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語文 古詩詞 寫景抒情有什麼特點
寫景就是描寫景物。在寫景的詩詞中,情是景的靈魂,景是情的依託,優秀的詩版詞做到情景交融權。
「詩者,吟詠性情也。」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可見「情」是聯系作者和讀者的重要紐帶。
抒情:表達情思,抒發情感。
抒情方式具體來分又可分為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詠物寓情法、詠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於事法和融情於理法等。
2. 高中語文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怎麼答
肯定有抄。比如答詩歌鑒賞題,某個詞或某句話的作用,或某種手法的作用,就答用什麼手法,寫出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什麼情感。如長句變短句,先可以找主幹,把它作為一個短句,當然也可以適當保留枝葉;再把枝葉剔出來,作為一個或多個短句。而短句變長句,先以一個短句為主幹句,其它作為定語狀語加入主幹句中便可。
3. 高中語文現代文、文言文、詩歌閱讀技巧。。。包括有哪些修辭手法、寫景手法、景物描寫作用……(越全越好)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即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此詩的意思,注意語言的生動優美)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4. 高中語文 古詩詞 寫景抒情有什麼特點
寫景就是描寫景物。在寫景的詩詞中,情是景的靈魂,景是情的依託,優秀的詩詞專做到情景交融。屬
「詩者,吟詠性情也。」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可見「情」是聯系作者和讀者的重要紐帶。
抒情:表達情思,抒發情感。
抒情方式具體來分又可分為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詠物寓情法、詠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於事法和融情於理法等。
5. 高中語文作文寫景抒情/說理要怎麼寫
怎樣寫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
1、材料作文的審題(給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就是題)
不論什麼形式、什麼文體的作文,首要的就是認真審題。寫文章的人在動筆之前對題意(題目、材料的含義)、要求進行認真的研究和領會的過程,就叫審題。命題作文要深刻理解題目含義、要求,抓住題眼;給材料作文要完全消化材料(看圖作文也屬此類)。審題稍有編差,便全盤皆輸。正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考試時即使時間不夠,寧可字數達不到要求,長文短寫,讓他扣分,也要保證有足夠的時間認真的地審題。
拿到作文題目,要解決三方面問題:1、確定文章體裁;2、劃定取材范圍;3、掌握寫作重點。以下具體解說:
有的題目後面對文章體裁已經有明確的規定,有的題目,有某些能提示文章體裁的詞或句式。一般說來,凡文題中有記、紀、述之類字的,要求寫成記敘文。如:《記一位革命前輩》、《國慶紀事》、《我的自述》。文題中有涉及時、地、人、事物的,也要求寫成記敘文。如:《難忘的七月》、《童年趣事》。如文題中帶有象徵性或抒情意味,則寫成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抒情的散文。如《春雨點點》、《紅燭頌》。凡文題出現談、論、評、說、議、析、讀、感、關於、體會、啟示、想到的之類的詞義以及選擇句式的,通常要求寫成議論文,如:《談立志》、《說勤奮》、《從忠言逆耳想到的》、《學習的主體是老師還是學生?》,如果文題中出現斥、駁、批、揭一類詞或以反問句形式出現的,一般要寫成駁論性的議論文。如《開卷一定有益嗎?》。有些文題要求闡述事物或事理的,一般寫成說明文。如《我們的校園》、《電視機的構造與維修》。
取材范圍即寫作范圍。記敘文要弄清以記人為主,記事為主,還是以寫景為主;記什麼人,寫什麼事,描寫什麼景物;是現在發生的事,還是過去發生的事;用什麼人稱寫作等。如《校園新風》,寫的是校園的新人新事,以寫現在為主,寫過去是為了對比、襯托,用第一人稱寫。如果是議論文,要弄清論述的范圍,以便組織論據進行論證,如《談骨氣》。如果是說明文,要弄清說明事物還是事理,怎樣抓住事物的特徵,事理的要點進行介紹說明。
文體、范圍確定之後,還要抓住題目的關鍵詞語,確定文章的寫作要點。一般說來,用一句話做題目的,抓住謂語部分作重點。如《我愛我家》,重點在愛,要寫出如何愛,為什麼愛。用片語作題目的,抓住修飾性或限制性的詞語作重點。如《可喜的變化》,可寫一所學校、一個家庭、一條街道、一個工廠的變化,但重點在可喜二字,要寫變化怎樣可喜。
某些具體明白的題目,甚至還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審題時要善於判別。如《一個雷鋒式的青年》,雷鋒式三個字,要求所記敘的青年的思想、言行應與雷鋒有本質上的相通之處,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如《榜樣》,要求寫的對象應是先進人物或英雄人物,主要寫這個人物的先進事跡或英雄事跡,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如《團結就是力量》,這樣的題目已亮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作文時,只要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寫就可以了。
註:有些題目,字面意思大同小異,不大容易掌握,需要認真分析比較。審題是否准確,關鍵在於能否區分那些小異,不辨毫釐之差,將致千里之失。如:
《新人新事》指具有新思想新風尚的人新近做的好事,這好事也充分體現了新思想新風尚;《好人好事》通常泛指一個或幾個人做了一件或幾件有利於他人有利於社會的事,它不一定體現新字。車上讓位,拾到東西歸還失主,在今天已不能算作新人新事了。應該說好人好事包括新人新事,所以如果以范圍寬的好人好事來代替范圍相對窄的新人新事,文章就不切題了。
《優秀的園丁》與《辛勤的園丁》兩題有共同性,園丁通常比作教師,這樣的教師都是好教師。但在園丁上面的修飾語不同,一是優秀的,這是強調教師的成績表現;一是辛勤的,這是突出教師的工作態度。
試比較《愉快的星期天》、《媽媽的星期天》、《不平常的星期天》;《難忘的時刻》、《難忘的一天》、《難忘的歲月》;《一個有為的青年》、《做一個有為的青年》。
有些題目,靈活性很大,題目的范圍相當寬闊,要藉助聯想,把握它的引申意義或象徵意義。例如《路》,它的本義是往來通行的地方,引申義是思想或行動的方向或途徑。以《路》為題,既可以寫一條具體的路,也可以取其引申義,寫一條抽象的路,如:自學成才之路,艱苦創業之路。又如《腳印》從字面看,腳印是腳踏過的痕跡,由於這一點,就很難審清題意。因此難於下筆。要是我們能在另一事物上想到某點與腳印的共同點,展開聯想,思路就開闊了。例如由人的腳印聯想到人的成長、進步過程,這才算把握住《腳印》這個題目的內涵。因此,碰到《寒冬》、《浪花》、《長明燈》等一類題目時,要審清題意,就要通過聯想,深入挖掘它的本義,引申義或象徵義。
最後,審題還有
6. 經典美文摘抄及賞析
:《寬容》
記得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它可以包容人間萬物,可以與人為善,可以化干戈為玉帛。我真正明白這些卻是緣於一次偶然。
那是星期一的早晨,我匆匆地去洗涮飯盒。要知道,時間就是生命!贏得時間就能提前完成作業,有更多的時間看看書。教室里還有一大堆作業在等著我趕去與它們「約會」呢。可今天也不知怎麼了,水池邊的人比平日里不知多了多少倍。難道布置作業都是全校統一的嗎?我開始煩躁起來,怒火也一點一點地升了起來,整個人成了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
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那份焦急,我找起了空子,准備往裡鑽。過五關斬六將,歷經千辛萬苦,我總算擠到了水池邊,心中長吁一口氣——馬上就可以擺脫這非人的折磨了。顧不上得意,更無暇考慮身後那擠作一團粥的人群,我開始了洗涮。三下五除二,大功告成!轉身……只覺身體往左一歪,一腳踏進了池前的污水中,左手也按到了水池裡,更可惡的是臉上被濺上了臟兮兮的油水,我成了不折不扣的落湯雞!怒火沖上頭頂,我立馬回頭尋找那可惡的「肇事者」,是一個初一年級的小男孩。我狠狠地瞪著他,真恨不得把他大罵一頓,可我怕違反紀律,沒敢大吼,就那樣凶凶地盯著他。也許是我的樣子有點嚇人吧,那個小男孩竟有些不知所措了,兩只手緊緊抱住飯盒,怯怯地瞅著我。見我不作聲,他知道大事不妙了,結結巴巴地說:「對……對不起,我……我不……我不是故意的。」說著眼裡泛起了點點淚花,亮晶晶的。
突然,我好像從這點亮光里看到了我自己。
那是我剛入學時,也是在水池旁,碰到了一個三年級的大姐姐。那個大姐姐比我現在還慘,那身漂亮的衣服被池中的污水染成了大花臉。我嚇壞了,一時間連句對不起的話也忘了說,只是愣愣地站著,等著挨一頓披頭蓋臉的的臭罵。可她並沒有罵我,而是沖我笑笑,問我有沒有磕到。那一刻,我是多麼感激那個大姐姐呀,甚至還覺得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學校真幸福。
那麼現在的我是不是有點兒可惡呢?我不自覺地眨了眨眼,讓笑容綻在臉上,雖然有點勉強。「沒關系。」我脫口而出,這下輪到小男孩詫異了,嘴巴張得大大的,似乎不相信這是真的。看到他這副模樣,我不由得笑了,真心的。「真的沒關系,剛才我是嚇唬你的,逗你玩呢!」他似乎相信了,也沖我笑了笑,兩個小酒窩也跳了出來,真可愛!我不由得又想到了自己家裡的弟弟。「來,我幫你洗吧!」,我溫和地對他說。「不用了。你還是先把腳……」他似乎有點逗,頑皮地看著我那隻還泡在水裡的腳。「啊!」我立刻抬起了腳。雖有點兒尷尬,但我仍然很心。回到教室,作業做得出奇的順利。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幾年,但是想起來我就充滿感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我們只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寬容處事,人生就會更精彩!
【賞析】
這是一篇很值得一讀的記敘文。這篇作文呈現出以下三個亮點:一是主題深刻突出。作者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的發生在幾年前的一件小事,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個簡單的道理,不容易!可見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是相當深刻的。二是語言活潑生動。全文的語言時而幽默、詼諧,時而靈活多變,生動有趣,時而盡情描寫,如第三段,使文章搖曳多姿。三是結構一波三折,富有波瀾。倒敘與插敘合理穿插與運用,使文章變化有致,頗有韻味。結尾收束有力,可謂畫龍點睛。
7. 高中語文有哪些寫景抒情作文範文
我愛夏天的雨
天上的烏雲就像脫韁的野馬,如潮水一般滾滾而來,吞噬了整個藍天,不留一點空隙。突然,一道閃光劃破天空,轟隆隆的雷聲隨即而來,地崩山裂似爆破轟鳴聲,夏姑娘已姍姍而來。
「夜雨染成天水碧,千里雨聲洗紅埃」,那一場炎熱送清涼的雨傾盆天下,夏由靦腆的小姑娘華麗成為千軍萬馬。
介紹一下夏天的兄弟姐妹們吧。
春天的雨,溫柔而細膩。
它帶著香甜和清香,在屋檐上翻滾,在樹葉上跳躍著,在花朵上捉迷藏,那清濃地帶著泥土芳香的小水珠,使人流連忘返。「啪嗒」一聲落入池塘,落入草叢,落入我們每一個人心中。
秋天的雨,蕭瑟而纏綿。
它帶著萬物豐收的氣息而來,香甜的氣息已經彌漫而來,利劍似的雨滴兒紛紛射向大地,一股涼爽的氣息隨風而來,帶著甘甜的水汽,羞滴滴地伴起交響樂,彈奏起一曲婉轉的小調。
冬天的雨,冰冷而凄清。
她濕冷冷的來了,不只是雨裹著風,還是風裹著雨了,我並不喜歡冬天的雨,它很冷,冷的像一把刀子直插入我的胸膛,寒冬中的臘梅迎風而立,在雨的鼓勵下,臘梅才顯得異常美麗,給了我一種不一般的雨景。
我最喜歡夏天的雨,熱情而利落。
傾盆大雨而來,有的人猝不及防,成了街上的「落湯雞」;有的人躲在屋檐下,仍感覺到雨的肅殺;有的人望著窗外的雨,吟唱起膾炙人口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仿惶在悠長有寂寞的雨巷」。
我喜歡雨,但是我更喜歡夏天的雨,喜歡痛痛快快地再下一場夏天的雨,站在雨巷,靜靜的等候,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說來得快,去得也快,一陣狂風暴雨之後,一切又都恢復了平靜,夏姑娘帶走了城市的喧鬧與炎熱,留下雨的印跡。
我愛夏天的雨。
8. 高考語文 散文中的環境描寫的作用
環境方面的散文描述的作用可以概括為:1,營造氛圍,使下方的字元描述,抒情或討論鋪平了道路4,深化主題。
公式環境描述的妙用,營造氣氛,看到背景。
字元的文本後面的渲染作鋪墊。
主題思想深化和散文閱讀... ①借環境描寫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種氣氛;
③襯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時有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具體分析:
⑴與人的關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運;襯託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為人物的出場作鋪墊;為人的活動提供背景。
⑵與事的關系: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營造某種氛圍;象徵某種社會現狀等(手法);暗示或推動情節的發展(結構);
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結構)。
⑶與情的關系:渲染/營造某種氣氛;以烘托/表現某種情緒;為抒發某種情感做鋪墊(結構);反襯某種情感(手法)。
⑷與理的關系:為闡發某種道理做鋪墊;借景物闡明某種道理;寫景中蘊含著某些道理。1.營造氛圍;
2.渲染性格;
3.為下文的描寫、抒情或議論作鋪墊;
4.深化主題。http://..com/question/518564861.html
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9.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 ,文s言文和古詩文鑒賞題怎麼才能拿分.需要怎麼學習才能做好這部分題
詩歌分類鑒賞指導
詩歌的內容大致分為這樣幾類: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下面分別說明。
一.送別詩
(一)古人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送別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關於送別詩的作法,《詩法家數》曾作過如下歸納:「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於中二聯或倒亂並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淵永為佳。」
(二)例
送劉司直赴安西 王維
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解說]全詩從地點、景物特點寫起,然後敘述史實,贊揚漢朝的威德,結點出全詩的主旨:你這次去安西一定要讓外族懼怕,不要去尋找屈辱的「和親」方略。
賦得暮雨送李曹(「曹」又作「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解說]:題目開門見山,點出是在暮雨時分送別李胄,用景物特徵為送別定下了調子,建業——則是友人要去的地方。「深深的海門看不到盡頭,遠處的浦樹在雨中搖曳,訴不完的別情,就如同這無邊的雨絲。」這四句則把別情形象化,反襯了情義的深重。
(三)檢測練習: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1)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麼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渺茫」一詞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
答: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於直露,餘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2)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註:離歌:離別之歌。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的怎樣的特徵(離別的環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麼情緒?
答:「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用什麼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答: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蕭蕭班馬」出自《詩經》。班馬:離群之馬。
1.首聯用什麼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浮雲」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二、寫景詩
(一)古代詩人經常游覽山水、寫景言志,寫景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佔了較大的比例。
一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詩的中間兩聯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朴。
1、把握形象的特徵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於簡,寓萬於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像,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等。
3、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一般地寫景詩,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麼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准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託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託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
4、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於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二)例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解說]:本詩主要描寫了幾幅圖畫,剛下過雨,山上清新空闊,到了晚上,秋意很濃。明月照在松林間,清泉在石頭靜靜的流著。竹林嘩嘩,是浣女歸來了。蓮花搖動,是漁船歸來了。隨著天氣變化,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淡,這優美的山景可以讓人們留下欣賞。全詩主要在渲染一種優美、寧靜的生活。
(三)檢測練習: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1)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1.在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徵?
答:月落、鳥啼、霜滿天、江邊的楓樹、漁火、寒山寺,特徵:秋夜幽寂清冷。
2.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寫出羈旅者孤孑清寥、愁緒滿懷的情感。
(2)山居秋暝 王維(見上)
1.作者在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答: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
2.這種意境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答:通過詩一般景物的描寫,反映了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中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為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3)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寫出這首詩歌的藝術手法。
答:詩中有畫,本詩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對仗工整,又自然流暢,毫無雕琢。
2.這首詩歌表現出春天怎樣的特徵?
答:寫出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景象。
(4)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夜渡無人舟自橫。
1、這首詩用了什麼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於黃鶯,表現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里,蘊涵著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5)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1.詩的第一句從什麼角度寫仰視,第二句從什麼角度寫低頭,這兩句詩勾勒出一個怎樣的境界?
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蘭溪山色,朦朧飄渺,使人如同墜如仙境。
2.整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問:詩中的人是怎樣的形象?情是怎樣的情?
答:寫出漁民欣快歡暢之情,整個畫面使人感到蘭溪山水充滿著蓬勃生機。
(6)題義公禪房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1.這首詩所描寫的景物具有怎樣的特徵?
答:山谷秀美、山巒清凈、空氣清新、和潤陰涼、自然幽雅。
2.這首詩的語言特徵怎樣?
答:表現自然明快、詞句清談秀麗。
三、詠物言志詩。
(一)詠物言志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贊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鑒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徵,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於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這是一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於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干什麼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系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
2、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由於作者的經歷際遭、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託。但是一首優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一、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開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紅的漂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可是好景不長,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紅滿徑。「可憐」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是自願,「不用媒」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嬌花又何嘗願意離開枝頭。「嫁與東風」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開時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一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系詩人當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風華正茂,卻不被當局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凄。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
3、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等。
(二)例: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解說]:詠物言志詩先要看清所贊揚的「物」有什麼特點,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贊揚的精神和品質。本詩是說,松樹在小的時候沒有引起人的重視,直到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四、懷古詠史詩
(一)、弄清史實
對於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註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
(二)、要體會意圖
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洲,到過當地一處叫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時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
(三)、領悟感情
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弟子多俊才,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第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搏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里學過的兩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
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借古諷今和傑作。
(四)、分析寫法
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六奇已出陳平計,王餌曾聞賈誼言。敢借妄自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的統治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對比,或側面烘托等。
(五)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汴河懷古 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教多。
[解說]:《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寫,曾經是隋朝宮殿的地方,現已經長滿楊柳,著重表現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懷古》以議論起筆,從通常所說「隋亡為此河」說開,認為隋煬帝南巡,僅就開通大運河而言,他的功勞不次於治水的大禹。
五、即事感懷詩
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生發,抒寫心中的感慨,如懷親、送友、思鄉、贈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趣等。
(一)、弄清詩人感慨的事由。
這類詩用往往因一點事由而發感慨,所以鑒賞這類作品,必須了解詩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懷鄉思親:杜甫的《月夜》是在戰亂離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國破身囚、歡夢醒來的景況中痛悼故國。朱弁的《春陰》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陰冷的環境中盼望返鄉。由此引發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抒發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抒發的感情和採用的筆法也不一樣。
(二)、賞析「事」與「懷」的結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詩人的故園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的,先寫笛聲滿城飛揚,再寫故園之思深濃,「事」與「懷」結合緊密、自然熨帖。
(三)、體味詩人所抒之「懷」的深摯感人。
特別是思鄉、念親、懷友、離別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絕不矯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是一首在「安史之亂」後寫的一首抒懷詩,詩人於吟詠尋常的事情之中,潛伏著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容。表面看來,這首詩是寫「他鄉遇故知」,字里行間好似洋溢著一種「喜」情。然而詩人卻在這「喜」的背後,蘊藏著深沉的「憂」——一種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之情。前兩句是當年上流社會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憶。後兩句是說四十多年後,這兩位歷盡滄桑的老詩人和藝術家又在流落長沙時不期而遇,不勝感慨。短短的四句,時間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這兩句不僅點明了重逢的時節,而且是樂景寫哀,「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與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襯;下句「落花時節」則另有寄託:國勢日衰,盛年已過,流水落花,好景難再,不禁凄然相問,潸然淚下。詩中從「聞」到「逢」之間,歷盡數十年的世事滄桑、人生坎坷,未從正面涉及一字,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身世,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世運之沉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俱在其中。
六、邊塞詩征戰詩
(一)、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邊塞征戰詩最能體現國運的興衰。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其基調是豪邁、爽朗、一往無前。如「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即使是艱苦的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漸衰,雖然詩人也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悲壯惋傷的成分多了起來。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或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或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但是不管什麼時期的邊塞詩都迴旋著愛國的主旋律。
(二)、注意區別各自的思想內容感情特點。
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邊塞征戰詩的思想內容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有報效祖國的激情;有抒寫徵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對帝王開邊的不滿和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因此,我們在鑒賞要注意區別。
(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
邊塞詩的藝術風格也是異彩紛呈。有的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能准確地領會到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征戰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題作《閨怨》,有「怨」必有「愁」。詩的開頭卻出其不意地從題意的反面入手,獨劈蹊徑,以退為進用反說起筆,說這位與丈夫闊別、獨處深閨的少婦,似乎已經習慣了躲在這與世隔絕的封閉式的小圈子裡,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當她「春日凝妝上翠樓」之後,「忽見陌上楊柳色」,明顯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誘惑力,觸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難再、紅顏易年的閨怨之情:悔不該讓夫從軍以求功名,卻辜負了這番良辰美景。一個「悔」字道出了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先說春色撩拔得少婦春心盪漾而「不知愁」,以樂景起筆,反襯出愁怨,以反起強化題旨,使得行文波瀾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總之,這首詩不說別而別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緒倍增,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手法。
(四)例: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解說]:這首律詩直接落筆在邊塞前線,通過描寫邊塞的景色,將士們的生活,表現了將士們的思想活動。後四句寫戰爭的激烈,表現將士高昂的激情。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一二兩句十四字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聯系現實,我們可讀出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的復雜感情。「何不」雲雲,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焦慮不安的心境。此外,它還使人感受到詩人那沉鬱已久的憤懣情懷。
三四兩句詩人用祈使句和設問句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然性,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鬱哀怨,既現出反襯的筆法,又現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回盪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里,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三)、鑒賞這類詩作還應注意,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每首詩歌還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我們應給予具體的分析。
如賈島一反自己「清真僻苦」「郊寒島瘦」風格而寫的一首詩:
劍客 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顯然,這里的「劍客」是詩人自喻。而「劍」則比喻自己的才能。詩人沒有描寫自己的十年寒窗刻苦讀書的生涯,也沒有表白自己出眾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過巧妙的構思,把內心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劍」和「劍客」的形象里,寓政治抱負於鮮明形象之中。
在大量的邊塞征戰詩中,體現出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以杜甫的《前出塞》為例: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的前四句,很像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如總結戰斗經驗。從藝術構思上說,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突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