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語文散文閱讀
(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第1—5題。
西部文化和西部開發
①中國西部是什麼概念?中國西部通常是指黃河與秦嶺相連一線以西,包括我國西北和西南的12個省市、自治區。這片廣袤的土地面積為54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57%;人口2.8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3%。
②西部是華夏文明的源頭。華夏祖先的腳步是順著水邊走的。長江上游出土過元謀人牙齒化石,距今約170萬年;黃河中游出土過藍田人頭蓋骨;距今約70萬年。這兩處古人類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約50萬年)的資格更老。
③西部地區不僅有廣闊的地域和悠久的歷史,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
④西部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秦皇漢武以後,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從而有了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佛隴深寺的暮鼓晨鍾。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在繼承漢晉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氣度,展現出__________的藝術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內涵。秦始皇陵兵馬俑、西夏王陵、樓蘭古國、布達拉宮、三星堆、大足石刻等歷史文化遺產,同樣為世界所矚目,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象徵。
⑤西部地區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發祥地。遵義、延安、紅岩村等革命聖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統。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為革命文藝發展的一面旗幟。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在短短的幾年裡,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這些寶貴的財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堅實基礎。
⑤西部地區又是我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這里生活著50多個少數民族,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少數民族。在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落後和交通的閉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貧困,卻也使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遠時代的藝術品種,成為珍貴的「活化石」,如納西古樂、戲曲、剪紙、刺綉、岩畫等民間藝術和宗教藝術。它們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猶如一個巨大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寶庫。
⑦西部地區擁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重視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加強對它們的搶救、保護、涵養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間文化生態環境,為推進西部大開發作出貢獻。
11.第①段從______________、行政區域、______________、人口數量等四個方面說明了「中國西部」的概念。
2.第②段中「華夏祖先的腳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元謀人、藍田人與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較,是為了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擇下列詞語,將序號分別填入下面句子的橫線處。
A.精美絕倫 B.博大精深 C.兼收並蓄
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氣度,展現出____________的藝術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內涵。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寫道:「在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落後和交通的閉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貧困,卻也使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遠時代的藝術品種,成為珍貴的『活化石』……」這段文字中的「貧困」意味著失去,「保留」意味著得到。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也充滿著這種「得」與「失」的辯證關系,「得」與「失」往往是相伴相隨的。請寫200字左右的議論性文字,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B. 初中語文現代記敘文散文小說的各類型題的答題技巧,
段落作用從結構內容來答;答題目的好處含義加內容在加作用的答,也就是要版先改概括文章,寫下主旨,權在分析作用。然後是語言類的題,有修辭寫修辭,有描寫也要寫上,都會給分,然後再套用格式,如比喻,把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的什麼,寫出了什麼情感。然後學會分析文學體裁,重點句一般在開頭與結尾,注意一下!
沒說到的題型可以再問,能多答就多答,多了不扣分,少了扣,而且多了說不定就萌到了。望能幫到你
C. 如何優化初中語文散文的閱讀教學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來,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之一。從語言色調看來,散文如素描,清淡、淡雅,它是智慧的結晶,是情感的宣洩。散文的筆法無拘無束,變化無窮,在散文的筆下,有奧妙無窮的大千世界,有微妙難測的內心世界。散文有時令我們愉悅,有時令我們沉思,有時令我們長嘆,有時令我們柔腸百轉……
筆者在執教期間,每周的學科備課活動中經常涉及大多數教師在講解散文時出現的問題,重視體裁卻淡化了散文的情感,消失了散文應有的味道。筆者深深感到教師經常重視的是問題、語法及思想內涵,缺失了散文的美感。因此,筆者認為這一問題是很有必要去探尋研究一番的,那麼,為何情味深長的散文通過閱讀教學,學生卻感覺索然無味呢?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教學案例:
一、揭示文章主旨,作者介紹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
2.檢查學生自讀效果。
3.分小節朗讀課文。
三、再讀文章,理清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與討論文章有關問題。
2.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給文章分段。
四、研讀課文,深入理解
逐段分析課文,加以討論探究。
五、品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
想必很多教師都這樣上過散文閱讀課吧!這樣上的閱讀課確實也有一些優點: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閱讀目標,從讀入手,指導學生學習散文;從初讀感知課文內容,到品讀文章語言,到體會作者情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從而整體把握文章脈絡。所以,很多時候被教師「慣性」演繹,這樣一來,雖然閱讀教學順風順水,四平八穩,但是詩意盎然的散文就被我們肢解得索然無味。這樣散文閱讀就變得單調、乏味,令學生聽得無趣,漸漸對散文就失去了學習興趣。那麼如何提高閱讀效率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
散文的教學包括分析散文和欣賞散文。分析散文,教師應該分析散文的情感之美和哲思之美,應挖掘作者所見所聞中的所思所感;同時理解文章的深刻底蘊。欣賞散文,欣賞文章的形式之美和語言之美。為了使我們的散文教學成為有效教學,我們教師應該這樣做。
一、指導學生欣賞散文的情感美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的八年級上冊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設置了在家庭災禍後父親送兒子遠行的背景,描述了父親送子的場面,細致入微地刻畫了父親為「我」買橘子的場景,以及「我」的幾次流淚的場景。對於這些,如果我們只是冷眼旁觀、漠然處之,就很難喚起我們的情感。我在對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換位思考,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切體會一個父親在家國兩茫茫之際送子遠行時的牽掛和不忍,和那種滿懷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復雜的心理感受,那麼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具有了審美意境後,教師就應放手讓學生通讀文章。學生自己感受語言材料,隨著學生心理活動和情感的投入,學生就會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讀中,教師可以選擇符合文章的、恰當的背景音樂來襯托文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級上冊《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中,在前半部分的「憶花」中,作者回憶起以前和現在的不愉快的事,我讓學生領悟作者的情感,引導學生朗讀時應該用低沉且略帶悲傷地語調朗讀;在後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機勃勃的紫藤蘿,心靈受到觸動,我又引導學生應該用輕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讀;在文章的最後「悟花」部分,我讓學生反復讀,細細地品味,體會課文的主旨。
二、指導學生欣賞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徵及其生活、場景等表層結構的分析上,要探索隱藏在作者背後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主觀感受。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魯迅的《風箏》中,進入中年的「我」,在回憶並自責青年時代曾奉行「長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殺兒童天性的錯誤,當「我」向當年的小兄弟認錯並期待原諒時,對方卻早已忘卻並詫異地笑著,使「我」陷入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而這種可貴的自責和寬容別人過錯的品質,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礎之上的。我在對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抓住親情和自省精神來突破,通過這樣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藝術構造的真諦。
所以我認為,散文文學作品的焦點,並不是為敘事而敘事、為寫人而寫人,它所表達的是對生活、社會、人生的獨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隱藏在作品中的信息,從而體會作品的哲思之美。
三、指導學生欣賞散文的形式美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朗讀課文,認真揣摩作者的思路,從結構入手,理清脈絡,使學生感悟到作品的結構之妙,感悟到作品的行文之理。例如,我在對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中,分析全文圍繞紫藤蘿花抒發感情,由看花、憶花、思花構成,層層深入地表達主旨。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來寫,越來越體現花的活潑熱鬧、生機勃勃;憶花,先寫「我」沉浸在「花朵的光輝中」,感受到「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然後寫花所受的苦難,最後寫花歷盡磨難又煥發生機;思花,作者開創理性的思考,領悟到生命的美好。我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由紫藤蘿花盛開的景象,體會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真理,表達了對頑強生命的贊嘆。
四、指導學生欣賞散文的語言美
散文是精緻的語言藝術,因此,我在散文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那些表情達意深刻的詞句,感受作者運用語言的美妙之處、深刻之意。例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花朵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這句中,用了「挨」「
接」「 推」「
擠」,四個動詞,通過擬人的手法,把花兒繁密、茂盛盛開的景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給人一種生動活潑、賞心悅目的感覺,使我們領略到紫藤蘿瀑布的美景。
五、結合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想像在散文閱讀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散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理解文章,想像散文中描寫的事物、描繪的景物,同時可以利用插圖或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建立廣闊的想像空間。例如,在閱讀《桂林山水》時,教師同時播放多媒體課件,學生通過視覺來體會作者的描寫,發揮想像,在腦海中浮現「舟在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麗畫卷;在閱讀朱自清的《春》里的語句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時,教師適時播放一些有關春天的歌曲或音樂,結合著視覺與聽覺感受,學生更容易體會作者的描寫,發揮想像,在腦海中浮現出生機勃勃的、絢麗多彩的春天。
綜上所述,教師應始終將情感投入到散文教學中,因為情感是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體驗。筆者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時刻注重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激發學生大膽地想像。在投入情感的同時,還要把多媒體課件適時進行播放,從而一步步對學生進行啟發,使學生動情,最終將情感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相結合,使初中散文閱讀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D. 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開題報告該怎麼寫
瞬息間,水從我指縫中滑過,略帶著眷戀與傾訴,那麼貼近,那麼真切……
我好奇,我對這透明、晶瑩的精靈充滿了遐想。於是,我追隨著它的流向,開始了對水的追求。
一
我靜靜地展開書卷,吟誦著,感嘆著。流水猶如那不可名狀的豪情,流入了我的心扉。
是的,當我踏入屈原生命最後一刻的故事時,我是震撼的,我眼前的一片滔滔流水在奔騰。這位偉人高昂著頭,坦然地面對奔騰的江水,將自己高超的志節與流水融為一體,向東奔流。他並沒有消逝,是流水,擁抱了他的熱情;也正是流水,接納了他的諫諍。
從那一刻起,我對流水充滿了敬佩,一種對歷史長河中的豪情的折服。
水在洶涌,在奔流,流動著激情與生命的活力……
二
書的倩影也印在了我的心間,流水激盪著我對自然的追求。於是,我踏入了自然,去尋求與流水渾為一體的萬物精髓。
我登上了高山,在山石之間的細微處找到了它——它是歡快的:小溪絲毫不為自己的微小而自卑,它勇敢地向前,因為前方有它的理想。逗泉水擊石,泠泠作響地,在流水擊動山石的輕快聲中,我聽到了生命的活力。
我隨著流水走去,總會發現那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也在流水的滋潤中微笑。而流水總會親切地淌過,溫情地撫摩它們的腦袋。
所有生靈在流水的協調間,有了生命的貼近……
三
流水伴著我回到了生活,生活在流水的盪漾中更加煥發出光澤。
我時常微笑著看流水無私地淌入桶中,開始了它的使命。它無怨無悔地洗去世俗中的污穢與疲憊,洗去了喧嘩與忙碌,只留得人們對明亮居室的贊美與感嘆。它默默地流著,很平凡,甚至總在我不經意間就化為蒸汽,悄然而逝。
在一次次的探尋中,我悟出了無私與平凡的身影。我對水所做過的一切有了更新的認識。或許,原本平凡無私的生命也與流水一樣善良,在不經意間流出幸福與溫馨吧。
流水淌過了我的心田,令我神清氣爽。我學會了奉獻,也學會了感悟生命……
每個生命都如流水,綿長地流淌著。我們應該讓它流出精彩,流出價值。
又一陣流水,淌過了生命最需滋潤的深處。
E. 初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公式)
我們知道初中語文成績的高低關鍵在於作文和閱讀,而閱讀答題的關鍵在於對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下面給大家提供一些初中語文閱讀的解題技巧。
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
(第一個方面,就是下面的一至七部分,我們先對記敘文的基本知識、專業術語作了解,這些是看懂題目的基礎,也是答題的必要准備;然後以下第八部分往後的,是咱們答題時會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及應對辦法,很是實用。這些都需要同學慢慢積累、慢慢理解,在平時訓練與模考中努力總結,閱讀分數提高指日可待。)
一、記敘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 經過 結果。
二、記敘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順敘:指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時間先後),如《皇帝的新裝》。 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楚,有頭有尾,給人鮮明的印象。
倒敘: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然後再按順序進行敘述。 作用: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
插敘(追敘):在順敘的過程中,由於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情節的敘述,插入有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如《羚羊木雕》
作用:補充、襯托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物或事件),豐富了情節,深化了主題。把……起因或過程交代得更清楚。
三、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抒情 議論 說明
A、記敘: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待、陳述。
B、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D、議論: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評價
E、說明:是對事物與事理進行的解釋和介紹。
四、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1、人物描寫
外貌描寫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思想性格等。 神態描寫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
動作描寫 作用: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
語言描寫 作用: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
心理描寫 作用: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2、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天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 ,寫景就是為了抒情 烘託人物的„心情、預示人物的„命運、渲染„環境氣氛、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 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渲染„環境氣氛。襯託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
3、細節描寫
4、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5. 描寫的角度 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
五、修辭方法: 比喻 擬人 排比 誇張 反復 借代 反問 設問 引用 對比 反問 1、常用修辭方法
(1)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事物的„特點; 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2)擬人 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 其作用是使所寫"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生動,表意豐富。
(3)誇張: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讀者的強烈共 鳴。
(4)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強調了+對象+特性 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 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5)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 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6)引用:說明文、記敘文: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趣味盎然。 在議論文中,作為論據可以增強語言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充分。
(7)設問:作用: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思考,吸引讀者。 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可以有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 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8)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9)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 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10)對比:突出強調其中某一對象的„特點。
(11)反復:強調了„情感;強調了„內容
例1:"盼望著,盼望著,„„"強調了盼望的急切。
(12)反語: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 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六、寫作手法及作用:
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寫作手法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想像、聯想、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設置懸念、象徵、借景抒情、抑揚結合、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運用第二人稱抒情、卒章顯志、巧設懸念、首尾呼應、鋪墊映襯、一線串珠、明線暗線等。
常用具體如下:
(1)擬人手法 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徵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或描寫對象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寫。 以次要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
(8)欲揚先抑和先揚後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0)設置懸念 能引起讀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等。
(11)文章開篇的寫作手法:
A、可以用詩經里的賦比興手法。比如說,興,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類的
C、也可以先聲奪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氣勢強烈„„
D、或是採用題記的方法。顯得雋永深刻,又有文采
E、開頭用景物描寫也不錯,渲染你所需要的氣氛和基調。
F、開門見山。
G、倒敘
七、人稱及其作用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 第二人稱:便於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擬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答題示例: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著環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嘯著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現:邊牆不再是屏障,紫塞(註:指長城)不再是嶔奇。它變得可笑,彷彿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節選自2000年全國卷《長城》)
問:這篇散文中,⑪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⑫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答:⑪將長城擬人化:A. 便於與長城對話,B. 便於抒發感情。 ⑫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 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八.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標題、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句、議論句、反復出現的詞句、重點關聯詞(如段落開頭的詞:不但„„而且„„ 因為 何況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應特別注意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為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採用托物言志、象徵等手法,相當隱晦,我們也能從這些詞句中找到蛛絲馬跡。
九.概括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強調三個部分: 內容是什麼,文章怎麼樣,作者怎麼樣。
答:A、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即誰做了什麼—這可以作為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答案。
B、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諷刺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發了作者的„„的感情。
十、概括層意的方法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為段意(有時要中心句進行適當的刪改)。(2) 概括法:例1:(記敘的段落)記敘了+××人(組織或單位)+××時××地+何種情況下+做××+結果。(注意原文強調的是什麼)例如2:(描寫的段落)描寫了+××景物+××特徵。 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發了怎麼樣的感情。(3) 疊加法:有些文段有兩個以上的主要內容,就要把表達這些內容組合成句就行。
十一、 劃分層次
(1) 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 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 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 總分總(掐頭去尾)
十二、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依據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十三、品味題目:可以從—— A內容上 B主題上 C線索 D設置懸念上等方面進行品味。 示例:(1)主題上結合主旨必答,如象徵性的散文題目,也可以這樣回答:擬題巧妙,一語雙關,本指„實指„,突出主題,耐人尋味。 (2)說明文: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說明了„„,點明了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點明了本文說明對象。
十四、.語言賞析或廣告:
類型1、分析某個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對策:(1)了解用詞之美------動詞形容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
(2)掌握答題技巧:把握詞語的比喻意、引伸意、雙關義。如阿來的《詞典的故事》中「營業員臉上顯出了更多的憐憫,這位阿姨甚至因此變得漂亮起來」。「漂亮」一詞就要從它的引伸意義去答題,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來,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憐憫使我對阿姨產生好感的內心活動。
類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理由。
對策:(1)了解語言美的幾種形式及作用
①修辭之美------ 見上第五 ②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 疑問句造成懸念,感嘆句便於抒情;反問句加強語氣語調引人深思;排比句疊句氣勢磅礴、層層深入;對偶句鏗鏘凝練,重復余韻悠然 ,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作用:可以給人以啟迪教育作用。) ④內容之美——內容豐富題材新穎又與中心連接緊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穎,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
(2)注意答題格式:我喜歡 xx 句,因為它xx。
十五.評價、鑒賞人物、文章主旨(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答案可以這樣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現該人物××的精神(品質 性格 思想 個性)。 一般地說,答案由三部分組成:
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容,可以這樣表述:①文章通過„„的敘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容中蘊含著的思想意義, 可以這樣表述:表現了/揭示了/批判了/贊美了/勸誡„„(某種思想道理)。有時題目就可成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並闡明理由。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系具體材料展開回答。
十六.問閱讀後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
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證明。 即提出、分析、解決問題。 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 A、指出本文蘊含著的思想意義以及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 B、結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 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
十七、其它考點及答題方式: 1、提問方式:某句(段)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答題模式: 1、結構上從以下幾點分析 (1)文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為下文作輔墊;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 (2)文中:承上啟下(過渡);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呼應前文、埋下伏筆、為下文作輔墊、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3)文末:總結全文,深化中心;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首尾呼應;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2、內容上,應從句子表現的句意和與主題的關繫上分析考慮。 2、提問方式: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或: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麼? 答題模式: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准確)地寫出了+對象+效果,換了後就變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對象的性格特徵)。 答題示例: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節選自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問:「好一個調皮的孩子」,為什麼不說成「真是可愛的孩子」? 答:因為「好一個」比「真是」感情更強烈,「調皮」比「可愛」更切合愛女的性格特徵。 結構類 3、提問方式:某兩個或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題模式: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表達了……
以上就是咱們初中記敘文閱讀答題的技巧總結;但如你所知,閱讀能力的提升就如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必須長期積累,寫作也一樣。中學生閱讀與寫作品質社區,點擊了解更多題材(說明文、散文等)的閱讀技巧,以及進行寫作練習,與百萬中學生及語文教師在線交流閱讀與寫作。亦可與我私信交流。
做好閱讀和寫作, 語文成績蹭蹭滴上升。加油,努力一定會有收獲。望答主採納。
F. 淺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巧用語言藝術
(一)、明確概念 (二)、理解特點: 形散: 1、、取材自由:寫人,記事,繪景,專狀物 2、表現手法靈活多屬樣:象徵、襯托、對比、 3、表達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為把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爐。神聚:主題集中鮮明 (三)、散文的分類 (1)抒情散文 (2)記敘散文 (3)議論散文 (四)、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象徵、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詠物寄情、寓理於事、融情於事、先抑後揚、以小見大 (五)、散文的線索散文線索就是文章結構的紅線。抓住線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據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找線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標題(有的標題直接揭示線索,有的標題包含線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句子; 三要特別注意文中的議論抒情,因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組織材料的重要線索。 (六)、散文的主題散文的主題歸根結底就是作者對自然、社會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會在文章內容中的主觀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義。 (七)、散文的語言 (1)、質朴、自然 (2)、生動、形象 (3)、深刻、雋永
G. 初中語文散文題答題技巧(各種題型都要涉及)
(一)、明確概念
(二)、理解特點:
形散:
1、、取材自由:寫人,記事,繪景,狀回物
2、表答現手法靈活多樣:象徵、襯托、對比、
3、表達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為把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爐。
神聚:主題集中鮮明
(三)、散文的分類
(1)抒情散文
(2)記敘散文
(3)議論散文
(四)、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
象徵、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詠物寄情、寓理於事、融情於事、先抑後揚、以小見大
(五)、散文的線索
散文線索就是文章結構的紅線。
抓住線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據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
找線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標題(有的標題直接揭示線索,有的標題包含線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句子;
三要特別注意文中的議論抒情,因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組織材料的重要線索。
(六)、散文的主題
散文的主題歸根結底就是作者對自然、社會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會在文章內容中的主觀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義。
(七)、散文的語言
(1)、質朴、自然
(2)、生動、形象
(3)、深刻、雋永
H. 初中語文散文體裁的課文有哪些內容
文章的體裁稱之抄為文體,
分為四類:
(一) 論說文
(二) 記敘文
(三) 抒情文
(四) 應用文
文章的種類和作法
論說文的作法
論說文分為兩種:
(1) 議論文
發揮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的意
見,以說服別人為目的.
(2) 說明文
解釋事物,說明意義,使人了解
事理或事物現象的一類文章.
記敘文的作法
(1)_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法方式.
(2)_以記人,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容.
(3)_通過描寫人物,事件以及狀物,寫景表
現中心思想.
(4)_以記敘方式為主,綜合運用其他各種表
達方式,包括:
正常的記敘文
倒敘式記敘文
特殊式記敘文
正常的記敘文
依事情的順序,而敘時間不顛倒.
倒敘式記敘文
★先說明結果,在說明原因,先說現
狀,然後在講過去.
★此種記敘文,使人有一讀便可明了
其的用意所在.
特殊式記敘文
把一件事最精採的部分,或者是中心
部份,特別加以描述.
抒情文的作法
凡是透過文辭,表現心靈上感觸的情緒的
一種文體.
大概分為三種:
情盡乎辭:心中有十分感覺,筆下也寫十分,
是理想的抒情
I. 初中語文寫作試講散文怎麼寫
慢慢學,用心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