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語文古文常見的幾種特殊句式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內為:倒裝句、被動句容、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⑵ 高中語文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文言文固定句式、文內言文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容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 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1.判斷句: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
2.被動句: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3.倒裝句:文言中中,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主謂倒裝等。
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出處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jushi/
⑶ 文言文句式中的被動句有哪些
被動句的表示法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用一定的虛詞作為標志的被動句,這種類型主要是有以下幾種形式:
「於」表被動,介出動作的主動者。例:
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不能被遠近各處所容留)
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而你被趙王寵幸)
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被王召見)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赤壁賦》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接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不被時俗約束。注意,「學於余」的「於」是「向」的意思。)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使不辱於諸侯。
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有時候,這個「於」也能省略掉。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勢」是「逼於兵勢」。《同上》
「見」 「見……於……」「受……於……」形式表被動。例: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
信而見欺,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漸見愁煎迫。《孔雀》
燕國見陵之恥除也。《荊軻……》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賤妾不幸,今日見辱於長者《柳毅傳》
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以上兩種格式中的「於」是介詞,作用是介出動作的主動者,「見」「受」表被動。需要注意的是: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君既若見錄。《孔雀》
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請見諒」等即為此種用法 「請見諒」表「請你原諒我」之意。類似的還有:見笑、見教等。
「為」「為……所」。例: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雁盪山》
為深谷林莽所蔽。《雁盪山》
遂為諸將所擁而行。
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黃花岡……》
為巡船所物色。
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還有「為操所先」「為人所殺」等)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為婢僕所感,日以厭薄。《柳毅傳》
女侄不幸,為玩童所辱。《同上》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如姬父為人所殺。
註:另兩種形式「……為所……」和「為……之所……」實際上就是「為……所……」格式。例: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此句實際上是說「不者,若屬皆且為之(或「其」指劉邦)所虜」,(否則,你們這幫人都將被他俘虜!),「之」或「其」只是省略了,所以不需再分類記憶。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為積威之所劫」意思就是「為積威所劫」(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為」仍是表被動介詞。「之」,放在「為」後的動作出發者與動作之間,是結構助詞,無義,用來調節音節。
「被」字表被動。例: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仍更被驅遣。(《孔雀東南飛》)
被動句的另一種類型是不用任何虛詞為標志的,即以主動句的形式表達被動的內容。也叫意念被動句。例:
戍卒叫,函谷舉。——函谷關被攻佔(《阿房宮賦》)
猶守義不辱。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洎牧以讒誅。——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誅殺。(《六國論》)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陳情表》)
註:此種被動句多用來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還比如「比干剖心」「邯鄲圍」「城必克」「城之破」等。
注意:有的整個句子的主語不是受事者,而是句子的某個成分含有被動,我們一般也把它叫做被動句。如: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五人墓碑記》)
⑷ 高中語文文言文有哪些主要的句式
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判斷句。
⑸ 高一文言文被動句
在別的地方粘貼的,希望有用~~用「為」表被動「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動「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用「見」表被動「……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用「於」表被動「受制於人」(被人控制)「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1.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赤壁之戰》)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曹丕《與吳質書》)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⑹ 文言文被動句式有哪8種
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主動者。如:
(1)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詩經·邶風·柏舟》)
(2)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
(《鹽鐵論·險固》)
2.動詞前加「見」。如:
(3)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論語·陽貨》)
(4)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
「見」往往與「於」字配合,由「於」引進主動者。如:
(5)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見惡於紂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韓非子·難二》)
3.動詞前加「為」引進主動者,或直接加「為」,不出現主動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為我禽?(《史記·淮陰侯列傳》)
(8)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為」字還常與「所」字配合使用,形成「為……所」式。
(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項羽本記》)
(10)如姬父為人所殺。(《魏公子列傳》)
「為」在個別情況下還可以跟「於」或者「見」配合使用,構成「為……於」或者「為……見」式:
(11)胥之父兄為戮於楚。(《吳世家》)
(12)烈士為天下見善(贊美)矣,未足以活身。(《莊子·至樂》)
4.動詞前加助動詞「被」表示被動。這類句式大約萌芽於戰國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韓非子·五蠹》)
(14)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
後來,「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現,構成「被+施事者+動詞」式(這時的「被」應看著介詞)。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16)舉體如被刀刺,叫呼而終。(《顏氏家訓·歸心》)
由於受「為……所」句式的類化,還產生了「被……所」式。如:
(17)晉文公被秦所納,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戰於韓,被秦所獲。(《禮記·坊記》)
(18)達非司馬懿對手,必被所擒。(《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總的說來,文言文中被動句式的主要標志可以概括為四字(於、見、為、被)三式(見……於、為……所、被……所)。這些有標志的被動句往往很容易識別,但文言文中還有許多沒有標志的被動句(即零形態文言被動句式),如不能識別,勢必對文言翻譯造成負面的影響。為此一並說明如下:
無標志文言被動句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不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翻譯時大多數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譯文:人本來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風至苕折。(《荀子·勸學》)[譯文:風吹來,葦桿(被)折斷了。]有少數句子則必須加「被」。如:
(21)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左傳·哀公元年》)[譯文:國家被人家戰勝了,國君逃亡了,不是禍是什麼呢?]
(22)會延年家收(《漢收·李陵傳》)[譯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類是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實際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個表被動的介詞「於」的被動句。如:
(23)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24)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湯問》)
(25)足蒸暑土氣,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觀刈麥》)
以上三例,「逼兵勢」可看著「逼於兵勢」,「懲」可看著「懲於」,「蒸」可看著「蒸於」,「炙」可看著「炙於」。
此外,還有一種以「動詞+者」表被動的句式。如:
(26)今大國之攻小國也,攻者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攻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應看著「被攻打的國家」。
⑺ 文言文句式的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回常見類型有答: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余。
⑤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2.「為」「為……所」表被動。如:「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3.「受」「受......於」表被動。如:「受制於人。」
⑻ 文言文中的被動句都有哪些詳細一點的。
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一般來說 文言文的被動句的掌握你就看關鍵的字 或者翻譯出來 就很明顯了
⑼ 常用的高中語文文言文句式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語後置
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鍾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