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語文,文章的藝術手法指的是哪些
表達方式:敘述、描寫、
抒情、議論、說明。
表現手法:聯想、想像、類比、回象徵、襯托、對比、
渲染、答抑揚、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比喻、誇張、擬人、借代、對偶、排比、
反復、反問、設問。
結構方法(謀篇布局):
開頭:開門見山
總領
懸念
鋪墊
引出
伏筆
中間:過渡(承上啟下)
結尾:卒章顯志
照應
呼應
升華主旨
總結全文
言有盡而意無窮
整體:線索
渾然一體
結構嚴謹
總分
回答模式::1×
×地方(
句/段/篇)採用了哪些方法(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藝術手法)?在內容/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2×
×地方(
句/段/
篇)為什麼要這樣寫?有什麼用意/作用/好處?
1首先:明確回答運用何種表現手法;
然後:結合手法針對的對象(內容)具體分析;
最後:歸納這種手法的作用(不同手法的相對固定的
作用,對結構、內容、主
旨的作用)。
2運用了×
×手法(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結構方法),用×
×手法來寫×
×內容,內容上突出了×
×效果,結構上有×
×作用,表達了或深化了×
×主旨。
『貳』 高中語文表現手法有哪幾種{如 以動襯靜}
「表現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於景、寓情於事、托物言志、寫景抒情、直抒胸臆;對比、襯托、象徵、襯托、想像、聯想、反襯、烘托、托物起興、樂景哀情、渲染等,具體的你可以去網路一下
『叄』 高中語文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
⑴、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內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容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⑶、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肆』 高中語文常用的寫作手法有哪些
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
修辭方法簡說
常見的修辭方法,高考規定為8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1.比喻: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間有相似點。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兩類。擬人是把物當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動作等;擬物是把人當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當彼物來描寫。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3.借代:用借體代本體。它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可用部分代整體,以特徵代本體,以專名代泛稱等,如《葯》中以「花白鬍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徵代本體。比喻要求本體與喻體有相似點,借代要求借體與本體有相同處。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4.誇張:包括對事物作合情合理的誇大或縮小。魯迅《葯》中寫道:「……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後一句使用了「縮小」的誇張。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5.對偶:俗稱「對對子」,詩歌中叫「對仗」。對偶有寬對、嚴對之別。一般來說,上下兩句應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對、反對、流水對等類型。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7.設問:無疑而問,在自問自答中引人注意,啟人思考。
8.反問:也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伍』 高中語文的手法的分類
這個很容易搞混,其實也都差不多的,具體例子就不舉了,看字面多少也能理解版的:
表達方式:權描寫,議論,抒情,說明,記敘
表現手法:擬人,對比,烘托(正反),反復,渲染
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後揚
直抒胸臆,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等等)
描寫手法:人物描寫(肖像、動作、心理、語言)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場面描寫、白描、工筆、環境描寫 ……(等等)
考試大綱中規定掌握的九種修辭:
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
比擬:擬人、擬物(XX豎起耳朵)
借代:不直接說要說的人或事,用相關事物代替(捧腹、槍桿子)
誇張:誇大、誇小、誇前(看著生米聞到飯香)
對偶:便於吟誦、表意凝練、有音樂美
排比:增強氣勢、節奏鮮明,感情充沛
反復(重現):強調、感染力增強
設問:提醒注意、引人思考、有針對性和啟發性
反問(反詰):加強語氣、增強文章說服力和感染力
『陸』 高中語文的 表達方式 表現手法 修辭方法 都有什麼啊作用是什麼
一、表達方式
1、記敘
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表達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詳情可參考詞條記敘文。
2、說明
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 江河 、植物、文具、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3、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通過講事實、說道理等方法對人物或事情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通常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4、描寫
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包括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等),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的形態、動作或景物的狀態等具體特徵描繪出來。
一般分為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5、抒情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具體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徵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並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
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二、表現手法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所謂托物言志,也稱寄意於物,是指詩人運用象徵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繪客觀上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的特徵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採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 「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
2、側面描寫
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
通常情況下,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畫多採用正面描寫的手法,即直接通過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時恰當地藉助一些側面描寫,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寫無法替代或者很難達到的藝術效果。
3、正面描寫
正面描寫一般包括動靜描寫,虛實描寫,色彩渲染描寫,觀察角度變化描寫 ,點面結合描寫五種描寫方法;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方面進行的直接描寫。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或小說更加生動和感人。
4、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不同於托物言志。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過景物來抒情,是一種寫作手法。
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5、象徵
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征事的藝術表現手法叫象徵。象徵的表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
三、修辭方法
1、比喻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
2、比擬
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詩歌、小說、散文、寓言、童話等經常使用比擬的辭格。
3、擬人
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4、排比
排比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片語(主、謂、動、賓)或句子並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並排(兩段即可),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
排比的修辭功能可以概括為「增文勢」「廣文義」。排比項誹迭而出,語氣一貫,節律強勁,各排比項意義范疇相同,帶有列舉和強化性質,可拓展和深化文意。
5、誇張
誇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誇張可分為"普通"類和"超前"類。誇張是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誇飾或鋪張。指為了啟發讀者或聽者的想像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誇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
『柒』 高中語文中各種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用法和概念
一、描寫方法:
(1)按內容來分,描寫有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兩種。人物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六種,即概括描寫、外貌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 、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有景物描寫和社會描寫,景物描寫有著渲染當時氣氛,烘託人物心情的作用,包括靜態與動態、客觀與主觀、反襯與對比三種。在寫作中,我們既要描寫人物,又要描寫環境,還要描寫物體(即物體描寫)。
(2)按特徵分類有:1)白描 2)細描3)襯托 二、修辭方式
常見的修辭方法8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比 喻】
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事物解說、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如: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甲代乙 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
如: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擬 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擬人可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誇 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誇張可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誇張類別有:
擴大誇張: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我家門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排 比】
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但要三個以上。 排比可增強語言氣氛,加強表達效果。
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對 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對偶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反 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音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反復的種類: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如: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連續反復)
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間隔反復)
【設 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設問可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內容。
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反 問】
無疑無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
如: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引 用】
引用現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
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該記住這一真理。
【借 代】
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先生,給現錢,袁世凱,不行么?
【反 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對 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頂針】
用上句結尾的詞語作下句的開頭,前後頂接,蟬聯而下,促使語氣銜接。又稱聯珠、蟬聯、連環。
例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佚名題北京潭柘寺彌勒殿聯)
痴則貪,貪則嗔,嗔則傷人種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師匠,當以戒為師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也不太常見的頂針格式,叫連環格(全聯相鄰的分句全都頂針,且聯首與聯腳也頂針)。如:
善可親近,近可聞,聞思修習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來再受生
樓外青山,山外白雲,雲飛天外
池邊綠樹,樹邊紅雨,雨落溪邊
總的說來:環環緊扣,引人入勝。
具體地說:議事說理,准確、謹嚴、周密。抒情寫意,格調清新。狀物敘事,條理清晰。
【復沓】
句子和句子之間可以更換少數的詞語,叫復沓;無更換詞語叫做疊句或重復(注意2者的區分)
北朝民歌《木蘭詩》.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這兩句是復沓句。
朱自清《匆匆》復沓的運用,也是散文詩維持其音樂特點通常運用的手段。所謂「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顯出詩人感慨的遙深來,又增加了詩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復出現,一種幽怨之情反復回盪。「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象游絲樣的痕跡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數字的變化,使感情層層推進,在參差中又顯出整齊的美。結句的反復,反復強化作品的主旋律,畫出詩人感情起伏的波瀾。復沓的運用,反復吟詠,起到了一唱三嘆的效果。
復沓,又叫重章、重言、復辭、重復,是重復使用同一詞語、句子或句群。
運用復沓,可以加強語勢,抒發強烈的感情,表達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增強語言節奏感。
舉例:
早晨被一個小蠅子在臉上爬來爬去爬醒,趕開,又來;趕開,又來;而且一定要在臉上一定的地方爬……
反復寫蒼蠅「趕開,又來」,生動准確地寫出了蒼蠅的可惡討厭,纏住不放的特點。突出了我對蒼蠅極端厭惡,又無法擺脫的感情。
復沓句:將部分詞句反復詠唱,形成一種回環美。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例: 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示 例: 例子(1):朝暉夕陰。
《岳陽樓記》范仲淹( 意思是「朝暉夕陰」和「朝陰夕」」。「朝」和「夕」、「暉」和「陰」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范仲淹( 意思是不因「物」[所處環境]或「己」[個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例子(3)《木蘭詩》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4.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特 征:互文的特徵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結構特徵:互省。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句前部分省去 「壯士」,句後部分省去「將軍」,「將軍」與「壯士」分置,前後互相交錯補充。
二、語義特徵:互補。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詩》),木蘭對著窗戶,已包含對著鏡子,「理」和「貼」兩個動作是在同一情境中進行的,譯時應將它們拼合起來。
形 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個句子里出現的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秦」和「漢」是互相補充。又如「主人下馬客在船」「東船西舫悄無言」「主人忘歸客不發」「東犬西吠」亦屬此類,還有「煙籠寒水月籠沙」一句。
二、鄰句互文。即在相鄰的句子里出現互文。如《木蘭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東市」「西市」「南市」「北市」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許多市集,購齊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個集市上只買某一樣東西。 這樣寫表現了木蘭從軍前准備細心
【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就是比擬。
寫作時善用比擬,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比擬離不開聯想和想像.
比擬是根據本體事物和擬作事物之間的可擬性,藉助聯想和想像而形成的辭格,因此聯想是通向比擬的橋梁,想像是比擬的翅膀.
比擬具有很強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強烈感情去感染讀者的一種辭格.
可以簡單的將比擬看作是比喻和擬人的結合。
『捌』 高中語文所有表現手法及其含義
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高中語文課本所選詩歌表現手法總匯:
以動寫靜、寫樂景寫豪情《沁園春· 長沙》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上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對比手法的運用極富表現力的語言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寄託和象徵《死水》;反諷手法的運用繪畫美的語言色彩;寫實和象徵交織;舍其形而傳其神《老馬》;象徵的新穎《祖國啊,我親愛的的祖國》;深刻的哲理《山民》;反諷和渲染作用《山民》;回憶和對比《衛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重章迭韻,反復呤唱《無衣》;移情《離騷》;鋪陳排比的手法、起興和尾聲《孔雀東南飛》;今昔對比的描寫《越中覽古》;用寫景寄予感慨《石頭城》;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登高》;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蜀相》;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融情入景的寫法《雨霖鈴· 寒蟬凄切》;虛實相生《雨霖鈴·寒蟬凄切》;烘托和映襯《念奴嬌· 赤壁懷古》;鑒賞詩歌的情致理趣《鵲橋仙》;清新的,細膩的風格《一剪梅· 紅酥手》;詞中用事《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寫法《揚州慢 ·淮左名都》
注意區別:
文學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
⑴、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