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豐富與拓展課堂教學資源
語文教學的開展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與落腳點。當今的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表達與交流,而且要培養學生形成一種或幾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情感意識,完善並提高學生的人格和人文素養。如學習《我的母親》《背影》等課程,可進行「說說我和父母的小故事」活動課,這種類型的活動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大家都有話可說,有感可發。在真實的氛圍中,在師生的互動中,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有更好的感悟和理解,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這必然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獲取適合語文課堂教學的課程資源。將這些豐富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們分享,不僅可以把課堂內的知識拓展到生活中去,而且可以把生活常識與積極的生活態度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學生們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學生們做到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生活熱情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巧妙的將生活內容滲透到教學中,例如,將教師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引申到課本中相應知識的探究上。這不僅可以使知識更易於理解,更容易幫助學生學習,促進學生靈活地掌握學習內容,而且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語文無處不在,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生活化教學就像連接生活與課堂的一座橋梁,除了課文本身的學習外,讓學生了解作者,對作者的生平境遇進行介紹,通過感受作者遭遇事情發展過程的同時,也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蘊藏在文章中的感情,引起學生共鳴,進而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
3.構建生活化課堂情境
「生活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充分與生活相聯系,構建生活化課堂情境,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講解課堂知識,並將課堂上的知識靈活地滲透到學生的生活觀念中,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精心構建生活化課堂場景,從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實踐證明,教師構建的課堂情境越新穎,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生探究慾望越濃烈,教學效果越好。
此外,為提高語文在實際中的應用能力,教師可從課外生活中著手,讓學生搜集各種廣告宣傳語,廣告大家都不陌生,內容也豐富多彩,其表現手法、語言等都有可取之處,可讓學生推薦廣告並就其表現修辭手法進行講解,然後教師選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們自己呈現廣告,內容形式不限,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將語言靈活的應用。
4.組織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興趣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教師組織探索性活動。教師創設一種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第二,教師組織游戲性活動。把新知識滲透到游戲活動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游戲中快樂學習,收獲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學習興趣。第三,教師組織故事性活動。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藝術,在教學的過程中,營造一種故事情境,把語文知識寓於故事之中,讓學生們參與其中,不僅可以充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收獲知識,培養學習興趣。
❷ 如何使高中生物課堂生活化
新教材課程具體目標中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三個維度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高中生物課程理念之一。由此可見我們一線教師應該充分重視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從教材走向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生物。那麼在高中生物課堂中如何實施生活化教學,促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生活實踐能力,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奠基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都是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合理的創設情境,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參與探究活動,有助於提高課堂的高效性。
案例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教學片斷
教師問:我們將一株盆栽植物長期放在窗檯會有什麼生長現象呢?
學生答:植物會向光彎麴生長
教師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你還會有哪些疑問呢?
通過這種問題導入,學生從他們經常看到的一些生活現象中走進了課堂,但是他們會對這些現象的本質產生疑問,這樣學生會非常渴望從課堂中尋求答案,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更好的學習本節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案例二:《免疫調節》的教學片斷
教師講述:大家都打過乙肝疫苗吧,為什麼我們打了乙肝疫苗就不容易得乙肝嗎?艾滋病的傳染性極強,這是怎樣的一種病呢?器官移植的成功率高嗎?現在這項手術面臨哪些難題呢?我們一起在今天的課堂中國共產黨同探討這些問題。
學生對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倍感興趣,更希望一一解答心中的疑惑,更會專心的投入到《免疫調節》的學習中去。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生活素材課堂化
生物課堂的生活化具有相對優勢,因為生物與人類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注意思考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麼素材可供教學使用,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讓生物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大自然、親近生物的熱情,體會生物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案例三:《基因的本質》的教學片斷
教師可以設問美國的911 事件、印度洋海嘯、汶川、雅安大地震、日本海嘯等災害出現的大量死難者如何進行身份的確認?請同學收集資料並嘗試回答。從這些事件中學會DNA 的特異性,並將此知識進一步拓展到DNA 親子鑒定。
案例四:《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的教學片斷
在講述物質進出細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生活實例中發現問題,將生活常識應用於課堂教學。
師:當你把白菜剁碎准備做餡時,常常要放一些鹽,過一段時間後,就可見有水分滲出,這些水分是從哪裡來的?生:這些水分應該來自細胞。
師:蔫了的青菜葉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有什麼變化?
生: 青菜葉變得硬挺了。
師: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水分子可由細胞外進入細胞內,也能由細胞內流出細胞外。
由此展開探究實驗,學生能從熟悉的生活中展開討論,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舉一反三的講出自己的生活見解,增強本節課的生動性。
三、課後作業生活化,讓學生在課後感受生物這門學科的實用性
新課標指出:「生物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經濟活動等方面密切相關。《標准》注重使學生在現代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教師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是為了學生能應用於實踐,課外作業不僅僅是習題訓練,還要與生活實際中的生物知識聯系起來。
案例五:《植物的激素調節》的教學片斷
在這一章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了生長素的發現,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以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但是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能力如何呢?於是老師布置了一個課後作業:請同學們在自家的窗檯上種一盆植物,用自己的方法每隔一段時間記錄植物的生長彎曲程度,探究植物是不是真的具有向光性呢?如果媽媽不懂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媽媽問你:「兒子(女兒),我們還是讓這盆植物放在窗檯上,但是我不想讓植物向光彎麴生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呢?」學生們要開動自己的頭腦,利用課堂生物學知識幫媽媽解決這個難題。通過這個生活案例,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了實際生活中,他(她)會感受到成就感和實用感。
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生活實際問題,學生可以嘗試著去解決。例如:家庭中血型的調查和推斷,學生嘗試著「果酒和果醋的製作」,夏天越熱出汗越多,排尿就越少的原因,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方法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和勇於嘗試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生物是一門實驗學科,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生活資源豐富我們的教學課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生活素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增強生物教學與學生自我發展的聯系,幫助學生規劃人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❸ 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案例分析怎樣寫
小學數學不是枯燥的教學,應該是一種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裡,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
教學片斷 :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旅遊嗎?如果要到島上去旅遊需要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呀?
生:喜歡,到島上去玩要坐船.
師: 大家回答的很好,可是現在老師遇到了一個問題:「有24個人想去島上玩,每條船限乘4人,需要租多少條船? 」大家先分析理解題意然後幫老師解決。
生:限乘4人,就是說每條船最多隻能坐4個人,坐多了就會有危險。
生:24個人,可以每四個人分一組,一共可以分6組。
師 :「好!同學們是怎麼想的?
生:共有24個人,每4人租一條,求需要租幾條船,就是看24裡面有幾個4,有幾個就租幾條船 。
師:大家說的很對,就像同學們說的,24裡面有6個4,就租6條船。
案例分析: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所以,特意設計了一節《平均分》的實踐課。通過談話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動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學習有生命的數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即讓學生學到了平均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就是從現實世界中尋找生活素材。在以上的教學片斷中,通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同時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將學生的視野拓寬到他們熟悉的生活空間。然後通過說一說、想一想、算一算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實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小學數學成為一種生活化的教學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學。
數學教學如能創設具體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中的鮮活實例,非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
這個教學片斷,通過情境的創設和問題的出現,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了數學的價值,旨在提高他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數學這門學科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❹ 生活化案例教學是誰最先提出的
新一代信息技術規劃會率先出台,兩會以後吧,四五月份 主要取決於不同牽頭部委的工作努力情況,不好估計,按照慣例應該在4月份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