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新課標百練百勝語文豆丁網九年級上冊單元評價檢測1答案
檢測二答案
❷ 求一道初中語文課後練習題答案
我:「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不算數呢?你要是有什麼困難可以對我說,我這次原諒你了,但是希望你以後不要這樣說話不算數。我們以後仍然是好朋友!!!」
❸ 初中語文1課3練的答案
自己做,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❹ 求一能免費下載初中語文各課練習題的網站
LZ
你好
以下在鏈接
http://www.k12zy.com/word/45/53/455384.htm
希望對你內有幫助容
❺ 初中語文一課一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精銳教育提醒您》:
閱讀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兩章》)
(一)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堅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麼說的( )
A.正確的道理 B.作戰的規律 C.施行「仁政」 D.統治的方法
3.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寫地理條件雖優越而守城失利,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則「戰必勝」。
D.本文所論述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B.委而去之 去國懷鄉(《岳陽樓記》)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
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與它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 。
6.用文中語句填空。
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憶你學過的文言課文,從中舉出一則可以證明本文論點的史實。
(二)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環而攻之而不勝 (環:包圍)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對下面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圓三里那樣的小城和方圓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棄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強大來震懾天下)
9.下面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C.文章第(四)段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D.本文駢散結合,讀來琅琅上口,朗讀時要注意節奏正確。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0.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中與「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君子」。
B.作者在論述戰爭的三個要素時,著重強調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三)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乙]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選自《論語》)
1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1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麼?(3分)
14.你認為[甲] [乙]兩文重點強調的內容有什麼關系?(3分)
參考答案:
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順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滅亡。或者:長勺之戰能以弱勝強的先決條件,就是做到了取信於民。8.B 9.B 10.C 11.D
12.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對) ③軍備(軍隊) ④信任,信用
13. ①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②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於民,國家就無以立足。
1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5. [甲] 文重點強調的「人和」(「得道」)與[乙]文重點強調的「民信」(「取信於民」),二者有密切的相關性。「民信」(「取信於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條件(或「內容」)之一。
❻ 初中一年級上語文第四課課後練習題答案 人教版
是《紫藤蘿瀑布》嗎?、如果是的話..
二:1.妙在寫出了藤蘿的壯觀。
2.妙在:細節描回寫,很仔細地觀答察到紫花中的某紫部分,把它當作人來寫,「在和陽光下互相挑逗」。
3.妙在:把每朵盛開的花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得生動形象。
4.妙在:把紫藤蘿花寫得非常的美,比喻也恰當!
❼ 魯迅說:「晚安!」之後怎麼樣
當魯迅寫出「晚安!」,多數人會覺得這是禮貌性問候,可能語文老師不這么認為:「晚安的『晚』點明時間,令人聯想到天色已暗,象徵著當時社會的黑暗……」這是昨天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一段文字,如此分析讓不少網友想起中學時的語文閱讀理解,「文字被過分解讀了。」
資深語文老師表示,這段話略顯誇張,有針對語文考試折射的閱讀方法暗諷的意味,「如今硬套的回答形式有所減少,教育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而不是格式化文本閱讀。」
「晚安」反映社會黑暗?
這段被大量轉發的文字寫道:魯迅:「晚安!」語文老師:「晚安」中「晚」字點明了時間,令人聯想到天色已暗,象徵著當時社會的黑暗。而在這黑色的天空下人們卻感到「安」,側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嘆號體現出了魯迅對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
這段文字讓不少人想起了中學時期閱讀理解的答題方式。大學畢業於中文系的嚴小姐說,她看到後第一反應就是中學時期的語文參考資料、一課一練,「閱讀理解答題模式都是這樣,被標准答案整出好多意思。」在嚴小姐看來,雖然這樣分析沒有影響她對文學的熱愛,但如此肢解文章她不敢苟同,「本來屬於文學藝術的美,卻要用理性的框架來套嵌。」
初中生洋洋看到這段分析文字後不住地點頭:「得分點都有了。」他告訴青年報記者,他已把語文題當數學題來做,「套上解答公式就肯定能得分。」洋洋回憶說,上學期做過一篇名為《魚王》的閱讀理解,說到主人公去世像沉沉地睡去,「因為用了比喻,我在回答時一定要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什麼內容,否則要扣分。但明明是一篇悲情感人的文章,我覺得寫生動形象很殘忍。」
培養閱讀能力不是格式化答題
網友根據這段分析文字紛紛進行延伸,網友解讀了魯迅「吃飯」兩字:吃字暗指生存狀態,表明魯迅先生巧妙抨擊封建社會人吃人的落後思想,飯則是反諷的最佳體現,因為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民是根本吃不飽飯的,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
❽ 初中六年級下暑假課堂每課一練英語新世紀版、數學、語文答案2010版的
語文:
第一課
一。晴川歷歷漢陽樹。隨風潛入夜。對影成三人。直掛雲帆濟滄海。南朝四百八十寺。
二。留戀 純凈。
······
hi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