衣帶當作城,用竹片當器械。公輸盤一次又一次地設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擋住了他。公輸盤的攻城器械都用盡了,墨子的守城辦法還綽綽有餘。
公輸盤技窮了,但他說:「我知道怎麼對付你了,可是我不說。」
墨子也說:「我也知道你要怎麼對付我,可是我也不說。」
楚王問這是怎麼回事。墨子說:「公輸盤的意思,只不過是想要殺死我。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拿著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國城上等待楚國來進攻了。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保衛宋國的人。」
楚王說:「好啦!我不攻打宋國了。」
F. 在初中九年級課本文言文《公輸》中,主人公是墨子,為什麼課文名字叫「公輸」
在《墨子》中,每篇文章的命名都有一個規律:以文章的第一個詞作為題目.在《公輸》這篇文章中第一句話是: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所以命名為公輸.
G. 文言文《公輸》的全部解釋
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魯國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國國都郢,會見公輸盤。公輸盤說:「您將對我有什麼吩咐呢?」墨子說:「北方有一個欺侮我的人,願藉助你殺了他。」公輸盤不高興。墨子說:「我願意獻給你十鎰黃金。」公輸盤說:「我奉行義,決不殺人。」墨子站起來,再一次對公輸盤行了拜禮,說:「請向你說說這義。我在北方聽說你造雲梯,將用它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有多餘的土地,人口卻不足。現在犧牲不足的人口,掠奪有餘的土地,不能認為是智慧。宋國沒有罪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知道這些,不去爭辯,不能稱作忠。爭辯卻沒有結果,不能算是強。你奉行義,不去殺那一個人,卻去殺害眾多的百姓,不可說是明智之輩。」公輸盤服了他的話。墨子又問他:「那麼,為什麼不取消進攻宋國這件事呢?」公輸盤說:「不能。我已經對楚王說了。」墨子說:「為什麼不向楚王引見我呢?」公輸盤說:「行
墨子見了楚王,說:「現在這里有一個人,舍棄他華麗的車,鄰居有破車,卻打算去偷;舍棄他的華麗的絲織品,鄰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卻打算去偷;舍棄他的美食佳餚,鄰居只有糟糠,卻打算去偷。這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楚王回答說:「這人一定患了偷竊病。」墨子說:「楚國的地方,方圓五千里;宋國的地方,方圓五百里,這就像彩車與破車相比。楚國有雲楚大澤,犀、兕、麋鹿充滿其中,長江、漢水中的魚、鱉、黿、鼉富甲天下;宋國卻連野雞、兔子、狐狸都沒有,這就像美食佳餚與糟糠相比。楚國有巨松、梓樹、楠、樟等名貴木材;宋國連棵大樹都沒有,這就像華麗的絲織品與粗布短衣相比,從這三個方面的事情看,我認為楚國進攻宋國,與有偷竊病的人同一種類型。我認為大王您如果這樣做,一定會傷害了道義,卻不能據有宋國。」楚王說:「好啊!即使這么說,公輸盤已經給我造了雲梯,一定要攻取宋國。」
於是又叫來公輸盤見面。墨子解下腰帶,圍作一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作為守備的器械。公輸盤九次陳設攻城用的機巧多變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進攻。公輸盤攻戰用的器械用盡了,墨子的守御戰術還有餘。公輸盤受挫了,卻說:「我知道用什麼辦法對付你了,但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你有什麼方法對付我,但我也不說。」楚王問原因,墨子回答說:「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是殺了我。殺了我,宋國沒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進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國的都城上等待楚國侵略軍呢。即使殺了我,守御的人卻是殺不盡的。」楚王說:「好啊!我不攻打宋國了。
墨子從楚國歸來,經過宋國,天下著雨,他到閭門去避雨,守閭門的人卻不接納他。所以說:「運用神機的人,眾人不知道他的功勞;而於明處爭辯不休的人,眾人卻知道他。」
H. 初三語文文言文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結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老實的人,所以不加註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
秦王氣勢洶洶的發怒了,對唐雎說:您也曾聽說過生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使百萬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普通平民發怒嗎?秦王說:普通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見識淺薄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光芒沖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般白色的雲氣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禍福的徵兆就從天上降下來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站立起來。
秦王的臉色馬上變軟和了,長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為什麼要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麼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卻倖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隆中對
諸葛亮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
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譯文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卧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玲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借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出師表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翻譯)
先帝開創的事業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蜀漢民力睏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候啊。然而朝中官員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外面捨生忘死,是因為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報恩啊。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發揚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言勸諫的道路啊!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升降官吏,評論人物,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如果有作姦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做了好事對國家有貢獻的,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思慮都忠誠純正,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以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便為時不遠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只希望在亂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挫折,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我接受命令以來,早晚憂慮嘆息,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三軍,率領他們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夠奉獻平庸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姦邪凶惡的敵人,振興漢朝,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考慮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無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誠的勸諫,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詢治國的良策,認識、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我接受您的恩澤,心中非常激動。
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公 輸
原文: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願藉子殺之。」公輸盤不悅。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穅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有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狐狸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圍有餘。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
譯文:
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國國都郢,會見公輸盤。公輸盤說:「您將對我有什麼吩咐呢?」墨子說:「北方有一個欺侮我的人,願藉助你殺了他。」公輸盤不高興。墨子說:「我願意獻給你十鎰黃金。」公輸盤說:「我奉行義,決不殺人。」墨子站起來,再一次對公輸盤行了拜禮,說:「請向你說說這義。我在北方聽說你造雲梯,將用它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有多餘的土地,人口卻不足。現在犧牲不足的人口,掠奪有餘的土地,不能認為是智慧。宋國沒有罪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知道這些,不去爭辯,不能稱作忠。爭辯卻沒有結果,不能算是強。你奉行義,不去殺那一個人,卻去殺害眾多的百姓,不可說是明智之輩。」公輸盤服了他的話。墨子又問他:「那麼,為什麼不取消進攻宋國這件事呢?」公輸盤說:「不能。我已經對楚王說了。」墨子說:「為什麼不向楚王引見我呢?」公輸盤說:「行。」
墨子見了楚王,說:「現在這里有一個人,舍棄他的華麗的絲織品,鄰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卻打算去偷;舍棄他的美食佳餚,鄰居只有糟糠,卻打算去偷。這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楚王回答說:「這人一定患了偷竊病。」墨子說:「楚國的地方,方圓五千里;宋國的地方,方圓五百里,這就像彩車與破車相比。楚國有雲楚大澤,犀、兕、麋鹿充滿其中,長江、漢水中的魚、鱉、黿、鼉富甲天下;宋國卻連野雞、兔子、狐狸都沒有,這就像美食佳餚與糟糠相比。楚國有巨松、梓樹、楠、樟等名貴木材;宋國連棵大樹都沒有,這就像華麗的絲織品與粗布短衣相比,從這三個方面的事情看,我認為楚國進攻宋國,與有偷竊病的人同一種類型。我認為大王您如果這樣做,一定會傷害了道義,卻不能據有宋國。」楚王說:「好啊!即使這么說,公輸盤已經給我造了雲梯,一定要攻取宋國。」
於是又叫來公輸盤見面。墨子解下腰帶,圍作一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作為守備的器械。公輸盤九次陳設攻城用的機巧多變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進攻。公輸盤攻戰用的器械用盡了,墨子的守御戰術還有餘。公輸盤受挫了,卻說:「我知道用什麼辦法對付你了,但我不說。」楚王問原因,墨子回答說:「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是殺了我。殺了我,宋國沒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進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經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國的都城上等待楚國侵略軍呢。即使殺了我,守御的人卻是殺不盡的。」楚王說:「好啊!我不攻打宋國了。」
墨子從楚國歸來,經過宋國,天下著雨,他到閭門去避雨,守閭門的人卻不接納他。所以說:「運用神機的人,眾人不知道他的功勞;而於明處爭辯不休的人,眾人卻知道他。」
魚我所欲也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鄉(通:向」過去,從前.下同)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種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事情,哪有不採用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飢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莊子故事兩則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color=Blue][size=4][譯文][/size][/color]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數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並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遇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麼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上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