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8級初中語文課本
七年級上冊課文目錄
第一單元
1、*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2、走一步回,再走一步(莫頓·亨答特)
3、*生命,生命(杏林子)
4、紫藤蘿瀑布(宗璞)
5、童趣(沈復)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這就是我
第二單元
6、理想(流水河)
7、*短文兩篇行道樹(張曉風)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8、*人生寓言(節選)(周國平)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
9、*我的信念(瑪麗·居里)
10、《論語》十則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漫遊語文世界
第三單元
11、春(朱自清)
12、濟南的冬天(老舍)
13、*山中訪友(李漢榮)
14、*秋天(何其芳)
15、古代詩歌五首觀滄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灣)
❷ 尋找九十年代初的小學語文課文越多越好
建議搜搜>>>一點通教學網, 有九十年代初的小學語文課文視頻
❸ 誰有1992到1995年初中語文課本目錄啊!十萬火急啊!
有,都打出來啊,會累死的。
干什麼用?
❹ 七十年代的初中語文課文有哪些
大型史詩,長篇小說,短篇故事,古體詩,近體詩,
編年體 資治通鑒
紀傳體 史記
國別體 國語
語錄體 論語
神話、史詩、敘事詩、報告文學、傳記文學
小說、戲劇、詩歌、散文
涵蓋這些
❺ 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中或高中一篇語文課文
題目是:從甲骨文到微縮圖書 作者:沒查到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
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這些文
字是刻在烏龜殼和扁平的獸骨
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這些文字,直到
1899年才發現。
那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榮的
官員得了病。他懂得醫道,每次抓來的葯,
都要親自看過,然後煎熬。有一次,他偶然
在一味叫做「龍骨」的葯上面,發現有許多好
像文字的東西,他感到驚訝。於是把這家葯
鋪里刻有這種文字的「龍骨」全買下來,憑著
他對中國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詣,考證出這
些「龍骨」是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烏龜殼和牛
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時使用的文
字。在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的
祭祀、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氣象、
政權組織,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況。後
來人們把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這些甲骨可
以說是書籍的雛形。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
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
上,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簡或牘。把竹子木
板劈成同樣長度和寬度的細條(一般5寸至2
尺長),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
漆筆寫,每片可以寫8到14個字。有的把簡
牘用麻繩、絲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
做「冊」,也寫作「策」。這個「冊」字,像在幾
片竹簡中間穿上繩索的樣子。傳說孔子因為
勤奮讀書,竟把這種穿冊的皮條翻斷了多
次。
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當然是極不方便的。
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書有120斤
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
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
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捲起來,一部書就是
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
卷軸。後來,「卷」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
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從這里
來的。這種書比竹簡輕便,但成本太高,不
容易普遍採用。
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東漢有個叫蔡倫的,改進了西漢時候的造紙
技術,於是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這種書也
是一卷一卷的,輕巧適用,成本較低,保存
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
寫紙書很費事,後來又發展成雕版印刷:刻
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幾百部到
幾千部的書。現在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雕版書
籍,是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剛經》,藏於英
國博物館。
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書版
要幾年,而且一部書要刻許多塊板,佔用大
量房舍存放,發現了錯誤也不好改。宋朝慶
歷年間,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膠泥
做成厚塊,刻上一個一個字,用火把泥塊燒
硬。印書時,就把一個個活字塊,按照書稿
的次序,放在一塊鐵板上,用松香、蠟和紙
灰等東西把它們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壓平
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質量
好,製版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
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繼續使用。
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隨著造紙工業的發展和印刷技術
的提高,印書花樣翻新,如油印、石印、鉛
印、膠板彩印、影印,以及靜電復印等,於
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書。
隨著電子和激光技術的廣泛應用,近年來,
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
書,「電視唱片」書,立體的書以及縮微型的
書,等等。
會說話的書,是在書里裝有微型唱片或者錄
音帶,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發音代號,通過
電子儀器可以還原成為人的聲音。一些兒童
讀物,在封底上鑲有微型唱片和唱針。唱針
接觸唱片以後,隨著唱片的轉動,就可以聽
到書中出現的人物的聲音。
更有趣的是一種叫做「電視唱片」的書,也
叫「視盤」,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
過一種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圖像和聲音錄到
視盤上,收看的時候,把放像機接到電視機
上,就可以把圖像和聲音還原。根據學習和
研究的需要,還可以使畫面隨時停下來。出
版某種重要的學術著作或者論文,可以把一些不容 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實驗情況,錄在
視盤上,跟書籍一起出賣。視盤既可以顯示物
體運動情況,也可以顯示許多微妙的現象。比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質的分子運動,甚至
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動畫的辦法顯
示。
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打開書,書里的
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現在的書,不僅品種多,而且有的越來越
小。「縮微膠卷」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用照相
機把書或者資料縮拍到膠卷上,一般縮到原書
大小的1/48。使用的時候,通過閱讀器可以放
大到原來的大小。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
19世紀普法戰爭時候就使用過,當時法國的
諜報人員把一份3000多頁的情報縮拍在一張
幾寸長的膠片上,讓信鴿帶回了巴黎。
縮微圖書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萬種
每種15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重量大
約有5噸,而縮微以後的膠片只有15公斤。
科學在發展,書也在不斷演變,它以越來越豐
富的營養,哺育著勤奮學習的人們。
❻ 呂叔湘先生的一篇文章,曾入選過90年代的初中語文課本,記得是告訴中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誰有
是 錯字小議 吧,不過我找了找,沒找到原專文,我是屬參考http://wenku..com/view/201a3e104431b90d6c85c707.html
❼ 八十年代收錄在高中或初中語文課本上的一篇文章叫什麼名字
它收入在人教版初二下學期的語文課本上,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的《故鄉》。裡面講到了不少動物,有猹、獾豬、刺蝟、稻雞、角雞、鵓鴣、藍背等等。
❽ 請問九十年代的初中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寫提到濟寧的
《濟寧的冬天》老舍寫的。
還記得裡面有一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啊..
❾ 90年至94年之間初中語文課本裡面毛澤東的文章有哪些
毛主席在花山
❿ 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中語文中一篇科普課文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作者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