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木蘭詩》中互文的句子,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在中考翻譯句子中,到底是要直譯還是意譯
當然要意譯,互文、並提的句子一定要意譯,這句話應該以「將軍、壯士百戰死,十年歸」來翻譯。
如果按原文一個字一個字翻譯是要扣分的,我們語文老師是改中考卷子的,她就這么說的。
② 木蘭詩翻譯互文的句子
木蘭詩抄互文的句子(總共4句)有: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2、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對應翻譯如下:
1、東西的門都打開看看,東西房子的床都坐了一遍,脫掉我打仗的衣服,穿上我以前的衣服。
2、對著窗子,照著鏡子,梳理好看的頭發,貼上花黃。
3、到各地市集上買來駿馬,馬鞍和鞍下的墊子,馬嚼子和韁繩,馬鞭。
4、將士將軍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
③ 木蘭詩中用了互文的句子有哪些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 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 這也是一個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床。」這一句寫出了木蘭從軍十二年後凱旋歸來時看到舊物的那種久違重見時的喜悅與激動。 (2)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這兩句亦為互文,當窗亮敞,對鏡顧影是理雲鬢,帖花黃的共同條件,意指「當窗、對鏡理雲鬢帖花黃」。 (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按字面的解釋是「將軍經歷千百次的戰斗戰死沙場,壯士從軍十年凱旋歸來。」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疑惑,為什麼死去的都是將軍,而歸來的都是壯士呢?事實上,「將軍」和「壯士」,「百戰死」和「十年歸」是互相滲透,互相說明,在意義上是合指兼顧的。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將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斗,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只有這樣理解詩句才顯合理。
④ 《木蘭詩》互文翻譯
到各個集市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用具(也可以字面意思譯為:到東邊的集市回買駿答馬,到西邊的集市買鞍韉,到南面的集市買轡頭,到北面的集市買長鞭) 打開我各個房間的門並坐一坐字面意思譯為:打開我東廂房的門,坐在我西閣的床上) 將軍壯士(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征戰多年(勝利)而歸 對這窗戶和鏡子梳理頭發佩戴飾物(字面意思可譯為:在窗前梳理著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貼上美麗的花黃) 註:第1,2,4句為互文翻譯,如果還沒有學習課文,建議記括弧里的
⑤ 《木蘭詩》中的使用互文手法的兩句是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以上的都是互文的修辭手法
⑥ 木蘭詩中(所以互文的句子)是什麼意思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是指把所有的門都打開,看看瞧瞧家裡的所有傢具。
將軍百戰死專,壯士十年歸。屬是指將軍與壯士許多在戰斗中犧牲,而剩下的就凱旋而歸。
這些句子是「頂真」不叫「互文」: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
互文即「互文見義」,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 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⑦ 求木蘭詩四句互文,急用,救急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閣的門而不進去,然後轉到西閣的床上去坐著.4.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鬢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這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兩句,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2.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兩句是頂真句.頂真,又稱「聯珠」.「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也是頂真.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句.此外,「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也是很工整的對偶句.另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等不甚工整的對偶句.
⑧ 有關木蘭詩的一些問題 互文,反復,復沓和鋪排手法
1 東市買駿馬 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 北市買長鞭 是什麼修辭手法?
排比互文
2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 是什麼修辭手法?
對句互文
3當窗理雲鬢 對鏡貼花黃 是什麼修辭手法?
對偶
4互文和鋪排有什麼不同?
1、本句互文:指同一個句子中有些詞語相互映襯呼應,合而見義。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與「客」互補,意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馬一起上船。
2、對句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隱含詞語,兩相映襯,文義呼應。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句中「將軍」與「壯士」互補,意為將軍和壯士征戰十年身經百戰後歸來;「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孔雀東南飛》)」中「左手」與「右手」互補,意為兩手中一手拿刀尺一手拿綾 羅;「朝成綉夾裙,晚成單羅衫。(《孔雀東南飛》)」中「朝」與「晚」成互文,意為一天之中就做成了綉夾裙和單羅衫;「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中「東西」與「左右」互相補充,意為四面八方都種植了松柏梧桐;「朝避猛虎,夕避長蛇。(《蜀道難》)」中「朝」與「夕」互補,意為一天到晚時時刻刻都要躲避猛虎和長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出塞》)」的前句中「秦」與「漢」互補,意為秦漢時期的明月照耀著秦漢時期的關隘。
3、排比互文:指三個或三個以上句子中的詞語參互成文,合而見義。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中「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四個詞語互相補充,意為到東南西北等市場上去買了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
4、重章互文:指把完整的意思拆開,分別放到各章中去。理解時要把各章內容互相參照,相互補充。這種用法在《詩經》中較為多見,如:「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輻兮——;坎坎伐輪兮——。(《詩經·魏風·伐檀》)」中「伐檀」「伐輻」「伐輪」互補,意為砍伐用來造車的木料。
互文修辭手法並不屬於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但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使用的地方較多。因此,了解互文修辭手法的形式和作用,對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5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 的手法是反復還是復沓?
復沓
6反復,復沓有何不同?
句子之間可更換少數的詞語叫做復沓。即重復。用於突出特徵,強調語氣情感。
復沓句:將部分詞句反復詠唱,形成一種回環美。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例: 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反復,是指多次重復進行同一件事,強調同樣事情發生的頻率。比如說:他反復使用排比加強語氣——表示,多次使用了排比句
⑨ 《木蘭詩》中互文的詩句有哪些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4.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⑩ 木蘭詩中的互文有什麼作用
《木蘭詩》在寫法上運用了較多的修辭手法,由於對偶和排比的顯而易見,互文又往往綜合其中而被忽略了。其實,互文是本詩極為重要的也是極有特色的修辭手法,不弄懂其在本詩中的作用,不僅無法欣賞詩歌的意境,只怕連疏通文意也困難重重。以下就詩中的幾處互文,談談它們的修辭作用。
一、渲染氣氛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排比兼用互文,否則直譯出來,豈不笑話?天下哪有這樣大的「超市」或「專賣店」?哪有這樣東奔西走一處買一樣的買主?本意不過是「從各處買回了從軍所需要的物品」。為何如此「啰嗦」呢?這是通過排比和互文的綜合運用,達到這樣的效果:讓讀者感受到一種急促跳盪的節奏;一種躍躍欲試的意態。表現「可汗大點兵」的軍情緊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緊張氣氛和木蘭准備工作的繁忙而有序。
二、塑造人物形象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對偶兼用互文,上下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綜合的意思是:「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捐軀沙場,有的勝利歸來」。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戰的曠日持久和激烈悲壯,突出了木蘭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的英雄形象。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腳撲朔」是雄兔的特徵,「眼迷離」是雌兔的特徵,分辨雌雄本是一目瞭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徵兼而有之,就很難區別了。這里暗示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和男人一樣馳騁疆場,巾幗不讓須眉,表現了木蘭的機智勇敢,照應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使這個傳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含蓄而富於浪漫色彩。
三、刻畫人物心理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單從字面上看是不合邏輯的,上下文互文互補而增義:「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床。」由於互文手法的運用,省略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表現了木蘭一別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這里坐坐,到那裡看看,看到曾經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滿親切之感,又有說不清的滋味。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通過動作細節的描寫,刻畫人物心理:時光流逝,景物依舊,此情此景,讀者去品味了。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如果把「當窗」和「對鏡」分開理解,顯然不合女子梳妝的實情。「當窗理雲鬢」應「對鏡」,「 對鏡貼花黃」也要「當窗」。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樣變換鏡頭,表現了木蘭脫下戎裝的動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經過十年的軍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兒家感覺的興奮之情:鏡中還會再現當年那個天真活潑、純潔可愛小姑娘嗎?
《木蘭詩》中互文手法的運用,不僅詞約意豐,詳略得當,而且從敘事上跨越時空,加快了情節的推進,使行文富於節奏感,跌宕生姿,增強了表達效果。理解並掌握了這種修辭手法,能夠幫助我們正確而完整的理解詩句的含義,提高閱讀和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