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六年級上科學書中的內容
1、放大鏡也叫(凸透鏡),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
4、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蠅的(復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翅膀上布滿的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5、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
6、一些固體物質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一些混合物都不是晶體,如河沙,泥土。
7、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顯微鏡)。
8、洋蔥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9、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
10、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11、(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2、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喇叭蟲、團藻。
13、人類(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蟲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能看清小於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21、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利用顯微鏡發現細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釀酒、發面、製作醬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1、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變化(有快有慢)
2、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3、在變化中(不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
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4、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融化變色
5、書中介紹的一些變化:
@(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藍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含澱粉食物:(米,面,玉米,紅薯,土豆)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二氧化碳氣體)
6、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的特點:
(無光澤 不能導電 紅褐色 無延展性 易脆 不能被磁鐵吸引)。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7、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如刷油漆、電鍍等。
8、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沉澱物)、(產生氣體).
9、淡藍色(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鐵釘變紅,溶液變淡。
10、二氧化碳增加對全球環境的危害:(①全球氣候變暖②土壤沙漠化③大陸和兩極冰川融化)
11、物理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
第三單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逆時針)方向運行。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 1/6)。
2、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登上月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3、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形狀)
4、月球地形是(環形山),形成原因是(隕石撞擊)。
5、日食:(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中間
6、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7、太陽系裡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還有各行星的特點
8、人們為了便於辨認星星,把看起來不動的星星分成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根據其形態想像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並給它們命名,這些人為劃分的區域就稱為(星座)。
9、(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10、北極星在(小熊星座)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
11、夏季天空中有許多亮星,其中的三顆亮星(天津四)(屬於天鵝座)、(織女星)(屬於天琴座)和(牛郎星)(屬於天鷹座)人們稱之為(「夏季大三角」)。
12、宇宙是(運動變化)的,是在(膨脹),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13、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恆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它是用來計量恆星間(距離)的單位。
14、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15、火箭發源地是(中國)。1700年前的三國就有了。
16、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中國第一個上天的是(楊利偉)現在發射成功(「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1、目前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2、焚燒法的優點:(佔地小,避免污染地下水,產生的熱量可用來發電);缺點:(消耗大量電能,留下殘余物,造成二次污染)
3、(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產生大量垃圾。
4、垃圾分類: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金屬、塑料、玻璃)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有毒垃圾:廢電池,醫療垃圾)和(廚余垃圾)
5、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須改變(垃圾混裝)的習慣,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
6、電池裡就包含了三種:(汞)、(鉛)、(鎘)。
7、(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8、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9、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的廢水、油污)等,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屍體)等。
10、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澱)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葯物進行(滅菌處理),才能符合我們使用。
11、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
1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垃圾)、(水污染)、(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13、白色污染是(塑料垃圾)減少白色垃圾的方法有:(1)用紙袋和布袋(2)提菜籃子上菜市(3)減少塑料包裝(4)用可降解塑料袋。
14、現有的生物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是由於(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海洋環境的惡化)
1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我國(九寨溝、長白山、四川卧龍)建立自然保護區。
『貳』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中地球為什麼是圓的
地球形成球體的原因:
由於地球本身的質量很大,所以地球的各部份之間的萬有引力足以保持地球不會解體,從而地球的所有物質能夠聚集在一起。也正是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地球才能形成流體靜力學平衡的形狀,也就是球體。
這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地球不是球體,那麼在地球表面的各部份會出現高低不平的表現,則在長時間的跨度下,高山上的岩石由於風化等原因分解後,岩石會下落,將低處填滿,這樣一來,則最終會出現所有表面都距地心相等的結果,也就是變成了球體。
註:雖然我們知道現在地表上也有高山、盆地的不同地形,但是這些地形是由於地殼運動而形成的結果,並且這種地形的差異並不影響地球在整體上是球體的結果。
地球是赤道略鼓、兩極略扁的球體的原因:
這個原因是因為地球的自轉的影響。我們知道,地球繞自轉軸旋轉,自轉軸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點和北極點,所以在地球上,這兩個極點是不旋轉的,其它的位置上的點都在旋轉,而且越是靠近赤道的點,越是離自轉軸的距離遠,也就是旋轉半徑大,並且由於地球表面各處的旋轉周期是相同的(24小時一周),所以旋轉半徑越大,則此處的旋轉速度越快。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地球表面不同位置上的離心趨勢也不同,速度越大的地方,離心趨勢越大,所以在赤道處,離心現象最明顯。這是導致地球在赤道處略鼓的原因。
題外話:太陽系中,位於小行星帶的最大行星--穀神星就是球體的,而第二大的小行星灶神星的質量只是穀神星的三分之一,而它則沒有能夠形成球體,所以我推測能夠提供強大的萬有引力,從而使自己形成球體的天體質量的臨界點就在這兩個行星之間。
不過據我了解,目前應該還沒有研究出來吧
『叄』 六年級科學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太陽與人類的生活有哪些關系
太陽內部高溫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輻射能。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輻射功率位3。8×10^23kW的輻射值,其中20億分之一到達地球大氣層。到達地球大氣層的太陽能,30%被大氣層反射,23%被大氣層吸收,其餘的到達地球表面,其功率為8×10^13kW。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能源的需求量不斷增長。化石能源資源的有限性,以及他們在燃燒過程中對全球氣候和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日益為人們所關注。從資源、 環境、 社會發展的需求看,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必然的趨勢。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太陽能成為最引人注目,開展研究工作最多,應用最廣的成員。 一般認為太陽能是源自氦核的聚合反應。 太陽幅射能穿越大氣層,因受到吸收、散射及反射的作用,故能夠直接到達地表的太陽幅射能僅存三分之一,又其中70%是照射在海洋上,於是僅剩下約1.5×10^17千瓦.小時,數值約為美國1978年所消費能6000倍。未被吸收或散射而能夠直達地表的太陽幅射能稱為「直接」幅射能;而被散射的幅射能,則稱為「漫射」(diffuse)幅射能,地表上各點的總太陽幅射能即為直接和漫射幅射能二者的總和。 可以利用太陽這一特點,充分利用太陽能從而節約自然資源。太陽還可以讓植物光合作用,為地球提供氧氣。陽光還能夠殺菌、消毒。
『肆』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第1課放大鏡
科學概念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第2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科學概念
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第3課放大鏡下的晶體
科學概念
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第4課怎樣放得更大
科學概念
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第5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
科學概念
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第6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
科學概念
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
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第7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
科學概念
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徵,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
第8課微小世界和我們
科學概念
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
的許多秘密。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變。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科學概念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
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第1課我們身邊的物質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另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第2課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第3課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
科學概念
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第4課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第5課鐵生銹了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第6課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一)背景和目標
科學概念
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第7課控制鐵生銹的速度
科學概念
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使鐵生銹。
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
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
第8課物質變化與我們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
第三單元 宇宙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方面有別於其他星球。
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
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第1課地球的衛星 月球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第2課月相變化
科學概念
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第3課我們來造「環形山」
科學概念
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徵。
環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第4課日食和月食
科學概念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第5課太陽系
(一)背景和目標
科學概念
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第6課在星空中(一)
科學概念
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標志。
第7課在星空中(二)
科學概念
隨季節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化的。
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志。
第8課探索宇宙
科學概念:
宇宙空間分布著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
宇宙是運動變化著的,膨脹著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
環境。
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著力於采
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第1課一天的垃圾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
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第2課垃圾的處理
科學概念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第3課減少丟棄及重新利用
科學概念
減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減少丟棄和重新使用。
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產生大量垃圾。
第4課分類和回收利用
科學概念
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這樣可以減少垃圾、節約資源。
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和對一些有毒垃圾的處理。
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第5課一天的生活用水
科學概念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伍』 有關太陽系的資料六年級能懂的
中文名稱:太陽系 英文名稱:solar system 定義:(1) 由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天體構成的體系及其所佔有的空間區域。(2) 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與環系、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所構成的天體系統及其所佔有的空間區域。 所屬學科:天文學(一級學科);太陽系(二級學科)
太陽系 (Solar System)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恆星系統。它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冥王星已被開除、至少165顆已知的衛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小岩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
太陽系的主角是位居中心的太陽,它是一顆光譜分類為G2V的主序星,擁有太陽系內已知質量的99.86%,並以引力主宰著太陽系 太陽及其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兩顆行星,又佔了剩餘質量的90%以上,目前仍屬於假說的奧爾特雲,還不知道會佔有多少百分比的質量。 太陽系內主要天體的軌道,都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1])的附近。行星都非常靠近黃道,而彗星和柯伊伯帶天體,通常都有比較明顯的傾斜角度。 由北方向下鳥瞰太陽系,所有的行星和絕大部分的其他天體,都以逆時針(右旋)方向繞著太陽公轉。有些例外的,像是哈雷彗星。 環繞著太陽運動的天體都遵守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軌道都以太陽為橢圓的一個焦點,並且越靠近太陽時的速度越快。行星的軌 太陽系內天體的軌道
道接近圓形,但許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則是高度橢圓的。 在這么遼闊的空間中,有許多方法可以表示出太陽系中每個軌道的距離。在實際上,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或環帶,與前一個的距離就會更遠,而只有少數的例外。例如,金星在水星之外約0.33天文單位的距離上,而土星與木星的距離是4.3天文單位,海王星又在天王星之外10.5天文單位。曾有些關系式企圖解釋這些軌道距離變化間的交互作用。 依照至太陽的距離,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木星與土星稱為近日行星,天王星與海王星稱為遠日行星)8 顆中的6顆有天然的衛星環繞著,這些星習慣上因為地球的衛星被稱為月球而都被視為月球。在外側的行星都有由塵埃和許多小顆粒構成的行星環環繞著,而除了地球之外,肉眼可見的行星以五行為名,在西方則全都以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中的神仙為名。 幸神星(Tyche):2011年2月15日消息[2],可能在太陽系邊緣發現一顆新行星,質量或是木星4倍,將成為第九大行星和最大行星,軌道距離太陽有約15,000天文單位遠。這顆位於奧爾特雲外側的氣體龐然大物 - 幸神星(Tyche)是否存在的數據將在年底公布,科學家認為美國宇航局太空望遠鏡「廣域紅外探測器」(WISE)已經收集到這方面證據。丹尼爾·惠特邁爾和約翰·馬特瑟根據彗星的角度,最先指出幸神星存在,可能主要由氫和氦構成,擁有像木星一樣的大氣,並有斑點、環和雲團,可能存在衛星。當前命名為幸神星 - 掌管城市命運的希臘女神名字。
太陽(Sun)
太陽是太陽系的母星,太陽也是太陽系裡唯一會發光的恆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員。它有足夠的質量讓內部的壓力與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融合產生的巨大能量,並以輻射的型式,例如可見光,讓能量穩定的進入太空。 太陽在赫羅圖上的位置
太陽在分類上是一顆中等大小的黃矮星,不過這樣的名稱很容易讓人誤會,其實在我們的星系中,太陽是相當大與明亮的。恆星是依據赫羅圖的表面溫度與亮度對應關系來分類的。通常,溫度高的恆星也會比較明亮,而遵循此一規律的恆星都會位在所謂的主序帶上,太陽就在這個帶子的中央。但是,比太陽大且亮的星並不多,而比較暗淡和低溫的恆星則很多。 太陽在恆星演化的階段正處於壯年期,尚未用盡在核心進行核融合的氫。太陽的亮度仍會與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現在的75%。 計算太陽內部氫與氦的比例,認為太陽已經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約50億年後,太陽將離開主序帶,並變得更大與更加明亮,但表面溫度卻降低的紅巨星,屆時它的亮度將是目前的數千倍。 太陽是在宇宙演化後期才誕生的第一星族恆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恆星擁有更多的比氫和氦重的金屬(這是天文學的說法:原子序數大於氦的都是金屬。)。比氫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恆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須經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釋入宇宙的空間內。換言之,第一代恆星死亡之後宇宙中才有這些重元素。最老的恆星只有少量的金屬,後來誕生的才有較多的金屬。高金屬含量被認為是太陽能發展出行星系統的關鍵,因為行星是由累積的金屬物質形成的。 內太陽系
內太陽系在傳統上是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區域的名稱,主要是由硅酸鹽和金屬組成的。這個區域擠在靠近太陽的范圍內,半徑還比木星與土星之間的距離還短。 內行星 所有的內行星
四顆內行星或是類地行星的特點是高密度、由岩石構成、只有少量或沒有衛星,也沒有環系統。它們由高熔點的礦物,像是硅酸鹽類的礦物,組成表面固體的地殼和半流質的地幔,以及由鐵、鎳構成的金屬核心所組成。四顆中的三顆(金星、地球、和火星)有實質的大氣層,全部都有撞擊坑和地質構造的表面特徵(地塹和火山等)。內行星容易和比地球更接近太陽的內側行星(水星和金星)混淆。行星運行在一個平面,朝著一個方向。 水星(Mercury)(0.4 天文單位)是最靠近太陽,也是最小的行星(0.055地球質量)。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僅知的地質特徵除了撞擊坑外,只有大概是在早期歷史與收縮期間產生的皺折山脊。 水星,包括被太陽風轟擊出的氣體原子,只有微不足道的大氣。目前尚無法解釋相對來說相當巨大的鐵質核心和薄薄的地幔。假說包括巨大的沖擊剝離了它的外殼,還有年輕時期的太陽能抑制了外殼的增長。 金星 (Venus)(0.7 天文單位)的體積尺寸與地球相似(0.86地球質量),也和地球一樣有厚厚的硅酸鹽地幔包圍著核心,還有濃厚的大氣層和內部地質活動的證據。但是,它的大氣密度比地球高90倍而且非常乾燥,也沒有天然的衛星。它是顆炙熱的行星,表面的溫度超過400°C,很可能是大氣層中有大量的溫室氣體造成的。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金星的地質活動仍在進行中,但是沒有磁場保護的大氣應該會被耗盡,因此認為金星的大氣是經由火山的爆發獲得補充。 地球(Earth)(1 天文單位)是內行星中最大且密度最高的,也是唯一地質活動仍在持續進行中並擁有生命的行星(至今科學家還沒有探索到其他來自太空的生物)。它也擁有類地行星中獨一無二的水圈和被觀察到的板塊結構。地球的大氣也於其他的行星完全不同,被存活在這兒的生物改造成含有21%的自由氧氣。它只有一顆衛星,即月球;月球也是類地行星中唯一的大衛星。地球公轉(太陽)一圈約365天,自轉一圈約1天。(太陽並不是總是直射赤道,因為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稍稍有些傾斜。) 火星(Mars)(1.5 天文單位)比地球和金星小(0.17地球質量),只有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稀薄大氣,它的表面,例如奧林匹斯山有密集與巨大的火山,水手號峽谷有深邃的地塹,顯示不久前仍有劇烈的地質活動。火星有兩顆天然的小衛星,戴摩斯和福伯斯,可能是被捕獲的小行星。 小行星帶 小行星的主帶和特洛伊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小天體中最主要的成員,主要由岩石與不易揮發的物質組成。 主要的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距離太陽2.3至3.3 天文單位,它們被認為是在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中,受到木星引力擾動而未能聚合的殘余物質。 小行星的尺度從大至數百公里、小至微米的都有。除了最大的穀神星之外,所有的小行星都被歸類為太陽系小天體,但是有幾顆小行星,像是灶神星、健神星,如果能被證實已經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可能會被重分類為矮行星。 小行星帶擁有數萬顆,可能多達數百萬顆,直徑在一公里以上的小天體。盡管如此,小行星帶的總質量仍然不可能達到地球質量的千分之一。小行星主帶的成員依然是稀稀落落的,所以至今還沒有太空船在穿越時發生意外。 直徑在10至10.4 米的小天體稱為流星體。 穀神星 (Ceres)(2.77 天文單位)是主帶中最大的天體,也是主帶中唯一的矮行星。它的直徑接近1000公里,因此自身的引力已足以使它成為球體。它在19世紀初被發現時,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在1850年代因為有更多的小天體被發現才重新分類為小行星;在2006年,又再度重分類為矮行星。 小行星族 在主帶中的小行星可以依據軌道元素劃分成幾個小行星群和小行星族。小行星衛星是圍繞著較大的小行星運轉的小天體,它們的認定不如繞著行星的衛星那樣明確,因為有些衛星幾乎和被繞的母體一樣大。 在主帶中也有彗星,它們可能是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 特洛依小行星的位置在木星的 L4或L5點(在行星軌道前方和後方的不穩定引力平衡點),不過"特洛依"這個名稱也被用在其他行星或衛星軌道上位於拉格朗日點上的小天體。 希耳達族是軌道周期與木星2:3共振的小行星族,當木星繞太陽公轉二圈時,這群小行星會繞太陽公轉三圈。 內太陽系也包含許多「淘氣」的小行星與塵粒,其中有許多都會穿越內行星的軌道。
中太陽系
太陽系的中部地區是氣體巨星和它們有如行星大小尺度衛星的家,許多短周期彗星,包括半人馬群也在這個區域內。此區沒有傳統的名稱,偶爾也會被歸入「外太陽系」,雖然外太陽系通常是指海王星以外的區域。在這一區域的固體,主要的成分是「冰」(水、氨和甲烷),不同於以岩石為主的內太陽系。 外行星 所有的外行星
在外側的四顆行星,也稱為類木行星,囊括了環繞太陽99%的已知質量。木星和土星的大氣層都擁有大量的氫和氦,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層則有較多的「冰」,像是水、氨和甲烷。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它們該另成一類,稱為「天王星族」或是「冰巨星」。這四顆氣體巨星都有行星環,但是只有土星的環可以輕松的從地球上觀察。「外行星」這個名稱容易與「外側行星」混淆,後者實際是指在地球軌道外面的行星,除了外行星外還有火星。 木星(Jupiter)(5.2 天文單位),主要由氫和氦組成,質量是地球的318倍,也是其他行星質量總合的2.5倍。木星的豐沛內熱在它的大氣層造成一些近似永久性的特徵,例如雲帶和大紅斑。木星已經被發現的衛星有63顆,最大的四顆,甘尼米德、卡利斯多、埃歐、和歐羅巴,顯示出類似類地行星的特徵,像是火山作用和內部的熱量。甘尼米德比水星還要大,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衛星。 土星(Saturn)(9.5 天文單位),因為有明顯的環系統而著名,它與木星非常相似,例如大氣層的結構。土星不是很大,質量只有地球的95倍,它有60顆已知的衛星,泰坦和恩塞拉都斯,擁有巨大的冰火山,顯示出地質活動的標志。泰坦比水星大,而且是太陽系中唯一實際擁有大氣層的衛星。 天王星(Uranus)(19.6 天文單位),是最輕的外行星,質量是地球的14倍。它的自轉軸對黃道傾斜達到90度,因此是橫躺著繞著太陽公轉,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在氣體巨星中,它的核心溫度最低,只輻射非常少的熱量進入太空中。天王星已知的衛星有27顆,最大的幾顆是泰坦尼亞、歐貝隆、烏姆柏里厄爾、艾瑞爾、和米蘭達。 海王星(Neptune)(30 天文單位)雖然看起來比天王星小,但密度較高使質量仍有地球的17倍。他雖然輻射出較多的熱量,但遠不及木星和土星多。海王星已知有13顆衛星,最大的崔頓仍有活躍的地質活動,有著噴發液態氮的間歇泉,它也是太陽系內唯一逆行的大衛星。在海王星的軌道上有一些1:1軌道共振的小行星,組成海王星特洛伊群。 彗星歸屬於太陽系小天體,通常直徑只有幾公里,主要由具揮發性的冰組成。 它們的軌道具有高離心率,近日點一般都在內行星軌道的內側,而遠日點在冥王星之外。當一顆彗星進入內太陽系後,與太陽的接近會導致她冰冷表面的物質升華和電離,產生彗發和拖曳出由氣體和塵粒組成、肉眼就可以看見的彗尾。 短周期彗星是軌道周期短於200年的彗星,長周期彗星的軌周期可以長達數千年。短周期彗星,像是哈雷彗星,被認為是來自柯伊伯帶;長周期彗星,像海爾·波普彗星,則被認為起源於奧爾特雲。有許多群的彗星,像是克魯茲族彗星,可能源自一個崩潰的母體。有些彗星有著雙曲線軌道,則可能來自太陽系外,但要精確的測量這些軌道是很困難的。 揮發性物質被太陽的熱驅散後的彗星經常會被歸類為小行星。 半人馬群是散布在9至30 天文單位的范圍內,也就是軌道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類似彗星以冰為主的天體。半人馬群已知的最大天體是10199 Chariklo,直徑在200至250 公里。第一個被發現的是2060 Chiron,因為在接近太陽時如同彗星般的產生彗發,目前已經被歸類為彗星。有些天文學家將半人馬族歸類為柯伊伯帶內部的離散天體,而視為是外部離散盤的延續。
外海王星區
在海王星之外的區域,通常稱為外太陽系或是外海王星區,仍然是未被探測的廣大空間。這片區域似乎是太陽系小天體的世界(最大的直徑不到地球的五分之一,質量則遠小於月球),主要由岩石和冰組成。 柯伊伯帶,最初的形式,被認為是由與小行星大小相似,但主要是由冰組成的碎片與殘骸構成的環帶,擴散在距離太陽30至50 天文單位之處。這個區域被認為是短周期彗星——像是哈雷彗星——的來源。它主要由太陽系小天體組成,但是許多柯伊伯帶中最大的天體,例如創神星、伐樓拿、2003 EL61、2005 FY9和厄耳枯斯等,可能都會被歸類為矮行星。估計柯伊伯帶內直徑大於50 公里的天體會超過100,000顆,但總質量可能只有地球質量的十分之一甚至只有百分之一。許多柯伊伯帶的天體都有兩顆以上的衛星,而且多數的軌道都不在黃道平面上。 柯伊伯帶大致上可以分成共振帶和傳統的帶兩部分,共振帶是由與海王星軌道有共振關系的天體組成的(當海王星公轉太陽三圈就繞太陽二圈,或海王星公轉兩圈時只繞一圈),其實海王星本身也算是共振帶中的一員。傳統的成員則是不與海王星共振,散布在39.4至47.7 天文單位范圍內的天體。傳統的柯伊伯帶天體以最初被發現的三顆之一的1992 QB1為名,被分類為類QB1天體。 冥王星和卡戎 冥王星和已知的三顆衛星
目前還不能確定卡戎(Charon)是否應被歸類為當前認為的衛星還是屬於矮行星,因為冥王星和卡戎互繞軌道的質心不在任何一者的表面之下,形成了冥王星-卡戎雙星系統。另外兩顆很小的衛星尼克斯(Nix)與許德拉(Hydra),則繞著冥王星和卡戎公轉。 冥王星在共振帶上,與海王星有著3:2的共振(冥王星繞太陽公轉二圈時,海王星公轉三圈)。柯伊伯帶中有著這種軌道的天體統稱為類冥天體。 離散盤與柯伊伯帶是重疊的,但是向外延伸至更遠的空間。離散盤內的天體應該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過程中,因為海王星向外遷徙造成的引力擾動才被從柯伊伯帶拋入反覆不定的軌道中。多數黃道離散天體的近日點都在柯伊伯帶內,但遠日點可以遠至150 天文單位;軌道對黃道面也有很大的傾斜角度,甚至有垂直於黃道面的。有些天文學家認為黃道離散天體應該是柯伊伯帶的另一部分,並且應該稱為"柯伊伯帶離散天體"。 鬩神星(136199 Eris)(平均距離68 天文單位),又名齊娜,是已知最大的黃道離散天體,並且引發了什麼是行星的辯論。他的直徑至少比冥王星大15%,估計有2,400公里(1,500英里),是已知的矮行星中最大的。鬩神星有一顆衛星,鬩衛一(Dysnomia),軌道也像冥王星一樣有著很大的離心率,近日點的距離是38.2 天文單位(大約是冥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遠日點達到97.6 天文單位,對黃道面的傾斜角度也很大。 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2003年在太陽系的邊緣發現了這顆行星,編號為2003UB313,暫時命名為齊娜,直到2005年7月29日才向外界公布這個發現。據悉,各國天文學家於2006年8月24日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否認其為大行星。 據介紹,齊娜的直徑約一千四百九十英里,較太陽系邊緣的矮行星冥王星還要大七七英里。而齊娜距離太陽九十億英里,這個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三倍,也就是大約97.6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指的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齊娜繞行太陽一周,得花五百六十年它也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太陽系中最遠的星體,是「庫伊伯爾星帶」里亮度占第三位的星體。它比冥王星表面的溫度低,約零下214℃,是一個非常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這個星體呈圓形,最大可能是冥王星的兩倍。他估計新發現的這顆星星的直徑估計有2100英里,是冥王星的1.5倍。 這個星體與太陽系統的主平面保持著45度的夾角,大部分其它行星的軌道都在這個主平面里。布朗說,這就是它一直沒有被發現的原因。
最遠的區域
太陽系於何處結束,以及星際介質開始的位置沒有明確定義的界線,因為這需要由太陽風和太陽引力兩者來決定。太陽風能影響到星際介質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距離的四倍,但是太陽的洛希球,也就是太陽引力所能及的范圍,應該是這個距離的千倍以上。
『陸』 六年級科學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還有什麼星體
2006年被除名大行星的冥王星(現在被規為矮行星)、各大行星都有的衛星、慧星、流星體、眾多小行星、太陽以及彌漫的行星際物質。
『柒』 小學六年級科學太陽資料卡
太陽是抄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陽。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公轉)。
日地平均距離(1天文 太陽單位)1.49597870×10^11 米(1億5千萬公里) 一個天文單位長度
日地最遠距離 1.5210×10^11 米
日地最近距離 1.4710×10^11 米
遠日點與近日點距離相差 500萬千米
視星等-26.74 等
絕對星等4.83 等
熱星等-26.82 等
絕對熱星等4.75 等
『捌』 六年級科學太陽系要弄清楚哪些內容
1、微物類非微命體通要藉助顯微鏡才看清楚
2、第揭微物秘密荷蘭列文虎克
3、牛奶變酸奶酸奶種名乳酸菌細菌適宜溫度乳酸菌使牛奶發酵發酵酸奶
4、細菌桿菌、球菌、螺旋菌三種基本形態;細菌自製造食物細菌植物身吸收養料;細菌繁殖速度快
5、霉條件溫度、水、空氣、營養等
6、英細菌家弗萊明首先發現青黴菌泌某種物質能殺死些細菌種物質稱青黴素
7、物、植物都由細胞組細胞構命體積木
8、英物理家文家胡克早觀察細胞科家
9、古希臘者亞士德認月食月球影遮住部邊緣圓弧形所球球體或近似球體;海邊船離港口船身逐漸隱沒看船帆說明海面彎曲
10、球赤道周40091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球表面積510067866平千米
11、球表面形態高原、平原、山、峽谷、海洋島嶼等
12、描繪表形態沙盤模型、圖攝影
13、通震核試驗產震波探測球內部構造震波堅硬岩石傳播較快較軟岩石傳播較慢
14、球由殼、幔核幾部組
15、火山由於熔融岩漿沿著殼薄弱帶噴發形
16、殼岩層相互擠壓發褶皺褶皺突斷裂劇烈震釋放巨能量造嚴重破壞震
17、喜馬拉雅山世界高山脈科家山體岩石採集魚龍、魚、海藻海螺化石說明遠古代海洋
18、期風吹曬、雨水沖刷、物破壞等作用表岩石破碎程叫做風化;風化岩石風、水、冰或重力磨蝕、搬運程叫侵蝕
19、物質變化兩類類僅僅形態變化沒產新物質;另類產新物質變化
20、產新物質變化顏色改變、產沉澱或氣泡、發光發熱等現象表現
21、鐵銹特點紅褐色、松軟、容易吸收水
22、鐵銹條件需要水空氣
23、像白醋能夠使紫甘藍水變紅物質叫酸性物質;像鹼水能夠使紫甘藍水變綠物質叫鹼性物質
24、像紫甘藍水遇酸變紅、遇鹼變綠物質叫酸鹼指示劑
25、用洗滌用品肥皂、洗衣粉
26、用肥皂洗衣服肥皂滲透織物油污間拉著油污投身水衣服洗干凈
27、意利物理家、文家伽利略用自製望遠鏡觀察月球看環形山、高月海;美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阿爾德林乘坐阿波羅號飛船功登月球
28、月球沒空氣沒液態水;月球表面溫差高達100攝氏度低降至零170攝氏度;月球引力球1/6
29、太陽並總直射赤道球繞太陽旋轉稍稍些傾斜;太陽直射點照球斜向太陽半球該半球處於夏季另外半球處於冬季
30、太陽系行星圍繞恆星運轉衛星圍繞行星運轉;太陽系已知八行星50顆衛星數行星、彗星等;太陽系八行星水星、金星、球、火星、木星、土星、王星、海王星
31、星空88區域稱星座;每星座恆星連同圖形古代用神物或物星座命名
32、北斗七星熊星座部;北極星熊星座亮星
33、望遠鏡光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專門接收體發線電波;運載火箭速度達7.9千米/秒能掙脫球引力圍繞球運轉;逐級加速級火箭實現目設計
34、我神州5號宇航員楊利偉第位進入太空宇航員;神州6號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
35、金星表面溫度高火星表面溫度低沒發現命存
36、類發射宇宙探測器已經飛太陽系其帶著我類照片圖等信息
37、根據猜測叫假設科史重要結論提假設始
38、德科家魏格納提陸漂移說科家尋找證據證明假設確
39、些實驗事物內部結構、運變化程進行模擬種實驗叫模擬實驗
40、比實驗種特別收集證據通意識改變某條件證明改變條件實驗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