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易混淆近義詞

高中語文易混淆近義詞

發布時間:2021-01-22 00:12:09

A. 關於高中語文近義詞辨析

近義詞的辨析是高考詞語運用的主要內容,因為詞義相近,差別細微,所以辨析起來就顯得困難,近義詞的辨析要「存同求異」,兩個詞的「同」一定多於「異」,所以要在「異」上下功夫,這樣就能辨別出它們的細微差別。下面是近義詞辨析中最易出錯的一些詞,列舉在一起,供你在復習時參考。 (1)整個、全部一個整體的東西,才能說「整個」,如「整個學校」、「整個國家」。由許多個體合成的東西,應該說「全部」,如「全部存款」、「全部書本」。如果是人,就用「全體」,如「全體教師」。下句該用「全部」。為了照顧整個信件的投遞速度,目前還不能直接送到駐地。(2)確切、確實「確切」是「准確」、「恰當」的意思,如說「把蔣介石比作運輸隊長是非常確切的。」下句該用「確實」。確切做到師生互助。(3)豐滿、豐富「豐滿」一般地只用來形容有形體的東西。下句該用「豐富」。我的生活經驗比以前豐滿了。(4)化驗、檢驗用化學方法來檢驗,叫做「化驗」,否則只能說「檢驗」。下句該用「檢驗」。以「血色素對照」化驗,已經到了嚴重的貧血狀態。(5)保障、保證「保障」的意思是說對於已有的東西加以維護,使它不受損害。「保證」是說擔保完成一件工作或實現一種理想。下面兩句的「保障」都該換用「保證」。A.你將保障黃河不出岔子。B.只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才能保障社會主義的文化科學藝術不斷發展和繁榮。(6)迎合、迎接「迎合」有「逢迎」、「討好」的意思。下句該用「迎接」。改造自己來迎合這個偉大的時代。(7)發展、增加下句說「數量發展」,意思也不能算錯,但是有點「小題大做」,用「增加」更合乎習慣。教師用書的出版數量正在逐漸的發展。(8)發明、發現創造一種新的事叫「發明」。有些事物原先就存在,只是大家不知道,現在找出來了,叫「發現」。下面兩句里的「發明」和「發現」用錯了,應對調。A.伯凱瑞發明鈾的放射性,居里夫婦發明鐳錠。B.我們偉大的祖國第一個發現了以茶為飲料。(9)口號、標語嘴裡喊的叫「口號」,紙上寫的叫「標語」。下句該用「標語」。會場上布滿了有關抗擊非典的口號。(10)心理、心情「心理」指人的想法,跟「情緒」的意思相近的是「心情」。下句該用「心情」。可是大家的心理卻顯得更加沉重。(11)位置、地位「位置」指人的地位,或指事物的重要性,如說「《狂人日記》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在這種場合,也可以用「地位」。但文章篇幅的長短,只能用「地位」,不能用「位置」。下句該用「地位」。這樣重大的問題,在兩編內僅佔了五頁的位置。(12)對立、對比「對立」是「敵對」的意思。下面這句該用「對比」或「對照」。解放前與解放後兩個社會恰成對立。(13)秩序、次序「秩序」是就事物的整齊或混亂說的,跟先後沒有關系。下面這句該用「次序」。討論的秩序,是先從重工業起,然後及於一般的生產品。(14)價值、價格「價值」的意思比較抽象,說一件事物「有價值」,等於說它有用處,有重要性,或有意義。對於商品,我們只說「價錢」或「價格」,不說「價值」。下句該用「價格」。由於會計的精確計算,我們確定了推銷的價值。(15)氣氛、印象「氣氛」跟「印象」的意思相近,如說「悲慘的氣氛」。能夠給人的是「印象」,不是「氣氛」。下句該用「印象」。給人一個全廠都投入生產高潮的氣氛。(16)事實、事態「事實」指即成的事,不能擴大。能擴大的是「事態」。下句該用「事態」。同學們,此時此刻,我們一定要冷靜,千萬不要把事實再擴大了。(17)遭受、受到「遭受」比「受到」的范圍窄一點,只能用於不幸或不利的事。下句該用「受到」。慰問團遭受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18)布置、安排「布置」有自上而下地分派處置的意思。「安排」則沒有。安排可以以人為對象,有安頓的意思。下面兩句的「布置」都該改為「安排」。A.他為自己布置了許多工作。B.她把子女布置好,就出差去了。(19)突然、猛然「突然」和「猛然」都有動作變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猛然」只能作狀語,「突然」除作狀語外,還可作謂語、定語、賓語。下面兩句都該用「突然」。A.情況很猛然,我們誰也沒有反應過來。B.這件事情讓我們感到太猛然了。(20)深入、深刻「深入」多與表動作行為的詞搭配。如「必須進行一場深入的批判」、「深入地開展調查研究」。「深刻」則多與表示抽象事物的詞搭配,如「深刻的印象」、「深刻的內容」。「深刻」有接觸到問題的本質的意思,又有內心感受程度很深的意思。「深入」有透過外表達到事物的內部的意思。下面這句該用「深入」。我們黨的政策已經深刻人心。(21)腦袋、頭部「腦袋」適用於日常口語,「頭部」運用於書面語。下面這句該用「腦袋」。那個孩子可真堅強,鐵蒺藜刺破了他的臉,疼得他的小頭部汗珠直掉,但他兩只胳膊還是緊緊地抱住那個壞傢伙的腿。(22)充分、充足「充分」大多與比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理由充分」、「條件充分」。「充足」大多用於比較具體的事物,如「光線充足、「經費充足」。下面這句該用「充分」。我們必須充足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23)交換、交流「交換」和「交流」都指雙方把自己的東西給對方,但是它們的搭配對象卻不同。「交換」一般與「禮物、意思、資料、產品」等搭配;「交流」則與「思想、經驗、文化、物資」等搭配。「交換」搭配的對象大都是意義較具體的或所指范圍較小的詞;「交流」搭配的對象大都是意義較抽象或所指范圍較大的詞。下句或改為「充分交換意見」,或改為「充分協商」。經過大會充分交流,共選出任清等二十名勞動模範。(24)愛好、嗜好這兩個詞都有對某種事物很喜歡的意思,但「嗜好」比「愛好」意義更深一層,不僅是喜歡,而且還有了癮,成了習慣,喜歡到無法與之分離的地步。下句該用「愛好」。供應人民嗜好的日用品是我們的職責。(25)摧殘、摧毀「摧殘」和「摧毀」, 都有加以破壞的意識,但「催毀」的含義比「摧殘」的重。「摧毀」表示從根本上加以破壞,以至於毀滅;「摧殘」僅指傷害或破壞人、物的部分,使之殘缺不全,不一定到毀滅的地步。下面這句該用「摧毀」。我們用大炮摧殘了敵人的陣地。(26)事情、事件、事故不論大事兒、小事兒,如何發生的事兒,都可以叫「事情」,概括的范圍最大;「事件」指由於某種原因而發生的不平常的重大事情,概括的范圍小;「事故」則專指偶然發生的不幸事情,概括范圍最小。下面這句該用「事故」。我們要防止意外事件發生。(27)收集、搜集「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來的意思,但兩者意義側重的方面不同。「收集」側重於「收」,即收攏,對象是現成的事物;「搜集」則重於「搜」,即搜尋,對象是須到處尋找的事物。下句該用「搜集」。他多年來潛心於收集文物。(28)期望、希望「期望」是對別人的,如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希望」可以對自己,也可以對別人。下句該用「希望」。每一個社會工作者也必然熱烈的期望擔負起這個條文所指示的任務。(29)以至、以致「以至」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動作、情況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結果。「以致」用於表示不好的結果。下面兩句的「以至」和「以致」應對調。A.他非常用心地寫生,以致野地里颳起風沙來也不理會。B.他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以至作出了錯誤的結論。(30)學歷、學力「學歷」指學習的經歷,「學力」指經過學習達到的程度。下面這句該用「學力」。他雖未曾跨過大學的大門,但經過刻苦自學,學歷已達到大學本科的水平。(31)不止、不只「不止」一是指繼續不停,一是指超出某個數目或范圍。「不只」相當於「不但」、「不僅」。下面這句該用「不止」。同去的不只他一人。(32)分辨、分辯「分辨」側重於區分、辨明差別,「分辯」側重於將理由解釋清楚。下面這句該用「分辯」。隨他怎麼說吧,我也不想分辨了。(33)縱容、慫恿「縱容」指對別人干壞事故意不管,只用於貶義。「慫恿」指鼓勵別人去做某事。有時不含貶義。下面這句該用「縱容」。作為家長,不應該慫恿孩子的不良行為。(34)逐步、逐漸二者都有「逐漸」、「一步一步」的意思,所以有時可以互換,如「事業逐漸發展」也可說「事業逐步發展」。但二者也有區別,「逐步」更多地指人為地按計劃發展的過程,而「逐漸」有時則僅指一種自然發展的過程。下面這句該用「逐漸」。天色逐步暗下來了。(35)傳頌、傳誦「傳頌」意為輾轉傳布頌揚,「傳誦」意為輾轉傳布誦讀。下面這兩句「傳頌」和「傳誦」應對調。A.全村的人傳誦著他英勇救人的事跡。B.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頌。(36)淹沒、湮沒「淹沒「是指大水漫過,蓋過。「湮沒」是埋沒的意思,詞義比較抽象。下面這句該用「淹沒」。黃河決口,湮沒了許多村莊。(37)貫串、貫穿從頭到尾穿過一個或一系列事物叫「貫串」,「貫穿」是穿過、連通的意思。下面兩句「貫串」和「貫穿」應互換。A.這部小說的各篇各章都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B.這條公路貫串本省十幾個縣。(38)報怨、抱怨「報怨」是對所怨恨的人做出反應,詞義重。「抱怨」是心中不滿,數說別人不對;埋怨,詞義輕。下面這句該用「抱怨」。做錯事只能怪自己,不能報怨別人。(39)作客、做客「作客」是寄居在別處的意思,「做客」是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下面這句該用「做客」。今天下午我要到親戚家去作客。(40)樹立、豎立「樹立」是建立的意思,多用於抽象的好的事情。「豎立」是物體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觸地面或埋在地里。下面這句該用「豎立」。寶塔樹立在山上。(41)交代、交待「交代」一是指把經手的事務移交給接替的人,一是指囑咐,也指把事情或意思向有關人員說明;把錯誤或罪行坦白出來。「交待」有完結的意思。下面這句該用「交待」。要是飛機出了事,我這條命就算交代了。(42)節余、結余「節余」是指因節約而剩下,「結余」是指結算後餘下。下面這句該用「節余」。我每月能結餘三五百元。(43)頒布、公布「頒布」的內容常是法令等,「公布」的內容常是方案、名單、賬目、成績、數字等。下面這句該用「頒布」。《澳門基本法》已正式公布了。(44)必須、必需「必須」,副詞,後跟動詞或動詞性短語;「必需」,動詞,作謂語、定語。下面兩句「必須」和「必需」應對調。A.這事必需你去辦,才能辦好。B.這是生存必須的本領。(50)辨別、鑒別「辨別」指分辨、區別。如「辨別方向」、「辨別是非」。「鑒別」指通過審察而確定事物的性質或特徵。下句該用「鑒別」。這是辨別青銅器的最好方法。(51)度過、渡過「度過」通常用於時間方面,「渡過」常用於江河湖海或通過困難、難關、危機等。下句該用「渡過」。我們必須同心協力來度過危機。(52)形跡、行跡「形跡」指舉止和神色,「行跡」指行動的蹤跡。下面兩句「形跡」和「行跡」應該互換。A.那人東張西望,神色慌張,行跡十分可疑。B.這就是那個形跡不定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張某。(53)推求、推敲「推求」指根據已知的條件或因素來探索(道理、意圖等)。「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下句該用「推求」。對文學作品中的許多知識內容,同學們不必從概念上去推敲,而應重在感受和體會。(54)爭論、爭執兩者都有「各執己見」的意思。「爭論」指因此而「互相辯論」,「爭執」指因此而「不肯相讓」。下句該用「爭論」。2002年12月27日,邪教組織雷爾派宣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嬰兒『夏娃』誕生」,對此,有人譴責,有人贊同,爭執不休。(55)綜觀、縱觀都有從整體上看的意思。「綜觀」指綜合觀察,側重於多角度觀察;「縱觀」是指時間上的縱向觀察。下面兩句「綜觀」和「縱觀」應互換。A.綜觀古今,中國發展農業的路子是正確的。B.縱觀世界形勢,我國和俄羅期結為夥伴關系是有利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56)自願、志願都與願望、志向有關。「自願」指自己願意且自覺干某事,多為能願動詞;「志願」指志向、願望,名詞。下面兩句「自願」和「志願」應互換。A.他剛剛填完了入黨自願書。B.這個活動是否參加,完全出於志願。

B. 高考語文中最常考的且最易混淆的成語

[頂]高考語文中最常考的且最易混淆的成語集釋
成語是每年高考(q吧)的常考內容,高考考綱對這一項的要求是「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識記現代常用漢字的字形」。這其中包括一些常用的成語字形及其字義。雖然高考對這一項的要求都是「常用」和「常見」的,但並不因為其「常」,考生答題時就不會出錯,一些常見的成語,對其中某一個字的寫法常似是而非。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特從近兩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試題中收集了一些出現率較高的、常考的、常錯的、易混的成語,以幫助同學們有效的備考。(註:括弧內是錯誤的字,與括弧外的很相似,也極易混,同學們請看仔細,注意差別。)
和藹(靄)可親唉(哀)聲嘆氣
安(按)裝機器黯(暗)然銷魂
佶屈聱(騖)牙飛揚跋(拔)扈
縱橫捭(俾)闔甘拜(敗)下風
略見一斑(般)
班(搬)門弄斧
斑(班)駁陸離安邦(幫)定國
自暴(曝)自棄英雄輩(倍)出
並行不悖(背)
民生凋敝(蔽)
遮天蔽(避)日完璧(壁)歸趙
金碧(璧)輝煌鋒芒畢(必)露
比比(彼)皆是奴顏婢(卑)膝
蓬蓽(壁)生輝明辨(辯)是非
殘編(篇)斷簡針砭(貶)時弊
按部(步)就班相輔相成(承)
一張一弛(馳)
慘(殘)無人道
明察(查)秋毫為虎作倀(帳)
揚長(常)而去老生常(長)談
天崩地坼(折)
誠(城)惶誠恐
稱(趁)心如意良辰(晨)美景
瞠(嗔)目結舌故作矜持(恃)
人所不齒(恥)
嗤(斥)之以鼻
一籌(愁)莫展觥籌(疇)交錯
憂心忡忡(重)
充(沖)耳不聞
相形見絀(拙)
椎(捶)心泣血
川(穿)流不息別出心裁(才)
因材(才)施教義不容辭(詞)
含糊其辭(詞)
閃爍其辭(詞)
隱約其辭(詞)
出類拔萃(粹)
強詞(辭)奪理信口雌(詞)黃
不知所措(錯)
鞠躬盡瘁(粹)
披星戴(帶)月感恩戴(載)德
嚴懲不貸(待)
以逸待(代)勞
責無旁貸(代)
殫(憚)精竭慮
肆無忌憚(殫)
虎視眈眈(耽)
騰挪跌宕(盪)
投機倒(搗)把
循規蹈(韜)矩中流砥(抵)柱
一語破的(地)
喋喋(諜)不休
疊(迭)床架屋玷(沾)污清白
掉(調)以輕心瘦骨伶仃(丁)
連篇累牘(櫝)
咄咄(拙)逼人

C. 有誰知道高中課本語文必修14近義詞辨析

這幾個都比較正規、實用,挑一個吧,O(∩_∩)O~

D. 高中語文。求重點字詞 近義詞辨析 成語含義

文言文字詞解釋:http://wenku..com/view/cc1b838583d049649b66580f.html
近義詞:http://wenku..com/view/c682031455270722192ef78e.html
成語:http://wenku..com/view/2a5241649b6648d7c1c74687.html
這些就夠了。

E. 高考語文易混淆成語大全,一定要熟記這些成

不需要復記太多,一輪復習的制資料應該有成語的部分,把資料上的部分記住就差不多了,一般考的成語不會考太偏的。另外不排除考俗語或者新詞的可能性,這個可能就要靠積累了。學語文說到底還是靠積累,見得多了,基礎部分還是很好拿分的。

F. 語文中易混淆和誤用的成語(應試)

1. 哀鴻遍野:比喻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2. 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閑。
3. 安土重還: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飢餓的悲慘遭情景。嗷嗷,哀號聲;哺,餵食。
5. 篳(bì)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形容創作的艱苦。
6. 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7. 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白駒,駿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9. 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於事。
10. 別無長(cháng)物: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朴。
11. 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謙虛說法。
12. 不足為訓:不值得很為效法的准則。訓,准則。
13. 不可理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比喻,使明白。
14. 不脛而走:比喻消息傳得很快。脛,小腿。
15. 不負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孚,使人信服。
16. 不為(wéi)已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已甚,過分。
17. 不即不離:不接近也不疏遠。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對待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稂、莠,田裡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別人插嘴。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23. 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意。然,對,正確。
24. 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註意。
25. 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刊,削除,修改。
26. 不瘟不火: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一急促。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
27. 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謹畏懼而又憤怒的樣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地。
29. 城下之盟:敵軍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敵人訂的盟約。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
30.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時代臣下給君主奏章中的套語。
31. 曾幾何時:時間沒有過去多久。
32. 曾經滄桑: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裡。
33. 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佔吞並。(蠶、鯨,名詞作狀語)
34. 滄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穀子。
35. 從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規勸,如同水流向下那樣迅速而自然。
36. 大快人心: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37. 大而無當:雖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鋒芒,表面看來好像很愚笨。多含褒義。
39. 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比較晚。
40. 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勇於承擔,不謙讓,不推託。仁,正義,正義的事,引申為應該做的事。
41. 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含貶義。
42. 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水平。
43. 頂禮膜拜:比喻崇拜到極點,含貶義。
44. 東山再起:東晉謝安退職後在東山做隱士,後來又出任要職。比喻失勢之後,重新恢復地位。
45.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語出唐代杜牧詩。
46. 對簿公堂: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指公堂上受審。
47. 多事之秋:事變很多的時期。
48. 耳濡目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濡,沾濕。
49. 耳熟能詳:聽的次數多了,熟悉得都能夠詳盡地說出來。
50. 耳提在命:不但當面告訴他,而且揪著耳朵叮囑。形容懇切教導。語出《詩經》。
51. 繁文縟(rù)節:不必要的儀式或禮節繁多。也比喻多餘鎖碎的手續。文,禮節,儀式;縟,繁多,煩瑣。
52. 匪夷所思:指言談行動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53. 分庭抗禮:原指賓主相見,站在庭院的兩邊,相對行禮。現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立。
54. 紛至沓來: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
55. 粉墨登場:化妝上台演戲。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譏諷意)。
56. 俯拾皆是: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也說「俯拾即是」。
57. 感同身受:心裡很感謝,如同親身感受到恩惠一樣。多用於代人向對方致謝。
58. 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擋的形勢。建,傾倒;瓴,水瓶。
59. 革故鼎新:去掉舊的,建立新的。
60.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為正確的一套做。是,對,正確。
61. 狗尾續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後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62. 功虧一簣(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後一點沒有完成。虧,缺少;簣,土筐。
63. 故步自封:比喻安於現狀,不求進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64. 光怪陸離: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光怪,光彩奇異;陸離,色彩繁雜。
65. 管窺蠡(lí)測: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窄、很片面。蠡,貝殼做的瓢。
66. 鬼斧神工:形容建築、雕塑等技藝的精巧。也說神工鬼斧。
67. 過眼雲煙: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68. 海市蜃樓:比喻人世繁華的虛幻,虛幻的事物。
69. 邯鄲學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卻把自己原來會的東西忘了。語出《莊子》。
70. 沆瀣(hàng xiè)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71. 好為人師:喜歡以教育者自居,不謙虛。
72. 鶴發童顏: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73. 怙(hù)惡不悛(quān):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74. 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成消除。渙然,消散的樣子;冰釋,像水一樣消融。
75. 諱莫如深:隱瞞得再沒有比它更深的了。
76. 禍起蕭牆:禍亂從內部發生。蕭牆,照壁,比喻內部。
77. 濟濟(jǐ)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含有在一起。濟濟,眾多。
78. 集腋成裘:積少可以成多。
79. 計日程功:可以數著日子計算進度。形容在較短期間就可以成功。程,計算。
80. 間(jiān)不容發: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進一根頭發。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
81. (82)見微知著:見到微小的跡象,就能察知發展的趨勢。微,小,指剛顯露出的苗頭;著,明顯。
82. 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
83.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84. 膠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柱瑟上調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調整音高。
85. 金科玉律:必須遵守、不能改烴的信條。多含貶義。
86. 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揖,作揖,表示歡迎。
87. 空穴來風:有了洞穴才有風進來。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88. 樑上君子:代稱竊賊。語見《後漢書》。
89. 兩小無猜:男女小的時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爛漫,沒有猜疑。
90. 廖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
91. 林林總總:形容繁多。
92. 鱗次櫛(zhì)比:形容屋舍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93. 令人發指:形容極度憤怒。發指,頭發直豎起來。
94.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嚴格執行法令。
95. 爐火純青:比喻學問、技術或辦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
96. 屢試不爽:屢次試驗都沒有差錯。爽,差錯。
97. 買櫝還珠: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櫝,匣子。語出《韓非子》。
98. 滿目瘡痍:形容受到嚴重破壞的景況。瘡痍,創傷。
99. 蓬蓽(bì)增輝:謙辭。表示由於別人到自己家裡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蓬蓽,「蓬門蓽戶」的省略。也說「蓬蓽生輝」。
100. 披肝瀝膽: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裡話。披,揭開。
101. 否(pǐ)極泰來:比喻情況從極壞轉好。否,凶;泰,吉。
102.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語見《史記》和《世說新語》。
103. 七手八腳:形容大家一起動手,人多手雜的樣子。
104. 罄竹難書: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比喻事實(多指罪惡)很多,難以說完。罄,盡。
105. 忍痛割愛:忍受痛苦放棄自己心愛的東西。
106. 如履薄冰:如同踩在薄冰上面一樣。比喻做事非常小心謹慎,存有戒心。履,踩,踏。
107. 如喪考*(bǐ):像死了父母一樣的傷心和著急,含貶義。考*,(死去的)父親和母親。
108. 如數家珍:比喻對所講的事情十分熟悉。
109. 三緘(jiān)其口:形容說話過分謹慎,不敢或不肯開口。緘,閉。
110. 三人成虎: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反復,就有使人信以為真的可能。
111. 色厲內荏(rěn):外表強硬,內心空虛。荏,軟弱。
112. 閃爍其辭:指說話稍微露出一點想法,但不明確。也形容說話躲躲閃閃,吞吞吐吐。
113. 身無長(cháng)物:再沒有別的東西。形容除此之外空無所有。長物,多餘的東西。
114. 身體力行:親身經驗,努力實行。
115. 生靈塗炭:形容政治混亂時期人民處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中。塗炭,爛泥和炭火。
116.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這個時候失敗了,另一個時候得到了補償,語出《後漢後》。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日落時太陽的餘光照在桑樹榆樹之間,指傍晚。
117. 屍位素餐:空占著職位,不做事而白吃飯。
118.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語當做自己的話。
119. 石破天驚:多用來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120. 始作俑者:孔子反對用俑殉葬,他說,開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沒有後嗣了吧。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121. 豕突狼奔:像野豬和狼那樣逃路。
122. 矢志不移:發誓立志,永不改變。
123. 首當其沖:比喻首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沖,要沖。
124. 彈冠相慶:指一人當了官或陞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語出《漢書》。
125. 韜(tāo)光養晦:比喻隱藏才能,不使外露。韜,弓或劍的套子,比喻隱藏。
12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比喻只要為人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蹊,路。
127. 天網恢恢:天道像一個廣闊的大網,作惡者逃不出這個網,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懲罰。恢恢,形容非常廣大。
128. 醍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醒悟。醍醐,舊指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129. 投鼠忌器:想扔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東西。比喻欲除惡而有顧忌,不敢放手干。
130. 玩物喪志:只顧玩賞所喜好的東西,因而消磨掉志氣。
131. 萬人空巷: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子里出來了,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132. 微言大義:精微的語言和深奧的道理。
133. 為虎傅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勢力。傅,添加。
134.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水獺想捉魚吃,卻把魚趕到深淵去了;鷂鷹想捉麻雀吃,卻把麻雀趕到叢林中去了。後來比喻不善於團結人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面去。
135. 未雨綢繆:天還沒下雨,就先修好門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備。
136. 蔚為大觀:豐富多彩,成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137. 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塗改就寫成。點,塗上一點,表示刪去。
138. 五風十雨: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風調雨順。
139. 喜結金蘭:高興地成為結拜兄弟姐妹。
140. 相濡以沫:泉水乾涸,魚靠在一起以唾沫相濕潤(語見《莊子》)。後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
141. 相敬如賓: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
142. 宵衣旰(gàn)食: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天黑了才吃飯。形容勤於政務。
143. 胸無城府:比喻襟懷坦白,沒有什麼隱藏。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令人難於揣測的深遠謀算。
144. ?@(xuǎn)赫一時:在一個時期內,名聲威勢很盛。?@赫,氣勢很盛。含貶義。
145. 虛與委蛇(wēi yí):對人虛情假義,敷衍應酬。虛,假意;委蛇,敷衍
100. 披肝瀝膽: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裡話。披,揭開。
101. 否(pǐ)極泰來:比喻情況從極壞轉好。否,凶;泰,吉。
102.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語見《史記》和《世說新語》。
103. 七手八腳:形容大家一起動手,人多手雜的樣子。
104. 罄竹難書: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比喻事實(多指罪惡)很多,難以說完。罄,盡。
105. 忍痛割愛:忍受痛苦放棄自己心愛的東西。
106. 如履薄冰:如同踩在薄冰上面一樣。比喻做事非常小心謹慎,存有戒心。履,踩,踏。
107. 如喪考*(bǐ):像死了父母一樣的傷心和著急,含貶義。考*,(死去的)父親和母親。
108. 如數家珍:比喻對所講的事情十分熟悉。
109. 三緘(jiān)其口:形容說話過分謹慎,不敢或不肯開口。緘,閉。
110. 三人成虎: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反復,就有使人信以為真的可能。
111. 色厲內荏(rěn):外表強硬,內心空虛。荏,軟弱。
112. 閃爍其辭:指說話稍微露出一點想法,但不明確。也形容說話躲躲閃閃,吞吞吐吐。
113. 身無長(cháng)物:再沒有別的東西。形容除此之外空無所有。長物,多餘的東西。
114. 身體力行:親身經驗,努力實行。
115. 生靈塗炭:形容政治混亂時期人民處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中。塗炭,爛泥和炭火。
116.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這個時候失敗了,另一個時候得到了補償,語出《後漢後》。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日落時太陽的餘光照在桑樹榆樹之間,指傍晚。
117. 屍位素餐:空占著職位,不做事而白吃飯。
118.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語當做自己的話。
119. 石破天驚:多用來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120. 始作俑者:孔子反對用俑殉葬,他說,開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沒有後嗣了吧。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121. 豕突狼奔:像野豬和狼那樣逃路。
122. 矢志不移:發誓立志,永不改變。
123. 首當其沖:比喻首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沖,要沖。
124. 彈冠相慶:指一人當了官或陞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語出《漢書》。
125. 韜(tāo)光養晦:比喻隱藏才能,不使外露。韜,弓或劍的套子,比喻隱藏。
12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比喻只要為人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蹊,路。
127. 天網恢恢:天道像一個廣闊的大網,作惡者逃不出這個網,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懲罰。恢恢,形容非常廣大。
128. 醍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醒悟。醍醐,舊指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129. 投鼠忌器:想扔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東西。比喻欲除惡而有顧忌,不敢放手干。
130. 玩物喪志:只顧玩賞所喜好的東西,因而消磨掉志氣。
131. 萬人空巷: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子里出來了,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132. 微言大義:精微的語言和深奧的道理。
133. 為虎傅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勢力。傅,添加。
134.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水獺想捉魚吃,卻把魚趕到深淵去了;鷂鷹想捉麻雀吃,卻把麻雀趕到叢林中去了。後來比喻不善於團結人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面去。
135. 未雨綢繆:天還沒下雨,就先修好門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備。
136. 蔚為大觀:豐富多彩,成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137. 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塗改就寫成。點,塗上一點,表示刪去。
138. 五風十雨: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風調雨順。
139. 喜結金蘭:高興地成為結拜兄弟姐妹。
140. 相濡以沫:泉水乾涸,魚靠在一起以唾沫相濕潤(語見《莊子》)。後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
141. 相敬如賓: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
142. 宵衣旰(gàn)食: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天黑了才吃飯。形容勤於政務。
143. 胸無城府:比喻襟懷坦白,沒有什麼隱藏。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令人難於揣測的深遠謀算。
144. ?@(xuǎn)赫一時:在一個時期內,名聲威勢很盛。?@赫,氣勢很盛。含貶義。
145. 虛與委蛇(wēi yí):對人虛情假義,敷衍應酬。虛,假意;委蛇,敷衍
192. 差強人意:大體上使人滿意。多誤解為不能使人滿意。
193. 拋磚引玉:自謙之辭,不能用於對方或第三方。
194. 風聲鶴唳:驚慌疑懼,常與「草木皆兵」連用。有人用「殺得風聲鶴唳」來形容戰斗激烈,錯。
195. 敬謝不敏:謝,推辭;不敏,無能。表示推辭做某事的婉辭。錯用於拒絕別人的要求。
196. 人滿為患:強調人多的壞處,貶義。錯用於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櫃台前人滿為患」之類。
197. 鬼斧神工:建築、雕塑等技藝精巧。常被誤用來形容自然景物。
198. 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壞事的人。濫用於一切倡導人。
199. 文不加點:寫文章一氣呵成,不須刪改。不可理解為「不加標點」。
200. 側目而視:不滿而又懼怕地看著。常誤解為「目光輕蔑地看」。

G. 歸納下一些易混淆的高考字詞音和成語易混題 ,雙意成語。。病句的分類。。。。

高考語文復習資料
一、語音辨析
[考點分析]
語文考試說明》中規定:能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同時指出:語音的考查只要求識記字音而不要求拼寫。即側重於考查識記、辨別、確定漢字字音的能力,准確地判斷其正確與否。能力層次為A級,一般佔3分。
考查現代漢語中的常見常用字音,一般以《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及《普通話異讀詞審查表》為命題依據。常用字共2500個,次常用字1000個。近幾年語音試題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讀錯的字,採用的題型是選擇題,類型有:①選擇字音全部正確的;②選擇字音有錯誤的;③選擇字音全部相同的。試題題面可出現也可不出現漢語拼音。
語音的復習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積累生字、疑難字。
除了掌握3500個常用字以外,還應積累在高中語文課本中出現且編者已注音、釋義的生字以及一些疑難字。做到在閱讀時不放過任何一個拿不準的難讀字,如「盥」guàn、「齲」qǔ。另外不能受地方音的影響而產生誤讀,如「普遍」的「遍」,不讀「piàn」,而讀「biàn」。
②注意多音多義字。
(1)詞性不同而讀音不同。如「好」,讀 hào(動詞)「喜好」,讀hǎo(形容詞)「好孩子」。
(2)詞義不同而讀音不同。如「惡」,讀「ě」,作「惡心」講,讀「è」,作「凶惡」講。
(3)口語和書面語不同而讀音不同。如「薄」,書面語讀「bó」,薄弱,口語讀「báo」,厚薄。
(4)一般詞語與專用詞語不同而讀音不同。如「巷」,一般讀「xiàng」,(小巷、街談巷議、萬人空巷),但在與采礦業有關的「巷道」中就讀「hàng」了。
3留心形近異音字。
漢字中絕大多數是形聲字,在形聲字中有一部分字雖然字形相近,但是它們的讀音卻不同。如「莠」與「秀」字形相近,但讀「yǒu」,如果讀成了「xiù」,則錯了。在語音識記中,一定要克服「識字認半邊」的現象。
語音復習,要弄清錯讀的原因,養成正確識記普通話字音的良好習慣,可採用平時點滴積累,考前強化識記的方法。答題時,要審清題干,認真分析,運用比較篩選的方法,結合字義,辨識字音。
二、字形辨析
[考點講析]
「識記現代漢字字形」是《語文考試大綱》明確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區別形近字、同音字,不寫錯別字以及不規范的簡化字。還要注意正確書寫數字。
漢字字形的考查,以《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3500個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為主,超出這個范圍的,一般是課本上出現過的。
通過對近幾年高考試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本考點所考查的內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與「掂」(量);②同音字,如「投機倒把」的「倒」誤寫為「搗」;③音同形近字,如「國籍」的「籍」誤寫為「藉」。試題備選項中一般涉及對16個字的正確識記。要求選全對的,或選有錯的,選錯一個或錯兩個的。能力層級為A級,分值為3分。
「據義辨形」是辨析漢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除了少數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外,絕大多數為形聲字。而形聲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據其形旁來判斷字的意義。反過來,我們可以根據詞語中某處語素的意義來判斷該語素(漢字)的字形是否正確。例如:同音字(槍)「桿」、(麻)「稈」與(竹)「竿」,「桿」從「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細長部分」;「稈」從「禾」,指「某些植物的莖」;「竿」從「竹」,指「竹竿子或類竹竿的東西」。形近字「贗」(品)與(義憤填膺),「贗」從「貝」,指「偽造的物品」,「膺」從「月」(肉),指胸。因此,在漢字復習時,一定要結合字義理解記憶。平時要注意積累,擴大詞彙量,有些字之所以認不準,往往因為對它不熟悉,甚至從來沒見過。沒有一定數量的字詞識記,是不可能形成語文能力的。
[典型試題]
例題1 下列各組詞語中,只有一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
A、翔實 詞不達意 冷寞 一愁莫展
B、痙孿 不經之談 偏辟 勵精圖治
C、風靡 櫱根禍種 攀緣 始作俑者
D、傾軋 氣沖宵漢 弘揚 撲溯迷離
(1999年全國卷第2題)
剖析 此題考查詞語中有特定意義的字形,答案為C。C項中「櫱根禍種」的「櫱」應為「孽」,誤寫為「萌櫱」的「櫱」。A項中錯兩個,分別為;「冷寞」的「寞」應為「漠」,誤寫為「寂寞」的「寞」;「一愁莫展」的「愁」應為「籌」,誤寫為「憂愁」的「愁」。B項中也有兩處錯誤:「痙孿」的「孿」應為「攣」,誤寫為「孿生」的「孿」;「偏辟」的「辟」應為「僻」,誤寫為「開辟」的「辟」。D項中同樣錯兩個:「氣沖宵漢」的「宵」應為「霄」,誤寫為「元宵」的「宵」;「撲溯迷離」的「溯」應為「朔」,誤寫為「追溯」的「溯」。
例題2 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拖沓 嬌生貫養 伶俐 倜儻不羈
B、造次 索然寡味 遷徙 慘絕人圜
C、描摹 幅員遼闊 惶恐 法網恢恢
D、窺測 慷慨激昂 裝禎 提要鉤玄
(2000年全國卷第1題)
剖析 此題考查錯別字的識別,答案為C。A項中「嬌生貫養」的「貫」應為「慣」,此詞語的意思是「從小被寵愛縱容」;B項中「慘絕人圜」的「圜」應為「寰」,「寰」指廣大的地域,而「圜」則是指圓;D項中的「裝禎」的「禎」應為「幀」,「裝幀」的意思是指書畫、書刊的裝潢設計,包括封面、版面、插圖、裝訂形式等等。
三、詞語運用辨析
考點講解:
高考語文試題詞語部分,往往虛詞、實詞、成語各設一道題,足見詞語這個知識點在能力型試卷中所處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動態的語境中考查詞語(包括成語)的使用。從考試能力層級上講,正確使用詞語屬於「表達運用」,要求較高。對虛詞的考查集中在關聯詞(連詞、部分副詞及部分介詞)的使用上;對實詞的考查,則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近義詞;「成語」將專辟一節講解,這里不再贅述。
在備考中,重點要做到三個方面的落實:一、落實詞義的認讀,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強化語境意識,堅持「詞不離句」的原則;三、重視語言實踐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言感悟能力
重點提示:
1、正確使用實詞

實詞的考查以同義近義詞辨析為主。要掌握和運用好同義近義詞,關鍵在於能辨析同義近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一般說來,可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①從意義方面來辨析。如詞義的輕重。「激動」比「感動」更強烈。「蔑視」比「輕視」詞義重。詞義的著重點不同。如「詭辯」與「狡辯」同是無理強辯,但「詭辯」著重在「詭」,即欺詐、怪異,「詭辯」就是用欺詐的手段、奇怪的言辭,似是而非的論證,來為自己的謬論辯護。「狡辯」則著重在「狡」,即不老實、耍花招,「狡辯」就是歪曲事實,狡猾地為自己的錯誤言行辯解。詞義的范圍大小不同。如「開墾」、「開拓」、「開辟」 都有「開發」之意,但「開墾」指用力把荒蕪的土地開發為可耕種的土地;「開拓」指在原來開發的基礎上加以擴充,兩者詞義范圍較小;而「開辟」著重指開發、新開創,詞義范圍較大。

②從色彩方面來辨析。主要表現在:A、感情色彩不同。如「鼓動」、「鼓舞」、「煽動」都有激發人的情緒使之行動起來的意思,但「鼓動」是個中性詞,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壞的方面;「鼓舞」是個褒義詞,指受到好的影響而積極奮發;「煽動」則是個貶義詞,有挑唆、慫恿人干壞事之意。B、語體色彩不同。語體色彩主要表現在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如「夫人」和「愛人」是同義詞,前者適合於莊重的場合,後者適用於一般的場合。

③從用法方面來辨析。A、搭配對象不同。如「愛戴」適用於對上,「愛護」適用於對下。B、語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公開」都含有不加掩飾地採取行動之意,但「公然」是副詞,在句中只能作狀語,如「公然侵入」。「公開」是動詞兼形容詞,在句中多充當謂語,如「真相早已公開了」;也可充當狀語,如「公開表明態度」;還可充當定語,如「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2、正確使用虛詞

高考對虛詞的考查有兩種題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虛詞使用的正誤,一是選擇恰當的關聯詞填空。考查的重點在虛詞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詞語的性質、功能,尤其是用法,對於辨析虛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辨析虛詞的方法如下:

①從詞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誠然」,前者只能作轉折連詞,後者除了有同樣的性質、功能外,還可以作副詞,如:他誠然是一名優秀的小品演員。

②從詞語的適用對象、場合、范圍等角度辨析。如:介詞「對」和「對於」,前者適用范圍比後者廣,一般而言,用「對於」的地方都能換用「對」,但用「對」的句子,有些不能換用「對於」。如:小黃對我笑了笑。強調動作行為的方向、目標,或含有「對待」意味的,只能用「對」。如,他對工作很負責。「對」可用在主語前(有停頓),意思相同。如,我們會對這件事作出安排的。「對於」則不能用在助動詞、副詞之後。

③從詞語搭配的角度辨析。許多關聯詞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並列關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遞進關系的「不但……而且……」、「不僅……還……」等等。

④從表達關系的角度辨析。如「進而」與「從而」,前者一般表示遞進關系,後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關系。「只要」與「只有」,前者所強調的是充分條件,後者所強調的是必要條件。

⑤從語氣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語氣的副詞和助詞。如「難道」與「莫非」,前者多用來加強反問語氣,後者多用於揣測語氣,有時也用來加強反問語氣,但不及前者強烈。

所有這些,都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多加體會揣摩。

典型題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1999年高考題)
①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圖____日本侵華的歷史,引起中日兩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② 端午節,民間有在身上持香荷包的習俗,據說,這樣可以____疾病。
③ 見到這一情景,她那滿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了。

A、竄改 驅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竄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驅除 溶解

答案:B。分析:「竄改」即改動(成語、文件、古書)。「篡改」指用作偽的手段改動或曲解(經典、理論、政策等)。兩者的意義和使用范圍都有所不同。第①句的意思是說日本的某些政客要改寫既成的歷史事實,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的真實的,也就是「作偽」。「驅除」是趕走、除掉的意思。「祛除」是除去(疾病、疑懼或所謂邪祟),這個詞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圍,和第②句的語境最為吻合。「溶解」指一種物質均勻地分布在另一種物質中成為溶液。「融解」是融化的意思,融有消融、消除的意思。第③句的意思是說她的滿腔怨恨似乎沒有了,應為「融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2000年高考題)
① 在總統選舉投票現場門外,____著各大新聞媒體的上百名記者。這些記者都在等待接受「緝查犬」的檢查,以探明是否攜帶武器。
② 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與深厚的藝術功底,沒有較高的語言文字修養,是很難寫出高____的作品來的。
③ 曹操四言詩的雄渾,陶淵明田園詩的恬淡,自然受人稱譽;而張旭草書的奇偉飛動,顏真卿楷書的厚重雄偉,也同樣令人____。

A、聚集 品位 贊揚 B、雲集 品位 贊嘆
C、雲集 品味 贊嘆 D、聚集品味 贊揚

答案:B。分析:聚集是「集合;湊在一起」的意思,雲集:比喻許多人從各處來,聚集在一起。在第①句中,采訪同一件事有上百名記者,人數已經很多了;他們又代表各大媒體,是從不同的地方來的,因此用「雲集」更為恰當。作為名詞,「品味」指物品的品質和風味。「品位」可用來專指文藝作品所達到的水平。贊嘆:稱贊的意思,一般可不帶賓語。贊揚:稱贊表揚的意思,作謂語時一定要帶賓語,「令人贊揚」在語法上是不通的。再者,對古人的作品,我們只有「稱贊」,而無法「表揚」。
四、成語運用辨析

一、 考點講解

近年高考成語題考什麼內容,應採取什麼樣的備考對策呢?

1、立足教材,積累成語。漢語成語豐富多彩,復習時首先要立足教材,掌握初高中十二冊課本中的成語,可根據課文注釋、思考和練習、現代漢語詞語表加以摘錄,這樣做就會積累起數量可觀的成語。近幾年高考成語題所涉及的成語絕大多數取材於教材,要切實掌握課本中的成語,切不可舍近求遠。

2、留心課外,廣識成語。中國的成語是華夏語匯的瑰寶,成語在語言表達中的作用和效果是一般詞語無法比擬的。但如果不理解一些成語的意義,不懂一些成語通常的用法,就會弄巧成拙。因此,必須對那些容易誤解,誤用的成語重點復習掌握。

3、分析病情,通盤考慮。可從成語的感情色彩、適用范圍、意義理解、與上下文是否搭配、矛盾或重復等方面入手,並結合語境作全面的分析。

二、典型例題

1.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這五十年來,我國取得了一批批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這同幾代科技工作者殫精竭慮、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

C、家用電器降價刺激了市民消費欲的增長,原本趨於滯銷的彩電,現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

D、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中東之行,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美伊之間的矛盾,海灣地區的局勢也不會從此一勞永逸。

2.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

B、「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圖片展,將偽科學暴露得淋漓盡致,是觀眾深受教育。

C、本刊將洗心革面,繼續提高稿件的編輯質量,決心向文學刊物的高層次、高水平攀登。

D、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場的專家也驚嘆不已。

3.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當時暴雨如注,滿地泥濘,汽車已無法行走,搶險隊員們只好安步當車,跋涉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大壩。

B、她從小就養成了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使在醫院里要別人照顧,也依然頤指氣使,盛氣凌人。

C、 會議期間,農科院等單位在會場外擺出了鮮花盆景銷售攤。休息時,攤前車水馬龍,產品供不應求。

D、您剛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嫌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
五、病句辨析和修改

考點講解:

最近幾年高考考試說明中列舉的病句類型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從近年的高考試卷中可以看出本考點命題的主要方式有四種:(1)判斷句子是否有語病;(2)讓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斷題目對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確;(4)判斷對病句的修改是否恰當。多以判斷題的形式出現在第一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高考題的第5題,2002年的第6題。

病句辨析是綜合了語法、邏輯、修辭、標點符號等方面知識的一項必考內容,復習時,要認真弄清用詞錯誤、語法錯誤、邏輯錯誤、修辭不當、歧義等方面的各種病因。還要掌握辨認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夠根據表達的需要修改病句,並在多練、形成有效語感的基礎上,感悟快速且准確判斷的思路、方法等,爭取具有較高的解題能力。

(一) 語序不當

不同的語序可能表達不同的意義。語序如果不當將會使表意不明等。語序不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句子成份順序不當、定語狀語詞序不當、主客體顛倒、分句位置不當。

1.定語、中心語位置顛倒:

例:這個國家石油的生產,長期不能自給。

(「石油的生產」應為「生產的石油」)

2.把定語錯放在狀語的位置上:

例:如何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問題在全校教工中熱烈地引起了討論。

(「熱烈地」應放在「討論」之前。)

3.把狀語錯放在定語的位置上:

例:教師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充分的主觀能動性。

(將「充分」調至「激發」前,並刪掉一個「的」)。

4.多層定語語序不當:

例:北京故宮博物院最近展出的這件金縷玉衣是兩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將「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之後,並在「文物」前加「的」。)

5.多層狀語語序不當。

例:在休息室里許多代表昨天都與他熱情的交談。

(應改為「熱情的與他交談」)

6.關聯詞語位置不當:

例:他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強,也不能委以重任。

(「即使」應移到「能力」的前面)

7.主客顛倒:

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於許多日本企業家是不陌生的。

(應改為:「許多日本企業家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當:

例:為支援災區人民,村裡的人寧願獻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寧願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獻出大米。」 )

(這是典型的主賓搭配不當。)

5.前後照應錯誤

例:學習態度的正確與否是成績優良的先決條件之一。

(「正確與否」是兩方面,而「優良」只是一方面,前後搭配錯誤。)

(三)成分殘缺或贅余

所謂成分殘缺或贅余,指句子的主、謂、賓等主要成分或應該有的修飾成分、關聯詞語等遺漏或者出現重復多餘,使語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羅嗦。

常見的成分殘缺或贅余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①殘缺:缺主、謂、賓語;缺必要的修飾成分、附加成分。

②贅余:主、謂、賓語多餘;修飾成分,附加成分多餘。

例1.經過志主任再三解釋,才使他的怒氣逐漸平息,最後臉上勉強露出一絲笑容。

(主語殘缺。這是1992年全國高考題第4題的D項,因為多用了一個介詞「經過」,使得原句主語變成了狀語,造成主語殘缺。)

例2.為了全面推廣利用菜籽餅或棉籽餅喂豬,加速發展養豬事業,這個縣舉辦了三期飼養員技術培訓班。

(賓語殘缺,這是1997年高考第6題的A項。句中「推廣」的賓語應該是「經驗」,而不應是「喂豬」;在「喂豬」後面加上「的經驗」句子就通了。)

例3.南堡人民經過苦戰,一道大壩巍然屹立在天目溪邊。

(該句缺謂語,句中主語「南堡人民」和狀語「經過」,而沒有謂語,若把「經過」一詞前置句首,「經過南堡人民」便成為狀語,「一道大壩」便成為主語,「屹立」成為謂語,這樣的句子成分就不殘缺。)

例4.全運會結束後,運動健兒們凱旋而歸。

(謂語重復。「旋」就是「歸」的意思,可改為「勝利歸來」。)

例5.經過廣泛的討論,反復的修改,新的獎酬金制度終於付諸於實施了。

(介詞多餘。「諸」在這里本來就有「之於」的意思,再加上介詞「於」,就重復了。)

例6.我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按老師的要求仔細審題。

(「原因」與後「因為」重復,應去掉「的原因」或「因為」。)

活動中不斷提高能力。

(四)結構混亂
所謂結構混亂,指將兩個意思或兩種句式纏繞在一起說,造成語句不通順。常見的結構混亂類型主要是句式雜糅。

例1.這部學術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學的兩位年輕教授寫成的。

(典型的句式雜糅。這是將「著作的作者是兩位年輕教授」和「著作是由兩位年輕教授寫成的」兩句雜糅而成,可刪去「的作者」或「寫成的」。)

H. 高中近義詞易混成語

1、【安分守己 循規蹈矩】都有規矩老實的意思。前者偏重於守本分,不胡來;後者偏重在拘守成規,不敢變易。
2、【安之若素 隨遇而安】都能表示對任何遭遇都不在意的意思。前者多指處於困境,仍能跟往常一樣(素:平日、往常);後者強調能適應任何環境。
3、【跋山涉水 風塵僕僕 風餐露宿】都有旅途辛苦之意。「跋山涉水」重在遠行艱辛;「風塵僕僕」重在長途奔波忙碌;「風餐露宿」重在強調野外食宿艱難。
4、【半斤八兩 伯仲之間】八兩,即半斤(舊制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強調水平相等。通常比喻彼此不分上下,較多用於貶義。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指老大、老二;間,中間。意為不分上下。
5、【包辦代替 越俎代庖】都有包辦之意。前者重在「包辦」;後者重在「超越許可權」。
6、【抱殘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規】都有因循守舊的意思。「抱殘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進取;「墨守成規」偏重在按老規矩辦事。
7、【本末倒置 捨本逐末】都有主次關系處理不當的意思。但前者強調把主次關系顛倒了;後者重在丟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8、【標新立異 獨樹一幟】都有自成一套,提出的主張與眾不同的意思。前者偏重在顯示特點;後者偏重在創造出獨特風格或另外開創局面,多含褒義。
9、【病入膏肓 不可救葯】都表病情嚴重,無法醫治。前者偏重在「病」,比喻病情嚴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後者偏重在「救葯」,強調無法挽救。
10、【博聞強志 見多識廣】都含有見識廣的意思。前者偏重在見聞廣博,知識面寬,記憶力強,只用於書面語;後者偏重於閱歷多,多用於口語。

I. 高中語文近義詞

近義詞辨析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這些詞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意思都差不多,要指望通過表面的意思對兩個詞語加以辨析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通過製造不同的語用環境對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加以辨析的能力。與字音字形題一樣,死記硬背決非上策,我們必須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下幾條備戰建議,供各位同學參考:
1、牢記搭配對象。有的時候,兩個近義詞之間的意義並無明顯差別,但是搭配的對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圍差異很大。比如「擅長」的內容往往比較專業,「善於」就比較泛泛而言;「鍾情」的只是是愛情,「衷情」的對象則寬泛得多;「榮膺」的一定是較高規格的榮譽,「榮獲」的對象就相對普通;「啟動」的往往是機器和法規,「啟用」的對象則大多是「物」;「簡練」主要修飾措辭,而「洗練」則可修飾語言、文字和技藝;「包羅」的可以是「萬象」,「包括」的東西則相對有限……由范圍我們可以進一步引申到程度,比如「迷醉」強調「沉迷」,比「陶醉」要更深一層,「榮膺」與「榮獲」的區別也可以放在這個維度上加以考量。
2、去除同類項,就區別項加以組詞區分。很多時候,兩個近義詞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將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組詞,前者為「停止」,後者為「控制」--當然,兩個全組成「制止」就沒戲唱了。通過組詞加以區分,對於大多數擁有相同字眼的近義詞都是相當有效的辨析手段。
3、尋找關鍵詞中的反義詞。有些近義詞,比如「真諦」和「精髓」,一個強調的是「真」,一個強調的是「精」,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義詞是「假」,「精」的反義詞是「粗」,也就是說,一個探討是真假問題,一個探討的是粗精問題,討論的問題不一樣,語用環境自然也不一樣。
4、將兩個字的詞變成四個字的詞。很多時候,像「鍾情」、「包羅」這樣的詞語,將其擴展為四個字的時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來面目。「一見鍾情」僅指愛情,「包羅萬象」則明示了「包羅」范圍之廣。面對這些猶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蘊藉的兩字短語,將其擴展為四個字,也是一種重要的辨析手段。
總之,對於近義詞辨析題,我們務必要找到真正能夠將兩個詞區分開的點,這些點最好本來就生長在這些近義詞上,成為我們在考場上推斷出正確答案的線索,千萬不能矇混過關,使得本來區分就不大的近義詞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模糊。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易混淆近義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