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教育部統編教材
教育部統編教材亦稱「通用教材」、「部編教材」,是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編輯,通用於全國各地學校的教材。
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數百萬就讀於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3個科目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現行的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北京版等版本教材將逐步被取代。
根據中央對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教育部歷時五年,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1)初中語文三科統編教材培訓擴展閱讀
1902年中國政府頒布《京師大學堂編書處章程》,始正式籌劃統一編輯教科書。三十二年學部設編譯圖書局,有部編教材面世。以後數十年間,教材兼采國定製和審定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 80年代初,教育部先後委託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 7 套中小學各學科的通用教材。1987年 10月,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工作章程》,規定在統一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領導、有計劃地實現教材的多樣化;教材實行審定製。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教材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教材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要健全國家教材制度,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要重點編好中小學三科教材,實行國家統編、統審、統用。
② 初中統編版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特點
二、部編版語文課文有哪些變化
1. 課文數量減少
「部編本」語文教材課文數量和原來人教版作比較,總體來說是有所減少的。
初中原來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課文,現在每一冊減為24篇。
數量減少,不等於教學總量減少,而是幾個板塊的內容方式在調整,使教學內容更豐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課文相對減少,但其他幾個教學板塊又有所加強的用意。
2. 傳統文化篇目增加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古詩文132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這次新教材的更換回到「守正」的立場,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而尚未沉澱的「時文」則相對減少。
3. 體裁更加多樣
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也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4. 更加強調4個標准: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和時代性
部編版教材重新回到「守正」的立場,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和適宜教學。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相對少了。
與此同時,這次部編版的編寫,對某些課文同樣也是做了改動的。凡是改動過的,都在註解中說明。對某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動,並非顯示編者「高明」,主要是為了適合教學的需要,另外,對原作某些顯然不規范的詞句(不是指文學性的表達),也會改動。
三、「部編版」語文教材預示著什麼
1. 更注重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
部編版教材初中的結構是,每個單元都有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這是重頭。另外,每學期有三次綜合性學習,兩個名著導讀,還有兩個課外古詩詞誦讀。
2. 更加註重體現語文知識體系和能力點
在此之前,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是比較清楚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點、知識點,也都比較成體系。但在教學中出現的普遍現象,是考什麼,就學什麼、訓練什麼,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實際上已被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和反復操練所綁架。
這套新教材的編寫一開始就注意這個問題,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那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則配合課文教學,以補白形式出現。努力做到「一課一得」。
3. 更加註重激發興趣和拓展閱讀
部編版教材的「名著導讀」一改以前那種介紹作家作品的「賞析體」寫法,改為「一課一得」,以示範讀書方法為主,每次重點學習一種讀書方法。
4. 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
此次部編版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文言古詩文等傳統文化的比例大幅增加,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部編版教材均有收錄。
這在側面上反應了傳統知識文化的重要性,新初一、甚至新初三的考生都應該要注意到這樣的一個變化趨勢,加強文言文、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從而形成語感,觸類旁通!
③ 義務教育階段統編三科教材如何編用
從2017年抄9月1日起,全國所有義務襲教育階段中小學起始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使用教育部統編教材。
新編三科教材更突出了育人導向,系統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既傳承經典又富有時代氣息,既遵循學科規律又貼近學生實際,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實踐性實現了有機結合。
④ 如何教好語文統編教材
統編語文教材內容上的三個「加強」
統編語文教材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利用語文學科善於熏陶、感染的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為語文的「血肉」,並自然地體現在整個語文教材設計之中。
這種「整體滲透」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從內容設計看,有三個「加強」。
一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統編語文教材適度增加了古詩文比例,其中小學增加多一些,一年級就有古詩,小學6個年級有古詩文129篇;初中古詩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還有許多課文是反映優秀傳統文化的,如《紙的發明》《中國石拱橋》等,另外一些課文則贊頌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弘揚愛國敬業、誠實守信、堅忍不拔等傳統美德。
二是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選文有反映老一輩革命家經歷的篇目和他們的作品,也有贊揚革命英雄主義的篇目。同時,指導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岩》等紅色經典名著。
三是加強國家主權意識教育的內容。課文中有描繪祖國山川的秀美和雄壯,以美麗的景物感染學生的,也有展示中華民族精神以激勵學生的,還有講述各族人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守衛祖國海疆英雄事跡的,如《無名島》《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
新教材對於課文的選擇下了很大功夫。選文既兼顧經典性、可讀性,選擇大量思想格調高、語言形式美、值得誦讀涵詠的作品,也考慮到文體的多樣性、典範性,以及篇幅、深淺的適合;既考慮如何服務於語文素養的提升,又要貫穿「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還要盡可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留給教師發揮的空間。諸多方面的平衡並不容易,很多選篇都是廣泛徵求意見、經過反復討論斟酌的,教材的選編盡可能考慮到社會共識。
2
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統編語文教材的面世,並非是對既有教材的顛覆,各個版本的優點和經驗也都盡量吸收進來。新教材的編寫特別注意遵循語文學習規律,克服隨意性;注意編得好用、接地氣,能滿足一線教學的需要,甚至還能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弊病起糾偏作用。這套教材不僅是選文上,在結構體例上也有革新和改進,至少有四點改進很明顯:
一是採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元的方式編排。以人文主題為線索統籌安排,有利於發揮語文學科進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優勢;將語文素養作為另一條線索,精選典範文本,安排必要知識,優化學習策略,有利於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發展。統編語文教材一至六年級每冊6-8個單元,由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板塊組成。每個單元由3-4篇課文組成,語文園地包括「日積月累」「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等欄目。七至九年級每冊6個單元,包含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各單元穿插安排「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誦讀」等欄目;八至九年級每冊設置1個「活動·探究」單元,突出任務性學習理念。
二是適當降低漢語拼音教學的難度,改進識字寫字教學方式。新教材讓剛上小學的一年級新生先學認字,然後再學拼音。拼音教學推後了一個月左右。看似教學順序的調整,實則是漢語拼音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體系中的位置效能的衡定。調查發現,孩子剛上學立即學拼音,難度大,容易影響孩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現在新教材的開篇是「天、地、人、你、我、他」,接著是「金、木、水、火、土」,目的就是讓孩子建立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第一印象」不是字母bpmf,而是漢字「天地人」,其背後的深意在於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強調拼音只是輔助學習漢字的工具,而非目的,進一步激發孩子對於認字讀書的興趣。
另外,新教材以「認寫分流,多認少寫」以及「多元認字」作為小學低年段教材的編寫原則。要求認識的常用字從過去的1800字減少到1600字,會寫其中800字就可以了。這些改進都做過調查和專題研究,是有學理根據的。一般而言,只要按照統編語文教材設定的各個階段目標推進,學生到二年級下學期就大致可以獨立閱讀了。
三是有意解決不讀書、少讀書問題。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和教輔,很少讀課外書,語文素養無從談起。針對這一狀況,新教材抓住讀書興趣培養這個「牛鼻子」,雖然整個教材課文數量減少,但延伸閱讀的量大增,努力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新教材還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包括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整本書閱讀等。小學低年級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高年級和初中有「名著導讀」「古典詩文誦讀」等欄目。
學生讀書興趣培養不能僅靠學校,家庭也很重要。從幼兒園階段以聽故事為主,過渡到小學階段的紙質閱讀,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該少看電視,少看微信,少打麻將,多和孩子一起讀書,對培養閱讀習慣、激發閱讀興趣十分重要。所以,推出「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不僅是引發小朋友的讀書興趣,還希望把家庭閱讀帶動起來。
四是注重拓展閱讀面。要讓孩子從小「海量閱讀」,讀些「閑書」,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書讀多了,語文素養才能真正提升上去。也可以說,統編語文教材是「專治」不讀書少讀書的。
3
方便一線教師把握教學基本要求
統編語文教材加大了課型的區分。以往教材課文也分精讀和略讀,但在教學中普遍是精、略不分,全部是精讀精講。其實兩種課型功能不同,應當區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把「精讀」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課外閱讀,這就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教讀課主要由教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味;自讀課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讀,把教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自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⑤ 三科統編教材中的三科是指什麼學科,為什麼是這三科
三科統編教材中的三科指的是思想政治,歷史和語文,這三科教材更突出了育人導向,系統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既傳承經典又富有時代氣息,既遵循學科規律又貼近學生實際,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實踐性實現了有機結合。
三科教材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革命傳統教育。語文教材還注重國家主權教育;初中歷史教材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國家主權和海洋意識教育、國際理解教育;思想政治教材注重法制教育。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結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